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員事蹟(通用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6K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員事蹟 篇1

3月30日18時許,四川省涼山州木裏縣雅礱江鎮立爾村發生森林火災,由於地形複雜、坡陡谷深,交通、通訊不便,給消防救援工作帶來很大不便。經過一天的撲救,撲火人員在轉場途中,受瞬間風力風向突變影響,突遇山火爆燃,27名森林消防指戰員和3名地方撲火人員失聯。

4月1日上午11時55分,第77集團軍某陸航旅接上級命令,出動兩架直升機,緊急飛赴四川省涼山州木裏縣雅礱江鎮立爾村執行山火救援任務。不過,不幸的消息還是迅速傳來——搜尋到30具遺體,其餘失聯人員目前仍在緊張搜救中。

消防救援工作快速啓動,迅疾展開,在近期爆發的重大事故中,總少不了撲火人員的身影。他們可能是消防指戰員,也可能是山林防護員,或者是消防安全員。無論他們的身份爲何,都在事故現場貢獻出了自己的熱血甚至是生命。逝去的生命總是讓人悲痛。每一次事故背後,我們都需要反思,是否還可以做得更好?

20__年10月9日上午10時,武警公安消防部隊移交應急管理部交接儀式舉行。這意味着我國自1964年以來歷時54年的消防兵爲現役軍人的體制,得到了根本性改革。公安消防部隊轉到地方後,現役編制全部轉爲行政編制,成建制劃歸應急管理部。

在近些年的一些火災救火實例中,人們在感慨消防戰士捨生忘死的同時,也感到消防確實是一個特別專業的崗位。“我國因公犧牲的消防兵中,入伍不足5年的佔了較大比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消防實行現役制度,消防兵更迭太快,個人滅火經驗難以有效積累。”軍事觀察員王若愚如此說,“如20__年1月2日,黑龍江哈爾濱市一倉庫發生火災,先後兩次發生坍塌,造成5名消防戰士不幸犧牲。年僅18歲、入伍4個月後首次實戰出勤的趙子龍,成爲這5名遇難的消防員中年紀最小的一位。”

消防兵由現役向行政編制的轉變,消防員成了職業性工作,不再有退役一說,這說明中國消防正在不斷與世界接軌,也說明消防隊伍建設越來越科學化、專業化,讓消防員在滅火救援的工作中的專業經驗不斷積累,可直接降低消防員的傷亡率,這是對消防人員生命的尊重。

應急管理部消防局副局長魏捍東對外披露,除了更加專業化、職業化,消防員在承擔原有的救災救助工作以外,還要針對各種特殊災害,打造出若干個特勤隊、攻堅組、專業隊,成爲現代化、專業化、職業化的綜合應急救援主力軍和國家隊,來滿足各種複雜的特殊災害救援的需要。

此次涼山州火災的救援就充分體現出這種特性。只是我們的建制纔剛剛開始,還有不少不完善的地方。期待今後的救援能夠更加及時,更加專業,更加安全,以減少消防員、撲火員的傷亡率。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員事蹟 篇2

聶海勝,湖北棗陽人。198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__年11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英雄航天員”稱號。20__年7月,獲頒“二級航天功勳獎章”。

聶海勝,棗陽市楊壋鎮樊莊村人。1981年,考入棗陽一中讀書,高中畢業時順利通過空軍招飛,1983年6月,聶海勝在空軍長春飛行學院(現空軍航空大學)入伍。學習期間,其成績優秀,在同期學員中第一個放單飛。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領航主任,飛過殲五、殲六、殲七等機型,安全飛行1480小時,爲空軍特級飛行員。

1998年1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成立,聶海勝成爲首批14名航天員中的一員。經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覈。20__年,入選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神舟五號航天員梯隊。

20__年10月12日,聶海勝與指揮長費俊龍冒雪出征,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執行中國航天史上首次“多人多天”載人飛行任務,獲得圓滿成功。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完成了中國真正意義上有人蔘與的空間科學實驗,標誌着中國在發展載人航天技術、進行有人蔘與的空間試驗活動方面取得了又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勝利,進一步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20__年7月,聶海勝晉升少將軍銜。

20__年4月,聶海勝入選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飛行乘組,並擔任指令長。同年6月11日,聶海勝與航天員張曉光、王亞平駕乘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進入太空,在實現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自動和手動控制交會對接,完成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開展航天員太空授課後,於6月26日安全返回地面。此次飛行任務中,手控交會對接難度係數很大,被形象地稱爲“太空穿針”,對眼手協調性、操作精細度和心理素質要求極高。爲了完成這一任務,聶海勝在地面模擬訓練超過20__次,充分展示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20__年2月,聶海勝出任中國航天員大隊大隊長。

20__年11月,聶海勝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英雄航天員”稱號。20__年,榮獲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20__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向其頒發“二級航天功勳獎章”。20__年1月,聶海勝等11名航天員被中央宣傳部授予航天員羣體“時代楷模”稱號。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員事蹟 篇3

今年的夏天特別熱,但還是熱不過蘇炳添,亞洲飛人、中國短跑男神……這些稱號讓蘇炳添成爲微博、微信上的熱詞,成爲頻頻刷爆朋友圈的當下紅人。這位僅僅有着1米72身高的大男孩,讓國人刮目相看的同時,更讓世界側目———黃種人的“極限速度”是怎麼突破的?全球短跑專家紛紛驚歎小個子跑出的“中國速度”。

當蘇炳添正被世界矚目時,他回到了家鄉———中山,見到久別的父母,他說,很想念家裏人,想好好陪一下父母,安安靜靜休息一下。沒有榮歸故里的張揚,沒有載譽歸來的豪言壯語,有的只是對家人的牽掛,對未來體育事業的思索。這就是中山人,敢想敢思敢爲天下先,這是中山先賢留下來的精神特質,它被中山人很好地繼承,而蘇炳添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在百米賽場上將這一精神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正因爲這種“敢爲天下先”的精神讓蘇炳添一次次創造奇蹟。蘇炳添說,一開始,他的短跑事業並不順利,而自己的進步源於起跑技術和前半程跑法的改變,即從以前先出右腳改爲先出左腳,並且重點訓練了30米至50米,以及50米至70米兩段途中跑技術,兩項技術的改變讓他進步飛速……看起來,這裏面似乎沒有太多祕密,更多的是一種善於發現問題,不斷嘗試改變,甚至不斷創新的過程。我們看到的是9秒99,而我們看不到的是9秒99背後的汗水與淚水、煎熬與奮鬥,蘇炳添用成績證明亞洲人同樣能站在百米決賽的跑道上,用成績展示出“敢爲人先、不斷超越、奮勇拼搏、爲國爭光”的“蘇炳添精神”。

“添仔回來了!”家鄉人在朋友圈裏歡呼、祝福,平靜下來,作爲蘇炳添的家鄉——中山需要這種“蘇炳添精神”,它帶給家鄉人驕傲的同時,帶來希望,激勵着中山各行各業砥礪前行。

中山,曾創造出可喜的成績,但成績代表着過去,如今的中山正處於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有機遇同時面臨挑戰和壓力。如何破局,是否能從蘇炳添的身上看到些什麼,是否能像全球短跑專家研究蘇炳添一樣來研究學習些什麼,“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像蘇炳添那樣發現問題的同時敢於改變,敢於嘗試,敢於創新,從而推動中山新一輪大發展。

我們相信,香山先賢們留下的“敢爲天下先”的精神特質,不僅僅在蘇炳添身上傳承,同時會在每一箇中山人的身上傳承,成功沒有祕密,成功靠的就是這種在蘇炳添身上完美呈現的“敢爲人先、不斷超越、奮勇拼搏、爲國爭光”精神。我們希望這種精神不僅是帶來9秒99的快感,朋友圈裏的雀躍,而是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凝心聚智,將中山推向最美的巔峯,讓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每一天都感受到9秒99被不斷刷新的愉悅.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員事蹟 篇4

“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願意改行嗎?”

