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社會調查報告範文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1W
本文目錄中學生社會調查報告範文中學生社會調查報告範文調查報告:當代城市中學生社會人格狀況當代城市中學生社會人格狀況優秀調查報告

我們的社會處在現代化的進程當中,而教育界也在逐步完成自身的現代化。新的時代需要新的培養人的機制,新的人才需具備哪些特徵?目前學校和家庭對中學生的不利影響有哪些?這些問題自然成爲我們關注的焦點,故而在1999年“社會調查實踐課”中,我們選定了“全國26個大中城市中學生家庭與學校教育現狀抽樣調查”這一課題。

中學生社會調查報告範文4篇

經過調查和分析彙總,參考各種文獻,現選取當代中學生的社會人格特徵作研究對象,原因有以下兩點:①通過調查瞭解當代中學生社會人格的現狀,可以發現我們的家庭、學校在學生性格培養上存在的不足,是哪些因素導致積極的社會人格,而哪些又導致消極的人格。②對目前處在轉型社會中的我國中學生而言,其社會人格同其社會的性質同樣具有過渡特徵,在傳統與現代的人格類型轉換的現階段中透視當代中學生的人格特徵,哪些透視出時代的特色,而哪些還體現出歷史的束縛。前一點主要出於應用的思考,而後者則偏重於對社會文化變遷的理論思考,所有這些,構成了我們從事調查的研究目的與意義。

一、研究方法

對於社會人格的基本界定,我們是這樣把握的:“即是指在特定歷史階段下其一社會羣體在互動過程中產生的爲羣體每個成員所認可和接受的羣體心理特徵。這種心理特徵既是社會性的,同時又伴隨價值判斷過程。”社會人格產生於社會行動,是指“行動的個人賦予其行動以主觀意義,行爲考慮到他人並在其行動過程中以他人爲目標”的這樣一種心理特徵 。

而研究中的理論假設則主要採用了類型學的方法,正如後文斯賓塞的“尚武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劃分一樣,我們將社會人格分爲傳統與現代的兩種典型,而社會轉型中的中學生社會人格也具有過渡的特徵,即舊的社會形態中的某些社會人格與新的社會形態對某些社會人格的表現同時在當代中學生身上體現,而且正向後者轉化。

在研究中,我們採用了抽樣調查的方法,將全國所有城市分爲大、中、小三等,然後在大中城市中按多階段分層抽樣方法隨機抽取了26個城市作研究對象,共計回收中學生答卷275份,經檢查,結果客觀有效,問卷質量高,並採用 spss統計軟件作統計分析,並按照調查工作計劃中確立的指標項目分別作檢驗分析,同時結合圖書館中的人口學資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文中,擬從當代中學生對所處環境的態度與感受、偶像崇拜、人格傾向、轉型社會人格結構幾方面具體闡述。

二、社會轉型期中學生對所處家庭和學校環境的感受和態度

家庭是影響和作用於個體思想觀念、心理特徵和行爲方式的主要社會環境之一,我國素有“三歲看老”的說法,即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對個人一生的行爲規範、心理特徵、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至個性氣質、品德塑造的重要作用,據鄭杭生先生所編的《社會學概論新修》 ,家庭對個人的社會化的影響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是一個社會化的開端,家庭環境因素對個人的觀念、心理和行爲習慣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②家庭環境對個人社會化的另一重要意義在於對兒童的感情和愛的培養,家庭環境對個人而言,其作爲感情交流和體驗愛的主要場所無疑較之其他社會環境重要得多,豐富的感情交流對一個人感情和心理的正常發展,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種感情的社會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所處的家庭感情交流的程度如何。③家庭中父母的權威對兒童的社會化具有重大影響,家庭環境中的權威形象和親子之間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會化對個體的心理和觀念具有強大的滲透力和塑造力。基於此,在我們的調查中,重點設計了有關方面的題目,經過初步的統計分析和基於理論的思考,我們認爲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是頗值得我們思考的。

部分父母老師的德育影響力與子女自身難以協調一致。在被調查的中學生當中,有70.2%的父母較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平時能夠作到言傳身教,自身具有示範性作用,這對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有29.8%的父母則不是很注重德育的教育,這已是一個不低的比例,事實上,父母親在家庭內的各種行爲所體現的道德、形象和道德內涵在很大程度上成爲子女的楷模,這在人生觀尚未完全定型的青春期前期的少年兒童中尤爲如此。父母與子女在家庭裏充當的角色與地位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說“父母是施教者,子女是受教者,是依賴者,他對有支配權的一方--父母,會發現’自居作用’,而子女在這種作用下會追隨和仿效父母,以期將來能成爲父母那樣的人。”當然這種機制的作用有時完全是潛意識的。

