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道德情感狀況調研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W

爲了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的婦女兒童工作,加強對鎮區婦女兒童生活狀態的瞭解,確切掌握第一手資料,近期,**市**鎮婦聯在全鎮範圍內抽樣調查了東部留守兒童相對集中的13個村的大部分家庭,重點關注留守兒童特殊羣體的道德情感狀況、遇到的問題以及其他城市化進程中兒童成長問題、解決農村兒童校外生活的經驗和對策,在運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調查數據進行系統分析,情況如下:

留守兒童道德情感狀況調研

一、調研形式

本次調研結合前期對**鎮**村、**村爲主的東部留守流動兒童相對集中的13個行政村以18週歲爲分界線的婦女兒童基本情況,突出留守兒童的摸底調查資料統計爲基礎,採取發放調查表、個別訪談和查閱檔檔案等形式開展活動。

二、本地農村的留守流動兒童的基本情況

**市**鎮地處**市東南部,地理位置相對偏遠,交通樞紐條線稀少。農村主要從事基本農作物種植生產、四青作物收售等常規農業操作,高新技術產業仍在建設中。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加入了大城市打工隊伍中,遺留不少老幼婦孺。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全鎮留守兒童人數125人,單親兒童31人,特困兒童9人,殘疾兒童4人。相對應的,農村留守婦女人數衆多,不完全統計有432人,其中不乏年齡60週歲以上者居多。

大部分孩童存在隔代監護、單親監護的情況。其中,隔代監護的有47人,佔44.8%;單親監護的有39人,佔37.1% 。

三、本地農村的留守兒童道德情感問題分析

(一)主體因素分析

1.父母親情的呵護不足影響着留守兒童情感的養成。

這部分特殊兒童在成長髮育過程中,受其父母職業的不穩定和缺少適當的溝通交流等客觀因素影響,遇到學業、生活上的困難或者心理上面的問題,不能及時找到傾訴對象及有效方法,缺少親情關懷和交流,導致一些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爲孤僻等個性特徵,不同程度上或可直接影響兒童性格養成,日後,受不良環境影響,很有可能造成其人格發生變化,給社會穩定造成負面影響。在此次調研中,每個村抽2個孩子進行訪談,數據調查統計中顯示,留守流動兒童想念父母的佔82.3%,有47%的留守流動兒童父母每半年回來一次,24%的留守流動兒童父母每年回來一次,6%的留守流動兒童父母好幾年回來一次,其中,超半數的兒童很少與父母取得聯繫。

2.親子關係的失調導致留守兒童的道德情況的變異。

農村特殊兒童人羣中,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對兒童的身心管理監督,加之部分監護人和代養人對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不夠,單單隻靠學校、政府、社會的宣傳工作,還達不到理想的效果。農村環境相較城市而言,相對閉塞。留守兒童與父母長期分離,親情關係日趨淡薄,無法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進行正常的家庭溝通,無法進行正常的情感交流,孩子們往往錯失了直接的情感體驗,從而難以形成健康良好的道德情感質量,相較於同齡人,這部分孩子的情感表達出現諸多偏差。片面強調個人利益,對家庭、社會、朋友、鄰居表現淡漠,缺乏必要的社會責任感。若不能及時正確加以引導,有些留守流動兒童會出現偏激行爲,表現出冷酷,甚至導致嚴重的攻擊行爲和反社會行爲。

(二)家庭因素分析

1.對未成年的監督和教育管理情況令人堪憂。

在**鎮除了少部分特殊家庭(指父母過世、家庭離異而將孩子留給老人)外,很多都是留守兒童,其本身存在的問題隱患各方各面,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狀況。據調查,農村大部分留守兒童的監護人爲爺爺奶奶輩,文化程度不高,有的還是文盲或者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識模糊,大多偏愛,以生活照顧爲主,且在知識、能力方面難以承擔對孩子的品德培養和學習輔導的任務。二是部分父母認爲孩子的教育是學校、社會的事情,自身只要照顧好吃穿等日常所需便可,從一定程度上成爲了孩子學習、身心發育的旁觀者。

