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精選1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5W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1

即便到了暮年,朱老倔強的個性一點也沒有減弱。老伴心疼他,把筆和紙藏起來,朱老一着急就從牀上跳下來找;子女心疼他,想替父親記錄讓父親口述,朱老又認爲那樣限制了自己的思考空間。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精選12篇)

朱彥夫就是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中繼續着自己的寫作,花了7年時間,用壞500多支筆,在1996年出版了33萬字的首部自傳體小說《極限人生》。在出版的當天晚上,朱老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在書的扉頁寫滿了戰友的名字,雙眼含淚,以這樣特殊的方式祭奠逝去的戰友。

1996年底,朱彥夫在一次報告會上突發腦中風倒在了講臺上,從那之後他身體偏癱,口齒也不再清晰,但他的大腦依然活躍。在病情好轉後,朱老又開始了寫作,又花了兩年時間,他出版了24萬字的第二部自傳體小說《男兒無悔》,在社會上引發巨大反響。

朱老的事蹟也傳到了國外,外界紛紛稱他爲中國的“當代保爾”,而俄羅斯《真理報》的記者更認爲,朱老的精神比起保爾有過之而無不及。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2

1950年,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朱彥夫在嚴寒中拼殺三天三夜,在敵人的狂轟濫炸中,這位小戰士全身多處重傷倒在了血泊裏,待增援部隊把他送到醫院時,朱彥夫的四肢已經潰爛,只有截肢可以保命。

昏迷93天,先後經歷47次手術,朱彥夫奇蹟般醒來了,但卻要面對一個陌生而殘缺的自己——殘腿斷臂,沒了左眼,成了一個重殘軍人。他撕心裂肺的叫聲傳遍了病房。

還不到18歲,卻要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縱然他有剛強的性格也擋不住眼裏的熱淚滾滾。他想過自殺,卻連自殺的力氣都沒有了。

消沉了一個星期,朱彥夫終於平靜下來,他想到了那些已經死去的戰友,決心重振旗鼓活下去,“只要還有生命,就能有作爲。”朱彥夫這樣勉勵自己。

1952年,朱彥夫住進了山東省榮軍療養院,享受專人護理,但他內心卻不甘於此。雖然斷了手腳,朱彥夫作爲一名軍人的信念並沒有斷。他深信自己還能爲國家爲人民作出貢獻。但眼下他必須重新開始——學站立、學走路,學會用“手腳”自理生活。

重新學習的過程是艱難苦澀的。朱彥夫用一雙斷臂夾起勺子,爲了把第一口飯送到嘴裏,他重複了成千上萬次練習,不是掉勺子就是打翻碗,曾經簡單不過的動作,如今卻像一座大山橫在他面前,讓這個山東漢子憋屈不已。

同樣的問題還有站立。他先是讓人幫他安上假肢,後來嫌麻煩開始自己裝假肢,但當時的假肢一副就重達17斤,憑他殘缺的胳膊並不容易完成,每次他都把自己摔得夠嗆,而每次摔倒,他四肢上剛結痂的創口都會再次磨破出血。

但這是一個有着鋼鐵意志的軍人,他就是想要靠自己站起來,靠自己自理生活,他開始唱軍歌給自己“止痛”,不斷地摔倒,不斷地起來,終於能夠自己安上假肢了,再拄上柺杖,他就可以“全副武裝”地學走路了,儘管每次要耗費半小時以上才能出門,朱彥夫心裏仍十分激動,因爲他朝着自己的信念邁進了一大步。

在療養院的日子裏,朱彥夫無時不刻想念着家鄉,倔強的性格不允許他一輩子被別人伺候,年幼參軍離鄉,這個遊子渴望着早日康復回家。“雖然成了‘肉軲轆’,可我依然是個戰士!不能爲國效力了,但絕不能再給國家增加負擔。”朱彥夫說道。

朱彥夫每天猶如踩高蹺一樣走出病房鍛鍊,日子一天天過去,他的步履越發穩健,看着周遭驚訝的目光,他堅信自己的終點不在病房,這輩子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完成。

朱彥夫在日記中寫道:“與其腐爛,不如燃燒”。他終於下定決心,在1956年放棄榮軍療養院的特護待遇,回到朝思暮想的故鄉——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3

