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社會所需和當代大學生所乏的技能及素質所做的調研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3W

高校畢業生就業是全社會就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民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據勞動保障部對全國114個城市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調查顯示,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僅佔新增崗位總量的22%。XX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爲413萬人,比XX年增加75萬人,增幅達22%;XX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495萬,比XX年增加82萬,同比增幅達19.9%。而XX年這些地區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與XX年實際接收安排的畢業生人數相比,降幅達到22%。

結合社會所需和當代大學生所乏的技能及素質所做的調研

種種數據表明,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式的嚴峻性在不斷攀升。站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在就業的數量和質量的夾縫中,各高校如何利用自己辦學的特色和優勢全面適應社會所需、企業所求;學生如何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天賦才幹及專業知識,培養自己成爲新型社會的複合型人才,以實現其自身價值;企業如何依據其實際發展要求及需求評定其人力資源配置。“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人與社會相輔相成的同時也是相生相剋的,針對企業文化的實際需求,當代高校學生以怎樣的意識形態、素質及技能提升自己影響力,爭創個人品牌效應也成了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我們做此“社會所需和當代大學生所乏的技能及素質”調研就是基於學校、社會、企業的共通性,通過調查研究努力尋求學生擇業、就業、創業的新起點,以緩解嚴峻就業形式所帶來的困擾,把學生從思想的泥沼中解放出來。

一、企業對大學生的要求

面對現在的社會,面對大學生越來越普遍的現象,面對下崗工人的事實。企業對我們大學生的要求也是特別的挑剔。優中選優,而相對的那些不爲所知的個人素質也進入了選擇之列。

1、部分企業最看重畢業生紮實的專業知識

從下面的圖表中我們可以發現,企業最需要大學生所具有的能力是紮實的專業知識,其次是外語水平、組織協調能力,分別佔35.56%和34.66%,由此可見,在大學校園裏,最主要的還是學習這一塊,這也同時解決了大學生到底應以學習爲主還是以工作爲主的困惑。

隨着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也日趨細緻,所有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趨勢。在招聘中企業也越發的重視員工的專業技能,因而在缺乏一個統一的客觀的專業技能評價標準的情況下,企業選擇了首先了解畢業生的專業知識,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我們還應該看到一個這樣的趨勢:企業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專業化複合型”轉變,在要求員工具有出色的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要求員工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組織協調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業認爲大學生綜合能力最重要

大多數企業很是看重應聘者的社會實踐能力,相對於成績與學歷,社會應該更看重員工未來的發展潛力,這個方向是正確的,也會是當今學生注重培養的能力。

3、企業對畢業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較高

現階段企業對畢業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較高的(61.90%的企業將思想道德列爲對畢業生的特別要求),這主要是由於企業爲了應對目前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缺乏誠信的表現以及逃避人力資源風險而採用的措施。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企業的用人標準也日趨務實,在招聘中學歷、學校名氣等因素所佔比重都日趨合理,企業的評價標準更加合理。

但是,還存在不少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別等,企業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以免造成就業歧視,影響企業形象。

二、當代大學生所缺乏的素質和能力

1、當代大學生所缺乏的素質

作爲當代大學生,首先要學會做人,並且要具有敬業精神,敬業精神是許多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品質之一。所謂有敬業精神的人就是有成就感,有一定責任心的人,以圓滿完成工作來衡量自己,而不用升遷和報酬來衡量自己。談起當代大學生所缺乏的素質,應該體現在以下4方面的素質:

1.1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

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是當今人才觀的一個重點。所謂人才,首要的應該是一個品質高尚的、和諧的和趨於人格完善的人,是一個和社會融洽相處並且受社會歡迎的有道德的人。而在一個人身上確立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同樣需要經過長期的學習和鍛鍊過程。加強思想素質建設,首先要建立辨識思維。這是一個人的世界觀問題。其次,要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的作用是越來越大,但它們不能作爲人生價值觀的核心。金錢在經濟領域裏的作用越來越大,這是一種市場條件下的進步,它比情說了算,比權力說了算要進步。但是,金錢一越出經濟軌道,介入社會其它領域,就會產生腐敗和社會醜惡現象。因此不能把它當作人生的最高目標,要正確對待金錢。我們必須以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大小來衡量他的價值,這也是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要求。

