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讀書筆記4篇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5.7K
本文目錄大學生讀書筆記大學生讀書筆記大全大學生讀書筆記之傅雷家書最新大學生讀書筆記

偉大的作品的偉大之處是在於揭露了人性,反映了特定時代的社會的黑暗與現實,以及描繪出了純粹美好的愛情。

大學生讀書筆記4篇大綱

法國著名的文學家,偉大的詩人,維克多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正是這樣的一部作品。創作至今已經有兩個世紀了,可是依然不斷被人們傳頌,一次次的出版,文學思想的光輝跨越了時空流傳至今。這本書在許多年前已經讀過了,至今仍然在我腦海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善良美麗的艾絲美拉達,鐘樓怪人卡西莫多,道貌岸然的神父羅德。本書也是圍繞着三個人展開了故事。

愛斯梅拉達是巴黎流浪人的寵兒,靠街頭賣藝爲生。她天真純潔,富於同情心,樂於救助人。因爲不忍心看見一個無辜者被處死,她接受詩人甘果瓦做自己名義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見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會同情憐憫,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鐘人的脣 邊。這樣一個心地高貴的女孩,竟被教會、法庭誣衊爲“女巫”、“殺人犯”,並被判處絞刑。作者把這個人物塑造成美與善的化身,讓她心靈的美與外在的美完全 統一,以引起讀者對她的無限同情,從而產生對封建教會及王權的強烈憤恨。

至於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鐘人伽西莫多,這是兩個完全相反的形象。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過着清苦禁慾的修行生活,而內心卻渴求淫樂,對世俗的享受充滿妒羨。自私、陰險、不擇手段。而伽西莫多,這個駝背、獨眼、又聾又跛的畸形人,從小受到世人的歧視與欺凌。在愛斯梅拉達那裏,他第一次體驗到人心的溫暖,這個外表 粗俗野蠻的怪人,從此便將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熱情寄託在愛斯梅拉達的身上,可以爲她赴湯蹈火,可以爲了她的幸福犧牲自己的一切。

如此強烈的善與惡,美與醜的對比,正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一部高貴偉大的作品不僅僅只是向世人講述了一個故事。更加激起了人們思想的火花。毫不留情的通過一個強烈對比的故事諷刺了封建教會的黑暗和腐敗,毫不留情的鞭撻了迂腐和愚昧。又描繪了巴黎最下層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們衣衫襤褸、舉止粗野,卻擁有遠遠勝過那個所謂有教養、文明的世界裏的人的美德。互助友愛,正直勇敢和捨己爲人的美德。

角色和角色之間的對比,社會階層與社會階層之間的反差。正是處於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和封建教會舊勢力和世俗權力相互抗爭的十五世紀的現狀。

除了廣泛意義上的對比,我更加鍾情於認爲這是一個愛情的故事。我並不認爲艾思美拉達愛着卡西莫多,但是我卻可以很肯定的說卡西莫多是純粹的愛着這位吉普賽姑娘的。當艾思美拉達將水送到在烈日下處刑的鐘樓怪人的嘴巴里時,從小被人歧視被人毆打的卡西莫多第一次感受到了人性的愛和美。對於卡西莫多來說這位吉普賽姑娘就是他的生命,能夠爲她了她的幸福燃燒自己的生命。在行刑時卡西莫多救艾絲美拉達到巴黎聖母院,在看到因處死艾絲美拉達時發狂笑着的神父羅德時毫不猶豫的推他下樓,最後抱着美麗的姑娘一起進入墳地殉情。

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偉大的愛情呢,在毫無外貌美感可言的卡西莫多身上,這樣的愛情顯得更加純粹,沒有性,沒有暴力,只是愛着那位能歌善舞美麗善良的姑娘。這樣的感情對於我來說比起抨擊了黑暗的社會,更令人爲之動容。

一部的作品可以有多種解讀,一部好的作品可以讓人沉思,我在這本書裏看到了人性的善惡美醜,看到了愛情,那麼你又在這本書裏看到了什麼呢?