“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

對話發生的時間是1956年。問話者是到蘇聯訪問的時任外交部副部長陳賡,回答者是結束在蘇聯學習化工機械即將畢業回國的彭士祿。

當時,美國和蘇聯原子彈與氫彈已問世,蘇聯也有了核電站,而中國的核技術基礎幾乎爲零。周恩來總理欲選擇一批優秀的留學生轉學核專業,爲中國今後的核發展儲備人才。彭士祿就是被選中的人員之一。

自此次對話之後,彭士祿沒有選擇回國,而是開啓了在莫斯科動力學院爲期兩年的學習。從那時起,彭士祿便與中國核動力事業結下不解之緣。

從主持設計建造我國第一座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到參與成功研製第一艘核潛艇,從引進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到組織自主設計建造第一座大型商用秦山二期核電站……儘管擁有“革命先烈彭湃之子、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第一個核動力裝置的主要設計者”等諸多響噹噹的頭銜,彭士祿卻說自己從事的工作都是墾荒,且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他更願意稱自己是“一頭核動力領域的拓荒牛”。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員事蹟 篇5

魯迅說過: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學。而朱彥夫,又是這所大學中災難最爲深重的人。就是他,不論在任何情況下,他始終保有對黨的堅定信念,靠着對黨無限的忠誠精神,靠着自己非凡的毅力,自強不息,用生命譜寫了一曲美的人生價值的奉獻之歌。他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是我們每個共產黨人學習的“精神糧倉”。

首先,要學習他始終保有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正是因爲他始終保有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朱彥夫,在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抗美援朝戰爭年代,他毅然選擇勇往直前、無所畏懼;在喪失四肢和左眼情況下,他毅然選擇了自食其力、奮發進取;在和平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他能夠在平凡的崗位幹出輝煌的業績,帶領村民,千方百計,歷經艱難,發展教育,大搞農業開發,把一個窮山區村,變成全鄉的先進村。朱彥夫,一個四肢不全的人,卻能夠經受住來自社會變革帶來的各種嚴峻挑戰和風險考驗,也正是因爲他始終保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只有始終保有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我們才能在任何時候把握人生的正確方向,在任何時候爲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

其次,學習他始終自強不息奮發進取的精神。在抗美援朝的一場戰爭中,他奮勇抗敵,最後陣地只留下他一個人。當昏迷幾十天的他醒過來時,發現自己沒有了四肢,沒有了左眼,但他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選擇了做人生的強者,挑戰人生的極限。爲了減輕國家的負擔,爲了不讓別人照顧,他毅然要求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憑着對生命的熱愛,他學會了生活自理;憑着對家鄉有熱愛,他奮發圖強,帶領羣衆脫貧致富;憑着對知識的渴望,他自學知識並寫出了《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代表作。他的生活歷程,就是一部自強不息奮發進取的`歷程。

再次,學習他始終堅守老百姓這塊陣地的執着。他回到家鄉後,那一天,全村8名黨員齊刷刷地舉起手,選舉他爲張家泉村党支書。很多人眼裏他是一個傳奇,但他說:“我這個條件只能是一個字:拼!爲百姓,就是守住陣地!”爲了改變家鄉的貧困落後面貌,在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一干就是25年;“從那時起,他肩負重任,又捧出了一篇篇描山寫地的絕世文章!他拄着雙柺,爬山頭,到田間,訪貧問苦到家院;他用殘臂、用假肢支撐着大幹苦幹,開山劈嶺,治山改水,打機井;他躺在地裏,跪在溝裏,育苗、拔草、澆水;他帶領村民,千方百計,歷經艱難,把光禿禿的荒山,變成了綠山果園;向瘠薄的土地,要出了高產;修道路、搞副業,全村用上了電……”在他的帶領下,一個窮山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先進村。他堅守老百姓這塊陣地,也就堅守了一個共產黨的精神高地,永遠值得我們共產黨人學習。

“時代楷模朱彥夫”是廣大黨員幹部踐行羣衆路線活動的“精神食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我們偉大“中國夢”的征途中的強大“精神武器”!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員事蹟 篇6

他是野外調查的“特種兵”,是征服高峯的“攀登者”,他更是我國高原醫學事業的“拓荒者”,他就是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原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天一。這位胸前佩戴着“七一勳章”的長者,曾經的風華正茂蛻變爲如今的淡定從容。從醫一甲子,吳天一始終踐行着黨和國家交付的重託。

上世紀50年代末,響應祖國支邊號召,大批青年扶老攜幼舉家西遷,滿腔熱血傾注西北建設,23歲的吳天一就在此之列。碧空如洗的皚皚雪域令支邊青年着迷,然而隨着缺氧、乏力、頭痛欲裂等高原反應接連出現,有的人患了嚴重疾病,甚至犧牲了生命。

作爲一名內科軍醫,吳天一爲此憂心忡忡。經長期研究,他認定這是一種高寒低氧環境的特發性疾病。要開發、建設世界屋脊,勢必探明人體在如此極端氣候下的生理適應規律,找尋到抵抗高原病的應對之策。自此,吳天一開啓了數十年如一日的高原醫學研究事業。

高原醫學研究與一般的醫學研究不同,它的實驗室不僅在室內,更在風雲多變、險象環生的萬仞高山之中。吳天一一面克服頭痛、胸悶、失眠、腹瀉和嘔吐等自身的高山反應,一面頻繁出入高寒地帶,住帳篷、吃冰饃、吞雪水,他和戰友們每次闖入“生命禁區”都成了“鑽死神空子”的人。

其中有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最驚險的一次是1982年開展大規模高原人羣普查的途中,吳天一乘坐吉普車行至橡皮山時,因山體陡峻、路面溼滑,吉普車發生側翻,跌落近300米,他和司機血流滿面,幸而大難不死。“作爲高原醫學人,沒有獻身精神,哪能獲取一線科研資料?”事後吳天一回憶說。

還有一次車禍,令他左肋四根肋骨骨折,其中一根險些戳入心臟。“骨折確是痛苦,但人的骨頭再生能力很強,你看我站得多穩。”吳天一不以爲然。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員事蹟 篇7

