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普及高中教育的利弊工作報告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5W

在綱要正式公佈前,經過了兩輪面向社會廣泛徵求意見的過程,也歷經近百次的修改、討論,綱要的公佈爲未來2019年中國教育改革確立了“路線圖”,公衆關心的學前教育、大學聯考制度改革、高校去行政化等熱點教育問題在其中均給予了重點關注。

關於普及高中教育的利弊工作報告

學前一年毛入園率將達95%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學前教育對幼兒身心健康、習慣養成、智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普及學前一年教育,毛入園率達到95%。基本普及學前兩年教育,有條件的地區普及學前三年教育。

近年來,學前兒童“入園難”、“入園貴”問題日益突出。2019年我國學前三年毛入學率僅爲50。9%,學前一年毛入園率爲74%。投入不足、資源短缺、城鄉發展不平衡等因素長期制約我國學前教育的健康發展。針對這些問題,《教育規劃綱要》提出,把發展學前教育納入城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並舉的辦園體制。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積極扶持民辦幼兒園。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擔機制,對家庭經濟困難幼兒入園給予補助。

2020年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更加豐富的優質教育,體系完備的終身教育……規劃綱要指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

在邁向人力資源強國的道路上,我們需要實現哪些目標?《教育規劃綱要》首先提出“實現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目標,具體包括:基本普及學前教育;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高等教育大衆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毛入學率達到40%;掃除青壯年文盲。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從 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率達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數比2019年翻一番。

以制度保證中小學生減負

孩子的書包爲何這麼沉?面對家長日益高漲的減負呼聲,規劃綱要將通過“建立學生課業負擔監測和公告制度”等方式,爲中國小生減負。

在我國,中國小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由來已久,原因複雜,涉及考試製度、學校管理、用人制度、家長觀念以及傳統文化消極影響等多個因素。爲此,《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必須共同努力,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在具體操作上,《教育規劃綱要》要求:調整教材內容,科學設計課程難度。改革考試評價制度和學校考覈辦法。

針對升學壓力導致中國小生課業負擔加重的深層次原因,《教育規劃綱要》也提出改革措施:不得以升學率對地區和學校進行排名,不得下達升學指標。規範各種社會補習機構和教輔市場。各種等級考試和競賽成績不得作爲義務教育階段入學與升學的依據。

專家說法

對比徵求意見稿改動少

規劃綱要專家組成員、教育部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民表示,對比今年年初公佈的綱要徵求意見稿,正式頒佈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9—2020年)》改動的地方很少,只是在一些問題表述上做了一些調整。因爲綱要徵求意見稿在正式公佈前已經過了近兩年的討論,反覆研討,也公開徵求過社會各界的意見,符合民主決策的程序,如果與正式公佈版本差異過大反而不正常。

要正確理解學生的負擔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顧明遠指出,學生“減負”的關鍵是要對學生的負擔正確理解。造成負擔的確與目前的考試製度有關,但也與教學方式和學習內容有很大關係。如果考試和學習的知識需要死記硬背,學生負擔就會很重。如果學習內容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學生就不會感到負擔很重。

強化學前教育是大亮點

規劃綱要宏觀課題組成員、北師大教育管學部黨委書記、教育部國小校長培訓中心主任褚宏啓表示,教改綱要強化了學前教育的內容,既是一大亮點,也是未來2019年國家教育的一大重點。“普及學前一年教育,毛入園率達到95%”的提出意義非常重大。基礎教育是國家教育體系的基礎,由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三方面組成,學前教育是基礎的基礎,如果不加強,會影響整個基礎教育的質量,也是目前最亟待加強的部分。

各方反應

幼兒園 用數字說話更有說服力

北京市第一幼兒園園長馮惠燕表示,教改綱要將學前教育作爲重要內容,說明政府已下大決心解決學前教育問題。而提出了具體學前一年毛入園率,用數字說話更有說服力。但是能達到這一比率還需要政府做大量的工作,加大園舍、師資、教育力量的投入,不管是公辦還是民辦,政府都應加大投入,給更多孩子創造入園機會。同時,家長也應加強責任感,讓孩子接受學前教育。

家長 應解決幼兒園亂收費問題

林女士是一位1歲孩子的媽媽,再過兩年她的孩子將進入幼兒園。“想讓家長都願意把孩子送到幼兒園,還應解決幼兒園亂收費的問題。”林女士表示,目前北京市的幼兒園門類繁多,收費標準也不統一,每月學費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高額的收費讓很多工薪族家長很犯愁。

