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問題調查報告格式與範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3W

1.概述

重大問題調查報告格式與範文

重大問題調查報告又稱“揭露問題的調查報告”、“查明問題的調查報告”。通常是爲了弄清某項重大問題或責任事故,深入被調查對象,通過得到的確鑿事實,原始材料等,查明真相,揭露問題,以便領導機關作出準確的結論和決定,並由此達到處理問題、教育羣衆的目的。

2.寫作要點:

重大問題調查報告的結構通常包括標題、正文、落款三部分組成:

(1)標題

標題多由被調查對象、事由和文種類別(調查或調查報告)構成。被調查對象指需要調查的機關或企事業單位,事由即調查的內容。()文種類別有時需在標題中標明,有時也可不標明。還有的用正、副兩個標題,正標題用以揭示主題,副標題則標明調查地點、內容和範圍;還可以用“調查”、“調查報告”字樣在副標題中標明文種。

(2)正文

正文多依次爲前言、主體和結尾三個部分。

前言部分寫調查報告的寫作緣由,概括介紹對象、問題概貌、總的結論,給人以總的印象,也可以交代一下時間、地點及參加調查人員和經過等。

主體部分要對重大問題和某項責任事故的具體情況作必要的敘述,分析原因,研究性質。對比較複雜的問題,通常要擬定一些醒目的小標題,提綱率領,使人一目瞭然。敘述事實時,可以按時間順序做縱向的敘述;也可以橫向剖面抓住要點深入剖析;還可以夾敘夾議,擺事實,講道理。

結尾部分,要對問題作出結論,對問題的自理提出中肯的意見和建議。

(3)落款法定作者、日期。

作者一般也就是其法定作者;作者署名多在標題之下。

重大問題調查的寫作要求也是要深入調查查研究,實事求是;行文條理清楚,結構緊湊;語言簡練樸實,準確鮮明。

3.範文

貧困線下的沉思

——從一個鄉情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低層次文化特徵

貧困線,是以人均收入確定的貧困與溫飽的界限。貧困線下,無疑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低層次。本文是從一個貧困鄉的基本情況出發,對這一層次文化的特徵做一粗淺的分析。

內蒙古自治區林縣燈籠素鄉,總面積220平方公里,總人口5594人,總戶數1350戶。這裏土地資源豐富,日照資源和風能均有利用價值;水資源奇缺,屬乾旱地區;氣候條件較差,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乾旱、霜凍爲主要災害。居住在這裏的人,全部從事農業和畜牧業,過着靠天吃飯的清苦日子。1981年,實行了家庭承包責任制,生產有了較快的發展,但生產力仍然十分低下。1987年全鄉人均收入97元。全鄉1350個農戶中貧困戶有386個,佔43%。

在現有總人口中,12歲以上總人口4144人,文盲、半文盲佔52.6%,高中文化以上程度236人,佔3.8%。鄉政府所在地於1987年建起一個文化站,平常基本上不開展活動。農民每年除了到鄉里看一兩場戲外,基本上再無其他文化活動了。

綜上,燈籠素鄉的經濟是極爲典型的貧困經濟,文化則是反映貧困經濟的低層次文化。

低層次文化的主要特徵是閉塞迂腐。生活方式、居風民俗、文藝活動,以及道德、審美、理想等文化要素,處在幾乎不變的狀態中,沒有與外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幾十年來,人們除了到鄉政府所在地交糧、看戲、辦事外,很少再與外界往來。據對最偏遠的兩個村的調查,40歲以上的100人中,約有50人沒有到地縣城,20人沒有到過城裏,有人連火車也沒見過。這裏的產品通過供銷、糧食部門收購上交外,再沒有與外界聯繫的渠道了。許多封建的保守的文化要素,還在這裏頑強地生存並表現着。如重男輕女的思想仍然佔據着文化的主導地位。女子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遠遠高於男子,而且年齡越大,比例越高。對文化的理解,認爲認識幾個字就算有了文化。

