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羣衆路線的發展歷史

來源:瑞文範文網 9.18K

黨的羣衆路線來源於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羣衆的根本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線,隨着時代的不斷變革,它在今天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整理的黨的羣衆路線的發展歷史,歡迎大家閱讀。

黨的羣衆路線的發展歷史
黨的羣衆路線的發展歷史一

黨的明確提出,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爲民務實清廉爲主要內容的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是新形勢下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重大決策,是順應羣衆期盼、加強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的重大部署,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大舉措。因此,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9日召開會議,決定從今年下半年開始,用一年左右時間,在全黨自上而下分批開展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央政治局帶頭開展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一、羣衆路線的基本內涵及其理解

所謂羣衆路線就是:就是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從羣衆來,到羣衆中去。

第一、一切切爲了羣衆。立黨爲公、執政爲民是中國共產黨宗旨的根本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本質要求。體現在羣衆路線的方面就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這是我們黨的唯一的宗旨,是堅持和衡量黨員標準的根本條件,我們黨的性質、宗旨和指導思想,決定了黨必須把爲人民謀利益作爲自己全部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人民的利益就是黨的生命線。把爲人民謀利益作爲自己全部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人民的利益就是黨的利益,共產黨員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羣衆的利益,爲廣大人民羣衆所擁護爲最高標準。黨的幹部要充分認識,我們的權利是人民賦予的,是用來爲人民服務和謀利益的。

第二,一切依靠羣衆。一切依靠羣衆,首先要相信羣衆能夠自己解放自己。要尊重和支持人民羣衆的革命首創精神;一切依靠羣衆,既要反對命令主義,又要反對尾巴主義。一切依靠羣衆,就應該虛心向人民羣衆學習,應該善於從羣衆的議論中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針和政策。一切依靠羣衆,必須在一切工作中發動羣衆、組織羣衆。要在新形勢下努力創造發動與組織羣衆的新方式、新方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人民羣衆自己的事業。黨的羣衆路線是一切從羣衆中來,從羣衆中去,人民羣衆是利益的主體,黨始終代表人民羣衆的利益但是社會的發展是需要人民羣衆的力量,黨因人民而存在,人民羣衆在黨的正確路線的領導下才能創造更多財富。所以黨爲的是羣衆利益,也需要人民的共同創造。

第三、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 ,中國共產黨來自於人民,植根於人民,黨的一切奮鬥和工作都是爲了造福人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黨和人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我們黨的認識方法和科學的領導方法。因此要求黨的領導幹部深入基層、深入羣衆 注重調查研究,因地制宜.虛心向羣衆學習,傾聽羣衆的呼聲,瞭解羣衆的思想情緒和要求,集中羣衆的智慧和才能,在總結羣衆實踐經驗基礎上形成正確的意見、決策。正確的認識只能來源於羣衆的實踐,正確的決策只有變成羣衆的自覺行動才能實現。那種脫離羣衆、脫離實際的官撩主義、命令主義等不良傾向和作風都是與黨的解衆路線相對立的,對我們的事業業是十分有害的。

黨的思想路線,是黨在認識世界時所遵循的基本軌道和和基本準則,是黨制定和執行各個歷史時期政治路線的理論基礎。

黨的政治路線,又稱基本路線或總路線,是黨依據對各個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的政治、經濟、形勢分析和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制定的政治行動的總方針.總任務和總政策。

黨的組織路線,是黨根據政治路線而規定的關於組織工作的基本方針和準則,總之,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都應該是在相信羣衆、依靠羣命的基礎上,正確的從羣衆中來,又正確的到羣衆中去的路線。

這樣,即明確了黨的羣衆路線同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區別,又確定了它們之間的聯繫 是實踐性和科學性的高度統一,就是說黨要領導人民前進。必須有一條正確的思想路線 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離開了黨的羣衆路線,既不可能有正確的思想路線也不可能有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黨爲之奮鬥的目標和理想就會落空,變得毫無意義。這些來之不易的歷史和現實經驗,足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關於唯物論的認識論創造性的發展,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貢獻。

綜上所述,對當的羣衆路線我們可以作這樣的理解和表述:

黨的羣衆就是我們黨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建立同人民羣衆正確關係的路線;就是我們黨用科學的態度即科學的方法指導人民勝利前進的路線;就是實現黨的工作態度和科學的方法領導人民勝利前進的路線,就是實現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根本工作路線。

二、黨的羣衆路線的歷史經驗總結

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實踐中形成的一整套區別於其他政黨的優良作風,其中最主要的是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羣衆,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而羣衆路線是黨的三大作風的核心思想,歸結到一點,就是要堅持以人民利益爲重,對人民負責的原則;就是要堅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一刻也不脫離人民羣衆的思想重託。

1、黨的創立時期和大革命時期,奠定了羣衆路線的思想基礎。

以毛澤東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把歷史唯物主義運用於黨的全部活動中,形成了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的羣衆路線,並使之逐步豐富和成熟起來。

1920xx年7月黨的二大指出: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羣衆裏面去。 1920xx年初,毛澤東發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高度讚揚了農民羣衆的革命精神,堅決駁斥了對農民運動的責難,提出了相信和依靠羣衆、尊重羣衆首創精神奠定了思想基礎。

2、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羣衆觀點、形成正確的

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逐步形成黨的羣衆路線。

1920xx年9月,周恩來主持起草的《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羣衆路線的概念,專門論述了紅軍與羣衆的關係,指出沒收地主豪紳財產是紅軍給養的主要來源,但一定要經過羣衆路線。同年12月,毛澤東在他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中也使用了這一概念,指出:在軍隊內部,黨對於軍事工作要有積極的重視和討論。一切工作在黨的討論和決議之後,再經過羣衆去執行。 1934年1月,毛澤東在《關心羣衆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提出,真正的銅牆鐵壁是羣衆。爲了動員和組織羣衆參加革命戰爭,黨和政府必須關心羣衆生活,真心實意地爲羣衆謀利益,必須注意工作方法。

抗日戰爭時期,尤其是在延安整風中,毛澤東等黨的領導人總結領導工作經驗,更加明確系統地論述了羣衆路線。提出諸如羣衆是真正英雄的觀點,爲羣衆謀利益是共產黨員革命的出發點和歸宿的觀點,羣衆的意見和經驗是黨制定政策的基礎的觀點,發動羣衆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只有做羣衆的學生才能做羣衆的先生的觀點,既反對命令主義又反對尾巴主義的觀點,等等。

在此基礎上,1943年6月,毛澤東爲中共中央寫了《關於領導工作方法的若干問題》的決定,科學地闡述了羣衆路線所包含的內容和實施的步驟,分析了“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集中起來,堅持下去這樣一種正確的領導方法的全過程及其各個環節。這標誌着羣衆路線已經具備成熟的理論形態。1945年黨的七大,把羣衆路線的基本精神明確載入了黨的章程。從此,這條路線成爲全黨同志在各項工作中自覺遵循的宗旨。

3、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成爲執政黨,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堅持正確的羣衆路線的認識也在繼續深化。

毛澤東認爲,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如同進行革命建設一樣,必須相信羣衆,依靠羣衆,只有堅定不移地堅持羣衆路線,才能調動人民羣衆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1957年春,毛澤東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指出:所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就是我黨從來所說的走羣衆路線的問題。共產黨員要善於同羣衆商量辦事,任何時候也不要脫離羣衆。

爲了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存在的問題,1961年黨中央重新提倡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重新提倡貫徹羣衆路線。1962年1月,劉少奇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報告中指出,我們黨處於執政的地位,很容易滋長命令主義和官僚主義的作風,在有些地方、有些部門、有些同志身上,表現得相當嚴重。遺憾的是這些思想並沒有在後來黨的工作中得以貫徹。