大學生讀書筆記大全大學生讀書筆記(2) | 返回目錄

《大學生心裏健康教育與指導》讀書筆記

大學生是個即將從校園學習步入到社會工作的一個羣體.在大學四年或三年裏要完成從學生階層到工薪階層的轉變,不僅要認識自我,而且還要完善自我.認識自我可以認清自己善長什麼,不善長什麼.這樣纔可以制定相應的職業目標,纔不至於在即將進入職場的大門時,感到茫然無措.而完善自我則是以認識自我爲前提的,只有認清了自己各方面的情況,才能像醫生一樣對症下藥來完善自我,使自己得到一個較大的提升,更好的適應自己所定職業目標的要求.

而現實中,這看似簡單的兩句話卻不知困擾了多少大學生.有人只有一腔熱情,他們爲自己制定宏偉的目標,樹立了遠大的人生理想.然而卻沒有在認識自我的道路上邁出了一步,到頭來只能是烏拖邦而已.另外有些人在認識道路上走了很多,也作了很多的自我解剖.然而卻缺乏持之以恆的耐心和勇氣,在通向完善自我道路的路口止步不前,也只有在多年之後,感嘆人生易逝,自己卻無一番作爲.

但是認識自我看似簡單,其實也有不少人在認識自我的道路上走了許多的彎路甚至走錯了.有些學生在認識自我時,總時拿自己的缺點與別人的優點去比,因而產生了自卑與逆反心裏.他們感到失望與悲觀,尤其是大一新生,剛入學不久,一些曾在高中是非常優秀的學生在競選學生會幹部失利或者由於環境的變化導致學習吃不消.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能正確認識自我,那麼極易產生不良情緒.調查表明:由這種情況產生心裏問題的案例佔了相大的比重.而與此相反的一些人,則是喜歡拿自己的優點與別人的缺點比較,從而產生了自己是"人中龍鳳"不正常的優越感.這種情況也是極其危險的,也是容易產生心裏問題的根源.當他"目空一切",他不僅會引起周圍同學的反感與孤立,而且他們自身的缺點會被忽略.這樣一來,他們就不能正確認識自我了,就更談不上完善自我了.

認識自我,然後再完善自我能夠讓我們找到自己人生奮鬥的準確方向;認識自我,然後再完善能夠使我們把自己準確的定位;認識自我,然後再完善自我能夠讓我們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水平。

“吾日三省吾身”,這是多麼富有哲理的話語。那麼我還得加上一句,不能僅僅只是“省吾身”,還得下功夫去把找出的毛病解決,把不完善的地方去完善。那麼我們的人生將會發生質的變化,誰不想我們的人生不更加美好呢?那麼,還等什麼呢?還不行動!

大學生讀書筆記之傅雷家書大學生讀書筆記(3) | 返回目錄

《傅雷家書》是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傅雷與夫人朱梅馥寫給傅聰、傅敏等的家信摘編,寫信時間爲一xx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這是家書,但又不僅僅是家書。傅雷先生早年留學法國,在美術、音樂鑑賞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與兒子通信時,他也對中外的藝術家及其作品做了深入剖析,其間不乏對貝多芬及莫扎特等音樂家的經典點評。因此,《傅雷家書》也是一部優秀的美學鑑賞作品。

由於在傅聰幼年時傅雷先生對他的教育過於嚴格,導致父子二人關係並不親密。面對這樣的父子關係,傅雷先生在通信伊始就對兒子表達了自己的悔恨,並且在以後的信中也一再提到自己的教育有不適當的地方,並感嘆兒子能夠避開這些不利因素,成爲一個真正優秀的藝術家。他的去懊悔的同時也夾雜着自豪:當兒子傅聰在國際鋼琴賽事上獲得大獎時,他會忍不住大讚道:“想不到你有這麼些才華,想不到你的春天來得這麼快,花開得這麼美,開到世界的樂壇上放出你的異香……我做父親的一向低估了你,你把我的錯誤用你的才能與苦功給點破了,我真高興,我真驕傲,能夠有這麼一個兒子把我錯誤的估計全部推翻!”;當他感到兒子在思想上更加通達更具哲思時,他又這樣寫道:“你分析能力比以前強多了,態度也和平得很。爸爸看文多麼嚴格,從文上挑剔思想又多麼認真,不會隨便誇獎你的”;而當他感到兒子在日益成熟時,他絲毫不吝表達自己的愛意與讚美:“孩子,你一天天的在進步,在發展:這兩年來你對人生和藝術的理解又跨了一大步,我愈來愈愛你了,除了因爲你是我們身上的血肉所化出來的而愛你以外,還因爲你有如此煥發的才華而愛你:正因爲我愛一切的才華,愛一切的藝術品,所以我也把你當作一般的才華(離開骨肉關係),當作一件珍貴的藝術品而愛你。”這些文,即便沒有什麼文化的人,也可以輕易領會,因爲天下父母皆是如此!