4歲時就毅然參了軍,1949年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少年從軍保家衛國,血灑疆場、身體殘疾;退伍後,拖着殘軀帶領鄉親建設家園,並將自己的經歷體會寫成小說,用堅強意志和爲民情懷書寫着自己的“極限人生”,被譽爲“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1947年,14歲的朱彥夫報名參加解放軍。

1950年,朱彥夫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戰役中身負重傷,雙腿膝蓋以下、雙手手腕以上截肢,失去左眼,成了一級傷殘軍人。朱彥夫從部隊回到家鄉後,

1957年,擔任村支部書記。上任伊始,朱彥夫拄着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到田間地頭查看生產,逐門逐戶察訪民情。他的主意慢慢拿定:治山、治水、造田、架電。一個個山裏人想都沒想過的大工程,在張家泉熱火朝天地展開,一干就是10多年。

張家泉三面是山。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解決,張家泉村就永遠吃不飽。朱彥夫帶領張家泉村村民,先後將荒地“趕牛溝”“舍地溝”“臘條溝”變爲沃土。爲了讓羣衆早日用上電,朱彥夫在妻子的照顧下,跑上海、南京、勝利油田、陝西聯繫材料,經過艱苦努力,終於讓張家泉村於1978年結束了點油燈的歷史。

1982年至今,從村黨支部書記崗位退下來後,他用嘴銜筆、殘肢抱筆,歷時7年,七易其稿,創作完成了兩部震撼人心的自傳體長篇小說《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親筆題寫書名並題詞:“鐵骨揚正氣,熱血書春秋”。

很多人對朱彥夫的瞭解,始於他33萬字自傳體小說——《極限人生》。一位沒有四肢,沒有左眼,右眼的視力只有0.3,沒上過學,但參加過上百次戰鬥,三次立功,十次負傷,動過47次手術的特等傷殘軍人,用超人的毅力,向自己挑戰,向人生挑戰,他就是被譽爲當代中國的保爾·柯察金的——朱彥夫。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4

朱彥夫回鄉之前,很多村民以爲他已經在戰場上壯烈犧牲了。沒想到在1956年卻把這位“烈士”給等回來了,儘管回來的已經是一個“缺胳膊少腿”的戰士,村民們仍舊激動萬分。但在當時,村裏依舊貧困落後,大家也沒有對歸來的朱彥夫有着太大的期望。

但這恰恰是朱彥夫所想要改變的,他生長在這裏,深知貧困的滋味不好受,上天既然重新給了他希望,他絕不會放棄,他回來就是想帶領村裏的老少爺們都過上好日子。

回鄉後朱彥夫先是“閉關”了一段時間,既是爲了繼續磨練自己自理生活的能力,也在琢磨如何改變村裏落後的面貌,張家泉村歷來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祖輩們都沒辦成的事,要摘掉這帽子談何容易。

朱彥夫在療養院期間因爲時間充裕,看書彌補了一些文化知識,他苦思冥想很久終於悟出一個道理:要扶貧,先扶智。他想到了讓鄉親們看書、學習。書從哪裏來?他決定用自己的退伍撫卹金採購;看書的地點呢?他與家人商量後,將老母親的房間騰出來用做村裏的圖書室,消息一傳開,鄉親們踊躍前來,一時門庭若市,但鄉親們大多數不識字,朱彥夫只得陪在旁邊幫大家一篇篇文章講解,一天下來常常口乾舌燥。時間長了,朱彥夫想,既然鄉親們學習都要指望他來講解,何不順勢而爲,在村裏辦夜校?

村幹部們對於這個大膽的想法很支持,很快在山上爲他騰出一間倉庫,用石頭壘了板凳桌子,再裝上黑板,張家泉村的夜校正式開學。而朱彥夫理所當然就是村民們的老師了。但“朱老師”這個新角色可一點也不容易,上課時他用殘臂抱着粉筆格外吃力,講課久了雙腿就麻木了,好幾次下課邁不開腿直接摔倒在講臺上;不僅如此,由於夜校離家有2裏地,朱彥夫下課天都黑了,因爲看不清山路而摔倒那更是家常便飯……爲了幫村民在精神上脫貧,朱彥夫吃盡苦頭,打破牙齒和血吞。在他擔任教師那兩年裏,從未因爲個人原因缺課,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報,村民們不少都學會了寫信和看書,還培養出了幾個會計,村裏的文化水平真的提高了。