1.2良好的業務素質

業務素質是大學生的必要素質,是我們爲社會服務,爲國家做出貢獻的必備本領。現代社會的特徵之一是社會競爭的加劇,而競爭時代的要求就是誰都必須憑真才實學取勝。業務素質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雄厚紮實的學科基礎知識和精闢的專業造詣;(2)不斷進行專業研究、專業應用、專業開拓的興趣和能力;(3)管理能力。例如效率觀念,同一個工程,它消耗的精神、時間、財力最小的當然是最好的。一個工程它有一個規劃、組織、環境、人員、機制、時間、效率等一系列指標。因此,專業管理能力的培養,已成爲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4)融合能力。當今時代的任何科學技術的突破都來自學科專業的融和,培養學生的專業融合能力實質就是培養創造能力。(5)敬業精神。貝弗基在《科學研究的藝術》一書中總結道:“科學上成年人思維的發展,只能達到青年時期打的基礎所能支撐高度。”必須充分意識到基礎的重要性,特別要在“牢固”和“紮實”上下功夫,切忌搞花架子。

1.3較高的文化素質

文化素質,通常又被稱作人的文化素養,是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外化爲人的人格、氣質、修養。文化可以給我們很多直接和間接的人生體驗和人生哲理,幫助我們瞭解世界,記憶自己對社會的責任。人文中有些很精彩的東西,能直接給我們啓迪。孔子說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文化修養較高的人雖然各有自己的個性,但大家在一起卻很和諧;小人沒有自己的個性,但在一起卻不能和諧。這話多深刻,對我們待人、處理人際關係很有啓發。而以往教育的明顯缺陷是人文教育薄弱,從而出現人的知識結構以至人格不和諧、不完善現象。二十世紀的人才必須懂得交流,而且還要善於溝通,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的建議,把一待所學,貢獻給社會主義國家。

1.4良好的心理素質

企業用人歷來重視心理素質,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少有意識的艱苦磨練教育、承受挫折教育、適應環境教育、正確處理人際關係教育等心理素質的強化教育,造成一部分學生心理非常脆弱,遠不適應競爭的環境,這就給高校教育和大學生自身提出了增強心理素質的艱鉅任務。

當代的大學生面臨挑戰多多,要想成功的邁出走向社會的第一步,一定要有這些基本的素質,才能適應社會的挑戰。

2、當代大學生所缺乏的能力

2.1、對社會認識能力

對社會認識能力的不足是由於校園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巨大不同和大學生總體上缺乏社會鍛鍊而造成的。

2.2、對自身認識能力

對自身的認識能力是由於對社會認識能力的不足而導致對自身素質和能力的錯誤判斷(通常是高估)。

因此,後者是前者的必然結果。用辨證的方法將兩句話連在一起,就具有着十分現實的指導意義的:首先,要做事,先做人。作爲一個人,只有具備一定必要的綜合素質和全面素質,尤其是成功必備的爲人處世準則,才能在做事中正確思考、正確決斷,最終取得成功。其中最起碼、最重要的素質就是堅守信用,行事專一。俗話說,“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由此可見,信用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不僅關係到他的人生成敗,也與事業的成敗息息相關。做人行事專一,持之以恆,認準目標,決不放棄,才能感天動地,化作精神,永世長存。另一方面,學會做事才能更好的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礎,將事情做好,做出成績,是我們努力前進的目標,同時又對做人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創業有成並惠及他人,是最好的做人方式,是將做人與做事有機結合的重要手段。只有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才能依靠他的能力和修養去贏得別人的尊重與支持。

3、學校學生怎樣利用自身優勢爲自己打開就業渠道

“面對就業機會,你不去,自有人去!”機遇總是偏愛有準備的人,每個人必須做好應對就業的各種準備,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挖掘自己的潛力。

3.1塑造自我

1、鞏固自己的知識、技能層面

從XX屆畢業生的對就業區域的選擇來看,呈現以下趨勢:大學生對北京、上海、廣東等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以及其他的省會城市較爲青睞,直接導致了這些地區人力供給的相對過剩;而對於廣大中部、西部地區來說,人力資源供給相對較少,無法滿足該地區對人力的需求,區域性人力資源供給矛盾顯著。

2、轉變觀念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現在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對專業與崗位不對口的認識也日趨理性。但大多畢業生期望值都非常的高,都對三類用人單位感興趣:國企、外企、私營企業,可見大學生就業選擇上還在“過獨木橋”,還需要進一步轉變就業觀念。