由調查的結果來看,在問及學生“當老師教導您怎樣做人與父母教導不一致時,您會選擇什麼?”有4.7%的中學生選擇了(a)“聽父親的”其較之(b)“聽母親的”所選比例4.3%稍高,但由此已可看出現代中國家庭德育中母親的地位較之古代“父嚴母慈”的家庭中母親的地位已有很大的提升,雖然這樣,還是可以看出現代中學生對父母的教導的依賴性已下降到足以引起重視的地步,因爲也有11.9%的學生選擇(c)“聽老師的”,可見在學生的品德教育的施行者中,老師無疑是較之家長更具有道德典範和說服力的人物,其所行所言會給尚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奠基階段的中學生帶來巨大的塑造性影響。當然,在“父母教導與老師教導不一致時”,大多數中學生還是理性地選擇了“誰對就聽誰的”(f),這一比例達50.2%,而不是像以上三個簡單地選“父親”(a)4.7%、“母親”(b)4.3%或“老師”(c)11.9%那樣,“誰對就聽誰的”表明了他們已具有判斷的能力,不盲從、不迷信權威,這是當代青少年心理上的一個顯著特徵。不過我們仍須看到另一面,竟然有24.3%的中學生選擇(e)“誰的說法與我相符合就聽誰的”,這一比例之高是讓我們始料不及的,我們起碼可從中看出當代中學生的“自我中心”傾向的表現,當代的中學生,由於獨生子女佔較大比例(本次調查結果中,獨生子女佔66%),在家庭中地位較高,致使一部分學生以自我爲中心的性格特徵得到強化。而這種性格特徵一方面會導致一部分學生持有過度的“自尊感”,而且對於他們未來生活中面臨的人際關係的良好發展無疑是一種潛在的阻礙。這一部分學生較之前面“誰對就聽誰的”那些學生而言,更難以與人相處,常常以自己的價值標準評判一切事物,難以做到客觀、公正和替他人着想,這是我們今後的教育工作中所應重視的一個問題。

最後,我們關注到選擇(d)項“誰的都不聽”的那一部分學生羣體,這一部分學生佔總體的4.7%。他們的回答顯明地表現了接近青春期和正處在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所普遍具有的叛逆性,不過他們的回答更趨極端罷了。叛逆性,這種具有抵抗色彩的心理特徵,本身就是該年齡段人羣的社會人格之一,中學生“他們在這一時期特別注意觀察和認識各種社會角色的意義,學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實現角色的自我不同,而如果個人在這一時期的社會交往活動缺乏主動和自信,將不能正確地理解各種社會角色的意義,而在活動出現角色混淆不清的現象。”

既然青少年特別注意觀察他人的行爲以利於自己的角色扮演,但同時家庭裏父母的教導與學校里老師的教導如果存在價值指向上的不一致性(這種情況目前在我國的確存在:老師作爲傳統的道德訓導者與尤其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家庭中父母的價值觀實際是有很大的不一致性的)這種不一致性增加了青少年的困惑,有時讓他們無所適從,兼之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人的自我意識與獨立意識發展進程加快,而且快速的知識、科學技術的更替又打破對以往權威和長輩的一味服從,於是一部分青少年就有可能不重視傳統的道德教育,他們就可能“誰的都不聽” 。

中學生社會調查報告範文中學生社會調查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一、 調查時間:XX年**月

二、 調查地點:xx市各大超市

三、 調查對象:各超市店長及消費者

四、 調查方法:實地考察及問卷調查

五、 調查小組:xx

六、調查小結

(一)經營者部分

1. 規模比較:調查的幾家超市中25%爲 小型居民生活型超市,50%爲普通綜合型超市,25%爲大型超市。

2.管理方式比較:100%對員工進行定期培訓和考察,具備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