後來,村裏的老支書請辭,誰來當下一任村支書?村民們紛紛推舉“朱老師”,人心所向的朱彥夫就這樣當上了村裏的書記,這一干就是25年。

接過村支書的擔子,朱彥夫這位重殘軍人一開始還有點猶豫,但村民們已經認定他是村裏的領頭人了,他咬咬牙,告訴自己要麼不幹,要麼就要真的到一線跟大家一起勞動。從那之後,朱彥夫每天早早就穿好假肢,戴上墨鏡和一條擦汗毛巾,深入到田間地頭督促生產,不時還會挨家挨戶詢問民情,把村裏的現狀全部掌握在腦海裏,晚上回到家了仍不休息,還在爲村子的未來出謀劃策。

張家泉村的路不是上山就是下坡,爲了考察村裏的每個角落,朱彥夫這位村支書摔的跟頭比之前更多了,工作中不時“洋相百出”,跟村裏的每一寸土地幾乎都有過親密接觸,但朱彥夫對此格外樂觀,總結出自己的四種走路方法:站着走,跪着走,爬着走,滾着走。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5

強信心,走好“未來路”

毛相林常說:“雖然現在條件好了,但下莊精神丟不得,還要一代一代傳下去。下莊人的步伐不會止於打通絕壁上的天路,不會止步於脫貧路,還要走好鄉村振興的路,走上小康路!”

爲激勵下一代繼續奮鬥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讓下莊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2020__年底,毛相林積極主動向縣、鄉兩級申請,想在下莊村建立一個下莊人事蹟陳列室。

20__年4月,在縣、鄉兩級大力支持下,下莊人事蹟陳列室在下莊村文化廣場建成,廣場上還屹立了一座“下莊築路英雄譜”,上面刻着108位當年以生命挑戰懸崖的村民姓名,彰顯了下莊人用生命和汗水鑄就的不甘落後、不等不靠、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下莊精神”,承載了毛相林這一代下莊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

20__年通路以後,全村有36人外出上國小、132人外出上中學,29人考上了大學。毛相林希望這些有知識、有見地、有文化的年輕人能回到下莊,用自己學到的知識改變下莊的面貌。

每年過年外出務工村民回家,毛相林都要挨家挨戶上門爲他們講述這些年來下莊的變化,描繪下莊美好的未來,請他們回來,爲下莊的鄉村振興盡心出力。41歲的楊亨均回來成立了秀蔥農業專業合作社,管理下莊的桃園,探索出新的創收門路;29歲的毛連長帶着女朋友一起回來,做網絡直播帶貨;大學生彭淦回來了,走上講臺成了下莊村小的一名老師;毛相林的兒子毛連軍也回來了,參與到旅遊環線建設中。

毛相林說,等他從村主任崗位上退下來,他就做下莊人事蹟陳列室的義務講解員,爲大家講述下莊人脫貧奔小康的故事。他要把下莊精神傳承下去,讓來到下莊的人們懂得珍惜黨和國家的好政策,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建設和諧富足的美麗鄉村。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6

夏天特別熱,但還是熱不過蘇炳添,亞洲飛人、中國短跑男神……這些稱號讓蘇炳添成爲微博、微信上的熱詞,成爲頻頻刷爆朋友圈的當下紅人。這位僅僅有着1米72身高的大男孩,讓國人刮目相看的同時,更讓世界側目———黃種人的“極限速度”是怎麼突破的?全球短跑專家紛紛驚歎小個子跑出的“中國速度”。

當蘇炳添正被世界矚目時,他回到了家鄉———中山,見到久別的父母,他說,很想念家裏人,想好好陪一下父母,安安靜靜休息一下。沒有榮歸故里的張揚,沒有載譽歸來的豪言壯語,有的只是對家人的牽掛,對未來體育事業的思索。這就是中山人,敢想敢思敢爲天下先,這是中山先賢留下來的精神特質,它被中山人很好地繼承,而蘇炳添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在百米賽場上將這一精神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正因爲這種“敢爲天下先”的精神讓蘇炳添一次次創造奇蹟。