我們常說“嚴父”,而嚴父的“嚴”正是基於對子女前途的憂慮而產生,是一種更悲劇性的付出。因爲,當子女們年紀尚小時,往往無法理解這份隱藏在嚴肅外表下的感情,很可能在父輩與子女之間刻下了一道深溝。只有到兒女心智足夠成熟,甚至直到自己也爲人父母,才能真正理解父親。傅聰先生即在自己的某封回信中這樣寫到“我一天比一天體會到小時候爸爸說的“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可見他也漸漸理解了父親的一番苦心。

傅雷先生正是基於對兒子的深情,才藉着書信與筆墨表達出平時未曾出口的關懷。然而,這樣深摯的關懷,又怎會僅僅停留在表情達意的層面上呢?

傳雷在給傳聰的信裏這樣說:“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閒話),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從以上這些文看來,傅雷先生的確是按照他在信中對傅聰先生提出的“做人,做藝術家,再做鋼琴家”來要求他。

傅雷先生性格嚴謹,對待朋友如此,對待工作更是如此。他苦於自己的文太“實”而不夠靈活,不能完美地展現某些原著的神采,爲此專門閱讀老舍等作家的作品,求得更具活氣的文。傅聰的弟弟傅敏這樣描述他的父親“爸爸一生工作嚴謹,就是來往書信也整理得有條不紊。每次給哥哥的信都編號,記下發信日期,同時由媽媽抄錄留底;哥哥的來信,也都編號,按內容分門別類,由媽媽整理成冊。”這樣的身教,加之信中的諄諄囑託“提醒你一句:信中把‘自以爲是’寫作‘自已爲是’,此是筆誤,但也得提一下。”、“自己責備自己而沒有行動表現,我是最不贊成的。這是做人的基本作風,不僅對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說的,只有事實才能證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動才能表明你的心跡。” 足見他時刻對兒子的做事方法乃至一些生活細節提出自己的建議,這是凝結了一位智者思慮的筆墨。

傅雷先生爲人坦蕩,稟性剛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於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與夫人朱梅馥雙雙憤而棄世,悲壯地走完了一生。

他的高潔品德在與傅聰的信中表露無遺,由於傅聰先生一直在外國學習、表演,傅雷先生總是提醒他祖國、民族的重要。某次傅聰想回國探親時他以減輕政府的經濟負擔爲由拒絕,而事實上,他內心裏極渴望與兒子團聚。這也許是那一代知識分子的良心——對自己的個人生活不過分要求,可是對工作及祖國的熱愛總是無限度的。

書中展現出的傅雷先生的優秀品德,也許在現今的社會中已經絕跡,但正如普希金所說: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爲親切的回憶。所以,正是基於此,這份回憶便更增其可貴。

傅雷的家書,文精粹優美,是真情的流露,讀來感人至深。我們從他的家書中,不但解到了這對父子之間感人的故事,還能學會做人的道理。

最新大學生讀書筆記大學生讀書筆記(4) | 返回目錄

大學生讀書筆記(一):《茶花女》讀書筆記

《茶花女》的小說1848年在巴黎出版,《茶花女》的話劇1852年在巴黎演出,《茶花女》的歌劇1853年在威尼斯公演,19XX年以來已經二十多次被搬上銀幕,早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就已經被翻譯成中文,上個世紀初,甚至在中國的話劇舞臺上也公演過,二十四歲的外省青年阿爾芒在巴黎讀完大學取得了律師資格之後,並沒有立刻去找一份工作,而是“把文憑放在口袋裏,也讓自己過幾天巴黎那種懶散的生活。”他憑着祖傳的每年八千法郎的收入,在巴黎租了房子,僱了傭人,養了一個“小家碧玉,溫柔而多情”的情婦,同時與朋友一起整天出入各種風月場所尋歡作樂。正是在這種情形下,他邂逅了巴黎名妓外號“茶花女”的瑪格麗特小姐,並立刻展開了對她的追求。

