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讀後感範文:我讀《故墟長歌》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5W

本站:《故墟長歌》是一本有關故土的文學作品,其中飽含了作者對故土歷史文化的熱愛。下面請欣賞《故墟長歌》優秀讀後感範文。

文學作品讀後感範文:我讀《故墟長歌》

個人,熱愛故土,會以什麼樣的方式表達最好?歌唱、文字、還是演講?對董何明先生來說,他選擇了用文字的方式來“長歌”。

更樂鎮古稱上黨,是古沙侯國的首府所在地,在村中洪福寺的廢墟整理中,曾發現一通金元時期的殘碑,上書:上黨,乃古沙侯國之故墟也,唐開元間戶三百,太行之巨村。寥寥幾語,就把一個村落的原始面貌呈現在我們面前,2500多年的歷史文化,如果追溯,該埋藏着多少的祕密和滄桑啊。

董何明先生就出生在這樣的一個古村落裏,青年求學,背井離鄉,但在他少年的記憶裏,卻始終無法忘懷那些遍佈村中的寺廟、古碑和古碑上那些遒勁的文字。也許是生活的忙碌,暫時擱淺了曾經的夢想,但是花甲之年賦閒在家的時候,那個曾經的夢想又漸漸地浮出腦海。20xx年清明節他從邯鄲回鄉祭祖的時候,偶聞《更樂鎮志》的付梓面世,在閱讀之餘,發現有一些謬誤之處,遂有所想:作爲一個更樂人,有責任和義務求證是非,辨明真僞,還原歷史,重現更樂“廬山真面目”。於是就有了這本沉甸甸的《故墟長歌》。

研究一個古村落的歷史文化,碑記無疑是最好的範本,可是能夠讀懂碑文並把它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如果沒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如果沒有全面的釋儒教以及四書五經、周易八卦等等的知識,寫成一本這樣的厚重之作何其容易。

而董何明先生就完成了,這也是我佩服先生的所在之處。歷時兩載,七百多個日夜,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尋古碑、訪耆宿、查典籍、探幽勝,宵衣旰食、抱病筆耕”。據先生的外甥女介紹,這四十萬言的厚重之作是董何明先生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完成的,斗室,光線也不甚好,書寫的案几是一窄窄方凳,可謂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如果說查典籍還是一個可以坐在斗室裏完成的話,那麼四處尋古碑抄碑文則是一項繁瑣而難耐的工作。在《故墟長歌》的後記裏,董何明先生曾寫道:舍弟董海明負責全書碑誌原文的抄寫與攝影,其中抄碑如非親爲,很難知箇中的艱辛和不易。是啊,那些風化了的碑文,那些已經殘缺不全的文字,如是我輩,能讀完一碑已屬不易,況抄寫上百之碑文。艱辛的勞動,飽含對故土歷史文化的熱愛,所以兩兄弟才譜就了這一曲深沉雄壯的《故墟長歌》。

我也曾冒昧相問,會不會抄錯?先生答,即便抄錯,我在翻譯時也會彌補過來,何況一些碑文原本就缺少了很多的文字。這也是我喜歡《故墟長歌》的原因所在,讀董何明先生的譯文,縱橫捭闔,折衝樽俎,除了碑文本意,甚至還加進了很多相關的知識,讓人讀罷愛不釋手。

當然更喜歡董何明先生排在第九章中的那些文章:《一個未解的千古之謎》、《讀神山<文昌碑記>,還更樂“廬山真面目”》、《更樂南廟的前世今生》等等。先生以嚴密的推理、引人入勝的筆觸,還原了曾經發生在我們腳下這片土地上的悠久的歷史沿革和波瀾壯闊的生息畫卷,掩讀之餘,不勝唏噓。

這些年,因爲對涉縣紅色文化的熱愛,在行走之餘,我也常常把目光放在那些寺廟、古碑和歷史傳說之中,深知其中所隱藏着的神祕文化,而這些文化又是多麼的需要挖掘、整理、研究。放眼整個涉縣,如果能多幾個像董何明先生這樣即學養深厚又對故土飽含熱愛的人士,也許涉縣會多出幾本像《故墟長歌》這樣的厚重之作,這對一個具有幾千年歷史文化的古縣,應該是求之不得。

更樂是幸運的,我們也是幸運的,在品讀《故墟長歌》之餘,即便是一個異鄉人,也會深深的愛上腳下這片神祕的土地。

據說,董何明先生正在準備寫作《故墟長歌》的姊妹篇,讓我們靜靜的等待。

佛劉

公衆號:清漳兩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