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民居建築考察報告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5W

梅州客家民居建築考察報告

梅州客家民居建築考察報告

副連、kelefe、我和楚山的大鳥四人一行,於2005年1月14日至1月17日在梅州市部分地區參訪了一些著名的客家民居建築,撰寫調查報告如下:

梅州客家民居建築考察報告

前言:

2005年1月14日至1月17日,我們前往廣東省梅州市實地考察了棣華居、錦華廬、聯芳樓、南華又廬、花萼樓、泰安樓、承德樓、萬秋樓等客家民居建築。梅州的客家民居現今的保存狀況參差不齊,我們大致將其分爲以下幾類:

1、梅州客家民居建築的代表——圍龍屋,以梅縣的南口鎮最爲集中。這些舊屋因長年失修已破敗不堪,其中居住着因無財力而無法搬出圍屋的老人與小孩,他們以耕田爲生活依據,生活貧苦;此類舉例:品一公祠

2、家中生活比較富裕,集資大面積整修老屋,更有甚者全面粉刷油漆,改圍龍屋爲酒店茶館以此攬客。我們從建築學角度認爲此舉不但破壞了建築原來的風格樣式,亦糟踐了客家的民族文化。這種問題在全國舊建築保護中普遍存在,如江南園林的原有意境保修問題;舉例:泰安樓、萬秋樓、承德樓

3、因建築結構典型且完整而被多方學者考察測繪,得以完整保存下來,無論對建築界、考古界還是對普通老百姓都是一筆珍貴的寶藏。只是可惜老屋的主人亦認識到房屋的價值,自行加收了2元到5元不等的門票;舉例:棣華居、聯芳樓、南華又廬

4、政府收購老屋周圍的農田,興建以此屋爲主題的“保護公園”。原建築依原樣修復並仍有原居民居住。我們認爲這種辦法既能保護舊建築的又能傳揚客家文化,但其中因生活貧困而無法搬出的居民只得到少量的補償,且因此失去了農田也就是失去了穩定的生活來源,着實令人擔憂;舉例:泰安樓

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血緣的親情也在不斷被沖淡。新一代的客家年輕人嚮往外面的世界,嚮往大城市,嚮往一切新生事物,族羣聚居的古老圍屋漸漸空曠荒蕪。社會的繁榮安定,也決定了以防守爲目的的客家圍屋必須退出歷史舞臺。但前人留下的寶藏不能在我們手中被摧毀埋葬,不管是爲了保存悠久的客家文化,還是爲了保持城市的延續性,抑或是……我們都得保證這份寶藏能夠一代一代傳下去,供子子孫孫瞻仰,回憶。

關鍵詞:梅州 客家 民居 建築 圍龍屋 土樓 圍屋

基本路線與行程

2005年1月14日

下午三點到達梅州火車站,休頓片刻之後,首先參觀了位於梅縣新縣城的一座圍龍屋——濟濟樓,以及濟濟樓對面正在修建的集客家建築風格於一體的現代化圍屋——大新城圍龍居。緊接着來到了梅縣程江鎮夏萬秋村的萬秋樓——已被臺灣一老闆購買並改建成爲酒樓。

2005年1月15日

中國圍龍屋最爲集中的地方就是廣東省梅縣,而南口鎮僑鄉村是最典型的一個村落,這裏的客家圍龍屋保存得最多、最完整,我們在車上一路過來就能看到散佈在山腳那一座接着一座的圍龍屋和槓式圍樓,而且南口的民居大都以“廬”命名。在當地人的指示下,我們找到了僑鄉村遠近馳名的“屋中屋”——南華又廬,還參訪了南口其它比較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築,如錦華廬、塘肚村最古老的品一公祠(具有300多年曆史)等。隨後經過艱難的問索參訪了梅縣白宮鎮新聯村中西合璧的聯芳樓和典型的圍龍屋建築——棣華居。

2005年1月16日

梅州市大埔縣位於韓江中上游,東連福建平和、北接福建永定,因此這裏的客家民居比起梅縣的來要更有特色。事實上,大埔的客家民居已經綜合了福建客家和梅州客家的建築特色,這裏民居建築形式多樣、種類齊全,被譽爲“客家建築大觀園”。

很遺憾,由於時間(一天)和路程(從梅縣到大埔的大東鎮有一百多公里)的限制,我們翻山越嶺急匆匆地參訪了大埔縣大東鎮聯豐村的花萼樓和湖寮鎮縣城龍崗村的泰安樓,其中還在回途一棟頗具特色的“上下門樓”——景足東南民居前停留了片刻。

2005年1月17日

這天主要行程是觀光。下午到達梅州城區東山小溪脣的黃遵憲故居人境廬,在人境廬旁邊發現了一座頗具特色的客家民居“恩元第”。它的特點首先在於,它的正門並不是開在建築物中軸線上,二是在其左邊,從下天井右邊深入還別有洞天,竟然還存在另外一個上下堂,建於“人境廬”之後,由於空間上要配合人境廬,或者是家族擴大的需要,只能在人境廬之後建房,這樣無規則形狀的建築在梅州並不常見,傍晚我們到已經改裝爲圍龍屋(星園)酒店的承德樓考察。與此同時我們的梅州之行也就此告一段落。

