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大全2000字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9W

1、《平凡的世界》讀書筆記XX字

讀書筆記大全2000字

許多人都喜歡用“平凡”這個詞來描述自己,用它的反義詞——“偉大”來形容他人。的確,在茫茫的人海中,我們每個人只是海中的一朵小浪花,看似渺小,但並不代表不重要。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正是通過一羣平凡的小人物,全景式地描寫了中國現代城鄉生活,以孫少平等人位爲代表,刻畫了社會各階層普通人們在複雜的矛盾糾葛裏所展現人物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強與自信,人生的奮鬥與拼搏,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紛繁地交織,讀來令人蕩氣迴腸。

我很喜歡路遙的出發點――平凡的世界。他的世界是平凡的,這只是黃土高原上幾千幾萬座村落中的一座。從小處着眼,作者刻畫出一個個普通人物平凡的人生旅程,襯托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遷,反映人們的思想,給人以親近,給人以啓迪。但路遙卻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說孫少平,我認爲孫少平這個人物是全篇文字的主線,通過他的成長和成熟的經歷,展現給大家面前的是那個時代整整一代人對生活的憧憬與無奈。他受過了高中教育,他經過自學達到可與大學生進行思想探討的程度。作者賦予了這個人物各種優良的品質,包括並不好高騖遠。貧窮曾讓許多有理想的人們意志消亡,可在逆境中人們的自卑與懦弱我們沒有理由去嘲笑它,相反我們要用另外一種眼光去學會欣賞。那種戰勝自我,重塑信心的渴望中所表現出自卑裏的堅強讓我敬畏,因爲那也是一種精神。戰勝困難,擺脫束縛,讓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如何的體會生活中間的親情、友情、愛情,學會生活,懂得珍惜,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也是一種警醒。在路遙的世界中出現的都是平凡的人物,正是在這些平凡的人物裏他描寫着人性中的善與美,醜與惡。在他的世界裏,人的最大的優點就是認識到自己是平凡的。這點從孫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體現。他認識到了平凡,也選擇了平凡。

當我費力的打開第一頁的時候,就被一個雨雪描寫的場面給吸引住了:“…系濛濛的雨絲夾着一星半點雪花,正紛紛玲玲的飄灑着…”我喜歡景物描寫,給人美的享受,這可能是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受,春天到夏天,夏天到秋天,秋天到冬天,冬天又到春天,過度的非常自然,跨越了近XX年的季節變化,相同的季節不同的手法描寫,讓我大覽宏圖。

最讓我賞識的是,從這些平凡人的故事中,作者給我們引發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我們怎麼去生活,和我們對生活的態度和思考,書中多次提到對人生的贛臺,這可能是這本書的深邃所在,也是這本書的精華。

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難,苦難就會給人帶來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緊牙關堅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說過:痛苦難道會是白受的嗎? 它應該使我們偉大!什麼是平凡?那種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於平庸,生活上安於現狀的人,纔是真正的平凡。

這是一個喧囂浮躁、道德危機的時代,每一個還擁有夢想並在追夢的人們都該再重溫《平凡的世界》,它會讓你懂得:儘管命運是那樣的不公,儘管社會有那麼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夠不屈不撓、艱苦奮鬥、勇往直前終能獲得最後的成功。每一個正在虛度生命的人們都該讀《平凡的世界》,它會讓你懂得珍惜。

其中穿插兩個字交錯複雜的愛情故事。孫少平是幸福的,因爲有田曉霞的出現。即使他們最終不能到一起,他們都是幸福的。這也是孫少平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一點,他遇到了田曉霞。然而,現實生活中能有多少人能找到自己的真愛呢?對於很多人來說,孫少平的愛情是讓人羨慕的。少安是平凡世界裏面寫的最成功的人物,我是這麼認爲的。真的是把人物形象刻畫到了極致。我甚至感覺少安就是身邊的某一位人。他小時候因爲無錢讀書而退學,他與潤葉的愛情是那麼的讓人惋惜。是的,沒有浪漫。少安,他所作的一切都是爲了這個家。對於家他沒有一點點的自私。爲了家裏能夠維持下去,他放棄了潤葉。儘管書中說他對潤葉是一種兄妹之情,但是我們不會忘記他接到潤葉給他告白信時他的那種喜悅,甚至抓狂。潤葉這麼好的人,少安沒有理由不喜歡。只是我們的少安責任心太強,他在潛意識李認爲自己給不了愛人幸福,因此他不敢去談愛情。他只有婚姻,沒有愛情。他的老婆必須是能夠與他一起撐起這個家的。再說到少安的事業,可以這麼說,少安是一個很精明很勤勞並且思想很先進的人。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能夠發家致富並不超出我們的意料,他的經歷卻是幾經坎坷,幾度起伏。多麼的現實啊,付出纔會收穫。有得當然有失,事業上如日中天時他的妻子卻病入膏肓。這又是平凡的世界一大絕筆。