4、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新的時代與歷史條件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羣衆路線思想。

鄧小平領導我們黨在對歷史經驗進行深刻總結的基礎上,指出了恢復和繼續發揚黨的羣衆路線的優良傳統的極端重要性,把是否正確貫徹黨的羣衆路線提高到執政黨的黨風和生死存亡的高度來認識。他還鮮明地提出,我們必須以人民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爲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和歸宿。江

澤民同志也一再強調,從政治的高度看待黨羣關係問題,不管形勢發生怎樣變化,黨密切聯繫羣衆的優良傳統和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的根本路線永遠不能丟。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始終保持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老老實實地向人民學習,真心實意爲人民服務,時刻警惕不要犯脫離羣衆的錯誤。

三,縱觀中國共產黨90年來羣衆路線的曲折發展歷史,可以總結出如下幾點基本經驗。

1、羣衆路線是共產黨人的歷史創造。歷史唯物主義認爲,人民羣衆既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又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羣衆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依據歷史唯物主義原理,逐漸形成了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的羣衆路線,並在實踐中自覺地貫徹執行這條羣衆路線,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創造。

2、羣衆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它的性質決定了黨的一切路線、方針、政策,都必須反映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意志,代表最廣大人民羣衆的利益。因此,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同人民羣衆聯繫的決定》。把黨在長期鬥爭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羣衆路線,確定爲黨的根本工作路線。要求全黨必須把一切爲了人民羣衆的利益作爲自己全部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3、羣衆路線是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把人民羣衆作爲自己的階級基礎和實現奮鬥目標的依靠力量,並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堅定不移地堅持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從而使革命和建設事業才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黨的隊伍纔不斷髮展壯大。不管過去、現在和將來,加強同人民羣衆的聯繫,堅持黨的羣衆路線,始終是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丟掉了這個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我們將一事無成。

4、羣衆路線是黨的基本領導方法。我們黨的一切方針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的過程,都是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的過程。這就是說,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都必須將羣衆中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經過研究和概括,集中起來,形成理性的認識,然後再到實踐中檢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這樣如此無限循環,使我們的認識一次比一次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可見人們的正確認識,離不開人民羣衆的實踐,離不開/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由於新形勢下羣衆工作的尖銳性和複雜性,使羣衆工作面臨着許多情況和問題:一是一些領導幹部羣衆觀念差,對在新形勢下做好黨的羣衆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缺乏認識。二是隨着利益格局的調整變化,協調各種利益關係越來越困難。三是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和影響,使新形勢下開展羣衆思想政治工作的難度增大。四是人民內部矛盾出現的新變化新特點,給黨的羣衆工作增添了新的難度。五是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在一些基層單位弱化,基層羣衆工作的複雜性、艱鉅性日趨明顯。

四、新時期堅持和發展羣衆路線給我們的啓示

1,新的歷史時期,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我們黨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複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羣衆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我們必須切實珍惜、始終如一地保持密切聯繫羣衆的政治優勢,並不斷提升這一政治優勢。引導廣大黨員、幹部主動克服不以爲然的思想、等待觀望的態度、消極被動的情緒,甚至是與己無關的想法,積極投身教育實踐活動,在堅持黨的羣衆路線方面做到知行合一。要始終堅持和弘揚“兩個務必”,引導廣大黨員、幹部自覺用“兩個務必”對照檢查和總結反思自己在“四風”方面的問題,始終做到謙虛謹慎、艱苦奮鬥、實事求是、一心爲民。

要把握教育實踐活動的三大關係,充分調動領導幹部和廣大羣衆兩個積極性,引導領導幹部端正態度,引導羣衆多提意見建議;着力打牢學習教育和查擺問題兩個基礎,原原本本學、聯繫實際學、深入思考學,自覺查擺問題;切實抓住整改落實和建章立制兩個關鍵,加大力度解決問題,儘快建立健全爲民務實清廉制度。要貫徹和體現整風精神,把批評和自我批評擺在重要位置,把開門搞活動作爲重要方法,把嚴格執行紀律作爲重要措施,始終以嚴的標準、嚴的措施、嚴的紀律,促使黨員、幹部積極主動查找和解決問題。

要着力解決突出問題,引導廣大黨員、幹部針對查找出來的作風問題,逐一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要確保黨的羣衆路線活動健康發展, 要切實做到領導帶頭示範,督促各級黨員領導幹部堅持從嚴標準,帶頭學習理論,帶頭聽取意見,帶頭查找問題,帶頭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帶頭整改落實,帶頭推進制度建設,結合教育實踐活動加強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

2,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充分證明:密切聯繫羣衆不僅是我們黨的政治優勢,而且已經成爲我們黨最大的政治優勢。 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第一,思想優勢。在我們黨成立初期就強調必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武裝黨員,克服黨內的非無產階級思想,確立了思想建黨的原則。在全國執政以後,我們黨在進行理論創新的同時,根據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跟進一步的要求,不斷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第二,組織優勢。

黨的集中統一是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優勢。只有維護黨的集中統一,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才能保證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才能保障黨和人民事業的順利發展。第三,制度優勢。中國共產黨建立了以民主集中制爲核心的一系列制度。這些制度保證了黨找到正確的道路並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保證了黨能夠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問題,保證了黨保持同羣衆的血肉聯繫。

3,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政治優勢。主要是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羣衆、批評與自我批評這三大作風。它既是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和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宗旨的體現,是中國共產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也是黨千錘百煉更加堅強的重要原因。三大作風既是黨的優良作風,更是黨的政治優勢。在這三大政治優勢中,密切聯繫羣衆是最大的政治優勢。不貫徹羣衆路線,不瞭解羣衆的意見和要求,不集中羣衆的智慧和力量,不引導羣衆關心和監督黨的工作,理論聯繫實際和批評與自我批評就是一句空話。

充分相信羣衆、緊緊依靠羣衆、緊密團結羣衆,這是黨的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回顧歷史,每當黨的事業面臨重大挑戰,每當中國的前途命運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關頭,總是用人民羣衆的力量推動歷史車輪前進。離開人民羣衆的支持和擁護,黨的事業就會一事無成,就會面臨亡黨亡國的危險。因此可以說,密切聯繫羣衆是我們黨最根本的政治優勢、最大的政治優勢。

xx深刻指出,密切聯繫羣衆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羣衆是我們黨執政後面臨的最大危險。總的看來,當前,黨在聯繫羣衆方面的狀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是:在一些地方、部門和領導幹部中,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有所滋長,漠視羣衆疾苦、羣衆感情淡漠現象凸顯,以權謀私、違法違規現象增多。這些問題,歸根到底都是由於脫離實際、脫離羣衆造成的。雖然只發生在少數幹部身上,但其消極影響和後果不可低估,容易使人民羣衆失去對黨的信任和支持。失去民心,就會失去政權。

在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羣衆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開展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重大決策,是順應羣衆期盼、加強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的重大部署,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舉措,對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總結黨的實踐和經驗,聯繫新的形勢和任務,堅持和貫徹黨的羣衆路線、鞏固黨密切聯繫羣衆這一最大政治優勢,必須按照黨的提出,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20xx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120xx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黨的之後,黨中央又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是人民夢實現黨的確定的奮鬥目標和中國夢,要求全黨同志必須有優良作風。

羣衆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領導作風和工作方法,是黨的羣衆觀點的具體化。堅持羣衆路線,就能保證黨與羣衆的血肉聯繫,保證黨的各項工作的成功。羣衆路線的實質,就是代表人民羣衆,爲人民謀利益,就是要執政爲民。羣衆路線是我們的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也是我們黨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永葆先進性的力量源泉。

歷史經驗充分表明:黨的成長與壯大、革命的勝利與發展,都與羣衆路線息息相關。當黨正確地制定和實行羣衆路線時,革命就勝利、發展;反之,黨和人民的事業就會遭受損失、失敗。

