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讀書筆記4篇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5W
本文目錄2019《悲慘世界》讀書筆記《悲慘世界》讀書筆記讀書筆記之《悲慘世界》《悲慘世界》讀書筆記範文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XX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4篇大綱

讀《悲慘世界》,最突出的感覺,當是厚重之感。同樣是傑作,同樣又厚又重,讀《約翰·克利斯朵夫》,或者讀《追憶似水年華》,都沒有這種感覺,這種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上,而是壓在心頭,感到的是人類的苦難厚厚而沉重的積澱。不是寫苦難深重的書,都能當得起這“厚重”二。而《悲慘世界》獨能當得起,只因這部大書壓在作者心頭,達三十年之久。

歷時三十餘年,從828年起構思,到8年動筆創作,直至8年才終於寫完全書,真是鬼使神差,這在雨果的小說創作中也是絕無僅有的。這部小說的創作動機,來自這樣一件事實:8年,一個名叫彼埃爾·莫的窮苦農民,因飢餓偷了一塊麪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滿釋放後,持黃色身份證討生活又處處碰壁。到828年,雨果又開始蒐集有關米奧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醞釀寫一個釋放的苦役犯受聖徒式的主教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在829年和83年間,他還大量蒐集有關黑玻璃製造業的材料,這便是冉阿讓到海濱蒙特伊,化名爲馬德蘭先生,從苦役犯變成企業家,開辦工廠併發跡的由來。此外,他還參觀了佈雷斯特和土倫的苦役犯監獄,在街頭目睹了類似芳汀受辱的場面。

到了832年,這部小說的構思已相當明確,而且,他在蒐集素材的基礎上,寫了《死囚末日記》(83年)、《克洛德·格》(83年)等長篇小說,揭露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社會現實,並嚴厲譴責司法制度的不公正。此外,他還發表了紀念碑式的作品《巴黎聖母院》(83年),以及許多詩歌與戲劇,獨獨沒有動手寫壓在他心頭的這部作品。醞釀了二十年之久,直到8年月,雨果才終於開始創作,同時還繼續增加材料,豐富內容,順利寫完第一部,定名爲《苦難》,書稿已寫出將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捲入政治漩渦,於88年2月2日停止創作,一擱置又是十二年。《苦難》一書遭逢苦難的命運,在胎兒中也要隨作者流亡了。

設使雨果也像創作其他小說那樣,構思一明確便動筆,那麼以他的文學天才,他一定能繼《巴黎聖母院》之後,又有一部姊妹篇問世了。或者在88年書稿寫出五分之四的時候,再一鼓作氣完成,那麼在雨果的著作表中,便多了一部懲惡勸善的力作;雖然出自雨果之手,也能算上一部名篇,但是在世界文學寶庫裏,就很可能少了一部屈指可數的稱得上厚重的鴻篇鉅製。

這三十餘年,物非人亦非,發生了多大變化啊!如果說83年,在他的劇本《艾那尼》演出所發生的那場鬥爭中,雨果接受了文學洗禮,那麼88年革命,以及82年他被“小拿破崙”f驅逐而開始的流亡,則是他的社會洗禮。流亡,不僅意味着離開祖國,而且離開所有的一切,包括文壇領袖的頭銜、參議員的地位等等;流亡,不僅意味着同他的本階級決裂,而且也同他所信奉的價值觀念、文學主張決裂;流亡,給他一個孤獨者的自由:從此他再也無所顧忌了,不再顧忌社會、法律、權威、信仰,也不再顧忌虛假的民主、人權和公民權,甚至不再顧及自己的成功形象和藝術追求。流亡,把他置於這一切之外,給他一個大解脫,給他取消了一切禁區,從而也就給了他全方位的活動空間,使他達到歷史、現實和未來所有視聽的聲音。

