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課題報告(通用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4W

教育課題報告 篇1

一、課題的提出

教育課題報告(通用15篇)

衆所周知,教育的根本目標在於育人,人才的核心素養是道德品質。在新時期,積極探索學校德育實效性的新思路,加強國小生思想道德品質教育,是一項十分緊迫的重要任務。爲此,我們本着新道德教育觀生活化、體驗性的道德教育理念,提出“弘揚孝道文化,培養學生良好品行研究”的課題實驗研究。同時,我們還基於以下的考慮:

(一)孝道教育在中國小的現實性缺失

近年來,一些學生孝德意識模糊甚至缺失,引起社會關注和家長的憂慮。出現這樣的狀況原因何在?應該說學校對於德育是很重視的,從國小一年級就開設德育課,但在教育過程中卻忽視了基本的民族倫理觀念教育,其中孝道教育就是一個薄弱環節。在一些人的思想深處,總認爲孝是封建殘餘,因此忌諱談孝,更不敢理直氣壯地倡導孝。兒童青少年,在溺愛過度但孝育無力的環境中長大,許多學生家庭角色錯位,道德觀念弱化,缺乏正確的自我評價,不體諒、不尊重父母。一些在校學生身上,呈現出冷漠自私、過分依賴,以自我爲中心,不思進取的“貧孝”狀況令人擔憂。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就要求在教育中貫穿愛的信息,引導學生產生愛的能力。學生愛的能力的獲得,應該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從愛自己的父母教起,再將愛之感情推衍開來,方能教化成習,但我們現在開展的一些情感教育,試圖跳躍基礎階段,而只講抽象道理,由於這樣有違於教育教化機制與認同接受機制,學生愛的觀念如空中樓閣一樣難以建立起來。

(二)傳統孝道在現代教育中的德育價值

傳統孝道在中國傳統教育中處於核心地位,發揮過至深至遠的歷史作用。今天的中國是由過去的中國發展變革而來的,家庭、親情關係依然十分重要,因此孝德仍然有其存在的現實意義和天然基礎。對待傳統孝德這份歷史遺產,我們應根據新的時代條件與教育要求,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去其糟粕,汲取精華,賦予其時代新意,對學生開展社會主義新孝德教育。

孝道文化是學校今天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人文素質的豐富資源。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當前我國正處於一個重要的社會轉型期,一些傳統的道德準則被打破,而新的道德準則還沒有完全確立,在這種情況下,對中華文化的傳統孝德加以揚棄,賦予新的時代意義,使之融入中國小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本課題的研究有助於培養學生感恩圖報、孝親敬長的道德品質。感恩報恩是做人的起碼修養,也應是人類社會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德準則。孝親,既是我們的法律義務,更是我們的道德責任。本課題的研究旨在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認識到這種義務和責任,認識到父母對自己的付出和關愛,滿懷對父母的尊重之心,尊重父母的感情和養育自己所付出的艱辛勞動,從而尊重和關心父母長輩。

2、本課題的研究有助於學生正確處理各種人際關係。在傳統孝德思想中,主張人們應修其孝悌忠信,“入事父兄,出事長上”,這種思想對於學生認識與處理人際關係十分重要。現今學生,思考問題多以自我爲中心,只注重自我感受,很少介意他人的想法;交往過程中功利心明顯,人際關係中較缺乏寬容和諒解、尊重與互愛。而按照孝德的精義,應該由孝及悌,將對父母之愛敬,對兄長之尊重推及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從而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

3、本課題的研究有助於激勵學生立志讀書、成才報國。通過課題研究的多種活動,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孝敬父母就要努力爲父母爭光,激發學生將對父母的孝內化爲發奮努力、立志成才的動力,以進取向上的人生姿態與良好成績來回報父母;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傳統孝道精神實質爲愛心、敬意、忠德、順行,其中愛、敬爲孝德之心之基礎,忠、順爲孝德之行之應用。從而不僅爲自己的父母盡孝,而且推而廣之,爲天下父母盡孝,並能“移孝作忠”,入世治國,建功立業,取得從愛父母到愛“父母之邦”的飛躍,實現自己的人生思想,爲祖國盡忠,爲民族盡孝。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首先,本課題的研究,基於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綱要》和素質教育思想以及新課程理念,特別是基於《山東省“中國小新道德實驗與研究”課題指導綱要》的理論基礎,“新道德教育”強調“中國小道德教育要回歸基礎,把基礎性道德素養的培養作爲中國小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務。”在這一定位之下,關於道德教育的具體目標,我們仍然沿着張志勇研究員《回到基礎:中國小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山東省“新道德教育實驗與研究”指導綱要》一文中的分析來加以呈現:(1)迴歸學生道德生成的基本規律。重點在於遵循“三個序列”,即: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相統一,要求道德教育必須把學生的道德認知的教育與學生的道德實踐範疇相適應,必須把道德認知及時轉化爲道德實踐;“上位道德”教育必須建立在“下位道德”教育的基礎上,要求中國小道德教育必須把道德教育的重點放在基礎性道德品質的培養上,在打牢基礎性道德品質的基礎上,纔能有效地進行高層次道德素養的教育;(2)迴歸學生的生命本質。道德教育要爲維護人的生命尊嚴服務,爲人的個性自由服務,爲弘揚人的創造性服務,爲人的終身幸福服務。(3)迴歸爲學生學會做人而奠基。要培養基礎性道德,做一個高尚人,把孝心、愛心、良心、責任、自信、習慣作爲新的德育目標的核心內容;培育精神世界,做一個文明人,讓學生有追求、有信仰,有基本的文明禮儀,有和諧的心態,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較高的人文素養。

四、本課題研究的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

1、傳統孝道的理念;

2、傳統孝道的標準;

3、傳統孝道在新時期的作用以及孝道文化對中國小德育的特殊意義等問題。

五、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瞭解傳統孝道文化的深刻內涵,探討傳統孝道文化的現代德育價值,認識傳統孝道文化對現代學校德育的特殊作用,認識傳統孝道文化對促進中國小學生道德生成,發展的意義。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和人文精神,讓學生從庸俗走向高尚,從知識學習走向精神教化,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討現代中國小德育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構建新時期中國小德育工作的實踐體系。(六、本課題研究的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方法

1、教育調查法; 2、行動研究法; 3、案例研究法。另外,還可結合談話、觀察、問卷、調查、測驗等經驗法進行。

(二)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10-20xx.12)。

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做好課題組成員分工,制定課題實施方案,並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相關理論,蒐集相關的參考資料,爲實驗研究做好準備。

第二階段:實驗階段(20xx.1-20xx.8)。

實施研究,開展方案設計,進行專題討論、調查,通過開展“以孝爲榮,以孝爲美”的徵文與演講比賽,利用感恩節、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等親情節日舉辦主題活動,通過組織學生前往敬老院開展爲老人送溫暖活動,還可以通過“給媽媽(或爸爸等)的一封信”“我是媽媽的小幫手”等有意義的活動,激盪學生心靈,引導學生自覺踐行孝德,提高品德修養。課題組成員不斷提出新的設想,不斷完善原有方案,爭取理想的實驗效果。

第三階段:深化研究階段(20xx.9-20xx.10)。

通過舉辦階段性成果展示會、舉辦觀摩活動、和交流總結會等,使廣大師生積極參與評議,擴大課題研究成果。

第四階段:總結階段(20xx.11-20xx.12)。

課題組成員對各類材料進行系統整理、分析、總結,撰寫研究論文,形成課題研究報告,存入我校教育科研檔案。同時,評選和表彰優秀教師和學生。並將研究的成果材料報送上級,申請專家組進行結題鑑定。

教育課題報告 篇2

一、開題活動簡況(開題時間、地點、評議專家、參與人員等)

根據雲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要求,經充分準備,雲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一般課題《和諧校園視角下的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研究》課題組於20__年10月12日在雲南民族大學蓮花校區行政樓五會議室進行了開題論證。課題負責人王江屏向省內管理學以及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研究方面的專家省教育廳宣傳統戰部桂正華部長、雲南民族大學李若青教授和字如祥研究員以及雲南民族大學科技處的相關領導、工作人員詳細彙報了該課題的研究意義和價值、研究目標和框架內容、研究方法和組織分工、研究經費分配和預期成果等。評議專家對課題研究的可行性進行了認真審議,明確指出研究計劃的具體要求和可操作的規範步驟,要求該課題在開題後要把責任落實到課題組的每個成員,確保研究任務按時按質完成。課題組成員王江屏、楊澤泉、和金光、劉睿、高瑩參加了開題會議,並與專家們一起對課題研究工作進行了認真研究和深入討論,進一步明確了課題研究工作的具體分工、職責要求和實施步驟等。 開題報告根據專家意見進行認真修改後報雲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和雲南民族大學科技處。雲南民族大學科技處同意該課題可以開題研究。

二、開題報告要點(題目、內容、方法、組織、分工、進度、經費分配、預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頁)

本課題爲《和諧校園視角下的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研究》,是雲南省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立項編號CY09014),於20__年9月正式立項。

一、課題的意義和價值

《和諧校園視角下的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研究》課題選題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和針對性。課題研究的開展對建立和完善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探索高校宣傳工作應急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途徑有着極爲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借鑑價值。同時,該課題也是在當今公衆和大衆傳媒越來越關注高校發展、高校新聞事件的“聚焦化”、 高校信息傳播渠道“多樣化”這一不可阻擋的新形勢下,樹立和維護高校良好形象,進一步提升高校宣傳工作應急管理能力的的重要環節。該課題的研究還是高校加強輿論引導,做好師生思想政治工作,營造良好校園輿論氛圍,培育良好校風、學風、教風,建設和諧平安校園,維護民族團結的必然要求。它還對有效疏導和化解高校師生思想中存在的困惑與不解,激勵師生積極應對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與挑戰有着積極意義。

我們希望通過此項研究促進改變高校應急管理理念滯後、師生危機意識淡薄的現狀,建立健全我國高校的宣傳工作應對突發事件的管理機制,爲進一步提高和完善高校應急管理水平提供理論研究基礎、參考資料和對策建議。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和主要內容

(一)研究目標 在此項研究中,我們擬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索:

1.探索化解中國高校宣傳工作應急管理體系中常設性機構與臨時性機構職責不分、關係不順這一難題的方法;

2.全面總結中國高校應急管理行政體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個相對成熟、完善的工作思路;

3.尋找解決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反應及時性不足,信息準確性、公開性、透明度不高,學校各相關部門協調不順、職責不清,執行過程中效益損耗過多等問題的新途徑。

(二)研究框架與內容

第一部分:當前我國高校宣傳工作所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

第二部分: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建設現狀

1.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建立的必要性

2.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建立的可行性

3.高校宣傳工作應急管理面臨的全新挑戰

第三部分:高校宣傳工作應急管理概述

1.危機及危機相關因素理論

2.高校突發事件的特徵、類型、影響及後果

3.高校宣傳工作應急管理的概念

第四部分:高校宣傳工作處置突發事件的歷史與現狀

1.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歷史與現狀

2.高校宣傳工作在處置突發事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健全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的法律基礎

第五部分:高校宣傳工作應急處置機制建設

1.高校宣傳工作的危機反應機制

2.高校宣傳工作的應急決策機制

3.高校宣傳工作的危機信息管理機制

4.高校宣傳工作的應急動員、協調保障機制

5.高校宣傳工作的危機心理干預機制

6.高校宣傳工作的危機善後處理機制

第六部分:高校宣傳工作對幾種特殊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

1.對高校羣體性突發事件的處置和管理

2.對高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和管理

3.對高校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處置和管理

4.對高校信譽危機的處置和管理

三、課題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組織實施

(一)課題研究的思路 此項研究將採取宏觀與微觀、理論與實踐、橫向比較與縱向梳理的研究思路。

1.宏觀與微觀:從宏觀上,分析不同層次和類型的高校在國家應急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與應急機制建設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在高校中的體現。在微觀領域,不僅探究新聞媒體、校園文化、網絡輿情等與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之間的關係,而且從典型案例的研究入手,探索制定符合實際的相關制度、措施,進一步凸顯高校宣傳工作應急管理的實效。

2.理論與實踐:在探討建構高校宣傳工作應急管理理論的基礎上,建構並實施宣傳工作應急機制的創新工作模式,用實踐來驗證效果。

3.橫向比較與縱向梳理:探討西方發達國家校園公共事件應急管理的理論與實踐,比較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在校園應急管理方面的差異,爲建立健全我國高校應急管理體系特別是宣傳工作應急機制提供可資借鑑的參照系。

(二)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採用的研究方法爲文獻研究法、調查訪談法、比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社會和高校豐富的藏書和網絡學術資源,對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梳理和探究,從中尋找研究的薄弱點,掌握最新研究進展。

2.調查訪談法--通過對部分高校進行實地考察調研,對著名教育界人士及相關調查對象進行訪談交流,探討我國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措施。

3.比較研究法--研究發達國家校園應急機制建設方面的先進經驗,對比分析我國各層次、各類型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建設的現實情況,創新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

4.案例研究法--選取民族高等院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建設的實例,進行深入細緻的分析,引以爲鑑。

(三)課題研究的組織與分工 參加本課題研究的工作人員共5名,其中3人具有副研究員專業技術職稱,3人分別具有法學碩士和文學碩士學位,專業特長分佈在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媒介文化、傳播學等方面,年齡均在40歲以下,呈梯次結構分佈,在校園文化建設,新聞媒介及輿論傳播,大學生的民族觀、宗教觀和法治觀教育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經驗和成果,能夠勝任此項研究工作。 爲了更好地開展課題研究,特成立課題組: 1.課題組長:王江屏 2.課題研究人員:楊澤泉、和金光、劉睿、高瑩、晏妮 課題組成員具體分工如下: 王江屏、楊澤泉負責課題的申報、課題立項後相關材料的報送、研究方案的制定、專家諮詢會的組織,同時負責課題開題報告、中期研究報告和預期研究成果--研究報告《和諧校園視角下的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研究》的撰寫,以及結項驗收工作。 和金光、劉睿、高瑩、晏妮負責研究資料和典型案例的蒐集,並按研究計劃完成預期研究成果研究論文《論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對建設和諧校園的作用》的撰寫。

四、課題研究各階段任務及預期成果

(一)研究週期 1年,即20__年10月至20__年11月。

(二)研究各階段任務

1.準備階段:20__年10--12月 20__年10月,召開專家評議會,評議審定課題的開題報告,形成成熟意見上報雲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 20__年10月,深入雲南各高校進行調研,召開專家學者座談會,掌握當前高校,特別是雲南省高校的宣傳工作應急機制建設和運行情況。 20__年10月至12月,廣泛蒐集國內外相關理論研究資料和案例。

2.研究階段: 20__年1月至20__年11月,在國內學術期刊上公開發表1篇有關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研究方面的理論文章。 20__年5月,在初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中期研究報告,上報雲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

3.結題階段:20__年7月--11月 20__年7月至11月,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20__年12月前,完成全部研究工作,申請結題。