梅州地理概述

梅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北鄰福建省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四縣,西北接江西省尋鄔縣,西面連廣東省河源市的龍川、紫金縣,西南、南面與汕尾市的陸河縣、揭陽市的榕城區、揭西縣相接,東南面和潮州市潮安縣、饒平縣相連。全境“七山二水一分田”,素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和“山歌之鄉、金柚之鄉、單叢茶之鄉”的美稱,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曾經舉辦過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和世界客家聯誼會,譽稱世界的“客都”,具有濃郁的別有特色的客家風情。作爲廣東中山大學城市規劃二年級的學生,我們此次梅州之行就以客家優秀文化的重要體現者——客家民居建築作爲考察對象。

考察具體情況報告

一、梅州客家民居分類及其代表建築介紹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環境,加上來自國內外多種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不但造就了客家人獨特的風俗人情,更影響了客家民居建築的風格形式。因此梅州市的客家民居類型多樣、形式豐富,其中包括了:圍樓式、圍龍式、殿堂式、中西混合式、五鳳樓式、走馬樓式、縱列式、四點金式、穿堂式、鎖頭式、下山虎式等等。而這其中更是以“圍龍式”享譽中外,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杆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爲我國最有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民居建築形式。

下面我們根據實地考察情況和所見所得,就其中的五種進行詳細的建築分析和介紹

圍樓式

圍樓式的民居建築有方形圍樓和圓柱形圍樓兩種風格。它是客家人來到梅州初期的一種民居建築形式,多見於閩、粵、贛邊沿山區,流傳時間較長,其特點:宏偉壯觀,聚式羣居,便於防守自衛,是目前粵東北客家地區土圍樓規模最大,設計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築。與長方形圍樓相比,圓柱形圍樓除了在形態上有所不同之外,其結構大致相同,但是這種建築早已被前人所淘汰,現在豐順和大埔兩縣毗鄰的福

建山區和大埔的英雅山還留存有部分這樣的建築物。該建築亦被認爲“世界四大民居建築”之一。

一、圓樓——花萼樓

花萼樓位於大埔縣大東鎮聯豐村,距縣城有45公里,也即是靠近廣東和福建的邊界處,我們足足坐了兩個多小時的車,經過了崎嶇曲折的山路纔來到這座建於明萬曆36年(公元1608年)的圓形土樓。它距今有近400年的歷史,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廣東土樓之最的稱號。

1、周圍環境與概況

花萼樓四周都是蔥綠的高山,一條小河從旁蜿蜒而過。我們沿着剛修不久的爲參觀此樓的遊客專門修建的盤山公路百步九折了十幾分鍾才豁然開朗地看到了這座宏偉的建築,而在這之前,這裏是極爲封閉的盆地,與外界聯繫極少, 這也

是花萼樓經歷瞭如此長的時光沖刷仍能保持原樣和那麼晚才被發現的原因。這座圓樓的周圍還分佈着一些後來加建的樓房,形成了一個依山傍水的聚落。

花萼樓佔地面積2300平方米,建築面積2286平方米,屬土木結構的圓形建築。共有三環,三環連成一體,內環爲一層30個房間,二環爲二層60間,外環爲三層120間,共有210個房間。樓高11.9米,樓的牆體用生土築而成,底層寬2米,頂層寬1.3米。

2、花萼樓的建築詞彙

(1)土牆和卵石牆腳

遠望花萼樓,其造型之優美讓人讚歎不已,難怪日本學者茂木靖一郎教授稱此類土樓爲“天上掉下的飛碟,地下冒出的蘑菇”。土築的牆體不僅取材方便、適應環境,更能使居民居住舒適,冬暖夏涼。花萼樓的牆腳是利用河邊的大鵝卵石拼砌而成的,在當地居民們的熱心指導和幫助之下我們瞭解到其非凡的作 用:首先,它是建在洪水線以上,有利於圍樓的排水;其次,緊密排放的鵝卵石相互卡住,不容易被敵人從外

撬開,起到防禦的功能;還有,這種結構能防止毛細現象,使地下水不至於沿牆腳向上滲,起到保護牆身的作用。

和福建的許多圓樓一樣,花萼樓的牆也是通過板築的方法將土一層一層壘起來的。所謂的板築,就是先用木板平衡架起,再將土倒進板間,然後人工用重物將土舂緊。據當地人介紹,夯牆的用料是粘土、細石、竹筋或稻草等混合而成的,雖然材料是如此的簡陋,但土牆卻十分堅固,400年的歷史也沒有使它衰老。牆上只開小窗,達到防衛的要求。