蘇炳添說,一開始,他的短跑事業並不順利,而自己的進步源於起跑技術和前半程跑法的改變,即從以前先出右腳改爲先出左腳,並且重點訓練了30米至50米,以及50米至70米兩段途中跑技術,兩項技術的改變讓他進步飛速……看起來,這裏面似乎沒有太多祕密,更多的是一種善於發現問題,不斷嘗試改變,甚至不斷創新的過程。我們看到的是9秒99,而我們看不到的是9秒99背後的汗水與淚水、煎熬與奮鬥,蘇炳添用成績證明亞洲人同樣能站在百米決賽的跑道上,用成績展示出“敢爲人先、不斷超越、奮勇拼搏、爲國爭光”的“蘇炳添精神”。

“添仔回來了!”家鄉人在朋友圈裏歡呼、祝福,平靜下來,作爲蘇炳添的家鄉——中山需要這種“蘇炳添精神”,它帶給家鄉人驕傲的同時,帶來希望,激勵着中山各行各業砥礪前行。

中山,曾創造出可喜的成績,但成績代表着過去,如今的中山正處於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有機遇同時面臨挑戰和壓力。如何破局,是否能從蘇炳添的身上看到些什麼,是否能像全球短跑專家研究蘇炳添一樣來研究學習些什麼,“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像蘇炳添那樣發現問題的同時敢於改變,敢於嘗試,敢於創新,從而推動中山新一輪大發展。

我們相信,香山先賢們留下的“敢爲天下先”的精神特質,不僅僅在蘇炳添身上傳承,同時會在每一箇中山人的身上傳承,成功沒有祕密,成功靠的就是這種在蘇炳添身上完美呈現的“敢爲人先、不斷超越、奮勇拼搏、爲國爭光”精神。

我們希望這種精神不僅是帶來9秒99的快感,朋友圈裏的雀躍,而是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凝心聚智,將中山推向最美的巔峯,讓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每一天都感受到9秒99被不斷刷新的愉悅!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7

10月,淄博市沂源縣張家泉村,漫山果樹枝頭上熱鬧起來,掛滿一個個“沂源紅”蘋果。看到當年的荒山生機勃勃,村民們過上了好日子,曾經的村黨支部書記朱彥夫滿懷欣慰。在朱彥夫家,86歲的老英雄坐在牀上,依舊是戰士的英姿。

1947年沂源解放,那年冬天,14歲的朱彥夫穿上了軍裝。讓他自豪的是,在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戰鬥中,他都立過戰功。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朱彥夫失去四肢和左眼。是一輩子在療養院被人伺候,還是回老家?“去”還是“留”,如當年的“生”還是“死”一樣,擺在了他面前。最後,他作出決定:不能讓國家養起來,我要回家。

1956年春,主動放棄榮軍休養所特護待遇,朱彥夫毅然回到家鄉——沂源縣張家泉村。1957年,他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在人生的第二個“戰場”,與鄉親們一起奮鬥25年。

一上任,朱彥夫就拄着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臂上搭着塊隨時擦汗的毛巾,深一腳淺一腳,到田間地頭查看生產,逐門逐戶查訪民情。主意慢慢拿定:治山、治水、造田、架電。一個個山裏人想都沒想過的大工程,在張家泉村熱火朝天地展開。他始終掌握第一手資料,春天的耕播、用肥、苗情他了解;夏天莊稼長勢、旱、澇、蟲、草荒他知道;秋天莊稼收割、打場情況他說得清;冬天整地、積肥狀況他了然於胸。

全縣第一個有拖拉機、第一個平均畝產過600斤;全鄉第一個用上電、村民人均收入第一……誰能想到,這麼多“第一”,竟是張家泉村,這個新中國成立初期村民連地瓜幹都吃不飽、一到災年就靠討飯餬口的窮山村創造的。

在休養所頤養天年,不是很好嗎?即使回到村裏,也可以吃國庫糧,衣食無憂,爲什麼非要幹村支書這個苦差事呢?朱彥夫說:“雖然我沒手沒腳,但有心有腦,哪能吃閒飯?看到鄉親們連飯都吃不飽,我哪能袖手旁觀?帶領大夥過好日子,困難肯定不少,但再難,比戰場上拼刺刀還難嗎?與其腐爛,不如燃燒!”

