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範文十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6W

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範文 篇1

一、我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現狀和成效

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範文十篇

我市農村社區建設起步於20xx年。20xx年被確定爲全省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來,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以農村居民羣衆需求爲導向,以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爲載體,以創新農村社區管理體制機制爲重點,陸續出臺並實施了一攬子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方案。尤其是將農村社區建設納入城鄉一體化發展統籌推進,確立了黨委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協同、村級組織承辦、社會力量支持、羣衆廣泛參與的運行機制,有力促進了農村社區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良性互動,初步形成了目標同向、工作同步的良好格局。主要做法有:

第一,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優化村莊佈局。一是着眼羣衆需求。傾聽民意、反映民聲、讓民做主、爲民說話,始終把羣衆生產生活的實際需求放在第一位。二是切合地方實際。依據地區經濟、社會和人口發展水平,以及村莊自然肌理與資源環境條件,有的放矢、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不強求一致,不搞大拆大建。三是符合發展方向。堅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與城鄉一體化發展、美好鄉村建設無縫對接。在執行規劃時,將農村新型社區建設與各項創建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在“四百工程”、城鄉社區結對共建、“陽光村務”、創先爭優、“平安家園”等活動載體中設置和融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內容、標準和要求。同時,及時完善規劃,體現羣衆需求,最大限度地調動基層幹部羣衆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積極性。

第二,堅持改革創新,着力打破城鄉壁壘。一方面,全面實施戶籍制度改革。着力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實行一元化戶籍登記管理和外來人口居住證制度。全面落實戶籍制度改革“1+12”方案,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實現了城鄉低保、養老、醫療並軌,就業和社保城鄉一體。目前,全市74萬戶籍人口已全部登記爲“銅陵市居民戶口”;辦理流動人口《居住證》3.7萬張。另一方面,積極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圍繞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指導意見、市場配置、抵押融資、保證保險等“1+8”方案的具體內容,在明晰所有權、保障收益權基礎上,完善配套政策,實行常態管理,努力從制度上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目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登記發證基本完成;農房測繪工作已全部結束,截至目前,累計申請房屋登記76561餘戶,受理65451餘戶,發證2623餘本。建立了農村產權綜合交易機構和農村產權抵押融資、保證保險等運作機制,防範小額貸款可能存在的風險。

第三,堅持政策引導,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在政策引導方面,先後出臺了《關於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的意見》、《關於加強文明和諧幸福社區建設的意見》等系列文件,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同步謀劃、同步推進、同步攻堅。去年又專門下發了農村社區建設“五五工程”計劃,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實現農村社區建設日常運行規範化、資產效益最大化、服務組織多元化、村務黨務公開陽光化、服務團隊專業化。在資金投入方面,幾年來,市、縣(區)兩級結合民生工程,投入資金5200多萬元,先後建成133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去年8月份銅陵縣被民政部授予“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全覆蓋示範單位”。同時,結合美好鄉村建設,對農村居民小區進行綜合整治,促進了社區環境明顯改善,居民生活的舒適度、滿意度有了較大提升。在持續加大“輸血”的同時,不斷增強農村發展的“造血”功能,積極謀劃產業項目。近年來,圍繞農村發展需求,謀劃項目437個,總投資54億元,其中產業項目32個,總投資50億元。

第四,堅持民主公開,切實維護羣衆利益。擴大公開範圍,在廣泛徵求基層意見、進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指導縣區編制《村務公開目錄》,除國家政策法規統一規範的內容外,把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內容納入村務公開目錄,保障農民羣衆對村務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創新公開形式,探索實踐村務公開“6+4”工作法,統一財務審批和公開程序,做到常規性工作按季公開,固定性工作定期公開,臨時性工作隨時公開,真正讓羣衆參與村務管理全過程。同時,建立公開承諾制度,明確辦事時限和質量,向羣衆公開辦事程序、辦事結果和決策過程。堅持民主管理,對照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工作要點,統一部署、適時檢查,確保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落到實處。

二、我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是認識基本到位,但觀念轉變不夠。部門、縣區、鄉村、農民對要不要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思想是較爲統一的,但在具體推進中,一些幹部對“什麼是新型農村社區”理解不深,習慣於憑老經驗辦事,缺乏有效的組織、協調和推進,有以“物”代“人”的現象;部分羣衆對“誰來建新型農村社區”有片面認識,存在“等、靠、要”思想,參與積極性不高;少數部門和幹部對“怎樣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把握不準,特別是對如何與美好鄉村建設相銜接研究不深,忽視鄉土文化,以城市規劃建設的思維建設農村。此外,受客觀條件和經濟條件影響,還有少數基層幹部存在畏難情緒,工作中自我減壓、降低標準。

二是規劃比較齊全,但具體落實不夠。主要原因:一是突出單個農村社區功能而忽視區域及區域間的整合。比如,就單個農村社區的規劃來看,有的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甚至是應有盡有,但從整個區域來看,彼此間定位不準確、特色不鮮明、重點不突出,社區間未能形成彼此呼應、相互補位的有效體系。二是少數規劃設計缺乏論證,未能充分考慮農村羣衆的生產生活實際,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地方產業承載能力和實際財力,客觀上使基層幹部和羣衆在具體落實中產生牴觸情緒。三是由於農村村莊人口少、分佈散,且人口素質與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以中老年居多,這些也增加了規劃落實的難度。

三是措施相對有力,但頂層設計不夠。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既不離土也不離鄉”的城鎮化,意義重大。若干年前,在《論我國經濟的三元結構》中,就曾對相關問題有所闡述。就現實而言,一方面,從市級及市級以下層面,各級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工作措施十分有力,比如在推進城鄉保障方面實行同城同待遇、在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加速農村土地流轉等措施,都有力促進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另一方面,政策的制定仍是以“地域性”、“行業化”的特徵爲主,未能實現更大領域和更高層次的銜接。許多工作仍停留在“單兵推進”層面,需要進一步總結探索。

四是合力已經形成,但要素保障不夠。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有兩大經濟要素:一是資金;二是土地。從資金方面來看,一是政府投入相對不足。近兩年全市投入“農林水”的資金達6.8億元,但投入主要集中在農田水利、農技推廣、農資補貼等剛性需求上,投入農村綜合改革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資金份額較小。二是集體經濟較爲薄弱。20xx年全市144個行政村,無經營收益的有56個,經營收益在10萬元以下的有53個,經營收益在10萬元以上的只有35個,僅佔25%,難以支撐農村社區建設和管理維護。三是社會自願投入有限。由於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導和激勵,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程度不高,資金投入未能實現多元化。從土地方面來看,農村建設用地審批程序多、指標少;少數農戶小農意識強,農村土地流轉發展不平衡,局部地區成片流轉難度大,影響人口集聚、資源整合和公共服務的延伸,給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帶來了困擾。

三、我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第一,突出規劃先行,構建城鄉一體發展的新格局。一是堅持城鄉一體、產城聯動。以縣區規劃、產業規劃和城市整體規劃爲依據,做到新型農村社區規劃與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土地利用整體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四規聯動”,確保規劃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統籌性。打通城鄉之間、農村社區之間生產要素合理流動的市場渠道,促進農村社區的勞動力、土地等要素和城市的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有效組合和多向流動。二是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一切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當地的交通條件、資源配置、生態環境等因素,使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既與周圍的自然山水環境有機融合,又與未來的區域發展方向高度一致。同時,結合村莊歷史沿革、村民居住習慣,合理確定社區建設規模,科學規劃空間佈局,穩妥有效進行合村並點,降低公共服務成本,提升公共服務效益。三是堅持創新模式、量力而行。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與當前綠化提升、“三線三邊兩小”整治、美好鄉村建設等重點工作結合起來,把農村發展與城鎮化建設、重大項目布點、重點產業發展統籌考慮。同時,針對村莊不同特點,採取針對性辦法。比如,對具有較好經濟基礎和對外交通條件,有一定建設規模和基礎設施相對配套,周邊用地能滿足改擴建需求的村莊,進行重點建設,打造亮點;對規模小、人口少或因城鎮建設、重點項目建設需要,必須整體拆遷的村莊,進行拆遷新建;對配套設施不完善,但需要保留的村莊,進行舊村整治、改造提升;對具有特殊人文景觀(古建築、古民居)和自然景觀,需要保護的村莊,進行特色保護。

第二,突出政策引領,建立多元扶持保障的新體系。一是用足用活土地政策。以全面深化改革爲契機,一方面,積極向上爭取政策,增加農村建設用地指標,拓展農村用地空間。另一方面,採取土地增減掛鉤、相鄰滾動、合村並點、集中連片的方式,充分整合原有建設用地、空閒地和廢棄地,最大限度挖掘農村土地潛力,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整合資金集中投入。一方面,進一步拓寬資金投入渠道,實行“五個一點”,即:通過市、縣、鄉各級財政安排一點,積極向上爭取一點,整合政府資源籌集一點,共建單位協調幫扶一點,發動社會力量捐助一點,解決項目資金問題;另一方面,按照市場化運作原則,加強對投入資金的監管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投入產出比。三是深化配套制度改革。繼續深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戶籍管理制度等綜合配套改革,率先實現教育基本現代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同城同待遇”,真正使農民與城市居民一樣享受社會保障、醫療、科教文體等方面的權利。

