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奇特的一生》有感:想認識時間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9W

編者按:《奇特的一生》這本書告訴我們,方法”,合適自己的時間管理的方法纔是最好的。剩下的事,就可以交給時間。下面我們來看看作者的文章吧!

讀《奇特的一生》有感:想認識時間

【原創】想認識時間——讀《奇特的一生》

沒有點想法前段時間發現自己年近三十,生活卻乏善可陳,想要擁有更多的可能、更好的生活和更飽滿的狀態。於是,我給自己提了三個問題:你想要擁有什麼?你現在擁有什麼?缺少的怎麼達成?在找尋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時,我愈發感受到世界的惡意。有人說,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那麼,事實上,生活一直在欺騙你,你也一直在欺騙自己。

然後給自己草草準備了一個書單,作爲自己20xx年的讀書計劃,並且特別榮幸——是的,在電腦前敲打鍵盤的我此刻正感覺到無比的慶幸——我的第一本書就是它。

《奇特的一生》是由蘇聯作家格拉寧所著的傳記類著作,主要描述了蘇聯科學家柳比歇夫的傳奇多產的一生,這本書因爲向人們介紹了一種管理時間的工具“時間統計法”而爲人所熟知,柳比歇夫也被捧上了時間管理大師的神壇。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但是仔細分析一下這個生命,可以說,最寶貴的是時間。因爲生命是由時間構成的,是一小時一小時、一分鐘一分鐘累積起來的。沒人能預計他在下一分鐘裏能發生什麼,但至少我們可以記得前一分鐘我們做過什麼。

這裏是要講述一個將自己的一生用時間來計劃的人——柳比歇夫。柳比歇夫通過他的時間統計法對自己進行了研究和試驗:試驗在寫、讀、聽、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幹多少?幹多少?怎麼幹?他不讓自己負擔過重,力不勝任;他總是循着他能力的邊緣前進,他對自己能力的掂量精確無疑。

如果每個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幹些什麼,那生活會變得多麼美好!因爲每個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覺到的大得多,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人感嘆自己因能力有限而導致一事無成。

這是一本奇特的書,說的就是這樣一個怪物。柳比歇夫到底有多牛,我不想在這裏羅列。我願意我的讀者朋友們,對這樣的怪物產生興趣,然後自己去尋找他的“牛”,順便也和最初的我一樣發出驚歎,他怎麼能完成的了這麼多的事,取得這麼多的“成果”?爲什麼我不可以?

是的是的,在記憶深處的那些真正的大拿,他們獲得了多少的成就。在多少看起來截然不同的領域取得名留史冊的“功名”!我們當然可以自我安慰,在科學發展的初期,理解已知的界限相對更加的容易,而如今世界大社會化,分工之細之深,讓“精”已然不易——何況“通”呼?但是我要告訴你的是,時間是公平的。

物理學上把測不準的物理概念稱之爲“不存在”。我恍惚記得,在時間刻度小到一個程度之下,時間的數值不再有規律的變化——時間不再能被測量和記錄。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說,時間是“不存在”的。

也因此,科學發展的如此之快,我們上天入地下海登月——幾乎征服了空間,對於時間卻依舊無能爲力。甚至沒有辦法證明那些或美妙或絕望或虛無的關於時間的猜想是否爲真——有時候我們消磨時間,有時候我們覺得時間尤其的緊迫,如果可以把時間存起來就好了。

如果我告訴你,這本書裏主人公柳比歇夫,這個怪物的時間彷彿物質一般遵守某種守恆的定律——輸入輸出的某種平衡。你會不會迫不及待的,入手這本書呢,如果你認爲我值得信任的話。它可以告訴你,你想知道的問題的答案:時間都去哪兒了?

我想用最節省的詞句來說說柳比歇夫是怎麼做的。他運用統計和分類的方法,把自己每天工作、家庭或是其他的時間記錄下來,精確而且記錄的是“純時間”——我或許寫這篇文章花了三個半小時,其中列大綱花了二十分鐘,尋找圖片等素材花了十分鐘,寫花了一個小時十分鐘(事實上現在只花了二十九分鐘),然後摸摸頭看看時間喝喝水接接電話揉揉酸了的胳膊關掉彈出的廣告伸伸懶腰上洗手間……純時間只有一小時四十分鐘,而指縫間溜走的時間一共一小時五十分鐘。

之後,“純時間”的概念和對於“純時間”的統計分析得出的結論,自然會讓你感到恐懼。你已經自詡非常努力了,可是你每天的工作時間“純”度有多少呢?