黨的羣衆路線的發展歷史二

黨的羣衆路線來源於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羣衆的根本觀點。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非常重視黨同人民羣衆的關係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關於黨和人民羣衆關係的理論觀點,科學地解決了人民羣衆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但是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他們都沒有明確提出羣衆路線這一科學概念。

黨的羣衆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羣衆是歷史創造者的原理系統地運用在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全部活動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線和工作方法,是中國共產黨長期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是貫穿於黨的90多年奮鬥歷程的一條紅線。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發展歷史昭示我們:羣衆路線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一個顯著標志,是黨的生命線,是黨克敵制勝的法寶。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繫羣衆。堅持黨的羣衆路線,保持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是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

黨的羣衆路線貫穿於黨發展的全過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提出與形成了黨的羣衆路線;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繼續發展黨的羣衆路線的同時,也使黨的羣衆路線的堅持和發展遭受了挫折;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黨的羣衆路線不斷得到了豐富和創新。

一、黨的羣衆路線的提出與形成

(一)黨的羣衆路線的萌芽

“依靠羣衆”是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共識。中國共產黨是有着高度政治自

覺的政黨。黨一成立就在自己的旗幟上寫明爲無產階級和勞苦大衆的利益而奮鬥,就明確認識到依靠廣大人民羣衆的重要性,堅持以鮮明的羣衆觀點和聯繫羣衆、組織羣衆、發動羣衆等不同於其他政黨的全新姿態出現於中國政治舞臺,從事革命活動。

1920xx年7月,陳獨秀在給出席黨的一大代表的信中,希望會議鄭重地討論四個問題,其中之一就是“慎重進行發動羣衆”。黨的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綱領》第三條提出“ 要把工人、農民和士兵組織起來”。1920xx年7月,黨的二大《組織章程決議案》明確提出,“我們既然是爲無產羣衆奮鬥的政黨,我們便要到羣衆中去,要組成一個大的“羣衆黨”“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羣衆裏面去”。這是黨的決議中最早提到“羣衆“的概念和黨與羣衆的關係問題。1920xx年6月,黨的三大《宣言》指出,“擁護工人農民的自身利益是我們不能一刻忽忘的”。

1920xx年1月,黨的四大《對於農民運動的議決案》指出,“如果不發動農民起來鬥爭,無產階級的領導地位和中國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同年9月至10月,黨的第四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二次擴大會議指出,“中國革命運動的將來命運,全看中國共產黨會不會組織羣衆,引導羣衆”。1920xx年6月1日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議決案》首次明確規定“支部是黨與羣衆直接發生關係的組織”,並詳細規定了支部的六項任務,包括“宣傳和組織羣衆”等。在這些思想指導下,黨的領導人深入到工人羣衆中開展工人運動,推動了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工農運動,推動了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

這一時期,毛澤東等積極領導工農運動,並對羣衆工作進行了探索。1920xx年9月,毛澤東同李立三、劉少奇共同組織了安源路礦工人總罷工。這成爲中國工運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次羣衆運動。1920xx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指出“工業無產階級是我們革命的領導力量。一切半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是我們最接近的朋友”,“革命黨是羣衆的嚮導”。1920xx年3月,毛澤東爲答覆黨內外對於農民運動的責難,寫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提出“農村中須有一個大的革命熱潮,才能鼓動成千成萬的羣衆,形成一個大的力量”及相信和依靠羣衆、尊重羣衆首創精神的思想。

(二)黨的羣衆路線的形成

黨的羣衆路線形成於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在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探索開闢中國革命道路的過程中,在創建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在粉碎國民黨對革命根據地“圍剿”的過程中,密切聯繫廣大人民羣衆,不斷探索、形成了黨的羣衆路線。

1920xx年7月,黨的六大制定的《政治議決案》規定,“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羣衆”。同年11月,李立三同黨的浙江地區負責人的一次談話中說:“在總的爭取羣衆路線之(下),需要竭最大的努力到下層羣衆中去”。這是已知的黨的“羣衆路線”的最早的口頭表述。

1920xx年9月,由陳毅起草經周恩來審定的《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專門論述了“紅軍與羣衆”的關係,三次提到“羣衆路線”,即籌款工作要“經過羣衆路線”,沒收地主豪紳財產要“經過羣衆路線”,紅軍給養及需用品問題也要“漸次做到由羣衆路線去找出路”。 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羣衆路線”的概念,這是已知的黨的“羣衆路線”的最早的文字表述,也是“羣衆路線”最早的比較全面的論述。

毛澤東是黨的羣衆路線的“奠基人”。毛澤東在領導創建井岡山和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開始了黨的羣衆工作和羣衆路線的偉大實踐,並對黨、軍隊與羣衆的關係問題做了深入研究和系統闡述。1920xx年12月,根據《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精神,毛澤東爲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即古田會議)起草了8個決議案,要求紅軍“除了打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之外,還要擔負宣傳羣衆、組織羣衆、武裝羣衆、幫助羣衆建立革命政權以至於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項重大的任務”,“一切工作在黨的討論和決議之後,再經過羣衆路線去執行。”古田會議是我黨我軍建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黨的羣衆路線的一次系統總結和成功實踐。

1933年至1934年間,毛澤東在指導中央蘇區的擴紅、查田、政權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羣團工作中寫了一系列調查報告和文章,對開展羣衆工作和羣衆路線提出了許多重要思想。1933年6月,毛澤東在《查田運動的羣衆工作》中指出:“必須發動最廣大羣衆熱烈起來參加鬥爭,形成羣衆運動,才能保障階級路線的正確執行,才能達到消滅封建殘餘勢力的目的。一切脫離羣衆的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工作方式,是查田運動最大的敵人。”

他在《查田運動的初步總結》中,強調“只有耐心的艱苦的去做發動羣衆爭取羣衆的工作,才能取得大多數羣衆的擁護”,“這樣的羣衆工作是執行階級路線的唯一保障”。同年8月,毛澤東在中央蘇區南部十七縣經濟建設大會上作的《必須注意經濟工作》的報告中提出,要迅速開展經濟建設,首先應從組織上動員羣衆,把羣衆的熱情提高起來。其次應摒棄官僚主義的領導方式(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責的怠工現象,以及命令主義),“要把官僚主義方式這個極壞的傢伙拋到糞缸裏去,因爲沒有一個同志喜歡它。”

1934年1月,毛澤東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作的《關心羣衆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報告中提出,“我們對於廣大羣衆的切身利益問題,羣衆的生活質量問題就一點也不能疏忽,一點也不能看輕”。這些論述都強調了在革命工作中關心羣衆利益、改善羣衆生活的重要意義;論證了只有通過切實地爲羣衆謀利益,並且對羣衆不斷進行宣傳教育,才能把羣衆發動起來、組織起來,使他們團結在革命政黨的周圍,建成一道任何反動勢力都打不破的銅牆鐵壁。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面對殘酷的鬥爭形勢,由於黨堅持羣衆路線,緊緊依靠人民羣衆,牢牢紮根於人民羣衆之中,所以能夠擊敗國民黨軍隊的多次“圍剿”,並取得長征的偉大勝利。

這一時期,由於對革命形勢估計錯誤,在工作中也出現了強迫工人罷工、農民起義的情況,使黨嚴重脫離羣衆,給革命事業造成巨大損失。

(三)黨的羣衆路線的成熟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充分領導、發動和組織人民羣衆進行艱苦卓絕的民族解放戰爭,黨的羣衆路線不斷完善和成熟。

