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罰讀書筆記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1W
本文目錄罪與罰讀書筆記《罪與罰》讀書筆記《罪與罰》讀書筆記

當看完杜斯托也夫斯基的《罪與罰》後,心中不時感到震撼與感動。在《罪與罰》中,男主角拉斯科納夫以其聰明絕頂、卻與世隔絕的頭腦,建構出一個學說:超凡偉人往往有犯罪的天性,因爲他需要建構新制度,這種建構勢必帶來毀壞;也因此,偉人的犯罪是合理的。他不僅建構這個學說,並且身體力行。他相信自己也可以成爲拿破崙,但是他跟當年的拿破崙一樣,因身世貧困沒有機會,拿破崙努力爭取機會,甚至因此流人血;而他,也需要機會。因此他殺了早讓人議論紛紛的刻薄老婦,搶其錢財。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他被迫還殺了另一個無辜、受苦、可憐的老婦。拉斯科納夫內心深處的理想抱負絕非自私自利,反倒是博愛的。但是,爲達到理想而有的手段,卻導致一場轟動社會的謀殺案。所有的檢調人員,全從牟利角度解釋這謀殺案,直到一個也酷愛研究思想的檢察官出現,他立即將調查方向轉向,透過拉斯科納夫的論文,找到行兇的動機。

罪與罰讀書筆記3篇

拉斯科納夫自承他相信“偉人的福音”,當他說出這觀點時,連他的朋友都覺得太激進,因爲當時社會上普遍的信念是“社會福音”,也就是隻要社會制度完善,人都將安居樂業不再犯罪。想想我們不也正是處在這樣的信念下的嗎? 杜斯托也夫斯基透過《罪與罰》中的對話,先知卓見的提出他的質疑:罪惡真的只是社會問題引發的嗎?還是在人性深處尚有其他邪惡,是導致犯罪的因子?犯罪跟社會體制的不完善,真的是等號相關?拉斯科納夫顯然不相信改善社會制度之路,他認爲這世界就是需要偉人,偉人配擁有權力,偉人也夠資格在破而立的過程中犯罪。這些問題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呢?而這本書另一個讓我引發深思的地方是,社會中的弱者,精神中有無私奉獻與愛的人卻在引導着救贖之路。

《罪與罰》中,這個人物就是梭娜。有幾段拉斯科納夫與梭娜的對話精彩萬分:男主角拉斯科納夫再有痛苦,都絕不泄漏一絲一豪情感,但是他卻在最緊要關頭,找到梭娜坦承是他犯案,梭娜儘管爲自己的好友之死哀傷不已,卻溫柔的凝視拉斯科納夫,然後圍抱他的頸項,緊抱住他。

拉斯科納夫問梭娜:“你爲何不罵我,卻擁抱我呢?”梭娜命中拉斯科納夫內心深處要害的回答:“因爲全世界沒有比你更不快樂的人了!”而這時,拉斯科納夫心一軟,兩顆眼淚蘊藏在他的眼眶中,就要掉下了。 當拉斯科納夫問她這一生的苦難,上帝的回答是什麼?梭娜僅只是念完新約聖經中拉撒路死裏復活的故事。

就在念聖經的這一刻,貧困的房間幽暗的燭光照著兇殺犯與妓女。梭娜以其弱者之愛,不自覺的引領拉斯科納夫走向救贖之路。 拉斯科納夫問梭娜:“你不會離我而去嗎?”梭娜回答:“不會,無論你到何處,我都隨著你....,”甚至她也在非理性的情感中,知道拉斯科納夫需要她的接納與愛,她遺憾的說:“爲何你不早來,我爲何不早些遇到你呢?”男主角剖心相告後,問梭娜:“你覺得我卑賤麼?”梭娜說:“不,你只是在受苦。”最後,拉斯科納夫向梭娜要十架,梭娜給了他,並說:“我們一同受苦難,也一同掛十架阿!”就是在杜斯托也夫斯基小說中,一再出現的,是“主動選擇悲憫苦難、選擇與他人一齊受苦”,這是十架精神,而十架精神永遠呈現著弔詭:“在軟弱的地方顯現其剛強。”而一個能看見所謂的強者內心深處的痛苦的人,往往自身也負荷著巨大的苦難。

《罪與罰》讀書筆記罪與罰讀書筆記(2) | 返回目錄

是村上春樹把我引向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何宏懷讓我瞭解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罪與罰》讓我走進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那獨特的寫作技巧,通過內心的不斷獨白,與自省,使他成爲了俄羅斯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峯,他的文學影響了許多後輩人,並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個窮困潦倒,三餐不濟的大學生,而在外人看來,他整天無所事事。但他總是說自己很忙。他整日在一個骯髒的閣樓上的一張稱之爲牀的破舊的沙發上思考,並且狂熱的去做它。

