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個人讀書筆記(通用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5W

教師個人讀書筆記 篇1

讀了《孩子,你爲什麼不聽話》後我深有感觸,“一分鐘批評”讓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但仍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覺,並且試着自我改正;當孩子身上閃現出點滴的優點時,“一分鐘表揚”讓他們保持長久的快樂,並因此而做得更好;而“一分鐘目標”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學會自我監督,在反覆的目標的實踐與重溫中得到進步。我深切地感受到,這“一分鐘”所帶來的效果並不僅僅是孩子不良習慣的糾正,更體現出教育的一種良性發展,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優秀,教育也變得越來越輕鬆。

教師個人讀書筆記(通用4篇)

優秀是教出來的,你想讓孩子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孩子,關鍵你有沒有用心去做,是不是真誠地面對孩子。給表現不良的孩子“一分鐘批評”,給有進步的孩子“一分鐘稱讚”,給所有的孩子“一分鐘目標”,試一試,或許能夠得到很多驚喜。

表揚孩子之中,要含着期望和要求。我班有幾個小朋友吃飯慢,愛磨蹭或是說話,每次吃飯,我總是不停地催促他們:“快點兒,飯都涼了!”催一下好一點,不催,就又慢下來了。時間長了沒耐心,乾脆瞪眼呵斥孩子,也沒什麼進步。後來,我改批評爲稱讚,對他們說:“今天吃飯好,比昨天快了。”孩子們很高興,果然加快了點速度。批評好似命令,孩子執行起來很被動。如果換成讚揚,孩子明白了老師的要求,還會感覺自己距離目標不遠,自信心和輕鬆感會隨之增強。

《孩子,你爲什麼不聽話》,翻開它,慢慢品味,領略書中的經典之出。慢慢地,一個個道理遷移到我們的教育生活中,對照自己的行爲,一定會有很多感悟……

教師個人讀書筆記 篇2

讀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使命與責任》,感觸頗深。肖川老師給我們提了個醒:沒有使命感的教育是盲目的,沒有責任擔當的教育是輕薄的。“我們不停地跑,爭取領先,但是總有一刻要停下來想一想:這條路到底通向哪裏?是通向夢想還是通向深淵?”真正的教育不僅應該具有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靈魂,具有堅定而明確的價值追求。使命與責任賦予教育以高度和靈魂。故而,肖川教授提出:“教育的使命和責任就應該爲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爲自由社會培養人”。說穿了,教育的使命和責任就是要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據此,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不就可以簡單化爲:如何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競爭激烈的社會的能力,如何培養學生能夠在未來的社會中游刃有餘,出類拔萃的技能嗎?

人是懸在由他自己所編織的意義之網中的動物,但人和動物不同,只有能過幸福精神生活的人,纔有可能發現生命的意義,也才能稱之爲健康、幸福的人。作爲教師,我們都在不斷的追求之中,可我們追求的是什麼?

肖川教授追求的是教育的使命與責任、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教育的智慧與真情。肖川教授用他的智慧和真情,告訴我們什麼是教育的使命與責任,我們應該追求什麼樣的教育理想與信念。

書讀完了,可生活還在繼續,我們的教育理想也在繼續,世界所蘊含的精神也在繼續!

在這個亂象的世界,心浮躁了,情不定了,目標迷糊了,人生難料了。可肖川老師卻讓我們的心寧靜了,情穩定了,目標明確了:教育應是陽光的,充滿希望和力量的陽光文化;教師應是奮發的,充滿激情和智慧的指路者。教育作爲一種社會現象,理應承擔着一定的社會責任,理當成爲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思想先導和制度建設的楷模。肖川老師指出:在當前,強調教育的社會責任意識,首先要強調的是通過分享基本的價值觀念,實現社會整合,增強一個日益多樣化的社會的凝聚力。這樣說,有其深刻的教育價值,我們很多具有強烈愛國意識的有志之士,掀起了抵制日貨的運動,但大多持續時間不長。爲什麼呢?我以爲這就是缺少社會凝聚力,缺少一種衆志成城的、爲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自覺自願的責任意識。如果我們現在不努力改變這種狀態,也許未來當中國再次面臨危機時,還會出現很多“賣國賊”、“漢奸”的。

當然,我們的教育不僅要關注社會責任,我們還要關注人的生命價值。生命是上天賜給我們最豐盛的禮物。我們教師面對的是一羣鮮活的生命個體,是一個個對世界充滿新奇感的心靈世界。我們現行的應試教育無助於培養學生的博愛和善良,無助於提升學生的生命尊嚴和生命情懷。看看我們的身邊,看看各種報刊雜誌、博客網絡,我們會發現不尊重生命的現象比比皆是。傷害兒童、兒童傷害他人的案件充斥着我們的耳目。難怪肖川老師怒吼:對生命的漠視是教育最大的失職和不幸。

教師個人讀書筆記 篇3

《走近教育大師》爲我搭設了一個平臺,使我能夠有機會以文字的形式,聆聽大師的聲音,提升自己的心靈。作爲這次教師主題讀書活動的必讀書目之一,正如編者所言,該書讓讀者一冊在手,便能概覽從孔子到蔡元培,從蘇格拉底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主張,通讀全篇,受益匪淺。書中共收錄了47位國內外著名教育家的言論,這個數字應該說不小了,但對於人類20xx多年的教育史而言,似乎又微乎其微。其實,任何一部辭書都難以容納所有的教育家。所以,當我合上書本時,稍思片刻,就會深深地發覺:原來教育可以這樣美的。競爭的時代,家長挑選學校,道老師的好、說老師的壞,這些現象已屢見不鮮。可以說一個學校創辦是否成功,管理固然很重要,但是好老師的數量與質量卻是學校真正的生命線。作爲一名新教師,孔子的一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啓發。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這句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那道指什麼呢?我理解,應是指社會、政治的準則和做人的準則。而這些準則要理解他,不是容易的事,多少人就是在追求中,從少年到白頭。