(三)預期研究成果 本課題的預期研究成果主要有2項:

1.研究報告《和諧校園視角下的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研究》;

2.研究論文《論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對建設和諧校園的作用》。

五、課題經費使用說明 本課題的研究經費共計肆仟元整($4000.00),擬作如下分配使用:

1.資料費(用於購買圖書、進行網絡下載等)1000.00元;

2.調研差旅費(到省內高校考察、蒐集資料)1200.00元;

3.小型會議費(召開學術座談會、專家諮詢會等)800.00元;

4.計算機使用費(購買電腦耗材等)300.00元;

5.印刷補助費(資料複印、文稿打印等)300.00元;

6.管理費200.00元;

7.臨時性小額開支200.00元。

五、專家評議要點(側重於對課題組彙報要點逐項進行可行性評估,並提出建議,限800字)

《和諧校園視角下的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研究》課題選題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和針對性。此項研究的開展及時適應了目前高校宣傳工作應急管理能力提升的要求。通過對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的建立、健全與完善對策等方面的研究,有利於高校以正確的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的校園輿論環境,有利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師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於培育良好的校風、學風和教風,有利於疏導和化解高校師生思想中存在的困惑與不解,有利於激勵師生積極應對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與挑戰,對促進和諧、平安校園的建設有着極爲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借鑑價值。 該課題研究目標明確,研究方法恰當,研究內容具體。課題組成員構成精幹,有宣傳工作應急管理的經驗和專業能力,並已參加過相關課題研究,形成了着作等研究成果,並發表過多篇相關學術論文,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完全能夠勝任本課題的研究任務。

建議:

1. 課題組成員要認真研究和領會研究目標,進行充分討論並最終確定預期研究成果--研究報告的框架、主要內容和創新點,以及研究論文寫作的重點及其與課題研究之間的關係。

2. 課題組成員要明確自己的分工及職責要求,信息資源及時共享,按時按質完成自己的任務,保證研究工作如期完成。

3. 課題組成員還要積極爭取部門領導的支持與幫助,從資金、時間和精力等方面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4. 課題組要嚴格按照方案,對照各項預期研究成果,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研究工作,確保按時按質完成研究任務。

四、重要變更(側重說明對照課題申請書、根據評議專家意見所作的研究計劃調整,限1000字,可加頁)

根據評議專家意見,課題組在進行深入研究、充分討論後決定作如下重要變更:

1. 吸收現雲南民族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楊澤泉同志和雲南民族大學黨委組織部副部長晏妮同志爲課題組成員;

2. 對課題研究重新進行科學分工,由課題組全體成員一起合作完成最終預期研究成果--課題研究報告《和諧校園視角下的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研究》的撰寫任務。

六、所在單位科研管理部門意見

同意開題報告對課題研究內容、方法、組織、分工、進度、經費分配和預期成果的意見以及專家組對課題研究工作提出的各項具體建議。請課題組根據專家建議認真修改開題報告,準確把握課題研究重點、研究框架、研究內容,進一步明確分工及職責,保證研究工作順利如期完成。 同意該課題開題研究。

教育課題報告 篇3

一、開題報告的組成

開題報告的組成有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前言、正文和結語;三個次要組成部分:標題、署名、引文註釋和參考文獻,如何撰寫教育科研課題的開題報告。

二、開題報告的結構

1、課題名稱。題目必須與內容一致。確切、中肯、具體、鮮明、簡練、醒目。開題報告一般不使用副標題。

2、署名。在題目的下面,必須簽署課題研究單位,一般不寫撰寫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對開題報告負責。

3、開題報告可以不寫內容摘要和關鍵詞。

4、前言。前言是開題報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應說清楚課題選題、立項、批准的過程,以及開題前的準備、開題緣由、開題意義,開題前所進行的調查情況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簡明扼要,直截了當,並實事求是,要開門見山、直入主題。不要面面俱到,不着邊際,文不對題;或一步登天,言盡意止,不留餘地。

5、正文。開題報告的正文部分佔報告的主要篇幅,它是報告的主體。正文部分必須對再次論證的內容進行全面的闡述和論證,包括研究前的觀察、測試、調查、分析、學習,材料形成的觀點和理論。如調查的問題、現狀和實質,產生問題的原因及其發展趨勢。正文部分是開題報告的關鍵部分,它體現了課題組的水平,同時也可以看出今後課題研究的狀態和水平。撰寫開題報告的正文部分,同樣要掌握充分佔有材料,要認真對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整理,經過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組織,最後得出正確的觀點。可採用圖表來集中反映數據,要注意少而精,數據必須準確無誤。正文部分要層次清楚,觀點鮮明,邏輯性強,大標題涵蓋小標題,小標題服務於到標題,標題統帥內容,內容說明標題。

三、開題報告的寫法

1.課題與問題的提出

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現實背景、歷史背景。

B、提出和研究的依據:政策依據;理論依據;實踐依據。

C、問題的研究現狀:國內的、國外的,省市縣內外的研究的,單位研究現狀及問題點評,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進行了那些研究?

D、問題研究的價值:理論價值;實踐價值;應用價值;科學價值;改革價值。對解決教育實際問題(包括對本校、本地區的教育工作實際存在的問題)或回答教育理論問題有什麼意義?對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會有什麼貢獻?

E、問題研究的意義:現實意義;歷史意義;實踐意義;方法論意義。

以上幾點要求做到:少而精;針對問題;能指導操作;表述簡明、準確,有具體貫徹要點,涵蓋子課題,能理解把握。

2.課題的界定:對課題題目的界定;對條件詞、關鍵詞的界定,包括內涵與外延。

3.基本主張與研究設計。

A、研究的指導思想。指導思想就是在宏觀上應堅持什麼方向,符合什麼要求,可以是哲學的、政治理論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發展規劃,也可以是有關研究問題的指導性意見等。

B、研究的具體目標。總目標、分目標,目標要實在,要可行。和內容。課題研究的目標也就是課題最後要達到的具體目的,要解決哪些具體問題,也就是本課題研究要達到的預定目標:即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定位,確定目標時要緊扣課題,用詞要準確、精練、明瞭。相對於目的和指導思想而言,研究目標是比較具體的,不能籠統地講,必須清楚地寫出來。只有目標明確而具體,才能知道工作的具體方向是什麼,才知道研究的重點是什麼,思路就不會被各種因素所幹擾。

C、研究的具體內容。內容要緊扣課題的目標來分解。

D、研究的方法、原則與策略:方法、原則與策略的理論支撐;方法、原則與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則與策略的活動性。課題研究的方法:有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經驗總結法、個案法、比較研究法、文獻資料法等。確定研究方法時要敘述清楚做些什麼和怎樣做。

E、課題研究的步驟。課題研究的步驟,也就是課題研究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驟要充分考慮研究內容的相互關係和難易程度,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基礎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每個階段從什麼時間開始,至什麼時間結束都要有規定。課題研究的主要步驟和時間安排包括:整個研究擬分爲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起止時間;各階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標、任務;各階段的主要研究步驟;本學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F、預測課題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課題研究擬取得什麼形式的階段研究成果和終結研究成果。如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研究報告、論文、經驗總結、調查量表、測試量表、微機軟件、教學設計、錄像帶等。其中調查報告、研究報告、論文是課題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現形式。

G、有效的組織保障: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在方案中,要寫出課題組長、副組長、課題組成員以及分工。課題組組長就是本課題的負責人。一個課題組應該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權之士,二是有識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權了課題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識了課題質量、水平就會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實實去幹。課題組的分工必須是要分得明確合理,爭取讓每個人瞭解自己工作和責任,不能吃大鍋飯。但是在分工的基礎上,也要注意全體人員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討,克服研究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H、其他保障:如課題組活動時間;學習什麼有關理論和知識,如何學習,要進行或參加哪些培訓;如何保證研究工作的正常進行;課題經費的來源和籌集;如何爭取有關領導的支持和專家的指導;如何與校外同行交流等。

4.簡短的結語。開題報告的結語要簡潔,可以對課題管理部門提希望,給研究人員提要求,可以表示課題組的態度和決心。

5.可以寫上引文註釋和參考文獻。撰寫開題報告時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數據、論點、文章要按要求註明出處。反映出課題組嚴肅的科學態度,體現出開題報告的科學依據,同時也是尊重他人勞動的體現。可以是頁末注(腳註,在本頁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後或篇後注)、文內注(行內夾註)和書後注四種。

開題報告也可以有致謝。對於曾經指導、參加過選題、論證,或對此工作提供建議或便利條件,而又沒有在課題組的同志,可用簡短的文字表示感謝。

開題會上,有關專家必須詳細審查開題報告,向研究者提問質疑。但開題會不同於成果鑑定會,更主要的應該是完善方案。在確定研究有明顯價值的前提下,論證雙方應全力討論方案,提出意見和建議、修改補充方案。

教育課題報告 篇4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幼兒園應與家庭密切配合,共同爲幼兒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現實生活中,當前入園幼兒的父母都是80年代的獨生子女,從小被祖輩寵大的一代,面對成長中的幼兒他們往往也在嘗試着教育,或者隔代教育。以致在家庭教育方面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由於不適宜的愛,孩子只知受愛,不知感恩;孩子任性,自我意識強;孩子缺乏責任心和義務感;孩子依賴性大,各種能力差……基於上述現象,家庭教育指導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

那麼什麼是家庭教育呢?所謂家庭教育就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影響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與延伸。幼兒家庭教育具有極強的封閉性、隨意性和片面性,這些不利因素將會制約幼兒的健康發展。

幼兒園教育的性質決定了教育具有較強的目的性、計劃性、系統性和科學性。作爲幼兒園老師必須轉變教師角色定位,明白教育好孩子的關鍵是先教會孩子的父母如何從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言談舉止中言傳身教,用科學正規而適宜的方法教育幼兒。幫助家長轉變觀念,讓家長主動參與到幼兒教育中來。幼兒園作爲專門的幼教機構,應該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家庭教育指導的職責,與家長共同擔負起教育幼兒的任務。因此,幼兒教育中家園合作是必然的,家長參與幼兒園也是必然的,幼兒的成長需要家庭和幼兒園的同步協調,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擔負起育人的任務,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二、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的理論分析

(一)終身教育理論

終身教育一詞最早由英國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提出。在其代表作《終身教育》中指出學校教育僅僅是教育過程的開始,應該將各種教育(包括初等、中等、職業、大學教育)統一起來,將教育看成是真正貫穿於人的一生的活動。但耶克斯利只是從宗教的角度論述終身教育。

美國著名教育家、哲學家杜威的思想與終身教育思想緊密相連,其代表作《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提出了“生長論”。當代終身教育哲學思想家韋恩認爲“生長論爲終身教育理論和實踐提供了哲學範式”。杜威認爲“常態的兒童和常態的成人都在不斷生長,他們之間的區別不是生長和不生長的區別,而是各有適合於不同情況的不同的生長方式”,“教育就是不斷生長,在他自身以外,沒有別的目的”,“一個人離開學校之後,教育不應停止”。

現代終身教育思想的正式形成是以196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成人教育發展國際會議上法國成人教育家保爾.朗格朗所作的關於終身教育的報告及其在1970年發表的《終身教育導論》爲標誌。朗格朗認爲現代社會科技的日新月異和社會生活狀況的翻天覆地是終身教育形成的重要原因。朗格朗對終身教育的基本看法包括:第一,終身教育是貫穿人一生的教育,每階段的教育相互聯繫,如他在《終身教育引論》中提出“的終身教育的概念是圓周式的:只有當人們在兒童時期受到良好而合理的教育,……他們纔能有名副其實的終身教育”。所以對幼兒來說,該階段是其人生的奠基階段,接受良好的教育會對幼兒未來的人生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礎,但如果在該階段幼兒教育出現偏差,將會對其終身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第二,教育並不限於在學校中進行,應該使學校外的機構也承擔教育的功能。對家長來說,獲得家庭教育指導是其人生特定階段的特殊教育,也屬於終身教育體系的一部分。國家和社會應該爲家長提供接受指導的機會,幫助家長形成科學教育觀念和行爲。朗格朗的終身教育思想在國際社會引起高度關注。改革幵放之後,終身教育理念傳入我國,建立學習型社會和學習型家庭已經成爲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無論是對於幼兒來說,還是對家長來說,貫穿終生的教育都是社會的要求和自身成長的必然選擇,所以終身教育理論爲本研究的理論基礎之一。

(二)家庭教育指導理論

我國關於家庭教育指導的理論研究尚處於初級階段,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歩澄清,在此僅做簡單介紹。

李洪曾教授提出“4421”家庭教育指導理論框架。該理論認爲家庭教育指導是由四類對象(組織管理者、指導者、家長、兒童),四個過程(組織管理者對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組織管理過程、指導者對家長的指導過程、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存過程和兒童身心的發展過程),兩種環境(對四類對象和四個過程直接產生影響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等),以及對對象和過程間接發生作用,但影響更爲廣泛和深遠的社會大背景組成。這11個要素、4種類別構成了“4421”家庭教育指導理論框架。樂善耀教授提出家庭教育的指導過程可以分爲三個層面:即組織管理層面(由地方政府及學校領導負責),指導層面(由社區和學校教師負責),教育層面(由家長負責),每個層面都有自己的培訓和科研課題,三個層面共同推進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進歩。學校成爲普及家庭教育理論和方法的主要組織;家長聯誼會、委員會等組織形式推動着指導的社區化;家庭教育指導與其他文化活動相結合,促進了精神文明的提高。因此家庭教育理論爲本研究的理論基礎之二。

三、課題在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及趨勢分析

(一)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自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在家庭教育指導的問題上我國開始重視。而對於幼兒園家庭教育有計劃、有組織、有意識的進行科學地指導,大家在近十幾年纔開始重新重視。上海教科院的李洪曾先生對家庭教育指導研究比較多,他發表了許多關於家庭教育指導的文章,特別是在我國嬰幼兒家庭教育指導方面,就其目的、任務、要求以及性質和指導渠道等都進行了深入的理論分析和研究。柳華教授在《如何正確處理教師與家長的關係》一文中,曾指出教師的責任不光是教育學生,更重要的是指導家長,而且正確的處理好與家長的關係也是重中之重,並指出了與家長處理好關係的具體方法和步驟。在上海市某區曾對35週歲以下的青年人進行過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獨生子女家庭佔80%的比例,而在這些年輕人裏有三分之二已經“爲人父母”,絕大部分人相當缺乏家庭教育指導方面的經驗和知識。

國外在進行家庭教育指導方面的研究也比較早。在1897年美國第一次的母親會議以來,家庭教育指導就以一個嶄新的面孔進入了社會教育的洪流當中。20 世紀末家長這個詞正式介入教育孩子的標誌是“家庭教師協會(PTA)”的誕生,同時它的誕生也是家庭教育指導再次登上教育大舞臺的開端。其後,從 60年代中期起,美國廣泛開展《開端教育計劃》(The Head Start Project)。這個計劃強調了家長在孩子教育的發展上具有很重要意義,它對幼兒園的要求是必須積極地幫助家長提高他們的教育水平,努力地使家長能親自參與到兒童的教育過程之中,這樣可以使家長的作用能充分的發揮。這個計劃主要是能使家長親自參與到其中作爲計劃的重中之重及成功的保證。關於“家長教育”蘇霍姆林斯基就指出:在注重學校教育的同時,也要注重家庭教育,同時他還強調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學校和家長要配合的密切。

