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爾王讀後感國中(通用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21K

李爾王讀後感國中 篇1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也是一部似乎在我們的生活中絕少見到的悲劇,畢竟我認爲親情是最溫暖的也是最牢固的,它有着血緣的聯繫,以及許多年的感情基礎。可是戲劇的背景一個充滿謀求權力和財富的宮廷之中,在這裏,人們被財富與權力迷昏了頭,於是發生了父女手足相殘的悲劇。

李爾王讀後感國中(通用4篇)

李爾王因爲自己的虛榮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個唯一真心待他而且毫不虛僞的小女兒,在我們看來他遭到這樣的後果是是自食其果,亦是必然的。他平時身居高位,長期生活在爭先恐後向他奉承的之人之中,所有的人或事都圍繞着他轉動,他說煤球是白的就沒人敢說煤球是黑的。日復一日,奉承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便使他極愛面子,以至於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正當兩個女兒都花言巧語,哄得他興高采烈的時候,小女兒沒有向他奉承與誇讚,不怕和他頂撞,大大掃了他的興,他一怒之下把小女兒趕出了自己的國家。造就了這個悲劇。

而李爾王的大女兒和二女兒就是典型的宮廷中長大的孩子,沒有女子的溫柔,賢惠,孝順,她們狠毒、不忠、不孝、無知,爲了各自的利益驅趕自己年邁的老父,爲了自己心中喜歡的浪人毀滅自己的家,甚至相互殘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們喜歡的那個男人也同樣是一個狠毒的男人,在不斷地利用她們。她們直到死都沒有明白一個爲人的道理!沒有找回心中的親情。

在中國的古代宮廷中爲了權力而父子、兄弟相殘的事情也是數不勝數。李爾王的悲劇就在於人性因權力的的墮落。就算在這二十一世紀,家庭因遺產,房子,贍養父母而搞的家庭破碎的例子也是很多,每每在電視上看到這些的時候我不禁會想,爲了錢而否定了了父母幾十年的養育之恩,手足的情誼….值得嗎?也許我還沒有步入社會,不知道掙錢的辛苦,但是我知道的是,賺錢是爲了生活的更好更快樂,而沒有親人的關愛的生活是不會開心的。

最後一句更是全文的經典:世人啊,擦亮你們的眼睛吧,含毒的針刺往往隱藏在美麗的花束之中。

李爾王讀後感國中 篇2

從上中學就很喜歡莎士比亞,那時有學他的《威尼斯商人》,爲其中精彩的劇情美妙的語言所傾倒,後來又學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生死與共衝破世俗禁錮的愛情讓我心生嚮往,中學時期學習莎翁的這兩部劇均爲經典讓我折服,卻又覺得意猶未盡。那時又因條件有限,時間緊張,沒有能再看到莎翁別的劇本,直到大學了纔有時間有機會再次與莎翁《李爾王》相遇。

其實《李爾王》講的是個簡單的家庭故事,一個父親與他的三個女兒的故事。李爾王是個富有的國王,他有三個女兒,有一天他覺得自己年紀大了,不能再很好地管理國家了,於是他決定把國家分給三個女兒。他問大女兒:?說說你有多愛我吧!?大女兒說她世界上最愛的人就是父親,她願意用所以的金錢與權力來愛父親,李爾王聽了很滿意,分給了大女兒一半的土地與兵力。接着他問二女兒:?你有多愛我呢二女兒說她願意爲父親付出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所以她最愛的人是父親。李爾王也很滿意,又分了剩下的一半土地與兵力給了二女兒。輪到了三女兒了,李爾王問她:?你願意用什麼來愛我呢三女兒很誠懇地回答說:?我現在一無所有,所以沒法拿什麼來愛你父親,但請相信我是愛你的。?李爾王很不滿意三女兒的回答,認爲她是在敷衍,根本不愛自己。於是決定不再要這個不孝順的女兒了,當然也不會分給她半點財產。故事講到這裏或許沒什麼吸引人的地方,但精彩還在後面,分光了財產的李爾王一無所有,有一天他想去大女兒那裏看看,卻被大女兒嫌棄厭惡,掃地出門。他在二女兒那裏也是一樣待遇,最終是三女兒出現了並願意奉養李爾王,這裏是故事的高潮,當初說怎樣愛他的大女兒和二女兒在他沒財沒勢後開始露出醜陋的嘴臉,忘恩負義地將老父親拒之門外,不善言辭沒分到任何財產的小女兒纔是最愛父親的,她願意用自己現在擁有的東西去愛父親。看到這裏,我不禁有些動容,李爾王的糊塗,大、二女兒的陰險狡詐,三女兒的真誠孝心形成了對比,這個故事表面看起來是發生在英國皇室,但實際卻在我們身邊。