1937年5月,毛澤東在《爲爭取千百萬羣衆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鬥爭》的報告中,提出“把黨的方針變爲羣衆的方針,還須要我們長期堅持的、百折不撓的、艱苦卓絕的、耐心而不怕麻煩的努力”。1938年5月,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提出,“兵民是勝利之本”的著名論斷,他告誡全黨:“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衆之中”、“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這是黨的羣衆觀點在黨的軍事思想與戰略中的最完整體現。10月,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中,他要求“共產黨員決不可脫離羣衆的多數,置多數人的情況於不顧”;“必須注意組織先進分子和廣大羣衆之間的密切聯繫”。

1942年5月,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我們的問題基本上是一個爲羣衆的問題和一個如何爲羣衆的問題。不解決這兩個問題,或這兩個問題解決得不適當,就會使得我們的文藝工作者和自己的環境、任務不協調,就使得我們的文藝工作者從外部從內部碰到一連串的問題”。這一期間,毛澤東反覆闡述和強調深入羣衆、動員羣衆、組織羣衆、相信羣衆、宣傳羣衆、教育羣衆、依靠羣衆、尊重羣衆、關心羣衆的重要性,進一步豐富了黨的羣衆路線的內涵。

1943年6月,毛澤東在爲中央起草的《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對黨的羣衆路線的工作方法進行了精闢概括。毛澤東指出: “我們共產黨人無論進行何項工作,有兩個方法是必須採用的,一是一般和個別相結合,二是領導和羣衆相結合”;“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這就是說,將羣衆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爲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羣衆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爲羣衆的意見,使羣衆堅持下去,見之於行動,並在羣衆行動會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後再從羣衆中集中起來,再到羣衆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從羣衆中集中起來又到羣衆中堅持下去,以形成正確的領導意見,這是基本的領導方法”。他從認識論、方法論的角度闡明瞭黨的羣衆路線問題,奠定了黨的羣衆路線的理論基礎。

1945年4月,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作了題爲《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進一步闡述了黨的羣衆路線的核心內容,強調我們的黨和軍隊“是爲着廣大人民羣衆的利益,爲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結合,而戰鬥的”;要求全黨全軍“緊緊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爲中國人民服務,就是這個軍隊的唯一的宗旨”;“我們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羣衆取得最密切的聯繫。全心全意地爲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羣衆”; 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

他說“應該使每個同志明瞭,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最大利益,爲最廣大人民羣衆所擁護爲最高標準。應該使每一個同志懂得,只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羣衆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只會被我們所壓倒”。毛澤東把黨在長期奮鬥中形成的優良作風概括爲“三大作風”,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羣衆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作風以及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作風”。

黨的七大後,毛澤東在《關於重慶談判》中還告誡全黨“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裏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我們的同志不論到什麼地方,都要把和羣衆的關係搞好,要關心羣衆,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毛澤東的上述論述標誌着黨的羣衆路線理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黨的七大上,劉少奇在《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專門論述了黨的羣衆路線的極端重要性,指出:黨的羣衆路線,“就是要使我們黨與人民羣衆建立正確關係的路線,就是要使我們黨用正確的態度與正確的方法去領導人民羣衆的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組織路線”。他還詳細闡述了羣衆觀點所包含的四項內容,即:一切爲了人民羣衆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羣衆負責的觀點,相信羣衆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向人民羣衆學習的觀點。黨的七大通過的新黨章,第一次明確規定了黨的羣衆觀點和羣衆路線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要求,即“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具有全心全意爲中國人民服務的精神,必須與工人羣衆、農民羣衆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廣泛的聯繫,並經常注意鞏固與擴大這種聯繫。

每一個黨員都必須理解黨的利益與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的一致性。每一個黨員都必須用心傾聽人民羣衆的呼聲和了解他們的需要,並幫助他們組織起來,爲實現他們的需要而鬥爭。每一個黨員都必須決心向人民羣衆學習,同時以革命精神不疲倦地去教育人民羣衆,啓發與提高人民羣衆的覺悟。中國共產黨必須經常警戒自己脫離人民羣衆的危險性,必須經常注意防止和清洗自己內部的尾巴主義、命令主義、官僚主義與軍閥主義等脫離羣衆的錯誤傾向”。七大“黨章”第一章關於黨員條件部分明確規定“爲人民羣衆服務,鞏固黨與人民羣衆的聯繫,瞭解並及時反映人民羣衆的需要,向人民羣衆解釋黨的政策”。黨的七大標誌“黨的羣衆路線”正式形成。

這一期間,黨的其他領導人也多次強調羣衆路線問題。周恩來在《我的修養要則》中要求自己“永遠不與羣衆隔離,向羣衆學習”;朱德在全國土地會議上要求“部隊工作要走羣衆路線”;任弼時在《共產黨員應當善於向羣衆學習》中要求“每個黨員對待羣衆的態度,不是站在羣衆之上,而是站在羣衆之中,並有虛心向羣衆學習的決心”。

黨的七大後,羣衆路線更加爲全黨所熟悉,在各項革命工作中得到了更加普遍和更加自覺的運用。

在解放戰爭時期,黨和人民軍隊緊緊依靠羣衆,人民羣衆也真心擁護和支持黨和人民軍隊,我們僅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就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在淮海戰役中,543萬支前民工抱着“傾家蕩產、支援前線”的決心,擔着擔子、推着小車,奔走在無數條通往戰場的大路小路上。陳毅元帥感慨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羣衆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二、黨的羣衆路線的發展與挫折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從一個領導革命的黨變爲執政黨,黨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黨堅持羣衆路線,堅決反對腐敗現象、官僚主義和各種脫離羣衆的現象,黨的羣衆路線繼續發展。同時,由於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不足,沿用革命戰爭時期的方法搞經濟建設。在黨的羣衆路線方面,也形成了曲折發展的態勢。

(一)黨的羣衆路線的繼續發展

黨執政後,一些幹部中滋長了驕傲自滿、居功自傲情緒,也出現了貪污腐化行爲,黨面臨着脫離羣衆的危險。毛澤東、黨中央對此採取果斷措施,開展了整黨建黨和“三反”運動,堅決懲治腐敗,果斷處置了劉青山、張子善等一批貪污腐化分子。同時,十分重視貫徹執行羣衆路線,對羣衆路線的認識也在繼續深化。1951年5月,毛澤東在《必須重視人民羣衆來信》中指出,“必須重視人民的來信,要給人民來信以恰當的處理,滿足羣衆的正當要求,要把這件事看成是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加強和人民聯繫的一種方法,不要採取掉以輕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義的態度”。

同月,毛澤東在修改第三次全國公安會議決議時指示“全國各地已經實行的有效的工作路線,是黨的羣衆路線”。1955年7月,毛澤東在《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一文中指出:“我們應當相信羣衆,我們應當相信黨,這是兩條根本的原理。如果懷疑這兩條原理,那就什麼事情也做不成了”。1956年4月,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強調我們“歷來提倡關心羣衆生活,反對不關心羣衆痛癢的官僚主義”。

1956年9月,鄧小平在黨的八大所做的《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中,進一步強調發揚黨的羣衆路線傳統的重要意義。他提醒全黨:“由於我們黨現在已經是在全國執政的黨,脫離羣衆的危險,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脫離羣衆對於人民可能產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他分析了在貫徹執行羣衆路線方面所面臨着的兩種嚴重情況,一是官僚主義,“執政黨的地位,很容易使我們同志沾染上官僚主義的習氣。脫離實際和脫離羣衆的危險,對於黨的組織和黨員來說,不是比過去減少而是比過去增加了。而脫離實際和脫離羣衆的結果,必然發展主觀主義,即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這種錯誤在我們黨內也不是比前幾年減少而是比前幾年增加了。”

