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驢》讀後感範文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9W

《黔之驢》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創作的一篇寓言小品。這篇文章表明能力與形貌並不成正比,外強者往往中幹;假如缺乏對付對手的本領,那就不要將自己的才技一覽無餘地展示出來,以免自取其辱。寓言旨在諷刺那些無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影射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才無德、外強中乾的某些上層人物。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黔之驢》讀後感範文5篇,歡迎借鑑參考。

《黔之驢》讀後感範文5篇

《黔之驢》讀後感範文5篇(一)

前日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黔之驢》,講的是:一隻驢被運到黔去了,但因黔虎從未見過驢,很懼怕。因往日觀察,漸漸識驢。瞭解到驢的全部本領後,虎最終吃掉了驢。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做人不能虛張聲勢,外強中乾,要有真才實學,纔不致被人打倒。

細讀整篇課文,發現驢在虎的眼中曾是那麼強大。是啊,一直以來,虎是把它當作神的。在這一段時間內,他已經驕傲得忘乎所以,認爲自己是最強的,以至於一下子就露出了自己全部的本領。驢是那麼想要強大,但他應該清楚,雖然他是敵人眼中的龐然大物,但他完全沒有實力。

於是驢決定去欺瞞,在虎面前的一度使虎甚恐,但同時,他也矇住了自己那雙本可以明察是非的眼睛,最終逃不過被吃掉的噩運。

其實在現實社會中,也有許多像驢這樣虛有其表,無真才實學卻到處招搖的人。許多大學教授的論文曾獲過學術界的大獎,但多年後人們得知,那所謂的高水平的論文,竟是一片片借來的。

相信他們在人們面前無限風光的時候,心裏一定不是心安理得的。那一片空虛讓他們恐懼,也許可以掩飾,但終究逃不過被人揭穿的噩運。

這些人正和驢子一樣。他們太想強大了。於是想到了“假”這個字。但“假”是永遠不能代替“真”的。反之,如果一個人是像虎那樣擁有不俗實力的,也許強大二字也會隨之而來。

“強大”不是一種追求而是一種表現。所以如果選擇了強大,又怎是一個“假”字了得?

《黔之驢》讀後感範文5篇(二)

《黔之驢》出自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三戒》想象豐富、大膽,在詼諧中帶着智慧,幽默中不乏哲理。今天有空閒的時間,我又翻開了《三戒》,去品讀《黔之驢》蘊含的智慧與哲理。

《黔之驢》這則寓言,講的是一隻驢被一個好事者帶入貴州又放到山下最後被老虎吃掉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一切都起源於好事者的想法。如果好事者沒有這個奇怪的想法,驢的命運就不會有這麼悲慘了。說不定,驢仍然過着雖然平淡但屬於自己的生活。

好事者突發奇想,把驢帶入了貴州,卻沒有讓驢去做它擅長的事情,這分明就是不識材、不會用材了!人家伯樂都可以發現馱車之馬是可用之材,使馱車之馬脫離大材小用的困境,而好事者卻沒有發現驢的長處,還覺得驢一無是處。這個道理,和“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道理上是一樣的。

我想,柳宗元先生是要通過好事者告誡統治者們不要不識才,而是要用人之長。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一個人都有他擅長的事情。只有讓每一個人都去做他擅長的事情,纔是人盡其才。

話又說回來,這好事者就是要將驢放到有老虎的山下,也應該事先將保護自己的技能傳授給驢,使驢不會落入老虎的利爪,成爲老虎的食物。不然的話,驢也不會因爲“技窮”成爲千古笑談了。

《黔之驢》讀後感範文5篇(三)

剛發下新語文書,我就迫不及待的翻開它,看看有什麼新鮮文章。當我翻到《黔之驢》這一課時,它就如磁鐵般似的深深把我吸引住,是我感慨萬分。

文章講的是一頭驢子被一個商人遠到了貴州的一個深山裏。由於貴州沒有驢子,而且山裏的老虎從來沒有見過驢子,被這個龐然大物嚇壞了。後來老虎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觀察和試探,最終發現驢子並不是很厲害的動物。可想而知,驢子最終成爲老虎的美餐。

當我讀到“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爲神,蔽林間窺之”,我知分認同老虎的做法。遇到自己不認識的事物,要善於利用自己那珍貴的好奇心小心翼翼的探個究竟,這也是一種學習。同時我們要避免一切的傷害,不要傷害到自己,更不能傷害到他人。當讀到“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爲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我想虎並沒有被嚇倒它那強烈的好奇心。其實世界上許多貌似強大的事物,實際上往往是最虛弱的,他們終究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世上真正有實力的人不在乎他人對他的看法,他只在乎自己所做的一切。相反,世上最虛弱的人最在乎他人對他的評價,別人言語上的抨擊就足以把他打垮。

面對是勇敢的表現,逃避是懦弱的表現。只要我們勇敢的面對,總會有成功的一天!!!