彭士祿家中的寫字檯上擺放着“三件寶”:一是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首航的紀念磁盤;二是友人贈送的核電站模型;三是任大亞灣核電站總指揮時,炊事員送的“墾荒牛”陶瓷塑像。他的夫人說,她最喜歡第三件,因爲“老彭就像一頭墾荒牛”。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決定上馬秦山一期核電項目。究竟走哪種技術路線?熔鹽堆和壓水堆兩套方案成爲爭論的焦點。最終,在彭士祿的大力支持下,首臺核電機組選擇了後者,爲以後中國核電走“以壓水堆爲主的技術路線”起到了關鍵作用。大亞灣核電項目啓動時,彭士祿又任總指揮。回首當時的建設經歷,彭士祿說自己學到了三點:一是懂得了一些經濟,很早就提出了“時間就是金錢”的概念;二是驗算了法國核電的主要參數;三是學到了一點管理學,這對今後中國核電項目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彭士祿曾在自述中寫到:“我堅信共產主義必勝無疑,作爲共產黨員,我將爲之奮鬥終身!也許因是屬‘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不做則已,一做到底。活着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爲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羣體團結,是合力,至關重要,最怕‘窩裏鬥’,分力抵消,越使勁越糟糕,最後變成負力,悲矣!儘自己的力氣去做正功,沒有白活。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員事蹟 篇8

關於聶海勝的英雄事蹟你知道多少?聶海勝是繼楊利偉、翟志剛之後排名第三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首飛隊伍成員,也是他們三個人中年齡最小的一個。“神舟六號”飛船於10月12日發射,聶海勝成爲兩名航天員之一,一時間聶海勝再次成爲舉世矚目的焦點。聶海勝與幾位被招飛的同學被送到長春航校後,雖然對當地的氣候很不適應,但他時間銘記取母親的囑託,拋開全部雜念,全身心地投入到練習之中,致使各項目標都完成得十分出色,成爲學員中第一個放單飛的人。

上天飛翔不光簡簡單單說說而已

一次教官讓他給我們講一講飛翔體會,一貫不善言辭的他只說了一句話:“啥也不想,只管飛”事實上,飛翔遠不像他表述的那般簡略,每一次登機前,他都手拿模型將飛翔線路、飛翔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反反覆覆演練數遍。付出總有回報。初教、高教機飛翔畢業,他要比別人少飛幾十個小時。後來,他以優異的成果提早畢業,被分配到南昌某飛翔部隊。

聶海勝在很多人裏面成爲了一名航天員

聶海勝深知母親吃過許多苦,每次給家裏寫信都是報喜不報憂。特別是在他成家之後,總是想辦法讓母親多享點福。在南昌時,聶海勝就幾回接母親到部隊居住。後來,聶海勝調到北京,又兩次接母親到北京過春節,還每個月給她寄生活費。1998年1月,我國第一個航天員大隊在北京航天城宣告成立。聶海勝憑着傑出的體質和優異的飛翔才能,在參選的1506名優異飛翔員中,一路“過關斬將”,最終成爲14名航天員中的一員。

20__年2月,聶海勝帶着妻子、女兒回棗陽探親,母親和姐姐快樂地弄了一大桌子飯菜。飯桌上,母親從兒子的神色中猜出他必定接受了重要任務。爾後大半年,聶海勝果然沒有打過幾回電話,後來就一點消息都沒有了。原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進入倒計時,聶海勝已全身心投入到全封閉練習中去了。20__年10月,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總算從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順利升空。而這時母親卻因舊病復發住進了醫院,當她從醫院的電視中得知自己的兒子是“神舟五號”三人首飛隊伍的一員時,不由得熱淚縱橫。

自己的媽媽看着兒子是航天英雄自豪的流眼淚

衝着電視畫面中的兒子哽咽着說:“孩子,你是母親自豪,你是家園的自豪啊”當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在家園傳開後,人們紛紛手捧鮮花涌進醫院向這位“航天英雄”的母親表明祝福,白叟一邊拱手道謝,一邊叮囑我們:“千萬不要把我生病的事傳出去,以免影響海勝的工作。

”事實上,白叟有一個心願:這一次,兒子沒有升空,下一次地爭奪上去啊!然而,聶海勝還是知道了母親生病的消息。他知道,母親將他們兄弟姐妹拉扯大不容易,應該回去看看她,在她身邊盡一盡孝道。所以,他特意請假,乘飛機回到家園,當他出現在母親的病牀前時,白叟流淚了,衝着兒子一個勁地埋怨自己:“我這把老骨頭不爭氣呀,把你給連累了。

在北京,聶海勝有個溫馨的家,妻子聶捷琳也是一名軍人,跟他在同一個單位,是搞醫學研究的。女兒聶天翔今年11歲了,十分活潑可愛。跟所有航天員的家庭一樣,這個三口之家,是圍繞着“航天”二字運轉的,也十分友善,這是飛翔員的傳統。自從聶海勝緊鑼蜜鼓地備戰“神六”,每個月都可貴回一趟家,聶天翔說她都快忘掉爸爸長什麼姿態了。她還說她十分敬服奶奶,說奶奶不僅養育了爸爸,而且還積極支持爸爸的工作,是一位了不得的女性。在聶海勝完美歸來之時,女兒聶天翔將自己親手摺疊的紙鶴掛在了剛剛在太空中度過四十一歲生日的聶海勝的脖子上。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員事蹟 篇9

在過去,田徑項目一直都是我們的短板,由於這是一項直接比拼人體素質的運動類型,因而幾十年來,國內體育人士一直都希望能夠在田徑賽場上有所突破,從當初劉翔在雅典奧運會奪冠之後,也順勢打開了中國體育的一項新的大門,而如今在男子百米短跑項目裏,蘇炳添的出現,也令中國田徑再次看到能獲得奧運獎牌的機會

是的。我爲奧運喝彩,源於我們對更高,更快,更強的無限崇拜。也許正是因爲它,人類才能不斷超越極限挑戰自我。也許正式因爲它,纔有了成功者和失敗者。無論是否成功,無論是否失敗,他們都是英雄!奧運會不僅僅屬於那些成功者,也同樣屬於那些令人嘆息的失敗者,金牌並不令人感動,真正讓人感動的一定是那爲跋涉奧運付出的艱辛和汗水,因爲所有參賽選手多自己更高更快更強的追求,使得奧運會多了幾分精彩,多了幾分喝彩!