第三,突出產業支撐,拓寬農民就業增收的新渠道。一是在科技創新上下功夫。以銅陵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爲契機,加大科技投人,構建以政府爲主導、企業爲主體、市場爲導向、產業化爲目的的創新模式,不斷加大科技人才的培養力度和農業科技的推廣力度,加快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生產體系。二是在產業特色上下功夫。按照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的要求,針對目前存在的生薑、鳳丹等傳統特色農業產業種植規模小、集聚效應弱、加工企業少、產業帶動力不強、銷售平臺單一、市場開拓不夠等特點,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和科學發展的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品檔次,增強品牌效應,努力做大做強特色產業。三是在規模生產上下功夫。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效益。積極推廣“公司+農戶”模式,培養一批技術水平高、產品附加值高、帶動能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引導企業適應市場變化,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及時兌現獎扶政策,加大農民培訓力度,提高合作經營能力,引導幫助龍頭企業發展壯大。

第五,突出基層民主,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新模式。一方面,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在農村社區成立社區黨組織,由原黨總支書記或從合村並點的村(居)黨支部中選拔優秀黨員擔任社區黨組織負責人。在此基礎上,對社區黨員重新組合,建立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產業和行業支部,探索實行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農村合作組織黨支部設置模式。拉長基層黨支部服務產業和行業的鏈條,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另一方面,增強羣衆參與意識和能力。加強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根據新的形勢與任務,創新、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制度,暢通羣衆利益訴求渠道。建立健全農村社區自治章程、社區黨組織議事制度、社區協商議事會制度、社區居民代表大會制度、社區居民公約和社區各類專項工作制度,探索開展政府性工作、行政性任務由居民自治組織去完成,從制度上保證社區管理工作有序開展、居民權益得到保障。

第六,突出工作實效,健全各方協調聯動的新機制。

一是加強領導力量。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和社區建設領導小組的重要工作日程,推動領導力量從過去的重城市、輕農村轉變爲城鄉一體、統籌推進,切實發揮指導、協調和督導作用,確保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有序推進。

二是加強宣傳引導。總結美好鄉村村企合作共建機制的經驗廣泛動員和引導社會各界參與,發動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間組織採取捐資捐物、獻智獻力等形式,開展幫扶和互助活動,形成各級各部門乃至全社會各負其責、各盡其能、支持配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濃厚氛圍。

三是加強督查考覈。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納入對各縣區及有關部門的年度目標績效管理考覈範圍,切實加大督查考覈力度,同時加強日常督促檢查,不斷總結推廣先進經驗做法,通報工作進展情況,促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紮實開展,走在全省前列。

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範文 篇2

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階段。黨的xx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爲了解掌握我區當前農村現狀,摸清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探索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途徑、方式和工作思路,根據區工委、管委會主要領導指示,辦公室組成調研組,於4月18日深入各辦事處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全區現轄194個行政村,耕地面積18.13萬畝,農業人口6.67萬人,農村黨員2632名。

二、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着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貫徹落實,各辦事處立足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大村級開發力度,全區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成效顯著,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實現了跨越發展。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年提高。近年來,新增個體私營業戶1300家,新增各類運輸車輛1880輛,新組建各類專業工程承包隊伍770個,安置就業0.5萬人,外出從業人員1.8萬人,全區從事二、三產業總人口達2.3萬人,年平均收入75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xx年2441元;20xx年2615元;20xx年2920元;20xx年3520元;20xx年4080元;20xx年4950元,年均增幅20.5%。

(二)村級招商熱火朝天,商貿開發成效顯著。各辦事處搶抓良好的區位優勢和難得的歷史機遇,積極引導各村進行招商引資。今年以來,**辦事處已派出兩批招商隊伍,南下寧波、溫州等地,北上天津、廊坊等地,現已簽訂合作意向書8個。同時,/等村商貿開發成效顯著。投資1.2億元、建築面積近5萬平方米的商貿城,一、二期工程,已於在20xx年底竣工,三期工程20xx年底竣工。依靠商貿開發,**村農民人均收入五年內翻兩番,由20xx年的20xx元增至20xx年的7000元;村集體經濟由20xx年的“空殼村”,發展到20xx年的百萬村。投資380萬元、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的**村商貿樓,解決了30餘戶羣衆的就業問題,村集體創收400多萬元。

(三)產業調整初見成效,特色經濟發展迅速。各辦事處依託區位優勢,大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帶動成效明顯。**村依靠發展冬暖式有機無公害蔬菜大棚,人均收入由20xx年的1280元猛增至20xx年5500元。**村同市隆達公司合作建起30個雞鴨養殖大棚,每個棚年收入不低於2萬元;20xx年又種植了270畝地的速生楊,全村羣衆走上了致富路。

(四)村莊規劃迅速推進,舊村改造成功破題。截止目前,全區第一期45個村的規劃編制,現已完成23個村。同時,**村舊村改造成功破題,通過招商以土地入股,騰空村莊佔地300多畝搞合作開發,以成本價爲80戶羣衆建設安居樓,年內計劃完成主體工程;同時,村集體計劃爲全村30多戶老弱病殘戶建設安居房,將其餘70多戶統一進行規劃。*村投資50多萬元,硬化村內道路,改造排水管道。**居委會拆除房屋 30餘間,規劃建設了“四縱三橫”的村莊道路框架,並規劃建設了佔地30畝的鐵編工業園區。

(六)民主管理深入人心,尊老愛幼蔚然成風。全區188個村普遍實行了村級規範化管理,深入開展了“民主議政日”活動,切實轉變了幹部作風,密切了黨羣幹羣關係,夯實了基層穩定,推動了了村級繁榮,議出了和諧環境,促進了村級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各村勤勞致富,互助友愛,尊老愛幼蔚然成風。

三、存在的問題

(一)新農村建設宣傳力度不夠。雖然中央、省級媒體對新農村建設宣傳力度較大,部分黨員羣衆還沒有真正認識到位。同時,由於對不同類型的村隊、不同的經濟實力和地理位置缺乏相應的建設標準,目標不明確,具體操作中難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各村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和積極性。

(二)個別單位

在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和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與誤區。 一是個別單位存在着尚有較爲嚴重的“等、靠、要”思想。調研發現,基層幹部雖然對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很清楚,但是說起如何結合實際推進工作,不少人卻表示要等上面佈置;多數農民也沒有把自己擺進去,表示“上面要幹啥就幹啥”。部分村幹部認爲提不提新農村建設,對抓建設促發展沒有區別。二是一些地方幹部對於新農村建設存在模糊認識,思想上希望立竿見影、早見實效,指望兩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農村,有的提出全部拆除現有住房,實現村民的整體搬遷,老百姓最擔心的是“大拆大建,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三)農業生產力水平有待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不適應市場化發展的需要,分散、小規模的粗放經營格局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業效益低下,市場競爭力不強,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任務還十分艱鉅繁重。村級發展不平衡,東西差距、南北差異較大。

(四)農民增收既面臨着農業內部受資源約束,增收潛力不大的壓力,又面臨着農業外部就業競爭加劇的巨大壓力,提高農民、轉移農民、致富農民的任務還十分艱鉅繁重。

(五)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免徵農業稅後,農村財政“缺口”大,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硬化、綠化、美化、淨化、亮化等硬件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缺,部分村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很難開展,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制約着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六)農村穩定工作亟待加強。隨着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凸現,羣體性事件增多,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範文爲作者原創作品-轉載請加外部鏈接!]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任務還十分艱鉅繁重。

(七)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隨着開發建設的逐步深入,農村基層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一是帶領羣衆致富本領不高。目前,一些農村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羣衆“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二是工作作風不紮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羣衆的感情,做“撞鐘和尚”、做“太平官”。三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都依靠轉移支付來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四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後,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村社會法治文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四、對策及建議

(一)要大力宣傳新農村建設新形勢。要利用村喇叭、明白紙、標語橫幅、宣傳車等將新農村建設的意義、標準、要求進行全方位宣傳,在全社會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羣衆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圍繞中央“20字”方針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要切實加強新農村建設領導。要成立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加大對各辦事處的工作指導和政策、資金扶持力度。新農村是農民自己的家園,農民期盼什麼,需要什麼,他們最有發言權,因此,新農村建設必須尊重農民意願,不能搞形式主義。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羣齊抓共管、部門積極配合、村(居)幹部羣衆主動參與”的領導機制,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抓出成效。

(三)要凸現新農村建設新亮點。要先進村建設爲主體,全力提升先進村建設的規模化、規範化、科學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規劃。按照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設、環境美化、設施配套作爲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依據這一主體制定出新農村示範點建設的總體規劃,分步實施,整體推進。二是要高起點建設。對於新農村建設示範點要堅持20xx年不落後,30年能改造的要求,對於各項配套建設力求高起點、高標準,避免重複建設和資金浪費,切實達到以點帶面、示範引導的作用,進而推動全鄉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加快。