土牆對外封閉,對內開放,解決了採光通風需要的通透與防禦需要的封閉的矛盾,表現爲一種強烈的向心性。

(2)大門和門廳

整座樓只有一個大門供出入,大門框用厚而寬的花崗岩石板組成,大門板釘上堅厚的鐵皮,這些設施是爲抵禦外人侵擾而特意設計的。然而,現在的鐵皮因鏽蝕得厲害而已經給拆下來了。大門內部一側的土牆內藏有一條15×15cm,長約3米的木條,將其拉出插入另一側的牆洞就成了堅實的門栓,真難以想象當時是如何將這麼粗長的木條放置在牆裏!福建的圍樓在大門上甚至裝有水幕機關,以防火攻;花萼樓卻沒有這樣的結構,這是由於大門在重建時被拆掉了。

我們穿過大門進到門廳時,看到一個正方形的下凹地方。這樣不是很不方便進出嗎?我們感到很奇怪,後來詢問屋裏的人才知道,這個地方叫天井,其上是通透的,其下置有暗溝,有利於下雨時排水。

(3)內部結構與祖堂

福建一般的圍樓屋是一環的,少數有二環,甚至三環,但環與環之間不相連,以同心圓的形式組合而成。花萼樓就特別在它是三環 連在一起的,緊緊相套。它共有200多個房間,每一間房是並列的關係,在當時封建嚴酷的等級制度之下,它能做到這樣,是難能可貴的。

最內環主要是住人,還有一部分養牲口,裏面兩環則主要做倉庫使用。這與傳統的福建圍樓有較大的差別,如福建永定的承啓樓,底層爲廚房,二層爲穀倉,三四層爲臥室。花萼樓內還有面積爲283.4平方米的圓形天井,用大小不等的鵝卵石鋪成,中心裝飾着一個直徑3米的古錢幣圖案,寓意着人們祈求豐衣足食的心願。

祖堂位於內環正對大門位置,裏面也有一個天井,上面開通,便於採光。據當地人說,祖堂和圍攏屋的龍廳,是重要的風水位置,是龍脈所在,因而用於供奉祖先,同時也有較多的裝飾。

3、與福建圍樓屋的關係

由於花萼樓靠近邊界,它深深受到了福建永定圍樓屋的圓形結構的影響,而與梅州其他地方的圍龍屋顯得格格不入。但它又有自己的特點,如上面所述的三環合一體等。

二、方樓——泰安樓

泰安樓位於梅州市大埔縣湖寮鎮龍崗村,我們乘坐汽車經過大埔縣城時就已經遠遠地看到一座烏黑的石頭建築的雛形,那就是泰安樓。根據其簡介,泰安樓大約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距今已有240年的歷史,是國內極爲罕見的石方圍樓。該樓及附屬建築佔地面積6684平方米,其中主樓佔地2577平方米,其中主樓佔地2577平方米,兩側書齋佔地2764平方米,門坪及花臺佔地1325平方米,共有200個房間。

泰安樓屬磚石木結構建築,長49米,寬52.6米,高11米,呈四方形。牆身分三層,一、二層外牆爲石牆,三層外牆及內牆爲磚牆,這與花萼樓有所不同,它的牆身大部分是由大鵝卵石和粘土混合砌成的,鵝卵石沒有經過人工的打磨,卻可堆成方方正正的形狀,我們不能不感嘆客家人的智慧與技術。因樓外牆爲石牆,故該樓俗稱方石樓。樓正面有一座被裝飾成牌坊式的大門,窗眼密佈。

從泰安樓的內部,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木架構,這種木架構屬於中國古建築中的穿鬥式架構。

穿鬥結構的柱子是直接升上去的,中間用穿枋聯繫,使其穩定,然後柱子端頭是檁條來支撐瓦屋面。這種構架用料較少,具有省工、省料,便於施工和比較經濟的優點。同時,密列的立柱也便於安裝壁板和築夾泥牆,這就使泰安樓內外的磚木融合在一起,經濟穩當。

值得一提的是,泰安樓的第三層的走廊是設置在外部的,通過小窗與外部相連,這個走廊仿如一條地下通道,如果沒有小窗的採光,就會伸手不見五指了。這樣的設置,同樣出於一個目的——防禦,便於樓內的人把守,看哨。

泰安樓裏面是左右對稱的,中間有祖堂,兩邊住人,然而現在兩邊都改成廚房了,我們來到這裏已經是傍晚,可以見到從煙囪飄出來的縷縷炊煙。中間的祖堂又採用了另一種木架構形式——擡樑式,擡樑式有以下特點:1.在柱頂或柱網上,沿房屋的進深方向架數層疊架的樑,樑逐

層縮短,層間疊短柱或木塊,最上層樑中間立小柱。2.相鄰層架間,在各層樑的兩端和最上層樑中間小柱上架檁,檁間架椽,構成屋頂的骨架。

樓正面有一座被裝飾成牌坊式的大門。樓內中軸線主體建築爲平房,分上、下二堂,上堂中堂書“祖宗功德”,陳列先祖神主牌,並作爲祭祀的祠堂。堂左右側設廂房,樓內平房四周爲天井,三層方形樓房將主體平房環抱在中間,形成樓中有屋、屋外有樓的格局,樓兩側各有一座書齋,是供族人讀書求學的場所。樓內右側天井有口水井,井水清澈可口,現仍可飲用。