(二)趨勢分析

1.素質教育走進家庭成爲跨世紀幼兒園家庭教育的主旋律。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將面向家庭所有成員,家長工程將成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良好載體,家長教育將與親子教育並舉;“家長教育質量意識”在新一代中青年家長中顯現;“親子互動的模式”從一元變爲多元。前不久,在上海召開的“全國0至3歲的嬰幼兒發展與親子教育研討會上,對0至3歲的嬰幼兒家庭親子教育問題進行交流研討,會上家庭教育專家根據國際上關於親子教育的最新發展態勢和多年研究,提出家庭教育的新理念。

2.依託社區教育是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發展方向。

社區教育在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中的溝通作用,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社區生活是幼兒成長的重要依託。我國農村大多數0-3歲嬰兒甚至3-6歲幼兒並未入園,入托,處於散居狀態,對於這些兒童的家長來說,托幼機構的直接指導存在困難,而社區指導具有優勢,學前兒童家長對社區的信任、 依賴程度將發生根本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由幼兒園依託社區組織0-6歲學前兒童家庭教育指導將成爲發展的方向。

3.21世紀將從傳統家庭向學習型家庭轉變。

走向學習型家庭,建設學習化社會,是21世紀人類社會的主旋律,20世紀90年代面對社會變遷過程中出現的家庭問題,依據終身學習的思想,提出創建學習型家庭。家庭的學習活動包括個人的自我學習、反省與改變,及家人共同進行的活動。創建學習型家庭的意義在於它將家庭教育從圍繞子女成長而進行的“家庭對子女的教育”向圍繞提高家庭整體質量而進行的“社會對家庭的指導”方向發展。創建學習型家庭是每個家庭開啓21世紀大門的鑰匙,是一種較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每個學前兒童都是家庭的活躍因素,他與家長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相互分享,促使家庭持續地、動態地發展。

四、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

家庭教育指導的本質是幫助家長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過程。本課題的研究旨在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端正教育態度和方式,掌握一定科學教育知識正確育兒,並且要與幼兒園積極溝通聯繫,變被動爲主動。要指導家長樹立全面的發展觀,既要重視智力因素對幼兒發展的積極意義,更要重視品德培養、情感培養、合作意識培養、創新意識培養等非智力因素培養的重要價值。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家庭教育指導的實踐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認識到家庭教育是孩子終生攜帶的名片,重視“家教、家風、家規”對孩子的影響,促進每個家庭成員對家庭教育達成共識。

2.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促進家長與幼兒園達成教育共識,形成教育合力,共促幼兒發展。

3.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家長觀,讓教師明白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4.實現家園相互配合,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的發展。

五、課題研究的目標與研究的內容

(一)研究目標:

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認識幼兒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促進家庭教育質量的提升。同時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家長觀,多渠道開展家園共育活動,密切家園聯繫,促進家園合作共育。

(二)研究內容:

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園聯繫渠道

如何發揮家委會的帶動作用

如何積極面對家長的質疑

如何實現家園合作,共促成長

六、課題研究的過程設計

本課題的實施共分三個階段:

1.前期準備階段(20__年3月—20__年7月)

設計課題研究方案,進行課題申報。成立課題組,明確個人分工。組織課題組人員學習有關理論,研究查找文獻,收集有關信息資料。

2.實驗研究階段(20__年9月—20__年9月)

集中進行實驗,我們將對家庭教育指導策略進行深入探討。形成幼兒園、家庭二位一體的教育模式。開展多種形式的家園共育活動,積累實踐經驗進行中期評估。

3.總結結題階段(20__年9月—20__年12月): 收集、歸納課題研究相關資料

撰寫課題研究的結題報告

展示課題研究成果

七、課題研究的原則及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原則

1.層次性原則:圍繞總課題,分解子課題,確定研究入口,構建一個綜合研究體系。按照“課題引路,整體推進”的原則分層次、有目標地開展課題研究。

2.合作性原則:在研究過程中,要充分開發人力資源,優化合作,加強交流,達到共同提高,整體推進的目的。

3.實效性原則:要求課題研究規範科學,理論學習、個案研究均與實驗課題相結合,實行“個人反思——集體研討——研究總結”的反饋機制,突出過程的研討,確保課題研究的實效性。

(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主要通過查閱、蒐集、積累文獻資料,瞭解與家庭教育指導相關的內容。並精心篩選、整理出合理的且適合本園課題研究方面的內容。文獻的獲取途徑主要是已有的公開出版文獻,包括期刊雜誌、書籍、電子文獻等。

2.問卷調查法:以活動爲載體發放調查問卷,調查家長的育兒需求,回收後進行總結反饋。

3.培訓交流法:定期召開家長會和家委會進行交流,組織多種形式的家長培訓,健全家庭教育網絡。

4.案例分析法:通過切實的案例分析,瞭解當前的家庭

教育現狀及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的採取措施解決問題。具體案例具體分析,可以把真實情況典型化,使描述更加直觀、具體,說服力更強。

5.經驗總結法:不斷驗證、不斷完善、總結課題研究成果。在實踐研究中,加強反思,用現代教育理論總結經驗,提升研究價值。

八、課題完成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1.我園具有較雄厚的經濟實力,領導重視、支持教育科研,研究經費和資料設備有充足的保障。我園將使用專項科研經費,提供財力支持,確保研究計劃順利完成。作爲萊西市的全日制公辦幼兒園,我園得到了上級領導的大力支持,教學和科研設備先進,閱覽室、圖書室、多媒體一應俱全,信息渠道暢通。此外,圖書、報刊、電子讀物等藏量豐富,爲教師們查閱有關資料和學習研究提供了方便。

2.該課題的研究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從建園之初,我們就非常重視與家長之間的聯繫和合作,我們先後通過家長園地、家園聯繫手冊、家長半日開放、家長進課堂、QQ、微信羣等方式建立起個別指導和集體指導相結合的多種方式。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通過教師組織的各項活動,可以更自然,更直觀地將幼兒園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展示在家長面前,使家長理解和學習幼兒早期教育應持有的觀點和適宜的方式。這些工作得到了家長的認可,也獲取了家長的信任,這不僅有助於我園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運轉,而且有利於對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

3.具有開展教育科研的隊伍基礎。本課題組的主要研究成員由園長掛帥,副園長、教導處主任、級部主任參與,他們都具有多年豐富的教育科研經驗,指導科研活動有效開展。此外,也有理論知識豐富的年輕成員,她們業務理論紮實,樂於接受新鮮事物,能讓研究緊跟時代變換。課題組成員有較高的教科研工作熱情,對該課題的研究具有濃厚的興趣,對實施該課題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已進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並潛心鑽研教育學、心理學、統計學等理論知識,這些都爲該課題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充足的技術保證。

4.加強科研管理,提供製度保障。學校制定了課題管理、學習、研討和激勵制度,定期組織現場觀摩交流活動,開展論文、課例評比,展示優秀成果和先進經驗,以保證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並完成預期的階段性成果。

九、課題組成員

組長:

組員:

教育課題報告 篇5

一、本課題選題的依據

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國小德育工作的意見》爲依據,結合教育部長賙濟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關於“農村留守子女教育問題嚴峻”的講話,本課題組力求通過調查研究,發揮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網絡作用,促進問題生大面積轉變,爲支援他鄉經濟建設的農民工解決後顧之憂,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貢獻。

二、本課題研究的條件

近些年來,不少教育工作者都在關注農村留守子女這個羣體的成長,也進行過認真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理論基礎,本課題組成員願爲此做更加深入細緻的研究工作,並務求有所建樹,總結出成功的經驗並推而廣之,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進一步發展。

本課題組主研人員均爲本科以上學歷,60%的主研人員爲中學高級教師,撰寫的教育教學科研論文曾獲國家級、省(市)、縣級一、二、三等獎,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對本課題有着深厚的研究興趣,在論證選題過程中已蒐集了大量資料,有關工委、教委和街道辦領導的關懷,有縣教研室的專業支持,有學校在人力物力的保證,本課題組全體成員對課題研究的圓滿成功充滿了信心。

三、本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1、理論問題:農村留守子女是新時期的產物,對他們的教育尚缺乏科學、系統的理論指導,本課題應創造性地探索、總結、歸納、概括,形成適用於農村留守子女教育的理念、原則、策略。

2、實踐問題:農村留守子女教育問題是一個新課題,怎樣在這個新領域創造出符合實際的教育教學模式,我們倡導老師們努力進行實踐,從實踐中不斷總結,不切實際地模仿別人,拷貝別人,是不可取的。

四、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

1、以轉變學生、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爲主要目標。

通過深入細緻的教育活動,轉變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勞動技能素質,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2、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家長爲主力”。

要求課題組教師積極參與,發揮教師在實驗中的主導作用。研究學生的需求,以激發學生內因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投入實驗,解決家長認識和責任問題,採用正確的教育方法,聯繫社會力量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3、從留守家庭典型學生到普遍的留守家庭學生研究尋找教育規律。雖然都是留守家庭學生,表現也有好、中、差之分,要因材施教探究不同對象的最佳教育方法予以推廣,取得實驗的成功。

五、本課題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將通過家訪、問卷和會議等多種方式廣泛採集個案,從個別到一般進行多個輪迴的分析研究,彙集成具有一定廣度和深度的調查報告。本課題的主要研究方法爲個案採集法、經驗總結法、調查報告法、行動研究法。

六、本課題研究的成果

研究報告、總結、論文、音像資料、案例精編等

教育課題報告 篇6

隨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與傳統的音樂課相比,新課程、新教材更能博得孩子們的喜愛。其主要魅力就在於新課程、新教材所倡導的課程文化是一種兒童文化,它是充滿“童趣”和“童樂”的。這也就要求教師以對學生高度關懷的精神,創造必要條件,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得到身體的滿足、精神的陶冶,快樂喜悅的享受音樂。

一、讓學生在表現中享受樂趣

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組織相應的活動,使兒童的身體、各種感官、各種心理因素都處於積極活動的狀態中,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教師還應該多方位創設相應的氛圍,鼓勵學生表現自我。這是對孩子學習樂趣、創造天性的最大保護。

在設計《我是草原小牧民》活動中,我首先請孩子們在熟悉的《草原就是我的家》富有動感和蒙古風格的音樂聲中律動,複習蒙古舞的簡單動作。緊接着又請學生談對蒙古的瞭解,在此基礎上請大家欣賞蒙古草原風情圖片。在基本學會歌曲演唱後,我將學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組,請大家用自己最喜愛的方式表現蒙古風情。可以引吭高歌一曲,可以創編節奏爲歌曲伴奏,可伴着歌聲跳一段優美的舞蹈,可進行充滿激情的配樂詩(歌詞)朗誦,還可以用畫筆描繪壯麗的大草原……這一環節的設計培養學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發展學生的表演潛能及創造潛能,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並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享受到美的愉悅,感受到情感的薰陶。

二、讓學生享受自主合作的樂趣

在音樂教學的活動中,要確保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活動的主角而不只是觀衆,教師是策劃人和欣賞者而不是裁判員或評委。教師應爲學生的參與活動創造良好的物質環境,把學生從那種聽講式、沒有多少移動餘地的座位中解放出來。

比如某教師在教《火車開啦》這一課時,首先在遊戲活動中,大膽嘗試採用“搬小凳子坐在孩子們中間談話”、“用‘快樂姐姐’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等方式,將教師的角色定位於合作者、參與者、夥伴上,拉進了與學生的關係。師生又共同創造、體驗三聲部的節奏美,並進行漸強、漸弱的練習。孩子們在自己動手創造的情境中快樂地開始學唱歌曲。在體驗歌曲及歌詞教學的活動中,學生興致勃勃地排好隊,坐上火車,隨“快樂姐姐”一起聽音樂讀兒歌(歌詞),做着自己喜歡的各種動作,感受歌曲節奏、節拍,逐漸熟悉歌曲旋律。教師在教學過程既注重面向全體學生,又注重了孩子個性的張揚,全部教學的遊戲活動以學生爲本,師生共同參與,共同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首位,讓學生們在寬鬆、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學會歌曲,唱好歌曲,輕鬆完成教學任務。

三、讓學生在評價中享受樂趣

新制訂的《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音樂課程評價應充分體現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貫徹《標準》的基本理念,着眼於評價的教育、激勵與改善的功能,以音樂課程價值和基本目標的實現爲評價的出發點,評價指標不僅要涵蓋音樂的不同教學領域,更應關注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情感反應、參與態度和程度。

對於學生的評價,我設計了以“班級音樂會”爲主題的活動:找自己的好朋友組成團隊,挑選一首組內成員都喜歡、認可的歌曲,成員合作將所選歌曲進行編排,創作出一個出色的節目,參加班級音樂會的演出。在學生表演過程中,組織學生評委對音樂會中的表演進行點評。“班級音樂會”能充分體現評價的民主性,營造和諧、團結的評價氣氛,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完善學生的人格。同時,我們還可以結合體態評價,如點點頭,拍拍肩,摸摸頭,豎豎拇指等。這樣形成一種積極的評價文化,使激勵性評價成爲習慣化行爲,讓學生更多地看到自己的優勢與進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四、讓學生在爭議中享受樂趣

記得某位名人說過“沒有爭議”,就無法“別同異”、“分是非”、“治曲直”。

所以爭議也就成了現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新事物、新觀點也在不斷涌現,只有通過爭議才能涇渭分明。這就需要在教學中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師生雙方以對話、包容、平等的關係相處,積極主動配合,達到和諧、融洽一致。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到心情舒暢,求知慾旺盛,思維也就非常活躍、流暢,學生個體才能敢想、敢問、敢演,學生羣體纔有“躍躍欲試”的熱烈氣氛,“羣體共生效應’纔有可能產生。學生的創新慾望就被激活,創新的見解就會不斷涌現出來。教師還應鼓勵學生“質疑”,激發學生敢於爭論的精神。古人云:“學貴有疑。”“學則須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爭論”的起點,有了“疑”而又能獨立思考,敢於堅持自己的意見,纔有了“敢於爭論”的思想基礎。

新課程的理念告訴我們:中國小音樂教學不應該理性化、學術化,而應該在一定程度上音樂生活化,讓學生在參與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中,有趣地、令人開心地掌握基礎的音樂文化知識和技能,獲得審美愉悅體驗,增強進一步學習音樂的興趣和信心。由此可見,從啓迪學習、樂於學習到享受學習,必須是自我信任、自我超越的過程。所以讓學生樂學,是一種理想的教育;學生學會享受學習,是教育的理想。我們都必須爲之而努力。

參考文選:

[1]《中國小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人民音樂出版社。

[2]《中國小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解讀》人民音樂出版社。

[3]《藝術教育論》郭聲健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__年4月。

[4]《試論主體性教育的基礎理論》張天寶著,出自《教育研究》,20__年8期。

教育課題報告 篇7

一、課題的提出

誠信是人類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美德,世界各國均重視國民的誠信教育。中華民族有着數千年文明發展史,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自古以來看重誠信。《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提出我國公民基本道德規範的內容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隨着《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頒佈,“誠信”已經逐步深入到我國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成爲衡量人們日常行爲、道德素養的重要標準。

《國小生日常行爲規範》第六條明確規定:誠實守信,不說謊話,知錯就改,不隨意拿別人的東西,借東西及時歸還,答應別人的事努力做到,做不到時表示歉意,考試不作弊。誠信教育雖然已在社會上蔚然成風,但綜觀國小生的誠信教育,“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風氣和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對學校教育的影響仍不容忽視,部分家長不講誠信成爲學生誠信美德教育的難題,部分家長重文化知識,輕道德情感教育,造成學生誠信的缺失;它們對學校教育的負面影響也是巨大的。

誠信是道德之基石,是立人之根本,是國小生公民意識培養的重要內容。樹木之初重育苗,立人之始在於幼。誠信教育應從小抓起。因此,對國小生的誠信教育的實踐與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預期研究目標、內容:

總體目標:

1、通過研究,培養學生形成“擁有誠信”的意識與能力:在實踐中讓學生能做到用真誠的態度處置學習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做到誠實守信。

2、通過研究,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創設師生的平等地位,營造師生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圍,同時讓誠信的種子在學生們心中紮根,讓誠信的鮮花開遍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具體目標:

1、在誠實教育方面:培養學生誠實待人,以真誠的言行對待他人、對他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嚴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說謊話。端正考風考紀,作業和考試獨自完成,不抄襲、不作弊。

2、在守信教育方面:培養學生守時、守信、有責任心,承諾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遇到失誤,勇於承擔應有的責任,知錯就改。

3、在法規教育方面:加強遵守法律法規、校規校紀和社會公德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法規意識,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要進一步落實《中國小生日常行爲規範》,全面培養學生誠信、守紀、公正、文明等良好習慣。

研究內容:

1、國小低年級學生誠信意識現狀的調查研究。

2、國小低年級學生誠信培育策略的行動研究,它包括如何在課堂教學、校內活動和社會實踐中培育國小生的誠信意識素養。

三、課題研究的原則:

1、整合性原則:

本課題以學校二年級學生爲研究對象,採用個別與集體跟蹤研究。結合學校開展的主題活動,將圍繞改革課堂教學,拓展校內活動,開闢社會大課堂這三條主線,通過各種活動的設計,達到研究目的。

2、主體性原則:

本課題的實施需要教師的充分參與,要重視教師的主動精神,更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了解學生和反映學生的實際,重視學生的參與,給學生儘可能充分的表現和選擇的機會,還應特別注意學生參與活動的反饋意見和信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不斷修正和優化研究內容。

3、團結合作原則:

育人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僅有學校教育是不夠的。學校與家庭、社會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家庭教育直接影響着青少年素質的提高,決定着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在信息媒體日益發達的今天,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在教育實踐中,要注意利用一切有效資源開展教育。

四、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

通過品德與生活課堂,結合“做誠實的好孩子”這一主題開展系列活動,力求讓思品科課堂成爲學生掌握、形成“誠信意識”的主陣地。

2、文獻研究法:

通過網絡、教育雜誌、理論書籍等多種渠道查閱文獻資料,瞭解國內外此類研究狀況及成果,蒐集相關理論依據與資料,最大限度地爲課題提供理論支撐,把握研究方向。

3、調查研究法:

爭取街道、社區的支持,在社區建立活動基地,在學校、家庭、社區的密切配合下,進行國小生誠信意識現狀的調查研究,找到培育的切入點。同時與社區一塊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育活動。

五、課題研究的價值

誠信教育的重點在知行統一,關鍵在踐行。只有精心安排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誠信活動,學生才能受到薰陶。在課題研究中,將採用收集彙編格言、典故、故事等,通過誦讀、故事會、表演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寓教於樂中感悟誠信。同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開展階段測試免監考等塑造學生誠信美德的特色活動,真正使學生做到說誠信話,辦誠信事,做誠信人。

六、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爲準備階段,時間爲XX年9月——11月,主要任務爲:確立課題,對課題進行論證,對學生現有思想道德水平進行實驗前的調查分析,制定實驗方案,爲實驗研究做好準備。

第二階段爲實施階段,時間爲XX年12月——XX年6月,本階段按着實驗方案,有計劃、有組織、全方位地開展研究,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

(1)搞好調查摸底,對實驗班學生的原有品德狀況及行爲習慣及興趣愛好進行調查摸底,建立實驗班學生檔案。

(2)實驗中對學生的道德知識及道德行爲進行定期測試,並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工作。

(3)定期開展以“創誠信校園,做誠信學生”爲主題的活動,如主題班隊會、誠信故事比賽、誠信格言抄寫比賽、製作誠信手抄報比賽等。

(4)通過家校共育,使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形成合力。

(5)利用社會上的專用場所和教育設施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

第三階段爲總結階段,時間爲XX年7月,對調查研究的各種數據進行分析、對研究結果進行評估、對研究過程效果進行總結,撰寫結題報告、成果論文。

七、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1、《國小低年級學生誠信教育的實踐研究》研究報告。

2、教師的論文、經 驗總結、優秀教學設計、個案等。

3、學生開展誠信教育主題活動及文化環境的展示。

4、學生的有關作品。

八、完成研究任務的可行性分析

(1)本課題爲個人微課題。本人具有一定的學術水平,有從事生本教育課題研究的經歷,對課題實施操作有一定的研究。

(2)圍繞此課題我校已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從早年開始學校就啓動了誠信教育系列活動,本學年擬進行“創誠信校園、做誠信學生”的主題活動,對本課題的開展有很大的幫助。

(3)完成任務的保障條件:我校的領導對教科研工作歷來重視,特別對於德育科研格外重視,在研究經費的籌措上不存在任何問題,課題的研究時間有保證。

教育課題報告 篇8

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是學位論文研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開題報告質量不僅是衡量研究生學術水平的重要標準,也是確保學位論文質量的重要環節。本文就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的內容及其問題,提出幾點意見,旨在爲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工作提供實踐參考。

1.問題與分析

目前,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在學位論文開題報告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題目與撰寫內容不符,調查問卷設計的科學性、有效性把握不準,研究重點與選題的依據、意義不明確,研究框架設計不合理等方面。導致這一個狀況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學術態度不嚴謹;另一方面是目前田徑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往往在人文社科類領域確立論文選題,由於選題與所學專業脫離,且相關學科知識掌握較薄弱,致使最後諸多問題暴露。爲了使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在撰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時條理更加清晰、闡述更加準確、思路更加透徹,歸納、總結了以下幾點意見,希望對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開題工作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文獻綜述是完成高質量開題的關鍵

根據調查得知,近幾年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在撰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時出現的普遍問題是,對文獻資料研讀不夠,對研究背景的瞭解不夠深入,對研究方向國內外的具體進展掌握的不全面、不詳細,資料引用的針對性、可比性不強,有些研究生甚至沒有完全明確撰寫開題報告與文獻綜述的區別,更多的是對前人研究工作的敘述,而對自己的研究設計介紹得甚少。

文獻綜述的基本內容應包括:國內外現狀;研究方向;進展情況;存在問題;參考依據等〔1〕。文獻綜述不僅是對學術觀點和理論方法的整理。同時,還應具有評論性,因此,作者要以批判的眼光來歸納和評論文獻,而不僅僅是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堆砌”。要想寫好開題報告,必須認真研讀文獻,對所研究的課題有深入的瞭解,明確別人都做了哪些工作,哪些方面可以作爲自己研究的切人點,因此,文獻研讀的深度與廣度是影響開題報告質量的重要因素。

(二)研究內容的涵蓋是體現開題細膩程度的重要標誌

研究內容的涵蓋應力求精簡透徹、主次分明。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每個人的報告時間是有規定的,一般在10-15分鐘不等。在有效的時間裏,既要做到報告內容明確,又要控制在一定時間內完成,這就對報告人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借鑑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及專業人士的意見,開題報告的主要內容應包括:選題依據,選題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課題進行的途徑,步驟及設想,課題的創新之處和預期的創造性成果,課題進行時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準備採取的應變措施等幾個方面〔2〕。選題的依據、意義應極具針對性地指向初擬題目,按其研究內容刪選代表性較強的文句作爲報告的重點,體現條理化與清晰化;在撰寫國內外研究現狀時應注意,要將其內容層次化,把歸納、總結出來的文獻分列爲不同的類別,一般可分爲基礎理論研究、現狀性綜述及分析對比性研究等三個方面。同時,還應注意文獻羅列的規範性,所列的內容都應按相同的格式、按事物發展的一般性規律有序地排列。

課題進行的途徑、步驟及設想是開題報告的重點部分之一,主要包括研究途徑、研究方法、研究步驟、初擬的論文框架及可行性分析五個方面,在闡述研究途徑時應說明將運用哪些學科知識、以怎樣的視角作爲切入點,並將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內容、研究的重點與難點闡述清楚,主要運用的研究方法、手段應詳細說明。研究的步驟一般按課題預期的研究程序,以時間劃分階段,從頭到尾進行羅列。至於論文的初擬框架,無論是在開題報告中,還是在論文的撰寫過程中,都應視爲一個極其重要的部分,需要仔細的揣摩和反覆的斟酌,還應與導師進行積極的溝通與交流,以確保初擬框架設計得更加周密、更爲合理。可行性分析則要抓住其內涵撰寫,明確闡述現階段已具備的研究條件與尚缺少的研究條件和擬解決的途徑等。對課題的創新之處和預期的創造性成果的闡述應重點說明,在課題的相關研究領域中,前人累積了哪些研究成果,研究了哪些方面的內容,本課題與他人研究的側重點和不同之處,並圍繞研究的目標,簡要闡述課題的創新點及其成果的形式。

(三)學術態度的嚴謹與否是制約學術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通過走訪相關領域的專家得知,目前,在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中存在着明顯的學術不嚴謹現象,主要表現在,開題報告中的錯字與漏字較多、文句表述不通順和不完整、論述條理不清晰、參考文獻的書寫格式不規範、撰寫開題的整個思路不明確、研究的重點難點把握不住等。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術水平的提高。因此,爲了使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的學術水平與寫作能力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改進,除了端正學習態度以外,還必須重視研究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基本功的訓練。

研究性思維能力由以下三個要素構成:一是思考,思考是研究的前提,假如研讀材料時感悟不出它們可以解釋的對象,瞭解某個研究領域時不知道可以深入探討的問題,專研某篇學術文章時找不出其薄弱環節,運用別人的理論觀點時不明白其精髓,收集衆多資料後卻不清楚應從哪個方面入手,高質量的開題報告就寫不出來。所以,必須善於懷疑,勤于思考;二是積累,積累是研究的基礎,學問是積累出來的,知識儲備多了,就容易駕輕就熟,得心應手。不善於積累,經常前讀後忘,就不能適應日後研究工作的進一步深入,所以要善於累積,做好讀書筆記;三是分析,分析是研究的手段之一,與思考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經常思考有利於分析能力的提高,但經常思考不等於分析能力就一定強,所以,要學會思考,並把握好思考的方向,否則,思考的結論就會出現反差,就會變成一種低水平的思考。

2.小結

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的開題報告不是形式,故此,一定要研究實質。爲了能使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的學術水平、研究能力和開題報告撰寫能力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首先,研究生必須從思想上重視開題報告,在平時的學習中注意積累,加強思路梳理、文句表達等方面基本功的訓練,尤其要注意培養通過理論思維發現問題的研究能力。開題報告是研究工作的開始,良好的開端才能爲高質量的學位論文奠定實質基礎。

教育課題報告 篇9

一、課題名稱:示範性高中藝體特色教育專業課堂中的個性化教學研究

二、課題研究內容:

(一)研究目的和意義

藝體生是指對藝術或體育有一定的興趣,具有藝術或體育某方面的特長,對某一種藝術或體育運動有獨特的天賦,並有意將其作爲主要發展方向的學生。

普通高中的藝體生面對大學聯考的選擇,考上大學是他們學習的主要目標,而他們一般文化課基礎比較薄弱,但又具有藝術或體育某方面的特長,對藝術或體育有極大的熱情,渴望有得到發揮的空間,期待一片展現自我的平臺,在通往人生的道路上更好地實現自我的價值,豐富自我,完善自我。

針對藝體生學習的現狀,同時又讓他們的特長得到更好地發揮,實現他們的學習目標,在實施過程中,文化課要與專業課並舉,不可偏廢任何一方,同時要探索出針對藝體生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獨具藝體特色的課程結構,形成具有操作性強的藝體系列的校本課程,積累有關藝體生的個性化教育教學經驗。

藝體特長生使一個比較特殊的羣體,這些學生在文化課反面普遍存在不足,在特長反面基礎層次更是參差不齊。運用常規的教學模式對其教學只會產生厭煩,從而達不到教學效果。因爲這部分學生在國中時候已經養成了對學習的厭煩心理,那麼在高中階段隨着課程難度的增加更會使這部分學生偏離教育。所以根據目前的現狀,我們要通過實驗改變這種教學效果。通過個性化教學,促進其個性化發展,使他們能夠不僅從人格方面更完整、知識更全面、能力更突出、獨立創新能力更突出。個性化教學分爲學校、家庭、社會等方面,我們這裏研究的個性化教學是從學校的專業課堂方面。我們把藝體特長班的學生分爲三個專業體育、音樂、美術,在平時三個專業課堂中,具體進行實施最後進行歸納和總結。比如:在音樂課堂中音樂教室裏張貼上音樂家畫像、名人名言、各種樂器彩色掛圖等,使學生一進入教室就有一種輕鬆愉快、高雅愉悅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正是音樂課所需要的精神狀態。如果哪學生在表演方面非常內向,那麼我們就要利用學校組織的各項音樂會等活動,讓這些同學多參加活動,使他們在小的演出場合逐漸鍛鍊自己,從而達到個性化教學的目的。另外,在美術課堂中練習枯燥的素描基本功,有些學生會產生厭煩感,這樣可以在畫的過程中安排畫漫畫和色彩畫的內容。因爲,漫畫是大部分學生喜歡的,色彩畫可以調整學生的情緒,從而循序漸進、舒緩緊湊有節奏的達到個性化教學的目的。最後,在體育專業課堂中,每天的訓練非常累,而且訓練內容比較反覆,應該定期通過以賽代練的方式,通過平時的測試和班內比賽,使學生在每一階段對自己成績的變化有最直觀的瞭解,從而調整自己的狀態更好的投入訓練中去。

通過對個性化教學的的研究,形成一套適合藝體特長生的專業課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平時上課中更有效的學習,並在大學聯考會考出優秀的成績。