二是宗派主義,“執政黨的地位,還很容易在共產黨員身上滋長着一種驕傲自滿的情緒。有一些黨員,稍稍有點工作成績,就自以爲了不起,就看不起別人,看不起羣衆,看不起黨外人士,似乎當了共產黨員,就比非黨羣衆高出一頭,有的人還喜歡以領導者自居,喜歡站在羣衆之上發號施令,遇事不願意同羣衆商量,這實際上是一種狹隘的宗派主義傾向,也是一種最脫離羣衆的危險傾向。”他還論述了貫徹執行羣衆路線的五條具體措施,“ 第一,必須在黨的教育系統中,„„着重進行黨的羣衆路線的教育”;“第二,必須有系統地改善各級領導機關的工作方法”;“第三,必須健全黨的和國家的民主生活”;“第四,必須加強黨的和國家的監察工作”;“第五,各地區各部門黨的組織,„„每隔一定時期,對全體黨員進行一次工作作風的整頓,特別着重檢查羣衆路線的執行情況。”他指出“羣衆路線是我們黨的組織工作中的根本問題,是黨章中的根本問題,是需要在黨內反覆進行教育的”。

他對黨的羣衆路線作了新的概括,系統闡述了黨的羣衆路線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人民羣衆必須自己解放自己,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黨必須密切聯繫羣衆和依靠羣衆,每一個黨員必須養成爲人民服務,向人民羣衆負責,遇事同羣衆商量,和羣衆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風;二是黨的領導工作能否保持正確,決定於它能否採取“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的工作方法,黨必須根據羣衆的實踐來檢驗自己的工作。至此,黨對羣衆路線的表述基本定型,即:“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黨的《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是黨成爲執政黨後對黨的羣衆路線最集中、最系統、最深刻的闡述。

1957年春,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一文中指出:“所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就是我黨從來經常說的走羣衆路線的問題。”“黨羣關係好比魚水關係。如果黨羣關係搞不好,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鞏固”。這是黨的羣衆路線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二)黨的羣衆路線的曲折發展

黨的八大後,全國掀起了向科學技術進軍、向工業化進軍的社會主義建設高潮。但是,由於對形勢估計錯誤,由於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不足,全國範圍內相繼發生了1957年“反右派”運動,1958年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9年的“反右傾”運動。這些運動的共同特點是把羣衆路線曲解爲搞羣衆運動。這嚴重地破壞了黨的羣衆路線的優良傳統,使黨的事業和人民羣衆的利益受到了重大損失。

在糾“左”的過程中,毛澤東多次強調要堅持黨的羣衆路線。1959年3月,他在一封黨內通信中指出:凡屬大政方針的制定和執行,一定要有他們佔壓倒多數的人到會發表意見,對立面才能樹立,矛盾才能揭露,真理才能找到。信中還批評一些單位的領導幹部幾乎完全脫離羣衆,獨斷專行,在許多問題上僅僅相信他們自己,不相信羣衆,根本無所謂羣衆路線。在廬山會議前期分析“大躍進”的教訓時,毛澤東把羣衆路線和綜合平衡問題一起,列爲最重要的問題。

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探討了社會主義企業管理的問題,他提出,要把黨的羣衆路線和生產中的技術革新、技術革命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了在企業貫徹執行羣衆路線的“兩參一改三結合”的管理思想。1960年3月,毛澤東在爲中共中央起草的《反對官僚主義,克服“五多五少”》的黨內指示中指出,“官僚主義這種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壞作風,一年不用掃帚掃一次,就會春風吹又生了。”毛澤東肯定了山東歷城縣關於幹部與羣衆實行“三同”的經驗和做法。

1961年4月,毛澤東在給鄧小平的信中,把“反對恩賜觀點、堅決走羣衆路線問題,向羣衆請教、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問題”,列爲“農村中的若干關鍵問題”之一,並且提出要“向羣衆尋求真理”,端正黨的作風。1962年1月,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毛澤東指出:“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是一個羣衆路線的方法。先民主,後集中,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領導同羣衆相結合。”1964年,毛澤東在談到學習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問題時,再次闡述了黨的羣衆路線的基本內容,還論述了羣衆路線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致性。這一時期,毛澤東在對羣衆路線的實踐形式進行不斷總結提煉的基礎上,理論上的思考也更爲深刻。

1961年1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後,中央領導同志都深入基層調研,劉少奇先後在寧鄉、長沙農村蹲點調查44天。劉少奇說:“這次是來蹲點搞調查,採取過去老蘇區的辦法,直接到老鄉家,睡門板,鋪禾草,既不擾民,又可以深入羣衆。人要少,一切輕裝簡從,想住就住,想走就走,一定要以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出現”。劉少奇在調查中細緻入微,甚至通過觀察糞便,發現“農民吃飯已成了問題”。1962年,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劉少奇進一步從理論上論述了羣衆路線問題。他說:“什麼是羣衆路線呢?概括地說,羣衆路線的基本點就是;第一,信任人民羣衆,相信他們能夠自己解放自己,相信他們是歷史的創造者。

第二,黨必須根據羣衆的實踐來檢驗自己的工作,黨的方針、政策、措施都必須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他還指出:1958年以來,黨的羣衆路線的作風受到了歪曲。不少同志不懂得或不完全懂得什麼是羣衆路線,把一些體現羣衆路線的方式和方法變成了反羣衆路線的東西,違背了羣衆路線的精神實質。他批評了那種把

羣衆運動當作羣衆路線的唯一方式,好像不搞羣衆運動就不是羣衆路線的錯誤看法,指出:羣衆運動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形式主義的東西,決不是真正的羣衆運動”,“違反羣衆路線的所謂‘羣衆運動’,不僅不能真正反映羣衆的意見和要求,而且損害了羣衆的積極性,損害了黨的威信”。

“文化大革命”時期,黨的九大黨章裏面沒有了羣衆路線的表述,黨的十大黨章提了一句“發揚黨的三大作風”,三大作風裏面有一個作風就是密切聯繫羣衆。

三、黨的羣衆路線的繼承與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爲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以xx同志爲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xx同志爲的第xx屆、第xx屆中央領導集體和之後,以同志爲的黨中央都對黨的羣衆路線有新的闡發和論述,爲黨的羣衆路線增添了新的思想新的內容。

(一)以鄧小平爲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對羣衆路線的繼承與發展

“文革”後,爲恢復和發揚黨的羣衆路線,鄧小平、陳雲、葉劍英、李先念、胡耀邦等中央領導同志做了積極的努力和貢獻。1977年7月,鄧小平在黨的十屆三中全會上指出:“毛澤東同志倡導的作風,羣衆路線和實事求是這兩條是最根本的東西„„對我們黨的現狀來說,羣衆路線和實事求是特別重要。”同年,黨的十一大黨章加上了“全黨必須保持和發揚羣衆路線、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的內容。1979年11月,鄧小平在《高級幹部要帶頭髮揚黨的優良傳統》的講話中指出,“我們搞四個現代化,因爲經驗不足,會面臨多方面的困難„„這些問題,歸根到底,只有相信羣衆,依靠羣衆,充分走羣衆路線,才能夠得到解決”。胡耀邦在調研工作時指出,“對擔負領導工作的人來說,最大的危險就是脫離羣衆,脫離實際”,“實事求是與羣衆路線是分不開的。羣衆路線走得好,實事求是就可以做得更好”。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對如何貫徹執行羣衆路線,提出了三個重要的論斷。一是要恢復和發揚羣衆路線。二是強調新時期發展羣衆路線的重點就在於發展民主。《公報》指出:“由於在過去一個時期內,民主集中制沒有真正實行,離開民主講集中,民主太少,當前這個時期特別需要強調民主,強調民主和集中的辯證統一關係,使黨的統一領導和各個生產組織的有效指揮建立在羣衆路線的基礎上。在人民內部的思想政治生活中,只能實行民主方法,不能採取壓制、打擊手段。要重申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義’。各級領導要善於集中人民羣衆的正確意見,對不正確的意見進行適當的解釋說服。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必須堅決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 三是發展羣衆路線是實現新時期總任務的根本保證。