林女士表示,國家重視學前教育是一個很好的決策,但想要切實減輕家長負擔,吸引家長把孩子送到幼兒園,還應加大治理幼兒園亂收費問題,制定規範的收費標準,增加幼兒園的數量,擴大區域分佈,讓所有孩子都能進入合適的幼兒園。

北京落點

兒童入園率2019年內擬達99%

記者從市教委獲悉,目前北京3到6歲兒童入園率已達到90%左右。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北京正開展教改綱要的制定工作,計劃到2019年,3到6歲兒童的毛入園率將達到95%,2020年達到99%。

據統計,目前北京有各類幼兒園1253所,其中公辦性質幼兒園844所。目前公辦園只能滿足80%戶籍人口的需求,而對於已經佔到北京總人口54%的外來非戶籍人口來說,他們的子女入園問題尚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市教委表示,未來3年,本市將投入近15億元用於解決“入托難”問題,其中,低收入家庭子女入園問題將是解決的重點。

未來2019年,本市幼兒園九成將達到一級一類標準。同時,根據區域人口需求進行合理佈局,未來將建設300所幼兒園滿足全市需要。另外,在郊區、大型居住區等教育資源不足地區,新建百所示範幼兒園和優質中國小。

拓展閱讀 關於 中國教育的問題

那麼,中國式的“填鴨式”教育真的磨滅了孩子的創造力和心性了嗎?對這個問題,佔豪看法有兩點:

一、中國的考試壓力的確讓孩子在成長期有很大的心理壓力,這是客觀事實。這些壓力來自於哪裏呢?是來自於教育體制嗎?個人認爲,並不能簡單這麼看,因爲壓力不僅僅是來自於教育體制,而是整個社會。包括歷史人文,包括教育資源等等,當然也包括體制因素。

那麼,爲什麼中國整個社會有這麼巨大的考試壓力呢?最重要原因有三點:

一是教育資源仍然不夠豐富,使得高等教育不能完全普及,這必然會帶來考學壓力。當前社會,在教育資源還不能完全滿足社會需要的情況下,大學聯考是兼顧社會公平所必須走的一步,諸如美國名校被豪門望族基本包了的情況是不能在中國出現的,這也是爲什麼佔豪一直批評那些要求大規模擴大自主招生言論的原因。從新聞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某大學的招生處長,賄竟然過億,由此我們可知自主招生帶來的社會不公平和權力尋租腐壞。

二是中國社會處於高速變化中,由中下層向中上層攀升最好的方式就是考學。寒門子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努力學習考到好的大學,接受好的教育,就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在中國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這應該是中國之幸。因爲,社會只有這樣健康的循環流動,纔會維持發展、進步與和諧。

當前,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雖然很多人批評教育,但批評中國教育模式的多是精英階層,他們認爲這種殘酷的學習壓力對孩子是殘酷的;但普通百姓多不這麼想,他們更希望得到公平教育的機會,而不是合法權益被有權、有錢者侵蝕。也正是基於此,諸如自主招生之類的招生方式,客觀上是增加了社會的不公平。當然,考慮到一些特殊人才,給大學一些自主招生權力也是適當的,但不可再繼續擴大,因爲那樣會增加社會的不公平。

三是中國的歷史文化的影響。數千年來,中國人都推崇讀書,特別是有了科舉制度之後,中國人更是把讀書看得比什麼都重要。歷史上,關於讀書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很多。譬如“孟母三遷”、“頭懸樑”、“錐刺股”、“鑿壁借光”等等。這種文化基因,一直深深地影響着中華子孫,這也是爲什麼在我國政府教育投資不夠的情況下,中國教育依然在不斷快速進步的根本原因和動力。這種文化基因,決定了中國的家庭大多數都會對孩子的讀書重視,並有相應的要求,這些要求自然就會形成相應的壓力。

由上所述,客觀上,把考試壓力簡單歸結於體制是不客觀的。事實上,很多問題都有利弊兩面,這也是我們看待問題不應鑽牛角尖,而應去找真正的利弊所在,並最終實現趨利避害。

二、如今美國科研機構大約有三分之一是華人,中國考出去的留學生非常受美國科研機構歡迎,當前我國搞航空航天科研的中堅力量也多是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由此可見,說中國式教育磨滅了創造力的說法是不準確的,我們不能簡單認爲教育真的是磨滅了孩子的創造力和心性。這一點,從現在八零後、九零後孩子的創造力方面看,沒看出來他們創造力變弱了,相比五零後、六零後、七零後,他們的創造力是變強了。

