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發佈廳人物朱有勇先進事蹟觀看心得感悟(精選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5.36K

時代楷模發佈廳人物朱有勇先進事蹟觀看心得感悟 篇1

“看完朱有勇院士的事蹟後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憂國憂民、胸懷天下的高尚情操和他腳踏實地的幹事創業精神令人肅然起敬。”基礎信息工作學院的馬月炎決心學習朱院士認真、誠懇、心繫農民和永遠心懷感恩之心的品質,在將來的工作學習中做一個勤奮敬業的有用之才。

時代楷模發佈廳人物朱有勇先進事蹟觀看心得感悟(精選15篇)

基礎與信息工程學院的王舒萍說,從朱院士身上我看到了謙和、務實和敢於創新,今後無論在什麼工作崗位,我都會向他學習敢想、敢做、敢於創新的品質和執着堅守的毅力,國家、社會、人民需要這樣的人,人生在世就應該創造自己的價值,我一定要加油努力。

“朱院士的無私奉獻、對農民的愛深深打動了我,他用自己的行動、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堅持造福了萬千老百姓,值得我們每一位農大學子學習,並以此爲標杆努力拼搏,報效國家、回報社會、實現自我價值。”動科院唐正這樣說。

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畢業生緱敏琪一進校就聽說農大有著名的兩“zhu”——朱有勇和版納微型豬近交系。通過四年的學習,緱敏琪更加佩服這位“農民教授”,他在事業上取得驕人成績,仍懷揣感恩之心紮根田間地頭帶領老百姓致富。他是我們做人做事的方向標,指引我們農大學子植根沃土,書寫人生新篇。

時代楷模發佈廳人物朱有勇先進事蹟觀看心得感悟 篇2

近日,錢海軍被評爲“時代楷模”。

平凡人能獲得如此榮譽,更令人敬佩。

錢海軍是浙江慈溪的一名普通電工師傅,他的名字卻在當地人盡皆知。

他說他就是普通人,幾十年如一日做普通的事。

他說的這些普通事,卻點亮了無數百姓的生活,溫暖了那些受他幫助人的心。

他的手機24小時開機,他是無數孤寡老人的“親人”,颱風中、暴雨中,總是有他奔波在風雨中的身影。

他守護着那些需要他的人。

簡單的換燈泡,對於獨居的老人來說也是一件大難事,錢海軍有求必應。

頂風冒雨,他都會爲老人上門服務。

他知道這些老人有太多的不容易,他也想到自己老了以後,也希望能有一個人能在身邊。

他知道許多老人不方便用手機,製作了一疊卡片,上面寫着他的姓名、聯繫方式,發給每一個家中沒有親人、孩子的老人。

本是爲大家服務的電工,卻成了無數人的“義務”親人,這個親人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錢海軍不僅及時上門爲居民修好電,還經常自掏腰包,幫助獨居老人換個水龍頭、買個小配件。

居委會總會收到大爺、大媽對錢海軍提出的“意見”,說他老是不收錢,連口水都不喝。

20__年,在他的推動下,“千戶萬燈”項目走進西藏仁布,錢海軍帶頭參加了志願者服務隊。

嚴重的高原反應讓他痛苦萬般,甚至住進了醫院,病症稍微減輕後,他又趕赴一線,爲當地百姓送去亮光。

錢海軍在這裏一果就是7年,他和團隊夥伴走過20多萬公里路,6000多戶百姓送去光亮。

看到百姓們看到燈光開心的樣子,錢海軍的心中也是萬分欣慰。

還有許多錢海軍和特殊親人之間的故事,他卻不值一提,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卻得到這麼多人的讚許和認可。

把平凡的事做到極致,是錢海軍對工作的負責,是他善良和認真,贏了所有的人的喜愛和尊重。

5月,是勞動者的節日,平凡又熱情的人組成了社會這個大家庭。

這個家庭中的每個人,對生活有迷茫,也充滿了希望,對工作有困頓也富於它極大的熱情。

我們都是平凡人中的一員,卻用善良溫暖着人生,用奔跑刷新着目標。

錢海軍點亮了許許多多人的生活,他成了越來越多青年人心中向前的模樣。

他是平民英雄,讓我們看到向上的力量!

