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讀後感:讀活着後的感想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3W

我是在一個夜晚展開對《一個人的村莊》的閱讀。雖然這本書中的文章大多零零散散地讀過,但整體接受一位“鄉村哲學家”的泥土氣息還是第一次。在閱讀中我也時時警惕自己身在都市而對鄉村抱以偏見的可能性。在劉亮程的筆下,貧瘠而荒涼的土地充滿着童話色彩:“我一回頭,身後的草全開花了。一大片。好像誰說了一個笑話,把一灘草弄笑了。一個人腦中的奇怪想法讓草覺得好笑,在微風中笑得前仰後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脣,忍俊不禁。靠近我身邊的兩朵,一朵面朝我,張開薄薄的粉紅花瓣,似有吟吟笑聲入耳,另一朵則扭頭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顏。我禁不住也笑了起來,先是微笑,繼而哈哈大笑。”(《對一朵花微笑》)劉亮程對土地的感情絕對是真誠的,也許正是這種對土地對鄉村的絕對真誠與信仰的原因,使劉亮程喪失了對土地對鄉村的批判性反思。劉亮程沉湎於“一個人的村莊”裏不能自拔,對狗對馬對驢對牛對風對草對蟲子對一切生物與植物的想象性的讚美,讓我們感動之餘,也有一種懷疑:現實裏的鄉村也是這樣美麗嗎?

八年級讀後感:讀活着後的感想

牧歌先生在闡釋劉亮程的“鄉村哲學”時說:“鄉村哲學的最大特色是有一條巨大的根系,這條根系是連着人性的,甚至滲透着某種宗教氣息。”然而在劉亮程的散文裏,我們只看到對人性簡單化的白描,人性的複雜與醜惡在劉亮程的筆下似乎全部消失了,貧瘠而落後的鄉村居然是一處香格里拉式的桃源?我個人以爲任何一位有良知的作家在試圖逼近中國農村落後地區的真實境況時,不可能只是一味地讚美而缺乏必要的批判與反思。

劉亮程對於“一個人的村莊”也不是完全沒有懷疑的。在《寒風吹徹》一文裏,他悲憫地寫道:“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我的一小爐火,對這個貧寒一生的人來說,顯然杯水車薪。他的寒冷太巨大。一個人老的時候,是那麼渴望春天來臨。儘管春天來了,她沒有一片要抽芽的葉子,沒有半瓣要開放的花朵。春天只是來到大地上,來到別人的生命中。但她還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我圍抱着火爐,烤熱漫長一生的一個時刻。我知道,這一時刻之外,我其餘的歲月,我的親人們的歲月,遠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風吹徹。”可惜這樣的文字在劉亮程散文裏實在太少了。過分的鄉村偏愛,使劉亮程覺得自己有資格對城市進行批判:“這個城市正一天天長高,但我感到它是脆弱的、蒼白的,我會在適當的時候給城市上點牛糞,我是個農民,只能用農民的方式做我能做到的,儘管無濟於事。”(《城市牛哞》)然而鄉村與農民的身份並不天然具有道德優越感,現實中的鄉村與農民已經不代表美麗的田園風光與純樸善良,我們不能對城市抱以信任,但對鄉村同樣不能抱以信任。更何況劉亮程的鄉村哲學明顯具有反現代性的一面,與歷史潮流背道而馳。作家李銳對劉亮程有如此評價:“地域的偏遠和遼闊,時間的舒緩和從容,生活的單純和簡練,不但使作者獲得了天地萬物的深情獨處,對自己內心自由高遠的開闊舒展;更使他遠離了都市和都市各種各樣的流行病。”水至清則無魚,“一個人的村莊”的視界又豈能包涵村莊以外的大千世界、滾滾紅塵?都市存在各種各樣的流行病,鄉村又何嘗是一方淨土一處桃源呢?對鄉村的懷舊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僅僅懷舊是不夠的。劉亮程在“一個人的村莊”裏打轉時,他無法看到更遼闊的世界,村莊的歷史養育與啓蒙了他,但同時也侷限了他的視域,如果劉亮程能夠走出“一個人的村莊”,在城市裏浮浮沉沉後,在對“鮮血淋漓”(李銳語)的反抗中,他的散文才有可能破繭而出,蛻化成新的自我。這樣,走出村莊的劉亮程纔會帶給我們真正的驚喜。

讀活着後的感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