(二)最終目標:

1、通過對不同學生個性化教學研究總結出適合我們藝體特長生專業課教學的模式。

2、通過對個性化教學的研究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全面能力的提高。

3、通過研究,達到減輕學生負擔的目的,促進專業課教學的質量。

對普通高中藝體生特長培養的策略進行研究是認真實踐國家教育改革精神的需要,有助於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讓具有不同潛質的學生都能充分發揮自我的特長和優勢,同時也有助於教育者更好地探索和發現培養創新人才的新途徑,讓學校形成獨具自身特色的教育模式,填補地方教育教學模式的空白,爲國家教育教學提供更好更廣的思路。

(三)研究現狀

大連市第十五中學是一所以美術教育爲特色的高中,長期致力於高中美術教育的研究,並在這個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們開展的“以美立校,追求卓越”的課題研究,從美術特色教育的角度,闡述了教育注重個性發展的重要性。河南鄭州市鐵六中學也是一所以美術教育爲特色的高中,他們開展的“優質學校的文化特色建設研究”的課題,探索了美術教育對人個性發展的指導意義。這兩所學校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一條具有自我個性特色的教育之路,它們的教育理念、課程體系、管理體制、評價機制內容豐富,系統全面,很好地填補了我國藝體特色教育體系的空白,豐富了藝體教育的內涵,也爲正在探索和從事這項教育的實踐者給予了指導,提供了經驗和借鑑,但他們沒有形成系統性較強的校本課程,沒有摸索出針對藝體特長生行之有效的個性化教育教學規律,在特色教育教學教材編寫方面不夠系統,在本領域內同行大都採用傳統的規範式教學。而且主要是通過反覆的訓練,大量的時間來硬性提高學生專業技術。

(四)重點研究內容

探索獨具特色的有關普通高中藝體生的個性化教育教學方法、教育教學模式,形成適應藝體特色教育提高特長教學水平的教育理念,理清針對普通高中藝體生的教育教學思路,形成一套完整的適應高中藝體教學的課程結構、評價機制和管理體系,尋求更好發揮藝體生特長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摸索出針對藝體特長生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規律,探求如何在教學中更好地做到文化課和專業課並舉,編寫具有高中藝體教育特色的校本教材。主要內容:

1、目前二高中特長生的專業課現狀。

2、目前二高中特長生存在的專業課問題及其分類。

3、專業教學瓶頸問題形成原因。

4、研究二高中藝體特長班的目前教育機制。

5、構建個性化教學模式及操作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課題採用行動研究、調查研究、個案研究、資料研究等方法。具體研究方法如下:

行動研究法:通過學習、實踐、總結,探索新的個性化教學方法設計。

調查研究法:對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興趣、作業的效果等進行階段性的訪談和問卷調查,瞭解目前學生專業課現狀,通過對這些現狀的分析,找出共性問題。

個案研究法:關注(基礎好、中、差各10名)同學在個性化教學下的個體發展情況並進行評價。

資料研究法:閱讀相關資料,瞭解課題研究最前沿的東西,爲研究積累豐富的理論和實踐資料。

經驗總結法: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及時進行歸納與分析,不斷改進實驗操作方法,認真撰寫經驗總結,使實驗更趨系統化、理論化,以此提高實驗操作質量。

四、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計劃

第一階段:20xx年12月課題預備階段。

1、更新觀念,明確目標

2、課題組和操作組教師進行理論學習,建立正常課題研究制度。

3、深入班級,教學實踐:在藝體特長班的教學中針對性的實行特色教育模式

4、課題中心組成員赴全國藝體教育優秀學校進行實地考察。

第一階段主要成果形成:初步摸索出藝體特長班的教學內容。

第二階段:20xx年3月——20xx年3月課題正式研究及實施階段。

1、完善計劃,提供保障:實施特色藝體教育,經過一段時間學習,進行週期藝體專業考試,並聘請專家召開點評大會。

2、外聘高等院校教師來我校實地教學,糾正藝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全體課題組成員及部分學生進行短期培訓。

3、才藝展示:大力開展特長生才藝展示,形成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

4、收集資料,總結教學實踐經驗,撰寫論文理論昇華,實施課題檢測工作。

第二階段主要成果形式:

1、課題研究的部分理論成果(探索藝體特色教育提高特長教育水平的方法途徑和課堂模式),成果形式爲論文。

2、藝體特色教育的培養目標及內容等課題的技術成果。

3、優秀藝體課堂教學活動實錄選輯。

4、學生藝體活動實錄選輯。

5、藝體特色教育評價方法及指標。

第三階段:20xx年4月總結結題階段。

第三階段成果形式:

1、形成研究報告、工作報告、檢測報告。

2、修訂並形成藝體教育教學教材。

3、形成課題支撐材料《藝體專業教師優秀教案集錦》、《藝體教師作品集》。

4、形成課題支撐材料《藝體特長生作品集》。

5、形成課題支撐材料《藝體特長班校本教材》。

五、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

領導小組:楊春嬋、張學鋒、韓燕

指導小組:姚麗馬志軍

實施組長:荊銳娜、李鋼

實施成員:孫娜負責聲樂教學方面的研究

李廣辛負責鋼琴教學方面的研究

古洪濤負責美術教學方面的研究

劉子楊負責體育訓練教學方面的研究

王銳負責收集材料和數據

劉芳芳整合材料、文字

全體成員都將參與各種調查活動、收集資料和撰寫材料等。

六、課題研究的經費保障實施

(一)本課題研究成員曾多次支持、主研國家級、省級、市級課題的研究,並獲得了多項獎勵;具有豐富的科研、教研、教學經驗和研究能力,具有極強的團隊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獻精神。

(二)課題承擔學校能夠提供課題研究所需要的經費與組織保證,同時我校多媒體教學設備也爲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保障。

(三)研究人員根據工作安排合理,分工科學,已經就相關問題進行了系列研究和思考,實驗人員有成熟的科學和操作經驗,能高效的完成研究任務。

七、預期研究成果

形成一套適合二高中藝體特長班教學的模板教材,相關教學經驗要在專業期刊上發表。

教育課題報告 篇10

大家下午好!我是北城學校馮俊玲。作爲一名青年教師,我很榮幸能站在這裏將我的小課題實施方案面對面地向諸位前輩、同行作出彙報,也誠懇地邀請大家對我的開題報告多提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六大方面對我的開題報告做出闡述和彙報。

第一,介紹小課題成員(略)

第二,我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1、在很多公開的教育活動中,教師只重視利用電化教具來組織活動,許多教師從而產生了誤區,電化教具就比過去的教具要好,既省時又方便。其實不然,因爲有的電化教具並不是太直觀,它不能隨手拿着來回在學生中間走動給學生一種科幻的感覺,上課就像看電視,容易走神。電化教具比起以往的教具,具有圖聲並茂、直觀形象、操作靈活、感染力強等優點。存在着許多侷限性,我們不能一味追求電化教具,更不能濫用電化教具,應當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的興趣、特點出發,選擇合適的教具,也可將多種手段配合使用,充分發揮各種教具的作用,以取得最佳的活動效果,讓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2、在我平時的教具準備中,我經常使用現成的掛圖,或者根據內容製作相應的課件,或者自己繪畫圖片、製作教具。學生感覺很興奮,但這樣的教學缺少系統性。因爲我相信,只有適合的教具,沒有規定的教具。

3、學生缺少創新精神

第三,從“我遇到的問題”提煉課題名稱

我將研究的課題:自制教具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價值研究

第四,我們將具體研究哪些問題

研究規劃的規劃如下:

1、通過網上、書籍及其他途徑,收集資料。

2、課題研究的範圍拓展。

3、將九年級化學科目中教師和學生做好的教具,學具進行彙總拍,評價及改進。

4、通過學生在課堂上使用自制教具的情況進行問卷調查!

第五,我將採用“什麼研究方法”解決問題

1、行動研究法

2、問卷調查法

3、經驗交流法

4、資料收集法

第六,我將達到怎樣的預期效果

1、課題研究總結報告。

2、三篇研究論文

3、優秀教學設計與教學案例

4、自制教具彙總巡展。

成果形式:成果專輯與物化資料 。

相信,有了西安市教科所和區教研室統一安排的指導老師,再加上我們自身的努力,我們的小課題研究一定能夠取得預期的成果。而我除了按照《西安市基礎教育小課題研究管理辦法》中的規定,按時定期地上交各個階段所需要的資料,此外,在研究期間我還會寫一些自己的研究心得發表在博客上與各位同仁分享交流;同時,我會保留所完成的調查問卷,以及在跟相關教師交流時的往來記錄等作爲最終的成果一併呈現。

總之,小課題研究很顯然是一條教師向專業化成長,成爲研究型教師的必由之路。我也堅信努力必有回報:在各級教育部門的領導下,在專業教師的引導下,在各位前輩同仁的'指導下,我們的小課題研究一定都能順利結題,並且取得優異而豐碩的成果!我的開題報告到此結束,再次誠摯地邀請在座的各位領導和同仁在我的博客上給我多提意見和建議!謝謝大家!

教育課題報告 篇11

一、目前留守兒童存在的教育問題分析

1.學習成績不容樂觀

留守兒童在山區農村往往由自己的爺爺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看護,他們的文化水平偏低以及文化覺悟不高,導致了留守兒童的成績不好。通過對山區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績的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出現兩極分化問題,學習成績好的留守兒童往往是因爲他們的監護人對其進行嚴格的管理和指導,讓留守兒童養成了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學習習慣,而學習成績差的兒童,往往是監護人關心不足,認爲學習是沒有用的,不注意對留守兒童學習興趣的培養,沒有讓留守兒童形成正確的認識,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

2.不好的行爲習慣

很多農村的留守兒童由於從小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養成了不好的行爲習慣。這主要歸結爲留守兒童往往不聽從年邁的監護人勸導,認爲自己的爺爺奶奶不能理解自己,更有甚者不但不聽從長輩的教導還頂撞自己的長輩。大部分留守兒童寧願與自己的朋友去家鄉以外的地方玩樂,也不願意聽從長輩的教導,從而出現了留守兒童不聽管教、違反校規的現象,尤其是正處於叛逆期的男孩子,逃課上網,結夥鬧事。正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讓留守兒童養成了不好的行爲習慣。

3.情感教育的不足

目前,留守兒童存在十分嚴重的心理問題,主要是由於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缺失,尤其是父愛的缺失。通過對留守兒童的調查發現,大多數兒童難以感覺到幸福,並且會產生負面情緒,加之農村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缺失,讓留守兒童遇到情感和心理問題時無處傾訴,漸漸變得自卑、沉默寡言,不願與人交流,加之,隨着父母外出打工時間的延長,心理問題更加嚴重。此外,部分學生出現嚴重的性格問題,不懂得與人和睦相處,並對別的小夥伴存在敵意,這些問題的出現都要歸結爲學校教育的不完善,無法及時發現留守兒童的心理變化,讓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

二、留守兒童出現教育問題的原因分析

1.學校因素

留守兒童出現教育問題,主要歸結爲教育理念的不足和師資隊伍的不完善,如部分農村學校違背教學理念違規收取借讀生,讓留守兒童無法接受公平的教育,甚至部分貧困兒童無法獲得受教育的機會。另外,農村學校對留守兒童不夠重視,沒有充分關愛他們和幫助他們,讓留守兒童無法感受學校教育的溫暖和教育的公平性,從而讓他們覺得學習是無用的,只是在浪費他們的時間,打擊了留守兒童的學習積極性,使山區留守兒童的教育出現問題。

2.家庭因素

由於留守兒童的父母的外出打工,使留守兒童的第一任老師由父母變成爺爺奶奶,爺爺奶奶將自己的人生觀念傳授給留守兒童,而爺爺奶奶的觀念往往是陳舊的、落後的,如認爲學習是沒有必要的,勞動纔是最重要的。正是留守兒童的父母關愛不足,沒有讓留守兒童形成正確人生觀念和意識形態,或者說留守兒童是輸在教育的起跑線上。

3.社會因素

由於農村的精神建設相比於大城市還十分落後,沒有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不良的社會風氣讓留守兒童的發展偏離正軌,逐漸迷戀上網絡遊戲,加之山區農村教育和監護力度的不足,留守兒童可以輕易出入網吧和娛樂會所,導致留守兒童誤入歧途,山區農村教育難以順利開展,出現了許多教育問題。

三、結語

留守兒童的出現是由於人口流動和城鎮化進程造成的,是難以根除的社會問題,如何正確的處理留守兒童問題,不僅關係到兒童的健康成長和家庭關係的和睦發展,更關係到國家的穩定,爲此,相關研究者要充分認識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採取有效措施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教育課題報告 篇12

當前農村音樂教育發展情況不容樂觀,究其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硬件條件滯後,近幾年,在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努力下,農村學校硬件條件較以往有了明顯改觀,尤其是國家將九年義務教育制納入法令性條文之後, 農村學校的硬件條件和辦學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二是音樂師資水平普遍偏低,直接影響農村音樂教學質量的提高, 制約農村學生接受音樂教育薰陶。 由此可見,師資水平的提高,是目前農村學校的首要任務。 國家也爲此採取了一系列有效舉措, 西部國培計劃就是爲提高欠發達地區教師整體素質的重大專題培訓項目。

一、甘肅農村學校音樂教育現狀

自 20__ 年 12 月以來, 筆者有幸多次承擔甘肅省農村音樂骨幹教師培訓任務, 在培訓中瞭解到目前甘肅農村學校音樂教育的一些現狀,歸納爲以下幾點。

(一)專職音樂教師缺乏

農村學校教師流動性大,師資不固定,師範院校的畢業生不論什麼專業, 剛進校首先要滿足主課任教, 音樂專業的教師往往被任爲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教師,其專業在今後的幾年當中白白荒廢了, 這無疑是一種資源浪費,音樂課往往由老弱病殘的教師兼任,學科教學質量受到嚴重影響。

(二)音樂學科硬件條件缺乏

農村部分學校目前還沒有配齊專門音樂教室,包括鋼琴、投影儀、音箱、打擊樂器、合唱臺、電子琴、手風琴、教材配套光盤等等,大大地影響了音樂教師教學的正常開展, 影響了音樂教學的質量。

(三)音樂教育教學新理念的認識缺乏

農村音樂教師很少接受高層次培訓、研修,對新的音樂教育理念缺乏認識,很難突破舊的思想束縛, 教學手段單一、 教學方法陳舊,很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四)音樂教師待遇較低

由於受多年形成的老觀念影響, 音樂學科得不到足夠重視,在評優選先、工資晉級、提拔幹部時農村音樂教師位處弱勢, 所以教師工作積極性不高,影響教師個體發展。

二、改善農村音樂教師現狀的建議

如何改善農村音樂教師現狀? 我有幾點不成熟的建議提出來與各位同行商榷。

1.強 化教師專業培訓 , 定期組織進行不同層次音樂教師培訓。 如音樂教師上崗培訓、音樂骨幹教師培訓、音樂優秀教師培訓、音樂名師培訓。 正如全國開展的“國培行動”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發揮遠程培訓長遠作用。

2.提 高管理水平 , 提高管理者的思想認識,加強對音樂教師、音樂教學的管理,制定和採取有利於音樂教師專業成長的制度和舉措,促進農村音樂教學水平整體提升。

3.加 大音樂教學設備投入 , 按國家標準配備音樂教室、音樂器材,教學用具、多媒體設備、配套光盤等等。 切實改善農村音樂教學硬件基礎, 以此來推動農村音樂教學與音樂教師的發展。

4. 農村音樂教師要樹立自主研修的意識,不能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我們的學生等不起,可通過豐富的網絡資源、相關音樂教育的書籍、音樂教材的挖掘、音樂教參的閱讀、自身的藝術素養、音樂教師同行之間的交流、校際間同行的教學研討等方式來提高自身業務水平。

5. 充分利用地方音樂文化資源。 相信每一位農村音樂教師剛從學校畢業時都是躊躇滿志,信心百倍,但由於現實條件的制約,不能實現自己的教學設想,乃至教育理想,久而久之,埋怨、無奈、惰性接踵而來。 記得首都師大音樂專業博士生導師鄭莉教授在與西部地區一線音樂教師通過網絡互動時談到:“音樂課重點是教會學生鑑賞感受音樂, 要讓學生多聽,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比如,網絡、電視,央視音樂頻道每週都有“名曲賞析”可以讓學生按時收看,在音樂課上進行討論、交流”,試想,如果持之以恆的照此方法堅持下去, 相信農村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一定會得到提高。 同時,也可利用、開發、普及本地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比如,甘肅地區有蘭州鼓子、隴東的道情、臨夏的花兒等等,還可用民族樂器進行教學如:笛子、琵琶、二胡和一些少數民族樂器等等,做一個積極的、智慧的農村音樂教師。

俗語說得好:“說着容易做着難。 ”如果我們的農村音樂教師在自己的天地排除萬難悉心耕耘,相信農村音樂教育之花將開遍大地,也將會惠澤每一個農村的學生!