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一次把羣衆路線確定爲毛澤東思想三個“活的靈魂”之一,並對黨的羣衆路線的基本內容進行了概括:“羣衆路線,就是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決議》強調了堅持羣衆路線的重要性,“我們黨要堅持革命,把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就必須堅持羣衆路線。”1982年,黨的十二大黨章把黨的羣衆路線表述爲:黨堅持用共產主義的思想教育羣衆,並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羣衆路線,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爲羣衆的自覺行動。至此,“黨的羣衆路線”發展成了一個有完整表述、系統內容、深刻內涵和實踐意義的理論體系。

1992年初,鄧小平在視察南方時提出把“三個有利於”作爲衡量各方面工作成敗的標準,把人民羣衆“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爲我們黨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對貫徹黨的羣衆路線提出了新要求。

(二)以xx爲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羣衆路線的豐富與發展

以xx同志爲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從黨的建設面臨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了《中共中

央關於加強黨同人民羣衆聯繫的決定》,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執政理念,圍繞羣衆觀點、羣衆路線和羣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一個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的關於羣衆路線的完整體系。這些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羣衆觀的豐富和發展。

1、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同人民羣衆聯繫的決定》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後,xx十分重視黨同人民羣衆的聯繫問題,他號召:“我們要在全黨形成堅決相信羣衆,緊緊依靠羣衆,一切以人民羣衆的利益爲重,事事向人民負責,老老實實向人民羣衆學習的良好風尚。”

1990年3月,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同人民羣衆聯繫的決定》。《決定》指出,人民羣衆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能否始終保持和發展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直接關係到黨和國家的盛衰興亡。我們黨要密切同人民羣衆的聯繫,領導人民羣衆勝利前進,首要的問題是必須保證決策和決策的執行符合人民的利益。其次,各級領導幹部必須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羣衆,紮紮實實工作,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到實處。第三,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都要在深化政治體制改革中,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積極疏通和拓寬黨同人民羣衆聯繫的渠道。第四,要堅定不移地加強廉政建設,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克服黨內存在的消極腐敗現象。

這是改善黨羣關係,保證我們事業立於不敗之地的戰略措施。第五,要對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加強監督。第六,黨的基層組織和廣大黨員,都要聯繫羣衆,宣傳羣衆,組織羣衆,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第七,要在在黨內普遍深入地進行馬克思主義羣衆觀點和黨的羣衆路線的再教育。《決定》還提出要牢固樹立六個羣衆觀點,即“要牢固樹立人民羣衆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向人民羣衆學習的觀點,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觀點,幹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觀點,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相一致的觀點,黨要依靠羣衆又要教育和引導羣衆前進的觀點。”

《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同人民羣衆聯繫的決定》是黨的歷史上第一個全面加強黨羣聯繫的文件,反映了以xx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對加強黨羣聯繫的決心,是新形勢下恢復和發展黨同人民羣衆血肉聯繫的一個良好的開端。

2、黨的十四大、xx大對羣衆路線的發展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報告提出,要“密切黨同羣衆的聯繫,堅決克服消極腐敗現象。”“人民羣衆是我們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每個黨員都要牢記,在任何時侯、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羣衆和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要深入基層,調查研究,體察羣衆意願,關心羣衆疾苦,聽取羣衆批評,精減會議和文件,辦實事,求實效,把黨的根本宗旨、優良作風和羣衆路線落實

到實際行動中去。”“堅持反腐敗鬥爭,是密切黨同人民羣衆聯繫的重大問題。要充分認識這個鬥爭的緊迫性、長期性和艱鉅性。在改革開放的整個過程中都要反腐敗,把端正黨風和加強廉政建設作爲一件大事,下決心抓出成效,取信於民。廉潔奉公,勤政爲民,要從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做起。”

1997年9月,黨的xx大報告提出,“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根本的是堅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充分發揮黨密切聯繫羣衆的優勢。黨在長期鬥爭中形成的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羣衆、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體現,一定要結合新的實踐在全黨發揚光大。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於人民,服務於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全心全意爲人民謀利益。共產黨員要傾聽羣衆呼聲,關心羣衆疾苦,爲羣衆辦實事、辦好事。

黨的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必須認真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決不能有任何偏離;必須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決不能以權謀私;必須把對上級負責和對羣衆負責統一起來,決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必須在工作中堅持羣衆路線,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決不能搞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強迫命令。一切爲了羣衆,一切相信羣衆,一切依靠羣衆,我們黨就能獲得取之不盡的力量源泉”。同年12月,xx在《高中級幹部要意識到肩負的重大歷史責任》中更進一步提出,“政治問題,從根本上說,就是對人民羣衆的態度問題和同人民羣衆的關係問題。”這些思想都深化了對黨的羣衆路線的認識。

3、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黨的羣衆路線

世紀之交,xx深刻總結我們黨近80年的歷史經驗,深刻思考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深刻總結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提出了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xx同志指出,只要我們黨始終成爲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我們黨就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永遠得到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並帶領人民不斷前進。“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一論斷賦予黨的羣衆路線新內涵,把黨的羣衆路線提高到新境界。

在提出和闡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同時,xx對黨的羣衆路線提出了許多重要論述。20xx年7月,在建黨八十週年紀念大會上,他深刻指出:“八十年的實踐啓示我們,必須始終緊緊依靠人民羣衆,誠心誠意爲人民謀利益,從人民羣衆中汲取前進的不竭力量。始終保持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是我們黨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不斷取得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

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羣衆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羣衆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必須始終把體現人民羣衆的意志和利益作爲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始終把依靠人民羣衆的智慧和力量作爲我們推進事業的根本工作路線。”20xx年11月,他在黨的xx大報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中提出,

“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爲民”“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繫羣衆,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羣衆。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持黨的羣衆路線,堅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把實現人民羣衆的利益作爲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三)以xx爲的黨中央對羣衆路線的發展與創新

黨的xx大後,以xx同志爲的黨中央在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提出了“權爲民所用,利爲民所謀,情爲民所繫”的羣衆觀和以人爲本、執政爲民的執政理念,強調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爲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的血肉聯繫作爲保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性的根本點,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黨的羣衆路線理論,把黨的羣衆路線理論提到新高度、新境界。

1、 提出“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

黨的xx大後,以xx爲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在西柏坡學習考察,回顧黨帶領人民進行偉大革命鬥爭的光輝歷史,重溫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特別是其中關於“兩個務必”的重要論述。xx號召各級領導幹部牢記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不渝地爲最廣大人民謀利益。堅持艱苦奮鬥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爲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努力,不斷把人民羣衆的利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

只有堅持艱苦奮鬥,心中裝着人民羣衆,始終同人民羣衆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才能保持我們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才能增強抵禦腐朽思想侵蝕的能力,才能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各級領導幹部要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羣衆,傾聽羣衆呼聲,關心羣衆疾苦,做到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帶領羣衆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他語重心長地說:“我們一定要牢記毛澤東同志倡導的‘兩個務必’,首先是從自身做起,從每一位領導幹部做起!”?這是對貫徹羣衆路線提出的新要求。

2、深化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本質的認識

黨的xx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爲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xx大後,全黨繼續深化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20xx年7月1日,xx強調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立黨爲公、執政爲民,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牢牢把握這一點,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爲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衡量有沒有真正學懂、是不是真心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標誌。“對於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來說,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發揮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來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始終是最緊要的。全國各族人民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體,人民羣衆積極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是我們事業成功的保證,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全部奮鬥的最高目的。”這些都是對“三個代表”思想認識的深化,也是對黨的羣衆路線認識的深化。