那時候,村裏沒有辦公室,朱彥夫家狹窄的屋子就是會議室。支部開會,一開就到深夜。他不止一次對全家人說:“咱家有特等殘廢這一個‘特’字就夠了,絕不容許再有一個‘特’字出現!”

對家人嚴苛得近乎“殘忍”,但朱彥夫對村民卻百般呵護。他的大女兒朱向華告訴記者,父親每月的傷殘金,大部分都用在了集體的事和接濟村裏的窮人、病人上。上級每月配給他的白麪、紅糖,他也總要分一些給四鄰八舍的老年人、五保戶、病人和烈軍屬。家裏的雞蛋也不讓孩子們吃,用作公務招待。公社、縣城來人,到了吃飯點兒,他就自掏腰包在家裏招待。

前不久,張家泉村現任支書劉文合又來到朱彥夫家。一落座,朱彥夫就扒拉開自己的日記本,搓出一張紙條交給劉文合。這是老書記的習慣,自從朱彥夫患腦梗塞後,思維就難以一直清晰。看電視時,有什麼致富項目和信息,覺得村裏能用上,或者自己有什麼建議,他就寫下來,等村裏來人交給他們。

朱彥夫是個發光源,釋放正能量。在他身上,沒有暮氣,沒有怨氣,沒有驕氣,而是處處彰顯着勤儉樸實的優良作風、感天動地的浩然正氣。從1952年開始,到1996年突發腦梗塞倒在講臺上,44年間,朱彥夫拖着殘腿,每請必到,奔走大江南北,無償作了1000餘場報告,聽衆達幾百萬人,所到之處,都會引起聽衆的強烈共鳴。

談吐間,他有軍人的豪氣,也有沂蒙漢子的樸實。他常拿自己開玩笑,身上的傷疤每到陰天下雨就疼,他說自己是“天氣預報”;假腿走在泥水裏,他說這就是優越性,零上100度不覺得燙,零下100度不凍得慌。“我當了一輩子‘小偷’,14歲偷着去參軍,從療養院裏偷着回家,當村支書也是瞞着家人偷着幹上的。晚上想出門查看工程,老伴、子女都不讓,我就偷着去。見熟人就躲到莊稼地裏,要不讓他們發現了就揹着你、推着你,你就看不到想看的東西了,就不自由了。”在朱彥夫心裏,“偷”是一種幸福。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8

張順東和李國秀是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的村民。今年47歲的張順東因年幼時被高壓線電傷,失去右臂,雙腳受傷嚴重。而李國秀先天就沒有雙臂。兩人在張順東19歲時結爲夫妻,並在往後的日子裏“互爲手足”,用殘缺的身體支撐起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

結婚後,生活中的困難相繼而來,兩個孩子的出生也讓這家人的生活愈加艱辛。張順東憑藉一隻手學會駕駛農用三輪車,通過平時運輸力所能及的物品,減輕家庭負擔。李國秀則靠雙腳在地裏勞動,配合丈夫完成拔菜收菜、打整土地等農活,通過不斷練習,學會用腳繡花、寫字。

“我的妻子雖然沒有雙手,但她的雙手長在了心裏。非常幸運,我們走在了一起。”張順東始終很感謝有李國秀的陪伴,兩人堅持種田、養殖、趕集、賣貨,將日子經營得越來越好。

“我的腳在幾次手術之後還是非常痛,但爲了這個家,爲了生活,我不得不站起來。”張順東告訴記者,自己的腳做了手術後依舊行走困難,現在傷口不時化膿,更是難以下地幹活,“但爲了這個家再難還是得要往前走”。

身體不便的夫妻二人,同樣承擔着普通中年夫妻的生活壓力。上有80餘歲的父母需要贍養,下有一雙兒女需要照料。張順東的哥哥因病、嫂子因意外相繼去世後,兩個侄女由張順東夫妻照看長大。他們從未因此放棄贍養父母的義務,將孩子們培養長大,看着大侄女出嫁,陪伴小侄女上學,一樣都沒有落下。

如今,張順東通過參加殘疾人電商培訓,做起了電商直播,妻子的刺繡也越做越好。兩人的女兒已經大學畢業,成爲一名教師,兒子在家中幫助夫妻倆一起做電商,將麪條、蜂蜜等雲南的特色農產品推銷出去。