雨果在蓋納西島過流亡生活期間,就是從這種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重新審視一切,反思一切。在此基礎上,他不僅對《苦難》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調整,還大量增添新內容,終於續寫完全書,定名爲《悲慘世界》。整部作品煥然一新,似乎隨同作者接受了洗禮,換了個靈魂。這是悲慘世界熔鍊出來的靈魂,它無所不在,絕不代表哪個階層、哪些黨派,也不代表哪部分人,而是以天公地道、人性良心的名義,反對世間一切扭曲和剖割人的生存的東西,不管是多麼神聖的、多麼合法的東西。

世間的一切不幸,雨果統稱爲苦難。因飢餓偷麪包而成爲苦役犯的冉阿讓、因窮困墮落爲娼妓的芳訂、童年受苦的珂賽特、老年生活無計的馬伯夫、巴黎流浪兒伽弗洛什,以及甘爲司法鷹犬而最終投河的沙威、沿着邪惡的道路走向毀滅的德納第,這些全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們所經受的苦難,無論是物質的貧困還是精神的墮落,全是社會的原因造成的。雨果作爲人類生存狀況和命運的思考者,能夠全方位地考察這些因果關係,以未來的名義去批判社會的歷史和現狀,以人類生存的名義去批判一切異已力量,從而表現了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永恆性矛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悲慘世界》可以稱作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82年7月初,《悲慘世界》一出版,就獲得巨大成功,人們如飢似渴地閱讀,都被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征服了。持否定態度的人則從反面證實這部作品的特殊份量:居維裏耶·弗勒裏稱雨果“法國第一號煽動家”,拉馬丁撰文讚賞作家本人的同時,抨擊了他的哲學觀點:“這本書很危險……灌輸給羣衆的最致命、最可怕的激情,便是追求不可能實現的事情的激情……”。也有人指責他喜歡龐大,喜歡誇張,喜歡過分。然而,他這種放誕的風格,添上了“全方位”的翅膀,在“悲慘世界”中奮擊衝蕩,恰恰爲人類的夢想,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吶喊長嘯。

時間和歷史和作出了判斷,《悲慘世界》作爲人類思想產生的一部偉大作品,已爲全世界所接受,作爲文學鉅著的一個豐碑,也在世界文學寶庫中佔有無可爭議的不朽地位。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XX

讀《悲慘世界》,最突出的感覺,當是厚重之感。同樣是傑作,同樣又厚又重,讀《約翰·克利斯朵夫》,或者讀《追憶似水年華》,都沒有這種感覺,這種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上,而是壓在心頭,感到的是人類的苦難厚厚而沉重的積澱。不是寫苦難深重的書,都能當得起這“厚重”二。而《悲慘世界》獨能當得起,只因這部大書壓在作者心頭,達三十年之久。

歷時三十餘年,從828年起構思,到8年動筆創作,直至8年才終於寫完全書,真是鬼使神差,這在雨果的小說創作中也是絕無僅有的。這部小說的創作動機,來自這樣一件事實:8年,一個名叫彼埃爾·莫的窮苦農民,因飢餓偷了一塊麪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滿釋放後,持黃色身份證討生活又處處碰壁。到828年,雨果又開始蒐集有關米奧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醞釀寫一個釋放的苦役犯受聖徒式的主教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在829年和83年間,他還大量蒐集有關黑玻璃製造業的材料,這便是冉阿讓到海濱蒙特伊,化名爲馬德蘭先生,從苦役犯變成企業家,開辦工廠併發跡的由來。此外,他還參觀了佈雷斯特和土倫的苦役犯監獄,在街頭目睹了類似芳汀受辱的場面。

到了832年,這部小說的構思已相當明確,而且,他在蒐集素材的基礎上,寫了《死囚末日記》(83年)、《克洛德·格》(83年)等長篇小說,揭露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社會現實,並嚴厲譴責司法制度的不公正。此外,他還發表了紀念碑式的作品《巴黎聖母院》(83年),以及許多詩歌與戲劇,獨獨沒有動手寫壓在他心頭的這部作品。醞釀了二十年之久,直到8年月,雨果才終於開始創作,同時還繼續增加材料,豐富內容,順利寫完第一部,定名爲《苦難》,書稿已寫出將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捲入政治漩渦,於88年2月2日停止創作,一擱置又是十二年。《苦難》一書遭逢苦難的命運,在胎兒中也要隨作者流亡了。