時代楷模發佈廳人物朱有勇先進事蹟觀看心得感悟 篇3

20__年4月1日,我們在校務會上認真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感人事蹟,我爲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而欽佩,我爲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上而欽佩。張桂梅和許多人一樣,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但是幸運卻沒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卻與她如影隨行:花季年華喪失母親,青春年華痛失丈夫,兩次腫瘤手術,癌細胞轉移到肝臟。磨難面前她勇敢的挺直了身子。磨難沒有使她消沉,病魔沒有使她倒下。她緊緊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講臺上認真教學;在課外,認真輔導學生。幾次暈倒講臺上,領導要她住院治療,她放下學生,總是還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學校上課。就是這樣柔弱的身軀,她還毅然出任孤兒院院長。是什麼力量支撐她如此做呢?張老師的話“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我們學習她對教育的執着和對工作的努力,張老師放棄了進條件好的學校任教的機會,選擇了條件較差的學校,一身病痛的張老師教學上幾十年兢兢業業,承擔學校繁重的教學工作,女生工作,婦女工作,語文教研工作及其他校務工作。除了住院沒向學校請個一天病事假,教學成績卻異常突出,她說:“爲了民族貧困山區的教育,即使倒在講臺上,長眠於華坪的沃土之中,也無怨無悔”。吃苦在前,那裏最需要就到那裏,無私奉獻,張老師爲我們樹立了榜樣。她愛生如子。她雖然沒有孩子,可是她卻是許多孩子的媽媽。精心教育學生,輔導學生,中午晚上看着學生睡覺,給學生蓋被子。學校學生和孤兒院50多個孩子,住院她陪着,給他們送飯,付醫藥費,資助學生讀書,自己連洗衣機都沒有。她將愛播灑進孩子們的心田。她有着我們教師兩袖清風的高尚品質。張老師前後將國家獎勵給她的獎金50餘萬元全部捐給貧苦地區的教育事業,自己每天的生活控制在三元。她像春蠶,她像蠟燭,她更像光芒萬丈的太陽!

她的精神值得我們全世界人民所學習,因爲她有利於在社會主義經濟大潮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物質固然重要,可是決定我們生命價值的東西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品質。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牢記使命,教書育人,培養一大批對國家發展有用的人才,這些人才,首先必須是政治上過硬的,必須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和人民。他們才能肩負歷史的重任。我們教育工作者,如果沒有過硬的政治思想,學校德育建設的落實就是一句空話。我們培養的人才質量就會出問題!這是很危險的,學習張老師的事蹟,很有現實意義。

我們學習她淡泊名利 無私奉獻 不求回報的崇高境界;學習她熱愛生活 艱苦奮鬥 樂觀向上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爲人師表的高尚品德。要以張桂梅同志爲榜樣,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努力工作,爭取做一個優秀的教師

人生的意義就在這個過程上。你要細細體認和玩味這個過程中的每節,無論它是一節黃金或一節鐵;你要認識每節的充分價值。――莊周

時代楷模發佈廳人物朱有勇先進事蹟觀看心得感悟 篇4

他走了,不帶走一片雲彩;

他走了,留下一片赤誠、無限感動。

“盧永根……”追思中,一聲輕喚,讓人淚流滾燙、心潮難平。

有一種信仰,叫赤誠報國;有一種大愛,叫“布衣院士”。

唯物主義者“最後的貢獻”

“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後的貢獻。”——盧永根

20__年8月12日凌晨,87歲的盧永根院士因病辭世。按照他和家屬意見,不舉行任何遺體告別儀式;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科研和醫學教育事業。

這是他作爲院士的“最後一次科普”;這是他作爲唯物主義者的“最後的一次貢獻”。

盧永根去世後的第4天,他的老伴、華南農大離休教授徐雪賓將一個信封鄭重交給華南農大原黨委書記李大勝:“這是阿盧的特殊黨費,希望組織能夠接受。”

