校園文化調查報告(通用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17W

校園文化調查報告 篇1

高校校園文化調查的健康氛圍,是高校大學生成長的沃土,它通過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從而對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具有巨大的影響。高校校園文化相對於社會的主文化實屬“亞文化”的範疇,它與社會的文化相互影響、相互約束或相互促進。在其先進獨特的基礎上,高校校園文化對於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影響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當高校校園文化發揮其學生勤奮好學、開拓創新,教師敬業愛崗,刻苦鑽研的和諧向上的文化,並以此去薰陶和促進社會文化的進步時,它的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影響是正面向上的。但當高校的教師不務正業,不好好教學,學生不在勤奮好學,大家都變得追名逐利,捨本逐末時,它的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影響是負面消極的。於是,對高校校園文化的現狀進行調查,發現其不足,並及時採取相應的矯正措施,從而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校園文化調查報告(通用3篇)

一、校園文化的概念

李曉輝(20xx)指出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建校後的很長的成長曆程中,逐漸緩慢形成的由學校全體成員共同發現、創建、信奉和遵循的,符合學校辦學特色的校園精神、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價值取向以及行爲準則等精神成果的總和。高校校園文化包含了:生活文化、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等要素。其中,精神文化是它的核心要素,是一所高校的辦學宗旨和特色的精華。要對高校校園文化的現狀進行調查,可以從高校全體成員的生活態度,學校校園的制度文化,學校校園的精神文化,學校校園的學術和文體活動等方面着手。

二、調查方法及目的

本調查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通過問卷的設計、發放、回收以及相關數據的分析,旨在瞭解和把握當前昆明高校校園文化的現狀,並提出相應的建設性意見與建議。

三、調查對象

以昆明市呈貢大學城各高校大學生爲調查對象,主要包括昆明理工大學、雲南大學、雲南民族大學、雲南師範大學、雲南財經大學、昆明醫科大學等9所高校,並進行分層隨機抽樣調查。

四、調查結果分析

根據所選的調查對象,針對各高校各年級的大學生及教師共發放問卷1800份,回收1764份,回收率爲98%,其中學生佔85%,教師佔15%。根據調查問卷的調查數據顯示,絕大多數的高校成員(教師、學生等)的對校園文化的概念都不是十分清楚,近五層的大學生都不太清楚校園文化的概念,甚至有12%學生不知道校園文化是什麼。有六層的大學生都會主動參與各種校園活動(學術、文藝、體育等),而被動參與各種活動佔的比例爲28%,也有的大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參與校園活動,也有8%的大學生不願參與學校的校園活動,而更願意待在舍裏。從高校大學生知識的獲取途徑來看,絕大多數學生都傾向於通過“教學”(教師的教學、家人的傳授或朋友的交流)和網絡(視頻、課件等)進行獲取知識,通過書籍或是憑藉自身的經驗的相對較少,大學生對書籍仍不夠重視。有38%的大學生不願參加學生會或社團,而另外62%的大學生會選擇參加社團或學生會,他們認爲參加學生或和社團既能結識不同的朋友,又能提升自己與人溝通、有人相處的能力,此外還能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您對校園文化活動的評價”的回答,58%的受訪者認爲自己學習的校園活動豐富多彩,能很好地迎合學生和教師的需求,26%的受訪者認爲校園活動比較單調,沒有新意,其他16%的受訪者認爲自己很少參加,不好評價。

針對學校三風問題的調查,首先,對於學校的學風,29%的受訪者認爲自己的學校學風良好,學生熱愛學習,刻苦專研,53%的受訪者認爲自己學校的學風一般,還有18%受訪者認爲自己學校的學風較差,學生都不愛學習;其次,對學校教風的評價。40%的受訪者認爲,教師“不務正業”,爲了掙錢或搞科研,對教學不夠重視,29%的受訪者認爲,學校教風一般,其他的受訪者認爲學校教風很好。

有關對學校制度的評價,一半的受訪者認爲學校的制度比較健全,但相對陳舊。近三層的受訪者認爲學校的制度既嚴肅又具備一定開放性,比較適合大學生教育,其他受訪者人爲學校制度對學生影響不大,全靠學生自覺。當問到“您對您的學校有歸屬感嗎?”的問題時,覺大多數學生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對身邊學生的評價,其中,認爲自己身邊的同學勤學上進,有目標的佔18%,認爲自己身邊的同學應付學習,得過且過,傾向於追名逐利的佔45%,剩餘的都是沉迷於網絡,不願學習和改變的。