前面是對誤區的辯證,那麼,我們當前教育弊端到底在哪呢?佔豪認爲,當前中國教育弊端主要在三個方面:

一、過於注重應試教育,忽略學生心性和天賦,品德教育不夠。

心性和天賦對一個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一個人心性和天賦如何,對其未來從事哪一類行業或崗位才能最大程度發揮纔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當前很多年輕人哪怕到成年後,心性仍不成熟,常常想法極端、過於自我和自私,沒辦法用客觀和理性的眼光去觀察和看待社會,經常長時間找不到自己的社會位置,時而有極端者還會報復社會。

數千年來,我國文化中對人的德行都有很高的要求,這是歷史上中華禮儀之邦之所以能以禮名冠天下、威震四方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四夷歸服的最重要向心力。但是,在現代社會,我國在品德教育方面做得遠遠不夠,如此結果是,我們社會的青少年知識文化認知水平普遍提高了,但道德修養水平卻某種程度上下降了。這些問題,已經一定程度地影響到了社會的和諧及文明的進步。

二、我們的社會實踐教育做得不夠。

由於考學壓力,我們現在的孩子普遍基礎科學理論學得好,但社會實踐能力普遍弱,很多學生在學校出類拔萃,非常優秀,但出得校門,卻無法適應社會。這種高分低能的情況如果只是個例也就罷了,現實是相對是較爲普遍的。反倒是有一些在學校並不是特別突出的學生,在成年後各自領域中做出了更卓越的成績。

三、中國式教育缺乏出“大師”的土壤

新中國以來,在現有教育體制下,我們有行業權威,有學術領袖,但獨獨缺少“大師”。“大師”不但要學有專攻,還要觸類旁通。如今,我們專業領域人才濟濟,但“大師”級人物不見。近代可以勉強獲得“大師”評價的人,基本都屬清末培養的人才。那麼,中國現在的教育爲什麼出不了“大師”呢?

在佔豪看來,中國之所以出不了大師,根本原因有三點:

一是中華文化在近代遭到西方文化的嚴重衝擊和自己的嚴重破壞。

大師是必須具備足夠強大的傳統文化底蘊的,西方的大師如此,中國的大師也是如此,歷朝歷代的大師都是如此。但是,由於中國的落後,近代中華文化遭到了西方文化的嚴重衝擊,同時也遭到了自己人的嚴重破壞,這個重新整合的過程需要時間。如今,我們仍處於整合自身文化基礎和融合西方文化的進程當中。在這樣的過程中,大多數時候我們是補差距,要真正培養出大師,還需要時間積累。

二、中國引進的“蘇式”教育確有束縛人思維的地方。

我們知道,當前中國整體的教育模式仍是從蘇聯引進的“蘇式”教育,這種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對孩子的思維具有約束性作用。譬如,學習語文,就必須按照教案的中心思想去學習。這種教育,在進行普及教育方面具有優勢,現代的教育機制猶如工業化時代的作業工廠,能培養出相對較爲一致的工業化人才。但是,這種機制卻容易讓人喪失個性的創造力。在這方面,我們缺少相應的自由度,思想解放得仍然不夠。

三是中國的基礎教育因應試因素導致文化底子培養的缺失。

我們知道,我們的教育從學齡前就開始強調“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到了國小,爲小升中就要開始去進行各種學業科目的補習;到了國中、高中,學習壓力更大,補習更多,這讓孩子幾乎沒有時間再去發展別的愛好和天賦。

這麼做的結果是什麼呢?本該在幼年和少年時期進行的,需要紮紮實實緩慢打地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培養和教育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應試。這麼做的結果,必然影響孩子未來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境界,必然會影響他們看待社會的高度、角度、廣度和深度。大師,首先要有境界,能夠超脫於現實而看現實,超脫於專業來看專業,超脫於細節來看細節······可現狀恰恰相反,我們今天培養出的人,往往是就現實而看現實,就專業而看專業,就細節而看細節······思想不能充分解放,境界不能真正提升,又如何能出現真正的“大師”?

中國式教育改革該改什麼?