泰安樓歷史悠久,外觀雄偉粗獷,佈局科學合理,文化內涵豐富,是梅州市大埔縣民居建築的一大奇觀,也是中國與世界民居建築史上的文化瑰寶。

2002年7月17日,廣東省政府公佈爲廣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埔縣已將該樓和大東鎮花萼樓一起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圍龍式

一、圍龍屋建築歷史與風格

自唐末五代之後,因爲發生第二次中原漢族的大批南遷,乃至北宋後期,南來的客戶已經超過當地的土著人戶,而此時的文化、物質條件又有了較大的進步,客家民居的建築也有所變革——由全封閉形式轉向半封閉形式的“圍龍屋”建築,這種形式既保留了中原的宗族祠堂性質,同時又結合地方的地理環境,創造出美觀實用的新形式的建築物。

圍龍屋一般建在依山傍水的山坡或山丘下,之間相距數百或數十米,有的則坐落於山丘與耕地交接的坡地上,背山面田,前低後高,有利於排水和通風透光。它有着奇特結構和合理佈局,既有古代宮廷的神韻,又蘊含着濃厚的文化底蘊。其主要

結構類型有:兩堂兩橫一圍龍、兩堂四橫一圍龍、三堂兩橫一圍龍、三堂四橫一圍龍及二圍龍、三圍龍甚至六圍龍等。一般以中間的正堂正屋形式的方形屋或二字屋爲基礎,周圍的圍屋層層擴建自由組合。從一個屋的規模也可看出某姓家族的人丁興衰。儘管規模大小不同,但圍龍屋的基本設施卻都“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主要包括:風水塘、禾坪、大門、斗門、伸手、正堂、花胎、龍廳、排水溝、遊廊、天井、巷道、正屋、花廳、花階、圍屋、雜屋、廁所、畜棚等。關閉了通向外界的大門,這裏就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社會,最多時100多戶人家同住在一個大圍龍屋內。

二、圍龍屋建築詞彙

由於歷史的長期積累,圍龍屋在梅州早已是司空見慣的民居建築了,我們走訪了大大小小的圍龍屋不下十座,在考察和訪問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分析,從中歸納了圍龍屋的一些基本特點。圍龍屋的構造具有獨特的防禦和實用功能,同時還被賦予一定的迷信色彩。下面按圍龍屋的廊、堂、廳等名稱和位置(從下到上、由外及內),擇重說明如下:

池塘:屋前的池塘多爲半月形,可用來蓄水防旱、養魚灌溉、調節氣溫等,同時又是一道天然防線。池塘隨圍屋的擴建而擴大,寬度須得超過兩個側門邊上的狗洞,才能保證風水不外流。

斗門(外大門):通向裏屋的兩扇大門,分別叫左斗門和右斗門,也是客家文化最集中體現的一個部位。

客家人源於河南正宗的中原漢族文化,在幾次大遷徙的過程中一直都保留了尊禮重長,崇尚文化的優良傳統和風俗習慣,在這兩扇斗門中更能體現出來。平時家中的左斗門是緊閉不能開啓的,家人都是從右邊的斗門進出,只有當家中來了身份顯赫的高官貴族或者家中操辦大喜事,如迎親或族中長輩來臨方可敞開大門迎接貴客,它象徵客家人傳統禮節,左右斗門的根本區別在於:左邊的大門比右邊的大門更高、更寬敞。

左右伸手:客家人在建造房子時,首先是要考慮到風水格局,最爲常用的一種叫太師椅形,根據椅形來劃分屋子各部分:前有墊,後有靠,一邊扶手,這樣住在屋裏的人就像坐在太師椅上,四平八穩,高高在上。

這也就可以解釋爲什麼我們所看到的圍龍屋正面大都不是平面的,左右兩邊總有往前凸出而建的房子。

水井:客家民居有對外封閉、對內開放的功能,因此客家人在建房子的時候就要將日常所需考慮進去:建房子時不但把水井、菜地和養牲口的房子,而且把果樹、魚塘也一同圈入圍屋裏去,從而做到足不出戶卻可自給自足。

確實,我們所參訪的客家民居都無一例外地有一口水井。只是水井的位置會隨着建築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從考察的結果來看,大部分水井被安排在右伸手附近。

禾坪:禾坪是全屋人公用的活動場所,平時晾曬稻穀,節日則用來舞龍、舞獅等。禾坪的寬度十分講究,一般與正屋的高度相等,尺寸由特有的一種“魯班尺”測量吉凶後來定。

花階:處於上堂和圍屋之間的一塊半圓形龜背狀空地,這種造型有利於排水和灌溉。其坡面的斜度、形狀和朝向也要由風水師依據建屋者的生辰八字合過來決定。較爲講究的花階把兩角做成三級臺階,據當地的管理員介紹,花階的尺寸即使是少了或者多了一公分(一釐米)也會影響到子孫後代的運氣和屋主的財運等問題。