柳比歇夫堅持這樣的記錄和統計分析,然後瞭解自己的能力所在,對自己未來一段時間(一月、一年、五年、一生)進行規劃以便通向自己的目標。而這一堅持就是56年,或許後面就已經不是方法而是生活了。

所以他年均工作20xx個小時,對,純時間,或者叫做有效工作時間。所以他的高產和他知識的廣博好像就有了理由。他不是天才,一定不是,那麼,他的方法和生活是不是可以參考呢?

是的,終於到了主題了,我想認識時間,我迫切的想要認識時間。我喜悅精神的豐富和精力的充沛,我想要成爲我理想的狀態,我渴望有更多的可能——那來自基因深處,從孩提時代就天然有價值的好奇和追尋。

如果問我從這本書裏得到的,我大概會說三個詞語:“方法”、“標準”、“理想”。倒過來慢慢說。

“理想”,你一定有你想成爲的樣子。或許是在某個領域成爲專家——哪怕是“一萬個小時”的那種專家好了;或許是環遊世界;或許是簡單的但是幸福的家庭生活。不論是什麼,你一定有,但可能沒有那麼明確。甚至在別人的“關心下”,忽視自己的理想。沒有“理想”這個目標,大概是堅持不了柳比歇夫這樣的生活的,因爲這意味足夠的規律、理智,意味着“突發情況”造成的影響必須足夠小,而且你必須在這其中得到幸福找尋到價值。不然,揹負着這樣的“十字架”,豈不是活成了苦行僧,而你並不渴望來到上帝腳跟前。

“標準”,對於我來說,標準或許比理想更重要。書中有很多的柳比歇夫的經歷引起我其他的一些聯想,老實說,客觀本身也只是一個“概念”,是在“事件”基礎上的某些選擇和分析。那麼,“幸福”、“理想”這樣的概念且不必說,只說我如今的工作,也常常叫着“標準”困擾。制度本身,如果沒有標準,就沒有執行的意義。正如書中用的“缺乏水平”這個詞一樣,是一個笑話。“想當然”和“出發點是好的”導致了現今工作的許多尷尬。或許用三十年來改變這個狀態是合適的。但是對於“我”這個存在,同樣亟待標準。“你是你自己最高的審判者——來自柳比歇夫”。如果你不屬神,那麼,你應當定義自己的價值——並且,請注意,給自己一個評分標準吧。(這裏我想多說兩句閒話,有一個人曾製作了一個數學模型,按照裏面的評分標準,這個人說“你一輩子都到達不了90分”。事實上,如果以這個數模的評價體系,除了無法改變的過去,這裏頭的“90分”對我來說太難太難,極有可能是終身不能企及的。但是,在我深入學習這本書裏的方法之後,我腦中好像一下子清晰了,我知道怎樣可以拿到那“90分”。也就在同時,我知道了,我不要這個標準——無論多少分。)

“方法”,合適自己的時間管理的方法纔是最好的。我只簡單說說我打算怎麼去做。首先,通過最細緻的記錄統計分析,培養對時間的敏感和對自己現狀的瞭解。其次,與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做比較,分類、分析和合並自己的各種時間“開支”。再次,進行每日的工作計劃,尋找高效的生理時間規律。最後,延長再延長自己的人生規劃,達到與自己的和諧共處,瞭解最真實的自己,尋找到最合適自己的方法。

剩下的事,就可以交給時間。

與其說,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法是一種方法,不如說是一種生活。認識時間就是認識你自己,認識理想、極限、真理和一切真實的美好。

這本書,254頁(隨書還有一本《如何閱讀奇特的一生》的小冊子),按照我的速度,我可以在一個小時內讀完。我花了四個小時的有效時間。而這篇文章,有效時間是一小時四十四分。

如果生命屬靈,那就傳揚“福音”;如果人間屬世,那就家庭成就。不可貪心,可以廣博。書中,有記錄的柳比歇夫開始時間統計是在28歲,如今我也在28歲的最後一個月。書看慢了,慢下來快速前進,當然,這意味着捨棄、極簡、激情、理性、感恩而幸福。

所以,不想當廚子的司機不是好裁縫是對的,是吧?!

公衆號:沒有點想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