3.經營策略:市場調查結果顯示:①地理位置:25%處於交通要道,25%在居民區附近,50%商業區附近。②超市形象:50%具有人工儲物部和自動儲物櫃,50%只有人工儲物部。75%有休息長凳,25%無休息長凳(小型居民型超市)。100%店內有音響設備,有購物音樂。100%有清晰的購物區招牌。75%購物設備單一,25%有多種類的購物籃﹑購物車,方便各類消費者。③服務:100%定期對員工進行培訓和考察。75%注重責任心(小型超市和普通綜合型超市),25%注重導購力(大型超市),50%注重親和力(小型和普通綜合型超市),0%注重信息素養。④宣傳:75%利用報刊式廣告宣傳過,25%沒有(小型超市)。

4.金融危機的影響:①營業額:50%下降(普通綜合型超市),50%不變。②下降的原因:100%認爲家居生活用品和休閒娛樂用品銷量下降。③不變原因:100%認爲良好的信譽使得消費者在物價上漲的時候願意選擇他們。④採取的促銷手段:100%特價商品,25%購物贈禮或抽獎(大型超市),50%提供貴賓卡會員卡來刺激消費(普通綜合型超市和大型超市)。

綜上所述,由於大型超市貨物種類齊全,可滿足廣大消費者需要;小型超市貼近人民生活,經營的商品以生活必需品爲主抗風險能力較強。所以,金融危機對其影響並不大。而普通綜合型超市沒有主要銷售的產品,此時就很難均衡盈虧。對於金融危機,供給量增加需求量減少的狀況,商家都選擇價格爲主的促銷手段來吸引顧客,基礎雄厚的大型超市會有購物贈禮或抽獎的輔助手段來刺激消費,爲其增光不少。這裏特別要提的是發放貴賓卡和會員卡的促銷手段(尤其是團購),這樣可以吸引固定的消費羣體,這個固定的消費羣體,可以成爲商場生存的基本保障,也使得進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減少庫存量,增加流動資金使用量,算是不錯的促銷手段。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建議小型超市加強生活必需品的供應,適時的搞一些購物活動;普通綜合型超市可以在這段時間突出糧食、油等生活必需品的買賣,注重宣傳,增加固定消費羣體數量;而大型超市在店員的態度上多下功夫。此外,各超市都應注意培養店員的信息素養,把握消費者心理,這會增強超市的運營效果。

(二)消費者部分

我們採用了觀察法和訪談法,隨機選取了各超市的消費者爲被試。被試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個別訪談的被試,共30人。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有37%的對象去超市主要購買的是生活必需品,購買居家用品類的佔4.3%,近58.7%的對象是會在超市購買副食。

在衆多的因素中,地理位置(柱狀1)佔33.3%,商品多樣化(柱狀2)佔22.2%,價格(柱狀5)佔17.8%。說明當消費者選擇超市的時候,更注重的是地理位置和商品的種類與價格因素,交通方便,物美價廉,自由選擇是消費者所希望的。在我們的調查對象當中,多數人都認爲影響他們選擇在附近超市購物最重要的因素是地理位置,例如xx百貨超市臨江分店相對於調查的對象而言,交通十分方便(位於交通要道),最後,環境衛生僅佔4.4(柱狀6),說明它並不是影響調查對象選擇超市的最主要因素。

根據回收資料,在個別訪談的基礎上,我們發現了個別超市存在的問題。

超市經營存在的問題分析:存包、停車等不太方便;在非食品類區,尤其是化妝品區,工作人員過於熱情,大大降低消費者的購買慾望,甚至讓不少人選擇繞道而行;收款時往往會遇到各種問題(貨品價錢有偏差、櫃檯暫時沒有零錢,找的錢有缺損等等);有些商品的價格略高於其他超市,致使顧客對該超市的信心有所下降;比較注重衛生的食品類未嚴格整理;超市內的商品的擺放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問題,有些商品擺放不合理,不方便他們的選購;員工素質有待加強,部分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有問題,有的冷漠以對,有的甚至輕視消費者,尤其是收銀員的服務態度差和速度慢,甚至結帳時候算錯;促銷手段單一(未充分利用廣播等資源);保鮮食品未做好適當措施,如麪包、水果等。

提高超市經營效益的對策建議:實行明碼實價,價格合理;做到“服務周到”,要求員工真正地做到“顧客就是上帝”;保持良好的購物環境,管理規範;科學合理地擺放商品,更加方便顧客選購不同的商品;對於商場內播放的音樂,應在多數時間裏播放產品相關信息和促銷信息,其餘時間應該播放一些悠揚動聽的音樂,讓消費者更舒暢地購物;應讓廣大消費者無償地得到超市定期提供的商品信息。