住院的日子,盧永根夫婦堅持着每天清晨收聽廣播、每晚看《新聞聯播》的習慣。夫人每天爲盧永根讀報。

“20__年4月17日,盧永根希望學院把教育基金的管理實施辦法制定好”;

“20__年9月27日,組織支部學習黃大年的先進事蹟”;

“20__年10月20日。盧永根在病房全程觀看了十九大開幕直播,他表示,總書記的報告讓他這位老黨員熱血沸騰,備受鼓舞。”

……

這是盧永根參加所在黨支部組織生活記錄。

黨的十九大召開當天,盧永根身體非常虛弱,躺在牀上,插着氧氣管,仍然堅持全程聽完十九大報告,並參與隨後的學習、討論。

“盧永根詮釋了黨性的力量。”華南農大黨委副書記鍾仰進說。

“布衣院士”的“窮”與慷慨

“多幹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說話響一點。”——盧永根

20__年3月,盧永根以夫妻的名義將畢生積蓄880萬元人民幣捐贈給華南農大,成立教育基金,用於獎勵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及優秀青年教師,資助、邀請農業領域國內外著名科學家來校講座。這是當時華南農大建校以來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

20__年,他還說服哥哥,將老家兩間兄弟共有的祖屋,以他們父母的名義捐給了廣州花都區羅洞村的國小。

在盧永根夫婦慷慨捐贈的背後,是無法想象的節儉。

退休後,夫妻倆出行坐公交,吃飯在食堂。平日裏,人們總能見到這位老校長、老院士端着一個半舊飯盒,靜靜地與學生們一起排隊打飯。

院士家中的擺設,還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破舊的木沙發、老式電視;鐵架子牀鏽跡斑斑,掛帳子用的竹竿,一頭綁着繩子,一頭用釘子固定在牆上;幾張還在使用的椅子,用鐵絲綁了又綁……

華南農大農學院原黨委書記張展基一直記得,一次,他打着雨傘走出校門,突然看到盧永根校長一手拎着包、一手提着皮鞋冒雨往學校裏跑。後來才知道,盧永根的皮鞋是出國或特殊場合才穿的,那天他在省裏開完會回校,正趕上下雨,他生怕皮鞋沾水弄壞,於是有了拎着鞋赤腳奔跑的一幕。

有一年,農學院給參加運動會的教工發了一套運動服和運動鞋,竟然成爲盧永根日常生活的“標配”。那雙運動鞋,他穿到脫膠、掉線,去修鞋攤補了幾回,繼續穿,實在不能再穿了才扔掉。他說:“沒到用光用爛還能用,物要盡其用。”

“公家的錢,能省就省。”華南農大農學院教授劉向東回憶,盧永根特別嚴於律己。

20__年,盧永根參加在南昌舉行的全國野生稻大會,會後繼續去瀋陽出差。爲了節省住宿費和時間,已是70多歲的他選擇坐夜行火車到北京,再換乘飛機到瀋陽……

科學家的愛與奉獻

“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是一名忠誠的愛國主義者,要把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作爲自己工作的動力。”——盧永根

雙休日和假期照常工作,早已成爲盧永根實驗室的不成文規矩。

盧永根表示,既然選擇了教師的職業,就無怨無悔,從來沒有想過改行。

曾經有一個時期,教師的社會地位不高,生活待遇也較低,有些教師心情浮動。

盧永根說:“不爲五斗米折腰,纔是真正的科學家。”

1987年,上級擬將擔任華南農學院院長的盧永根調到北京,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兼黨組書記,享受副部級待遇。但盧永根懇切推辭,因爲他捨不得離開水稻研究事業。

盧永根是中國著名稻作科學家丁穎院士的學生。1961年,中央決定爲老專家配備科研助手,丁穎院士選擇了盧永根。直到1964年10月丁穎在北京逝世,盧永根一直在他身邊工作,跟隨老師跑遍了全國的稻區。