準則其實是物與俱來的,有的隱藏較深或道理較深,有的則容易讓人察覺和接受。不管怎樣,求道是辛苦的,而且因人們的悟性所經歷的辛苦程度也不一樣,但求道的過程又是幸福的,真可謂“早晨知道了道,就是晚上死去也值得了。”

就說現在學校開展的歷史讀書活動,讀書之道,倒並不是真的爲了顏如玉、黃金屋。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所擁有的知識也是有限的,如果不學習就會落後時代,落後於生活。特別是我們做教師的,如果知識不夠用了,那就意味着職業生命的結束。——拿什麼去教學生!既然要讀書,那又要花費許多休息時間,又會出現各種工作上的衝突,也就是求道之苦吧。

我思索,佛教認爲視名利爲空者得道也,對嗎?誰知道?不知道爲什麼,今天這句話老在腦海裏沉浮。反覆玩味,目光流轉,在猜測,這是怎樣一種的情感呢?即便付出一切,只要能得到答案,再大的代價也可以承受。

處於今天的社會中,立於自己的世界裏,我以爲“朝聞道,夕死不可矣”。求道之路辛苦如此,然得悟即死,得與不得,有何區別?求爲何求?我們應體現道的價值,體現求的價值,然後死亦無憾。

當然,理解爲道是自覺,不是自主。朝聞道,夕死可矣,死的是“是非”的我,不是主我。即聞道者可以離開是非之人,進入立行真人世界。這又是另一種境界。

走進書本與大師爲友,走進書本與經典對話,走近這些教育的癡心漢可以讓人少一點浮躁和功利,多一點理解和寬容,更多一點熱情和關愛,可以讓我做一個讓人民滿意的好老師,讓學校的生命線真正得以延長。

教師個人讀書筆記 篇4

《追求卓越——教師專業發展案例研究》以傳記的形式陳述了瑪麗娜,艾娃,婧和珍妮四位英語老師的成長曆程,分析了形成和影響專家知能發展的因素,並闡明瞭教師在教學中如何發揮他們的專家知能。事蹟中有失敗的經歷也有成功的奮鬥,其中,不僅可以看到一些新教師常見的煩惱,還可以看到不同的觀念,不同的奮鬥過程使得她們在走向專家知能的道路不同!一開始看這些事蹟時,我感覺非常真實親切,因爲她們剛開始投入教師這個工作時所遇到的問題和困惑能引起我的共鳴:這不就是我這一個多月以來苦苦探索想要解決的問題嗎?從她們對自身所處的環境的不一樣的迴應中可以更加明確怎樣對待教師工作才能儘快走出“自我懷疑”階段,走向專家知能:瑪麗娜和艾娃能從學校的支持文化中獲益,並能看到在當前尚存侷限的環境中教和學的可能性;而婧卻難以敞開心扉與同事交流,因而沒能超越這些侷限。面對同一個問題,她們有不同的處理方法,而且她們自己所選擇的需要正面對待的問題也有所不同。遇到教學中的困難,艾娃和瑪麗娜會進行探討和試驗,看到學生學習上的進步,她們會有一種滿足感,這使得她們對教學有了更大的熱情,也促進了她們繼續從事教學工作;婧進行的嘗試性活動相對較少,她尤其在意的是課堂秩序和紀律。瑪麗娜的探索和試驗以及她對教師工作性質認識上的變化,得益於理論的輸入和個人實踐經驗之間的互動!

其中對我幫助最大的是有關課堂管理和學習組織這方面:

一些有關教師的課堂管理有效與無效的研究指出,兩者的差異不在於教師處理學生不良行爲的方式,而在於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去阻止不良行爲的發生和管理課堂,促進學習的重要方式。所謂的規約是指明確規定了學生的哪些行爲可以接受而哪些行爲不可以接受的準則;而常規是在較長的時間內建立起來的,控制和協調行爲的具體步驟或程序。

瑪麗娜在課堂管理上的特點:

1、在發佈指令時無論是佈置家庭作業還是課堂作業,她都不允許有任何噪音。爲了讓學生確實理解她的指令,她建立了一個常規,即讓他們重複老師的要求,尤其是當她的要求比較複雜或她注意到有學生不專心的時候。

2、對課堂事件的判斷上,要正確判斷學生是故意破壞還是嚴肅認真地回答問題,這需要教師對學生和他們的背景有所瞭解。

學習組織:

1、小組活動時,有時會給不同的小組分配不同的任務。

2、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切學習資源,充分利用課堂時間(不急於解決的事情留到課後,給每一件小事情規定一個時間,如數數)

3、與學生建立起良好關係!

珍妮在課堂管理上的教訓:

對於處在嘗試使用準則和常規階段的珍妮來說,與許多新手教師一樣,她在執行這些準則和常規的同時前後不太一致。這種不一致反映了她在扮演教師角色時所遇到的兩難境地:她作爲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而不是權威人物,同時她又要維持課堂秩序和紀律以便讓學生的學習能夠順利進行。她沒有認識到引入課堂中的一系列規約中哪些可行哪些不合適,也沒有意識到倡導學生相互監督可能引發的道德問題。(把責任交還給學生,自己小組的同學監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