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婦女兒童調研報告

來源:瑞文範文網 1.08W

對於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這一特殊羣體,政府文件、學者研究論文等都有不同的表述,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農村留守婦女兒童調研報告,歡迎大家閱讀。

農村留守婦女兒童調研報告

農村留守婦女調研報告範文(一)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農村男勞動力大規模的外移,在我國農村社會出現了一大批“留守婦女”羣體,這個龐大的特殊羣體在我區達1萬餘人,並持續增多。由於丈夫在家庭生產生活中缺位,留守婦女面臨多重生存發展困境,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關愛農村“留守婦女”,破解她們面對的難題,正成爲當前新農村建設中一個日益凸出的現實問題。

一、農村留守婦女現狀

(一)農村“留守婦女”基本情況“留守婦女”的丈夫在外務工,有的在省外,有的在本省其他城市,有的在本市城區務工,而她們卻留守家中,肩負起家庭幾乎全部的生產勞動和撫養子女、贍養老人的責任,成爲家庭中的“頂樑柱”,家中的粗活、重活、忙活、累活幾乎都壓在她們肩上。據統計,**區“留守婦女”中農村“留守婦女”佔90%以上,中青年“留守婦女”佔85%。“留守婦女”中丈夫常年在外打工佔48%左右,其餘則在農閒時外出打工或郴州市範圍內打工以增加家庭收入。以**區華塘鎮油山村爲例,對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發展狀況進行專題調研,調研採取發放調查問卷、入戶走訪、召開座談會等形式進行,共發放調查問卷100份,入戶走訪“留守婦女”家庭10戶,以期瞭解掌握全區農村“留守婦女”現狀、生存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與迫切需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她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作用,逐步解決她們面臨的諸多問題。她們的整體生存發展狀況如下:1、“留守婦女”年齡結構,以30到40歲中年居多,佔45%;2、“留守婦女”文化程度,大部分是國中,佔52%,國小佔41%,高中及以上佔7%;3、“留守婦女”家庭人口情況,3口人的佔41%,4口人的佔43%;4、“留守婦女”丈夫外出打工年限,以2-3年居多;5、“留守婦女”家庭年收入情況,以年收入2萬-3萬的居多;6、“留守婦女”丈夫多長時間返家一次,半年之內佔25%,半年至一年佔67%,一年以上的佔8%;7、丈夫外出打工,“留守婦女”最擔心丈夫耐不住寂寞或者不承擔養家義務。

(二)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狀況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發展情況呈現以下特點:1、“留守婦女”年齡分佈中年居多。2、“留守婦女”文化教育程度偏低。3、“留守婦女”從事家務和農業身心俱疲。4、“留守婦女”擔心感情出現危機。5、“留守婦女”文化生活枯燥單一。大多數農村“留守婦女”由於平時忙於農活和家務活等,沒有時間參加娛樂活動,加上生活範圍較小等因素,造成了農村“留守婦女”精神壓力大,不能從參加文體活動中讓自己減壓。

二、農村留守婦女的困境

留守婦女擁有完整的家庭,卻常年過着“牛郎織女”般的生活;她們收起女性的矜持嬌貴,而頂風沐雨幹着本該是男人乾的重活。她們柔嫩的肩頭撐起的,是飽含酸甜苦辣的家園

(一)拖老帶小,披星戴月,生活艱辛。在丈夫外出務工期間,妻子成爲家庭生產生活的絕對主力,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幾乎都壓在了“留守婦女”肩上,尤其是農忙季節,勞動量更大。同時,男人外出務工,贍養老人,養育孩子,洗衣做飯,餵養雞鴨豬牛等繁瑣的家務事也全落在了“留守婦女”的身上。勞動強度很大,嚴重損害身體健康。

(二)獨守空房,精神貧乏,生活孤單。由於丈夫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婦女”們忍着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負擔。調查發現,89%的“留守婦女”覺得丈夫的忠誠成了她們最大的心理負擔。有許多“留守婦女”想把承包的土地轉包給別人種,自己跟隨丈夫一起出去打工,但贍養老人、照顧子女的責任又使她們難以走出家門。

(三)生性膽小,安全缺乏保障。由於男性勞動力外出,農村只剩下了老人、兒童和婦女,致使農村治安防範力量減弱,違法犯罪機率增加。在這種情況下,膽小的農村“留守婦女”普遍感到缺少人身安全感,同時還要注意與男性的避嫌。由於“留守婦女”處於弱勢地位,她們的合法權益相對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容易成爲農村性侵害案的主要侵犯對象,其家庭財產也成爲作案分子的目標。