你的身邊也有這樣類似的故事吧,不孝的子女,淒涼的父母,令人心寒,從我們呱呱墜地開始,父母教我們說話,走路,吃飯,耐心地教會我們成長,父親付出了多少辛苦,在父母年老體衰該由我們反過來奉養他們的時候,有的人卻早已經忘記了父母辛辛苦苦養育了他十幾年的恩情。當烏鴉還知道反哺之情時,我們應該感到慚愧了。當滴水之恩能換來涌泉相報時,作爲父母,他們會十分幸福。而我們要做到飲水思源,用感恩之心回報培育我們成長的父母,回報幫助過我們的朋友們。《李爾王》的故事還讓我想到了真誠,人與人的交往中,要擦亮自己的眼睛,有的人說得很好,但轉身就把你出賣了,而有的人是真誠對待你,不會對你說甜言蜜語卻能在你困難時拉你一把,前一種人不能交,後一種人要好好把握,千萬不要像李爾王那樣唄甜言蜜語矇蔽自己的雙眼,看不清他人的內心,最後悲慘的還是自己。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只有長期相處,纔會辨別真善美假醜惡。

學生活沒有了高中的緊張的學習壓力,我們可以在愜意的午後,捧着一壺熱茶,品一本好書,用讀書充實自己,不負美好的大學青春年華。

李爾王讀後感國中 篇3

李爾已經逐漸感知到這個世界的本質,他充分認識到里根和高納里爾是心口不一的人,感知到威權的偉大的影子(諷刺),看到得勢的狗、可惡的教吏、放貸的人,看到那些斥責罪惡的同時在幹着他們所斥責的,看到了社會的虛僞和罪惡的無處不在。“罪惡鍍了金,公道的堅強的槍刺戳在上面也會折斷;把它用破爛的布條裹起來,一根侏儒的稻草就可以戳破它。”多麼富有哲理和深意的話,將罪惡的本質剖析地淋漓透徹。如果將罪惡得到了權威金錢的支持,那麼它將是不可抵禦的,然而如果罪惡無依無靠,它將無所施展;所以“沒有一個人是犯罪的”,罪惡源自權威的作祟……

李爾告訴葛羅斯特雖然命運是悲苦的、值得痛苦的,然而我們要忍耐。這個世界本身就是荒謬的,充斥着無盡的苦楚。在這個大舞臺上演繹的人們全是些傻瓜,這雖然令人禁不住放聲大哭,然而我們是清醒的,看到了這個世界的本質的,所以面對這命運、人性的荒謬應該忍耐,因爲只有忍耐才能幫助我們穿過這無盡的痛苦。只要忍不住哭泣,便會淪落到無盡的痛苦中,最後成爲在舞臺上的傻瓜。李爾看到了真實的世界,看到了社會、人性的本質,他自己卻仍然在痛苦中自我掙扎,他在清醒與瘋癲中反覆。正是因爲他看透了人性的醜陋,看到了表面後的真相,所以被這種痛苦的真相所折磨。他感嘆“我是天生下來被命運愚弄的”。此時折磨李爾的不再是迷茫的痛苦,而是看清社會、自然、人性後被其醜陋、瘋狂而折磨、因那躲不過的悲哀而悲苦。

當結尾考狄利婭死去時,對李爾來說這象徵着這世界跟人性的最後一點善也被吞沒了,他跟這個世界最後的牽連也被斬斷了,他再也無法承受世間的折磨和痛苦。“要是她還有活命,那麼我的一切悲哀都可以消釋了。”而考狄利婭是永不回來了,等待李爾的也只有在無盡的痛苦中結束自己的生命。當李爾終於走出了自我世界,看清了真實世界的本質時,他看到的卻是不盡的悲哀,人性躲不過的悲哀,而他自己也因爲難以承受這悲哀而發瘋、走向生命的盡頭。

