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讀書筆記優秀範文

來源:瑞文範文網 5.98K

凝聚着中央編譯局百餘名編譯專家無數心血的10卷本《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寧專題文集》(以下簡稱“兩套文集”)是黨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戰略所取得的標誌性成果,也是中國百年馬克思主義傳播史和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編譯事業最具權威性的成果之一。兩套文集的出版得到廣大理論工作者和各級黨政幹部的高度重視,人們自覺地把兩套文集作爲推動黨的理論創新和理論武裝、推進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建設、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活動的重要文獻。不僅如此,兩套文集的面世也很快引起了全社會廣大羣衆的關注,剛剛上市,就呈現出熱銷的態勢。

黨員讀書筆記優秀範文

這一現象從一個側面昭示出偉大的理論所具有的特殊的力量:一方面,它反映出新時期全社會全民族對理論思維的需求;另一方面,它進一步說明了馬克思主義所特有的理論的力量。恩格斯有一句爲人們所熟知的名言:“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峯,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對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言,不僅科學的發展,而且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個領域的發展,都離不開理論思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但也面臨着前所未有的複雜的發展環境和形勢。我們既要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又要節省資源保護環境;既要調動一切因素改善民生,又要保證子孫後代的可持續發展;既要立足於中國的發展壯大,又要充分考慮國際格局全球戰略,等等。在這種背景下,健康的、科學的發展無論如何不能僅僅建立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而必須求助於清醒的理論思維和理論智慧。

過去100多年的歷史發展已經證明,在關於人類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的理解方面,在關於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方面,馬克思主義具有其他各種理論所不可比擬的特殊的理論力量。正因爲如此,儘管過去100多年,人類社會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經歷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 經歷了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進步。但是,無論世界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馬克思主義始終是世界思想界難以迴避的強大“磁場”。近兩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又一次在全球範圍內把人們對理性思維的渴求的目光聚焦到馬克思的理論上。正因爲如此,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理論創新,重視用馬克思主義的創新成果武裝黨員幹部羣衆。我們必須善於用科學的理論思維把握現實的發展,在全球化背景下解釋中國的發展經驗、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發現我們在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把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加快發展促進和諧上。這正是黨中央在xx屆四中全會上明確提出的在新形勢下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的戰略任務。

在這種意義上,兩套文集的應運而生具有特殊的意義。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兩套文集不僅努力使選材更精當、譯文更準確、編排更合理、資料更翔實,確保編譯的準確性和權威性,而且更好地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邏輯和理論的力量。例如,在篇幅體量上,考慮到已經出版的經典著作的各種全集、選集和單行本的特點和侷限性,兩套文集既防止篇幅過大,又防止失之過簡,定位於一個能夠體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篇幅適中的基礎性和權威性讀本,從而較好地兼顧了理論探討學術研究和幹部羣衆學習等各個方面的需求;在體例編排上,採用按年代編排與重要專著單獨設卷相結合、以及按專題性論述編排的編輯方法,既反映經典作家的思想發展歷程,又突出經典作家重要著作和重要理論問題的地位;特別是在著作的選取上,既考慮兼顧經典作家各個時期各個方面各個領域的重要思想的論述,又突出了他們著述中與當代人類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內容(例如,突出了《資本論》及其與之相關的各種經濟學手稿的篇幅等),從而,既強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的邏輯性和完整性,又突出了它的現實針對性。

在這裏,我們可以通過簡要地揭示兩套文集中所包含的重要的思想邏輯、理論視野和方法論原則等等,展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特殊的力量,說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認真研讀這兩套文集所選取的經典著作,即“重讀經典”對於在新形勢下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衆化,所具有的特殊的意義。

重讀兩套文集所收錄的經典著作,我們再一次強烈地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經典思想固有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實踐品格和批判精神。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現實力量和當代價值之所在,也是我們能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根據之所在。

通讀兩套文集,我們不難發現,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來也沒有脫離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現實而封閉地構造任何理論體系,他們無論是對傳統哲學理論的批判、意識形態批判、宗教批判、政治批判、資本邏輯批判,還是對科學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總結、對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追求、對人類社會歷史進步的構想,都不是單純的理論描述的問題,不是簡單地以各種方式“解釋世界”的問題,而是深刻的現實批判和歷史分析,是推動“改變世界”的實踐問題。

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理論建構中,思想邏輯和歷史邏輯從來不是彼此分離、各自獨立的兩個邏輯,而是一個內在統一的邏輯,即是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爲宗旨,批判和改變現存世界的邏輯。正因爲如此,馬克思主義所包含的價值關懷、理論視野、科學方法、批判精神,它的強大生命力和歷史意義,不僅不會侷限於 19世紀,也絕不會爲20世紀人類的理論與實踐所窮盡。甚至薩特、德里達這些思想家在分析人類社會的發展時,也明確強調馬克思主義對於當代人類、對於歷史發展,是不可超越和不可或缺的。重讀經典,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這種實踐品格,對於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防止理論研究中理論脫離實際的問題。我們發現,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有時存在着“弘揚馬克思學說當代價值”與“開展歷史文本解讀”之間的脫節,即存在着思想邏輯和歷史邏輯的分離。一方面,強調開展馬克思經典文本解讀的研究者,有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爲解讀而解讀”的現象,甚至把文本解讀複雜化、晦澀化、神祕化的傾向;另一方面,在強調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現實意義的研究者那裏,有時則存在着許多沒有文本依據的似是而非的、外在附着式的、貼標籤式的、表層類比式的“理論聯繫實際”。如果我們真正回到經典作家的思想精髓,就會發現,上述兩個方面,即思想的邏輯和歷史的邏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是不可分離的,缺少以馬克思經典精神的文本解讀爲基礎的當代價值和意義的闡發往往缺少對於重大問題的理論穿透力和說服力,而脫離馬克思學說的當代批判指向的單純文本解讀則容易變成沒有現實力量的,純學術的邏輯推演。

