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工作研討報告(通用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7.83K

鄉村振興工作研討報告 篇1

鄉村振興戰略論文: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遊發展現狀

鄉村振興工作研討報告(通用3篇)

摘要:基於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興起的鄉村旅遊是指存在於鄉村地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帶動旅遊地經濟發展的旅遊行爲。鄉村旅遊的出現爲鄉村推進改革提供了良好契機。本文以中國最美鄉村----爲例,分析當地鄉村旅遊發展現狀,發現該地在發展中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產品開發深度不足、人才匱乏等問題,同時也得出在發展鄉村旅遊過程中應當項目生態化、產業專業化、政府主導、居民參與、實施旅遊+戰略等啓示,以此爲其他地區發展鄉村旅遊提供一定借鑑。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旅遊;發展現狀

一、引言

20-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鄉村振興戰略在解決我國鄉村發展問題中的重要地位,圍繞鄉村振興提出了一系列工作要求以加快農村脫貧步伐。鄉村旅遊是基於鄉村振興戰略背景提出的一種以休閒娛樂爲目的,以村莊環境文化爲依託的旅遊行爲,對於加快農村地區發展,提升農民生活質量,解決三農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省--縣位於三省交界處,爲我國山區縣代表,當地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普遍較低。自合福高鐵開通以來,--縣依託其美麗的自然環境與獨特的文化底蘊,大力發展旅遊業,形成多元完整的旅遊體系,從而成功搭上經濟發展的便車,貧困發生率大幅下降。因此,本文在探究--縣鄉村旅遊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分析其存在問題及啓示,從而爲其他縣域乃至全國各地區發展鄉村旅遊提供借鑑。

二、文獻綜述

以往學者關於鄉村旅遊的研究較多,主要從兩方面出發,一方面,將鄉村旅遊與精準扶貧相結合,探究貧困地區利用特色旅遊資源發展鄉村旅遊從而實現脫貧的合理路徑,如林移剛、楊文華(20-)基於生產要素視角,探究我國鄉村旅遊精準扶貧發展困境及優化路徑,李燁(20-)構建扶貧效率模型,對我國鄉村旅遊扶貧效率進行分析並提出對策建議。另一方面,以具體地區爲例,探究該地鄉村旅遊發展模式及制約因素,從而促進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如劉煥慶、吳健(20-)以全域旅遊爲背景探究延邊州鄉村旅遊發展特徵並提出合理建議。

鄉村振興工作研討報告 篇2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要讓農民成爲一種讓人嚮往的職業,造就億萬懂農業、愛農村的職業農民,這將是振興鄉村的生力軍。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達到57%,已經有8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在城裏落戶,這對農業農村的發展是極大的促進。但是,無論城鎮化怎麼發展,到2030年至2035年,還會有約4億左右的人口在農村生產生活。簡單依靠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鄉村的思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業農村問題。

在現代化進程中,鄉村從來不是處在從屬的地位上,它與城市是命運共同體。人們說,城鎮化會伴有“城市病”,其實鄉村也有“鄉村病”。不同的是,前者是在快速發展中產生的,後者是在發展趨緩中產生的。鄉村發展的活力問題也不是我國獨有的現象,而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據統計,1960年至20__年間,全球城市人口比例從33%提高到54%,伴隨着城市發展,鄉村社區發展活力卻在逐漸降低。在我國,其集中表現爲農村“三留守”問題和“誰來種地”的問題。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也是受益者,必須要把億萬農民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調動起來。在過去長期的農業生產中,我們或多或少、或輕或重存在重物輕人的現象。這表現在只注重農產品的數量指標增長,不看重務農隊伍素質提高和職業化。相應的是,農村教育、科技、衛生、文化等公共資源投入少,導致農村人口素質偏低、人才缺乏。

鄉村發展的本質是人的健康發展,只有農民自身素質和能力不斷提升,纔能有效推進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鄉村振興既要注重物質投入的硬件建設,更要重視提高鄉村人口素質的軟件建設,包括鄉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就業培訓、培智扶志等。要注重解決農村人口和農業勞動力的老齡化問題,引導部分農民工返鄉,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回鄉,城市的科技人員下鄉,各類羣體到農村去創業創新,高起點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村二三產業。

懂農業,方能知輕重;愛農村,方能守初心。如今,“農民”兩字不應是一種身份,而應是一種職業。新老農民隊伍中,不乏趕時髦一哄而上者,也有人因短期效果不佳而離開。但是,絕大多數農業從業者、創業者是懷着對農村的美好向往、對土地的特殊情感,他們帶來了資金、技術,托起了新農業,創造了返鄉下鄉創業的許多成功案例。

鄉村振興戰略得靠這樣一批真正懂農業、愛農村的人去落實。一方面,要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另一方面,只有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讓農村成爲引人入勝的天地、農?