總之,超市經營者應該在把握不同消費人羣消費特點的基礎上,更好的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使得企業能夠健康、持久的發展。調查反饋的信息,揭示了一些需要引起超市經營者重視的細節。本次調查顯示,顧客在超市選購商品時最看重的因素依次爲:交通因素、商品多樣化、價格、商品的品質、情感因素、環境衛生、服務。其中,服務居於末尾,說明這個問題是超市普遍欠缺的。超市購物的最主要特徵就是自選,爲顧客提供的服務是有限的。這時促銷員、收銀員和場內服務人員的作用就凸現出來了。在找不到商品時,或者是找不到價籤或遇到技術含量較高的商品時,顧客就需要得到場內服務人員的幫助;在選購新品牌和有新功能的產品時,顧客就需要促銷員的介紹。收銀員是顧客消費過程的最後一個環節,它對顧客的情緒和滿意度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調查顯示,收款臺是顧客對超市服務最不滿意的地方,收款排隊等待、收銀員態度不好和掃描設備問題而耽誤時間是影響消費者購物情緒和滿意度的主要因素。

從經營者角度看,他們無疑應該瞭解消費者的消費特點,對於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費者,在經營策略和企業管理上應該有所變化。與女性消費者相比,男性消費者具有較強理智性、自信性。他們不願“斤斤計較”,購買商品也只是詢問大概情況,對某些細節不予追究,也不喜歡花較多的時間去比較、挑選,即使買到稍有毛病的商品,只要無關大局,也不去計較。在許多情況下,購買動機的形成往往是由於外界因素的作用,如家裏人的囑咐、同事朋友的委託、工作的需要等等,動機的主動性、靈活性都比較差。而女性消費者則通常喜歡一些造型別致新穎、包裝華麗、氣味芬芳的商品。此外,她們還非常注重商品的外觀,將外觀與商品的質量、價格當成同樣重要的因素來看待,因此在挑選商品時,她們會非常注重商品的色彩、式樣。她們也經常受到同伴的影響,喜歡購買和他人一樣的東西。

調查報告:當代城市中學生社會人格狀況中學生社會調查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一、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我們的社會處在現代化的進程當中,而教育界也在逐步完成自身的現代化。新的時代需要新的培養人的機制,新的人才需具備哪些特徵?目前學校和家庭對中學生的不利影響有哪些?這些問題自然成爲我們關注的焦點,故而在1999年“社會調查實踐課”中,我們選定了“全國26個大中城市中學生家庭與學校教育現狀抽樣調查”這一課題。經過調查和分析彙總,參考各種文獻,現選取當代中學生的社會人格特徵作研究對象,原因有以下兩點:①通過調查瞭解當代中學生社會人格的現狀,可以發現我們的家庭、學校在學生性格培養上存在的不足,是哪些因素導致積極的社會人格,而哪些又導致消極的人格。②對目前處在轉型社會中的我國中學生而言,其社會人格同其社會的性質同樣具有過渡特徵,在傳統與現代的人格類型轉換的現階段中透視當代中學生的人格特徵,哪些透視出時代的特色,而哪些還體現出歷史的束縛。前一點主要出於應用的思考,而後者則更多偏重於對社會文化變遷的理論思考,所有這些,構成了我們從事調查的研究目的與意義。

研究方法

對於社會人格的基本界定,我們是這樣把握的:“即是指在特定歷史階段下其一社會羣體在互動過程中產生的爲羣體每個成員所認可和接受的羣體心理特徵。這種心理特徵既是社會性的,同時又伴隨價值判斷過程。”社會人格產生於社會行動,是指“行動的個人賦予其行動以主觀意義,行爲考慮到他人並在其行動過程中以他人爲目標”的這樣一種心理特徵 。

而研究中的理論假設則主要採用了類型學的方法,正如後文斯賓塞的“尚武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劃分一樣,我們將社會人格分爲傳統與現代的兩種典型,而社會轉型中的中學生社會人格也具有過渡的特徵,即舊的社會形態中的某些社會人格與新的社會形態對某些社會人格的表現同時在當代中學生身上體現,而且正向後者轉化。

在研究中,我們採用了抽樣調查的方法,將全國所有城市分爲大、中、小三等,然後在大中城市中按多階段分層抽樣方法隨機抽取了26個城市作研究對象,共計回收中學生答卷275份,經檢查,結果客觀有效,問卷質量高,並採用spss統計軟件作統計分析,並按照調查工作計劃中確立的指標項目分別作檢驗分析,同時結合圖書館中的人口學資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文中,擬從當代中學生對所處環境的態度與感受、偶像崇拜、人格傾向、轉型社會人格結構幾方面具體闡述。