設使雨果也像創作其他小說那樣,構思一明確便動筆,那麼以他的文學天才,他一定能繼《巴黎聖母院》之後,又有一部姊妹篇問世了。或者在88年書稿寫出五分之四的時候,再一鼓作氣完成,那麼在雨果的著作表中,便多了一部懲惡勸善的力作;雖然出自雨果之手,也能算上一部名篇,但是在世界文學寶庫裏,就很可能少了一部屈指可數的稱得上厚重的鴻篇鉅製。

這三十餘年,物非人亦非,發生了多大變化啊!如果說83年,在他的劇本《艾那尼》演出所發生的那場鬥爭中,雨果接受了文學洗禮,那麼88年革命,以及82年他被“小拿破崙”f驅逐而開始的流亡,則是他的社會洗禮。流亡,不僅意味着離開祖國,而且離開所有的一切,包括文壇領袖的頭銜、參議員的地位等等;流亡,不僅意味着同他的本階級決裂,而且也同他所信奉的價值觀念、文學主張決裂;流亡,給他一個孤獨者的自由:從此他再也無所顧忌了,不再顧忌社會、法律、權威、信仰,也不再顧忌虛假的民主、人權和公民權,甚至不再顧及自己的成功形象和藝術追求。流亡,把他置於這一切之外,給他一個大解脫,給他取消了一切禁區,從而也就給了他全方位的活動空間,使他達到歷史、現實和未來所有視聽的聲音。

雨果在蓋納西島過流亡生活期間,就是從這種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重新審視一切,反思一切。在此基礎上,他不僅對《苦難》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調整,還大量增添新內容,終於續寫完全書,定名爲《悲慘世界》。整部作品煥然一新,似乎隨同作者接受了洗禮,換了個靈魂。這是悲慘世界熔鍊出來的靈魂,它無所不在,絕不代表哪個階層、哪些黨派,也不代表哪部分人,而是以天公地道、人性良心的名義,反對世間一切扭曲和剖割人的生存的東西,不管是多麼神聖的、多麼合法的東西。

世間的一切不幸,雨果統稱爲苦難。因飢餓偷麪包而成爲苦役犯的冉阿讓、因窮困墮落爲娼妓的芳訂、童年受苦的珂賽特、老年生活無計的馬伯夫、巴黎流浪兒伽弗洛什,以及甘爲司法鷹犬而最終投河的沙威、沿着邪惡的道路走向毀滅的德納第,這些全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們所經受的苦難,無論是物質的貧困還是精神的墮落,全是社會的原因造成的。雨果作爲人類生存狀況和命運的思考者,能夠全方位地考察這些因果關係,以未來的名義去批判社會的歷史和現狀,以人類生存的名義去批判一切異已力量,從而表現了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永恆性矛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悲慘世界》可以稱作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82年7月初,《悲慘世界》一出版,就獲得巨大成功,人們如飢似渴地閱讀,都被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征服了。持否定態度的人則從反面證實這部作品的特殊份量:居維裏耶·弗勒裏稱雨果“法國第一號煽動家”,拉馬丁撰文讚賞作家本人的同時,抨擊了他的哲學觀點:“這本書很危險……灌輸給羣衆的最致命、最可怕的激情,便是追求不可能實現的事情的激情……”。也有人指責他喜歡龐大,喜歡誇張,喜歡過分。然而,他這種放誕的風格,添上了“全方位”的翅膀,在“悲慘世界”中奮擊衝蕩,恰恰爲人類的夢想,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吶喊長嘯。

時間和歷史和作出了判斷,《悲慘世界》作爲人類思想產生的一部偉大作品,已爲全世界所接受,作爲文學鉅著的一個豐碑,也在世界文學寶庫中佔有無可爭議的不朽地位。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2019《悲慘世界》讀書筆記(2) | 返回目錄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一)