《平凡的世界》對我的影響也許我現在還無法預測,有一點時肯定的,它給予我一種來自靈魂的震撼。它改變了青春時期的我。我的思想,我的行爲,我的態度。真的事無法言語,只記得那段時間自己好像很麻木,就像回到了那個時代,內心充滿着各種幻想。我開始變得多愁善感了,我感覺世界事多麼的美好。

生活沒有如果,他們的命運告訴了我們。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受制於這個時代。我們不能完完全全的決定着自己的命運,我們要做的是怎樣讓我們更幸福。有遠大的理想很好,想平凡的生活也好,這只是我們追求幸福的一種途徑。

2、《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XX字

前些年,我對心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朋友給我推薦了一些心理學的專業書籍。當聽到《遇見未知的自己》這個書名的時候,內心頓感新奇,單是書名就深深吸引了我。在閱讀之前朋友告訴我想要學會感性的認知周邊,這本書可以找到答案。於是,我在學習閒暇間,迫不及待的打開了這份神奇的禮物,開始了內在心靈成長的漫漫旅程。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臺灣女作家張德芬的成功力作,於XX年6月在臺灣出版,是一本有關身心靈成長的小說。張德芬以其深入淺出的筆觸揭示出了困擾人們的煩惱痛苦的深層的原因,以明線暗線雙線結合的形式講述了主人翁心靈成長的歷程,以通俗易通、平實樸素的言辭解讀了深刻的人生道理,讓我們一同走進張德芬,品讀 《遇見未知的自己》,搭乘心靈成長的列車,達成身心靈的和諧統一。腦海裏一直有個念頭兒,總覺得《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上帝送來的禮物,在打開禮物的過程中我收穫了許多許多„„

從小到大,我們產生了很多的信念、價值觀、態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日思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當你對某一類的人或是他們的行爲特別有意見的時候,就是一種自我的投射行爲,也是一種逃避策略,所以又一個觀點產生了:“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沒有任何的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來自於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多年來,我都被一種叫強迫症的心理疾病困擾,失去了快樂,失去了陽光,在我心理身體幾乎崩潰,感覺前途茫茫之時,我在圖書館看到了一些心理書籍,通過閱讀,我懂得了許多快樂幸福的方法,身心靈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感覺有了脫胎換骨的感覺。雖然現在還有時病發,但是總體上還是處於可以調節的狀態。快樂就是一種選擇,是天堂還是地獄,全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自我的認知有幾大的力量。來看一個邏輯推理公式:a(事件)—b(信念、想法)—c(結果),a永遠是中立的,因爲同樣的a,發生在不同人的身上會有不同的c出現。所以讓我們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想法,和圍繞着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而已。這就是著名的abc認知理論。

《遇見未知的自己》,還讓我知道世上只有三件事:老人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

所謂的三件事,不只是單純的三件事,而是看問題的三種視角。老人的事指的是老天爺安排好的、人力無法改變的事實。對待這樣的事,我們只能順應自然、遵其規律,不與之抗衡,內心平和,要淡然悅納。他人的事,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的家人,那也是別人的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情,覺察自己的心聲,修心養性,尋找內在的真我。

管好自己的事情,看似是自私的,實則是大愛無私的。管好自己,包括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語言、行動、習慣等等,管好了自己就不會給別人添麻煩,就是愛別人,更是愛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纔有能力去管別人的事。

人一生追求的歸納起來只有幾個字,那就是愛,喜悅,和平,真我,其他所有與植物館的都是生命的假象。在追求愛,喜悅,和平,真我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積蓄心靈內在的力量。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心靈更強大呢?

