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起源》讀後感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9W

《物種起源》爲達爾文所作,於1859年11月24日出版,the origin of species系其簡稱。其中使用許多1830年代作者隨貝格爾號環球科學考察中積累的資料,力證物種起源於同一祖先的不斷進化,以別乎神創論,頗背世俗,俗亦笑之。所以,作者在15章中稱本書爲“一篇綿長的爭論”,適當其分。外此,作者尚有《人類的由來》一書,將進化論運用於人類產生,是有人類源於靈長類一說。書分15章,最後一章爲全文觀點的複述與疏瀹。

《物種起源》讀後感

第一章家養狀況下的變異。作者首先敘述了家養條件下變異的頻繁,並揭示一組矛盾:家養動物弱而能產,野生馴化強而不育。作者認爲這是由於各種應由(主要是生活環境之異)致使的變異引起的,它直接作用於體制,間接作用於生殖系統。這些變異中一部分由於某種原因遺傳下來。比之野生的真種,家養動物往往有某種畸形,這種差異別不是由於早期的馴養者有意爲之的結果。更合理的解釋是,他們源於同一祖先,在不同內外因作用下,變異而得,作者舉出英國雞源起野生印度雞爲例。作者有進一步舉出多種差異很大的家鴿,以巖鴿爲其祖。總之,作者所要論證的是看似不同的種其實來源於一個祖先,再有變異產生差異,在人工條件下變異是頻繁的,但先前餓人們並非有意爲之,只是在不斷變化中積累下差異而最終造就新種。家養物種最大優勢就是頻繁的變異,並且變異不輕易的到達極限。

第二章自然狀態下的變異。作者認爲自然條件也存在變異。在此引入個體差異這一概念,指同一父母產出的個體的微小差異或同一區域內個體存在的小差異。這種差異往往可以遺傳,並可作爲變種與物種的中介項加以考察。物種與變種不是絕對的,往往易於把先發現的定位爲物種,而後來者定位變種,這是不科學的。它們無法被絕對區別開。數量多、分佈廣的變種往往多。

第三章生存鬥爭。自然選擇通過生存鬥爭起作用。作者以廣義和比喻層面來使用它,指一種生物對另一種生物的依存,包含個體生命保持及延續後代。推原它的起因是由於在不受控制的情況下,生物會以幾何平均數增長(對馬爾薩斯理論的運用),這樣有相同訴求的不同物種就會產生衝突。自然通過食物、天敵數量、傳染病等方式抑制生物無限增長的傾向。物種間的生存鬥爭不是單純一方消滅另一方,也存在依存關係,只有在同種的正體與變體間鬥爭最爲激烈。顯然生存鬥爭是一種相互關係,並且十分複雜。

第四章自然選擇,即最適者生存。作者認爲自然選擇是普遍而長期的,文中說道:“自然選擇在世界上無時無刻不在檢查最細微的變異,排除壞的,保存積累好的,無論什麼時候,什麼地點,只要有機會,它就默默且極慢的工作着,把各種生物同有機無機的關係加以改進”。顯然作者是在積極意義上定義自然選擇。自然選擇的普遍性還表現在其不但作用於有用的性狀構造也作用於不大重要的性狀構造。作者舉出性選擇這一種最重要的自然選擇。又舉了狼爲例,爲了適應捕食之需,他們進化出兩種傾向----一種是腿短身健的,一種是修長敏捷的,而介於兩者間的就趨於滅絕。在這裏作者還提到了生殖需交配的物種較易產生雜交作用,而雜交有利於幼體的強壯。總體上說,自然選擇結果是舊的消亡,消亡的過程是很慢的,有的長達上億年。作者認爲生物總體是趨於進步的,這種進步既是器官專業化,更是爭取有利生存條件。

這裏有個難題:既然生物總體趨向進步,爲何有那麼多低等的生物依舊故我?這是一個拉馬克(進化論先驅)難於回答的問題,因爲他假設了一種內在的、普遍的進步。作者則在關係中找答案,最適者生存,最適者只是關係中這個位子的最適應者,所以生存下來。這一章的末尾,作者再次總結自然選擇的特點:1.個體存在差異,生物以幾何平均數遞增,生存鬥爭不可避免,自然選擇爲一些先產生適應性的變異的個體提供最優的生存機會。2.自然選擇改變幼體是容易的,性選擇保證那些優秀的個體存活。3.自然選擇會引起不適應的生物趨滅絕。4.變異最頻繁的物種往往分佈最廣、族羣最盛,而那些變異少的、中間型的物種往往絕滅,由於他們的絕滅顯得物種並非連貫如一,但如將它們也考慮進來,物種源於一祖,一綱中所有生物親緣關係如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