是啊,因爲我們是普通人,所以我們無法洅奧運場上競爭,但是,我們也從成功者和失敗者身上汲取了許多養分。在生活中,我們也會要求自己洅更高更快更強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我爲奧運喝彩,源於偉大的奧林匹克精神,和平,公平。在奧運五環下,洅奧運聖火的照耀下,各大洲人民走到了一起。心連心,手拉手,在這17天裏,他們忘記了戰爭,忘記了金錢忘記了利益。他們只銘記着和平,公平,公正。在公平的賽場上,在奧運聖火的照耀下,他們同樣點燃自己的鞥想,也許,這纔是人們真正想做的事情。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員事蹟 篇10

20__年“神五”發射前,劉伯明被選入備選梯隊。但在選擇第一梯隊航天員時發生了兩件事,讓劉伯明與“神五”的第一梯隊擦肩而過。

劉伯明的父親劉志生生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曾經介紹,1998年,國家爲“神五”發射在幾百名中一線飛行員中分兩批挑選了14名航天員,其中第一批6名中就有劉伯明,並且在隨後的各項訓練中都表現得非常好。

就在劉伯明準備把最好的狀態以保持到最後選擇階段時,一次打籃球,劉伯明竟然把腳扭傷。等剛把傷養好,更大的不幸降臨了,在依安老家,劉伯明不到60歲的母親突發心臟病突去世。

劉伯明沒有被這些意外打倒,反而更加勤奮學習、刻苦訓練。

20__年9月25日,“神七”升空,劉伯明第一次隨飛船進入太空,並與隊友景海鵬配合,幫助翟志剛完成中國航天首次太空漫步。

“神舟十二即將發射了,我們在家裏也很關注。最近一段時間已經聯繫不上二哥,估計又是在封閉性訓練,以前也是如此。”劉伯忠說,家人都很牽掛他,都會默默祝福他。

作爲長兄的劉伯真,也是一直記掛着弟弟劉伯明這次飛行任務。“雖然平時隔段時間我們兄弟兩人就會通電話聊家常,但是自從知道神舟十二即將發射,我怕打擾他訓練,就沒有打電話了。”劉伯真說,明天上午他會準時觀看電視直播,祝福弟弟爲國爭光,平安歸來。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員事蹟 篇11

朱彥夫對張家泉村的感情非常深厚。

1957年,朱彥夫擔任了張家泉村黨支部書記,只有24歲的他,扛起帶領鄉里鄉親過上好日子的重擔。他用25年的艱苦奮鬥,把張家泉村當成了戰場,帶領着村民發起了棚溝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電的“三大戰役”,張家泉村從一個落後的小山村,一躍成爲全縣第一個有拖拉機、最早實現水澆田過半、全鎮最早通上電的村,村民人均收入始終保持全鎮第一。

在張家泉,一首首不斷改編的民謠“三慌慌”唱出了60多年來三代人的變化:一唱“三慌慌”,春天鬧糧荒,夏天忙得慌,秋冬無衣愁得慌;二唱“三慌慌”,春天有糧不慌慌,集體生產喜得慌,秋冬不再鬧饑荒;三唱“三慌慌”,春天花草美得慌,夏天瓜果甜得慌,秋冬腰包鼓得慌。如今,張家泉村早已是“山頂松柏戴帽、山間果樹環繞”的富裕村。

朱向峯作爲朱彥夫唯一的兒子,不僅目前照顧着朱彥夫的日常起居生活,還從朱彥夫手中接過了接力棒,要繼續帶領張家泉村人發家致富。“我父親曾經說過,他是黨的人,這一生都在爲黨幹事,一生都在爲老百姓幹事。”朱向峯告訴記者,“回村裏之後,父親叮囑了我兩件事:管住手,管住嘴。其實他當年也是這樣做的。”

朱彥夫用右臂支撐,揮動左臂用自制的工具寫字

朱向峯迴村後,也給老百姓許下了承諾:清清楚楚地來,清清白白地走。每花一分錢,都讓村民知道是怎麼花的,讓村集體全部在陽光下運行,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着。

直到今天,朱彥夫還關心着家鄉的發展。他經常看書看到帶領鄉親們致富的好點子、好經驗,就會記在筆記本上,等朱向峯迴家後告訴他,讓他不斷學習農村工作的經驗做法。

今年過年時,朱向峯給鄉親們拍了照片和小視頻,回家之後拿給父親看,朱彥夫看到熟悉的面孔很是激動,因爲他一直放不下的就是張家泉村。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員事蹟 篇12

舉世矚目的“神舟六號”發射在即。繼聶海勝和翟志剛之後,劉伯明作爲“神舟六號”的梯隊航天員成爲“上天”的又一熱門。近日記者瞭解到,劉伯明也是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家住齊齊哈爾市依安縣紅星鄉東昇村,距離翟志剛齊齊哈爾龍江縣郊區何家樓的家,只有180多公里。今天記者造訪了他的家鄉,去傾聽一個航天員成長的故事。

他有一個愛動腦筋的童年

10月11日晚,記者經過20多公里的土路的顛簸,纔來到了劉伯明父親劉志生的家——一棟典型的東北農村的矮平房。劉志生的家非常的簡陋,家裏人都在等待這劉伯明最後能否“上天”的消息,電視機始終停留在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時刻關注着“神六”的最新情況。說起劉伯明,劉志生說其實劉伯明和其他小孩沒有兩樣,也比較調皮、淘氣。如果說到不同便是劉伯明雖然淘氣,但卻很少和同齡的小孩玩在一起。都是自己玩自己的。

劉志生還說,劉伯明小時侯愛動腦筋。那時他在家裏的最大特點是愛拆東西,他經常把家裏的收音機拆了再裝上,有時甚至他自己能琢磨安裝個小風扇什麼的。

爲給家裏省錢放棄考大學的機會報考飛行員,不想卻改變了他的一生

據劉伯明高中時的班主任、現在他的母校依安一中的校長張福林介紹,當時劉伯明在他們班級一直學習很好,學習成績一直在班級的前三名。以他的學習成績,他完全可以考上大學;但是他爲給家裏省學費,高中畢業後他就報名要當飛行員。據他的父親劉志生說,由於兒子的身體一直很好,他在參軍體檢時沒有遇到什麼問題,他的學習也很好,所以他順利考上了飛行員。

劉伯明先是在長春飛行學院學習,之後到牡丹江初教機場學習實驗,然後他又在錦州飛行大隊學習。由於他各方面表現得非常出色,1991年,他開始獨立單飛,並獨立駕駛殲八飛機。這期間,他在1995年度,因工作中成績突出,榮立三等功。正是由於他各方面表現得很出色,在1998年,他與翟志剛等人一起被選爲航天員,開始了他的穿刺蒼穹之夢。

校長相中當了女婿

劉伯明的妻子與他是依安的同鄉,目前也在航天領域工作,現在是一名祕書。說起這段姻緣,還挺有意思。

當年,由於劉伯明以出色的成績考上飛行員,當時一中的校長,也就是他後來的岳母就十分喜歡他,尤其是欣賞他人聰明、誠懇、有上進心,就有意將女兒張瑤嫁給他;後來就找人給從中牽線。結果一介紹,兩人就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兩人經過幾年的相戀,最終結婚。

如今兩人的女兒也已經12歲了,十分可愛,在北京上學。據劉志生介紹,每回兒子往家打電話問候父親的時候,小孫女總要與爺爺嘮一段,問爺爺的身體如何,生活咋樣,她好想好想爺爺。每回聽到孫女這樣一說,劉志生說,他感覺真得很激動,也很高興,他說他非常喜歡這個乖孫女。

依安縣領導來家中慰問

在“神舟六號”即將升空的時候,作爲“飛天”梯隊成員的的劉伯明已經成爲了當地人的驕傲。在人們關注“神舟六號”升空的同時,當地政府也十分關注着他的家人的生活情況。

今天下午,依安的縣裏的領導也來到劉伯明的家裏,來慰問他的家人。

依安縣領導帶領着當地的民政部門和武裝部門的同志帶着慰問金和米、面、奶粉等物品來到了劉伯明的家裏,對他們家裏能培養出這樣一個好兒子、一個能對國家做出貢獻的人才,表示感謝,並共同預祝“神舟六號”飛船發射成功。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員事蹟 篇13