張德芬說:“先要爲發生在你身上的每一個事情都負起全責,負起全責的意思不是說將錯歸到自己身上,而是說這件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我用什麼方法做到最好。能夠這樣,就會一步步累積內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變成一個更開心的人。”讓我們順從生命的規律,在閱歷中不斷成長,汲取心靈內在的力量,活出一個身心靈合一的真我!

寫的這些,其實只是書中內涵的冰山一角。一開始,以爲它只是空講道理的勵志書,然而翻開書,卻是一個充滿驚喜的精彩世界。它解開了我的很多困惑,讓我相信,與它的相遇,實在是一種美好的緣分。

3、《誰的青春不迷茫》讀書筆記XX字

《誰的青春不迷茫》,很偶然的在新浪微博看到好友分享了這本書中的一段話,“當有朋友問你,你是感性的人?還是理性?我想了想,理性的知道自己什麼時候需要感性,感性的時候理性的知道自己的底線”,看到這句話,被其巧妙的回答觸動,更爲其所說包含的含義吸引,於是乎便去搜索這本書和其作者,看着看着不知不覺的喜歡上這本書,說是讀後感想,但我更想與大家分享這本書,書上太多觸動到我,慰藉也好,同病相憐也好,我和你一樣,和大家一樣,依然在路上。

劉同,說起他可能很多人,很多年輕人都看過他的書,中國新生代的作家,一個也是80後的小夥子,雖然沒有韓寒、郭四娘那麼出名,但他的書、他的故事講的就是我們的故事,我們的曾經或者說是我們的現在。

書中描述的很多都是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工作當中,好比如就像把我們的生活寫進一樣,我想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彷彿在書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大同的世界中,做小不同的自己。也許是熟悉,但更多的是勵志,去看一看他走過的路,發生過的故事以及相逢的人。然後發現,我們每個人就是這樣成長的,青春不是一個年紀,而是一種狀態,你覺得孤獨就對了,你覺得熱淚盈眶就對了,你覺得迷茫就對了,誰的青春不迷茫。

都市中焦躁不安困惑迷茫的年輕人,80後和90後,往往說的就是我們,隻身拼搏於北上廣深大城市,難免會有挫折失敗,但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後沒有思考,沒有去尋找失敗的原因,而是爲失敗尋找藉口。人生有很多境界,就像我們的能力也有三種境界,第一境界是專業能力,第二是協調處理能力,而對我們影響最大的就是思考能力,也就是能力的最高境界。

“經過這些年,你會發現,每一次低頭,都是對自己的肯定。我們不是變得現實,而是更能接收現實,我們都一樣,正處於期盼未來,掙脫過去,奮鬥當下的過程。會狼狽,卻更有瀟灑,但更多的是不怕,不怕動盪,不怕轉機,不怕突然,不怕變化。誰的青春不迷茫,其實我們都一樣。一樣的青春,一樣的迷茫,還好,我們還在路上”。看了這段話,很有感觸,現在的我們正處於這個拼搏的階段,也是人生中最迷茫的階段。這時候的你充滿激情,充滿能量,很想證明自己的能力,常言初生牛犢不怕虎,但還是太年輕,經常會在拼搏過程中碰壁,而且會讓你很尷尬,很迷茫但我們不需要去逃避,人生總是會有風風雨雨,每一次的低頭都是對自己的肯定。想想再大的參天大樹也是從小樹苗長起,成長過程中不也要經歷狂風暴雨,往往是經歷了這些苦難,才能成長的更加堅挺。

生活本來就很難,但是你怎麼對待生活,生活就會怎麼對待你。在陌生的城市,遠離情人朋友,感覺疲憊,感覺累。也許常常有朋友會說:“爲什麼我要活的這麼累,爲什麼我的生活這麼難?” 生活本來就很難,從上學開始,讀書,大學聯考,找工作。加班,做飯,竟爭上崗。車貸,房貸,難找對象。老闆罵,同事排擠,父母老去。有很多朋友時,恨自己沒錢。有很多錢時,恨自己沒朋友。其實大多數人都如此,只是你覺得一切很難,而他們只是覺得一切理所當然。當我們盡力把悲觀的事情用樂觀的態度去表達時,你會發現迷宮順着走到出口就能遇光明,倒着回到出發一樣光亮。