過道廊(走廊):正屋與橫屋、圍龍與正屋的相連處。上面架着橫棟蓋瓦的遊路,以避風雨,方便往來,故稱“廊”。而且具有一定的高度,不同位置的過道廊其高度也不相同,這也是由風水和下雨時雨水滴濺的高度所決定的。滴水的距離和角度設計經過精心設計,當雨水沿着屋檐滴到地上時,既不會濺着人,也有利於雨水的排放。這也就解釋了爲什麼房門前都會有高出收水地面的平臺。

上、中、下3堂:整隊中軸線大門。上堂設祖宗牌位、祭祀香案。凡臨終者,在此按男左女右規俗正寢歸宗。中堂是意識、宴會的主要場地。下堂是婚喪大事時,鑼鼓八音的樂壇和喬夫的席位。

五方龍神:客家人都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所以每座圍龍屋在花胎與正屋交界的中心地方都會安放五個神位按五行八卦中的:金、木、水、火、土來排列,曰:“五方龍神”,其象徵着整個屋的風水和寓意着其後代人丁興旺而且在各行各業人才輩出。

花胎(也叫花頭):在正堂後面與圍屋中間的半月形(如龜背)空地,其上鋪有鵝卵石,是生活服務空間,用於曬衣、洗菜、擱置雜物。

龍廳:即是圍龍屋的中軸線房間。它正對上堂祖神位,較兩邊的房子大些,平時是堆放公物如天井板、桌凳、鑼鼓等的保管廳。

風水樹:每個圍龍屋後都種植一圈樹木,將圍屋整個包住,俗稱屋衣樹,也就是風水樹。

圍龍屋的基本風格特點離不開以上幾點,另外,它不但建築奇特,宏偉龐大,而且設計得極其精巧和科學,一些微小的細節都能說明客家人聰明與才智。

排水溝:在正屋的正堂連接二個天井之間的排水溝設計如圖:

客家人爲什麼把水渠設計成這樣呢?客家人在建屋之時都已考慮到排水方面的問題,如果設計得不好容易造成積污、堵塞,所以客家人利用了水漩渦的原理來解決這個問題。在每一個折角下面都放置一個水缸,在水缸裏面再放置一個浮球,當水柱注入水缸時球就會旋轉,從而產生渦流現象將流入水缸裏的泥沙捲走,使水渠裏常年保持暢通無

沉積。這種結構不但有實用意義,而且還是風水術數中的一個部位,按順序分別在每個水缸裏放置了:筆墨、算盤、如意,喻意爲他的後代首先要出讀書人、文人,其次是生意人和當官的。

防盜門與暗鎖:客家有條謎語:“巴掌安寬,手臂安長,日裏用不着,夜裏一暗鋪用到天光。”打一日常用品,這就是客家人的門鎖。

圍龍屋不但居住條件好而且防禦係數也非常的高,每個大門都有兩道防線,一是木栓門,二是木板門。因爲白天的時候家裏的男丁大多數都出去幹活了,家裏只有老人小孩,而家裏的大門白天必須是敞開的,所以客家人就設計了一道防盜木栓門如圖所示:

每個大門用五根木拴放進預留的孔裏。通過拉動機關便可鎖住,每扇木板門其內部都設有暗鎖,當木栓穿過鎖眼時,暗鎖起作用,從外表是一點看不出來而且也摸不到的,只有非常熟悉他的人才能打開,從而起到防盜作用。

三、歷史與現狀:

圍龍屋的建築資金來源主要有兩點:一爲同姓集資;一爲族中海外經商成功者出資。從距今400年的清初到距今100年的民國,客家人不斷從福建往廣東梅州地區遷徙,大大小小的圍龍屋不斷興建。此間隨着家族的興衰,社會的動盪變遷,屋子也由嶄新到敗落,整修,再敗落,再整修。到了改革開放,社會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今天,圍龍屋又該如何敘述往日的榮耀?