&nbs

p;(五)要打造農村新經濟。建設新農村,最根本的是發展農村經濟。要着眼於壯大辦事處和村級經濟勢力、增加農民收入,要繼續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種植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

(六)要規劃建設新村鎮。要搞好城市主幹路兩側、高速路兩側和項目規劃區周圍村、重點村、歷史文化名村的規劃編制,有計劃地推進村莊合併工作,發展強村、中心村,推進村居樓房化。強化政府服務功能,統籌社會各方力量,大力推動社會公衆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搞好鄉村道路的改造和管護,逐步完善村村通柏油路、通客車,實施戶戶通有線電視、通自來水工程。

(七)要建立農民新保障。做好學校危房改造和減免義務教育階段雜費工作,推廣農村改廁、改水,繼續抓好規範化衛生所、農村文化大院、農村敬老院建設。建立健全以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爲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爲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

(八)要培養造就新農民。要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和促進就業爲目標,實施失地農民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信息網和勞務中介機構,開闢轉移就業“綠色通道”,力爭年均轉移勞動力2萬人以上。

(九)要弘揚農村新風尚。要突出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和文化陣地建設。一是以文明村街建設和社會文化先進辦事處爭創活動爲抓手,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大力開展以遵紀守法、移風易俗爲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推進農村和諧穩定發展。二是要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構建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大力發展農村生態文化,豐富廣大農民羣衆的精神文化生活。

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範文 篇3

【摘要】新時代重慶的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也出現了較多問題,比如教育公平性、教育質量、教育模式、生源減少、學校撤併等方面,這些問題都是目前重慶部分地區基礎教育情況所面臨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 重慶 ;農村;基礎教育; 改變; 新面貌

在這個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裏,積極推進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將成爲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解決好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教育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將成爲衡量我國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目前,全市教育有21個縣級單位,每個縣級分佈有村小、中心國小、國中、高中、進修校、職業中學等各類教育單位,教育單位覆蓋全面,總體情況良好。農村教育單位分佈主要集中在村小、中心國小以及普通中學。

新時代面臨着更加複雜的情況,產生很多等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先進教育設備的缺乏、書本資源在部分地方比較缺乏。下面根據不同級別的農村學校進行一個分析。

①目前農村基礎教育中出現的現象

新的時代當下,出現了很多新的教育狀況,根據走訪和查閱資料可以發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

1. 農村教育設施落後,部分地方住房簡陋,安全性不是很好,需要改善。 2. 學生學習任務較重,作業量大,以理論性學習爲主,缺乏運用知識的能

力,同時實踐活動較少,主要原因是部分學校擔心學生出現安全問題,從而一棒子打死,最終取消全部的課外活動,這個問題是中國教育的普遍現象,不僅僅在重慶基礎教育當中出現。

3. 家長對學校充滿信任,從而導致家庭教育缺乏,學校應該在家長會當中,

提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努力達到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並重的教育模式。

4. 課本內容設置還有不太合理的地方,比如部分習題過難,國小課本上有

所涉及國中知識;部分習題過偏,過怪。

5. 部分地方需要提高學生的道德法律水平,存在打架鬥毆現象。 6. 課堂教學缺乏活力,教學模式單一,缺乏培養學生興趣的培養模式。 7. 小升中、會考給基礎教育帶來了比較大的壓力,導致教育模式機械化,

從而產生應試教育模式,學生學業較重,學校和家庭重分數、重排名的現象嚴重存在,最終倍感壓力的還是學生,這些導致基礎教育出現畸形發展並且容易導致學生厭學逃學。

8.部分地方師資較弱,電腦辦公化落後,部分老師缺乏製作WORD、EXCEL、

PPT的能力,導致教學模式單一。

9.部分地方教學班級過大,導致老師管理難度增加,從而對學生的關懷不

能達到相應水平。

10.體育教育力度不足,學生身體素質下降;學生課外活動安全教育不足,

應禁止拉幫結派、打架鬥毆。

②重慶農村現階段教學的新發展

1.村小(不包括偏遠山區的個別例子)

村小是能體現農村實際教育情況的典型,幾乎所有農村的孩子都會上村小,大概在十年前,重慶農村大部分國小的設施非常簡陋,對外界瞭解的信息非常少,面對枯燥單一的教育模式,師資力量的缺乏,設備物資的短缺,使這部分孩子畢業後根本就跟不上這個社會的發展和同齡城市國小教育的步伐。但是近幾年,在政府對教育進行了大改革,改善了大部分農村國小的教學設施情況,基本上的村小配備了電腦,校園環境也得到了很多改善。並且,現階段的村小開設了更多有趣並且有用的課程,比如英語、自然科學等等,這讓農村孩子的知識面得到了擴寬。

2. 中心國小

中心國小一般集中在鄉鎮,在十多年前,中心國小一直是大多數農村孩子

夢想的天堂。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那時候的國小生很單純,就是想學習更多的知識,長大以後有所成就。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時代,在農村學生的眼裏,中心國小絕對是擁有最先進的教學。最好的師資力量,最大最美的校園!現階段,農村孩子相對減少,並且很多家長都願意花錢把孩子送進更好的學校接受教育,所以很多村小撤併,因此中心國小越來越靠近城市國小的進度,甚至有些中心國小還超越了少數城市國小。這對大多數農村鄉鎮的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個好的發展情況。

3.國中

國中現在基本集中在鄉鎮,農村幾乎很少有國中了,很多曾經的農村國中基本上都與鄉鎮國中合併,鄉鎮國中的教育條件、教學設施比起以前的'農村國中肯定是要好很多的, 教學樓的安全性,教學設施的完備性,都是比較好的。但是比起城市中學的電子化教學,現在部分鄉鎮國中還是達不到,但是部分鄉鎮中學的方住房簡陋,安全性不是很好,需要改善。不過現在農村中學越來越少,部分家長都願意把自己的子女送到重點中學讀書,所以很多生源較少的農村國中都被撤併了。

③農村現階段基礎教育三大教育新問題

隨着“科教興國”的策略出臺,在新情況下怎麼做到科教興國,科教新農,這是當前教育的研究重點。

1.留守兒童教育

重慶市一直是一個勞務輸出的大市,現在爲止全市勞務輸出的人數是780萬,佔了農村勞動力的53%,在西部來說比例算是高的。重慶是勞務輸出大市,這次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波及,從沿海返鄉的農民工應該說回來的人數還是不少,到12月底掌握的數據回到村裏面的數據是47萬多,但是47萬改變不了780萬的整體數據,導致現階段重慶的留守兒童在130萬左右,因此產生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20xx年~20xx年數據)

隨着外出農民工增加,出現留守兒童,學生教育的關鍵環節家庭教育缺失,勢必導致學生素質、學習、健康出現問題,此時學生家庭教育出現空白,然而學校的教育卻沒有加強,廣大留守兒童的教育面臨着空前的難度。

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範文 篇4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的**屆中全會提出的重大決策,是今後一段時期我們的中心工作.爲了瞭解掌握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我利用寒假的時間去我鎮實地調研了一番。

我鎮是全國重點發展的鄉鎮,近年來,隨着國家和省、市、區對“三農”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特別是xx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來,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完善,科技文化教育發展加快,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朝着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而且由於合銅,合安,合銅黃高速公路都橫穿我鎮,已基本形成“四縱四橫”的公路網絡,因此我鎮有着很好的發展機遇,而我鎮政府也趁如此好的機遇大力發展新農村建設,在實行了新農村建設以來,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別是組織實施“三清、三改、三通”等一系列環境整治措施以來,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變,青山綠水,沿河路綠樹成萌,環境優美,公路暢通,是個人見人讚的好地方。目前爲止,我鎮已成爲我縣最重要的鄉鎮了。

早在兩年前,我鎮就科學設計了新農村建設規劃藍圖,新農村建設起點在規劃,怎樣才能確保規劃科學,便於實施操作,結合實際呢?對此,我鎮有着一系列切合實際的規劃:

1、精心組織,統一部署,高標準制定發展規劃。我們按照新農村建設出新意、出精品的指導思想,採取外地學、當地看、比着乾的辦法,組織全鎮村幹部分別到竹山羅家坡村、平利縣龍頭村等地,學習、借鑑外地經驗,通過實地看、問、學,提高幹部對新農村建設的感性認識。

同時,組織全鎮幹部系統地學習xx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增強鎮村幹部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性認識。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分類制定各村新農村建設規劃。對市、縣確定的重點、試點村,採取試點先行的辦法,對照新農村建設“20個字”( 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分層制定建設規劃,力求全面推進。

對鎮定試點,則依據優勢,側重於先易後難,逐步推進,對一般村則廣泛暢導創造條件、抓住機遇、分類突破、營造優勢、逐層推進。全鎮所有村已根據自身實際,全部制定出未來五年新農村建設發展規劃