丁穎淡泊名利,勤懇敬業,生活儉樸,學農愛農。這些優秀的品質,深深地影響了盧永根。同時,年輕的盧永根身上共產黨員的可貴品格也影響着丁穎,晚年的丁穎,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盧永根一生從事稻種.種質資源收集、保護與創新利用以及水稻遺傳學和細胞生物學等基礎性研究工作, 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他曾協助中國科學院院士丁穎開展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研究,丁穎去世後,盧永根主持總結該項工作並參加撰寫《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在水稻遺傳資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雜種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的遺傳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他提出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新學術觀點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業界認爲是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新認識,在理論上有所創新,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盧永根還帶着學生,悉心保護着1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並加以研究。如今,華南農業大學已成爲我國稻種資源的寶庫。

20__年,聽說在廣東佛岡縣的一處山頂上長有野生稻。盧永根不顧年邁,帶學生去尋找。山上沒有路,佈滿荊棘。到了半山腰,盧永根已經體力不支,但他堅持要去現場,學生們只好架着他爬到山頂。

直到70多歲,盧永根還帶着學生翻山越嶺,到處尋找野生稻種。

有一張當年拍的現場照片,盧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着樹,在野生稻旁笑得格外燦爛。

近些年,盧永根研究團隊共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3個,其中水稻25個,大豆5個,甜玉米3個;培育水稻不育系3個。這些品種在華南地區累計推廣面積達1000萬畝以上,新增產值15億多元,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香港仔”的“中國心”

“日本侵華戰爭的現實教育了我,使我覺醒到當亡國奴的悲慘。我是炎黃子孫,要爲自己的祖國復興效力。”——盧永根

盧永根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仔”。1930年,他出生在香港一箇中產階級家庭,從小接受西式教育。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攻佔香港。他親眼看到日本侵略者的兇殘,體味到淪爲亡國奴的苦楚,民族自尊心油然而生。因香港戰亂,盧永根回到廣東省花縣老家避難。在家鄉逃難的兩年時間裏,盧永根加深了對中國農村的瞭解和認識。

回到香港後,盧永根轉入新開辦的香港培僑中學。這是一所愛國的進步學校,愛國和民族思想活躍。3年培僑中學的學習,成爲盧永根走上革命道路的起點。

1949年8月,香港。盧永根舉起右拳,面向北方,莊嚴宣誓加入中共地下黨。

根據黨組織的安排,剛入黨的盧永根進入廣州嶺南大學讀書,領導地下學聯做好迎接廣州解放的工作。1953年,盧永根從華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並留校工作,從此紮根內地,畢其一生研究水稻。

“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是一名忠誠的愛國主義者。”1994年,盧永根在一封公開信中這樣說。他指出,連爲養育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服務都不願意,還奢談什麼爲全人類服務?

盧永根曾3次赴美探親訪學,美國的親人竭力說服他留下來,但被他堅決拒絕。

華南農大紅滿堂草坪,35年前的一個夜晚,盧永根曾在這裏作過“把青春獻給社會主義祖國”的主題演講,讓學生們終生難忘。

“我的發言,如果能像一束小火花一樣,點燃你們心中的愛國主義火焰,迸發出熱情,爲振興中華而奮鬥,正是我所熱切期待的。”盧永根說。

時代楷模發佈廳人物朱有勇先進事蹟觀看心得感悟 篇5

20__年大學聯考成績出爐後,張桂梅有些不滿意。

儘管,這所免費女子高中,已連續10年大學聯考綜合上線率100%,1800多名貧困女孩從這裏走出大山、走進大學。

“今年華坪女高的大學聯考成績‘兩頭’比較突出,600分以上的相對歷屆較多,但今年達到專科成績的學生也多,達9人之多,往年就兩三個。”張桂梅說。

作爲在雲南待了大半輩子的東北人,張桂梅對待學生成績時的“苛刻”,一如她一生的倔強和堅韌。

1974年10月,張桂梅響應黨的號召,隨姐姐從東北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此後的時間裏,她把全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邊陲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

