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弱勢兒童的調研報告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W

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貧富差距的拉大,社會出現了部分弱勢羣體,弱勢羣體中包含了弱勢兒童。弱勢兒童是指相對於正常兒童,由於社會、家庭及個人的原因,生存出現障礙的兒童,例如:父母離異,無人照顧,流落街頭的孩子;父母生病,需要幼小的肩膀扛起家庭負擔的孩子;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家庭的孩子等等,這些兒童是弱勢羣體中力量最小,卻最值得社會關注的羣體,他們需要社會投入更多的幫助和關愛,從生活和心理上進行幫助和完善。

關愛弱勢兒童的調研報告

一、農村弱勢青少年羣體現狀及存在問題

爲了真切瞭解農村弱勢青少的思想道德與身心發展的現狀,進一步分析他們在生活、學習和心理上存在的問題,通過走訪新港國小的部分學生情況,我們瞭解到,有部分學生由於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的關愛,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軟弱無力,社會對這一弱勢羣體又關心不夠,使他們有被父母“遺棄”、被學校“遺棄”、也被社會所“遺棄”的感覺,從而導致許多弱勢青少人格發展不健全、學習成績滑坡、人際交往出現障礙、良好思想樹立出現危機,有的行爲甚至表現得很極端。根據調查,目前農村弱勢青少年羣體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八個方面,一是思想道德教育缺失,二是心理健康存在問題,三是學習狀況令人擔憂,四是價值觀發生偏移,五是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六是產生親子隔閡,七是人格發展出現障礙,八是增加祖輩負擔。綜合調研情況來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二、農村弱勢青少年羣體的原因分析

1、監護人素質不高

一是單親家庭存在分析。單親家庭生存壓力大,疏於對孩子的監管,或者過分對其溺愛,凡事都爲其操心,孩子依賴性強,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習習慣差。二是留守兒童存在問題探析。從直接監護人來看,面對生活的壓力,作爲孩子直接監護人的父母,他們在外出務工與子女教育間進行選擇時,往往選擇前者,這造成了一種結果,即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結構中成長,接受隔代教育。長期留守的兒童他們上課思想容易拋錨,無法集中注意力專心聽講。從臨時監護人來看。現實中,留守兒童或者委託他人監管,或者由祖輩照顧。由委託人監管的情況下,更多的則體現爲對其監管下的留守兒童的學習關心不夠,他們認爲只要讓他們監護的留守兒童吃飽穿暖就已經盡到了監護職責,至於學習方面則不加重視。至於由祖輩照顧的,祖輩由於年紀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其教育觀念落後,教育內容陳舊,教育方法單一。他們即使想對孫輩的學習給予幫助,但因其自身素質限制,與孩子的需求之間形成的落差極大,難免要陷入“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泥潭,無法對孩子實施正確的引導、教育。由此可見留守兒童在學習方面根本得不到必要的監督和輔導,學習自覺性和興趣感大大降低,學習成績下降也就不足爲怪了。由祖輩照顧的情況下,祖輩由於年紀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其教育觀念落後,教育內容陳舊,教育方法膚淺。他們即使想對孫輩的學習給予幫助,但因其的教育能力與孩子的需求之間形成的極大落差,難免要陷入“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泥潭,無法對孩子實施正確的引導、教育。

2、孩子缺乏溝通和交流

父母與孩子之間缺乏溝通。外出務工的父母大多從事繁重的體力活動,工作時間長,休息時間少,很難有時間回來看望子女。他們一般以電話、書信的方式與子女聯繫,所談論的話題除了詢問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是叮囑孩子聽話,往往忽視孩子的心理變化與思想道德狀況。而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性格變幻不定,又由於遠離父母,缺乏親情的呵護,缺少父母的關愛和幫助,他們很可能會變得暴躁、古怪。臨時監護人與孩子間缺乏溝通。臨時監護人受教育程度低,多爲文盲或半文盲,不能幫助孩子解決學習及心理上的問題。祖輩間的代溝也使他們缺少有效的交流,孩子心裏有話,受了委屈都不願和他們講。儘管祖輩爲孩子付出了不少心血,但他們畢竟代替不了孩子的父母。學校及老師對弱勢青少年的關心沒有給於必要的傾斜,使他們和其他同齡人相比,愛就少了一點,使其產生孤僻、內向、不願交往、不善交流的傾向。如果這種狀況得不到合理的疏通,久而久之,他們的心理負擔就會越來越大,心理異常發生率就高。孩子的父母、臨時監護人與教師之間缺乏溝通。

三、加強農村弱勢青少年羣體工作的建議

農村弱勢青少年這個羣體存在的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必將會在今後演變爲社會問題,成爲影響推進科學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大問題,加強農村弱勢青少的教育管理、做好農村弱勢青少年工作刻不容緩,必須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合力,切實採取針對性措施予以有效、及時的解決,從政府角度採取以下對策:

1、開展幫教結隊工作。重點落實單親家庭學生和困難家庭關愛行動。要教育好一名青少年,家長是關鍵,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而單親家庭學生問題較多,學習相對落後,比較消極,對有問題的單親家庭優先落實結隊,對困難的單親學生重點助學。對這些學生都存在悲觀心理,從小失去父愛或母愛,對學習失去信心,對他們通過家訪、單親家庭座談會、家庭教育指導等形式,開展分類施教活動。通過學校送上幫扶基金,並多次進行家訪,針對性地做好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從感化家庭開始,聯合學校,進行一對一談心。

2、開展主旋律教育。組織激勵性文體活動。結合適合青少年特點,按照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社會的要求,精心設計方案,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開設益智性互動節目。開展巧取鑰匙、衆志成城、過電網、掃雷、猜謎語等系列活動。猜謎語可以鼓勵孩子在競猜過程中積極思考,促進孩子思維發展。學校教育應該成爲影響留守兒童成長的主渠道。努力使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這就要求學校教育不僅要完成校內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同時應該有意識地向留守兒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彌補他們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進他們的健康發展。對此,學校應充分發揮教育優勢,特別注意與家長的聯繫溝通,提高他們對教育的認識。對於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學生,老師要加大家訪力度,或通過電話、信件等形式,向家長彙報孩子的學習、生活和思想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疏導。針對留守兒童的品德行爲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定期開展心理諮詢、心理矯正工作。同時,學校可以開展圍繞反映留守兒童家庭的班會,引導學生形成關於父母外出打工現象的正確認識;也可以邀請有外出打工經歷的父母參與班會,通過他們打工經歷的講述,和打工者與學生間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兒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確的生活觀。

3、開展“代理家長送溫暖”活動。爲做好弱勢青少的教育工作,發展支援服務者。志願者深入學校對每個弱勢青少進行仔細摸底調查,將學生興趣愛好、性格特點、聯繫電話等情況錄入電腦,建立弱勢青少個人成長檔案。每月召開工作例會,重點學習家庭教育、傳統美德等方面知識,激勵弱勢青少從小立志成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