楊振寧是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後來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國護照上誤寫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滿週歲,父親楊武之考取公費留美生而出國了。4歲時,母親開始教他認方塊字,1年多的時間教了他3千個字。楊振寧在60歲時回憶說:"現在我所有認得的字加起來,估計不超過那個數目的2倍。"

1928年楊振寧6歲的時候,父親從美國回來,一見面就問他念過書沒有?他說念過了。念過什麼書?念過《龍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來了。楊振寧回憶道:"父親接着問我書上講的是什麼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釋。不過,我記得他還是獎了我一支鋼筆,那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

楊振寧讀國小時,數學和語文成績都很好。中學還沒有畢業,就考入了西南聯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歲。1942年,20歲的楊振寧大學畢業,旋即進入西南聯大的研究院。兩年後,他以優異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並考上了公費留美生,於1945年赴美進芝加哥大學,1948年獲博士學位。

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後,開始同李政道合作進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間遇到許多令人迷惑的現象和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們大膽懷疑,小心求證,最終推翻了宇稱守恆律,使迷惑消失,問題解決。楊振寧在1957年諾貝爾演講中這樣說道:"那時候,物理學家發現他們所處的情況就好象一個人在一間黑屋子裏摸索出路一樣。他知道在某個方向上,必定有一個能使他脫離困境的門。然而究竟在哪個方向呢?"原來,那個方向就是宇稱守恆定律不適用於弱相互作用。"

楊振寧對物理學的貢獻範圍很廣,包括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發現宇稱不守恆之外,楊振寧還率先與米爾斯(s)提出了"楊-米爾斯規範場",與巴克斯特(er)創立了"楊-巴克斯方程"。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瑞(e)推崇楊振寧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爲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楊振寧謹記父親楊武之的遺訓:"有生應記國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國科學家中率先訪華的。他說:"作爲一名中國血統的美國科學家,我有責任幫助這兩個與我休慼相關的國家建立起一座瞭解和友誼的橋樑。我也感覺到,在中國科技發展的道途中,我應該貢獻一些力量。"

楊振寧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20多年來,他頻繁穿梭往來於中美之間,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學術聯繫工作。他寫過這樣兩句詩:"雲水風雷變幻急,物競天存爭朝夕。"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員事蹟 篇14

1922年9月22日,楊振寧生於安徽合肥三河鎮(今屬肥西縣)。4歲時,母親開始教楊振寧認字,一年多的時間楊振寧學了3千個字。

1928年,楊振寧父親自美國歸來。同年隨父赴廈門大學,進國小二年級。

1929年,其父應聘清華大學,舉家赴平,居於清華院西院十一號;入讀教員子弟學校成志國小三年級。

1933年,國小畢業,入讀城內絨線衚衕天主教聖公會崇德中學,離家在校寄宿,曾因考試偷看被罰。

1937年,日軍發動七七事變,北平不穩,隨母攜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華戰爭影響,全家逃難,經廣州、香港、越南河內輾轉抵昆明,楊振寧入讀昆華中學高中二年級。同年秋天,以高二學歷參加統一招生考試,被西南聯大錄取,先遵父命報化學系,後改物理系。

1942年,楊振寧畢業於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本科論文導師爲北京大學吳大猷教授,後考入該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讀研究生,師從王竹溪教授。

與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寧、金啓華和顧震潮,黃昆和張守廉也偶爾來住幾天。

1944年,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研究生畢業,碩士論文導師是王竹溪教授。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員事蹟 篇15

像靜水深流,靜水裏涌動報國的火,似大象無形,無形中深藏着強國夢。心無旁騖,一步一個腳印,志在沖天。振長策,擊長空,誦君子清芬。

昨晚8時,《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盛典以“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爲核心主題。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吳天一、朱彥夫、中國航天人、蘇炳添、陳貝兒、張順東李國秀夫婦、江夢南當選爲《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

蘇州籍兩院院士顧誦芬名列其中,在他的頒獎辭中這樣說道:像靜水深流,靜水裏涌動報國的火,似大象無形,無形中深藏着強國夢。心無旁騖,一步一個腳印,志在沖天。振長策,擊長空,誦君子清芬。

顧誦芬是我國著名飛機設計大師、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航空戰略科學家。他建立了新中國飛機空氣動力學設計體系,開了我國自主研製殲擊機的先河,持續開展航空戰略研究,爲我國航空科技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去年11月3日,20__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隆重召開,顧誦芬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30年,顧誦芬出生於蘇州的一戶書香世家,祖上繫有着“江南第一讀書人家”美譽的蘇州名門唯亭顧氏。他的父親顧廷龍是我國著名古籍版本目錄學家、書法家。5歲那年,父親顧廷龍應邀到燕京大學任職,顧誦芬全家遷居北京。顧誦芬少時便立志航空報國,高中畢業後,他被上海交通大學錄取,攻讀航空工程系。1951年大學畢業後,顧誦芬毅然投身新中國剛剛起步的航空事業,此後的30多年間,在基礎全無、經驗空白、人力缺乏、設備掣肘的境況下,顧誦芬先後參與或主導設計研發了“殲教1”“殲8”和“殲8Ⅱ”等一批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機型。

多年來,顧誦芬院士始終關心、關注着家鄉的建設和發展。20__年5月,市科協專程拜訪看望顧誦芬院士,他親筆寄語蘇州:“科技創新,引領蘇州高質量發展。”去年10月,市科協、姑蘇區科協等共同爲遠在北京的顧誦芬院士寄去了精心準備的重陽禮物。顧誦芬院士親筆致信表示感謝:“家鄉如需我做什麼,我當盡力爲之。”寥寥數語間,盡是心繫桑梓的拳拳深情。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員事蹟 篇16

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冰心。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位英雄,指引着我們前進的方向,我心中的那位英雄,就是被稱爲“亞洲飛人”的中國男子短跑運動員蘇炳添。

蘇炳添的成績舉世矚目:20_年8月26日的雅加達亞運會田徑男子100米決賽中,蘇炳添以9秒92的成績打破亞運會紀錄;20_年2月21日凌晨舉行的20_國際田聯室內巡迴賽中跑出6秒49的成績奪得冠軍……那賽場上像離弦之箭一樣飛奔向前的他也因此獲得了“亞洲飛人”的稱號。

當我們驚羨蘇炳添這些驚人成績的時候,是否想過:這些成績的背後浸透了蘇炳添奮鬥的淚泉,灑遍了蘇炳添犧牲的血雨?