中國式教育不是沒有優勢,相比西方式教育,中國式教育有自身特點和優勢。中國的崛起以及中國高質量人才的增長速度,正在讓西方反思這些年自己教育方面的失敗,很多國家也開始注意到並開始學習中國式教育。同樣是中學生,很多西方發達國家只安排半天課,也少有課外作業,大量的時間都在玩。西方的中國小生在基礎教育方面與中國的確有很大差距。哪怕到大學本科階段,西方的大部分學科教育水平整體也不如中國。據《新聞晨報》今年3月報道,距離率領英國教育代表團到上海學校“取經”不到一個月,英國教育和兒童事務部副部長莉茲·特魯斯又於12日宣佈與中方達成一項新合作項目,內容包括60名上海教師將赴英國,幫助當地學校提高數學教學水平。

西方教育是一無是處嗎?自然不是,相比中國,西方在很多教育領域都保持領先地位,這一點我們毋庸置疑也毋庸諱言。那麼,西方教育強在哪呢?強在其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研究生的教育,說白了就是強在他們的科研機構。由於西方經濟發達,科研經費足,技術和文化積累也都很深,所以在尖端教育和科研方面,我們的確需要向西方學習,這沒什麼可說的,差距就是差距,要縮小這些差距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那麼,我們就中國式教育應該做哪些改進呢?個人認爲,應該重點修正如下幾個方面:

一、少年兒童的基礎教育要重德行、天賦和心性教育。

現代中國之前的中國教育,從6歲到8歲入學開始,先學的不是各種各樣的功課,而是“灑掃、應對”。所謂“灑掃、應對”,就是掃地擦桌子這種小事,然後就是怎麼和老師、長輩以及同輩交往、相處,日常中應該如何有分寸、有度地去處理這些關係。說白了,這個世界就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學習這些,正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但這些,我們現在是缺失的,我們現代教育很多人到了成年都不懂的這些。

我們現在的教育屬於工廠化的“產品式”教育,出來的“產品”共性多,個性少,天賦發展得遠遠不夠,在心性教育上更是缺失。工廠化的教育有什麼好處?普及基礎教育來得快、效率高;壞處是,壓抑了個性,遏制了天賦,對心性成長關心和關注不夠。未來,我們如何在現有“工廠化”的基礎教育體制上,能更好地推動個人天賦的發展,更好地張揚個性的正能量,同時還能兼顧青少年的心性成長,應該是我們重點研究的領域。

二、青少年應在應試教育基礎上增加社會實踐教育。

看動物世界,我們看到動物們賴以生存的各種本領都是在成年之前學會的,成年之後基本就靠這些賴以生存了。我們人類的成長期更長,這給了我們更多的學習時間,這是我們人類的優勢,但成年之後的學習能力相比成年之前仍然有很大差距。

人是社會人,人生畢竟不是爲了考試,我們應該在成年之前參與更多社會實踐,從而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現在問題是,我們的教學在理論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在實踐方面做得遠遠不夠,這是爲什麼今天很多大學生到了大學不知道自己該如何管理自己,不知道如何發展的原因。莫說在大學,很多人哪怕到了社會上,依然如此。

我們不能因爲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弱化了社會實踐的學習,否則青少年的學習時間過去了,可能一些對社會的認知機會就徹底失去了。老師是傳道、授業和解惑,老師在學校向學生除了傳授理論知識外,還應傳授社會實踐方面的知識。同時,學生應該更緊密地和社會實踐聯繫在一起,讓學生更早地和社會進行能量信息交換,從而提升青少年對社會的認知以及個人的持續發展能力。

三、中國應吸收和改進中國歷史上的精英教育經驗

中國古代的教育很有特點,是非常典型的精英教育模式。譬如,從青少年就開始規定了必讀的思想類書目,在掌握了這些書目之後就是學習各個領域的專攻技能。譬如,中國周朝的貴族教育就是必須掌握“六藝”。所謂“六藝”,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來,如家要求學子們必須熟讀《六經》。

爲什麼要從年輕時就掌握這些?因爲這些是“經”。人生必須有“經”方能立人、立德、立思、立論,才能據此發展自己的“緯”。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必須先學“哲學”,先將思想境界搞上去,到成年再搞各個門類的研究就容易多了。古代人們將這些思想之學叫“道學”,而將各種技能稱爲“術學”。有道方能駕馭術,沒有足夠高的思想境界,如何在術的領域達到巔峯和頂級?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一種感受,那就是如果能聽高人講些思想感悟方面的東西,當自己開悟一些,個人爲人處事能力或專業能力就會提升。可是,反觀今天的教育,我們過多地注重“術”的教育,對“道”的教育極其缺乏。這種教育方式在青少年時期容易見到成效,但到了成年往往會遇到難以突破的瓶頸,很多各行各界的牛人,就是突破不了思想瓶頸,結果也只能停留在某個領域的權威或精英層面,無法到達“大師”的層面。

所以,我們如果能吸收我國古代的那些精英教育方式的精華部分,融入到現代的教育當中,或許在教育領域就能形成新的突破,中華文化就能迎來真正的偉大復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