2、咬定目標,精心組織實施 。從外地發展的經驗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通過長期抓、長期積累形成的,最根本的一點是咬定目標不放鬆,我鎮無疑也必須走這條路。我們立足從努力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入手,解放生產力,促進生產發展,農村農民生活富裕,立足通過用先進文化、致富技術、《鄉規民約》打造文明鄉風,立足通過集鎮建設、自來水工程建設、公路建設、能源沼氣建設、生態家園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羣衆生活環境,實現村容整潔。

立足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實現管理民主,建設新農村不僅要有好的規劃,更要有一個好的推進機制,我鎮已經建立了一套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聯村考覈機制,即:每個副科級幹部聯包1-2個示範村,每個行政幹部聯包一個村,每個村幹部負責一個灣院,每一個黨員聯繫一個貧困戶的聯包機制,對照規劃,逐項、逐年、一任接着一任幹,逐項、逐年實行量化考覈。

3、先易後難,分步實施,整體推進 。新農村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有效的辦法是辦點示範,先易後難,最後攻堅,有的村已具新農村雛形,只要注意完善、加強,就可具規模,既具代表性,又具示範性,對條件基礎稍差的村則注重從解決基礎設施入手,儘快改善條件,分步推進新農村建設。相反的村則注重從改善羣衆最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入手,創造條件,逐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力爭通過五年的建設、發展,形成各具優勢,各具規模的新農村格局。

4、充分體現民意,讓羣衆參與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是人民羣衆的新農村,他們日常生活中最缺、最盼、最急的事情他們自己最清楚,建什麼樣的新農村,他們最有發言權。因此,我鎮在領導、主導新農村建設時,最重要的是充分聽取、採納他們的建議、意見,體現民意,讓羣衆的主人翁精神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迸發出來。只有這樣纔不會出現“急在上頭,冷在下頭”的尷尬局面,才能調動全體羣衆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進取心,才能全鎮上下擰成一股繩,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當然,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我鎮也不可避免的遇到很多難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農村生產力低下

我鎮的農業總體是還是粗放生產,產業化基本未形成,農作物種植和畜牧養殖都處於低水平發展,且多以零散種養爲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農戶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出外打工,農村勞動力大部分外流,“留守”的農民大都是老、弱、婦、幼。農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田只能粗放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工,嚴重製約了農民增收。

(二)人居環境整治力度有待加強

我鎮在人居環境整治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其他村村容村貌並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變。由於各種因素,老百姓響應不積極,“六改四普及”難度大,農民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還不夠,有些農民在思想上存在“等、靠、要”的觀念,認爲新農村建設是上級黨和政府的大事,個人存在不願讓利、不願籌資的思想。雖成立了“村民理事會”,但“理事會”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改水、改廁、改欄工作進展緩慢。

(三)農村基礎設施落後

由於財力制約,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農田水利設施薄弱,鎮、村投入資金有限;

(四)社會各項事業有待進一步加強

我鄉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擾,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沒有得到改善。農民缺乏最基本的文化活動,等賭博活動有擡頭的趨勢。農村弱勢羣體保障體系薄弱。

然而,不論遇到何種困難,我鎮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定會朝着預定的“目標”邁進,那就是:

1、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鼓勵發展適度規模化經營,重點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實現家庭經營和聯合組織經營的優勢互補。努力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導企業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接機制,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努力在二、三產業上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增加農民收入。

2、農民知識化: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加大對農民科技文化知識教育和免費的實用技術培訓,讓他們能掌握一項致富的技術,加大對外出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開發和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潛力,加強對農民應該掌握的經營管理知識的教育,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3、村鎮文明化:積極推進農村的“四改”(改環境、改容貌、改衛生、改觀念),加大對農村公路、農電網、電視網、電話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改善鎮村環境;推進現代化村鎮建設,改變農村面貌。採取推行農村飲水改造、發展戶用沼氣、實行人畜分離和垃圾集中處理等措施,改善農村衛生狀況;改變傳統觀念,提高農民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保護的意識,樹立良好的文明鄉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和諧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4、保障社會化:全面推行新型農村醫療保險,積極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農民生活保障機制,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探索建立城鄉銜接、公平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

5、管理民主化:引導農民積極參加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活動。全面實行村幹部“直選”和村支部“兩推一選”制度,完善“一事一議”、村務公開、民主監督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

我堅信,在我鎮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我鎮一定會擁有一個燦爛的明天!

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範文 篇5

黨的__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下簡稱新農村)的重大任務,這是黨央從全局出發,總結經濟社會發展經驗,分析農村改革發展形勢,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高瞻遠矚、審時度勢作出的戰略決策。爲了有力促進全縣新農村建設健康、快速發展,政協鄉鎮聯絡委員會分別組織委員在全縣各鄉鎮進行了投入機制的專題調研,現就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新農村建設中,投入結構呈現良好勢頭

(一)政府投入抓示範,新農村建設起步好勢頭旺。

目前,全縣共規劃啓動建設32個新農村示範村,其中:縣上主抓了10個重點村,突出打造了3個亮點示範村,各鄉鎮分別結合各自的實際規劃打造了至少1個示範村。縣財政安排了5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新農村建設示範工作。對實施省、市級新村扶貧工程建設的雙河葡萄、竹海高壩、開佛龍門、佛梨四個村撥付了專項資金。各鄉鎮也結合自身的財力,對示範村安排了啓動資金19萬元。

(二)社會各界齊關注,籌措資金建設新農村。

據各鄉鎮摸底調查彙總反映,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工程倍受社會的支持,其中:招商引資275萬元,社會各界捐資12萬元,農民自籌(含以勞折資)3777萬元,佔示範村建設投入資金的95.56%,戶平投入3817元。金融企業也積極發揮作用支持新農村建設。如:縣農村信用聯社採取多種措施,全力支持新農村建設,現已向全縣20個鄉鎮的農戶累計發放支農貸款3485萬元。縣農行也通過扶貧貸款等形式支持新農村建設1338萬元。

(三)惠農政策落實處,新農村建設資金得到加強。

近年,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深化了農村稅費改革,先後取消了向“三農”收取的“三提八統”、農村教育集資等收費項目,減免了向“三農”徵收的生豬屠宰稅、農業特產稅(菸葉除外),全面取消了向“三農”徵收的農業稅。全面推行了糧食直補、良種直補、農業機械購置直補、生態建設直補等惠民直補政策。推行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享受“兩免一補”政策。同時,財政調整了支出結構,加大了對“三農”的投入。

二、新農村建設中,投入方面存的問題及原因

(一)“等靠要”思想嚴重,羣衆建設新農村主體意識淡薄。

在調研中瞭解到,有絕大多數農民羣衆、相當部分的村組幹部、也還有部分鄉鎮幹部對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目標要求及措施辦法不甚瞭解,對本鄉鎮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的規劃、建設情況不夠了解,甚至有的完全不知道。有相當部分的羣衆就新農村建設資金的投入,持等待、觀望的態度,還存在嚴重的“等、靠、要”的思想,沒有把自己作爲建設新農村的主體對象。

(二)支農資金條塊分割,投入上存在比較嚴重的缺陷。

在調研中發現,專項資金在管理上存在缺失的問題。一是支農資金直接分配與管理的有發改、財政、科技、水利、農業、林業、國土、扶貧、交通、電力、教育、衛生、文化、民政等十多個部門,可想而知,其協調難度之大。二是支農資金除發改部門下達計劃,財政部門撥付資金外,很多行業主管部門要按條條、塊塊投放資金到對口部門,這種歷史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格局,影響了工作效率和投資效益。三是除了“資”出多門外,各部門在計劃下達方式以及項目管理上存在各自爲政的思想,造成了項目申報和管理上往往不從實際出發,而是“投其所好”。在資金撥付上,不同來源的資金撥付渠道不一致,有的造成資金沉澱或“跑冒滴漏”。正由於管理上的缺陷,使得寶貴的支農資金有的挪作他用,投資效益大打折扣。

(三)缺乏宏觀調控措施,整合社會資金資源的力度不夠。

在調研過程中發現,鄉鎮、村領導普遍反映新農村建設投入政府啓動資金嚴重不足,這在全縣新農村建設投入資金調查統計數據上也反映了這個事實。據全縣各鄉鎮示範村建設投入資金中,財政及專項資金投入僅佔1.75%。正由於缺乏宏觀調控措施,各類社會資金絕大部分閒置或遊離在外,沒有融入新農村建設這個系統工程的運轉,發揮的作用不大。

三、建立新農村投入機制的幾點建議

(一)認真總結經驗,建立和完善新農村建設資金以獎代補的激勵機制。

新農村建設工程,涉及面廣、內容多、任務重,需要全民參與。要通過深入的宣傳和教育,使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目標要求及措施家喻戶曉、深入人心。要通過宣傳教育,確立農民羣衆的主體意識。要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用好用活村民自治,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樹立“苦幹、實幹、巧幹”的意識。要認真總結文明新村建設工作中的成功經驗,建立和完善新農村建設資金以獎代補的激勵機制,最大限度地激發農民羣衆“動自己的手,流自己的汗,出自己的錢,建自己的家”的積極性,變“要我幹”爲“我要幹”,形成戶戶建家,人人創業的良好氛圍。