2.家庭教育的鬆懈,直接影響留守兒童的成長軌跡。

因上一輩的受教育程度不同,農村家庭對於孩子的受教育理念普遍不高,大部分家長視子女自身素質而定,儘量完成國家的九年制義務教育,至於今後的從學道路得看子女的資質水平了。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的最直接後果,是導致兒童的道德行爲長期處於自由放任狀態,加之留守兒童與祖輩間的心理隔閡和代養人的疏於管教,許多小過錯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和制止,繼而發展成爲嚴重的道德行爲問題。現今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農村羣衆的精神生活也日益豐富,不僅僅單靠村廣播臺瞭解世間動態,不少兒童更傾向於網絡虛擬世界。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現象嚴重,處於成長期的留守兒童,因爲缺乏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往往會迷失方向,深陷其中。一些娛樂場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聯網、電視、書刊等文化傳播媒體中,庸俗、低劣、暴力等腐蝕內容屢禁不止,部分孩童缺乏必要的維權意識,容易成爲不法分子的侵害對象,受到意外傷害,會導致農村未成年人犯罪概率上升,影響社會治安。

四、農村留守流動兒童道德情感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1.建立農村各層兒童檔案和聯繫卡制度。

村婦女兒童之家應該專門建立兒童(特別是困境兒童)檔案,每個困境兒童建立聯繫卡,聯繫卡內容:學生的基本情況、家長和監護人姓名、家長和監護人家庭詳細地址、家長和監護人聯繫電話、家長和監護人務工單位詳細地址、聯繫電話等,村婦女兒童之家要認真對統計信息進行分類整理,歸類分檔,合理管理,並根據兒童變動情況,及時補充或變更聯繫卡的有關內容。同時發動屬地誌願者與困境兒童開展“一對一”結對活動,通過聯繫卡制度的建立和結對活動的開展,共同形成以學生爲中心的關愛網絡。

2.建立健全與農村兒童的談心制度。

村婦女兒童之家要定期召開巾幗志願者、幫扶教師、留守兒童、監護人或委託監護人座談會。結對人每週與兒童會面或談心一次,詳細填好記錄卡,對少數學習嚴重滑坡、人格發展不健全、道德發展失範、涉嫌違法的特殊兒童要制定個別教育管理方案,着重進行矯治和幫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開展人文關愛活動。讓特殊兒童通過與其他學生一起互動,感受集體的溫暖彌補親情缺失對其人格發展的消極影響。通過定期舉行團隊活動,舉辦書畫展、演講比賽、文藝演出等各種活動,組織留守學生積極參與,使他們生活在歡樂、和睦的氛圍中,找到回家的感覺,增強學習、生活的信心,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成長的快樂。

3.廣泛開展青少年心理道德情感教育系統培訓。

積極組織開展秉承中華傳統美德思想教育培訓,營造良好的道德情感氛圍,把道德情感培養與道德知識學習、道德意志鍛鍊環境緊密結合起來。同時,要將維護兒童權力的相關法規知識納入各村婦兒之家培訓內容,增強各村綜治部門小區協管員法律意識,在工作中做維護兒童權利的衛士。充分發揮關工委的協同作用,主動作爲,預防和制止少年兒童人身傷害,進一步發揮和完善其管理與服務的功能。充分利用現有課外輔導站的組織機構,形成管理長效機制,爲保證少年兒童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建構一個廣泛的社會支持系統。

4.進一步加強對“留守流動兒童”權益的保護。

建立與“留守兒童”家庭定期交流制度,對其近期的生活表現要有所瞭解,對可能出現的苗頭,要及時更正,建立行之有效的學校、家庭和社會聯動的運作機制。家長要隨時瞭解子女的日常表現,引導他們向有利成長方面發展,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