(四)常年的溫飽觀念和勤儉節約傳統導致健康意識不強。大部分農村婦女缺乏保健意識,一個主要原因是生活困難,能節約一點是一點,女性用品在家庭開支中所佔比例不大。有些農村“留守婦女”,爲了節約錢,有病不醫只自己拿點藥了事,有時乾脆一拖再拖,以致於小病拖成大病,她們的健康狀況令人擔憂。與此同時,在飲食方面,也不講究合理搭配,以解決溫飽爲原則,基本不會調劑改善生活,也不會每餐都有肉食和水果。

(五)親情缺失,子女家庭教育環境不優。“留守婦女”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由於缺少父愛和團聚,母親要外出做事,小孩平時多跟老人在一起,老人多隻管他們的溫飽,有的婦女文化偏低,對子女教育力不從心,往往是物質上的滿足大於知識的教育,出現了“重養輕教”現象,而且陪伴小孩的時間少,親情的部分缺失也影響了孩子健全性格的形成。

三、關愛幫助農村留守婦女的對策與建議

農村“留守婦女”已經成爲農村一個新的特殊羣體,是農村勞動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同時涉及到留守家庭的幸福和穩定。不解決好這一羣體的各種問題,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產生不利影響。社會各界要普遍關注“留守婦女”問題,把它放到影響全局的高度來認識,妥善解決這一特殊羣體的特殊問題,爲“留守婦女”撐起一片藍天,同時也爲當地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增添一抹亮色。

(一)制定政策措施,重視“留守婦女”的現實需求。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要重視並關注農村“留守婦女”這一特殊社會羣體,要把“留守婦女”問題作爲解決“三農”問題和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使“留守婦女”成爲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要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充分考慮農村“留守婦女”的利益需求,制定出臺有利於“留守婦女”創業就業的政策。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的調查研究,掌握農村“留守婦女”的現狀,如,姓名、年齡、人數、分佈、每天的勞動時間等,制定關愛“留守婦女”的政策和措施。

(二)強化科技培訓,提高“留守婦女”的致富能力。各級組織要着力提高“留守婦女”綜合素質,提高“留守婦女”參與經濟建設的能力。要積極引導“留守婦女”摒棄“男主外、女主內”封建傳統的束縛,組織“留守婦女”樹立“四自”精神,用自已的行動積極支持丈夫外出打工,提高農村婦女的自我發展能力、促進她們的自身發展,是解決“留守婦女”各種問題的重要途徑。要舉辦各類知識、技術、技能培訓,提高她們的科技致富能力和科學教子水平。要廣泛發動農村“留守婦女”增強學習新知識、提高自身發展能力的緊迫感,克服依賴心理,主動提高自我發展和應對各種困難的能力。

(三)整合社會資源,解決“留守婦女”的實際困難。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採取有效措施,積極爲“留守婦女”提供相關的服務和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如涉農部門努力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減輕“留守婦女”的農業生產勞動強度;舉辦“留守婦女”技術培訓班,提高“留守婦女”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文化等部門在“留守婦女”比較集中的地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留守婦女”的業餘文化生活等。司法部門爲“留守婦女”提供各種法律服務,維護“留守婦女”的合法權益。醫療衛生部門建立對“留守婦女”的健康支持系統,關愛“留守婦女”的身心健康,減輕“留守婦女”心理壓力等。羣衆團體發揮各自優勢,爲“留守婦女”提供服務和幫助。要整合資源,形成合力,使這一特殊羣體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得到健康發展。

(四)維護家庭穩定,加大“留守婦女”保護力度。針對目前農村“留守婦女”遇到的各種問題,社會各界要積極保護她們的合法權益,加大《婦女權益保護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和執行力度,通過法律知識宣傳、培訓等方式,教育婦女提高自我維權意識。要加大社會治安管理力度,在村莊建立“治安巡邏隊”,保障社會治安,減輕“留守婦女””安全方面的心理壓力。要加大對外出務工人員的教育培訓和管理力度,把勞動技能與相關法律法規及家庭教育知識結合起來,教育和引導他們自覺履行家庭責任和義務,遵守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維護家庭穩定。