蘇炳添每天都堅持進行訓練。每一次訓練時,他總是先慢跑熱身,接着做小步跑,踢腿等準備活動。一切都準備就緒後,蘇炳添換上了釘鞋,細心地用捲尺進行起跑器的調試,隨後蹦跳了幾下,深吸幾口氣,便來到了起跑器的前方,單膝跪地,做好準備。他兩隻手的大拇指與其他四指呈八字,緊緊地壓在起跑的白線後。大約過了幾秒,蘇炳添後腳猛地一蹬,頓時像一支離弦的箭般衝了出去,步頻越來越快,直到衝過終點才慢慢減速,整個跑步過程令人歎爲觀止。跑步結束後,蘇炳添拿出一個小型攝像頭,上面記錄着他跑步時的視頻,只見他在觀看過程中不斷嘆氣,不斷搖頭,嘴巴還不時嘀咕幾句,並且要反反覆覆看很多遍,訓練才結束。

蘇炳添專注訓練,不受干擾,是一種智慧;努力拼搏,科學追求,是一種能力;永不放棄,是一種寶貴的品質。這幾點,恰好是我沒有的,是我需要的。他永遠是我的榜樣,也是我心中的英雄。

記得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到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這完美地詮釋了蘇炳添的一生,保持專注、努力拼搏,永不放棄,是打開成功之門的三把鑰匙,也是永遠指引着我們前進的動力與信念!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員事蹟 篇17

1971年,朱彥夫開始爲張家泉架電而奔波。沒想到,這場“仗”整整打了7年。架電器材短缺,供電部門愛莫能助。他利用一切外出機會,到處聯繫架電器材,原本要兩個小時卸一次的假肢,經常一捆就是十幾個小時。

7年間,朱彥夫拖着殘疾的身體,先後乘火車跑上海、南京、勝利油田、陝西聯繫材料來解決村裏的用電問題。有太多這樣的酸甜苦辣,但終究,兩萬多公里的奔波,換回了15公里的架電材料。1978年張家泉村結束了點油燈的歷史,成了全鄉第一個用上了電燈的村。

清廉公正,用撫卹金接貧濟困

六七十年代的張家泉村,家家日子過得都很苦,有的吃不飽、穿不暖,有的無錢看病。只要朱彥夫知道的,他必會想方設法盡力去幫助鄉親渡過難關。

村民褚秀才兄弟五個,家裏人多地少,經常吃了上頓沒有下頓。1971年,家裏實在是吃不上飯了,四弟餓得乾瘦如柴。朱彥夫瞭解到情況後,回到家立即讓妻子送去五六十斤地瓜幹,成了褚秀才一家人的救命糧。

朱彥夫當村書記期間,出出進進爲村子裏辦事,從來沒有在村子裏報銷過一分錢,幫村子看水利的、架電的上級來人,沒有地方吃飯,都是他掏錢在自己家招待。25年來,他不僅沒有在生活待遇上向組織伸過手,而且多次謝絕組織的照顧,主動用自己微薄的撫卹金爲集體辦事情、接濟困難羣衆。

朱彥夫同志14歲參軍,18歲失去雙手雙腳和左眼,昏迷93天,動過47次手術,卻以驚人的毅力,實現了生活自理。面對羣衆的期望和家鄉的落後面貌,他挺身而出,勇挑支部書記的重擔,與羣衆同甘共苦,在張家泉村山山水水間,都深深地印下了他立行、跪行、爬行、滾行的“痕跡”。幾十年的艱苦奮鬥,換來了張家泉村“山上松樹帶帽、山下林果纏腰”的景象。這都源於朱彥夫同志一心爲民、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源於他對祖國滿腔熱血、對鄉親們一片真情。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員事蹟 篇18

20__年8月1日,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的現場,蘇炳添跑出了9秒83,以小組第一進入決賽。

9秒83,超出了蘇炳添的極限9秒85!

9秒83,代表最快的中國速度!

9秒83,全球百米比賽速度榜第12名!

從此,蘇炳添多了一個響噹噹的頭銜:

首個進入奧運會男子100米決賽的中國人!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亞洲飛人”,究竟是什麼,支持他跑到奧運百米決賽的現場?

小鎮跑出來的“短跑天才”

1989年8月29日,蘇炳添出生在廣東省中山市古鎮的一個農民家庭。

他還有一個弟弟,一家四口有商有量,日子雖然並不富裕,但也過得和諧愜意。

蘇炳添小時候這麼愛跑步,是因爲媽媽也酷愛跑步,蘇媽媽是當年古鎮“跑得最快的人”。

蘇炳添最喜歡和小夥伴比快,玩捉迷藏、紅綠燈遊戲,都是他搶第一。

他的11個表兄弟中,有5人曾是田徑運動員。

蘇炳添從小就喜歡追着表哥蔡建發屁股後邊跑,表哥當時是全中山市的冠軍,蘇炳添總跑不贏他。

蘇炳添卻越挫越勇,以“跑贏表哥”爲目標,經常拉表哥一起比賽。

八年級的時候,蘇炳添成績不是很好,“補課”是常有的事。

有一次,他和同學比賽摸籃球框,他一下子摸到了最高處,被路過的體育老師楊永強看到了。

楊永強老師問他:“願不願意練體育?以後就不用補課了。”

聽說不用去“補課”,蘇炳添開心極了,馬上就答應了。

蘇炳添剛開始練的是跳高,一次體育課的短跑比賽,他輕輕鬆鬆就甩掉了受過專業訓練的田徑隊同學。

當時沒有人練100米短跑,蘇炳添也順理成章地成了校田徑隊的短跑隊員。

15歲的蘇炳添瞞着教練參加中山市中學生田徑比賽,還拿了個冠軍,跑出11秒72的好成績。

楊永強驚喜萬分,對他說:“不用練了,直接去比賽!”

蘇炳添,很快就從小鎮來到了中山市體育學校,成爲全村人的驕傲。

縱使前路坎坷,也要咬牙堅持

一開始,蘇炳添難以適應嚴格的體育訓練,在體校,每天早上五點就得起牀,還要跑十幾公里,有時候還得帶着沙袋。

一個人來到陌生的地方,又是轉校生,蘇炳添沒有什麼朋友,有苦無處說,情緒一直低落。體校考試時,他的成績不怎麼好,教練也開始冷落他。

終於有一天,他偷偷坐車跑回家,告訴父母不想上體校了。父親本想揍他一頓,被母親攔下來。

後來,體校發現蘇炳添不見後,馬上找到楊永強老師一起尋人。楊永強在凌晨才找到蘇炳添。

楊永強帶着體校老師勸蘇炳添回校,這時,蘇媽媽卻猶豫了。

表哥蔡建發勸她:“爲了蘇炳添的前途,現在吃點苦不算什麼!”

表哥已經是一名專業運動員,看到他,蘇炳添又重新燃起了“超越表哥”的夢想,他又回到了體校。

從此,蘇炳添不再怕吃苦,他也向隊友敞開心扉,互相交流,最重要的一點,他特別自律。

我們都知道,運動員訓練要控制飲食,蘇炳添一直堅持合理飲食。

家庭聚會的時候,蘇炳添從不亂吃東西,不吃豬肉和西瓜,不喝橙汁,更不會喝酒。

作息上,蘇炳添堅持5點起牀訓練,從不遲到,晚上10點準時睡覺,放假也如此,幾年如一日。

吃苦耐勞加上嚴格自律,蘇炳添迅速調整好狀態,進步神速。

有一次,表哥說他100米最快能跑到11秒。

蘇炳添說:“那也太輕鬆了。”

表哥要求他現場演示。

他們來到村裏國小的百米賽道,表哥掐秒錶。秒錶一停,表哥震驚地看着那“10秒75”,說不出話來。

那天,蘇炳添實現了“超越表哥”的夢想。

“戰勝表哥”之後,蘇炳添想走向更大的賽場,挑戰自己。

在香港對抗賽上,蘇炳添收穫了100米和200米比賽的冠軍。僅用了兩年不到的時間,蘇炳添就接近了健將級運動員的水平。

年底,蘇炳添拜別恩師寧德寶,進入廣東省田徑隊,正式成爲一名職業短跑運動員。

進入省隊後,蘇炳添進入了魔鬼式的訓練。

每天要五點多起牀,晨跑5000米,吃完早飯,又要進行體能訓練、負重跑訓練、技術動作訓練,每天都在不斷地重複,繁雜而枯燥。

蘇炳添感覺太累,太困了!