殿堂式

一、南華又廬建築歷史簡介

在清末以前,嘉應州(梅州)民居多爲低屋、次殿堂式平建築。殿堂式建築一般都表現爲中原漢族府第門庭的風格。它採用的是中國民族傳統建築工藝中最爲先進的擡樑式和斗拱式混合結構,佈局嚴謹,講究座向,左右對稱,堂皇美觀,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實用價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南口鎮的南華又廬和鬆口鎮的源遠樓等。

“南華又廬”的創建人潘祥初繫有名的僑商。南口潘家原來在僑鄉村有一座祖屋“南華廬”,是一座圍龍屋,潘祥初發跡之後,在村裏另覓土地,建造屬於他這一支系的堂皇大屋,爲不忘根本,就把新建的房子命名爲“南華又廬”。

二、建築詞彙

1、屋名“南華又廬”

前面我們已經向讀者介紹了“又”字的來源。而在我們考察的客家民居之中,稱之爲“堂”、“樓”的不計其數,當我們看到這一座建築被命名爲“廬”的時候,我們不禁請教屋內的管理者——屋主的孫子潘老先生。潘先生說,要有一定規模的才能叫“廬”,最起碼要有二十個房間。

2、排水系統

客家建築的排水系統一般都是明溝與暗溝互相結合的:在天井四周設有明溝,另有下水道通往暗溝,前面已經講過了圍龍屋的排水系統,而南華又廬的暗溝清理系統設計使用的卻是有別於圍龍屋的新奇方案。在暗溝裏放置了幾十條小龜,任由它們在交錯的溝裏爬行,同時也疏通了溝裏的雜物;而且龜的壽命比較長,需求也簡單,它們只要有足夠的水分,並以溝裏的小生物爲食就可以存活很長時間。這給我們“動水不塞”的啓示。

3、池塘

南華又廬不像一般的客家建築,它前面沒有一個半圓形的大水塘,但是卻有圍起過的痕跡,就此我們詢問主人,他告訴我們,原來那裏是圍起來準備建水塘的,後來因爲一個叔公出海時翻船,大難回到家後就大病不起,不久也便撒手人寰,爲此家人特意把水塘填埋了。但用水和防火問題怎麼解決呢?於是屋主就在屋裏廚房旁邊設了兩個蓄水池,以備不時之需。

4、屋中之屋

南華又廬俗稱爲“屋中屋”,是因爲它外表是一座完整的房屋,而其中各堂既可獨立又可聯體。創建人潘祥七年級共有八個兒子,每個兒子各佔一個堂屋,兩邊各有四屋,自左向右名稱分別爲:“中興伊始、長髮琪祥”。

5、亭臺樓閣

下堂有一個類似古時候的戲臺的魚池,聽說過去臺下的水會轉動,稱爲“風水輪”,以示風水的轉動。

主人還特意帶我們參觀了屋後的碉堡,碉堡裏有朝向不同方向的五個槍眼,另一邊還有一個“葫蘆眼”,它的作用一是做爲槍眼,二還有觀賞裝飾的作用。

在一面牆邊有倒塌的“走馬樓”的痕跡,走馬樓是天井之上連接兩個房間的通道。

客家人男女、等級尊卑觀念極爲強烈,外圍的房子都是住傭人或侍婢或放置柴木的雜房,內圍纔是住主人的。

也許從孫百思的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瞭解和讀懂這一座氣勢非凡的客家民居。

南華又廬贊

田心出大屋, 思考誠深遠,

是著名建築, 八房各有屋。

佔地二十畝, 十八載建成。

結構新奇獨, 祥初公督促。

棟高檐飛舞, 大屋有氣派。

亭臺善佈局, 壯麗奪人目。

十廳九井譽, 譽滿海內外。

屋內有園屋, 觀光知未知。

屋後大果園, 百年今相聚。

屋右栽花木, 淚飛不是哭。

飲用水長流, 子孫要立志。

廣場真不俗, 多爲民造福。

中西合璧式

一、建築歷史

民國時期的建築於之前的建築相比,則各有風貌,更具特色。這大概因爲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漂泊海外的客家遊子們在國外經商致富,不忘故土,眷戀民族的傳統生活,榮歸故里後置田建屋。他們依然採用傳統的圍龍屋或堂橫屋的平面佈局,又參照了南洋的建築風格,局部稍作改動,門窗、廳堂加之西式裝修,特別是增設陽臺的做法,使古老深沉的傳統建築煥發出清新的氣息。以下我們就以聯芳樓爲代表講講這種客家民居建築。

二、建築簡介

聯芳樓坐落於梅縣白宮鎮富良美村。它是清末民初由旅居印尼的僑胞丘麟祥、丘星祥兄弟合資興建的。這棟樓房從1928年開始規劃,1931年開始正式動工,歷經3年耗資24萬光洋建成。水泥、鋼筋、石灰等所有的建築材料都直接由國外購進。樓名取“五葉聯芳華①”而來。

從外觀上看,我們簡直就不相信它是中國的民居建築,聯芳樓就像一座西式別墅,與周圍的傳統客家建築形成鮮明的對比,聯芳樓右邊不遠處就是一座典型又保存完整的圍龍屋——棣華居,在不和諧中卻透着和諧。

聯芳樓長近百米,寬四五十米,總佔地面積有3600多平方米,共有房間98間。四周以建築物環成“圍屋”大院。屋的正面是三個凸起的鐘樓式大門,讓我們歎爲觀止的是其樓面精妙絕倫的雕塑,其上下左右及所有窗戶頂端,都裝置着勻稱的各種動物、花草浮雕,大大小小不下一二百幅,鐘樓上端既有雄鷹展翅,天使臨門等有濃郁西方建築風格的塑像,又有獅子滾球,雙龍奪寶等典型中式建築特色的雕像。 縱觀整