鄉村振興工作研討報告 篇3

“十四五”時期是--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乘勢而上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市委--屆-次全會深刻把握振興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羣衆新期待,提出了全市“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十個突破性進展”的主要目標,其中之一就是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我們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市委部署要求上來,立足市情實際,抓好貫徹落實,努力在現代化新--建設中展現省會擔當、作出省會貢獻。

一、打造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八字方針落實到農業生產領域,就是要大力實施科技興農、質量興農戰略,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當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爭做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穩步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牢記-考察吉林時,關於“中國糧食”、“中國飯碗”的殷切囑託,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提高機械化、水利化、科技化、標準化水平,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建設高效節水灌溉、灌區續建配套、防汛抗旱等水利工程,通過應用大型農機具、發展農業物聯網等手段提高農業產出率,打牢穩定糧食產能基礎,使“中國飯碗”裝上更多--糧食。到20__年,力爭地表水源工程水田區灌溉保證率達到--%以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實施農業科技創新重點專項工程,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着重在生物育種、農機裝備、智能農業、生態環境等關鍵領域開展攻關,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加速轉化。強化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以市場爲導向,以發展現代農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爲目標,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推進農業科研、推廣及生產基地一體化,促進重大高新技術成果轉化落地,形成園區引領,輻射帶動全市高效農業發展的新格局。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加快形成“市級農業科研推廣機構+縣級農業推廣機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科技人員隊伍”三位一體的三級農業科技服務網絡,解決農業科技服務“最後一公里”問題。到20__年“互聯網+農業”高標準示範基地總面積達--萬畝。

二、建設國家高品質農產品基地

圍繞種好“中國糧食”、端好“中國飯碗”,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引導優勢品種集羣集聚,打造一批高品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實施優質糧食工程,鼓勵發展地表水灌溉,擴大綠色、有機水稻規模,重點建設五常、方正、通河等綠色水稻基地。穩定玉米種植面積,逐步增加鮮食玉米、高油大豆、雜糧雜豆、設施蔬菜等高效作物種植面積,重點建設雙城、巴彥等加工型玉米基地和巴彥、尚志、依蘭等優質大豆生產基地。加快發展林下經濟,擴大以食用菌、經濟林果、北藥等爲特色的林下產業規模,重點建設尚志黑木耳基地、通河大果榛子基地、賓縣養殖基地和五常刺五加等森林北藥基地。

三、推動農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爲抓手,以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爲核心,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種養加結合和產業鏈再造,提高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創建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先導區。大力發展農業市場信息、農資供應、農業綠色生產技術、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機作業及維修、農產品初加工、農產品營銷等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的農業生產性服務。大力發展農業新產業新業態。依託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開發農業多種功能,積極發展生態觀光、都市農業、休閒漁業、農事體驗、鄉土風情、農耕文化展示等現代農業景觀區塊,打造一批集餐飲、度假、觀賞和娛樂於一體的鄉村旅遊精品線路。

四、健全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貫徹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構建符合國情和發展階段的以農戶家庭經營爲基礎、合作與聯盟爲紐帶、社會化服務爲支撐的立體式、複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提高經營規模化、合作化、產業化、社會化水平。到20__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萬個以上,實現-—-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境內上市。五、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聚焦“工業立縣、工業強縣”,突出抓項目、強園區、優環境、惠民生、補短板,推動縣域經濟發展速度、總量、產業層次、財政實力全面提升,營造競相發展、爭先晉位的良好氛圍。積極落實“百千萬”工程,狠抓產業招商,制定農業項目招商圖譜。以“兩頭兩尾”爲抓手,聚焦工業、突出優勢、產業鏈和產業集羣謀項目,以項目建設帶動縣域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推進縣域園區特色化、專業化提檔升級,突出發展食品和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工業在縣域經濟中的比重。打好寒地黑土、非轉基因、綠色有機優勢牌,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和管理,組織一批農產品和食品加工龍頭企業與國際標準對接,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實施興村強縣示範行動,集中建設好國家農業產業強鎮。

六、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統籌規劃設計,科學組織施策,高質量推進基礎設施補短板,大力度強化公共服務補強,進一步完善鄉村水、電、路、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打好環境整治硬仗。加強鄉村治理,啓動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及鄉村治理示範村鎮建設。實施“-+-”行動,開展農村垃圾革命、廁所革命、污水革命、能源革命、菜園革命和--民居建設“-+-”行動,全面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任務。堅持“尊重民意、整村推進、室內爲主”,探索推廣適合北方高寒地區改廁模式,科學穩妥推進農村改廁。同時,積極開展--民居建設行動。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大力加強農村新文化建設,培養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要注重開展對農民的勞動技能培訓,包括加強對進城農民務工人員的勞動技能培訓和文化培養,努力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要積極發展農村衛生事業,逐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科學文化傳播陣地,繁榮農村文化事業,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七、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堅持精準施策,落實“四個不摘”,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不變,鞏固現有脫貧攻堅成果。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對脫貧縣、脫貧村、脫貧人口開展監測,定期覈查,及時發現,及時幫扶,動態清零。持續發展壯大扶貧產業,增加農民收入。要圍繞農民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提升,打好經營增收、就業增收、多元增收三套“組合拳”。通過種、養、加、銷各環節同時發力,發展、改革、創業、就業多措並舉,推動形成農民持續快速增收的綜合機制。研究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接續推進減貧工作,探索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加強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