重讀兩套文集所收錄的經典著作,我們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世界思想”所包含的宏大的全球化視野和深刻的理論穿透力。這是我們在信息化全球化時代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依據和思想引領

馬克思恩格斯在工業文明尚未在全球範圍內充分發展充分展開的時代,已經通過工業文明的力量和資本的邏輯深刻地預見到了全球化時代的來臨。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曾指出,資本主義工業化運動結束了各個孤立的、彼此分離的民族歷史,開闢了“世界歷史進程”。工業化與現代性的不斷擴展、信息化和全球化進程的強有力推進,使世界任何地方的本土問題總是在不同程度上同全球問題和世界問題緊密交織在一起。今天我們生存在一個多元差異,又彼此生存攸關的全球化時代,面臨着衆多前所未有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就中國人生存最切近的語境而言,我們必須面對兩大現實:一是發達工業社會的狀況及其通過全球化進程對後發展中國家的直接和間接的影響;二是中國在全球化時代的現代性選擇和社會發展路徑。這兩個方面的現實都既是中國的問題,也是全球的問題。經典作家歷來強調具體地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地分析各國各地區的問題,但是,他們的“世界歷史思想”又清晰地告訴我們,對任何國家任何地區的問題,都必須放到全球化的視野中,放到共同的世界歷史進程中去審視。因此,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必須防止“本土問題”和“全球問題”、“中國問題”和“世界問題”的脫節。我們所追求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一定是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視野的馬克思主義,具體說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毫無疑問必須把“中國問題”作爲我們的落腳點和聚焦點,但是,決不能孤立地就中國問題而研究中國問題,必須學會從中國的視野去透視世界問題,進而從世界的眼光和全球化的視角去審視中國問題。我們發現,在現實的理論研究中,這一問題並沒有完全得到解決,有時我們會看到兩批不同的理論研究者在各自相對獨立地、分別地討論中國問題和世界問題,例如,西方哲學研究和中國哲學研究的分野和彼此的成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和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脫節,等等。其結果,封閉地探討中國問題、孤立地描述世界問題、絕對地用世界問題來剪裁中國問題、絕對地強調中國問題的獨特性等片面現象在我們的研究中都不少見。在這種意義上,重讀經典,深刻領會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全球化視野,對於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重讀兩套文集所收錄的經典著作,我們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經典思想所特有的植根於生活世界的人文關懷和民生情結。這無疑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夠打動羣衆、掌握羣衆的理論力量之所在,是我們在新形勢下推進馬克思主義大衆化的基礎之所在。

我們發現,普通羣衆,甚至大多數黨員幹部通常很少直接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人們常常擔心經典作家思想深澀難懂、理論體系龐大、理論闡述複雜。實際上,我們如果閱讀一下經典作家的文本,就會爲他們對現實人的生活世界的關心、對現實社會問題的分析所打動,爲他們的深切的人文關懷和民生情結所打動。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理性和理論異常發達的德國,但是,他們對抽象的理論思辨和脫離實際的空洞的理論推演深惡痛絕,馬克思在批判德國哲學時曾指出, “哲學,尤其是德國哲學,愛好寧靜孤寂,追求體系的完滿……就像一個巫師,煞有介事地念着咒語,誰也不懂得他在念叨什麼。”(《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9頁。)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明確把“現實的生活生產”當作歷史的基礎,反對脫離日常生活的歷史觀, 他們即使在研究宏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歷史現象時,也明確反對那種從幾條普遍的原理和觀點出發,停留于思辨的邏輯推演的抽象化研究方法。例如,馬克思在論述人的實踐時,總是把它作爲具體的、感性的活動,並揭示它的歷史的和現實的具體內涵;馬克思強調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時,其用意並非爲人下一個定義,而是表明,對人的認識必須涉及到人的社會關係和生活世界的所有方面;馬克思在揭示現代社會運動時,並非抽象地推演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原理,而是深入到勞動、價值、生產、交換、流通、工資、資本、地租、利潤、價格、供給、需求、市場等社會經濟運動和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同經典作家對於現實的生活世界、對人的具體存在、對人的生存問題和社會現實問題的關注相比,倒是今天我們的許多理論研究具有抽象病的徵兆,不少理論研究把經典作家關於現實問題的有血有肉的理論分析變成了遠離生活世界的抽象的理論概念、理論原理和理論體系。因此,無論是我們的理論研究者,還是黨員幹部羣衆,如果能夠靜下心來閱讀一些經典著作,一定會被深深地吸引住,一定會感受到偉大理論所特有的力量。

總之,這些經典著作帶給我們的不是抽象的理性思辨的王國,而是飽含人文關懷和人文價值,來自於實踐、來自於生活的理性邏輯和理論力量, 是真正以人爲本、關心人、說服人的活的理論和文化精神。正如馬克思所言:“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羣衆;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