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相約星期二》有感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6W

生命的巔峯—讀《相約星期二》有感“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多麼簡單的一句話,卻成爲本書的內容概括。面對這樣的概括,你或許不會對這本書產生怎樣的興趣?可是,看一看這本書的目錄吧:世界、自憐、遺憾、死亡、恐懼、永恆…看到這些,你還能說它是“簡單”的嗎?

讀《相約星期二》有感

作者,我們權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樣忙碌於工作的縫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電視採訪,嘉賓是他的大學老師,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施瓦茨,他纔想起畢業時曾與老師有約相見。而此時的莫里已經患了肌萎縮症(ais),一種不治之症,莫名的衝動驅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師。於是,在此後的每週星期二,米奇都會應老師的要求來上課。十四周後,課程學完了,老師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來的卻是一本200頁的暢銷書,名字叫—“相約星期二”。

我們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當中的,上學、就業、升職、結婚、生子、創業、賺錢,太多的羈絆使我們感到勞累。爲什麼呢?因爲我們需要,大多數人至死都好不懷疑這一點。但是,莫里教授告訴我們: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說:“擁有越多越好。錢越多越好。財富越多越好。商業行爲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們反覆地對別人這麼說——別人又反覆地對我們這麼說——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認爲這是真理。大多數人會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斷能力。簡單來說,我們總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謂我們的需要,卻經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買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還是品牌的圈套?千辛萬苦送孩子出國,是你的需要還是西方世界的誘惑?追逐名利,不擇手段,是你的需要還是世俗的脅迫?最快樂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面具,放鬆別人,也是放飛自己。

生活是很艱難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面對它們,我們該怎麼辦呢?莫里教授給出他的答案:世間病與痛,盡付笑談中。

“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這就是教授死亡前設想被火化時的話語。最後一堂課,他希望學生有空時能去去墓地,還有什麼問題儘管問。愛徒說:“我會去,但到時候聽不見你的說話了。”恩師說:“到時候,你說,我聽。說說你遇到的一切麻煩問題,我已作過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尋找,這是課外作業……”

聽一聽這幽默的對話吧,死亡也可以這樣的詩意。

假設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該如何度過?莫里是這樣設想的:“早晨起牀,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麪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後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於是我們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然後我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麪食,也可能是鴨子——我喜歡吃鴨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後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

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許這就是所謂幸福的本質吧!在這紛紛擾擾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奮鬥,來滿足我們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來撫平我們焦慮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態卻是金黃色的,他說:“我感覺到了依賴別人的樂趣。現在當他們替我翻身、在我背上塗擦防止長瘡的乳霜時,我感到是一種享受。當他們替我擦臉或按摩腿部時,我同樣覺得很受用。我會閉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顯得習以爲常了”……“這就像回到了嬰兒期。有人給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們都有過當孩子的經歷,它留在了你的大腦深處。對我而言,這只是在重新回憶起兒時的那份樂趣罷了”……“如果早知道面對死亡可以這樣平靜,我們就能應付人生最困難的事情了。”

死亡帶給莫里的不是痛苦,而是安詳的“圓寂”。高明的是,莫里不僅可以把悲劇變成喜劇,甚至可以將這一切昇華爲課程。14堂課的旅程,不就是我們人生的主題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