張順東、李國秀的事蹟,給村民們脫貧致富,走上鄉村振興道路做出了榜樣。“我們過好了自己的日子,也希望帶動更多的村民通過電商平臺致富,過上更好的生活。”張順東說。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9

這個假期,人們聊得最多的話題就是奧運會了。當奧運健兒經過奮力拼搏獲得獎牌的那一刻,全場掌聲雷動,榮譽和獎勵紛沓至來。可是,很少有人體會到這些奧運健兒所經歷過的痛苦和磨難。

奧運會田徑男子100米短跑預賽,中國隊的`三名選手出戰,蘇炳添、謝震業和吳智強。最終蘇炳添以10秒05小組第二名成功晉級到半決賽,他連續兩屆奧運會晉級到半決賽,也創造了紀錄。謝震業10秒16和吳智強10秒18遺憾出局,半決賽中蘇炳添跑進了職業生涯最好的成績挺進決賽。

9秒98,在奧運會男子100米決賽中,蘇炳添沒能發揮出自己的最好水平,或許是受到英國選手休斯搶跑的影響,他的起跑反應慢了一點,導致他最擅長的起跑沒能做好,最終只能是略有遺憾的獲得第六名。

雖有遺憾,但這已經是中國田徑選手的最好成績,同時也是亞洲選手的最好成績。一個黑頭髮黃皮膚的中國人站在了幾乎是黑人專屬的奧運百米決賽賽道上,這是許多年前我們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

“0.01秒眨眨眼就過去了,但每個0.01秒對我來說都是一個極限。”蘇炳添曾這樣描述0.01秒的定義,看運動員在場上拼搏的時候,身爲高中生的我們應該也不斷超越自己,爲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不斷奮鬥。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10

陳陸在微信朋友圈20__年1月9日發了四張照片,是還在襁褓中的兒子。

這是他微信且僅有的一條更新。

陳陸犧牲後,孩子似乎也發現了父親的“缺席”,開始吵着要爸爸了。

如今,陳陸妻子在悲痛之餘最掛念就是他們愛情的結晶——兒子。“我和公公婆婆現在共同的目標,就是把孩子帶好,帶大。”妻子說道。

回看陳陸一家,澎湃新聞也在公開報道中瞭解了這個家庭的平凡與不平凡。

20__年,安徽媒體中安在線推出“我家70年”專欄,其中就介紹了陳陸的家庭。

報道稱,“陳陸是廬江消防大隊的一名指揮員,愛人是合肥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後勤處助理員,爸爸媽媽分別來自邊檢和公安,外公是抗美援朝的老兵,這讓‘制服’成了一家人的主色調。”

20__年,消防、邊防分別進行了改制換裝,陳陸的消防制服由橄欖綠變成了火焰藍,妻子的邊檢制服也由橄欖綠變成了警服藍。而在此之前,陳陸和妻子是雙軍人家庭。

陳陸的爸爸陳立山是第一代安徽邊防軍人,見證了安徽邊防從剛剛組建的一無所有,到如今的快速發展。

火災、危險化學品泄漏、交通事故、建築坍塌、重大安全生產事故和羣衆遇險事件,地震、地質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自然災害,消防隊員始終在人民羣衆最需要的時候衝鋒在前,救民於水火,助民於危難,給人民以力量。而作爲消防隊員家屬的妻子,對消防職業的危險和繁忙有着更切身的體會。由於工作特殊,結婚九年來,她和陳陸從未在一起過除夕。

妻子即將臨盆、陣痛入產房時,恰巧廬江一廠房失火,陳陸在執勤一線指揮無法抽身。

陳陸生前爲兒子準備的禮物——消防車模型合肥市消防救援支隊供圖陳陸每兩週回家一次,兒子分不清哪個星期,每到週五就會問,“爸爸這周能不能回來?”雖然當時兒子只有3歲,但一看到消防車,就會喊“爸爸、爸爸”。在陳陸空蕩蕩的辦公室裏,一個嶄新紅盒子裏放着陳陸給兒子特意準備的禮物——一輛消防車模型。

“軍人,意味着奉獻和犧牲。一切以服從命令爲天職。他的犧牲,是爲了人民的利益。”父親陳立山依舊保持着軍人的那份堅強,只是在回憶起自己的兒子時無聲的抹着眼淚。

“我們要把孫子培養好,像他爸爸一樣,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陳立山說。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11