在他的觀點中,人分爲兩種:平凡的人與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人生性保守,循規蹈矩,服從是他們的義務與使命:不平凡的人,也就是有天賦的人或天才,能在社會上發表新見解,他們都會爲了美好的未來而破壞現狀,觸犯法律。而且爲了自己的理想,他們甚至必須跨過屍體和血泊。

文中的主人公大學生拉斯科爾尼科夫無疑是個有天賦的人,也能發表新見解,但他還沒想到一點,他沒有權利殺人,他不是拿破崙,而正是這一點卻足以讓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種種機緣巧合之下,他殺死了放高利貸的房東老太婆並且無辜的莉莎微塔。如果沒有在那種機緣巧合下,他可能還不會觸犯法律吧!在殺死她們或如拉斯科爾尼科夫說的蝨子的她們的那一刻,他成爲了不平凡的人了?不,顯然沒有,他殺死的是他自己,他被魔鬼帶進了深淵,不斷的受到煎熬與內心的掙扎,當然這種痛苦不是肉體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以至某一刻有了新生的感覺而後馬上又陷入了無盡的痛苦中,直到最後疲憊不堪。

在我們周圍,同樣不缺那種自認“不平凡”的人,他們竭力破壞現狀,想要發表新見解,他們自認爲很前衛,想要人們追隨自己,崇拜自己,但在我看來,他們很可悲,把自己丑陋、低俗的一面高調的宣揚出來,自認爲很獨特見解,與衆不同。但同時也不乏真的有新見解的人,這應該無多大的影響,有時獨到的尖端的偏見只是一個笑話而已。一個狂熱的自認不凡的人,他們會追尋自己的理想,而極端的幻想它,但終究如天馬行空般,一切又回到現實,但你已經一無所有,你錯過了你自己最好的才華。在火熱的激情中,你的天賦已燃燒殆盡,微風拂過,一切支離破碎、灰飛湮滅。

羅季昂熱心助人,富有正義感。但同時也是一個孤僻,陰鬱,甚至冷漠無情的人。他同情落魄的公務員。在他死的時候,他把身上所有的錢都給了公務員的妻子。但他同時趕走了千里迢迢來看望他的母親和妹妹,對她們恐嚇。他整天都呆在閣樓上,身上邋遢至極,但他不在乎,他不和人交流,也厭惡和每個人說話,且不想走出那個小小的閣樓。他不信仰上帝,但自從見到善良的索妮雅之後,他變了,他變的不安起來,當他把全部的事情告訴了一個和他一樣同樣受盡苦難的人兒時,他一度感覺獲得了新生,也確實,索妮雅是苦難的象徵,她犧牲自己,成全家人,她在苦難中散發着聖潔的光芒感染了拉斯科爾尼科夫,在索妮雅的勸說下,他最終同意了去受苦來讓自己減輕心中的痛苦,索妮雅同時用自己最真摯的愛去獻給他,並始終對他不離不棄,在兩人對視的那一刻,在羅季昂跪在地上輕吻索妮雅的腳的那一刻起,她流下了幸福的淚水。他信仰了上帝的存在,並決定了和索妮雅一起踏上新生的道路。

有時候,生活在茫茫的繁華塵世中,一切那麼明瞭,一切又都那麼讓人迷茫。明瞭到一切只是爲了生命的延續而存在,迷茫到大千世界我將何去何從。人有智慧,而智慧賦予了我們思考的能力,所以我們有了自己的信仰,情感,理想。從而有了豐富多彩的生活。有人說:生活缺乏樂趣,太平淡了,沒激情。俗不知,生活最不缺少的就是樂趣,只是我們要善於發現。發現生活中那屬於我們被遺忘的那一部分,就像在書店的角落裏找到自己找了很久的一本書一樣。社會是一個牢籠,牢牢的鎖着我們,我們都是其中的一分子,任何人都逃不掉,任何人都別想逃,所以我們不如順應時代,跟隨着社會的潮流。生活總是不排斥服從他的人,必然會淘汰逆着他的人。

我是一個平凡的人,我只屬於我自己的那片天。

《罪與罰》讀書筆記罪與罰讀書筆記(3) | 返回目錄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罪與罰》是他的一部卓越的社會哲理小說。與許多的俄國當代小說一樣,作者在《罪與罰》反應了俄國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探討了貧窮與犯罪等一些社會問題。

《罪與罰》是一本社會心理小說,在世界文學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小說以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後受到良心和道德懲罰爲主線,展現了拉斯科爾尼科夫在殺殺放高利貸老太婆和老太婆的妹妹後矛盾的內心世界。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總感覺讀不下去,但是慢慢地就會發現,裏面充滿了玄機,讓人感覺壓抑,想要大聲的吶喊。