(二)整合支農資源,建立和完善支農資金的良好運行機制。

要建立和完善支農資金的管理機制。針對支農資金切塊、專項“戴帽”較多、投入分散的狀況,以新農村建設工程爲平臺,按照“集中使用、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司其職、各記其功”的原則,編制年度投資指南,合理界定支農投資範圍,改革支農投資分配與管理體制。要統籌協調、集中安排各類支農資金,着力解決投入分散與重複建設的問題,努力提高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積極爭取中央、省、市建設項目的投資、建設、管理等委託權,促進支農資金管理的規範化、制度化。

要建立和完善支農資金投入使用效率的激勵機制。要在試點的基礎之上,逐步建立以支農資金使用效果爲導向的激勵機制,做到對使用效益顯著的項目單位,在今後的項目申報和資金安排上給予優先考慮。要加強支農資金的監督檢查,嚴肅查處支農資金使用管理中的違法違規行爲,提高支農資金使用的規範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要建立和完善支農資金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別是調整建設資金的投向和結構,大幅度增加對“三農”的投入,逐步調整存量,重點促進教育、文化、衛生和社會保障朝着城鄉統籌安排和統一制度建設方向發展。新增財政支出要向“三農”傾斜,新增預算固定資產投資主要用於“三農”,逐步提高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村並集中使用。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預算資金用於新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於上年,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建立和完善支農資金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

(三)整合社會資源,建立和完善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激勵機制。

要鼓勵商業銀行、農村信用聯社等金融企業,實施城鄉一體化經營,充分發揮縣域商業金融主渠道的作用。要給予支農信貸業務稅收、不良貸款覈銷、因信貸支農需要而必須保留的虧損金融網點予以一定的財政政策支持等優惠政策,正確引導各類金融企業支持農村基礎建設,支持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發展前景好的上規模、有特色、科技型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支持新型農村市場流通體系建設,支持縣域內勞動力密集型中小企業發展,支持農村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

要積極探索建立鄉村資金互助合作組織,彌補新農村建設投入資金不足的問題。積極開展商業化小額貸款公司的試點工作,並在保證資本金充足、嚴格金融監管的前提下,鼓勵在縣域內設立多種所有制的社區金融機構。同時,要鼓勵設立村級資金互助合作組織,通過吸收社會閒散資金,變民間資金爲民間資本,實行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擔風險、自我發展的營銷策略,爲新農村建設作好金融服務。

要通過物質和精神的激勵,促進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要制定優惠政策,引導社會投資轉向農村,特別是鼓勵大中型項目到農村去建設,以項目建設帶動農村的城鎮化建設。要通過在土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給予政策上的靈活性,在稅收費用等方面給予物質獎勵和多種形式的精神獎勵,正確引導企業到農村投資和發展,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要引導農業類企業到農村去創業,並實行一企業幫助一個村或者幾個企業幫助一個村,帶動更多的農民通過種植業、養殖業或其它適合的方式求得發展。要引導企業家們爲新農村建設獻愛心,開展“一幫一、手牽手”活動。包括幫助農民開發產品、融資擔保、開拓市場、技術培訓。也可以定點招收幫扶村的農民到企業務工,幫助農民擴大就業,帶出一批創業的骨幹,回鄉創業。也可在教育、醫療、道路、房舍、農田設施等方面給予具體的幫助和支持。

總之,要通過投入的規範和調整,建立受益羣衆出大頭,各級政府投入點,政策優惠減免點,金融信貸支持點,包扶單位贊助點,社會各界捐贈點的新農村建設投入機制。

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範文 篇6

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於長期紮根農村這片熱土上的農村信用社來說,有着義不容辭的責任。可是從當前現狀看,農村信用社在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還存在一些難點問題,因此,必須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加以解決,使農村信用社在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主力軍作用。

一、主要難點

一是農村信用環境沒有得到根本改善,部分企業和個人缺乏信用意識。據調查,現在部分農村信用社農戶貸款合同到期自動履約率不足90%,一些企業和農戶在借款時說的天花亂綴,左一個承諾,右一個保證,只要錢一借到手,“黃世仁”就成了“楊白勞”,貸款到期後,信貸人員三番五次催收不回來,致使不良貸款前清後增,就拿豐寧農村信用社小額信用貸款爲例,5月末,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餘額爲2435萬元,其中: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不良152萬元,佔6.2%;還有的貸戶採取騙貸、賴貸、逃貸等多種方式,侵蝕和逃廢農村信用社債務,極大地挫傷了農村信用社的支農積極性。

二是大量農村資金進城,信用社“一農難支三農”。從豐寧金融機構總體情況看,4月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38882萬元,其中農村信用社78048萬元,僅佔32.6%,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32320萬元,其中農村信用社57379萬元,佔43.4%,而農業貸款則佔全縣金融機構的90%以上。各商業銀行及郵政儲蓄以其結算、匯兌方便快捷等優勢,吸收了農村大量資金上存,使農村信用社在支持農村建設中,心有餘而力不足。

三是農村擔保機制建設滯後,一些企業和農戶不能獲得貸款支持。目前,傳統農業對於信貸資金需求越來越小,基本可以自給或通過民間借貸方式解決;而急需貸款支持的農村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高效農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及農產品開發等中小企業,卻因缺少抵押、擔保等,難以滿足貸款條件,不能及時得到貸款支持,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

四是貸款“流動性”,制約支農積極性。貸款流動性、安全性、效益性是農村信用社發放貸款的前提,可是一概地追求“三性”也會是得其反。當前農村信用社貸款四級分類管理辦法還沒有廢止,“一逾兩呆”仍是考覈信貸管理的重要指標。貸款不允許逾期,發生呆滯要追究責任,使得信貸人員過多地考慮貸款流動性和安全性以及個人利益的得失,在貸款發放中產生了重生產輕生活,重富輕貧的傾向,致使風險大、週期長的農業貸款萎縮。

二、建議

(一)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維護農村信用社債權。要繼續深入開展農村信用工程創建活動,支持培育農村新風尚。要結合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廣泛開展誠信光榮、賴債可恥的宣傳活動。建立失信企業和農戶信息披露機制,對守信戶實行優惠信貸支持,培育誠實守信的文明鄉風。司法部門要依法加大對逃廢金融債務等失信行爲的處罰,支持農村信用社運用法律手段保全信貸資產,切實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二)修築“截水工程”,讓農村資金迴流。要建立科學合理的金融支農體系,形成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合力。人民銀行要充分發揮貨幣政策的窗口指導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轄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各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在業務上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協作,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要把更多的資金投向“三農”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支持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形成農村資金迴流農村的機制;農村信用社要在改善服務方式和暢通結算渠道的同時,大力吸收農村閒散資金,減少農村資金跑、冒、滴、漏。與此同時,要積極爭取人民銀行再貸款,擴大支農資金力量,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

(三)建立多種形式擔保機構,擴大抵押擔保範圍。當前貸款擔保難是阻礙中小企業和貧困戶借貸的瓶頸。因此,要進一步採取多種有效方式,扶持各類基金組織發展,促成農村成立區域性擔保基金組織;要培育和催生各類協會組織,引導成立各類行業協會,藉助行業協會的擔保機制,爲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支持。同時,要擴大抵押、擔保的範圍,在已開辦的抵押、擔保品種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的抵押、擔保方式,開辦所有權、倉單等抵押擔保品種;要因地制宜制定切實可行的信貸政策,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擔保難的問題。

(四)積極推進貸款五級分類管理,合理確定貸款期限。農村信用社要積極創造條件,儘快實行貸款五級分類管理,在保證貸款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據農業生產週期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同時,農村信用社在制定政策和兌現考覈時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對信貸人員責任心不強、調查不細或違規放貸等原因形成不良貸款的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追究責任;對因不可抗力自然災害形成的不良貸款,要免除信貸人員的責任,消除部分信貸人員的惜貸、恐貸心理,發揮出農村信用社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應有的作用。

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範文 篇7

黨的xx屆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這標誌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階段,爲做好當前乃至今後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指明瞭方向。爲了解掌握我鄉當前農村現狀,摸清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探索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途徑、方式和工作思路,根據縣黨辦的要求,接到通知後,我鄉立即組成調研組,於8月8日深入到x村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新農村建設規劃編制完成情況、今年的目標任務和推進情況

1、新農村建設規劃編制完成情況

x鄉x村是“五個100”規劃扶貧村,在XX年度又再次被縣政府列爲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爲使x村新農村建設工作順利實施,XX年,縣政府成立了新農村建設規劃小組,具體由農辦牽頭,組織財政、交通、水利、農業、扶貧等二十多個部門,聚集了大量的人力對x村進行了實地踏查,結合x村的實際,因地制宜,科學規劃,以規劃爲基礎,以“五通五改三新三提高”爲重點,“五通”即:通路、通水、通風、通話、通廣播電視;“五改”即:改廁、改圈、改竈、改房、改變傳統落後的生活習慣;“三新”