(五)豐富文化生活,體現“留守婦女”人文關懷。健康的文化活動是減輕精神壓力的良方。各級政府要加大投入,培養鄉土文化隊伍,挖掘地方傳統娛樂資源,弘揚文明新風,利用農閒時節或“三八”婦女節等,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豐富”留守婦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質量,使廣大農村家庭特別是“留守婦女”家庭成員充滿活力,家庭關係更加和睦美滿,鄰里關係更加融洽,村莊環境更加和諧穩定。要開展“親情之旅”、“鵲橋會”等親情互動活動,組織“留守婦女”與打工丈夫“零距離”相會,對“留守婦女”進行人文關懷。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範文(二)

迎江中學位於大方縣城西郊風光迤邐的對江河畔,是一所九年制義務教育初級中學。現有學生534人,其中留守兒童54人。對於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這一特殊羣體,政府文件、學者研究論文等都有不同的表述。有學者認爲: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在戶籍所在地,不能與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由其他監護人長期監護撫養或獨立生活的兒童。在我校,對留守兒童的定義是:父母都在外打工,只有子女在家中留讀的少年兒童。據我們瞭解,如果加上父母有一方在外打工的,那留守兒童的數目遠遠不止提到的54人。筆者擔任班主任工作期間,利用工作之餘的閒暇,在學校領導和老師的支持和幫助之下,對全校的留守兒童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調查瞭解,現將調查到的情況作一下分析。

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一、對留守兒童的監護普遍不力

這次調查共發出問卷50份,收回有效問卷48份;其中有28人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一起生活,有6人與親戚生活在一起,有9人與自己的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有5人獨自一人生活。留守兒童普遍都是自己在照顧自己,即使是與祖輩生活在一起的大部分留守兒童也基本上是處於無管教狀態。

二、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心理問題

通過對全校的問卷調查發現:留守兒童十分想念父母的佔78.3%,有51.2%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一次,45%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繫。由於與父母的聯繫少,這樣很容易使他們形成消極情緒,表現出性格內向任性,辦事我行我素,困難面前不負責任,遇事推諉怨恨。

(一)性格孤僻、自卑逆反比較普遍

由於外出務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從事的多是體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艱苦,勞動強度高,空閒時間少,因而回家頻率不高,與留守子女聯繫較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國中青少年正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孤僻、自卑、易躁。另外,由於父母長期照顧不周,對留守家中的子女放縱溺愛多於嚴加管教,使得這部分少年中問題孩子普遍多於同齡人中父母都在身邊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或不會管。留守孩子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他們自私任性、蠻橫霸道、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爲中心等極端性格。而且這種性格隨着父母外出時間的長短而發生變化,一般顯示爲時間越長,性格變化越快,且年齡越小,變化越大。如我班的龔勤因與同學之間發生一點小摩擦,竟然揚言要從校外喊人來幫忙,害得我是談話加家訪,思想工作是做了一星期,課都沒法正常開展。王穎是留守兒童中比較上進的,平時也能管住自己,但一點集體主義觀念也沒有,在校內是獨來獨往,從來不會主動幫別人幹一點事。

(二)自信不足、缺乏親情

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普遍缺乏自信,遇事萎縮不前。由於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這部分孩子在與別人交往時往往容易過於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有的孩子最害怕學校開家長會,因爲不知道到底應該請誰。因爲長期得不到父母親情的撫慰與關懷,直接影響到了孩子的行爲習慣、心理健康以及人格與智力的發展。青少年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產生了許多煩惱與衝突。這時,他們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更需要正確的外界引導。但由於遠離父母,缺少了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情況對他們心理健康的發展極爲不利,常會引發種種心理疾病,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如王永輝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由於隔代監護對其鞭長莫及,因此在學習的道路上基本上是自暴自棄,對老師的循循善誘根本就是充耳不聞。縱觀這些孩子,其心理問題的形成不是短期的事情,問題的解決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孩子一旦心理走向了畸形,進行矯正則比其形成更加艱難。

(三)做事不計後果、價值觀念扭曲

國中階段,正是學生青春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性格習慣形成的重要階段。由於這一時期是孩子向成人邁進的關鍵時期,因此離開了成人的監護,問題就容易出現。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爲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自由散漫,行爲存在嚴重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裏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學校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賭博、欺負小同學等行爲,有的迷戀網吧和遊戲室,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八(2)班王斌有很長一段時間幾乎生活在學校與網吧之間。白天上課時趴在課桌上睡覺,晚上到網吧上網,費用從父母提供的生活費中擠。長期不着家,家長在外也無從知曉,老師聯繫家長,聯繫電話是空號,開家長會也見不到家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