五、小結與啓示

高校校園文化在引領大學生的業餘生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方面,高校目前對於校園文化的建設更傾向物資文化建設,精神文化的建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另一方面,隨着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不少高校優秀中國傳統文化被快餐文化所替代。

要改善和解決以上問題,首先,在高校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的互動過程中,注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積極吸取祖先遺留給我們的優秀文化;其次,各高校應該在校內建立校園文化建設的相關機構,注重共青團、學生會、志願服務協會以及社團等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指引作用,加強學生幹部的培訓力度,提高他們自我管理和服務的意識;再者,加強“三風”建設和制度建設,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風氣;最後,各高校應該積極培育學校精神,讓學生銘記國小,以校爲家,此外,還有建設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讓學生合理使用網絡工具。

校園文化調查報告 篇2

概述:學校文化重在建設,它包括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 化建設,這三個方面建設的全面、協調的發展,將爲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學校文化一旦成型,就會形成一種場域,產生一種磁性,它具有一種可以縱橫輻射的魅力,對身在其中的人起潛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說,學校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重要保證。

一、調查背景:大壩中學始建於1978年,現爲完全初級中學。現有教職工142名,教學班級28個,學生1263名,是丹江口市在校人數規模最大的一所初級中學。近年來,學校以“成就智美人生,奠基幸福未來”爲辦學理念,以“求真向善惟美涵養文明素質,修德啓智健體奠基幸福未來”的辦學目標,形成了以“崇德好學勵志篤行”爲校訓,以“文明勤奮和諧進取”爲校風,以“嚴謹博學善教愛生”爲教風,以“樂學多思求真創造”爲學風,積極創造淨化美化、理化性的人文環境,讓學校成爲師生愉悅成長的樂園。在我校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形成了充分展示學校個性魅力和辦學特色的校園文化,不僅具有美化功能,更具有強大的育人功能,充分發揮着隱性教育的作用。

二、調查對象:我校在校學生、部分教師及有關領導。

調查時間:20xx年5月至10月。

調查方式:問卷調查、口頭諮詢、座談會、深度訪談等方式。

調查目的:通過調查,瞭解學生對學校文化建設的滿意度,瞭解學校文化對在校學生素質的影響,以及對學生管理中起到的德育教育的作用,從而爲對下一階段學校文化的建設和層次的提升提供參考。

三、調查結果分析:

調查情況:1、發放問卷調查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爲100%。問卷調查題目涉及文明禮儀、道德、心理、以及對學校的滿意度等。對於“你能主動跟老師打招呼嗎?”的問題,有84% 的學生做的較好,13 %的學生承認做不到。對“看見地上有紙屑,你能主動撿起來嗎?”的問題,有92%的學生做不到。對“學校環境你感到滿意嗎?”有16%的學生滿意,73%的學生基本滿意,11%的學生不太滿意。對“你會主動瀏覽學校文化牆上的內容嗎?”86%的學生

能主動看,11%的學生不太注意,3%的學生無所謂。從問卷調查的結果看,部分學生關注校園文化建設,對自身文明行爲比較在意,並努力提高改善。

2、三個年級兩次召開30人座談會。通過座談,學生對校園安全、衛生、文化環境的改善比較滿意,對目前班級小組學習、導學案學習模式比較贊同,對學校平行班教學非常擁護,對班主任老師愛崗敬業心懷感激,對校園仍然存在亂扔亂丟現象深惡痛絕。份份表示要從自身做起,做文明合格的中學生。

3、多次對校長、副校長、教務主任、總務處及各科室老師等老師深度訪談。校長認爲,我校對校園文化建設不夠重視,目前沒有明顯特色。我校準備藉着我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源頭、中國水都的勢頭,以“水文化”爲特色,重點宣傳丹江大壩重大功能、古均州文化地方特色、宣傳水的重要性、歷代治水文化、弘揚治水精神,製作大塊模型,打造校園文化牆,營造對老師對學生方方面面的校園文化教育氛圍。部分老師認爲,學校文化氛圍不夠,各項制度落實不到位,師生活動較少,辦學特色不明顯。有些科室只爲上級檢查而存在,沒有充分發揮作用。

四、做法與成績:

1、物質文化。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質文化是實現精神文化的途徑和載體,是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的必要前提;物質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撐。

學校物質文化建設是指學校建築、教學設施、教室、實驗室、辦公室、圖書室、運動場等方面的建設,這些既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物質基礎,同時也是塑造優良學校文化的物質基礎。是校園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見摸的着的東西。校園物質文化的每一個實體,以及各實體之間結構的關係,無不反映了某種教育價值觀。