《悲慘世界》是法國大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這本書的主人公叫冉阿讓,使我認識到了愛能戰勝一切這一深刻道理,令我受益匪淺。

書中,冉阿讓是一個越獄的苦役犯,但他是善良的。他出獄後,雖然獲得了自由,可身無分文,陷入了困境。在這時,卞福主教幫助了他,冉阿讓十分感動。後來,他帶領一個城市的人民致富,成爲了市長。可是,他是苦役犯這一事被發現了,被終身監禁,在海上服役時爲了救人掉進海里,僥倖逃生

看完了書,我覺得冉阿讓是一個善良的人,他幫助一位母親贖回孩子;他是一個有商業頭腦的人,帶領一個城市致富;他是一個捨己爲人的人,爲救船員掉進海里;他是一個勇敢的人,在槍林彈雨中救人。

我要向冉阿讓學習,他捨己救人,勇敢頑強的精神令我敬佩!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二)

最近我讀了雨果的作品《悲慘世界》,在這本書中,我非常喜歡冉阿讓這個人物形象,我喜歡他的堅強不屈;喜歡他的率真直爽;喜歡他的純真和善良;喜歡他的“捨己救人”的精神;喜歡他的風度;更喜歡他的樸素,總之,我就是喜歡他。

《悲慘世界》這部小說是雨果的一部傳世之作。貫穿他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這部作品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 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反映了法國社會的現實生活,歌頌了人性的善良和純真,鞭撻了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醜惡 現象。這部小說是以主人公冉阿讓的命運作爲主線而逐漸展開的。

在這一本書中,我還比較喜歡卞福汝主教,他用他的善良感化了冉阿讓,使冉阿讓變成我們讀者所想的那樣。

總而言之,我特別喜歡這兩個人物形象,你們也去看看《悲慘世界》吧!

讀書筆記之《悲慘世界》2019《悲慘世界》讀書筆記(3) | 返回目錄

在某天午夜,我讀了《悲慘世界》,這本書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的又一佳作。

這本書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冉阿讓由於飢餓過度偷了一個麪包,使他在監牢裏度過了黑暗的19年。出獄後,他受到人們的歧視,沒有人理會他,就這樣,冉阿讓已經絕望了,但是奇蹟出現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變了冉阿讓的後半生。

看完書後,我感受到雨果先生通過作品揭示貧苦人民的悲慘命運和揭露資本主義的黑暗。在維克多?雨果的筆下,他一直期盼着用“博愛”、“仁慈”、“善良”和“饒恕”來改變這個“悲慘世界”。

冉阿讓雖然後來盡全力去幫助別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來彌補自己從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們知道他從前是個苦役犯後,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們眼裏它還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可是冉阿讓並不介意,仍然懷着那的善良的心去幫助別人。最終他還是悽慘的死去了,這充分體現出當時的社會是多麼不公平,難道一個人犯了錯,永遠都不會改了嗎?

要以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所有人,要相信他人,這樣你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如果你心懷叵測,那你永遠都得不到別人的信任,只會受到猜疑、冷落。要勇於奉獻,要以幫助人爲樂趣,要熱情待人,這樣,你纔會受歡迎。

英國的史美爾斯說過:“好書是生活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我們要把讀書當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悲慘世界》是一本多麼偉大的書籍呀!它使我瞭解了雨果對社會下層人士的同情,對善良與邪惡的瞭解。一部聞名遐邇的世界名著,它把慘淡荒蕪世界中人性的種種改變盡收眼底,讓我不禁感嘆人性的微妙。

我相信人性是可以改變的,但是當我剛接觸這本著作是我對主角冉阿讓我首先是對他同情。爲了因受飢餓而哭泣的幼小侄女和外甥女,去偷了一片面包,而被判徒刑的冉阿讓,被關了十九年,到四十六歲才被釋放出來,這不僅讓我的心情沉了下去,似乎不可能在浮出水面。當他被釋放出來時接受的卻是人們對他的歧視。最後只有仁慈的主教米里哀,把他當人招待。環境改變人的本質。在服刑期間他早就養成了那種惡習。一開始他並沒有被主教的那種仁慈所改變,並且他偷了主教德銀器。令人震撼的是主教他原諒了冉阿讓,並且把他偷得銀器作爲禮物送給了冉阿讓。終於冉阿讓醒悟過來了,他帶着主教給他的一點點溫暖和光明改了名,定居在法國的北部。他對於自己居住的城市盡心盡力,人們都被他感動了,他做了這個城市的市長。