“急功近利、急躁、幼稚”也許我們年輕時,或者說我們曾經經常被冠上這些名詞,卻無力去反駁,往往這些都是年輕的表現,或者說是太過於想表現自己,爲何我們不從另一方面去考慮,其實你只是在思考未來,想更努力的工作,希望常常能改變自己,所以會稍微改變一下自己的姿勢。要知道,你改變的時候,總會讓世界有些不舒服。不需要太去在意別人眼中的你,做好自己,因爲你是爲自己而活,並不是爲別人而活。現在的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通病,其實也不是叫什麼通病,應該說是有這種困擾。好比如說今天穿的衣服,自己覺得很搭配很好看,正爲自己的創意暗自得意,但突然同事說,咦你今天怎麼這樣搭配,瞬間心情就受影響,可能你以後每次搭衣服都是按照別人習慣,按照潮流,那麼這樣就迷失了自我,活的很累。其實你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員,再說又不是什麼大明星,大人物,沒那麼多觀衆的,不要活的那麼累,做好自己,讓別人說去吧。

生活需要計劃,需要安排,工作亦是如此,最簡單的便籤條,備忘錄也好,因爲在你工作生活當中,難免會有一些雜事,瑣事,會讓你焦頭爛額,忙都忙不過來,甚至是經常會有一些突發事件,所以計劃和安排對於我們是很有必要的,就是今天知道明天要做什麼,明天知道下週要做什麼,今年知道十年後自己要做什麼。或許這樣你的生活和工作就會有條不紊,或者你就不會在感覺生活迷茫。

誰的青春不迷茫,其實我們都一樣。一樣的青春,一樣的迷茫,還好,我們還在路上。

4、《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XX字

《蘇菲的世界》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14歲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講述了西方哲學史的發展過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

它是一本哲學史小說,更是一種自我世界的體驗,某種程度上,卻也是一個自我世界的折射。

本書雖說是哲學史的介紹,但並不是很側重哲學思想本身,書中對關注更多的是哲學的一些基本問題,如我是誰,世界從哪裏來,上帝是否存在等。然後對學派或者哲學家也沒有過多探討,更多的是在介紹他們基本思想的前提下,告訴我們應該怎樣的去進行哲學性的思考。最後,對於每一個階段的哲學思考,作者都會用容易讓人理解的例子來闡釋怎樣去理解並哲學性的思考。

但如果本書只要表達這些,我想作者也沒有必要安排如此曲折的情節。作者採用的手法與其說是想引人入勝,讓哲學史的介紹不顯得枯燥,更不如說是爲了激發我們對哲學的興趣,讓我們像哲學家一樣思考。因爲本書小說的情節不就正是一個最好的哲學基本問題嗎?一個關於是否存在的問題。

或許,某種程度上,蘇菲的世界就是我們的世界,或者更確切的說,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也許就是我們的世界。

蘇菲和她的哲學導師是少校寫的書裏虛構的人物,少校用這本書來作爲給他女兒席德的15歲的生日。而這一真相在講到柏克萊等經驗主義學派時向我們揭示。然後後面更離奇的是蘇菲從書中走出來,來到了少校的世界。這些看似離奇的情節引發了我一系列的思考。

我們不防採用像《盜夢空間》裏夢境的層次一樣來定義世界(正如書中說的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

蘇菲和她的導師艾伯特的世界作爲第一層,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作爲第二層,本書的作者喬斯坦-賈德和我們的世界作爲第三層。是否有第四層我們暫且放一個“?”。

先假設我們站在蘇菲的世界,即第一層世界,那我們也會像喬安的爸爸一樣,在聽到艾伯特說我們並不存在時感到憤怒。因爲我們覺得我們能感受到一切,我們用手拍桌子手會疼,我們經過一生那麼多年的時間。但事實證明,它們只不過是少校的思想產物,它們所謂的感覺不過是少校給予它們的讓自己以爲自己存在的“形式”,也就是少校先給了它們存在的“理型”。但後來蘇菲他們是怎麼意識到自己其實是不存在的呢?