1996年,張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後張桂梅放棄了大理優越的工作環境,申請調到深度貧困山區華坪縣。她放棄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在全縣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並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語文和政治課教學任務。

1997年4月,張桂梅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需立即住院治療。但爲了不耽誤九年級畢業班的教學進度,她偷偷把檢驗結果藏起來,直到7月份把學生送進會考考場後,才住院接受手術。

得知張桂梅身患重病,縣婦聯主席和工委女工委主任同時看望了她。幾天後的縣婦代會上,全體代表爲這個“外來的姑娘”捐款。有人借錢捐款、有人把給孩子買衣服的錢捐了、有人捐了自己回家的路費……縣領導說:“張老師,你放心,我們再窮也要把你的病治好。”

手捧着這山鄉的情義,張桂梅的淚水奪眶而出:“華坪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爲華坪做些事。”這一堅持,就是20多年。從那時起,張桂梅的生命就和華坪、和教育扶貧連在了一起。

丈夫去世後,張桂梅沒有再組建家庭,沒有親生兒女,全身心投入教育和慈善事業。20__年,她一邊在民族中學當老師,一邊兼任“兒童之家”院長,成了衆多孤兒的“媽媽”。20__年,維持“兒童之家”的資金面臨短缺。爲緩解窘境,張桂梅到華坪各部門籌措資金,“求人很丟人,但如果孩子們生活得不好,我這個義務院長更丟人。”

20__年至20__年的寒暑假,張桂梅在昆明爲孩子們籌措到兩萬多元。對此她說,一切辛苦都值了。

時代楷模發佈廳人物朱有勇先進事蹟觀看心得感悟 篇6

20__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朱有勇,手裏抓一顆碩大的土豆,現身人民大會堂“代表通道”,向中外媒體講起科技扶貧故事:普通土豆不過鴨蛋大小,而他指導村民種的土豆比鴕鳥蛋還大,重的一顆就有5斤。靠種冬季土豆,邊陲村寨裏村民的冬閒田變成了高產田、脫貧田。

這顆“神奇土豆”,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鑽研農業科技、投身科技扶貧的縮影——

30多年來,朱有勇研發的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大面積應用累計3億餘畝,成爲國際上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典範;

5年來,朱有勇帶領團隊紮根深度貧困的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用科技力量改變當地貧困面貌,成爲全國科技扶貧的典範。

在《Nature》等學術期刊發表科技論文200餘篇,獲發明專利20餘項、重大獎勵18項,朱有勇始終心繫農民、不忘初心,一如他的口頭禪:“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時代楷模發佈廳人物朱有勇先進事蹟觀看心得感悟 篇7

20多年前去下莊,走了整整兩天。第一天大清早從重慶城區出發,傍晚到巫山縣城;第二天大清早從巫山縣城出發,坐面的到鎮上,在鎮裏等順風車到最接近下莊的一條“車路”的路口,沿着一條接一條的田埂和山徑轉幾個小時,傍晚時分到了下莊的“莊口”。站在山崖邊往下看,下莊的房屋隱隱可見。再看去下莊必經的“掛壁路”,還沒進去就開始擔心自己怎麼出得來。

下莊人鑿山開路的故事,那時已在全市引發巨大反響,但那條下莊人拿生命拼出來的碎石路,一下雨就會被洪水和落石砸毀。在下莊的3天,看到毛相林和下莊人仍舊信心十足,幹勁十足,只是信誓旦旦之間不免流露出一些悲壯。離開下莊時,被沖毀的通村公路還沒有搶通,但毛相林和下莊人堅持要從那條通村公路上送客人。

那次用麻繩捆得嚴嚴實實,被幾個人沿着陡峭的崖壁“提”出下莊的經歷,20多年來不時在腦海中重現,但下莊和下莊的路與當年相比已有天壤之別。脫貧攻堅精準施策的持續發力,催生了毛相林和下莊人當年“想都不敢想”的鉅變。