座樓面,富麗堂皇。“圍屋”內,分建房室一百多間,“十廳九井,三堂四廊”。最後是一間長長的枕頭屋。堂、廳、房間、走廊、天井、樓上樓下,設計十分巧妙。屋內的屏風、立柱、房樑都有以牡丹、鳳凰等民族傳統圖案爲主題的裝飾,鑲金配木門,掉漆的屏風更顯示出了此樓的悠久歷史。就連樓梯轉角平臺的地板上都有以鳳凰、麒麟爲主題的雕刻裝飾,更顯此樓主人當時的富有風光。

整座聯芳樓表現出濃郁的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是傳統客家建築形式與現代西方建築內容的融合體,印證了梅州市“華僑之鄉”的美名。

三、與福建客家民居對比

在閩南僑鄉也到處可見“洋樓式”的民居建築。它們具有和梅州的類似的建築背景:都是在辛亥革命後不少華僑還鄉定居而興建的,普遍具有騎樓式房屋、花瓶式欄杆、西洋式柱廊、平屋頂兼作活動空間,都頗具開放性,但卻保留傳統的佈局、封火山牆的曲線和對比強烈的色彩。

另外,與梅州不同的是,福建具有曲折的海岸線,衆多的深水良港和島嶼,爲海上交通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使福建歷史上出現東方第一大港,成爲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海上交通的發展促進了中外商貿和文化的交流,使得福建民居明顯地刻上海洋文化的痕跡。所以中西合璧成爲了福建沿海民居的一大特點。

如福建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的“土樓王子”振成樓,就是中西合璧式客家建築的典型。如果說聯芳樓是“外西內中”的話,振成樓就有“外土內洋,中西合壁”之風。外環樓乃架樑式土木結構,內環樓卻是磚木結構並仿西洋式裝修,爲土樓中所罕見。另外由於永定最吸引人的就是圓形土樓,因此它的中西合璧也主要體現在土樓建築上,梅州的中西合璧式建築,其後多爲將弧形的圍龍和花頭部分變成了長條形、直線形,橫置如枕,當地人稱“枕頭屋”。

二、維修與保護問題

噹噹地居民被問及自己老屋的保護問題時,都顯得無可奈何,眼看自己差不多住了一輩子的老屋因歲月的流逝而一天一天衰落下去卻無能爲力,不禁感到傷心;即便是有政府的支持和保護,也沒有足夠的資金來修繕這些極有歷史價值的老屋。我們也深受感染,希望有人能早日發現這些老屋的歷史意義和建築價值,重新修葺,讓它門重放光輝,但我們不能不擔心的是,修葺後的圍龍屋還能保持它那種特有的韻味嗎,還能保持它那種獨特的性格嗎?

下面我們再以泰安樓爲例:

1、“西湖公園”——守護天使

爲保護這座著名古樓,同時也爲遊客及民衆提供一個充滿濃郁客家風情的文化場所,大埔縣委縣政府多方籌資,於2004年6月3日動工興建大型保護公園——西湖公園。保護公園建成後,有關部門計劃在該樓展出客家人生活生產工具及有關場景,使之成爲客家民俗風情博覽館。2005年1月公園開放,我們去的時候已經看到有幾間空置的房間掛、擺着不少展品。樓頂屋檐也被修葺一新,圍牆和其他旅遊設施仍在修建。

2、“保護”背後的隱情

修建的西湖公園似乎成了泰安樓的守護天使,給它一道防護的籬笆。然而,羣衆的心聲是真實的,讓我們聽聽泰安樓居民的看法。

住在二樓的一位老伯熱情地接受了我們的訪問,他告訴我們,他已經60歲了,沒有固定的工作,在西湖公園計劃實施之前一直靠種田爲生。他的老婆生病臥牀,家裏還有一個11歲的獨女。他給我們一個信息:政府在公園簡介裏面介紹說“荒地變公園”,其實泰安樓周圍原來是一片片的水田,老伯以及泰安樓附近的居民祖祖輩輩耕作在這片水田之上。而當“西湖公園”的計劃擺出來以後,政府開始向他們徵地,並承諾徵地之後會給他們安排,然而按照老伯所說,政府徵地後卻並沒有履行“安排”的承諾,只給了他們一人一萬多的補償金,如今他們家徒四壁,我們也爲他們渺茫的未來擔憂。

(1)安土重遷——無辜與無奈

泰安樓如今只剩下十幾戶人家,面對着即將來臨的泰安樓展廳的對外開放,這些居民都必須面臨搬遷的選擇。我們問老伯,願不願意搬出去,他說,如果政府處理得當的話,他是願意搬出去的。然而就目前爲止,已經搬出去的人家都是比較富裕的,他們已經在外面買了房子,留下的都是一些老弱的、像老伯這樣的貧困家庭。他們沒有能力、沒有資本在外面買房子,只能留下,對他們來說,困難的不是搬出去,而是該搬出去後何去何從。面對這個問題,老伯一臉無奈。