我們注意到作者在安排這些情節時,是在教我們怎樣去使用哲學性思考。如,蘇菲是虛構的是在介紹柏克萊等經驗主義時才告訴我們的。這不正證明了這一理論嗎?這時的哲學是懷疑,不能證明的並不代表不存在,就像蘇菲並不能證明她是虛構的,她一直以爲她是存在的,但事實確實她是虛構的。回到我們剛纔說的,蘇菲是怎麼意識到自己其實不存在的呢?這要結合當時給我們介紹的哲學思考,這時的哲學提到的是,我們並不能證明上帝是否存在,因爲上帝不會以“超自然”的法則來向我們顯示,於是我們沒有超自然的感官經驗,就不能證明上帝存在。同樣,我們也不能證明上帝不存在,也就是說說上帝存在和不存在其實都是迷信。

於是,作者利用這一觀點,讓蘇菲有超自然感官的經驗,比如讓各種童話人物出現,還有從一開始就有的席德的爸爸的各種“超自然”法則的把戲,然後蘇菲他們再借着哲學性的思考從而證明了自己的不存在,或者說他們世界的上帝——少校的存在。

然後,我們站在第二層世界,也就是少校的世界。他們會怎麼看呢?他們同樣也會認爲他們是存在的,他們也會知道蘇菲是不存在的,因爲蘇菲就是他們虛構出來的。但他們真的存在嗎?如果站在第三層,也就是現實層的我們當然知道,因爲少校不過也是作者虛構出來的。

但,少校他們知道嗎?他們不知道,因爲作者還沒有讓他們經歷“超自然”法則。他們不能獲得這方面的感官經驗,不能由此證明自己是不是存在,或者他們的世界有沒有上帝——作者的存在。但是,或許以後少校會意識到他自己是不存在的,就像艾伯特說的,或許少校也只是另外一個人虛構的人物。如果少校認爲自己是存在的,認爲自己就是最高層,那他怎麼樣也不會想到自己虛構的蘇菲會來到自己的世界,如果第二層世界是最高世界,那麼蘇菲在這一層的出現當然就是屬於“超自然”法則的了,那麼這一事件就屬於離奇的了,所以作者在這裏安排這一看似離奇的事件不就說明了,這一切只是作者創造的,所以作爲少校虛構的蘇菲可以出現在少校的世界裏。我想,接下來要發生的,從那條船自己解開繮繩開始,到蘇菲慢慢的去影響第二層世界,少校在慢慢經歷了這些“超自然”法則,有了這些經驗,經過哲學的思考可能也會發現自己是虛構的吧。

最後回到第三層世界,也就是我們現在的現實世界,你還會肯定自己的存在嗎?會不會到最後我們才發現其實我們的世界就是蘇菲的世界或者少校的世界呢?我們不能肯定,我們不知道我們是否存在,因爲我們不能證明我們所處的第三層世界是否是最高世界,即是否有上帝存在於我們之上,蘇菲他們弄清楚了自己所處的第一層不是最高世界,因爲她的世界都是少校的思想,或者說上帝——少校存在於蘇菲世界中,這一世界不過是少校“理型”的一個影子。而蘇菲之所以知道了這些,是因爲她有了少校給的“超自然”法則體驗以及自己哲學性的思考。

少校沒有弄清楚自己所處的第二層世界是不是最高世界,雖然他的世界都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作者的思想,但作者並沒有給他“超自然”法則的感受,少校感覺的一切都是那麼合理,一切都是那樣在那兒的,或許蘇菲的出現會讓他慢慢意識到自己的不存在吧。但我們不也一樣嗎?我們不是很像少校嗎?但我們卻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少校,我們也覺得一切都是那麼的合理,我們也覺得我們是存在的,我們會以爲自己就是最高層世界,我們會否定上帝的存在,就像蘇菲的世界裏喬安的爸爸不太會承認少校的存在一樣。但這是否就說明上帝真的不存在呢?或者說我們真的存在呢?