3、科學發展觀和 “以人爲本、執政爲民”執政理念的提出

20xx年10月,黨的xx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把“以人爲本”作爲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指導方針和實際工作中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這種發展理念具有鮮明的人民性、科學性和時代性。

20xx年10月,xx在黨的xx大作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爲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的報告,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重大意義、根本依據和根本要求,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爲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xx在報告中說:“必須堅持以人爲本。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鬥和工作都是爲了造福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爲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0xx年1月,xx在xx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以人爲本、執政爲民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生命根基和本質要求。他強調指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貫徹以人爲本、執政爲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爲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同時要保持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緊緊依靠人民羣衆支持和參與,充分發揮人民羣衆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中的積極作用。在這裏,xx從人民羣衆的利益出發,將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落在人民羣衆上,成爲新時期我黨踐行羣衆路線的根本原則。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週年大會上,xx指出:“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須堅持以人爲本、執政爲民理念,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羣衆觀點、自覺貫徹黨的羣衆路線,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

20xx年11月,在黨的上,xx強調指出,要堅持以人爲本、執政爲民,“必須增強宗旨意識,相信羣衆,依靠羣衆,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爲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以人爲本、執政爲民是檢驗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任何時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

這些思想彰顯了人民羣衆的主體地位,是當代共產黨人對羣衆路線的豐富和發展。

(四)以爲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對羣衆路線的繼承與創新

黨的以來,以爲的黨中央着眼新的時代特點和新的形勢,對堅持和發揚黨的羣衆路線作了深刻闡述和突出強調,提出了一系列嶄新的思想,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黨的羣衆路線,爲新形勢下保持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南。

1、 審議通過了《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羣衆的八項規定》

20xx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羣衆的八項規定》。規定要求,中央政治局全體同志要改進調查研究,到基層調研要深入瞭解真實情況,總結經驗、研究問題、解決困難、指導工作,向羣衆學習、向實踐學習,多同羣衆座談,多同幹部談心,多商量討論,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難和矛盾集中、羣衆意見多的地方去,切忌走過場、搞形式主義;要輕車簡從、減少陪同、簡化接待,不張貼懸掛標語橫幅,不安排羣衆迎送,不鋪設迎賓地毯,不擺放花草,不安排宴請。要精

簡會議活動,切實改進會風,嚴格控制以中央名義召開的各類全國性會議和舉行的重大活動,不開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會,未經中央批准一律不出席各類剪綵、奠基活動和慶祝會、紀念會、表彰會、博覽會、研討會及各類論壇;提高會議實效,開短會、講短話,力戒空話、套話。要精簡文件簡報,切實改進文風,沒有實質內容、可發可不發的文件、簡報一律不發。要規範出訪活動,從外交工作大局需要出發合理安排出訪活動,嚴格控制出訪隨行人員,嚴格按照規定乘坐交通工具,一般不安排中資機構、華僑華人、留學生代表等到機場迎送。要改進警衛工作,堅持有利於聯繫羣衆的原則,減少交通管制,一般情況下不得封路、不清場閉館。

要改進新聞報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會議和活動應根據工作需要、新聞價值、社會效果決定是否報道,進一步壓縮報道的數量、字數、時長。要嚴格文稿發表,除中央統一安排外,個人不公開出版著作、講話單行本,不發賀信、賀電,不題詞、題字。要厲行勤儉節約,嚴格遵守廉潔從政有關規定,嚴格執行住房、車輛配備等有關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規定。中央八項規定受到了人民羣衆的好評,密切了黨羣幹羣關係。

2、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的莊嚴承諾

20xx年11月15日上午,在黨的第xx屆中央委員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爲中共中央的的同志,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同中外記者見面。同志代表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成員發表講話,他在講話中談的最多的就是“責任”和“人民”,並且直接把“責任”與“人民”連接起來,強調這個重大責任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人民的責任”。

他明確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解決羣衆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人民期盼過上美好幸福生活的積極迴應,是鄭重的宣示和莊嚴的承諾。

3、提出羣衆工作的本質是密切黨羣關係的重要觀點

20xx年1月5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黨校校長的同志,在同中共中央黨校舉辦的第48期省部級幹部進修班學員座談時強調,xx同志在黨的xx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提出做好新形勢下羣衆工作這個重大課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領導幹部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羣衆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馬克思主義羣衆觀點和黨的羣衆路線,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紮實做好聯繫羣衆、宣傳羣衆、組織羣衆、服務羣衆、團結羣衆的工作,不斷提高羣衆工作水平。也就是在這個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同志首次提出了“羣衆工作的本質是密切黨羣關係”的重要觀點。

4、提出羣衆工作的核心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新論斷

20xx年1月5日,同志在中共中央黨校第48期省部級幹部進修班學員座談時的講話中,不僅明確提出了“羣衆工作的本質是密切黨羣關係”的重要觀點,而且明確提出了羣衆工作的“核心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新論斷。

同志曾經指出:人們內部矛盾是現階段影響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要深刻把握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的基本特點。概括講,人民內部利益矛盾凸顯,是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的基本特點。其新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經濟利益關係矛盾突出。

經濟領域是人民內部矛盾最爲突出的領域,隨着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利益格局的不斷調整,新的利益矛盾還會再經濟領域不斷出現。二是矛盾成因多元,演變過程複雜。既有決策不夠科學的原因,也有貫徹落實上級決策失真走樣的原因;既有少數羣衆對政策方針不瞭解的原因,也與部分幹部羣衆觀念淡薄、工作手段落後、工作方法簡單的原因。三是矛盾的對抗性有所增強。人民內部矛盾出現經濟問題政治化、內部問題社會化、局部問題擴大化的趨勢。基於此,同志進一步指出: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幹部,要着眼於新的形勢,加強學習,深刻認識和把握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特點、規律,探索解決矛盾的正確途徑和有效方法,不斷提高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本領,努力避免因爲決策失誤和工作不當引起羣衆不滿,依法妥善處置羣體性事件,防止局部性問題轉化爲全局性問題、非對抗性矛盾轉化爲對抗性矛盾,注重從源頭上減少人民內部矛盾的發生。

同志強調,解決人民內部矛盾需要各級領導幹部牢固樹立羣衆利益無小事的觀念,紮實轉變工作作風,多站在羣衆的立場想一想,多做一些解疑釋惑的工作,多做一些得民心聚民氣的工作,珍惜民力民智,解決民困民難,維護民生民利,把羣衆工作工作做實做細做好。同時,要暢通民意表達的渠道,引導羣衆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訴求,不斷促進黨羣幹羣關係的和諧。提高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能力和水平,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要注重從源頭上減少矛盾、注重維護羣衆權益、注重做好羣衆工作、注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等幾個方面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各級領導幹部要自覺貫徹羣衆路線、切實轉變作風、多做順民意、解民憂、得民心的實事,堅決糾正損害羣衆利益的行爲。

5、提出羣衆工作是社會管理的基礎性經常性根本性工作的新論斷

20xx年2月19日至23日,中共中央舉辦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在23日上午舉行的研討班結業式上,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書記處書記、中央黨校校長的同志作了總結講話。他強調指出:社會管理主要是對人的服務和管理,說到底是做羣衆的工作。一切社會管理部門都是爲羣衆服務的部門,一切社會管理工作都是爲羣衆謀利益的工作,一切社會管理過程都是做羣衆工作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羣衆工作是社會管理的基礎性、經常性、根本性工作。“羣衆工作是社會管理的基礎性、經常性、根本性工作”是一個重要的新論斷。這一重要論斷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進程中羣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新認識新概括。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於轉型的關鍵時期,各種社會矛盾問題比較多。因此,同志強調,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要同做好羣衆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深入研究形勢和任務的發展變化對羣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積極探索加強和改進羣衆工作的新途徑新辦法,把羣衆工作貫穿到社會管理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從源頭上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幹部提高做羣衆工作的能力,切實做好新形勢下的羣衆工作。