即:培養新型農民、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創建農村新的精神面貌;“三提高即: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提高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着力建設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一項有特色的支柱產業,一個暢通的公路網絡,一套完整齊全的配套設施,一個堅強有力的村級領導班子和一個文明進步的村規民約。

通過四至五年的努力,基本達到“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寬裕,村內環境整潔優美,村民思想道德良好,村級民主管理健全,公共設施服務配套,人與自然和諧”的目標,力爭到XX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20,達到4538元以上,人民羣衆生活基本達到小康標準。

x村新農村建設規劃項目涉及種植業、養殖業、公路建設、移民搬遷、村寨道路硬化、通話通電等。其中:規劃每年利用冬閒地種植脫毒馬鈴薯300畝,封山育林1620畝,花紅種植800畝,板栗140畝,花椒120畝,石漠化治理275畝,實施坡改梯(水毀工程)、水利建設等項目,規劃總投資1924萬元。其中:用於生態建設投入142.1萬元,產業發展投資456萬元,基礎設施及能源建設投入641.8萬元,改善村容村貌投入192.6萬元,農村社會事業方面投入58.9萬元。

x村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定稿後,經鄉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

2、今年的目標任務和推進情況

今年x村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是:大力實施水、電、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培育發展狀大畜牧業,着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發展力工經濟,想方設法增加羣衆收入。

(1)種植項目的建設情況

①、XX年度,在縣農業局的支持下,x村調進脫毒馬鈴薯13.4噸,種植面積95畝,目前正待測產驗收。

②、石漠化治理工作全面開展,實施地點從夾巖至大寨,面積397畝。

(2)村容村貌的治理情況

①、x村共有自然村寨10個,現有3個自然村寨(木房、玉豐、大寨)已完成村寨道路硬化,硬化面積8500餘平方米,總長9000餘米,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善。

②、沼氣池建設全面普及,x村從XX年開始實施農村生態能源沼氣池建設項目,歷時3年,現已建設沼氣池432口,普及率達到89.6左右,部分農戶因投資不足,場地不夠等因素制約未得以建設,今後將着力幫扶,予以改善。

③、活動場所的改造即將啓動。x村老年活動中心建設項目已選點玉豐,接近村活動室,土地丈量工作已全部完成,工程正待建設之中;玉豐一組球場建設項目也即將啓動,水泥撥調基本到位,預計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④、XX年度完成改廁400口,衛生條件明顯改善。

(3)移民搬遷工作,x村石峯一二組搬遷項目全部啓動,土地調整即選點工作全面開展,共涉及72戶,263人,選點具體落實在x村下木房河道旁,交通便利。

(4)通路工程及農電改造,規劃一組中涉及到木房至石豐,大石包至毛家坡兩條公路網絡已通過縣交通局立項批覆,目前毛路建設已能通車,待項目到位後即組織實施。

(5)農村茅草房改造工作進展順利。x村XX年開始實施農村貧困戶茅草房改造工程12戶,今年又再次安排落實12戶,目前正在建設之中。

(6)通水工程建設情況。x村是一個典型的缺水村,羣衆人畜

飲水極爲困難,水源缺乏,實施小水窖工程將作爲x村改水的重要項目之一,現已建成“母親水窖”250口,利用水利項目建成小水窖50口。

(7)農田基本建設工作取得成效

在規劃項目中,涉及到農田基本建設項目已經啓動,現已建成下木房河道一處,煤洞坡水毀工程一處,總投資達38萬餘元,全長2450

餘米,恢復農田430畝。

(8)通電通話工程

農網改造工程在全村全面啓動,進村電網已架設完畢,主線正在立杆,計劃8月底全面建成使用;電視網絡工程已建成遠教室1個,安裝電視接收器3個。

(二)、資金投入情況

1、國家、省、市、縣資金投入及使用情況

(1)國家投入的有沼氣池建設項目、茅草房改造項目,茅草房改造共實施了12戶,共投入資金7.2萬元,國家投入資金3.6萬元。沼氣池建設800口,共投入資金120萬元。

(2)省投入的有石漠化治理、通村公路建設、移民搬遷等項目,石漠化治理從夾巖至大寨,治理面積397畝,投入資金11.91萬元,通過村公路12公路,投入資金60萬元,移民搬遷76戶,投入資金216萬元。

(3)市投入的有茅草房改造、衛生改廁項目,茅草房改造12戶,投入資金3.6萬元,衛生改廁400個,投入資金12萬元。

(4)縣投入的有村寨道路硬化、村活動室、精神文明活動中心、電網改造、飲水工程、農田水利建設、廣播電視、馬鈴薯種植等項目,道路硬化780平方米,投入資金2萬元,村活動室建設投入資金8萬元,精神文明活動中心投入3萬元,農電網改造投入120萬元,飲水工程小水窖建設50口,投入資金5萬元,農田水利建設修建水毀工程一處,投入資金38萬元,廣播電視接收站安裝3個,投入資金3萬元,馬鈴薯種植95畝,投入資金6700元。

2、農民自主籌資投勞情況

農民自主籌資投勞主要體現在公路、人畜飲水、沼氣池建設等項目方面,公路建設投勞5萬個工時,人畜飲水投勞6500個工時,沼氣池建設籌資80萬元。

3、社會力量投入

無社會力量投入。

4、支農補貼落實情況

支農補貼資金主要是農村家庭困難的子女入學實行“兩免一補”,共補助學生12名,補助金額爲3600元;對種糧農民進行直接補貼,補貼資金共18萬元。

5、金融支農情況

發放小額貸款共27萬元,用於支持農村發展種養殖業。

(三)生產發展情況

1、現代農業發展情況

(1)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通過以國家投入爲引導,農民投入爲主體,努力增強對農業的投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農業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經濟結構進一步改善。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努力提高科技含量。

以推廣“雙雜”良種爲主的農業適用技術得到普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實質性突破,一批農業增產增收的適用技術得到推廣。實施沼氣池生物能源利用工程、文明村寨路面硬化、對缺乏生存條件的石旮旯組實施移民搬遷等項目,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條件。

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範文 篇8

一、中周村基本情況

中周村地置樟木鄉南部,距樟木鄉人民政府8多公里,道路交通狀況較好,黃練至樟木水泥路繞村而過,振南至中團村的水泥也於XX年10月份建成通車。全村羣衆聚居相對集中,有7個自然屯,人口5400多人,黨的基層建設較好,設立周耕片、中上劉片、甘樑片三個黨支部,有黨員102名, 全村耕地5300畝,其中旱地3000畝、水田 2300畝,農業種植主要以甘蔗、花生、玉米爲主,甘蔗是羣衆經濟收入的主要渠道,XX年人均收入1576元,XX年人均收入1663元。

(一)基礎設施落後,生產上不去。中周村耕地較分散,地質系紅黃壤土質,保水、保肥能力差,農作物需要較多的肥料、水源,況且產量不高。全村無水庫,農田灌溉依靠小型抽水機,農作物一遇天旱嚴重減產,靠天吃飯的情況嚴重存在。

(二)農民素質低,生產能力差,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種養全憑經驗,失敗率較高。種植適合市場發展的農作物往往由於技術性問題而失敗;生豬、家禽養殖戶,也因禽流感、動物疫病、市場價格下滑、飼料價格上漲的影響,農民迫切希望技術服務。

(三)無主導產業,農民收入低。種地、打工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全村近1000多人外出打工,佔青壯勞力的80%,勞務收入佔村民總收入的70%。農民工以小工、泥工、木工等體力活和傳統手藝活爲主,工資性收入普遍不高。村民除了種植水稻,就是小面積種植花生和大豆,產量和效益均不高。

(四)組織建設薄弱,發展能力不強。該村村委5人,平均年齡50歲,國中以上文化,都沒有明顯的致富項目。村裏沒有集體經濟收入。全村黨員102人,集中在55歲左右年齡段。近2年來,由於年青人都外出打工了,新發展黨員少。村委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對中周村新農村建設的幾點建議

中周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一步一步地走,要以扶貧開發爲突破口,幫助村民發展生產、提高素質、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要加強精神扶貧。扶貧先扶志,是扶貧開發工作的一條重要經驗。物質貧困決定今天的問題,精神貧困則影響明天的問題。在中周村,村民安於現狀、小富即安、不講文明不講衛生等現象普遍存在,制約了農村發展,限制了扶貧開發進程。因此,在新形勢下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加強精神素質扶貧、提高精神素質扶貧的成效,是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要用小康社會的美好前景激發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樹立勇往直前、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二要加強新農村建設宣傳。要加強對新農村建設全方位的宣傳,通過報紙、橫幅、宣傳車等形式深入院落宣傳,將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政策宣傳到位,調動村民的積極性,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