完善的校園設施將爲師生員工開展豐富多彩的寓教於文、寓教於樂的教育活動提供重要的陣地,使師生教有其所、學有其所、樂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樂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啓迪和教育。完善的設施、合理的佈局、各具特色的建築和場所,使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有助於陶冶高雅情操,塑造美好心靈,激發開拓進取精神,約束不良風氣和行爲,促進師生身心健康發展。今年暑假,我校新建標準塑膠運動場一個,全部黑化校園路面,刷新教學樓實驗樓外牆,

綠化美化校園,將一個全新美觀整潔的校園呈現在師生面前,使我校校園硬件建設達到最好程度,爲師生營造了一個身心愉悅的外部環境。

2、精神文化。學校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學校文化的最高層次。它主要包括校園歷史傳統和被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等意識形態,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學校精神文化又被稱爲“學校精神”,並具體體現在辦學理念、校風、校訓、教風、學風、班風、個性、風貌和學校人際關係上等方面。

(1)校風建設。校風建設實際上就是校園精神的塑造,校風作爲構成教育環境的獨特的因素,體現着一個學校的精神風貌。在校風體現形式上,校風主要表現在辦學理念、校訓、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風具有深刻“強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環境氣氛要求的心理和行爲時刻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使每一位師生的集體感受日趨鞏固和擴展,形成集體成員心理特性最協調的心理相容狀態;好的校風具有對學校成員內在動力的激發作用,催人奮進;好的校風對學校成員的心理髮展具有保護作用,對不良的心理傾向和行爲具有強大的抵禦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種不良心理和行爲的侵蝕和干擾。

辦學目標:求真向善惟美涵養文明素質

修德啓智健體奠基幸福未來

校訓:崇德好學勵志篤行

校風:文明勤奮和諧進取

(2)教風建設。 教風是教師在長期教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教育教學的特點、作風和風格,是教師師德水平、文化知識水平、教育理論、技能等素質的綜合表現。今天全國人民正在爲實現中國夢而努力,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展是硬道理。發展經濟靠科技,發展科技靠人才,而培養人才靠教育。因此當今世界各國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學校是育人的場所,是人才的搖籃,而教師是人才的培養者,理應在“傳道授業解惑”教書育人的過程中發揮主力軍的作用。只有在教師隊伍中樹立起良好的師德、過硬的專業素質、紮實的教風,才能引導和促進優良學風的形成,才能完成教育人培養人、提高中華民族整體素質的光榮艱鉅任務。總之,沒有良好的工作作風和教風就難以形成良好的學風,也就難以完成教書育人的基本職責,更談不上培養人才了,耽誤的可是國家大事了。

我校已形成以“嚴謹博學善教愛生”的教風。老師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不忘職責,堅守師德標準,廉潔從教,敬業奉獻。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對未來美好的追求,讓我們一直堅持在人間這條滄桑的正道上!

文化長廊 歷代書法家作品集

(3)學風建設。 學風是指學生集體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治學態度和方法,是學生在長期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衛生習慣、行爲習慣等方面的表現。優良學風像校風、教風一樣,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對學生人格品質的發展和完善,對培養學生成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義。我校已形成以“樂學多思求真創造”的學風。同學們比學趕優,在導學案模式下,在小組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已基本成爲習慣。良好的學風直接帶來會考的優異成績和各項綜合素質考評位居全市前列。

隨處可見的名言  學生活動

(4)學校人際關係建設。學校人際關係包括學校領導之間的關係、學校領導與教職工之間的關係、教師之間的關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和諧的校園人際關係是學校文化建設的發展和推動力量。良好的學校人際關係有助於廣大師生員工達到密切合作,形成一個團結統一的集體,更好的發揮整體效應。總體來看,我校人際關係比較和諧,沒有體罰變相體罰學生現象,學生尊敬老師團結同學,一派寧靜祥和。

3、制度文化。學校制度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通過制度規範學校師生的行爲,告誡人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制度文化建設實際上包括制度建設、組織機構建設和隊伍建設三個方面,組織機構建設和隊伍建設是確保制度建設落到實處,並使其真正起到規範師生行爲的關鍵環節,校園文化組織機構的健全和完善,校園文化隊伍的勤奮與能幹,對正常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決定性的作用。我校的各項制度基本健全,組織機構建設基本合理,師資隊伍基本達標。我校實行校長負責制,校長是黨政一把手,負責全面工作。副校長分管教學、政教、總務、辦公室等具體工作。黨務工作下設工會、共青團、婦聯等。分工清晰,責任到人,各負其責,共同發展。