要以人民利益爲重,堅持完善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的調研決策機制,暢通社情民意反饋渠道,主動傾聽羣衆呼聲,真誠關注羣衆願望,虛心接受羣衆意見。要把民生改善作爲最大的政績,千方百計做好羣衆就業、就以、就學、住房、交通、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工作,讓廣大人民羣衆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要堅決糾正損害羣衆利益的不正之風,認真查處損害羣衆切身利益的行爲。大興密切聯繫羣衆之風,求真務實之風、艱苦奮鬥之風、批評與自我批評之風,以優良黨風促政風帶民風。把羣衆工作與社會管理創新結合起來,積極探索羣衆工作的性途徑和新辦法,不斷增強羣衆工作的創造性和實效性。要堅持貫徹黨的羣衆路線,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羣衆開創新形勢下社會管理新局面。要堅持思想上尊重羣衆、感情上貼近羣衆、工作上依靠羣衆,把羣衆滿意不滿意作爲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6、提出做好羣衆工作是領導幹部的重要職責的重要觀點

20xx年2月23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結業式上的講話中,還突出強調了“做好羣衆工作是領導幹部的重要職責”的重要觀點。

羣衆工作是全黨工作,做好羣衆工作當然要靠全黨的力量,但領導幹部更重要、更關鍵。因此,同志特別強調“做好羣衆工作是領導幹部的重要職責”。他還明確提出,是否重視做羣衆工作,是否善於做羣衆工作,是衡量領導幹部政治上是否合格、工作上是否稱職、領導能力強不強的一個基本標準。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要以身作則,從樹立羣衆觀點、堅持羣衆立場、堅持羣衆路線、增進同羣衆的感情和創新羣衆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強修養和鍛鍊,以正確的世界觀立身,以正確的權力觀用權,以正確的事業觀做事,在做好羣衆工作中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這對做好新形勢下的羣衆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7、提出正確的方式方法是做好羣衆工作的保障的重要觀點

20xx年1月5日,同志在同中共中央黨校第48期省部級幹部進修班學員座談時的講話中,還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這就是:“正確的方式方法是做好羣衆工作的保障”。

羣衆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樣,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要做好羣衆工作,必須根據不同的工作對象、不同的訴求、不同的矛盾、不同的條件等,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特別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要適應我國社會生活的新變化,研究和把握新形勢下羣衆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探索羣衆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只有採取了合適的方式方法,才能增強羣衆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8、提出堅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不斷剷除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實際成效取信於民的新思路

指出,堅定不移懲治腐敗,使我們黨有力量的表現,也是全黨同志和廣大羣衆的共同願望。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既堅決查處領導幹部違紀違法案件,又切實解決發生在羣衆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要堅持黨紀國法面前沒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誰,都要一查到底,絕不姑息。爲了有效懲治腐敗,指出,要繼續全面加強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加強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加強發腐敗國家立法,加強反腐倡廉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深化腐敗問題多發領域和環節的改革,確保國家機關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

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範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任何人都沒有法律之外的絕對權力,任何人行使權力都必須爲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並自覺接受人民監督。要加強對一把手的監督,認真執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爲公開制度,保證領導幹部做到位高不擅權、權重不謀私。同志有關反腐敗問題的系列論述,充分表明了黨中央懲治腐敗的巨大決心和勇氣,也充分表明了中央懲治腐敗的新思路。

回溯歷史,黨的歷史就是一部踐行羣衆路線的生動教科書。黨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戰鬥力,不斷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最根本原因就在於始終踐行羣衆路線,始終紮根於人民羣衆之中。黨的歷史證明,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勝利靠人民,失去羣衆根基就註定要失敗。今天,進一步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執政地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最根本的就是要繼承和弘揚黨的優良傳統,踐行黨的羣衆路線。

黨的羣衆路線的發展歷史篇三

最近,在學校黨支部的領導下,我們全體教師系統學習了“在河北調研指導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講話”等,我對羣衆路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過學習,深刻體會到我們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始終把爲羣衆謀利益寫在黨的旗幟上,始終堅持“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黨92 年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宣傳羣衆、組織羣衆、發動羣衆的歷史,歷史事實表明,羣衆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是我們黨的傳家寶,什麼時候黨的羣衆路線貫徹執行得好,黨羣關係密切,我們的事業就發展、就前進。始終保持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是我們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不斷取得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 通過學習,深刻體會到在新時期、新形勢下,羣衆工作有了新的時代特點。

羣衆要求社會公平、公正、公開的法治意識不斷提高,依法維護個人合法權益、表達個人利益訴求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不同利益主體間的矛盾也越來越複雜。當前學習羣衆路線,就是要求各級廣大黨政幹部應樹立正確的羣衆觀,尊重人民羣衆的主體地位,始終站穩羣衆立場,堅持不懈地做好羣衆工作。指出,實現黨的確定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牢牢依託人民,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展開黨的羣衆線路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使全黨同道牢記並恪守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良好作風把人民牢牢凝聚在一起,爲實現黨的確定的目標任務而努力奮鬥。 作爲一名主要負責學生工作的教師,該如何將羣衆路線實踐教育與本職崗位工作結合,滿足新形勢下羣衆工作的需要結合多年來學生工作實踐,有以下體會。

一、做好本職工作就是“愛國”。 黨的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就是爲人民服務、使羣衆得利,黨員要真心實意當人民羣衆的服務員,在解決羣衆的問題上實實在在使羣衆得到好處,而不是爲了“路線”而搞形式。作爲教師,應該做到全心全意爲學生服務,根據00 後學生的時代特徵和心理狀況,從學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學生黨建等方面進行創新;注重教書育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社會責任感、行業責任感。我認爲,對我來說,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引導學生成長成才,做好本職工作,就是“愛國”的最大體現,就是貫徹羣衆路線的體現。

二、踏踏實實,行勝於言。 做一名教師,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對待任何一件小事都應該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將工作做得盡善盡美,在工作中努力做到求真務實,腳踏實地,不圖虛名,紮紮實實地把黨和國家各項決策和工作落到實處,把學校領導、黨組織交予的任務落到實處。

三、工作講究方法, 多年的教學工作中,雖然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但在磕磕絆絆中也累積了一些經驗和體會。作爲教學工作者,我認爲與學生溝通時,要站在學生的立場考慮問題,換位思考,關注學生的訴求,增進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增進通學生之間的感情。 黨的羣衆立場是真心爲羣衆着想,教師的教授對象是學生,同時需要關注的還有學生背後的家長,我在平時的學生管理等日常過程中,兢兢業業,在和家長的交流過程中注意時刻保持一顆充滿“愛心”、“耐心”、“熱心”熱情的心來進行溝通,贏得了學生以及家長的信任和尊重,保證了教學工作的正常運行。 關心學生心理健康, 利用學生業餘時間,犧牲個人大量休息時間,用校訊通、QQ、等多種方式與學生以及家長溝通,瞭解學生狀態,獲取學生家長對於學校工作的真實想法。 高度重視學生學情、學習狀態,以及家長對於班級管理方面的想法和建議,並及時調整自己的工作策略。

作爲一名教師,我時刻不忘自己的責任,24 小時開機,隨時待命,辦公室常備一些急救用品,在與學生的共同勞動如掃雪等工作中,吃苦在前,享受在後。 總之,通過這次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我更加明確了學習提高的方向,感受到了時代和社會賦予我們的重任。我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圍繞學校新形勢下的工作,時刻反思自己的不足,加強學習,認真履行好崗位職責,保持教師的優良作風,用工作成績回報黨的關懷,用實際行動表達對黨的忠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