二、社會轉型期中學生對所處家庭和學校環境的感受和態度

家庭是影響和作用於個體思想觀念、心理特徵和行爲方式的主要社會環境之一,我國素有“三歲看老”的說法,即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對個人一生的行爲規範、心理特徵、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至個性氣質、品德塑造的重要作用,據鄭杭生先生所編的《社會學概論新修》,家庭對個人的社會化的影響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是一個社會化的開端,家庭環境因素對個人的觀念、心理和行爲習慣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②家庭環境對個人社會化的另一重要意義在於對兒童的感情和愛的培養,家庭環境對個人而言,其作爲感情交流和體驗愛的主要場所無疑較之其他社會環境重要得多,豐富的感情交流對一個人感情和心理的正常發展,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種感情的社會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所處的家庭感情交流的程度如何。③家庭中父母的權威對兒童的社會化具有重大影響,家庭環境中的權威形象和親子之間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會化對個體的心理和觀念具有強大的滲透力和塑造力。基於此,在我們的調查中,重點設計了有關方面的題目,經過初步的統計分析和基於理論的思考,我們認爲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是頗值得我們思考的。

1.部分父母老師的德育影響力與子女自身難以協調一致。在被調查的中學生當中,有70.2%的父母較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平時能夠作到言傳身教,自身具有示範性作用,這對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有29.8%的父母則不是很注重德育的教育,這已是一個不低的比例,事實上,父母親在家庭內的各種行爲所體現的道德、形象和道德內涵在很大程度上成爲子女的楷模,這在人生觀尚未完全定型的青春期前期的少年兒童中尤爲如此。父母與子女在家庭裏充當的角色與地位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說“父母是施教者,子女是受教者,是依賴者,他對有支配權的一方--父母,會發現’自居作用’,而子女在這種作用下會追隨和仿效父母,以期將來能成爲父母那樣的人。 ”當然這種機制的作用有時完全是潛意識的。由調查的結果來看,在問及學生“當老師教導您怎樣做人與父母教導不一致時,您會選擇什麼?”有4.7%的中學生選擇了(a)“聽父親的”其較之(b)“聽母親的”所選比例4.3%稍高,但由此已可看出現代中國家庭德育中母親的地位較之古代“父嚴母慈”的家庭中母親的地位已有很大的提升,雖然這樣,還是可以看出現代中學生對父母的教導的依賴性已下降到足以引起重視的地步,因爲也有11.9%的學生選擇(c)“聽老師的”,可見在學生的品德教育的施行者中,老師無疑是較之家長更具有道德典範和說服力的人物,其所行所言會給尚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奠基階段的中學生帶來巨大的塑造性影響。當然,在“父母教導與老師教導不一致時”,大多數中學生還是理性地選擇了“誰對就聽誰的”(f),這一比例達50.2%,而不是像以上三個簡單地選“父親”(a)4.7%、“母親”(b)4.3%或“老師”(c)11.9%那樣,“誰對就聽誰的”表明了他們已具有判斷的能力,不盲從、不迷信權威,這是當代青少年心理上的一個顯著特徵。不過我們仍須看到另一面,竟然有24.3%的中學生選擇(e)“誰的說法與我相符合就聽誰的”,這一比例之高是讓我們始料不及的,我們起碼可從中看出當代中學生的“自我中心”傾向的表現,當代的中學生,由於獨生子女佔較大比例(本次調查結果中,獨生子女佔66%),在家庭中地位較高,致使一部分學生以自我爲中心的性格特徵得到強化。而這種性格特徵一方面會導致一部分學生持有過度的“自尊感”,而且對於他們未來生活中面臨的人際關係的良好發展無疑是一種潛在的阻礙。這一部分學生較之前面“誰對就聽誰的”那些學生而言,更難以與人相處,常常以自己的價值標準評判一切事物,難以做到客觀、公正和替他人着想,這是我們今後的教育工作中所應重視的一個問題。最後,我們關注到選擇(d)項“誰的都不聽”的那一部分學生羣體,這一部分學生佔總體的4.7%。他們的回答顯明地表現了接近青春期和正處在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所普遍具有的叛逆性,不過他們的回答更趨極端罷了。叛逆性,這種具有抵抗色彩的心理特徵,本身就是該年齡段人羣的社會人格之一,中學生“他們在這一時期特別注意觀察和認識各種社會角色的意義,學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實現角色的自我不同,而如果個人在這一時期的社會交往活動缺乏主動和自信,將不能正確地理解各種社會角色的意義,而在活動出現角色混淆不清的現象。” 既然青少年特別注意觀察他人的行爲以利於自己的角色扮演,但同時家庭裏父母的教導與學校里老師的教導如果存在價值指向上的不一致性(這種情況目前在我國的確存在:老師作爲傳統的道德訓導者與尤其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家庭中父母的價值觀實際是有很大的不一致性的)這種不一致性增加了青少年的困惑,有時讓他們無所適從,兼之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人的自我意識與獨立意識發展進程加快,而且快速的知識、科學技術的更替又打破對以往權威和長輩的一味服從,於是一部分青少年就有可能不重視傳統的道德教育,他們就可能“誰的都不聽”