(2)寬容與理解

自己的祖屋被開發作旅遊景點,要接納四方的遊客,曾經平靜的生活就這樣被打破,泰安樓的居民們沒有怨言嗎?對此老伯表示了極高的寬容和理解,他說其實在這裏開展室,好處還是蠻多的:這樣可以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客家文化,以實現客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公園和樓正式開放後,他們也不是一點好處都得不到的,政府的門票收入將會有一部分分成給他們……所以,不管是無奈也好,樂意也罷,住在屋裏的人們普遍都是接受並歡迎遊客們的參觀的。

3、保護?破壞?

談到在樓內開設展覽間,泰安樓的居民無不心懷擔憂。政府想要保護文物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往往忽略了許多後續的問題。老伯說道:泰安樓作爲大埔文化的展廊對外開放以後,他們最擔憂的就是由於遊覽者的不注意而破壞了這座建築。比如小孩子會蹦蹦跳跳,這對有兩百多年曆史的木樓板來說,的確是個不小的打擊;有些遊客還有可能隨地吐痰或者扔垃圾等不道德行爲。旅遊區的開發,給當地帶來經濟的騰飛同時,如果缺乏科學的指導和有力的管理措施,也會帶來嚴重的景點破壞,素有“華北天然植物園”和“植物基層庫”美稱的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和山西五老峯國家森林公園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

三、傳承與發展

客家民居建築作爲漢族五大傳統住宅形式之一,是迫切需要後代的保護和傳承的。可是如今不少的梅州人都搬離了這些傳統民居,被搬離的祖屋又缺乏照顧,破損嚴重,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紅衛兵對傳統民居的破壞可以說是最嚴重的。現在的客家人,對自己祖屋建築的功能、藝術和技術等的知識已經知之頗少,不少人把圍龍屋與客家民居建築等同在一起,更不用說建造出如此考慮周到、做工考究的建築來了。這多少給人“前人種谷後人摘”的意味。 由寶麗華集團公司投資2.5億元在梅縣新縣城修建的大新城圍龍居,按照我們前面對客家民居建築的分類嚴格來講,其實是仿造客家民居中的圓土樓而建的多層商品房,內部形制與圍龍屋完全不同。可是市民們都被誤導了,他們都把這個“圍龍居”稱爲“新式圍龍屋”。

下圖是在雁南飛茶田旅遊度假村的圍龍大酒店,和大新城圍龍居一樣,建造的時候都已經放棄了客家民居建築本身的功能性、技術性和藝術性。

因此,如何把客家民居建築這種特殊的客家文化傳承下去,並繼續發展發揚,成了專業人士的重要課題之一。

當初圍龍屋的建築資金主要有兩點來源:一爲同姓集資;一爲族中海外經商有成者出資。從距今400年的清初到距今100年的民國,客家人不斷從福建往廣東梅州地區遷徙,大大小小的圍龍屋不斷興建。此間隨着家族的興衰,社會的動盪變遷,屋子也由嶄新到敗落,整修,再敗落,再整修。到了改革開放,社會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今天,圍龍屋又在如何敘述他往日的榮耀。 四、小結

目前梅州的民居建築以極具傳統特色的圍龍屋居多,但是由於數量不少,加之農民居住的需要,我們所參訪的圍龍屋中幾乎沒有一座是僅供參觀考察的,我們的參訪不免打擾了當地居民的寧靜生活,但他們仍然友善地回答我們的問題。在梅縣南口鎮、白宮鎮參訪民居時,居民們更是非常熱情地協助我們,在他們的幫助之下我們才得以深入瞭解圍龍屋的建築精髓和所蘊含的濃郁的客家文化。

從功能性上來說,它體現了客家先民強烈的排他性。

從技術性上來說,如前面所提到的一些建築技巧和風水,可以看出客家先民建造他們的房子時所用到的全面的建築思維。當時的生產力並不高,然而從建築用地和建築材料的選擇,瓦的燒製,到水渠的設計挖掘,樓房的搭建,都是客家先輩們經過精心的思考和勤勞的雙手做出來的。

從藝術性上來說,無論是木雕還是石雕,都那麼精美絕倫,而雕刻的精美度也極大地反映了建造者的家庭富裕狀況。

參考資料:

1 李柏林編著 《梅州史蹟縱覽》 廣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2 黃漢民 《客家土樓民居》 福建教育出版社

3 謝重光 《閩西客家》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註釋:

① 晚宋的石溪心月《墨梅一題序》:“……頃在四明同清涼範長老遊大梅,或索和花光師墨梅十題,題曰懸崖放下,曰絕後再蘇,曰平地春回,曰淡中有味,曰一枝橫出,曰五葉聯芳,曰高下隨宜,曰正偏自在,曰幻花滅盡,曰實相常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