仍然大山環峙地處偏僻的下莊,以一個山區小村莊的獨特氣質,映射出朝氣蓬勃的時代精神和發展道路。

時代楷模發佈廳人物朱有勇先進事蹟觀看心得感悟 篇8

“農民院士”是幹部羣衆對時代楷模朱有勇的美稱,這個“美稱”形象詮釋了朱有勇的事業,他已經把自己的生命、事業和農民的需求融合在一起。他說:“論文得寫在大地上,理論成果要放到實踐中檢驗。老百姓說好,纔是真的好。”這種踏踏實實,務求實效的科研作風,恰是新時代院士必須的風采,唯有這種風采,才能讓科研成爲國家發展強大的能量源泉,人民幸福的動力源泉。

在時代楷模朱有勇身上,他的信念堅定,志向深遠,情懷美好,是新時代黨員的楷模,是新時代科技工作者的標杆,是新時代公民學習的榜樣。

朱有勇的信念堅定,堅定在具體的工作行動中。他把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踐行到脫貧攻堅的行動中,主動到深度貧困區域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在他這裏,信念就是行動力,信念就是主動力,信念就是表率力。他讓時代楷模的“信念”二字閃爍出溫暖的光輝,照亮人生之路。

朱有勇的志向深遠,深遠在農民的幸福夢中。他致力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但是,他沒有躺在成果的榮譽殿堂裏安然享受,而是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把科技成果變成農業生產力,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爲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餘位科技致富帶頭人。在他這裏,志向貴在落地生根,落到到農民的需求上;貴在開花結果,芬芳在農民的笑臉上。他讓時代楷模的“志向”二字釋放出強大能量,鋪就羣衆致富路。

時代楷模發佈廳人物朱有勇先進事蹟觀看心得感悟 篇9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黃詩燕同志,炎陵縣委書記,將自己生命最後的9年時間,奉獻給了炎陵的山山水水,奉獻給了炎陵的父老鄉親,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的事蹟,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他一心向黨、一心爲公、一心爲民的精神品格,值得我們永遠學習、致敬。

學習黃詩燕一心向黨的政治品格。爲了招商引資,他曾每天工作16小時,以真心打動客商;爲推廣炎陵黃桃,他帶病爲“黃桃大會”宣傳,推動“炎陵黃桃”走出國門;去世前一週,他身體已虛弱,但仍堅守崗位;去世當天,他依舊爲脫貧攻堅而操勞……他用實際行動,詮釋着一名共產黨員對黨和人民事業的無限忠誠和熱愛,踐行着一名共產黨員的莊嚴承諾,堅守着一名共產黨員的精神高地。入黨35年,他始終以黨和人民事業爲最高追求,始終把理想信念作爲實現人生價值的堅固支點,他無愧於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無愧於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優秀縣委書記,無愧於“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

學習黃詩燕一心爲民的公僕情懷。他曾堅定地說,“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須有我。但脫貧功成,務必在我”。他秉承“以民爲天”,堅持“爲民造福”,脫貧攻堅以來,炎陵解決了15000多戶農村居民住房安全保障的問題,新修或改造800多公里道路,全縣人民都用上了安全衛生的飲用水。炎陵成爲全省第一批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提前三年實現脫貧目標。如今,炎陵環境美了、道路暢了、人民生活好了,他卻走了。民之所向,政之所往。黃詩燕同志飽含爲民情懷,用畢生心血踐行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

學習黃詩燕一心爲公的敬業精神。他曾說,“當幹部,就得功名利祿全放下,一心只爲千萬家”。他帶頭嚴以修身,注重以德服人,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對親屬、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要求不準搞任何特殊照顧,時常教育他們幹好本職、多作貢獻,靠拼搏奉獻成就人生價值。他生活簡樸,清廉自守,不講排場,始終保持了勤儉樸素的本色。炎陵縣委辦公樓是上世紀80年代的平房,在任9年沒有添置一件新傢俱。人們常說,在炎陵,最陳舊的是縣委大院,最漂亮的是學校、醫院。他常以“歲寒三友”自勉,他就像鬆一樣,傲寒不傲天;像竹一樣,紮根不鬆根;像梅一樣,報春不爭春,他用不朽的革命精神與人格魅力,樹立了清正廉潔、剛正不阿、一心爲公的光輝典範。