正如書中所說的那樣,在風月場中追求女人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錢,一種是用情。阿爾芒在當時雖然也算有幾個錢的“小資”,但正如書中另一位老妓女揄揶他的那樣“您那七八千法郎的津貼費是不夠這個女孩揮霍的,連維修她的馬車也不夠。”瑪格麗特爲了維持巴黎名妓的排場,每年需要花費十多萬法郎。所以阿爾芒只能用“情”來追求瑪格麗特。果然在他付出了兩三年的時間後得嘗所願,不但讓瑪格麗特成了他的情婦,還讓她相信她得到的是真正的愛情。妓女以出賣肉體和感情爲職業,但她們也有自己不願意出賣的愛情,或許正是因爲她們看夠了人間的虛情假意,反而更加看重、也更加渴望真正的愛情。所以當瑪格麗特把阿爾芒對她的愛慕當成了真正的愛情之後,就毫不猶豫地不顧一切地獻出了她的一切。

面對瑪格麗特的一片真情,阿爾芒卻始終不肯相信妓女也會有真正的愛情,所以從佔有瑪格麗特的第二天起,就讓猜疑佔據了他的心頭,第三天就認定瑪格麗特欺騙了他而發出了一封羞辱和譴責她的絕交信。然而,當他聽到朋友祝賀他得到了“可以替他爭面子的不容易到手的漂亮情婦”瑪格麗特之後,在虛榮心的作用下,立刻後悔起來,並給瑪格麗特發出了請求寬恕的信。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阿爾芒心目中,佔有巴黎名妓的虛榮心的分量要比對瑪格麗特的愛情的分量重得多。也就是說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份擁有名妓的虛榮而不是一個普通女人的愛情。正如書中瑪格麗特當面怒斥阿爾芒時所說的那樣:“你,你不願意讓我知道你的景況,你要我保留我的虛榮心來滿足你的虛榮心,你想保持我過去的奢侈生活,你想保持我們思想上的差距,你,總之,不相信我對你的無私的愛情,不相信我願意和你同甘共苦,有了你這筆財產我們本來可以一起生活得很幸福,但你寧願把自己弄得傾家蕩產,你這種成見真是太根深蒂固了。你以爲我會把虛榮當着幸福嗎?一個人心中沒有愛情的時候可以滿足於虛榮,但是一旦有了愛情,虛榮就變得庸俗不堪了。”

自古紅顏多薄命,美麗的容顏帶來的卻是無限的哀愁與悲劇。而妓女,特別是美麗而又有才情的妓女,在這條路上走得更是艱苦。比如杜十娘,情仇愛恨化作一江春水向東流;李思思、陳圓圓的命運也是令人感慨、令人無奈。而看過《茶花女》後才明白這樣的悲劇不只發生在中國。瑪格麗特的愛情悲劇故事就是這樣的。一介弱質女流在放蕩且無目的的生命中找尋到了真愛,爲此放棄了自己習以爲常的大量物質享受,放棄了一切能使自己暫時快樂的糜爛生活習慣,只爲求能和最愛的人呆在一起。要從深陷的泥潭中爬出來,是要花很大的力氣和決心的,況且還要使自己最小程度地被泥水污染。瑪格麗特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出色。可如此巨大的付出,換回的仍是人們的不理解和排擠,還有自私的人們的惡意中傷。

巨大的阻力最終還是使瑪格麗特和愛人分開了,誤會使最愛的人再自己最需要安慰的時候羞辱她,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也許真的只有死亡可以拯救她。是的,瑪格麗特死了,孤獨的死去,再也沒了活着時的奢華,以前無數的情人也忘了她。生前的生活愈是轟動,死的時候就愈是冷清。