《黔之驢》讀後感範文5篇(四)

今天,我非常有幸地通過網絡視頻觀看了四節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優質課,受益非淺,感觸頗豐。下面結合濰城實驗中學裏李靜靜老師的《黔之驢》的課堂實錄,談談自己的看法,說來與大家共評。

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體壇自己的感受:

第一點:常言說的好:“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李老師在課堂開始那激情而又開放式的導入——利用關於動物的成語導入,活躍了課堂氣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爲學習本文開了一個好頭!

第二點:整堂課圍繞學生,以學生爲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老師的引導、點撥適時到位,挖掘教材、駕馭課堂得心應手,處理問題靈活多變,目標達成好。

第三點:強化基礎知識的學習,注重了文學常識的把握;又培養學生動嘴、動手、動腦的能力。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和學生自我識記的多種方式,加強學生對作者這類文學常識的識記和把握,很好的夯實了學生的基礎,爲自主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石。

讓學生講述“黔之驢”的故事,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又鍛鍊了學生求異思維和口語表達的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運用現代的多媒體,便捷、生動的展示一些圖片,收到良好的效果。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這節課本人覺得似乎缺少了誦讀的聲音,語文的課堂,是否應該多一些朗讀的美妙聲音,讓朗朗的讀書聲充斥課堂的每一個角落讀中品,讀中悟,讀中求知,在朗讀中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從中得以進步。

《黔之驢》讀後感範文5篇(五)

《黔之驢》這篇文章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它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則。三戒包括《臨江之糜》、《黔之驢》和《永某氏之鼠》。柳宗元認爲這三則寓言都可以讓人引以爲戒,故稱“三戒”。學完這篇課文,我立刻想爲文中的那隻驢打抱不平。我想這不是驢的錯。《三戒》序中還有一句話讓我更加氣憤:“出技以怒強”,意思是那楚自己的一點點本領來激怒比他強的對象。對此事件,我不能再袖手旁觀,一定要爲那隻可憐的驢講講公道。下面,讓我來一一道明我的觀點。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一開始就是那個好事的人的錯。如果不是他把驢運來並放到山下,沒準驢在以前的地方還能多活四五年呢!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爲且噬己也,甚恐。”驢難道不能叫嗎?人時不時還要高歌一曲呢,爲何驢就不可鳴呢?這也不是驢的錯。

“稍近益狎,蕩倚衝冒,驢不勝怒,蹄之。”這更不是驢的錯了!老虎那樣對待驢,碰撞、靠近、衝擊、冒犯,驢當然會生氣了。有句話不是說嘛,“兔子急了還會咬人呢”,何況是比兔子大好幾百倍的驢呢?人家驢沒招你老虎沒惹你老虎,人家只想安安靜靜地過日子。而你老虎卻非招驢,驢踢老虎一下應該不算過分吧?可讓人氣憤的是“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驢只是踢老虎一下,老虎便把驢吃掉了!這未免太誇張了。所以,綜合以下條件與事實,我認爲,此事件的發生,主謀是那個多事的人,從犯是那隻老虎。而驢呢?僅僅是一個可憐的受害者。它沒有錯!

再來看看那些教科書上是怎麼寫的吧!“這則寓言表現了老虎的機智勇敢和驢子的外強中乾。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要被貌似強大的東西所嚇倒,只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定能獲得勝利。”“文章寫虎,把虎的智勇凸現出來了。而寫驢,雖是‘龐然大物’,但只會‘鳴'’踢‘,’技止此耳‘。總共不過二十餘字,卻把黔驢的愚蠢與無能勾畫出來了。”“愚蠢”“無能”全是形容驢的,而“機智”“勇猛”卻是形容老虎的。這公平嗎?所以,當每次的考試題寫到這裏時,我總不忍心下筆,因爲我不想把那樣難聽的字眼和一隻可憐的驢聯繫在一起。雖然我知道,蠢驢形象已經貫徹深入到每個人的心中,但是我還是想盡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來爲驢打抱不平。唉……這真不是驢的錯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