《李爾王》是一部傑出的悲劇,它給了我們一個深入看社會、看世界、看人性的渠道並給予我們足夠的警示。不同時代結合那個時代的特徵都能從《李爾王》中解讀出新的見解。李爾是自我世界的獨裁者,因爲獨裁所以妄爲,因爲妄爲而失去獨裁的依靠——權力,但仍然認爲自己是君王,由此受到種.種悲苦,卻從悲苦中逐漸清醒,走出自我世界,逐漸看清真正的世界。然而當他真正看清這個世界,看清了人性,等待他的卻是因世界、人性的醜惡、罪惡而產生的無盡的悲苦,這種悲苦使清醒的他瘋狂乃至走向生命的盡頭。這是一個無限悲哀的悖論。舞臺的傻子,還是悲苦的瘋子?哪裏有清醒?只有無知愚昧的悲哀與被人性醜惡不盡折磨致瘋的悲哀。

李爾王讀後感國中 篇4

“父親,我愛您勝過自己的眼睛,整個空間和廣大自由,超越一切可以估價的貴重稀有的事物;不亞於富有淑德、健康、美貌和榮譽的生命,”這是李爾王的大女兒高納里爾的表述。

“我厭棄一切凡是敏銳的知覺所能感覺到的快樂,只有愛您纔是我的無上幸福……”這是二女兒里根的表述。

多麼娓娓動人的口才,說得李爾王心花怒放,將財產給了她們,然而她們真有如此愛她們的父親嗎?不,她們對愛的告白其實是對金錢的渴求,她們對親情的表述其實是對財富的慾望,她們對父女情的理解其實是被利益矇蔽雙眼的表現。

而李爾王最珍愛的小女兒考狄利婭的回答卻是“父親,我沒有話說,我是個笨拙的人,不會把我的心涌上嘴裏;我愛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對啊!親情的愛只是因爲您是“我”的父親,而對您的感激與孝敬,不會因爲言語的誘人而變得更加崇高,不會因爲金錢的“萬能”而變得更加偉大,更不會由於私慾的“渴望”而變得更加至高無上光彩奪目;相反它們會因爲言語的花俏而變得低下,會因爲金錢的僞裝而變得卑賤,會因爲私慾的愚昧而失去光彩。而這一切的變化都是人類那可恥的虛榮心所賜,考狄利婭那普通的“名分”、簡單的話語道出了親情的“真實”——普通而平凡。

然而李爾王卻因此大怒,與她斷絕父女關係,難道他這個高高在上的君王竟不習慣人間最平凡的親情嗎?難道他這個父親對親情的理解也只是語言的動人、表面的華麗、不斷滿足虛榮心的奢侈,毫無真情實感嗎?

考狄利婭“只是缺少娓娓動人的口才,一些違心的言語,凡是心裏想到的事,總不願在沒有把它實行以前就放在嘴裏宣揚。”她所以失去歡心的原因“並不是什麼醜惡的污點淫邪的行爲,或是不名譽的舉止,而是她“缺少像人家那樣的一雙獻媚求恩的眼睛。一條她所認爲可恥的善於逢迎的舌頭。”

人們的虛榮心是多麼奇怪而可恥!只喜歡別人把你當貴重稀有的物品而捧得高高,卻不知道別人已把自己當作無用易碎的玻璃花瓶,不知道自己的短處,還一味地挑剔別人的毛病與錯誤。當一個人不斷希望得到別人的奉承與討好時,那麼這就是他“毀滅”的開始。

時間證明了一切,兩個女兒排擠他,冷落他,只有被他遺棄仇視的小女兒考狄利婭來關心愛護他,最後用她的生命換回了她“真正”的父親,彌天大謊破滅了,此時美麗誘人的言語成了萬惡的根源。言語的誘人,言語的“僞裝”,言語的“虛假”歷歷在目,痛之入骨。回想當時肯特公爵的勸阻是正確的,他甚至用生命作爲代價對他說道:“有人不會口若懸河,說得天花亂墜,可並不是無情無義!”而現在已回天乏術了。

這是虛榮心“導演”的一部愚昧父親害死自己善良女兒的可悲電影。

這不正說明了我們平時的一句話“忠言逆耳”,而且也證實了人們的虛榮心有多麼強烈,對於平時普通的言語都要求美麗動聽,對於不需要舌頭,只要行動的事卻要天天宣揚於嘴邊,然而緊隨着的將是幻覺、泡影與虛僞。

當肯特公爵被逐出國家領土時,曾對李爾王的兩位大女兒祈願道:“……願你們的誇口變成實事,假樹上會結下真實的果實……”可誰都瞭解人們的虛榮心永遠會攜帶着虛僞與醜陋,誇口不會變成實事,假樹上永遠不會結下真實的果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