我們不禁就想問這樣的問題,世界從何而來,我們是誰?我們存在嗎?上帝存在嗎?然後就有了那些哲學史,有了從自然觀到人本主義的思考,哲學研究了這些問題,但並沒能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事實上哲學也給不出這些答案,因爲哲學本身已經否定了自己能給出答案。但這看似矛盾的說法是否就讓哲學沒有意義呢? 不,哲學的意義其實就出現在這些矛盾的思維中。或許就像書中開頭說的,我們不去關注那些哲學家得出了什麼答案,而是去看他們怎麼思考的。因爲哲學家對上述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都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確實無法證明那些答案,但我們在研究那些問題中採用的方法卻是我們值得關注的,就像黑格爾說的,這些哲學性的思考,會朝向人類有利的方向的發展,我們會變得越來越瞭解自己。就像書中說的,哲學雖然不能回答上述問題,但至少我們可以順着兔子的毛皮往上爬,越來越多的看到外面。

5、《偷影子的人》讀書筆記XX字

《偷影子的人》講述了一段纏綿多年的愛戀,一段進行中的不完美愛情,這是一部令整個法國爲之動容的溫情療愈小說。原本我訂的並不是這本書,但我要的那本書被人拿走了,機緣巧合下讓我拜讀了馬克·李維的第10部作品《偷影子的人》,並讓我認識了這位大師。真正的高手,總是在平淡的題材中見真章,因爲人人都有的經歷,人人都體會過的情感,並不是那麼好表達,如果不能讓讀者感同身受,就等同於失敗。而馬克?李維,就是這麼一個大師級的人物。

“一個會用風箏向你寫出“我想你”的女孩啊,真讓人永遠都忘不了她。

太陽升起,我們的影子肩並肩拖長在人行道上。突然,我看到我的影子傾身,親吻了克蕾兒的影子。於是,無視於我的羞怯,我摘下眼鏡,模仿影子的動作。” 這是書220頁中的一段文字,書中還夾着一張明信片,配合明信片中的這段文字“愛情,彷彿影子一樣,如果你踩中了,就請帶走我的心。”感覺真是美極了。

“一個老是受班上同學欺負的瘦弱小男孩,因爲擁有一種特殊能力而強大:他能‘偷別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見他人心事,聽見人們心中不願意說出口的祕密。他開始成爲需要幫助者的心靈夥伴,爲每個偷來的影子找到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這是對書中主人翁的一段簡短的介紹。作者爲主人翁虛構了一個特異功能——可以偷別人的影子,從而走進別人的內心世界,窺探別人的隱私。其實是在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不幸的一面——即便是看起來強大的惡棍,我們要想超越自己,超越他人,只有以心換心,設身處地的站在他人的立場,懷着悲憫慈悲的心,發現、理解別人的缺點、過失甚至是欺壓、謊言。而不是一味站在自己的立場,用自以爲是的標準衡量和指摘、仇視別人。

在節湊快速的當下,這部書顯得尤爲重要。磨刀不負砍柴工。與影子的對話,其實就是與心靈的對話。讀懂自己,才能讀懂別人。原來,影子在很早之前,就是我們信賴的朋友了,只是自己在長大之後,漸漸忘記了。

《偷影子的人》的故事發展雖然以奇幻爲線索,但卻走的是溫馨情感路線,讀者陪伴着男孩從懵懂到成熟,感受了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無限能量。如果問,誰能無怨無悔的陪伴着我們從出生到死去,有人可能會說是父母,也有人可能會說是友人,但人們都忽略了那個默默無聞永遠站在身後、分享快樂與悲傷的“影子”朋友。對偷影子的小男孩來說,他過於糾結已失去的,卻沒有去珍惜已擁有的,父親的離去成爲了他心靈的創口,而他往往忽視了,母親對他傾注了多少深沉的愛,想要去彌補他的缺憾。男孩心裏滿含着對母親的愛,但是,這種愛他一直沒有表達出來,他不知道的是,有的話,如果沒有說出來,就永遠都沒有機會了。成年之後的生活實在是豐富多彩,工作也很充實。他已經習慣了母親對他的關懷,卻粗心大意的,從來也沒有關注到母親已經漸漸老去,他甚至從來都沒有偷過母親的影子。他知道了那麼多祕密,幫助了那麼多人,卻惟獨,沒有了解過母親的心。

