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幹部先進事蹟

來源:瑞文範文網 8K

巍峨的羣山、潔白的雲朵、漫山的羊羣、黝黑而淳樸的笑臉,這是我們心中藏區的模樣。然而,這一切對於援藏幹部們來說,卻有着更深層次的理解:高寒、缺氧、莫名的孤獨、無盡的思念、刺眼的陽光、艱難的翻越……在這裏,走同樣的路需要付出更多的體力;在這裏,做同樣的工作需要更多的準備;在這裏,生同樣的病也許面臨的就是死亡。

援藏幹部先進事蹟

記者在馬爾康採訪,每每被援藏隊員的壯舉感動,他們克服了諸多意想不到的困難,把馬爾康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在雪域高原上書寫着無悔青春。

曾建國是一名“替補”進藏的援藏隊員。在他之前,一位援藏隊員因無法適應缺氧、高寒的環境,誘發心臟病,被緊急返送回廣安。由於馬爾康縣電視臺急需一位懂技術的電視人才,有着20多年電視新聞工作經驗的曾建國成爲不二人選,他二話沒說,揹着行李來到了馬爾康。

曾建國的母親剛剛因癌症去世,在他剛進藏區不久,便又接到另一個不幸的消息,父親被查出患有直腸癌,被送往重慶大坪醫院救治,趁着春節假期,曾建國陪伴在父親身旁悉心照料一個月。但是,藏區的工作需要他,他把照顧父親的重擔交給兄弟和妻子,頭也不敢回地回到了馬爾康。

在海拔3千多米的高原上,他扛着重達20多斤的攝像機翻山越嶺、爬坡上坎,進行新聞採訪報道,常常累得頭暈目眩,喘不過氣,但他從不叫苦,從不喊累,他拍攝的100多條新聞稿件,其中大部分被省市電視臺採用,對宣傳馬爾康起到了積極作用。“我不能陪伴在父親身邊盡孝,但我要讓他看到我的工作、我的付出是值得的!”說到這裏,這個七尺男兒頓時就紅了眼眶。

和曾建國一樣,許多援藏隊員都有着類似的經歷。爲了援藏事業,他們常年在外,家庭不能兼顧,忠孝不能兩全,但他們無怨無悔,把對家人的愧疚化爲了工作動力。

初見援藏隊員劉建華,清瘦的身材,矮矮的個子,看似弱不禁風。然而,他卻是援藏工作隊中職務最多的一個人,除了任馬爾康縣衛生局副局長外,還兼任援藏工作隊宣傳部長,馬爾康縣創省級文明城市辦公室總研判。馬爾康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謝曉林曾不止一次地向記者推薦,“別看我們劉總調個子小,但是他的工作勁頭卻很旺盛,你們真的應該好好宣傳一下他。”“總調”一職,是馬爾康縣當地的幹部私下給劉建華“封”的職務,意思是雖然劉建華職責多、工作多,但藏區幹部羣衆有事找到他,不管分內分外,他從不推脫,總是盡心盡力完成每件事情。

在贏得當地幹部羣衆交口稱讚的背後,卻是劉建華在馬爾康一年多的時間內,不僅白天奔波忙碌,還有70%的晚上都在加班熬夜,因身體不適、睡眠不足、壓力過大,原本就很單薄的身體整整瘦了十斤。他告訴記者,每次給家人打電話,從來都說自己很好,生怕他們有一絲一毫的擔心。

遠離家鄉,孤獨寂寞在所難免。忙還好,可以暫時忘掉煩惱。一旦下班後,對家鄉、對家人的思念如影隨形。上網和家人視頻聊天,成爲不少援藏隊員的“必修課”;家裏有升學的孩子的援藏隊員,每天晚上至少打半個小時的長途電話,給孩子進行“遠程教育”;更多的時候,援藏隊員們聚在一起,吃一頓飯、聊一會天,就成爲最好的慰藉……

援藏隊員高建平和吳川,之前他們生活並沒有交集。來到馬爾康後,他們成了室友,共同住在一棟廢棄的辦公樓內。這棟被他們稱之爲“別墅”的房子,除了只有他們兩人居住,單門獨戶之外,沒有一絲“別墅”的樣子:沒有廚房,就在走廊上做飯;沒有洗衣臺,就在廁所地板上洗衣;房子只有一間寢室,要是有一方的妻子來探親,另一個就要到隔壁打地鋪……

孤獨的生活,做飯也成爲一種樂趣。每天下班後,高建平負責買菜,吳川主廚,在一陣鍋碗瓢盆的“交響曲”後,一頓香噴噴的晚餐就上桌了。吳川的妻子來探親時,見到老吳像模像樣的弄上一桌子菜,打趣地說,“在家連碗都不洗的人,現在竟然成大廚了。”

客廳有一張大木板,往小茶几上一擺,就是張大餐桌。週末的時候,援藏隊的隊員們齊聚在這裏,一起洗菜、做飯。飯桌上,聊工作、聊生活,大家總是歡聲笑語,無論平時再忙再累,只要到了這個時候,一切煩惱都飄到九霄雲外去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