命運是折磨人的。冉阿讓並沒有以這樣的結局結束他的一生。他的命運就這樣的折磨他,讓他再次踏上了逃亡的路途。

冉阿讓的一生是讓人感慨的,也是讓人深思的。一個人從一塊麪包徹底的變壞,在從一幅銀器和人們對他的改變變爲一個徹底的好人,作爲市長。這是多麼讓人吃驚的變化啊!人性的兩種都在他身上體現出來了。

面對着窮困潦倒,世態炎涼,將會產生兩種人:第一種是卑微的人。他們醜陋、自私、貪婪的本性再也無法隱藏。就如書中的德納第,他爲了錢財不惜一切進行詐騙,一會聲稱是演員,一會兒又變成了畫家,但他再高明也掩蓋不住他醜陋的本性。其實在當今社會也不乏有一些爲了眼前利益而不擇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憑藉職權貪污受賄者;在重大賽事中爲得到好成績而服用興奮劑者;還有小到考試作弊者……任何刻意的僞裝都將被識破,虛僞不可能永久。另一種則無論什麼情況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因而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震憾。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爲樂、見義勇爲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範文2019《悲慘世界》讀書筆記(4) | 返回目錄

在文學界和藝術界的所有偉人中,他是惟一活在法蘭西人民心中的偉人。”這是羅曼·羅蘭對雨果的評價。青少年的羅蘭保存一期《堂吉訶德》畫報,上面有一幅“老俄耳甫斯”彩畫:蒼蒼白髮罩着光環,他正撫弄着豎琴,爲苦難的民衆引吭高歌。《悲慘世界》的作者留下的這副形象,也許是大衆更樂意接受的。

捧讀《悲慘世界》,最突出的感覺,當是厚重之感。同樣是傑作,同樣又厚又重,讀《約翰·克利斯朵夫》,或者讀《追憶似水年華》,都沒有這種感覺,這種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上,而是壓在心頭,感到的是人類的苦難厚厚而沉重的積澱。不是寫苦難深重的書,都能當得起這“厚重”二。而《悲慘世界》獨能當得 起,只因這部大書壓在作者心頭,達三十年之久。

歷時三十餘年,從1828年起構思,到1845年動筆創作,直至1861年才終於寫完全書,真是鬼使神差,這在雨果的小說創作中也是絕無僅有的。這部 小說的創作動機,來自這樣一件事實:18XX年,一個名叫彼埃爾·莫的窮苦農民,因飢餓偷了一塊麪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滿釋放後,持黃色身份證討生活又處處 碰壁。到1828年,雨果又開始蒐集有關米奧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醞釀寫一個釋放的苦役犯受聖徒式的主教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在1829年和 1830年間,他還大量蒐集有關黑玻璃製造業的材料,這便是冉阿讓到海濱蒙特伊,化名爲馬德蘭先生,從苦役犯變成企業家,開辦工廠併發跡的由來。此外,他還參觀了佈雷斯特和土倫的苦役犯監獄,在街頭目睹了類似芳汀受辱的場面。

到了1832年,這部小說的構思已相當明確,而且,他在蒐集素材的基礎上,寫了《死囚末日記》(1830年)、《克洛德·格》(1834年)等長篇小說,揭露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社會現實,並嚴厲譴責司法制度的不公正。此外,他還發表了紀念碑式的作品《巴黎聖母院》 (1831年),以及許多詩歌與戲劇,獨獨沒有動手寫壓在他心頭的這部作品。醞釀了二十年之久,直到1845年11月,雨果才終於開始創作,同時還繼續增 加材料,豐富內容,順利寫完第一部,定名爲《苦難》,書稿已寫出將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捲入政治漩渦,於1848年2月21日停止創作,一擱置又是十二 年。《苦難》一書遭逢苦難的命運,在胎兒中也要隨作者流亡了。