“她把手放在我的手上,不是爲了握住我的手,而是要操控風箏的手柄。我把風箏交給她,克蕾兒的笑容無人能敵,我完全無法拒絕她的任何要求。”

“克蕾兒,你要知道,對我來說,你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女孩,是那種可以用嘶啞叫聲擦去天空的陰暗、有着大提琴般音色的女孩。你要知道,全世界沒有一個女孩可以像你一樣讓風箏快速旋轉。”

“我們每天早上都在碼頭相見。克蕾兒會先去小雜貨店拿我的風箏,然後我們一起跑向廢棄的舊燈塔,在那裏度過一整天。”

“我編造一些海盜的故事,克蕾兒則教我用手語說話,我漸漸挖掘出這個很少人熟知的語言的詩意。我們把風箏線鉤在塔頂的欄杆上,“老鷹”盤旋得更高,在風中嬉戲。”

“中午,克蕾兒和我靠在燈塔下,共享媽媽幫我準備的野餐。媽媽是知情的,雖然我們晚上從來不談這個,但她知道我和一個小女生來往,一個不會說話的小女生,套一句鎮上的人對克蕾兒的稱呼。大人真的很怪,竟然會害怕說出某些字眼,對我來說,“啞巴”這個詞美麗多了。”

“偶爾,吃完午餐後,克蕾兒會把頭靠在我肩上小睡。我相信這是一天中最美的時刻,是她放鬆的時刻。看着一個人在你眼前放鬆真的很動人,我看着她沉睡,想着她是否在夢裏尋回自己的語言,是否聽到自己清脆如銀鈴的聲音。每天傍晚,我們會在分離前親吻。這是永生難忘的六天。”

這些對主人翁和克蕾爾愛情的描述讓我們知道值得慶幸的是,在愛情上,男孩沒有再一次在渾噩中迷失自己,當他成年後回到充盈着童年回憶的海邊小鎮,看到燈塔裏那隻帶有歲月痕跡的風箏,男孩終於領悟了這麼多年都在期待什麼,又應該去做些什麼。當男孩與克蕾兒的影子緊緊相擁的時候,我們才發現,原來愛是如此美麗……

什麼樣的一本書,會讓你看完想靜靜淌着淚回味一下,同時感到溫馨、詼諧、愛、喜悅和哀傷,這本書讓我深深感動,甚至潸然淚下。它清新又純真,充滿了“小小的幸福感”,讓我度過了很美妙的閱讀時光,也爲我保留了心裏的悸動和孩童般的無邪靈魂,讀完真的覺得心情愉快!

6、《理想國》讀書筆記XX字

《理想國》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柏拉圖重要的對話體著作之一。這是對柏拉圖中期思想的總結。柏拉圖的《理想國》是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豐富多彩、環環相扣的對話,給後人展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城邦。可以說這個城邦是歷史上“烏托邦”的開山鼻祖。

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爲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爲哲學家,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衆。而這些在《理想國》開始的時候並沒有直接提出來,柏拉圖是通過對正義的深入探討。