三要推進產業開發。中周村沒有經濟產業的開發,生產難以發展,羣衆難以致富。一是圍繞農產品加工找出路,發展訂單農業。二是利用土地優勢發展精品水果基地和庭院經濟,加快對現有小水果的品種改良,提高經濟效益。三是進一步壯大養殖業,加強技術指導及優良種畜禽的引進,提高養殖效益。四是把發展勞務輸出作爲重要工作來抓,爲勞動力提供技能培訓、用工信息諮詢、法律維權等服務,把人力資源優勢轉變爲經濟優勢。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帶回資金和技術,儘快由打工仔變成創業者,從"賺錢蓋房子"發展到"籌資辦廠子"。

四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的落後,是制約中周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因此,要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爲扶貧攻堅和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工作和重點工作來抓緊抓好。要加緊以道路硬化、沼氣能源、小水利建設爲主,促使該村基礎設施狀況有新的改觀。

五要搞好新農村建設規劃。中周村基礎薄弱,因此,必須制定一個科學的、合理的規劃,然後按照規劃一步一步實施,既可避免盲目跟從,少走彎路,又可明確目標,加快發展速度。

六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工作。一是要提高黨員、幹部思想認識,讓他們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意義,並以身作則,做羣衆的楷模。二是積極發展一批思想素質好、覺悟高、熱心公益事業的青年黨員。要發現和培養具有帶頭致富能力和帶領羣衆致富能力的"雙帶型"黨員,培養和選拔政治素質強和發展能力強的"雙強型"幹部。三是切實加強村級活動場所建設。同時,要發揮共青團、婦聯等羣衆組織的作用,努力形成建設新農村的強大合力。

七要加強農民素質培訓。提高農民羣衆的綜合素質,是促進貧困羣衆增收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途徑。一是加強農村義務教育,爲學生解決就學實際困難。二是建立農業科技示範基地。以農業科技示範基地爲平臺,積極開展科技示範,推廣實用技術,不斷提高農民運用現代農業科技的能力。

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範文 篇9

與時俱進做好“三農”做出的重大決策,充分體現了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爲新時期“三農”指明瞭方向,爲推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新農村建設不斷開創新局面創造了條件。

一、農業發展現狀

1、基本情況:xx街道辦事處轄3個管理區、17個行政村、6500多農戶、農業人口23061人,總耕地面積1391公頃,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畝,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7056元。

2、發展現代農業的制約因素:①耕地、淡水、生物資源相對匱乏。近幾年,隨着招商引資事業的蓬勃發展,先後有20餘家項目在建成投產,鵝莊管理區全部規劃爲市開發區,所轄土地主要用於工業項目發展;神洲生態樂園、濟南鮑德冶金石灰石有限公司、**煤礦矸石熱電廠等工業項目的開工建設,也佔用了較多的土地資源,使轄區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相對緊張,發展現代農業的空間相對狹小。②農業基礎薄弱。一直是傳統的工業強鎮,農業發展相對落後,農業生產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經營爲主,農業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缺乏大型農業龍頭企業、特色農業,農產品附加值低,現代農業基礎比較薄弱。③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意識不強。受傳統經營習慣的影響,當地村民普遍存在重工商、輕農耕的思想,有個別村的個別戶甚至存在土地撂荒現象,發展現代農業的思想阻力較大。

3、發展現代農業的有利條件:①道路暢通,交通方便。轄區內309國道橫穿東西,244省道縱貫南北,駐地位於垛莊、曹範等鄉鎮出入市區的交通要道,即將建成通車的濟萊高速路橫穿南部山區並且開有路口,明埠路、埠翟路、埠旭路以及各條鄉村路網相連,交通十分方便,爲人流、物流的集散創造了條件。②距中心城區近,工商業基礎雄厚。位於濟南半小時經濟圈內,距離明水中心城區10分鐘車程,容易在信息、技術、市場、理念等方面接受大城市的輻射影響;工商業較爲發達,駐地工商個體戶達到600多家,從業人員7000多人,人均收入水平較高,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條件。③招商引資爲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契機。濟南植物園於去年國慶節前夕建成開園,其規模和植物物種數在全省都位於前列,爲發展現代農業和觀光農業提供了良機;銀鷺食品項目近期在開工建設,爲開發種植糧食作物,加快小雜糧、蔬菜、果樹等基地建設創造了條件。④產業結構調整爲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物質基礎。隨着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實現了兩個轉變,即由“地下企業”到“地上企業”的轉變和由“黑色產業”到“綠色產業”的轉變,逐漸擺脫了對煤炭產業的過度依賴,開創了生態旅遊、機械加工、商品物流等產業齊頭並進的良好局面,經濟發展一直保持了25以上的增幅,爲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二、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路

按照強項提升、弱項突破,整體推進、全面發展的原則,重點實施六大工程,全力開啓發展現代農業的新局面。

1、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充分發揮垛莊水庫低壓灌溉工程效能,維護好現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逐漸擴大水澆地面積,穩步提高糧食總產量和畝產量。在巴漏河沿岸各村建設提水站,並修建一系列的蓄水方塘,做好雨季蓄水,計劃5年內擴大水澆地面積6000畝,使水澆地總面積達到12870畝,佔耕地面積的62。進行科學施肥測土施肥試驗,大力推進一池三改工程,多施用有機肥,不斷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單位土壤的產出率,爲現代農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農民增收工程。以產業調整爲動力,進一步加快農民增收致富步伐。依託銀鷺集團,發展訂單農業20xx畝。大力扶持培植金燕肉雞深加工項目,形成年加工肉雞10萬隻的規模。打造品牌農業,培育一批富有特色的有機綠色農副產品,做大做強牛羊肉、小雜糧批發等產業。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每年新增規模養殖戶10戶;每年遞增奶牛10頭以上,爭取到20xx年,奶牛養殖量達到200頭的規模;建設標準化蛋雞養殖場一處,達到每年產蛋量700噸的規模。發展庭院經濟,引導農戶在庭院中種植花卉、食用菌或從事小型加工業;發展勞務經濟,引導農民外出務工,增加收入。

3、市場拓展工程。圍繞新農村建設,逐步擴大農村消費市場,提高農民消費水平。在完善駐地商業街、商城、美食街、中心大街等商業網點的基礎上,開展放心食品、藥品、農資進村活動,深化郵政服務“三農”,在各村加快建設配送中心和連鎖經營網點,建設改造規範化“農家店”。提高埠西農民公寓樓小區、楊家巷農民公寓樓小區、**煤礦西山生活區各項服務功能,增強市場的輻射能力,使市場服務網絡深入到各村、各居住小區。在309國道、美食街西側分別規劃建設一處大型集貿市場,爲周邊鎮、村服務。適時在濟萊路和244線交叉路口,規劃建設一處農副產品週轉批發市場,帶動各村農副產品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4、生態家園工程。以創建生態文明村村爲抓手,大力推廣“一池三改”工程,計劃以埠東、埠西、楊家巷三村爲主,每村每年改建50戶;進一步加快生態小區建設,每年新建包括沼氣池的生態養殖小區3處,爭取5年內所有養殖小區都配套建有沼氣池;鞏固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成果,完善長效機制,引導羣衆養成文明衛生習慣。實施造林綠化工程,以南部沙灣村、月宮村、長青村、興旺村爲主,繼續實施春季造林和雨季造林工

程,在今年完成1005畝可視山頭綠化工程的基礎上,明、後兩年再分別綠化荒山1000畝,3年內在“四旁”植樹10萬株,使境內森林覆蓋率達到40以上。

5、新型農民培訓工程。結合實際,加強農民培訓,抓好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管理。一是加強科技培訓。利用“科普村村通”版面,建設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宣傳欄,實施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科技入戶等科教工程,發展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組織好送科技下鄉活動。二是加強勞動技能培訓。由街道勞動保障所牽頭,結合引進企業的用工需求,有針對性地對失地農民進行勞動就業培訓,健全完善“輸出有組織,權益有保障”的運作體系,提高勞動力就業和再就業率。三是加強法制培訓。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活動,開辦法制教育宣傳講座,建立企業調委會;大力開展法律“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活動,提高羣衆的遵紀守法意識。四是加強文化培訓。充分發揮成教中心作用,針對羣衆所需設置教學內容,除傳授實用技術外,有計劃地向農民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培育新型農民。

6、農業觀光園區建設工程。依託濟南植物園的建設,在其周邊地區建設農業觀光園區,把**街道南部建設成爲濟南美麗的後花園。在園區功能定位上,主要強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發展多功能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在強化生態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豐富文化生活的功能,即發展綠色環保、休閒娛樂的新型生態農業、觀光農業、休閒農業和體驗農業等,並加快餐飲、住宿、車輛服務等配套設施建設,把該區域真正建設成爲濟南及周邊地區居民週末、節假日旅遊度假的首選之地。

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範文 篇10

爲了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推助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作用,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改革,進一步加快臨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根據XX縣第八期科級幹部理論培訓班的有關要求,筆者針對近幾年來臨朐農業綜合開發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改革等問題,利用安排的社會實踐機會,進行了一次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前期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做法

