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十講》讀書筆記2000字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4W

上個世紀90年代,蔣勳在臺灣的一家電臺主持一個名叫“文化廣場”的廣播節目,節目每週一次,每次大約一個小時,談論一些與文化有關的現象。這個節目做了十年,是當時臺灣頗有影響的收聽節目。XX年,有人根據當年的電臺錄音,將節目內容整理爲“生活十講”。今年5月,廣西師大出版社推出《生活十講》,按照蔣勳自己的話說,“希望當年談的事件現象”,“在一個嶄新的世紀,能夠沉澱出一種清明”。

《生活十講》讀書筆記2000字

《生活十講》以娓娓道來的故事展開“生活教育”,內容從新價值的建立,到認識自我,再到心靈生活的滋養要件,比如倫理、信仰、愛情、價值觀、創造力等等。臺灣與大陸的文化同根同源,同樣的生活問題,在大陸似乎存在得更廣泛、更深刻。筆者看來,這樣的書對促進人們在這樣一個商業化巨速運轉的社會,如何轉變觀念,如何學會生活,具有積極的警醒意義。

“有自信的人,充滿富足的感覺,總是很安分地——做自己。”這是《生活十講》封面上的文字,具有開宗明義的作用。作者認爲,文化不是呈現在上層的禮教中,而是點點滴滴滲透在生活不知不覺的行爲中,他從價值、倫理、信仰、文學、情愛、飲食等十個方面爲我們講述了怎樣才能成爲一個自信的人,怎樣才能更好地做自己。

因爲有了這樣一個核心,《生活十講》通篇都在關注人,關注人如何才能擁有健康的、多元的人性;關注社會,關注如何才能建立一個健康的多元的社會環境,真正達到以人爲本的目標。認爲每個人都應有自己的定位和獨特的生命價值;要氣節,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新舊倫理既衝突又融合,個人自省與文化規範應該相互作用;物質和精神的快樂同樣重要,不可或缺;完滿的心靈生活不能缺少神話和文學;愛是一生的功課,人生的過程比結局更爲重要;學會用心,學會等待,學會放緩腳步,纔可以重拾生命的信仰。

雖然,作者一直在談“如何學會生活”,但談話類的節目,都有“說教”的意味。作爲教授,作者對目前教育體制中出現的種種弊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爲 “學校絕對不是訓練一批考試機器的場域”,若教育體制從國小到大學都是以考試爲導向,升學爲目標,誰還會談人性、談藝術、談文化?其實,孩子們更應該接受最好的音樂、文學、電影的薰陶,而這些又不能考試。作者說,學校如果像養雞場、養豬場,將是巨大的悲劇。但反觀當下大陸的教育,不要說中國小教育只是將素質教育作爲一種掛在嘴上、寫在牆上的口號進行敷衍,大學教育也只是將就業作爲培養的終極目標,年年加強的輔導員隊伍也只是希望學生別去跳樓、別出亂子。

作者認爲,教育不是教書,而是一份救人的工作。一個老師在課堂上兩隻手機輪流響地忙着賺錢,學生也只能想着在畢業前趕快將腰包賺滿,畢業後即可用“第一桶金”繼續賺錢。“每個人都在物化自己與他人的過程中成爲受害者”,這樣困在消費形態裏的教育,最後只能垮掉。同樣,作爲家長,當自己在努力創造經濟奇蹟時,往往忽視對孩子的關懷;作爲“回報”,孩子們會對這樣的冷漠與疏離進行反叛。對此,家長們一定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事”,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開出不一樣的花朵”。

作爲美學家,作者認爲“美是一種救贖”,這個“美”,可以是一句詩,也可以是一張畫。“人生是一座橋樑,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結局,而是過程。這就是爲什麼我們需要文學”。因爲文學瞭解天地之心,呈現人生的各個面向,有助於閱讀者建立寬容、理解的生命態度。

面對困擾青年人的愛與情,作者說,“愛是人類最大的課題”,所有的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絕大多數的主題都在談論愛的問題,千百年來,沒有結論,因此,我們要探討這個主題時,要懷抱謙卑的心情。作者試探着總結到:“愛的本質是:人是爲了幸福而活的。”“一紙婚約不能保障愛情,只有愛情才能保障愛情。”在《情與欲》中,作者認爲,中國當下孩子的啓蒙教育中,“性”教育仍是一片空白。家長在諸如此類的敏感問題面前,總是含糊其辭;學校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卻不教情教愛,因而引發了各種嚴重問題。爲此,作者主張讓孩子們接觸一些嚴肅的情慾描寫的書,比如《金瓶梅》、《西廂記》、《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紅樓夢》等,使他們因此開始反省、思考,從而對人性的認識有所啓發,有所感悟。

作者說,“這是一個富裕的時代,商業的富裕提供了物質上的滿足,我們很容易得到想要的東西,一雙鞋子、一件衣服,甚至一個人,拿錢就可以買到了。可是中間有一個東西,在容易購買、容易販賣的過程中,遺失掉了,這個遺失的部分恐怕就是臺灣目前最大的難題。”十年過去了,這個遺失的部分恐怕也是我們今天的難題之一。《生活十講》打開一扇扇觀察、思考社會的門窗,讓我們能反省來自內心深處的不解、苦耐、無奈與失望,從而使我們在滾滾紅塵中慢慢清澈起來,開始有意識地認認真真地做自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