《理想國》在討論到城邦的建設的時候,首先說的就是人的正義問題,在柏拉圖的理解中,他認爲我們如何去理解正義首先需要理解的是一個城邦的正義,如果我們理解了城邦的正義那麼也就理解了個人的正義,所以,理解就是一個從大到小的過程,但是在我們的課堂的討論中有的人的言論讓我有這樣的想法,在我們一個直白的理解中,我們認爲一個人的正義是最重要的,就是說,有個人纔有國家的一切,在一個認同個人主義的時代中,在自由主義的思想的指導下,這樣的想法是沒有什麼不對的,但是我想強調的是,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我們要知道柏拉圖寫作的背景和寫作的意圖,所以從一個城邦的建設意圖出發,城邦的正義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要服從城邦的正義的,在城邦的需要的時候,個人正義往往應該讓位給城邦的正義的,所以,我們在理解柏拉圖所說的“先寫大字,再寫小字”的言論是從城邦的理念出發的,因爲他認爲城邦纔是最重要的,那個時代也只有在城邦的完善的情況下,個人的一切纔是有保障的,因此我們要把城邦的正義和個人的正義充分理解,如果我們僅僅是從個人正義的角度來理解柏拉圖的正義的話,那樣的話,我們的理解是偏激、狹窄的,那樣的話就很容易誤解柏拉圖的意思,在當今社會,理解城邦正義和個人正義是我們正確理解柏拉圖的一個重要因素。理解兩者正義之間的關係後,我們現在來理解柏拉圖的正義觀念了,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明顯的提出正義的概念是“個人做自己分內的事情”。或許是我們這樣的理解,在柏拉圖的意思中或許認爲,人本來就是有區別的,等級的劃分並不意味着一定是級別的劃分,或許是秩序的要求,因此柏拉圖要建立自己城邦的時候,他不能不考慮到一個城邦對於秩序的要求。此外柏拉圖關於人應該各做各的事情是基於人本身的內在素質,或許換個說法是每個人在他生來就有自己屬於自己的稟賦,而他的稟賦決定了他所應該從事的事業,那是正義的。這就是柏拉圖所說的正義,當然這些是柏拉圖從他的城邦的正義推導出個人的正義,但是我個人認爲這樣的理解或許適合於當時的城邦的正義,而對於如今,關於正義的描述是困難的事情。

此外,柏拉圖提出了理念論的形而上學和認識論學說,用三個著名的比喻解釋了他的思想。他認爲每一類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如美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 “美”,紅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紅”等。這些共同的特性是事物的“共相”或“理念”,理念是完美的,是感性事物的本質和存在根據。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爲其有了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爲其有了善的理念。理念是在感性世界之上獨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是分離的。柏拉圖強調感覺和理性的區別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不同作用。感覺只能認識外部世界及其影子,只有靠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認識理念。他對人類的認識作了如下區分:對外部事物的影子的認識是“猜測”;對外部事物的認識是“信仰”,在理智階段,人們所認識的是較低的理念的認識,如對“圓”和“三角形”的理念等的認識。理性階段是人類精神活動的最高階段,在此階段,才能把握到最高的理念,獲得真理性的認識。猜測和信仰不是知識,是意見。對理念的認識才是知識。柏拉圖在著名的“洞穴”比喻中講了一個人如何經歷了猜測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過程。這個人獲得了關於理念的知識後,感到有責任教導那些還在洞穴中的人們。柏拉圖由此指出,在一個正義的國家裏,哲學家應該成爲國王,憑藉責任治理好國家。

柏拉圖認爲品德來自於教育。教育是排除不理性干擾,將真理髮掘。而柏拉圖認爲教育是一個回憶的進程。此外辯證法也是找回真理的主要手段,同時“讓靈魂安適”的求善慾望又爲求知提供了不竭的動力。然而這種教育往往會遭到他人的不理解。柏拉圖將這種認知上的差異形象地比作了洞穴。因而那些缺乏哲學的人被視爲關在洞穴裏的囚犯,那些哲學家便是走出洞穴的人。哲學家用真理教育他們,說服他們出去,但由於突然離開了陽光,眼睛受到刺激,他看到的影子還不如別人那麼清楚,在別人看起來,他彷彿比逃出去以前還要愚蠢。因此唯有強制大家都認識到真理,走出洞穴,哲學家才能最終得到解放,這是上天賦予哲學家智慧的天然使命。因此作者認爲唯有由哲學家作爲統治者,強制推行。同時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個人才智,利用社會資源,使得“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國家纔會最爲強盛而和諧。柏拉圖將這種哲學家爲王的國家稱之爲“理想國”。

與柏拉圖的其它對話一樣,《理想國》一書語言優美,極富文學價值。因此不僅可以在提問與回答、定義與反駁的過程中鍛鍊哲學思維的能力,深入鑽研其中重要的哲學問題,同時也能得到一種美的享受。作爲蘇格拉底最著名的學生,柏拉圖繼承併發揚了蘇格拉底的學說,終其一生都在思索真理,傳播真理,也始終在與大衆的偏執作鬥爭。正如柏拉圖所說的“在我們從錯誤知識走向正確知識之前,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們處於無知的狀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