五、建議與措施:

1、完善校園文化牆內容,多途徑落實校園文化建設,在辦學理念、學校管理、校本課程中滲透“水文化”的特色,以多種形式給予師生文化薰陶。

2、完善各種校園文化內容,發揮校園文化的顯性、隱性作用,努力從精神層面提升師生價值觀,確保師生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教育、安全教育、紀律法制教育等方面有長足進步。

3、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並滲透到課堂教學改革中,促進學生行爲習慣的改變,以優秀文化影響人,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4、創新班級文化,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培訓班主任,提高班主任綜合素質,強化班主任責任意識,培養學生主人翁意識。

5、開發校本課程文化,發揮地方特色文化的作用:水文化、呂家河民歌、民間故事、武當武術等文化,讓學生了解家鄉,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校園文化調查報告 篇3

近年來,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以九江學院爲例,在校大學生擁有電腦人數佔到在校學生人數的78%,手機更是人手一部,因此營造文明、和諧、綠色、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氛圍至關重要。爲了充分了解大學生使用網絡和其他媒體的情況,從而分析研究新媒體環境下校園文化建設的方法和途徑,《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機制及其機制構建研究》課題組專門製作了調查問卷,對九江學院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下是調查報告內容。

一、新媒體環境下校園文化建設的調查概況

(一)調查目的。爲了充分發揮新媒體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獨特作用,研究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文化建設機制及其機制建構,分析研究新媒體環境下校園文化建設的方法和途徑,更好的利用網絡文化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調查對象。隨機調查了九江學院各二級學院的在校大學生400人,針對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對新媒體環境下校園文化建設的認識及提出問題進行彙總。

(三)調查方法。問卷調查,發放450份問卷,回收420份,其中20份爲無效問卷。

(四)分析方法。本次調查報告採用spss相關性分析,分析過程中使用spss19.0中文版分析軟件分析調查問卷所得數據。產生了一系列相關性分析結果。同時本調查報告所採用的圖標,均來自spss相關分析軟件生成。誤差較小,便於分析。

二、結果分析

(一)樣本與資料。本次調查的樣本設計考慮到不同學院、不同年級以及不同性別等方面的因素。具體的抽樣過程如下:首先確定九江學院主校區所有院系的名稱,也就是學院的抽取,並分別給這些院系進行隨即編號,然後在抽取的學院中發放問卷。其次是年級的抽取。最後是具體的對象抽取。依據整體分層抽樣方法,到最後一步時就要具體到每個人即樣本。在09、10、11級內各抽出150名學生,最後收回420份樣卷資料。

(二)結果與分析

1、你對新媒體技術的瞭解程度是什麼?大部分大學生對新媒體技術的瞭解程度並不高,約有47.5%的同學基本瞭解,還有47.5%的同學對新媒體技術的概念比較模糊。甚至還有5%的同學不瞭解新媒體。這說明大部分同學對新媒體技術的瞭解意識並不高,瞭解的渠道也不廣,致使產生了這個結果。

2、你在學校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會經常使用新媒體技術如網絡、手機飛信、微博、微信嗎?只有12.5%的同學表示有時會用,依賴性不強,沒有同學幾乎不用和完全不用,而有近87.5%的同學表示使用頻率比較高,經常使用。足以見得當代大學生對網絡、手機飛信、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技術的依賴性較強,使用頻率較高。這種現象說明當代大學生與人面對面交流的能力下降了很多。

3、在校園中,你平均每天利用電腦、手機等上網的時間是多少?被調查的所有同學每天至少用電腦、手機上網1小時以上,32.5%的同學上網時間1-2小時,45%的同學上網時間是3-4小時,15%的同學上網時間超過5-6小時,少數7.5%的同學上網時間在6小時以上。此現象說明大多數同學與外界的交流越來越少,並越來越信服於網絡這個平臺。

4、在學校生活中,你是如何利用電腦、手機等工具使用新媒體技術呢?被調查的同學中利用新媒體最多的方式是瀏覽微博、網頁,約佔92.5%;其次是看電影、聽音樂,約佔82.5%;再次是網絡聊天、購物,約佔75%,看書、學習72.5%,最後是32.5%的同學用來遊戲、娛樂。此現象說明大多數同學並沒有好好利用網絡這個平臺,並且對用網絡來學習的意識也不高。

5、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你認爲哪些新媒體技術應用較爲廣泛?