小說的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住在貧民區一家公寓的五層樓斗室裏的一個窮大學生,他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在家,靠母親和妹妹從拮据的生活費中節省下來的錢維持生活。他已經很久沒有交房租了。房東太太不僅停止供給他伙食,而且催租甚緊。他經歷了一場痛苦而激烈的思想鬥爭——他要確定自己是屬於可以爲所欲爲的不平凡的人,還是隻配做不平凡的人的工具的普通人。“我正要下決心做一件什麼樣的事情啊,但卻害怕一些微不足道的瑣事!”這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原話。他知道從那幢房子的大門出來要整整七百三十步,在出神的時候曾經數過。他又一次去了那幢大房子把他父親的一塊扁平的舊銀表典當給了放高利貸者,他仔細的觀察了高利貸者的習慣,和房間的擺設,他在爲那件事做準備,爲那件還沒決定的事做準備。他既不能用言詞、也不能用感嘆來表達自己的激動與不安,在他感到壓抑和不安的極端厭惡的時侯他遇見了小公務員馬爾美拉陀夫。馬爾美拉陀夫因失業而陷入絕境,長女索尼婭被迫當了街頭妓女。拉斯柯爾尼科夫不願像馬爾美拉陀夫那樣任人宰割,他終於下定決心打算用“實驗”來證明自己是一個很“不平凡的人”。就在第二天,他得知放高利貸老太婆的妹妹晚上6點到7點不在家,他知道機會來了,當天他就假借典當之名又來到高利貸老太婆的屋子,用斧頭砍死了她,又把她所有的錢財拿走,就在這時老太婆的妹妹外出回來,拉斯科爾尼科夫在慌亂中又殺死了她,他逃出後把東西都放在了一塊石頭底下。渾渾噩噩的回到了住處。

次日清晨,拉斯科爾尼科夫收到警察局的傳票,驚恐萬分,後來得知是爲追交欠款時才鬆了口氣。他在離開時無意中聽到警官談論昨晚兇殺案,緊張得昏厥過去,引起一警官注意。他清醒後回到家裏就臥牀不起,幾天不省人事,後來病情有所好轉,但內心卻處於更痛苦的矛盾衝突中。拉斯柯爾尼科夫殺人後,儘管沒露痕跡,但是卻無法擺脫內心的恐懼,他感到自己原先的一切美好的感情都隨之泯滅了,這是比法律懲罰更嚴厲的良心懲罰。他意識到自己的“實驗”失敗了。他懷着痛苦的心情來到索尼婭處,受到索尼婭宗教思想的感召,向她說出了犯罪的真相與動機。在索尼婭的勸說下,他向警方投案自首。拉斯柯爾尼科夫被判處8年苦役,來到了西伯利亞。不久,索尼婭也來到了那裏。一天清晨,兩人在河邊相遇。他們決心虔信上帝,以懺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難,獲取精神上的新生。

書本中最吸引人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對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前後的心理描寫。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一個典型的具有雙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個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窮大學生,一個有正義感的青年,但同時他的性格陰鬱、孤僻。他在公園碰見被人騷擾的年輕女子,他用他自己僅剩的幾個錢爲她付車費送回家。在馬爾美拉陀夫被馬車撞傷的時候,他把他送回家,看見他們連舉辦葬禮的錢也拿不出來,又拿出母親今天剛寄來的錢送給他們一家孤兒寡母。要知道那些錢是來之不易的,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母親以養老金作抵押向別人借的,是他所有的錢。但同時他又是一個讓人難以琢磨的人,陰鬱、孤僻···他讓貧窮給壓垮了,他欠了女房東一身債,怕和她見面,甚至害怕見到任何人。總是像貓兒樣從樓梯上悄悄地過去,偷偷溜掉,讓誰也別看見他。這個年輕人心裏積聚了那麼多憤懣不平的怒火,他蔑視一切,所以儘管他有青年人特有的愛面子心理,有時非常注意細節,可是穿着這身破爛兒外出,卻絲毫也不覺得不好意思。

表面上看來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作爲一個救助者出現在馬爾美拉多夫的家中,他先是把受傷了的馬拉美拉多夫護送回家;在其死後又出資幫助其孤兒寡母安排葬禮;在索尼婭受到陷害時又助其洗清冤屈。卡捷琳娜甚至將其當成家裏的靠山和救星,指望着他能夠幫助她開辦女子寄宿學校,從而徹底擺脫貧窮悲慘的命運。而實際上馬爾美拉多夫一家纔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拯救者。當拉斯科爾尼科夫救助重傷的馬爾梅拉多夫後,之前痛苦不堪的心靈卻因一個憐憫和救助而有了全新的感覺,心中產生了一種生命感和力量感,覺得自己的生命並未和那個老太婆一起死去。而索尼婭正是他最終獲得拯救的“聖母”。

《罪與罰》中寫的最多的就是罰,“罪”只是僅僅佔了全書的前面兩章,而“罰”貫穿了大半。不是身體上的懲罰,而是比這更嚴厲的道德的懲罰。所以法律只是我們一種懲戒犯罪的一種途徑,而另一種就是人內心心靈深處的譴責。有時候法律不能使人認識大自己所犯的罪,而心靈深處的譴責則會讓人更明白自己所犯下的錯誤。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