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當老師》讀後感

來源:瑞文範文網 9.9K

鄭大賀

《如果我當老師》讀後感

爲了讓自己在教學方面獲得更多的方法和經驗,我剛放假就去書店挑選一些通俗易懂並且操作性強的教育類讀物,最終,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的《假如我當老師》深深地吸引了我。這本書沒有華麗的封面和插圖,但是它的內容足以給我許多寶貴的教育啓示和建議。

乍一看到這個書名時,我還以爲葉聖陶從未當過老師,於是就想:一個從未做過教師的人又怎能在教學方面有獨到的見解?裏面的內容充其量也就是一切冠冕堂皇的大話、套話。但是由於在很多教育雜誌上都見到過葉聖陶這個名字,所以還是忍不住拿起書翻看起來。這一看我才知道,葉聖陶不僅僅是一位優秀的國小語文教師,更是中國現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師。

他在本書中從七個方面闡述了教育對於人類的巨大影響以及作爲一位教師應該從哪些具體的方面進行教育。

前面兩個方面分別是“學校教育應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和“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這兩點雖然是獨立的兩點,但其實是相通的。因爲良好的習慣能夠使人一輩子受用。在這裏,葉老先生主要強調了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無論怎樣好的行爲,如果只表演一兩回,而不能終身以之,那是扮戲;無論怎樣有價值的知識,如果只掛在口頭上說說,而不能徹底消化,舉一反三,那是語言遊戲;都必須化爲習慣,纔可以一輩子受用。”看到這裏我不禁想到了自己過去的教育漏洞。爲什麼我花了很多的時間,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結果還是沒有想象中的那麼令人滿意?答案就在這裏。我從一開始就忽略了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對於所傳授的知識也只是在口頭上進行強調。有時雖然說要檢查但總不能堅持下來,以致於學生也產生了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反正不管完成的怎麼樣老師都不會真正地較真。長此以往,我兩個班的學生分別出現了斷層和沒有尖子生的情況。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已經太晚了,再想把他們的不良學習習慣改正過來時已經來不及了,因爲考試就在眼前。所以在這個假期期間,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新學期的一開始就讓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值得欣慰的是,在這本書裏我也找到了答案:從最細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葉老先生舉了一個最通俗的教學生關門窗的例子。讓學生學會輕輕地關上門窗,而不是“砰”的一聲去驚擾別人。這個小事的教育不僅要反覆更要堅持,直到他們隨時隨地開關門窗時總是輕輕的,這樣才能算是養成了良好習慣。生活中原本沒有小事,正是因爲我們輕視了它,它才成爲了所謂的小事。之前每次都有學生作業不交或是在聽寫時抄襲,而同組的其他同事都說:“你何必那麼較真,哪個班沒有這樣的學生,有的學生你就是把他的作業收上來了也都是抄的,有什麼意義呢?”一次次過去了,我也逐漸接受了這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心想反正就那麼幾個學生也影響不了什麼。漸漸地,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不交作業或遲交作業,甚至一些成績好的同學在聽寫時也開始交頭接耳。我越發感到情況不妙,當我再採取措施時,基本上很難再使學生產生飛躍式的進步了。所以,在本學期開學之初,教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將成爲我工作的重心,事事無小事,只有在小的方面養成良好的習慣纔有可能在大的方面有所突破。

接下來兩點分別是“教是爲了不教”和“受教育的人的確跟種子一樣”。這兩點是以上兩點的再續,也是相輔相成的。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學生從中嚐到了甜頭,自然而然就會自覺地把這種好習慣繼續下去。相反,如果學生一直都未能養成良好的習慣,他的行爲只會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也許是好的,也許是有危害性的。所以,受教育者就像是一粒種子,他究竟能長成參天大樹還是永遠沒有破土而出的機會只有播種的人才能知道。種子只有被人用科學的方法播種到地裏才能生根發芽,不斷壯大。如果永遠被忽略那他的命運將會是充滿遺憾。所以,在教育者的眼裏,所有的受教育這都應該是飽滿的,充滿生機的種子,只有我們用心去播種,他們纔有可能還給我們一片蔭涼。而不能因爲這樣那樣的原因去歧視或忽視學生。

“德育總是跟智育、體育結合在一起”和“國文是發展兒童心靈的學科”。這兩點雖然我很贊同,但是前一點主要是靠班主任和學校才能實現,而後一點是跨學科的,所以關於這兩點我沒有太多發言權,就不再囉嗦。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爲人師表”。師表,在我理解是教師和表率。唐代詩人韓愈在《師說》中對老師有了這樣的概括: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只是對教師在教學方面的闡述,而新時期的社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光要爲師還要爲表。因爲老師的一言一行都被學生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他們會有意無意地去模仿。所以作爲教師的我們,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更要規範自己的言行,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否則我們教出的將是一批批缺乏誠信的知識機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