設使雨果也像創作其他小說那樣,構思一明確便動筆,那麼以他的文學天才,他一定能繼《巴黎聖母院》之後,又有一部姊妹篇問世了。或者在1848年書稿 寫出五分之四的時候,再一鼓作氣完成,那麼在雨果的著作表中,便多了一部懲惡勸善的力作;雖然出自雨果之手,也能算上一部名篇,但是在世界文學寶庫裏,就很可能少了一部屈指可數的稱得上厚重的鴻篇鉅製。

這三十餘年,物非人亦非,發生了多大變化啊!如果說1830年,在他的劇本《艾那尼》演出所發生的那場鬥爭中,雨果接受了文學洗禮,那麼 1848年革命,以及1852年他被“小拿破崙”政府驅逐而開始的流亡,則是他的社會洗禮。流亡,不僅意味着離開祖國,而且離開所有的一切,包括文壇領袖 的頭銜、參議員的地位等等;流亡,不僅意味着同他的本階級決裂,而且也同他所信奉的價值觀念、文學主張決裂;流亡,給他一個孤獨者的自由:從此他再也無所顧忌了,不再顧忌社會、法律、權威、信仰,也不再顧忌虛假的民主、人權和公民權,甚至不再顧及自己的成功形象和藝術追求。流亡,把他置於這一切之外,給他 一個大解脫,給他取消了一切禁區,從而也就給了他全方位的活動空間,使他達到歷史、現實和未來所有視聽的聲音。

雨果在蓋納西島過流亡生活期間,就是從這種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重新審視一切,反思一切。在此基礎上,他不僅對《苦難》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調 整,還大量增添新內容,終於續寫完全書,定名爲《悲慘世界》。整部作品煥然一新,似乎隨同作者接受了洗禮,換了個靈魂。這是悲慘世界熔鍊出來的靈魂,它無所不在,絕不代表哪個階層、哪些黨派,也不代表哪部分人,而是以天公地道、人性良心的名義,反對世間一切扭曲和剖割人的生存的東西,不管是多麼神聖的、多麼合法的東西。

世間的一切不幸,雨果統稱爲苦難。因飢餓偷麪包而成爲苦役犯的冉阿讓、因窮困墮落爲娼妓的芳訂、童年受 苦的珂賽特、老年生活無計的馬伯夫、巴黎流浪兒伽弗洛什,以及甘爲司法鷹犬而最終投河的沙威、沿着邪惡的道路走向毀滅的德納第,這些全是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們所經受的苦難,無論是物質的貧困還是精神的墮落,全是社會的原因造成的。雨果作爲人類生存狀況和命運的思考者,能夠全方位地考察這些因果關係,以未來 的名義去批判社會的歷史和現狀,以人類生存的名義去批判一切異已力量,從而表現了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永恆性矛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悲慘世界》可以稱作人 、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1862年7月初,《悲慘世界》一出版,就獲得巨大成功,人們如飢似渴地閱讀,都被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征服了。持否定態度的人則從反面證實這部作品 的特殊份量:居維裏耶·弗勒裏稱雨果 “法國第一號煽動家”,拉馬丁撰文讚賞作家本人的同時,抨擊了他的哲學觀點:“這本書很危險……灌輸給羣衆的最致命、最可怕的激情,便是追求不可能實現的事情的激情……”。也有人指責他喜歡龐大,喜歡誇張,喜歡過分。然而,他這種放誕的風格,添上了“全方位”的翅膀,在“悲慘世界”中奮擊衝蕩,恰恰爲人類 的夢想,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吶喊長嘯。

時間和歷史和作出了判斷,《悲慘世界》作爲人類思想產生的一部偉大作品,已爲全世界所接受,作爲文學鉅著的一個豐碑,也在世界文學寶庫中佔有無可爭議的不朽地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