教育課題報告 篇13

一、數學課堂進行遊戲教學的意義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數學不再是單一的、枯燥的學習。遊戲的趣味性不但激勵學生去探索,去了解其中的規律,而且在探索、瞭解的過程中,使學生嚐到積極思維的無窮樂趣,學生的思維習慣、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得到了發展。融入數和運算規律的遊戲是激發學生探索的動力和途徑之一。

二、數學課堂實施遊戲教學的具體過程

課堂中的遊戲教學法,要求教師的身份必須既是指導者,又是參與者,應該和學生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遊戲,融入到學生中去。

借某校三年級上了一堂數學課,班級共有27人,學生學習基礎和學習習慣較好。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中的擲一擲。在教學前,制訂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1.運用遊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積極探索規律。2.運用探索的規律,瞭解遊戲的運行原理。3.運用遊戲方法和規律,探索“可能性的大小”。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1.創設遊戲性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首先取出兩顆骰子

師:小朋友們我們一起來擲一擲,看看得到的兩個數的和是多少?並把他們記下來。

學生操作,然後思考得到的結果有什麼特點?

引導學生得出最小的和是1+1=2,最大的和是6+6=12,不可能有和13。

興趣是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認識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爲基礎,是推動人去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種重要動機,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和國小生好動、好新、好奇、好勝的思維特點,設置遊戲性情境,把新知識寓於遊戲活動之中,通過遊戲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慾望,讓學生的注意力處於高度集中狀態,在遊戲中得到知識,發展能力,激發興趣。教師的引導也使學生對遊戲的祕密進行思考,提高了思考的效度。

2.激發動機、研究規律,提高學習興趣。

老師和學生比一比,如果是5、6、7、8、9就算老師贏,如果是另外的6個就算你們贏。

學生操作,記錄結果,看誰能贏。

結果肯定是老師贏,學生很好奇很想知道原因。

對規律的探索和遊戲祕密的揭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尋找規律,探索未知的熱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有趣和親切,提高了對數學的興趣。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猜想的提出、驗證,方法的得出,都是學生個體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結果。雖然整個過程一帆風順,但教師適當地製造“碰壁”,反而會推動學生走向成功,教師所起的作用只是相繼誘導。這樣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並在探究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3.運用規律、誘導學生大膽想象、勇於創新。

發表格和骰子,兩人一組輪流擲。和是幾,就在几上面塗一格,塗滿其中一列,遊戲結束。

小組交流,哪些和出現的可能性大,哪些小?爲什麼?

引導學生得出:5可以分成幾和幾,6可以分成幾和幾,7可以分成幾和幾。

應用學生髮現的規律和方法這是對學生最好的一種肯定,通過填表的練習,讓學生感到自己探索的價值,同時也反映了教師對《標準》教學觀念的體現。引導學生聯想,消除學生依賴的心理,培養學生進取、自信的精神,拓展思維空間。遇到問題就馬上聯想到與之有聯繫的知識,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既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培養和鞏固創新思維能力。

三、數學課堂實施遊戲教學的成效與反思

國小生的思維水平處於表象、直觀階段。有着天真、活潑好動的天性,對任何新穎有創意的活動都懷有“好玩”的思想傾向。遊戲教學剛好迎合國小生的這種心理特徵。教師有目的地組織學生以觀察、操作爲主的教學,讓學生在擺、拼、畫、折、量的實際操作中,手腦並用,以動促思,培養了學生遊戲的興趣。

綜觀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改變了以往“以教師爲中心”的教學方式,體現了教師要從“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爲學生髮展的促進者”這一觀念,將最大限度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探索和交流。雖然學生的語言有時不夠規範,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們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的。這樣的課堂真正做到了:我們的課堂我做主,課堂也在學生和老師的遊戲中靈動。

教育課題報告 篇14

摘要

要培養一個人的創新能力必須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換句話說:是環境真正創造了創造力。只有在濃厚的創新氛圍和創新的環境中,才能實現對創造型人才的培養。在國小音樂課堂教學中,通過營造創造的教育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品質,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

營造環境;培養;創新能力

前言

隨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在音樂課堂上又該如何引導學生創新求異,培養學生創造意識和創新能力呢?這是當今教育的主題。長期以來,傳統的教育方法已嚴重地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導致學生獨立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主動精神被壓抑,也就無形中削弱了創新能力的培養。在音樂教學改革中,最大的變革就是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的改革,即強調以人爲本、以發展學生的能力爲中心,教學方法要圍繞培養學生的求異創新思維來設計,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來發展他們的想象力。讓學生充分開動腦筋,展開想象,允許他們異想天開、標新立異。

一、轉變教學觀念,把傳統與創新有機結合,相互交融

教學觀念不轉變,即使教材換了又換,也只能是“穿新鞋,走舊路”。依葫蘆畫瓢,固步自封,機械地重複着以往的教學模式。創新就意味着對陳規的突破,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如果我們教師本身就缺乏創新意識,沒有創新能力,又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呢?有一位著名教育家曾經指出:“教學生任何科目,絕不是對學生心靈中灌輸些固定的知識。而是啓發學生去獲取知識和組織知識,教師不可以只把學生教成一個活動的書櫥,而是教學生如何思維。”這句話說得多好啊!我們不能把國小音樂課看作就是“唱歌課”,更不能成爲傳統的民間藝人“梨園式”的教唱——教師唱一句,學生跟一句,唱會即達到教學目的。這種以教師爲主體,以教代學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真正實現新課改下的教學目的。而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生爲主體,教師和學生應該是平等、合作的關係。教師不可以高高在上,身上罩着光環,應該蹲下身來和學生對話。當然,轉變教學觀念,不等於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可取之處,而是要把傳統與創新有機結合,相互交融,必將受到事半勸倍的教學效果。

二、更新教學方法,把枯燥與創新形成對比,彰顯魅力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是沒能找到教好他的方法。”在音樂教學中,我們作爲一線的音樂教師在課堂上就要積極、努力創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儘可能使每一個教學步驟都具有趣味性、啓發性、創造性,儘可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因此,我在日常的音樂教學中,總結了以下幾點教學方法:

(一)抽象概念具體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我們都知道:節奏是音樂的骨架,是組成音樂的基本要素之一。國小生正處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要使他們真正理解並掌握節奏,必須通過具體形象的事物、生動有趣的故事,運用視覺和聽覺同步感知的方法來幫助他們理解。

(二)積極動腦編歌詞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音樂的豐富多彩源於創造,要給學生以創造的自由,把更多的空間留給學生,讓他們主動思考和探討。改變過去“我說你聽”、“我問你答”、“我教你唱”等呆板的教學模式,在日常的音樂教學中,我選擇簡單而且貼近學生實際生活、 易於創編的歌曲,利用讓學生創編歌詞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使學生加深對歌曲的理解和記憶,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開闊了學生的思路。

(三)引導學生做表演,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 邊唱邊演是國小生喜愛的一種教學形式,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更喜歡用動作來表達情感,表現欲同想象力一樣。表演是學生樂於參與的一種音樂活動,也是培養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的.一種很好的形式。當然,要表演有時就少不了一些小道具,我們教師可以讓學生開動腦筋,親手製做不同的動物頭飾,自己設計舞蹈動作,也可以讓他們自由組合,進行舞蹈創編,把歌曲的內容和內心的感受通過肢體語言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來。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們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作能力。

(四)簡單歌詞故事化,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音樂教育正是進行創造教育,培養想象力、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學科之一。很多音樂都是有故事內容的,有些通過歌詞可以知道,有些需要認真欣賞,體會其中的意境。讓學生根據歌詞創編故事,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更好地理解音樂。

(五)自制簡單小樂器,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學生對樂器有着天生的喜愛,要加強學生對樂器的瞭解和運用,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自制簡單的樂器,提高學生的綜合音樂能力。例如可以用打擊樂器表現風聲、雨聲、小鳥叫聲等等,提高對打擊樂器的認識,再根椐歌曲的情緒選擇常見的樂器:碰鈴、木魚、三角板等,創編簡單的伴奏。當然,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嘗試用生活中的物品創制樂器的樂趣。有一次,我佈置了課外作業,讓學生自制樂器。發現學生製作的真不少:有用易拉罐裝進少許沙做成的“沙錘”;有用自行車車鈴做成的“碰鈴”;有哄嬰幼兒買來玩的小鈴鐺掛起來的“串鈴”等等。當同學們有板有眼地用這些“樂器”爲歌曲伴奏時,我領悟了《南郭先生》裏的齊宣王愛聽三百人演奏的滋味。此時我也想起了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對學生須進行的幾大解放:解放他們的頭腦,使他們能想;解放他們的雙手,使他們能幹。並且指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改革開放的今天,新課程改革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着,只有不斷拓展創新思維,纔能有所進步和發展。

三、核心概念與界定

音樂是用有組織的樂音來表現情感。心靈的精神世界的特殊的“語言文字”,音樂教育就是運用音樂進行教育,也就是說通過音樂的美育功能進行培養人的教育。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首要力量、巨大槓桿;創新即在已有基礎上產生出新的有價值的事物的過程。創新就是發展,創新教育是培養創造人才的教育。旨在開發沉睡在人體內部的創新資源,激發人們的創造慾望,強化人們的創新意識,提高人們的創新能力。音樂創新教育,旨在運用創造與創新的特徵,在培養音樂素養的同時,點燃他們內在創新的火花,發展智力,啓迪思想,啓發創造,強化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達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四、目標與假設

(一)探索和研究以創新教育爲特徵的國小音樂教學的操作模式。 在認真學習創新教育理論和現代音樂教育理論的基礎上,根據國小生學習音樂的特點,在總結已有的經驗基礎上提煉出音樂教學的一般操作方式,並通過實踐驗證和完善創新性音樂教學模式。

(二)創設國小音樂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創新實踐活動的條件研究。 通過改變課堂常規,重組課堂結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豐富的唱、跳、奏、演等多種形式的表現活動,激發創新靈感、培養創新精神。

(三)分層教學,因材實教,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五、方法

總體採用行動研究策略,具體採用總體設計,互相協調,以點帶面,逐步完善發展。

(一)文獻研究和觀察法 結合學科特點,借鑑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找到新的生長點,爲課題研究提供理論框架和方法論。

(二)問卷調查法 對實驗對象進行“自主程度”和“創新能力”問卷調查,問卷調查表在有關專家的指導下進行設計,對實驗對象進行實驗前後效果問卷調查和組織專家對教學效果全面評估。

(三)實驗研究法 各年級選擇2個班級開展實驗研究。雙方選擇相同的教材,教學時數相等。實驗班採用音樂新模式教學,突出學生自主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對照班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按以前“教師示範,學生模仿”的舊模式進行教學。

六、措施:

(一)改變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即不受固有模式束縛而進行的有創見性的心理反應,就是教師鼓勵學生以創新的態度來對待學習對象,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教學方法的改變,便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策略之一。

1、嘗試教學法 嘗試教學理論的根本特點是先試後教、先練後講,這正切合了國小生對新事物因好奇而產生探索動機這一心理特點。針對這個原理,在教學中,我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探索教學新途徑,改變教學策略,改善教學方法,懷着嘗試的心情,在課堂上多次引入嘗試教學法,使得學生在音樂課上表現出了新的面貌:由被動變主動,由沉默變活躍。回顧過去,我辛辛苦苦地教學生一遍又一遍地唱譜、打節奏可他們總是似懂非懂。而現在,我感到輕鬆多了,學生也似乎聰明多了。爲此,我的音樂課堂中經常嘗試“放手”:當出現一首新歌時,我總是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歌曲情緒,自己體會歌曲內涵,自己分析歌曲結構,自己聽琴、聽錄音學唱,並根據自己的理解處理歌曲,我只是指導性、方向性地給予幫助和組織整個過程。通過嘗試教學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挖掘學生的創新能力。

2、問題式教學法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觀察到,人是靠接觸自然和親身實踐來認識世界和獲得概念的。因此,幫助學生髮現他們自身世界是至關重要的。於是便產生了“問題式”教學方式的精神,認爲人可以在別人的誘導下,自我發現自我糾正,從而得出科學的概念和結論。在我們音樂教學中,我們教師要遵循創造性思維活動的規律,有意識的創設問題情景,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讓學生自己在活動中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

3、情景教學法 創設一個情景,在這個情景中學習相關的內容,這樣的教學模式具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一種適合的環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使學生更能加深對教學內容的領悟與感受,激發學生的創造表現慾望。在學習不同的課程內容時需要創設不同的情景,情境是音樂教學情感化、審美化的前提和基礎。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生理、心理特徵,自覺運用音樂教學中的審美規律,精心創設審美情境,是教學得以成功和優化的保證。

