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徐銤事蹟的感受與體會

來源:瑞文範文網 7.3K

面對這個浮躁的年代,面對當前日漸浮躁的社會心態,很多人生活得世俗而麻木,有的年輕人往往躊躇滿志,又困惑迷茫,有的還有不少抱怨、消沉情緒和沉淪思想。但是徐銤卻跳出了這個圈子,他聆聽到自己內心的渴望,走進了快堆事業的懷抱,在這個過程中,他成就了事業,快樂了自己。

學習徐銤事蹟的感受與體會

近一個時期以來,我通過學習徐銤的事蹟,不自覺地被他感動:他那一心爲國,矢志不渝;他那敢爲人先,銳意進取;他那淡泊名利,執著奉獻;他那嚴謹求實,敬業勤奮的精神,我感覺比金子還要珍貴。學習徐銤的事蹟,讓人有一種如坐春風,如聆古訓的熨帖。

從徐銤身上,我首先看到一個明顯的標籤,那就是一心爲國,矢志不渝。他把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把個人的利益放在第二。在他的眼裏,科技人員就要給國家做貢獻,所以他把快堆事業當作一種使命,一份光榮,幾十年來,他始終以百倍的鬥志和超乎常人的毅力投身於我國的快堆事業。

從徐銤的事蹟中,我窺見的不是外在的炫目,而是他身上獨有的、歷史彌香的“氣息”,也有他關注前沿新知,潛心研究的最新成果。20世紀70年代,快堆研究跌入低谷,在很多研究人員選擇放棄的時候,徐銤謝絕了待遇更好的單位的聘請,依然堅持繼續研究。快堆項目成立後,他檢查實驗快堆固有安全性和非能動性安全設計,提出了快堆“三步走”藍圖。他幾十年的奮鬥和堅持,使我國成了世界上第八個擁有快堆技術的國家。

創新能力的關鍵在於對國際形勢和大局的準確把握,以及對傳統思維的超越,在於敢於和善於開發出具有核心能力的技術。爲實現快堆技術“中國化”徐銤堅持在快堆科研中自主創新,在創新中形成我國快堆技術設計的核心能力,確立了實驗快堆跨越發展的中國模式。

把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把思維品質的養成與意志、情感和價值觀的形成結合起來,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完善自我,才能在正確選擇中創造出驕人的業績。在快堆設計階段,爲分析掌握工程第一手資料,隨時解決技術難題,徐銤同志忘我工作,不分晝夜查閱資料,撰寫報告,年過花甲的他還經常在十幾層高的廠房中上下穿梭,指揮調試和技術實驗工作,在實驗快堆工程建設的每一個重要時刻,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從徐銤身上,我真正感受到執著是一種心態,是一種境界,有了執著的精神,堅守的信念,才能在一點一滴、日積月累中做出不平凡的業績。徐銤之所以能夠做出卓越貢獻,恰恰在於他長期的不懈努力,在於執著的奉獻。徐銤16年的山區堅守,不僅完成了我國快堆技術研究過程中的衆多科研攻關,也爲我國快堆技術研究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善於發現併發掘自身的潛力的人,纔有動力、有激情將事情做到完美狀態,從而更有可能獲得成功與幸福。徐銤同志對待工作全心投入,持之以恆,他以工作場所爲家,以快堆研究作爲最大的快樂與幸福。他常說,快堆是國家需要的,技術人員就是要做國家最需要的事,多苦都是福。

把金錢和社會地位看得很輕的人,真正可以說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這些,徐銤在生活中做到了。他淡泊名利,勤儉節約,公私有別,如今他依舊生活在北京遠郊70多平米的老式公房裏,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家裏電話也堅持使用兩個賬戶,私人電話費自己承擔。

按照實用主義的價值觀,徐銤甘爲人師,無私奉獻,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是讓人難以理解的。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團結和凝聚員工,員工願意爲企業貢獻力量,同舟共濟。工作中,他甘爲人梯,傾注心血培育科研快堆人才,申報獎項時總是讓給年輕人。同時,他還將原獲中國原子能科學院突出貢獻獎10萬元獎金悉數捐出,作爲快堆工程科技創新基金,激勵快堆技術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幾十年來,他帶領自己的團隊完成了國家的囑託……。

徐銤的“事蹟突出感人”,“不愧是當代科技工作者學習的楷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