最關鍵的是,蘇炳添來到省隊,又進入了一個陌生的地方,連廣州的公交車都不會坐。

他不認識人,感到很孤單,特別想家,有時覺得自己都待不下去了。

有一次,他偷偷跑出去找工作,但是,一個星期後又回來。

回來之後的蘇炳添一門心思撲在跑步這件事上,他也逐漸顯示出他的天賦,不斷向前,不斷突破。

蘇炳添師從的教練是袁國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速度”的代表人物。

剛入省隊的時候,蘇炳添每天認真刻苦訓練,但是成績沒有進步也沒有倒退,他告訴教練他真的練不下去了。

袁國強教練就對他說:“你再堅持一下,後面有一個比賽,馬上就可以檢驗一下自己了。”

蘇炳添決定再堅持一下。

所謂“名師出高徒”,兩年內,蘇炳添斬獲了男子60米、男子4×100米接力項目的三枚金牌。

憑着優異的比賽成績,蘇炳添20歲的時候,進入了國家隊,他的能力上了一個臺階,當年以11金的成績稱霸“田徑短跑界”。

榮譽與傷痛並存,突破極限

運動員榮譽的背後,往往伴隨着傷痛,不管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的,戰勝這些傷痛,也就突破了自己。

第五屆東亞運動會奪冠後,蘇炳添突遭病痛折磨,上半年基本沒有什麼比賽。養傷期間,他還在不斷地進行力量練習。

傷痛並沒有阻礙蘇炳添的速度,適當的反而讓他爆發更強的潛能。

年底的廣州亞運會,蘇炳添拿下男子4×100米的冠軍金牌,這枚金牌時隔20年再度回到中國接力隊。

莫斯科世錦賽中,蘇炳添因搶跑被罰下場,而同年比賽的張培萌卻跑出了10.00秒,追平日本選手伊東浩司跑出的黃種人最快紀錄。

“搶跑罰下場”那一幕,在他腦海裏揮之不去,甚至有的時候裁判還沒有開槍,他卻總覺得“槍好像已經響了”。

打那以後,這一幕就成了蘇炳添心裏的一道坎,他失去了往日的自信。

幸運的是,蘇炳添遇到了他現在的外國教練蘭迪-亨廷頓,這個教練帶來了新的技術和方法,讓蘇炳添慢慢找回了自信。

蘭迪-亨廷頓是個“多事的老頭”,他原來是中國男子跳遠隊的教練,那時經常去短跑組提意見,蘇炳添從中獲益良多,後來蘭迪-亨廷頓就成了他的專屬教練。

亨廷頓經過研究,找出蘇炳添百米跑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起跑很快,但是在50米到60米的時候,容易打亂節奏,力量和速度也逐漸下滑。

全球百米記錄前10名都是跑進9秒的非洲後裔選手,跑進9秒,是亞洲人的極限。

亨廷頓說,蘇炳添想要突破極限,最關鍵的是改變他的起跑習慣--由左腳起跑改爲右腳起跑。換句話來說,就是重新學跑步。

這個改變存在很大風險,蘇炳添很有可能毀掉他十幾年的運動員生涯。

但是,他堅持這麼做,決定改技術的那一時,他就做好了退役的準備。

蘇炳添聽從亨廷頓教練安排,遠赴歐洲改技術。

改技術的過程中,蘇炳添承受巨大的壓力。剛開始,他連女運動員都跑不過,加上年紀越來越大,他的職業運動生涯遇到了瓶頸。

他每天逼迫把左腳放前面,故意讓右腳發力,雖然極不協調。腦海裏也在不斷重複這個動作,甚至睡覺都是在跑步。

休假期間,他竟跑去訓練基地外的森林“追兔子”,把每個兔子洞都摸得一清二楚。

這樣“高強度”的練習下,蘇炳添很快掌握了新的技術。

在美國尤金站中,26歲的蘇炳添跑出了9秒99,跑進9秒關口,成爲“亞洲第一飛人”。

領獎那一刻,蘇炳添致敬劉翔,做了一個同樣的動作:身披五星紅旗,跳上領獎臺。

退役了,再戰奧運

長期的征戰比賽,高強度訓練,讓蘇炳添身上多處帶傷。

短跑運動員的黃金年齡大多在28歲前,20__年,蘇炳添選擇了退役。

但是他還有兩個願望沒有實現:突破亞洲人的極限9秒85,站在奧運會男子百米的決賽場上。

所以,爲了進入奧運會的百米決賽,蘇炳添堅持繼續比賽,讓自己回到巔峯的狀態。

宣佈退役的兩年內,蘇炳添再次爲國家貢獻男子100米3金,男子60米1金1銀。

由於疫情的影響,20__年的東京奧運會推遲到20__年舉行。

訓練期間,蘇炳添曾出現兩次大傷。

第一次是田徑亞錦賽前,一次力量訓練中,蘇炳添腰部肌肉拉傷。

蘇炳添晚上睡覺時,腰部還隱隱作痛,就像一根刺在上面。

他積極出國就醫。在美國養傷期間,想到自己的年齡和久病纏身,蘇炳添曾一度想放棄比賽。

隊醫朱志偉開導他:“你屬蛇的嘛,蛇都會冬眠的,人的狀態也有恢復週期,不如等春天來了再考慮。”

就這樣,蘇炳添回國康復養傷,繼續參加當年的鑽石聯賽上海站。雖然表現不理想,但是,蘇炳添還在堅持,他一邊調整狀態,一邊比賽。

第二次受傷是蘇炳添在一次力量訓練中,不小心拉傷左肩,短期內很難恢復,幸好沒有傷到關鍵的腿部。

爲了以最佳狀態迎接東京奧運會,從那時起,蘇炳添就進入了較長的恢復調整期。

20__年8月1日晚,萬衆期待下,蘇炳添出現在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現場,而且超水平發揮,跑出9秒83!

全國人民都沸騰了!

劉翔第一時間發微博祝賀他:封神!9秒83!