6、相對於報刊、廣播、校園電視等傳統媒體,新媒體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優勢有哪些?新媒體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優勢,同學們認爲更加方便快捷、涵蓋的信息量更大、覆蓋的範圍更廣、形式更爲創新。這種現象說明網絡對高校校園文化的提高佔主導位置。

7、你認爲新媒體快速發展對於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帶來較大影響的有那些?對於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帶來的影響,90%的同學認爲豐富了校園社團文化、擴大了活動宣傳面,77.5%的同學認爲方便了班級事務通知及發佈,充足了學生日常生活、娛樂,70%的同學認爲對學校教學、教務系統管理,35%的同學認爲豐富了校園黨團組織文化建設。此現象說明在社會中新媒體的快速發展還是佔據主導位置,大家也較重視新媒體的發展。

8、你認爲在新媒體環境下,應如何更好建設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從調查結果分析,在新媒體環境下,應該從以下方面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一是應該關注大學生網絡上訴求意見的解決;二是進一步搭建校園文化活動平臺,增強學生、社團活力;三是加強新媒體在校園思想道德文化建設方面的引導;四是建立網絡意見領袖隊伍,鼓勵發表積極言論;五是重視大學生新媒體素養的培養,養成良好的網絡道德。

由此可見,隨着校園網絡的發展,網絡文化已經滲透到了大學生學習、交友、休閒、購物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調查結果顯示,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政治態度、日常行爲、上網環境、網絡法規觀念等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三、新媒體環境下的校園文化建設的建議

新媒體的出現,不僅是新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運用,同時還引發了人類思想觀念、交往方式、學習方式、商業模式等方方面面的變革。新媒體對大學的影響是極爲深刻的,最終將可能重塑大學的文化。置身於新媒體時代,大學管理者必須加強文化工作的自覺,抓住新媒體賦予的變革機遇,有效應對新媒體帶來的種種挑戰,努力建設與新媒體時代相適應的大學文化,夯實大學的基礎。

(一)切實轉變觀念,確立適應新媒體的大學文化觀。新媒體對大學的影響,觀念層面最爲深刻。加強大學文化建設,應對新媒體的挑戰,必須轉變觀念,確立符合時代特徵的文化觀。結合新媒體的特徵,對於新媒體條件下的大學文化,我們可以從五個方面去把握:一是從空間上看,要走出“象牙塔”,面向社會,視野更加開闊,決不可侷限於校園的狹小空間。二是從時間上看,要更加迅捷,增強應變能力;要更加長遠,面向未來,決不可短視。三是從內容上看,要更加豐富,主動把握社會動態,決不可自我隔離。四是從主體上看,要更加多元,尤其要尊重大學生作爲大學文化主體的地位與作用,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避免與大學生對立起來。五是從方法和手段上看,要更加註重互動,避免簡單說教與灌輸。總的來說,新媒體條件下的大學文化,應當更加開放、更加包容、更加親切、更強調互動。

(二)改革課程設計,將新媒體知識和技術融入通識教育。新媒體是觀念和技術的融合,引領着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對新媒體理念的認知,對基本新媒體技術的掌握和運用,已成爲當今時代大學生應當掌握的基本技能。爲此,大學有必要改革課程設計,將新媒體知識與技術納入通識教育,提供與新媒體相關的課程,爲大學生認識新媒體、掌握新媒體、運用新媒體提供更多的選擇。這樣,即表明了大學對於新媒體的開明態度,同時也有利於緊跟新媒體的發展節拍,掌握新媒體的最新動態,避免陷於被動局面。

(三)建設數字校園,加強對新媒體的掌控與運用。如今,新媒體作爲人類新技術革命的最新成果,已經融入現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學作爲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理應在新媒體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方面走在全社會的前列。對此,大學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應適當超前規劃大學的信息化建設,加大投入,提升大學校園網絡基礎設施的水平,加強校園網絡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爲廣大師生運用新媒體創造必要的條件,避免成爲信息社會的孤島。

(四)加強輿論監測和引導,爲大學文化建設營造良好氛圍

在新媒體時代,幾乎人人都有麥克風,導致缺乏意見權威,在許多問題上衆說紛紜,衆口難調,很難取得一致。具體到大學校園,就是主流文化話語權被削弱。特別是各種亞文化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對輿論產生了重大影響,有時候甚至混淆視聽。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學校園文化更加多元化,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選擇更加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時常可能面臨價值判斷的迷茫和價值選擇的困境。因此,必須加強輿論監測和引導,掌握大學生思想動態,及時消除各種錯誤觀念的誤導,增強大學生的鑑別能力,確保他們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爲大學文化建設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