(一)市場運作,引導社會資本投入

爲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形勢,加快全縣荒山治理開發步伐,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縣委、縣政府在堅持荒山集體所有的前提下,將荒山治理開發推向市場,對部分荒山使用權實行拍賣、租賃招商,並於xx年7月27日由縣政府組織在濰坊召開XX縣荒山使用權租賃及招商項目新聞發佈會,重點推出了九山、大關、石家河、冶源、龍崗、五井、臥龍、辛寨、上林、營子等 0個鄉鎮52宗2.09萬畝荒山進行租賃。會上濟南、濰坊、淄博、壽光等7家商客同臨朐簽訂了荒山開發協議,面積達9950畝。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縣拍賣、租賃面積已達3.8萬畝,參與治理開發的客商多達數十家。新的開發機制,掀起了新一輪荒山開發熱潮,爲社會資金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及鄉村產業發展投入機制特別是山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投入機制創新提供了經驗。

香爐山小流域位於XX縣寺頭鎮東南部砂山區,總面積 9950畝,當地黨委政府充分發揮山區開發建設、資源條件以拍賣、租賃荒山經營爲突破口,狠抓山區綜合開發建設,興建林果基地,發展生態有機農業,走出了一條依山招商,以項目招商,以招商促山區開發建設,發展特色產業建設新農村的新路子。僅兩年的時間,租賃開發面積7xx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充分總結十餘年農業綜合開發的經驗教訓,立足山丘區實際,堅持“高起點規劃,大規模開發,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走出了一條“規模開發、連片治理、科學投入、建管並重”的農業綜合開發新路子,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以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涉及龍崗、柳山、寺頭、九山、五井、大關等6鎮, 0個行政村,905 2人。完成總投資5 40萬元,其中財政資金4 2萬元,羣衆社會自籌投入達到 028萬元。有力地促進了新農村建設。一是農業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xx年以來,通過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建設,改造中低產田75000畝,新修水平梯田38000畝,改良土壤35000畝,新修復修道路252.48公里,新修復修各項水利工程685處,鋪設管道238千米。項目區新增灌面積43xx年新增糧食986.43萬公斤,年新增種植業產值763 .2萬元。三是生態效益顯著。項目實施後,綠化道路224.6公里,栽植行道樹46.3萬株,新增農田林網防護面積44700畝;造防護林 . 4萬畝,疏林補植3.42萬畝,發展經濟林 .67萬畝,項目區林木覆蓋率有較大幅度提高,控制水土流失面積49萬畝,年新增蓄水426.32萬方,有效地減少土壤侵蝕59.52萬噸,同時,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狀,排水有溝,蓄水有池,護坡有林,泥不下山,水不亂流,減輕了水土流失危害,增強了土壤保水、保土、保肥能力,能排能灌,旱澇保收,保護了水土,涵養了水分,美化了環境,項目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逐步步入了良性循環,增強了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通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實現了項目區“農業增產、農

民增收”和農民“糧增產、錢增收”的目標。

(三)培植產業,吸引金融資本投入

XX縣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突出抓好大棚果、奶牛、肉鴨和黃煙“四大產業”,以建設“全國大棚果生產第一縣”、全國優質奶源基地、全國肉鴨生產大縣爲目標,不斷擴大規模,提高產量,進一步打響臨朐農業品牌,特別是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建設,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近年來財政貼息項目的實施,金融資本的加入,使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成爲推動臨朐農業產業化膨脹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助推器”。xx年以來臨朐康寶蜂業有限公司、龍門漁業有限公司、山東廣華經貿有限公司、山東中盛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臨朐龍泰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的蜂產品深加工、特色淡水魚、商品豬、標準化肉鴨養殖、速凍果蔬加工等農業產業化項目的實施,項目總投資4094.3萬元,其中財政投資500萬元,企業自籌資金 546.3萬元,銀行貸款 998萬元,財政貼息 .45萬元。可實現年加工蜜蜂產品548噸、商品豬8000頭、肉鴨300萬隻、 0000噸速凍果蔬、90噸特色淡水魚,實現年新增產值 2323.08萬元,實現利稅 634.46萬元,輻射帶動周邊農民23740戶,年帶動農民增加收入 6726.93萬元。培植扶壯了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的快速膨脹,推動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二、“十二五”期間規劃及加快社會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的建議

社會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企業有慾望、農民有期盼,關鍵是政府要發揮好引導作用,進一步優化服務環境,創新體制機制,推動社會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朝着健康積極方向發展。結合臨朐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實際,提出“十二五”期間農業綜合開發主要規劃任務和三點建議:

(一)“十二五”期間農業綜合開發主要規劃任務

“十二五”期間,改造中低產田6.0萬畝,使其全部成爲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水利措施:新建揚水站4 座,復修2座,新打機井、大口井 66眼,復修配套24眼,架設輸變電線路70km,變壓器27臺,襯砌渠道2.744km,埋地下管道 93.2 km,修蓄水池49座,渠系建築物 59座。林業措施:路邊植樹 84km,24.5萬株;片林造林900畝,植樹8.98萬株。農業措施:改良土壤 .925萬畝,新修機耕路 09.0km,復修75.0km。科技推廣措施:技術培訓2.0萬人次。土地治理規劃總投資 2906萬元,其中財政資金63xx年以上的時間和3萬億以上的.投入,面對如此龐大的系統工程,民間資本正躍躍欲試。但巨大的市場空間只是提供了可能的商機,只有來自政策層面的多重支持,民營資本才能放心、全心地投入新農村建設。因此,建議儘快研究制定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措施,引導民營資本進入涉農領域發展。

一是要進一步放開新農村建設項目領域。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是基礎設施,目前部分領域由國有企業在壟斷經營,對民間資本沒有完全放開。民營企業在行業准入方面還有一定限制障礙,存在一個“玻璃門”現象,看得見裏面,門好象也沒關,但就是進不去。引進民營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必須要排除行業准入障礙,使民營企業可以投資任何一個法律法規未禁止進入的行業,以便解決好新農村建設的資金問題。

二是要給予參與新農村建設社會資本相應的稅費減免和照顧政策。首先,應給予有關稅費減免政策。目前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涉及到建安稅等政策性問題。建議對社會資金興辦各類公益事業,要給予減免營業稅、個人所得稅政策。其次,要給予政策傾斜。對村、企結對幫扶、貢獻較大的企業,要相應給予政策上的傾斜,儘可能在項目審批、土地使用、稅收優惠、

產業補貼等方面給予照顧,以調動企業經營者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再次,要給予優質服務。要爲新農村建設項目開通綠色通道,爲項目的登記註冊、辦證辦照給予優質快速的服務。

三是制定引進社會資金投入新農村建設的獎勵政策。獎勵是最實際的激勵手段。要象招商引資獎勵政策一樣,給予引進社會資金投入新農村建設的有功人員和單位相應的物質、政治和精神獎勵。比如可以採取將幹部提拔任用和年終績效工資考覈與引資情況掛鉤,激勵幹部引進社會資金。

2、充分發揮金融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的撬動作用。金融是經濟的血液。上世紀末,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相繼大規模撤併農村網點,上收貸款審批權限,農村信貸業務大幅萎縮。銀行爲了保證信貸安全,收縮信用貸款,推行抵押貸款,提高信貸門檻,而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自身又難以提供有效的抵押擔保,導致農村信貸越來越難、越來越少。從調查中發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難,固定資產貸款更難。農村資金大量流向大中城市和非農產業,農村經濟“失血”嚴重。目前一些民營企業和社會資本想投入新農村建設,但即使有好的經營項目,也由於缺少金融貸款支持,“冷手抓不了熱饅頭,眼饞卻下不了手。”因此,建議金融部門加大信貸支農力度,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當前,國家加快擴大內需的方針確定並實施,金融信貸政策也已經放寬,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的機遇。金融機構應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體系,支持商業金融機構在縣域農村佈局設點,發展村鎮銀行,創新農村金融貸款擔保抵押方式,爲社會資本進入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支撐。

3、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後,農村債務居高難下,是當前農村普遍現象。債臺高築的現象嚴重製約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影響基層組織正常運轉,新農村建設顯得力不從心。加快新農村建設,要千方百計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建立村級穩定的可持續投入機制。一是走以地生財的路子。城郊村要大力探索利用集體所有的非農建設用地或村留用地興建標準廠房、專業市場、倉儲設施等二、三產業設施,有償轉讓土地使用權,增強集體收入。偏遠村可對村集體所有的溝渠、坡地等土地資源,實行村集體單獨開發或吸引其它資金參股開發,以此穩定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二是走盤活資產的路子。對村集體閒置的廠房、廢棄的學校、倒閉的村辦企業舊址等閒置資產,採取公開拍賣、租賃、承包經營、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進行盤活,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增加村集體收入。三是走服務創收的路子。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搞好產前、產中、產後有償社會化服務,創辦多種形式的村級經營性服務實體,開展聯結龍頭企業和農戶的中介服務,適當收取服務費用,增加村集體收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