創設音樂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講述生動的故事,進行繪聲繪色的描述,教師聲情並茂的演唱及情趣盎然的表演,利用圖畫、音像創設情境,甚至於用實打實的場景模仿等。我教《龜兔賽跑》這一欣賞課時,就曾用過這種方法。那是復聽《龜兔賽跑》後進行的音樂表演課,由三位同學分別扮演裁判、兔子、烏龜,其它同學裝扮大森林。音樂一響起,全班同學紛紛用花、樹枝、動物頭飾搭場景,班組一下子成了美麗的大森林,隨着解說詞的深入和音樂的發展,表演不時掀起高潮。短短一堂課雖然很快就結束了,但音樂帶給孩子們的歡樂與深思卻牢牢地印在他們的腦海中。

4、體驗式教學法 奧爾夫曾說過:“兒童在早期所體驗的一切,在他身上得以被喚起和培養的一切,對其畢生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如果說發展興趣的目的是爲了喚起學生對音樂的學習熱情,那麼,引導體驗則是讓學生感受音樂創設的美好心境,使其在良好的音樂環境裏用心去感悟音樂。也許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別人告訴你的事情很快就會忘記,而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情,恐怕很少會忘記,甚至還會記憶深刻,這就是體驗式的特點與優勢。在音樂課堂中,教師要努力創設體驗環境,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與機會參與到音樂體驗活動中來,這樣的音樂教學模式,會很好地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效果。

(二)巧引·開拓——提高學生的創新興趣

1、搭設創新的支點

當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點燃創新的火花——興趣時,當學生有了強烈的創新意 識,並具備足夠的信念儲存時,就該運用這些相關信息,藉助於想象與聯想、發散與收斂、直覺與靈感等基本思維方式,加以重新組合從而搭好創新的支撐點,使創新活動有可能變爲現實。

(1)鼓勵想象、萌發創新 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萌發創新靈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撰的《學會生存》一書所指出的:“在創造藝術形式和美的感覺的過程中,我們獲得了美感經驗。這種美感經驗和科學經驗是我們感知這個萬古長青的世界的兩條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樣,一個人的想象力也必須得到發展,想象是人腦中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創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它具有形象性、概括性、整體性、自由性、靈活性。如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聽賞音樂想象音樂中塑造的形象,讓音樂形象在腦中再造,提高了學生欣賞音樂的能力,同時也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2)大膽嘗試、激發創新 嘗試教學的主題思想、無疑是讓學生先試一試,即先練一練。這是一種具有探索、創新精神的發現式教學,這既體現時代精神,又體現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它是在教師的啓發、誘導、暗示下,讓學生主動地、獨立地、進攻性地去探索、尋找、發現知識,增長智慧。嘗試教學正適應了新課改的要求,改變了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模式,給了學生看的條件、想的時間、說的機會、練的空間,正由於嘗試教學法的“給”,學生就有條件、時間、機會、空間去探索難點、解決問題、改正錯誤。回顧過去,學生聽到“視唱”就唉聲嘆氣,因爲我總是說音沒唱準,節奏不對,聲音象“沒長整齊的稻草”。現在,我給時間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學唱,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有的同學藉助琴聲自學,有的互相傾聽,效果確實比我苦口婆心的說教有效。這不僅使學生鞏固了識譜技能,也培養了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3)主動探究、引發創新 課程標準寫道:“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育的任務,不是爲了培養音樂的專門人才,而應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並使他們從中受益。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爲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例如在一年級《過新年》的教學最後一課時教學中,我通過創設“過新年”的教學氛圍,帶領學生利用身邊的樂器和自己的身體語言進行了過年大聯歡的教學活動。首先,學生通過對前幾節課的學習已經對過年有了進一步認識,其次,我又帶了許多紅綢和樂器,使學生有了想象的空間。然後,我通過分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合作表演。在這節課中我把享受音樂的樂趣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在合作中發揮自己想象和創新能力。我也參與到學生中間去,和他們一起想辦法做動作,即面向到全體又兼顧到個別。孩子們在這一節課中通過個體的差異,進行了帶、幫、學的合作交流,讓有特長的學生有了表現的機會,也使其他的學生有了參與和創造的機會,每個人都動了起來。有的孩子自己創編了熱鬧的節奏;有的孩子創編了舞蹈;有的孩子畫了一幅美麗的畫;有的孩子剪了窗花;有的孩子學起了鞭炮聲; 有的同學竟然想到了包餃子。看到孩子們的創新,我非常感動。這樣孩子們在創造音樂、感受音樂和表現音樂中過了個熱鬧的新年大聯歡。另外,我們還通過在學校中組織多方面的活動(合唱隊、舞蹈隊、鼓號隊等)培養學生的個性、創新意識、合作意識,讓部分特長生有進一步表現的空間,對音樂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和創新。

2、體會創新的趣點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心底深處,有一種被承認、被肯定的心理需求,他們希望自己是一個研究者、探索者,這種需求一旦被滿足,便會產生巨大的推動力。”當學生體會到因爲創新而帶來的成功和樂趣後,將促使學生追求無休止的成功,“推動繼續學習”,達到“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功。”由於音樂實踐機會的增多,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步具備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從多角度進行創新性思維,提出獨特的見解。因此,學生更愛上音樂課。

(三)創設實踐機會,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音樂教學以唱、演爲基本手段,故其突出的特點就是實踐性強。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掌握和對音樂技能的形成與提高,都只有通過自身活動。自覺活動,才能將知識和技能轉化爲自己的認識與行爲方式。教師應創設機會,讓學生進行主體學習,通過實踐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活動內容的創新 遊戲、比賽創新:根據課的內容和要求,由學生自己設計遊戲、比賽內容,自己組織實施。動作編排創新:讓學生根據音樂特點創編動作,進行簡單的唱遊活動。表現方式創新:根據自身的特長和對音樂的理解,創編表現音樂形象的新形式、新方法。

2、教學組織的創新 教學過程組織的創新:在課的開始、準備部分,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組織,可以是全班。讓學生自己根據特長分組,唱、說、演等,教師根據教材技術難易程度,分成幾塊教學點,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來選擇教學點,決定教學的進度,從而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如欣賞一首樂曲,有的學生可以進行模唱旋律,有的學生可進行聯想和想象、有的學生可用動作表現音樂形象等,他們都是通過不同的方式表達對音樂的理解。

3、音樂器材運用的創新 根據教學內容自制打擊樂器,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喚起學生創新的激情。如,欣賞樂曲《森林狂想曲》,我讓學生自己用易拉罐裝上沙子用作沙球,用筷子做雙響筒用,用小鈴鐺串起做串鈴用等,學生在聽音樂時,用這些自制的樂器爲樂曲伴奏,模仿自然界的各種聲音,學生興趣很高,理解音樂的效果很明顯。

(四)展現個性,創新中培養音樂能力

1、激發興趣,體現個性 學生都存在着個性差異,教師要能通過各種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興趣的帶動,促進能力的提高。練習中教師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的學法和教法,突出個性的發展。例如:對大膽大方的學生,肯定其積極的一面,讓其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揚長避短。學生在學習中進行自我磨練,自覺增強自身生活的壓力,增強對學習知識、新鮮事物的熱情,擴大知識面,就會使個性得到發展。

2、利用問題,養成習慣 我在一年的課題研究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學生學習的時間、空間自主權,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和完成學習任務,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的創新力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表現的,教師指導學生對某一問題的思考從全面出發,提出多種思想,當某一問題受阻時,善於引導學生轉移注意力,從不同的途徑去解決問題。教師儘可能巧妙地利用現有條件,不斷地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們積極地投入到解決問題的嘗試中去。

3、善用成功,培養意識 每個人都具有創新能力,但往往因缺乏學習動機而疏於開發自己的潛能。培養創新就是根據學生個性特點,激發學生創新動機,樹立成功意識。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觀察到每當我在嘗試一種新的方式去表現音樂,有的學生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要和我學;有的學生心裏想,但不外露;也有少數學生因怕唱不好或演不好南而事實上也確實唱不好的,表現得很是被動。我清醒地認識到即使是後一種學生,其內心深處也有一種想要表現的願望,因此,我們充分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分層教學,讓這部分大學先能大方地在大家面前表現,讓那些有基礎的同學表現加點花樣,有層次地進行創新意識的培養。

(五)增強創新實踐,提高教師的創新能力

1、創設“練習”情境,營造自主創新的氣氛 舒曼曾經說過:“音樂家的想象力愈是豐富,對事物的感受力愈是靈敏,他的作品就愈能鼓舞人,吸引人。”可見,想象對於音樂創作是多麼重要。傳統音樂教學中,對於音樂作品怎樣理解、怎樣處理,學生往往是看老師的臉色,揣摩老師的心思,生怕答錯。即使有個別別出心裁的,也不過是“戴着腳鐐跳舞”,裝裝樣子而已。 音樂是一種感性的語言,它需要用心去感受。在教學中應努力創設最佳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創新學習的動力。如教師把甜美的微笑帶進課堂,把期望帶 給學生,尊重、理解、寬容學生的行爲,使學生感到“我能”、“我行”、“我是成功者”的自信,使之樂學、想學、愛學,進而發揮想象去創造、創新。在教學歌曲《堆雪人》時,我在黑板上佈置了一個大大的雪人和一棵高高的雪松,帶着學生做跺腳取暖的遊戲,孩子們彷彿就置身在冰封雪凍的下雪天,當歌曲響起,學生們隨音樂舞動着、哼唱着,學習熱情高漲,非常輕鬆地學會了歌曲,並主動參與舞蹈的創編,爭着搶着創作歌詞,教學效果很好。創設最佳情境,營造與音樂作品相應的氣氛,使學生做好學習的心理準備,使音樂課具有吸引力,激發出學生的自主創新學習的動力。

2、創設“問題”情境,促進自主創新的實踐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思、疑是密切相關,辯證統一的。教學中巧妙設疑,給出問題。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教師則可順水推舟,將學生帶入知識的海洋。 歐洲古典音樂是教學中學生非常陌生的一個環節,學生既不瞭解那久遠的歷史時期,也不瞭解歐洲的風土人情,更不瞭解那複雜的作曲技巧,如何理解他們的作品呢?在導入莫扎特的音樂時,我沒有從許多人關注的 “神童”角度出發,而是給學生寫了幾個小小的音符,莫扎特《小星星變奏曲》的曲譜,讓學生試着唱一下曲譜,“1155∣665∣”。“一閃一閃亮晶晶”,“這是我們小時候唱的兒歌”,學生興奮地唱起這首熟悉的兒歌,接下來告訴學生這首作品是莫扎特在26歲時創作的,引發學生質疑,26歲還能創作出這麼可愛的兒歌,說明作曲者有什麼樣的性格?這時學生從熟悉的兒歌感悟到莫扎特純真的性格,這種性格伴他一生,無論生活的輝煌與貧窮,他的音樂始終充滿快樂充滿陽光,此時學生已經理解莫扎特音樂的真諦,再來欣賞他任何一首作品都不難理解了。

3、及時給予鼓勵,增強自主創新的信心 在音樂教學中應通過採用鼓勵教學法,經常給予學生鼓勵,提高學生學習自信心。爲此我們經常以“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等語氣表露對學生的期望使其受到鼓舞。尤其是對活動中經常落隊的學生,只要他們一有閃光點,我們就給予表揚,哪怕是一點點表情的顯露,也加以呵護,而當他們能大方、獨立表現歌曲和音樂時,更是大大加以讚賞,通過各種及時的鼓勵和表揚,讓他們產生出“別人可爲,己亦可爲”的積極向上的思想。

4、適時加以評價,肯定自主創新的成果 創新成果的產生即是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實踐的結晶和體現。國小生的創新成果可以是一個解題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也可以是一個小發明、小製作。鑑於此,我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星星點點的創新成果,比如一個自創的動作、自編的舞蹈雖簡單至極,但只要合拍都加以肯定,極力讚揚。在肯定中強調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過程,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直接體驗。通過評價鼓勵學生髮揮特長,施展才能,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勇於自主、創新,學生始終處於高期望——高表現——高期望的良性循環中。

5、在教師素質教育中滲透創新教育 開展創新教育,首先要有創新型的教師,教師要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創新教育的質量,爲此,我積極學習計算機知識,現已能利用多媒體課件上課,會製作多媒體課件。這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爲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條件。

七、成果

(一)實踐成果

1、學生方面: 課題研究者由於提升的理論水平,樹立了新的教學理念,課堂教學行爲有了很大創新,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很大變化。

(1)學生學習興趣增強,主動參與音樂創新實踐活動。 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爲學生創設一個寬鬆、和諧的創新學習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看、聽、唱、想、動、奏、演等感知活動,如課堂教學中的創編表演活動:創編節奏、聲勢參與、創編旋律等創造性表現活動,通過切身體會與感受讓學生興趣增強,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鬆,並在參與過程中得到實踐的創新。學生的興趣明顯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明顯提高,思維能力、創新素質及學習成績明顯高於其他班。

(2)學生學習心理和行爲得到了改善,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吸取學生的意見,我在教學中注重創設自主參與實踐活動的情境,不斷創新了教學理念和行爲,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接受到積極主動參與,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課堂氣氛不斷活躍。學生探究和創新能力得到提高,整體素質得到提升。

2、教師方面:

(1)研究者新課程理念增強 教師轉變了教學觀念,轉變了角色。兩年的研究和實踐,我覺得最大的收穫是教育觀念的自我轉變。能對自身工作和任務重新認識與定位,從過去單純傳授知識到和學生一起分享理解,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師生關係有了重新認識,平等的新型師生關係,讓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髮展的促進者。

(2)研究者教學水平得到了提高。 認真研究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實踐和創新,我的課堂教學逐漸形成了以下風格。第一,引導學生進入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第二,教學內容生活化、生動化;第三,教學方法多樣化,課堂教學水平得到不斷提升。

(3)課題研究者提高了科研能力 教科研是提高教師業務素質的捷徑。在課題研究之前,我對“科研”充滿 了神祕、神聖感,覺得遙不可及,可親密接觸之後,才發現科研就在我們身邊,科研是爲了解決存在的實際問題,才知道課題研究的步驟和方法。爲了更好地研究,我利用業餘時間學習,拓寬和加深自己的知識領域,提高分析處理信息能力;做調查研究,去獲取與課題相關的種種信息。總之課題研究讓自己正逐步由“教書匠”向“研究型教師”轉變。

(二)理論成果

在課題形成“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創新實踐活動”學習方式的一般操作流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根據國小生學習音樂的特點,總結出了“國小音樂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方法和途徑,提煉出“創新教育研究”的教學模式:創設情境——激趣導入——多種實踐——音樂表現;自主探究——情感體驗——多向交流——發展能力,並通過實踐驗證和完善創新性音樂教學模式。 通過改變課堂常規,重組課堂結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豐富的唱、跳、奏、演等多種形式的表現活動,激發創新靈感、培養創新精神,完成創設國小音樂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創新實踐活動的條件研究。 努力營造了課堂教學溫馨、和諧、向上的氛圍,對學生心理、行爲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寬鬆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對推動課堂教學的改革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爲產生不可估量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屠蘭蘭、羅迎春 中國小音樂教育課程研究與論文寫作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__