亦或許,瑪格麗特並不是個完全的悲劇人物,至少,她得到了真愛,她的靈魂得到了淨化。貴婦人們只看到了她生活的奢侈和物質的享受,卻不知道她高尚的情操也是自己所望塵莫及的。奇怪的資本主義上流社會的人們,明明鄙視放蕩的妓女,卻又要逼良爲娼。如果瑪格麗特沒有生在這樣一個骯髒、虛僞、殘忍的資本主義時代,或許她就是聖母瑪利亞。可惜那樣的社會,那樣的時代,連聖母也會被玷污。而在瑪格麗特被玷污的軀殼下,頑強而又聖潔的靈魂正是讀者們暗暗哭泣的原因。也許這就是妓女的無奈吧。難得遇到一個動心之人,爲他無怨的付出,爲他無私的奉獻,爲他甘願忍受痛苦,但換來的卻是誤解。就猶如一把利劍直刺中心臟,而她只能無語凝咽。仇也罷,怨也罷,這就是瑪格麗特可歌可泣的愛情。她的愛比一座貞節牌坊更崇高,更何況牌坊有時只是標榜和束縛,而這位妓女的愛情卻是熱情、純潔、真摯、奔放。所以看透了虛情假意、經歷了人間冷暖的妓女,一旦動情,就要比他人更看重愛情,也更渴望愛情。

感謝小仲馬塑造了茶花女這樣一個可悲卻又可敬的美麗女子。然而,希望那已死去的花朵再次從泥土中萌芽、重生的時候,遠離那陰暗的牆角,能每天和陽光爲伴,即使不再那麼美麗,也不要重複前世的悲劇。

大學生讀書筆記(二):《哈姆雷特》讀書筆記

《哈姆雷特》是最令人覺得撲朔迷離的,或者說是最富於哲學意味的。其中如父王爲惡叔所弒,王位被篡,母后與兇手亂倫而婚,王儲試圖復仇而裝瘋賣傻等情節,均可見於古老的北歐傳說,特別是丹麥歷史學家所著的《丹麥史》中。這些塵封已久的原始資料,本來只記載着一些粗略的情節和蒼白的姓名,毫無性格於動作可言,但是在莎士比亞的筆下,我們卻發現自己生活在一羣鮮活的人羣中間,幾乎和他們休憩相關,禍福與共。特別不可思議的是,其中出現了一個幾百年來令世人歎爲觀止而有莫測高深的光輝典型。圍繞這個主人公,可以提出很多問題。例如哈姆雷特是真瘋還是假瘋?這個性格的典型意義在哪裏?這些問題都不是單憑劇情就可以解決的。

實際上,哈姆雷特的尷尬在於以一個纖弱而又明達的心靈肩負着與其行爲能力不相稱的重任。用歌德的說法:“這是一株橡樹給我栽在一個只應開放嬌嫩的花朵的花瓶裏。”哈姆雷特,一個純潔,高尚,有道德,有知識,有決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爲,不可能成爲英雄的人,就是那個“花瓶”;那項他承擔不起,幾乎連渺茫的希望都沒有,但又決不可推卸的復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樹”。一旦“橡樹”的根鬚膨脹開來,“花瓶” 就非給擠破不可,這就是悲劇。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環境的殘暴性是如此的相反而又相成,以至這個獨特的性格在內涵方面顯得緻密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顯得博大而深廣。正是這樣,有的專家便聲稱,哈姆雷特並不是一個客觀的過時的角色,而是我們每個人自己。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他提出這個問題正是哲學的基本命題。因爲剛剛發生在他身上的這些事引發了他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他的人生中諸事順逆的時候,他是不會考慮到這個問題的,那時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的光亮面,那時的生活無疑是美好的,而現在,突如其來的這場悲劇迫使他正視生活陰暗的一面和人性醜陋的一面。

可以說,哈姆雷特對人生中陰暗的那一面還是有比較深刻的瞭解的。過去他對這一切只是視而不見而已。如今殘酷的現實迫使他面對這一切。他預感到,自己已經被不可避免的拖入到一個悲劇的命運中。如果他父親真是被害死的,那麼爲父報仇就成了他一生中不可推卸的使命。而他的敵人又是當今的國王,要想殺死他,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無論多麼困難,殺父之仇是不能不報的,而他當前的任務是要想出一個巧妙的辦法來覈實他的叔父是否殺害了他的父親。陰謀,暗算與殘殺,這些是違背哈姆雷特善良純真的本性的,但又是他復仇的使命所必須的。處在人生中花樣年華的哈姆雷特背上了沉重的復仇使命,心中整日充滿仇恨,使他內心陰暗而沉重,他陷入了無法自拔的痛苦的深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