朱彥夫同志是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人,1933年7月出生,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級傷殘軍人。1956年,他主動放棄榮軍休養所的特護待遇,開拓新的人生之路。1957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帶領全村羣衆治理荒山、興修水利、發展教育,經過25年的艱苦奮鬥,使全村羣衆逐步擺脫貧窮落後狀態,過上溫飽殷實的好日子。20__年3月31日,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5月16日第二次被授予“全國自強模範”榮譽稱號。

(一)自費辦起山村圖書館和第一所夜校

1957年,那時的張家泉村是出了名的窮村,老老少少識字的沒幾個。朱彥夫意識到要改變村裏貧窮落後的面貌,必須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朱彥夫決定在村裏建個圖書室,但是,當時的條件異常艱苦,他拿出微薄的撫卹金,置辦圖書,創辦圖書室。又辦起了山村裏的第一所夜校,教羣衆識字。他親任教員,爲了在黑板上寫字,他把粉筆上套上彈殼,用兩隻殘臂夾着寫字,彈殼扎進殘臂鑽心的疼。夜校離家很遠,朱彥夫每天拄着雙柺,拖着17斤重的假肢,天天晚上風雨無阻。

他的心血沒白費,在2年多的時間裏,100多名學生從夜校走出,成爲張家泉村建設的中堅力量。此後各生產隊、大隊的歷任會計,都是夜校的“畢業學員”。

(二)棚溝造地,向山溝要良田

張家泉村兩山夾一河,村邊的趕牛溝、臘條溝、舍地溝,把農田分得七零八落。尤其是最大的趕牛溝,常年洪水沖刷,溝裏亂石如陣,寸草難生。

要脫貧,先改地。朱彥夫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棚溝造地,用石頭把溝棚起來,上面填土,讓農田連成片;下邊淌水,洪水來了也衝不了地。朱彥夫說:“不幹,溝還會一年年荒下去;整起來,就是咱村的糧囤子。講困難,我這個殘廢都不怕,你們還怕啥?”一番話,說得人人面露愧色。士氣鼓起來,發展就有了希望。忙完秋收,張家泉人開進了“趕牛溝”。钁刨鍬挖,筐擡車推,一干就是一個冬春。

一個冬春下來,搬了2萬多方土石,建成了1500多米長的暗渠。荒廢了的趕牛溝,變成了40多畝平展展的良田,當年增產糧食5萬多斤。舍地溝、臘條溝也變成了70多畝良田,直到現在仍給村民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三)修建大口井,解決山村缺水問題

張家泉是個缺水村,直到上世紀60年代末,別說澆地灌溉,吃水都是難題,爲了吃水,村民得跑幾裏山路。

朱彥夫請來水利專家,翻山越嶺,數不清摔了多少跟頭。水源找到後,他天天靠在打井工地,現場指揮。數九寒天,張家泉的打井工程熱火朝天。打到10米多,井底開始見了水。朱彥夫放心不下,非要下井看看,混合了斷肢創面上磨出的血水,生生把假肢和斷肢凍在了一起。

經過一個冬天,一眼深6米、東西寬24米、南北長33米的大口井終於竣工了,張家泉村有了歷史上的第一眼大口井。此後的兩個冬天,朱彥夫帶領鄉親們一鼓作氣,又打出兩眼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長的水渠,徹底解決了村民用水匱乏和無水澆田問題。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12

因核輻射早早離世的鄧稼先曾給楊振寧寫過一封書信:“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隔着幾十年的歲月和生死,已經百歲的楊振寧對兒時的同窗深情喊話:“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是以後50年,適合了你‘共同途’的囑望,我相信你會滿意的。”

楊振寧:我雖然在美國住了多年,可是就像我的一個朋友所講的,說楊振寧你血管裏所流的是你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

回國後,他交給接待人員一份希望會見的人員名單,列在第一位的,就是他的老同學——鄧稼先。因爲他心中一直盤旋着一個疑問。1964年中國原子彈研製成功,舉國歡騰,但美國學界一直傳言這其中有美國物理學家的幫忙,楊振寧希望好友鄧稼先能親口打破這個傳言。楊振寧:希望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是中國人自己做出來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