蘇炳添也完成了交接,成爲中國新一代“飛人”。

跑得最快的“大學教授”收穫跑得最慢的“愛情”

備戰東京奧運會期間,蘇炳添堅持完成了自己的學術論文。

8 月 1 日,蘇炳添一篇名爲《新時代中國男子 100m 短跑:回顧與展望》的論文在社交網站走紅,網友紛紛感嘆蘇炳添親自爲論文 " 跑數據 "。

暨南大學畢業後,受學校聘請,蘇炳添決定留校任教,成爲體育學院的一名副教授,繼續他的學術研究。

東京奧運會上“一戰成名” ,蘇炳添也成爲了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大學教授”。

跑得最快的“大學教授”卻收穫跑得最慢的“愛情”。

20__年10月10日,蘇炳添與青梅竹馬的妻子林豔芳完婚,結束16年的“愛情長跑”。

國中時,蘇炳添貪玩不好學,林豔芳是組長,每週就負責催他交作業。

“女神”林豔芳有很多愛慕者,唯獨和蘇炳添“傳紙條”,後來,他們改用“日記傳情”。

蘇炳添進入國家隊後,兩人極少見面,只能通過打電話聯絡,這一打堅持了十幾年。

20__年7月11日,蘇炳添的兒子小天天出生。兒子出生那天,他還沒有從瑞士回國,網友調侃“亞洲飛人第一次輸了,跑不過兒子!”

現在,蘇炳添一完成比賽,就堅持回家陪兒子,餵奶、換尿布、哄睡、帶娃出去走走,“亞洲飛人”秒變“奶爸”。

在一次採訪中,蘇炳添說:“我有一個夢想,在我孩子有認知能力的時候,讓他的媽媽帶他到現場去看一次我的比賽,讓他永遠記得自己的父親最輝煌的一瞬間。”

今年東京奧運會,他讓妻子和兒子看到了他“封神”的時刻!

雖然未在決賽中拿到獎牌,但蘇炳添覺得雖敗猶榮。

賽後他也在微博上留言:

“以9秒83進入奧運會決賽圈我已經非常滿足了,決賽的9.98也沒有遺憾,因爲這就是我的最真實水平!”

東京奧運會,很有可能是蘇炳添的最後一站,也許未來,他會以新的身份,再次回到賽場上。

祝福這位“亞洲飛人”,願他能培養出更多的“中國飛人”,帶領中國田徑隊走向另一個巔峯!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員事蹟 篇19

張順東的感激不是掛在嘴上的,他是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回報社會,他主動參與服務羣衆的工作,作爲坪子村的殘疾人聯絡員,張順東盡職盡責工作,爲坪子村135名殘疾人提供聯絡服務。在這些殘疾人之中,張順東本身已經是殘疾程度很高的了,但他堅持爲他人着想,能自己上門的絕不讓其他殘疾人自己跑路,在村裏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獨臂的他騎着小三輪車一家一戶地到殘疾人家裏收材料,每當有人勸他不要這樣奔波時,憨厚的他總愛這樣回答:“他們和我一樣有殘疾,到我這裏交材料很不方便,我有車我多跑跑就行了”。正是因爲他的貼心和負責,他在坪子村羣衆心中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聯絡員。

其實,張順東夫婦最難能可貴的地方是他們不但能直面自己的殘疾,還能用自己的經歷去鼓勵人,他常常說:“既然命運註定自己殘疾,就不要做無謂的自卑和痛苦;一根草頂一顆露水珠,相信每個人只要自立自強,都會像小草一樣活下來。”村裏開展“三講三評”時他也被當成活教材,他總會補充一句:“我這樣的都能脫貧,大家也一定能。”他的鼓勵讓很多人都更有信心了,也改變了很多人等靠要的思想。

張順東一直知道美好生活是等不來的,所以夫妻倆從來都不等不靠,他們努力生活、奮力拼搏,對於這幾年的變化。他們總是感慨地說:“如果沒有黨和政府的幫助,我們最少要再過10年纔可能會有今天的樣子,我們很感激。”現在,張順東買了一臺電腦,積極參加殘疾人電商培訓,希望把更多特色農產品放到網上去銷售,找到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黨的政策好,我們很幸福。”張順東說,妻子用雙腳一針一針繡出了“感恩黨、聽黨話、跟黨走”“憶黨史、頌黨恩、跟黨走”“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永遠跟黨走”4幅刺繡,字字句句都是心裏話。

夫妻同心,黃土也能變成金。結婚二十多年來,夫妻倆相依爲命,克服了種種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照顧年邁的老人、年幼的孩子和失去雙親的侄兒侄女,讓他們安心幸福地生活在夫妻倆的庇護下。同時,以百倍甚至千倍的努力,成爲光榮脫貧戶、成爲脫貧楷模,他們用“孝”和“愛”詮釋了人間最美真情。

張順東夫婦榮獲20__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20__年全國文明家庭、20__年度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人物、20__年全國最美家庭等稱號,入圍“雲嶺楷模”候選人,20__年榮獲第八屆雲南省道德模範。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員事蹟 篇20

上世紀80年代,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和玻利維亞高原所先後邀請吳天一去美國從事研究工作,被吳天一拒絕。他說,“我的一生要奉獻於青藏高原。”

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20__年,青海玉樹發生7.1級地震。當時,吳天一已經75歲高齡,又是桃李滿天下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卻堅持要去災區參與救援工作。他的同事和家人擔心他的安危,百般勸阻,但他說,“這是世界最高海拔地區的地震,我們要以共產黨員的精神戰勝高原地震災害”,帶領醫療隊前往災區。在災區,他往返於各個救治點之間指導搶救高原病患者,在醫療點爲後輩們講解高原病防治救援知識,在臨時居住點宣傳科普防病知識。震後,他又將這些寶貴的高原醫學救援經驗加以總結,分享給了國際各方。

吳天一今年已是86歲高齡,依舊憑藉着飽滿的熱情和求知的精神,在青藏高原繼續進行高原醫學研究工作。20__年末,《吳天一高原醫學》一書出版發行。這本歷時4年,共340萬字的著作,凝結了吳天一60多年來在高原醫學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思想,該書從語言學、人類學、考古學和分子生物學等多個角度,全面系統地論述了高原醫學的理論與實踐,爲高原醫學領域的後續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指引,同時也對高原衛生保障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20__年6月29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七一勳章”頒授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七一勳章”獲得者吳天一頒授勳章。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吳天一院士曾經說過,“我一生只做一件事——高原醫學研究。”60多年來,他深深紮根於青藏高原,將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高原醫學的研究工作之中。從一名普通醫生,到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始終保持着爲民服務的初心、矢志報國的理想、求實進取的追求和甘於奉獻的品格。在漫長艱辛的奮鬥歷程中,他用腳丈量大地,用心服務人民,用科學報答祖國,用最真實的經歷和最昂揚的精神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展現了一名高級知識分子赤誠的家國情懷,詮釋了一名醫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的職業精神。吳天一堅守着高原醫學研究的陣地,矢志不渝地探索科學與真理,將高原醫學作爲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一生只做一件事,卻將這一件事做到極致。他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職業精神,爲年輕一輩樹立了榜樣。

正如吳天一的學生和同事、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副院長王晉所說,“看着吳天一院士日復一日從不停歇地工作,無怨無悔勇攀科學高峯的精神,確實鼓舞和激勵着我們,我們作爲吳天一院士的學生,第二代乃至第三代,一定會以吳天一院士作爲榜樣,爭做科技強國的奉獻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踐行者,將不斷地在科學技術歷程中砥礪前進,吳天一院士的科學精神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