企業對大學生現在戶籍、計算機能力、外語能力等非專業要求的偏見還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然而大學生對企業的規模、地區、性質的選擇上是還有不少的偏見。

3、注重個人道德修養

現在的大學生或許專業技能操作與專業理論知識不錯,但個人修養不見得有多少人會注重。

4、注意積累工作經驗

對於一個大學生說,在校學的都是以理論爲主,操作大多隻是一種形式,一次實訓下來,能夠有一半人的懂得、清楚、明白就已經是非常好的了。這樣只有理論而缺乏了操作經驗的學生,畢業了哪來的工作經驗之談,利用課餘時間在外上班的同學,若以後畢業自己從事的就是自己所做的工作,那也是一件好事,但若不是,就只能是當課餘賺錢了。經驗充其量也就是去社會上適應過。

5、加強對工作適應能力

往往很多大學生到企業的適應期特別長,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其大多是由於對自身的認識不足導致心理不平衡所引發的適應不良現象。

3.2建議

1、樹立及時就業的觀念,從硬、軟件等各方面爲就業打好堅實的基礎

畢業學生對就業的準備工作十分不到位,絕大多數學生沒有過求職經歷,只有7.33%的學生有過好的職業生涯規劃,很大一部分學生仍然沒有及時地轉換自己的角色定位,他們只是被動地接受學校組織的招聘,而更深層的原因則在於社會對大學生就業的引導還沒有到位。

2、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不盲目追求經濟條件

大學生在就業區域選擇、就業單位性質選擇上都有趨同現象,“經濟發達地區、高薪酬、外企或國企”仍然是多數畢業生的首先,但是現實的情況是能夠實現這種願望的大學生的比例其實是很小的,那麼多的大學生都在爭奪很少的職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職位,這可能是大學生就業難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同時,大學教育的專業設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起到了引導作用。

而就在大學生都往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跑時,他們又都不約而同地表示對專業與職位是否對口不介意,這相對擴大了企業以及畢業生的選擇範圍。我們認爲,只有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才能在求職的大潮中乘風破浪。

3、能力技術是條件,品德應該是基礎

對比大學生和企業對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認識,學生一味的選擇“先就業後擇業”,並不一定是非常合適的就業觀念,這十分容易打擊企業的積極性。而大學生就業時對品德的冷落,更突出在當今社會的大背景下,大學生價值取向的重大轉變,而這種轉變值得人們深思,應該引起相當關注。

4、建立大學生和用人單位之間更流暢、有效的溝通交流渠道

大學生對用人單位不瞭解,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不能及時、有效的讓大學生了解,學校、畢業生、企業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高校在培養大學生上自有一套體系,而這套體系與招聘大學生的單位聯繫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養大學生,而事實上對該怎麼培養大學生以有利於他們更好的就業缺乏瞭解。而建立一種基於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纔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之所在。

3.3要求

站在企業的角度當代大學生應具備七個方面的素質要求:

1、首先要自信,要堅定自己一定能成功。要像斯托克代爾悖論所說那樣,要具有這樣的自信:用心學習、勤于思考,就能夠做到:辦法總比問題多。

2、其次要認同企業文化及理念。要有正確的價值觀。你到了一個企業,如果你想在那裏好好幹,就要用這個理念和文化來規範自己的行爲,提高自己對企業的忠誠度,這是一個大學生進入企業後很快適應和融入的基礎。

3、在企業裏找準自己的位置。自己的發展要與企業的發展目標一致,要相互依存。要有這樣一個思路,企業要往什麼方向發展,我能做什麼,我需要具有什麼樣的素質和能力,我才能做出我應該做的和我能做的。要相信只要具有企業需要的東西,就會有你發光有你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作爲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要想持續發展,都已樹立了以人爲本,人是最重要的資源,合適的人在合適的位置,實現企業與人才的同步發展。會想方設法去做到這一點。

4、對崗位的興趣和對事業追求的內在動力。作爲企業一般會根據你個人的專業或特長安排你的崗位,能否成功或很快地進入角色這就要看個人對崗位的興趣,是作爲一個飯碗還是作爲事業(我想做一點事和我找到了一個比較穩定的職業了)是兩種不同的理念會產生不同的動力。

5、要具有團隊精神,要有有效溝通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較快進入角色.

6、創新能力和善於思考的能力。創新能產生活力,善於思考,能解決面臨的問題.

7、學習能力.將是個人綜合素質的基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