當代城市中學生社會人格狀況優秀調查報告中學生社會調查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我們的社會處在現代化的進程當中,而教育界也在逐步完成自身的現代化。新的時代需要新的培養人的機制,新的人才需具備哪些特徵?目前學校和家庭對中學生的不利影響有哪些?這些問題自然成爲我們關注的焦點,故而在1999年“社會調查實踐課”中,我們選定了“全國26個大中城市中學生家庭與學校教育現狀抽樣調查”這一課題。經過調查和分析彙總,參考各種文獻,現選取當代中學生的社會人格特徵作研究對象,原因有以下兩點:①通過調查瞭解當代中學生社會人格的現狀,可以發現我們的家庭、學校在學生性格培養上存在的不足,是哪些因素導致積極的社會人格,而哪些又導致消極的人格。②對目前處在轉型社會中的我

國中學生而言,其社會人格同其社會的性質同樣具有過渡特徵,在傳統與現代的人格類型轉換的現階段中透視當代中學生的人格特徵,哪些透視出時代的特色,而哪些還體現出歷史的束縛。前一點主要出於應用的思考,而後者則偏重於對社會文化變遷的理論思考,所有這些,構成了我們從事調查的研究目的與意義。

研究方法

對於社會人格的基本界定,我們是這樣把握的:“即是指在特定歷史階段下其一社會羣體在互動過程中產生的爲羣體每個成員所認可和接受的羣體心理特徵。這種心理特徵既是社會性的,同時又伴隨價值判斷過程。”社會人格產生於社會行動,是指“行動的個人賦予其行動以主觀意義,行爲考慮到他人並在其行動過程中以他人爲目標”的這樣一種心理特徵 。

而研究中的理論假設則主要採用了類型學的方法,正如後文斯賓塞的“尚武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劃分一樣,我們將社會人格分爲傳統與現代的兩種典型,而社會轉型中的中學生社會人格也具有過渡的特徵,即舊的社會形態中的某些社會人格與新的社會形態對某些社會人格的表現同時在當代中學生身上體現,而且正向後者轉化。

在研究中,我們採用了抽樣調查的方法,將全國所有城市分爲大、中、小三等,然後在大中城市中按多階段分層抽樣方法隨機抽取了26個城市作研究對象,共計回收中學生答卷275份,經檢查,結果客觀有效,問卷質量高,並採用spss統計軟件作統計分析,並按照調查工作計劃中確立的指標項目分別作檢驗分析,同時結合圖書館中的人口學資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文中,擬從當代中學生對所處環境的態度與感受、偶像崇拜、人格傾向、轉型社會人格結構幾方面具體闡述。

二、社會轉型期中學生對所處家庭和學校環境的感受和態度

家庭是影響和作用於個體思想觀念、心理特徵和行爲方式的主要社會環境之一,我國素有“三歲看老”的說法,即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對個人一生的行爲規範、心理特徵、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至個性氣質、品德塑造的重要作用,據鄭杭生先生所編的《社會學概論新修》 ,家庭對個人的社會化的影響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是一個社會化的開端,家庭環境因素對個人的觀念、心理和行爲習慣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②家庭環境對個人社會化的另一重要意義在於對兒童的感情和愛的培養,家庭環境對個人而言,其作爲感情交流和體驗愛的主要場所無疑較之其他社會環境重要得多,豐富的感情交流對一個人感情和心理的正常發展,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種感情的社會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所處的家庭感情交流的程度如何。③家庭中父母的權威對兒童的社會化具有重大影響,家庭環境中的權威形象和親子之間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會化對個體的心理和觀念具有強大的滲透力和塑造力。基於此,在我們的調查中,重點設計了有關方面的題目,經過初步的統計分析和基於理論的思考,我們認爲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是頗值得我們思考的。