低層次的文化心理,是愚昧的文化心理。通過燈籠素鄉的調查,可以概括以下幾個特徵:一是鄙視文化的思想。人們常用實用觀來看待文化的力量,認爲文化程度與種田養畜沒有什麼聯繫,花錢讓孩子讀書識字,不合算。比如,近幾年,這裏的辦學條件大大改善,但動員適齡兒童上學,還得挨門挨戶去做工作,以致把“送子上學光榮”的大標語寫到村頭的高牆上。二是自卑自賤、畏懼文化的思想。物質匱乏的憂慮和精神貧困的煩惱,給人們的心理增加了負重,在“文化無用”心理的積澱中,又對文化產生了畏懼心理。在燈籠素鄉,不少人不敢貿然進鄉文化站,不敢讓孩子去縣城唸書,不願接收科學種田、養殖方法。三是自足自樂的思想。這種同物質生活上的容易滿足感一致的心理,看不到世界的文明,就自足自樂,不思進取,久而久之,形成了抱殘守缺的固定的習性心理。類似燈籠素鄉這樣的貧困地區,由於經濟文化的制約,人們的價值觀念仍然處於一種守常、穩定的狀態中,在反映價值觀念的道德、倫理、貧富、得失等觀念上,仍然具有深重的封建色彩,沒有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比如,在這裏,買賣婚姻和大辦喪事仍然十分盛行。人們節衣縮食,苦苦積蓄,用於婚白喜事即便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傳綜守舊型價值觀念的另一種表現是安於現狀,求穩求全,排斥開放。

低層次的文化狀態決定了人們思維方式的凝固性,大鍋飯的分配方式又使凝固的思維方式附加了麻木的依賴性。思維方式的這兩個特點在貧困地區有着充分的表現。先看凝固性。眼光短淺、急功近利的思維方式,束縛着一大批農民的手腳,成爲生產力發展的一大思想障礙。在燈籠素鄉,凡是開發荒山、種樹種草、集約經營等帶有戰略性的改變生產條件的大事,很少有人自願去幹。對待土地、水利設施等也是短期行爲,不建設、不維修、不發展。至於智力投資、文化設施,則更不熱心。1985年以後,國家每年給這裏下撥一定數額的償帶性扶助資金,這些資金的使用,從鄉政府的分配辦法上,就是人人有份,仍然受制於多年來平均主義政策的束縛。貧困戶得到資金的,不少人用於生活補貼;即使用於生產,也只是購農具牲畜。

再看依賴性。坐等照顧的思想已到了麻木的程度,生活艱難的出路靠在救濟上,無救濟可吃,寧肯去討吃要飯,也不去作進取的嘗試。1987年,燈籠素鄉旱災嚴重。縣政府將國家種的幾百畝黃芪的刨挖任務給了鄉里,以量計酬,每個勞動力每天可掙5元左右,50多個勞動力可幹一個月,佈告在鄉政府大門上貼了7天,主動報名的只有4人。這個例子,生動地說明,即使是重災的強大壓力,也難以改變他們固有的思維方式。

燈籠素鄉的調查告訴我們,改變低層文化的落後狀態,首先要科學地探討貧困的原因,這是根治貧困的思想前提。有人認爲,資源貧乏,是貧困的根源,也有人認爲,地理環境惡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是貧困的根源。其實,自然構成僅僅是造成貧困的一般原因,還不能算根源。像燈籠素鄉這樣的地方,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26.2人,光土地資源就可以爲富一方;儘管路途艱險,可畢竟距離自治區首府僅50公里,多少年的閉塞只能從人爲的因素中去找。因此,不能把自然的和經濟的原因割裂開,不能把歷史的和現實的原因割裂開,不能把經濟的和文化的原因割裂開,不能把物質的和觀念的原因割裂開,資源與地域(地理位置、環境)造成了經濟原因,經濟貧困導致了文化的落後,文化的落後,導致了人的愚昧,愚昧又延續了資源、地域性貧困。簡言之,貧困產生了愚昧,愚昧又延續了貧困。貧困——愚昧——再貧困——再愚昧互爲因果,惡性循環。

其次,要抓戰略性的大環節。在探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問題的時候,使人深感憂慮的是,近幾年,較低層次與較高層次的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急劇地拉大。原因之一,就是不管哪一類型的貧困,都不能產生自我啓動、自我發展的力量。外部力量的施加,又往往發生事與願違的反常效應。比如,“救濟效應”,把扶助發展特產的資金物資,作爲生活救濟和補貼,發生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