[2]吳躍躍 音樂教育協同理論與教育理論與實踐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3]王安國 從實踐到決策: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花城出版社 20__

[4]郭聲健 音樂教育論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__

[5]管建華 後現代音樂教育學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__

教育課題報告 篇15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鄞江中學始建於19xx年,是一所普通農村中學,地處經濟、文化相對比較薄弱的鄞西農村。爲擺脫困境,學校從19xx起開始實施美術教育的改革,並於同年成立了第一個美術興趣小組,學生紛紛積極報名參加,雖然沒有在較短的時間裏很快的提高升學率,但學生畢業後都能很快找到工作,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受此鼓舞,學校堅定了走“以美興校”之路的信心——依託寧波市鄞縣的人文資源,結合本地區市場的需要,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

以此爲指導思想,興趣小組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日趨正規有序,層次也不斷提升。1992年縣教委同意學校在穩步提高普通班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創辦一個美術專業班。從興趣小組到美術專業班,學校的“以美興校、形成特色”戰略目標初步得以實現。

近年來,鄞江中學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通過積極探索、持續沉澱、認真總結,逐步形成了一個“以美術教育帶動普通教育,以美術特色質量全面教學質量”的特色辦學模式,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19xx年學校被評爲浙江省首批特色高中,20xx年被評爲浙江省二級重點中學,20xx年更是被評爲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

然而,隨着辦學層次的提高,我們發現這種“普通班和專業班並存,以專業班帶動普通班”的辦學模式只適應了當時特定歷史時期學校發展的需求。因爲這種模式從本質上說,仍是一種以大學聯考爲中心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特別是普通班的學生而言,美術教育、美的教育因大學聯考的擠壓依然被擠壓到極其邊緣的地位。在這種模式下,新課程所要求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停留在“專業第一”、“升學第一”的狀態。顯然不利於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和學校的發展。

在提倡人的全面發展的今天,把教育價值取向定位在升學上,定位在部分學生的身上,是很不合時宜的,也勢必造成學校新的被動和滯後。爲此,我們將總結經驗,深化研究,希望探索出一條“生活化”的富有特色的美術教育之路:在保持專業教育特色的同時,能夠利用學校現有的美術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全體學生的興趣和需求,促進學生和諧個性和藝術素質的全面發展,力求使“美”成爲所有學生的精神支柱和生活方式,進而對廣大農村地區學校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鑑和參考家價值。

二、研究概念界定

本課題的“美”,是指以美術教育爲原始切口和主要載體的美育結果,即學生在學校受全面教育的過程中,特別是在接受美術教育的過程中,充分享受美、感悟美、創造美,讓美成爲所有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並形成素養以得到終身受益的享受。

“所有學生”,是指全校的每一個學生,而不僅僅指美術專業班的學生。作爲一所具有美術教育特色的學校,她的每一學生都應享受優質的美術教學資源,因爲他們有必要、也有可能接受良好的美術教育。

“精神動力”和“生活方式”,是指學生主體對學習和生活的認知態度、價值理性、核心動機、審美習慣等在一定時空、相關人際、抽象客體、物象客體中的作用性反應中所呈現的狀態。本課題重點關注學生的在校生活階段的各種狀態,也適當涉及非在校時段和將來的生活預期。爲此,貼近生活實際的美術教學,將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也將使他們改善生活的邏輯結構。

“特色美術學校”,是指在以美術教育爲特色的學校羣中,再以一定的內涵發展的方式區別於該羣體的學校。本課題研究所追求的正是以“全體性而非選擇性、生活化而非專業化”爲特色的“美術特色學校”。

三、研究目標

全員美術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養專業美術家,而是提高全體學生的人格素質,使全體受教育者掌握美術史論的初淺知識,習得形象感知、形象思維、形象想象、形象表現等多種美術能力,提高審美修養。簡言之,學校全員美術教育的終極目的應當是通過美的教育促進全體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並最終影響和改善社會的精神風貌和物質環境。

因此,我們認爲建設農村特色美術學校的目標應該包含以下內容:

1.明確學校定位,確立合乎社會和地區需要、合乎學校現狀和前景的辦學理念,並以此爲指導,不斷推動學校“以美興校,形成特色”戰略向前發展,由“美術特色學校”轉向“特色美術學校”,由注重部分學生轉向注重全體學生。

2.立足學生髮展,建構“以美術薰陶爲經線,以生活方式爲緯線”的教育框架,依託本地的人文資源,結合本地市場的需求,開發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爲學生精神生活提供多樣化的選擇,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發展需求,使美的教育滲透到學生髮展的各個方面,以促進學生和諧個性和藝術鑑賞能力的全面發展,從而提高其將來的生活質量。

3.優化師資隊伍,完善培養機制,通過專業教師的創作機制和進修體制,充分挖掘全體教師的潛力,加速錘鍊,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引領和指導學生的校園生活。

4.嘗試建立一套具有普遍意義的農村高中特色美術教育的管理體制,爲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特色活動項目等提供系統的支持與保障。

5.探索符合農村實際的和高中階段美術人才培養的選拔機制、有效途徑、具體方法和評價體系,爲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6.以美術特色教育的成功經驗和管理模式帶動學校音樂和體育特色的發展,從而使學校逐步走上一條立體化、綜合化的發展道路。

這幾個部分的目標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但最終還是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四、課題的實施

(一)打造一個能充分感知的生活化的“美”的環境

1.不斷完善專業教學設施。20xx年,學校投資新建了3660平方米藝術館,內設12間畫室、2個展廳(教師作品展廳和學生作品展廳)、1間精品收藏室、1所400平方米的陶藝工作室,多個教師工作室等,各類美術教具一應俱全。校園內的環境佈置突出了特色美術學校的特點,學校被評爲寧波市“園林式校園”,安置了八位現代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和四大發明等16座雕塑。學校還在圖書大樓內開闢了美術專用閱覽室和作品展覽廳。爲更有利地開展藝術活動,又將在教學大樓1—5層大廳安置陳列櫥,並擬於20xx年對藝術館進行改造。(負責人:徐惠銀)

2.主辦《中國水彩》雜誌。由中國美協主編、鄞江中學主辦的水彩方面唯一的國家級刊物《中國水彩》20xx年落戶我校,至今已出版了46期,並將繼續主辦下去;《中國水彩》成爲學生接觸高雅藝術的最好載體。20xx年與寧波市聯合舉辦了第七屆全國水彩畫寫生大賽,20xx年組織了水彩藝委會成員象山採風活動,均取得了巨大反響。在此帶動下,寧波已成爲中國水彩畫的活動中心。20xx年3月我校組織了《中國水彩年鑑》的編寫工作,填補了中國百年水彩歷史的空白。(負責人:徐惠銀)

3.承辦學術研討會和畫展。目前我校已經成爲寧波市藝術研討中心,每年舉辦市級以上研討活動兩次。我校還協辦了第9屆全國“水彩畫、粉畫展”,組織《中國水彩年鑑》第二次聯會。我們將繼續承辦各類全國性或地區性的學術研討會和各類畫展。(負責人:徐惠銀、駱建鈞、陶育義)

4.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積極鼓勵全體學生參與其中,發揮特長,展現自我,定於每年的5月舉辦以“美”爲系列主題的校園文化藝術節。(負責人:華成峯)

5.興辦民俗文化研究會。我校與鄞江鎮政府合作設立畫家寫生基地,併成立鎮級陶藝館,舉辦民俗(廟會)文化研究會,舉辦畫展。(負責人:徐惠銀、華成峯)

(二)組建一套使美成爲學生生活方式的管理體系

1.行政管理系統(校長室、藝術處、教務處、政教處、教科室、總務處)

2.子課題管理系統(藝術處、教科室)

3.藝術館(所)管理系統(藝術處、總務處)

4.課程管理系統(教務處、藝術處)

5.學生管理(課程選擇後)(教務處、藝術處)

具體的指責分工和合作網絡正在配套調整中。

(三)建立一支能使美術教育得以普及的師資隊伍

任何教育改革得不到教師的支持都不能成功,特色美術學校的建設更是如此。近年來我校對專業教師成長十分重視,並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據統計至今學校在教師進修方面已花費70餘萬,進修學校包括中央美院、中央美術研究所、上海油雕院、中國美院、清華大學等,甚至到德國讀研。但是,我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仍有待進一步提高,如不加重視,必將對下一階段的課題研究乃至學校的長遠發展造成消極影響。爲此,我們積極開展新一輪的專業教師成長計劃,以更好地促進教師隊伍向更高、更優、更專的層次發展,其主要內容包括:

1.教師課程課題任務。每位專業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提出可供學生選修的課程,並提出相應的小課題規劃(校級)。時間:20xx年10月前。聯繫結對區內的有美術教育成果的學校,如塘溪中學、鍾公廟中學、東吳國小等;瞭解本地文化特色,引入相關課題之中。(負責人:華成峯、劉紅首)

2.專業教師創作計劃。教師在上課之餘,如無特殊情況,必須在個人創作室參加創作活動;每週五和學生文化課月考、期考期間,爲教師集體創作時間。每月每位教師必須上交兩件優秀習作,每一學期有一張創作作品由學校保管,學校將頒發收藏證書給予教師,但所有權歸作者,使用權歸學校。(負責人:張經倫、張韓光、金華祥)

3.專業教師進修計劃。對於創作才能突出並對學校發展具有深謀遠慮的教師,和年度大學聯考專業成績優秀的帶頭教師,個人專業潛力巨大的教師,學校均給予上名校進修的機會。對已選定進修的專業教師應與學校簽定相關協議,回報母校:進修結束後,參與進修的教師必須在一學年內舉辦一次有影響的畫展;必須帶一名徒弟,以促進專業教師專業水平的均衡發展。20xx學年度擬安排陳金芬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進修。(負責人:徐惠銀)

4.作品年鑑和淘汰制。對美術教師的作品實行“雙年展”,並引入作品淘汰機制,每兩年出版教師作品集一本,激勵教師創作。(負責人:華成峯、張韓光)

5.課堂教學比武觀摩。美術教師人人蔘加基本課、欣賞課、創作課的比武觀摩,並與說課、研課、評課相結合,全面提高美術選修課的教學質量,特別要保證全校每班每週一節美術欣賞課的高質、高效,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負責人:藝術處、教務處)

6.專家引領畫龍點睛。專人負責邀請或聘請十多位專家、教授作爲學校的特聘教授,不定期來校講學或現場作畫。(負責人:徐惠銀、華成峯)

7.全部學科滲透美育。非美術的學科或課程,均按“德育滲透”的模式,結合各自學科的文化、歷史、“留白”及其社會價值、生活價值、人性價值,進行滲透式的育“美”教學,甚至實現“課程藝術化”。(負責人:藝術處、教務處)

(四)創建一系列使美成爲學生生活方式的培育機制

1.自選化校本課程的構建

我們首先要形成一套培育“讓美成爲學生精神動力和生活方式”的校本課程(教材),包括選修性和專業性課程(教材),並堅持與時俱進,持續發展。(負責人:教務處)

目前全校普通班學生美術課程設置的菜單(負責人 華成峯 張經倫)

課程名稱 教師

1 水彩風景寫生 張經倫

2 明信片、賀卡、海報、書籤等的設計 陳芬維

3 風景速寫(鋼筆) 應豪

4 插花藝術 鄭維丹

5 陶藝 徐蔚 李冬勇

6 簡筆畫 吳迪

7 五穀畫 李偉光

8 剪紙 謝凡

9 拼貼畫 李明濤

10 色粉畫 劉小青

11 攝影 朱賢飛

12 黑板報的設計與製作 陳少新

13 木版畫 孔春能

14 書法 張韓光

15 裝置藝術 潘鴻術

16 立體構成 程建軍 周開芬

17 刮畫 金華祥

18 漫畫 陳金芬

注:

*課程選擇:以高一年級爲對象,全員參加,由學生自主選擇。(負責人:教務處、年級段)

*課程實施:每週二下午第四節課,走班選修(負責人:教務處、年級段)

*教學模式:課內實行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方式和實踐,課外實行小導師制(美術專業班學生擔當小導師)。(負責人:各相關的美術教師)

*評價機制:①評學生:按學生在特色教學中美成爲其生活方式所達到的基本學習要求和行爲規範(標準)進行評價;②評教師:按教師在特色教學中美成爲其生活方式所達到的基本教育要求和教育效果(標準)進行評價;③評課程:按教師所開發(或師生共同開發)的校本課程的科學性、可行性、可信性如學生的接納度、內化力、持續性進行評價。(負責人:華成峯、劉紅首)

2.日常化美術活動的保證

*以興趣小組爲單位成立學生美術專業社團和業餘社團。(負責人:陳芬維)

*每年的五月爲藝術活動月。(負責人:華成峯)

*在藝術館、教學樓設置學生作品展櫥。(負責人:張經倫)

3.多軌化培養機制的轉換

多軌培養體制,即多軌出發,轉軌有利,多軌合一。普通班的學生可以轉入美術班學習,美術班學生也可以轉入普通班學習,爲學生的發展提供多樣化的選擇。(負責人:華成峯)

五、本課題擬定子課題

1.“讓美成爲所有學生生活方式”背景下的校園文化建設(負責人:徐惠銀)

2.農村學校美術類美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負責人:駱建鈞)

3.美術教育兼備專業化和生活化教學的師資隊伍建設(負責人:陶育義、張經倫)

4.讓美成爲所有學生生活方式的培養和管理機制的建構(負責人:華成峯)

5.讓美成爲所有學生生活方式的校本課程建設(課程設置、課程選擇、課程內容、校本教材、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負責人:張韓光)

6.享受美,感悟美,創造美的教學模式建構(負責人:陳金芬)

7.美成爲學生生活方式的評價體系建構(負責人:劉紅首)

8.特色美術學校建設的部分關係研究(因果關係、相關關係等)(負責人:華成峯)

六、預期各階段成果

1.第一階段(前期準備階段):20xx.7—20xx.9

(1)成立課題組,形成課題研究意向

(2)搜尋“特色美術學校”的文獻資料

(3)課題組成員交流學習“特色美術學校”理論及文獻資料的體會

(4)對課題組成員的進行培訓

2.第二階段(課題確立、啓動階段):20xx.9—20xx.10

(1)制定研究實施方案與具體工作計劃

(2)確立各個子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和操作方案

(3)召開本課題開題大會

3.第三階段(研究實施階段):20xx.10—20xx.2

(1)各子課題分項進行落實和操作

(2)定期交流總結,彙報子課題進展

(3)專家指導和指正

4.第四階段(結題階段):20xx.2—20xx.5

(1)各子課題形成階段性成果

(2)形成本課題的階段性成果

七、經費概算

序號 經費開支科目 金額(元) 序號 經費開支科目 金額(元)

1 資料費 10000 7 專家諮詢費 10000

2 數據採集費 3000 8 勞務費 3000

3 差旅費 5000 9 印刷費 1000

4 會議費 10000 10 管理費 5000

5 國際合作與交流 有 11 其他 無

6 設備費 300000

合計 350000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