1.部分父母老師的德育影響力與子女自身難以協調一致。在被調查的中學生當中,有70.2%的父母較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平時能夠作到言傳身教,自身具有示範性作用,這對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有29.8%的父母則不是很注重德育的教育,這已是一個不低的比例,事實上,父母親在家庭內的各種行爲所體現的道德、形象和道德內涵在很大程度上成爲子女的楷模,這在人生觀尚未完全定型的青春期前期的少年兒童中尤爲如此。父母與子女在家庭裏充當的角色與地位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說“父母是施教者,子女是受教者,是依賴者,他對有支配權的一方--父母,會發現’自居作用’,而子女在這種作用下會追隨和仿效父母,以期將來能成爲父母那樣的人。 ”當然這種機制的作用有時完全是潛意識的。由調查的結果來看,在問及學生“當老師教導您怎樣做人與父母教導不一致時,您會選擇什麼?”有4.7%的中學生選擇了(a)“聽父親的”其較之(b)“聽母親的”所選比例4.3%稍高,但由此已可看出現代中國家庭德育中母親的地位較之古代“父嚴母慈”的家庭中母親的地位已有很大的提升,雖然這樣,還是可以看出現代中學生對父母的教導的依賴性已下降到足以引起重視的地步,因爲也有11.9%的學生選擇(c)“聽老師的”,可見在學生的品德教育的施行者中,老師無疑是較之家長更具有道德典範和說服力的人物,其所行所言會給尚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奠基階段的中學生帶來巨大的塑造性影響。當然,在“父母教導與老師教導不一致時”,大多數中學生還是理性地選擇了“誰對就聽誰的”(f),這一比例達50.2%,而不是像以上三個簡單地選“父親”(a)4.7%、“母親”(b)4.3%或“老師”(c)11.9%那樣,“誰對就聽誰的”表明了他們已具有判斷的能力,不盲從、不迷信權威,這是當代青少年心理上的一個顯著特徵。不過我們仍須看到另一面,竟然有24.3%的中學生選擇(e)“誰的說法與我相符合就聽誰的”,這一比例之高是讓我們始料不及的,我們起碼可從中看出當代中學生的“自我中心”傾向的表現,當代的中學生,由於獨生子女佔較大比例(本次調查結果中,獨生子女佔66%),在家庭中地位較高,致使一部分學生以自我爲中心的性格特徵得到強化。而這種性格特徵一方面會導致一部分學生持有過度的“自尊感”,而且對於他們未來生活中面臨的人際關係的良好發展無疑是一種潛在的阻礙。這一部分學生較之前面“誰對就聽誰的”那些學生而言,更難以與人相處,常常以自己的價值標準評判一切事物,難以做到客觀、公正和替他人着想,這是我們今後的教育工作中所應重視的一個問題。最後,我們關注到選擇(d)項“誰的都不聽”的那一部分學生羣體,這一部分學生佔總體的4.7%。他們的回答顯明地表現了接近青春期和正處在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所普遍具有的叛逆性,不過他們的回答更趨極端罷了。叛逆性,這種具有抵抗色彩的心理特徵,本身就是該年齡段人羣的社會人格之一,中學生“他們在這一時期特別注意觀察和認識各種社會角色的意義,學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實現角色的自我不同,而如果個人在這一時期的社會交往活動缺乏主動和自信,將不能正確地理解各種社會角色的意義,而在活動出現角色混淆不清的現象。” 既然青少年特別注意觀察他人的行爲以利於自己的角色扮演,但同時家庭裏父母的教導與學校里老師的教導如果存在價值指向上的不一致性(這種情況目前在我國的確存在:老師作爲傳統的道德訓導者與尤其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家庭中父母的價值觀實際是有很大的不一致性的)這種不一致性增加了青少年的困惑,有時讓他們無所適從,兼之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人的自我意識與獨立意識發展進程加快,而且快速的知識、科學技術的更替又打破對以往權威和長輩的一味服從,於是一部分青少年就有可能不重視傳統的道德教育,他們就可能“誰的都不聽” 。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