斯人已去,精神長存。我們應化悲痛爲力量,學習黃詩燕同志一心向黨、一心爲民、一心爲公的優秀政治品質,立足崗位,履職盡責,砥礪奮進。

時代楷模發佈廳人物朱有勇先進事蹟觀看心得感悟 篇10

“如果我是一條小溪,就要流向沙漠,去滋潤一片綠洲。”這句話出自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一位堅守滇西貧困地區40多年的鄉村教師。從照片看,她身軀瘦小,臉龐滄桑,但目光堅毅而執着。40多年來,她放棄了優越的工作條件,毅然投身深度貧困山區教育扶貧主戰場,用持之以恆的無私奉獻,幫助鄉村女孩走出大山,去追逐屬於自己的夢想。

鶴髮銀絲映日月,丹心熱血沃新花。作爲時代的“燃燈者”,張桂梅的故事讓許多網民熱淚盈眶。聖者渡人,40多年來,張桂梅笑對人生風雨坎坷,始終堅守在祖國西南邊陲的教師崗位上。從寸寸青絲到頭髮花白,未曾改變的是對山區學子的愛心,對教育事業的信仰。她幫助一個個孩子改變人生的軌跡,進而幫助一個個家庭改變困難的處境,這是何其崇高的事業啊!

張桂梅讓人熱淚盈眶,還因爲她激發了人們對教師特別是鄉村教師羣體的感懷。我們相信,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還有無數像張桂梅一樣的老師。他們終其一生或許默默無聞,用生命踐行使命,用情懷抒寫擔當,看似普通平凡,卻無比崇高。他們持之以恆的堅守和奉獻,溫暖了每一位學子的心靈。社會不該也不會忘記他們的貢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一位識文斷字的讀者心中都有一份師恩難忘的情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張桂梅恰似一支蠟燭,雖然細弱,但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照亮了別人,耗盡了自己。這又何嘗不是教師羣體的寫照呢?致敬張桂梅,就是致敬每一位潤育桃李的教師。謝謝你們——讓知識傳承,讓文明賡續,讓青春激盪,讓學子成長,讓夢想飛揚!

致敬張桂梅,同時也表達了黨和國家尊師重教的一貫立場。事業發展,人才爲先。我們期待有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投身教育事業,紮根基層,紮根西部,紮根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爲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培養人才、積聚力量。

時代楷模發佈廳人物朱有勇先進事蹟觀看心得感悟 篇11

路修通了,村民外出方便多了,當天就能往返縣城。不少村民開始外出務工,賺錢補貼家用。

不過,村裏沒有產業,只能自給自足,村民依然貧困。“修好路,還要發展產業,打開財路!”毛相林又一次站出來,帶領村民繼續“折騰”。

20__年,毛相林看到其他村發展蠶桑賺了錢,便號召村民種桑樹養蠶。沒想到,100多畝桑樹欣欣向榮,30多張蠶子卻死氣沉沉。原來,下莊村海拔高、氣溫低,不適合養蠶。

“毛矮子蠻幹,就知道瞎搞!”失敗後,村民們意見很大。毛相林也很失落,在村民大會作檢討。

“老毛心還是好的嘛,只是急了點。哪個能一次就搞成功的?共產黨員還怕這個?”會上,老黨員楊元玖鼓勵毛相林,也平息了大夥的議論。

山裏人,脾氣倔。失敗反而激發了毛相林的韌勁:“失敗了不要緊,繼續幹!”

第二年,毛相林在縣城吃到一種西瓜,覺得特別香甜。他又動心了,想種植西瓜。不過,這次他精明瞭,先請教農技人員,自己試種兩分地。

可喜的是,種西瓜,毛相林成功了。他把西瓜分給村民們吃,還賣到縣城,賺了一筆錢。在毛相林帶動下,下莊村終於有了第一個像樣的產業。今年,村裏西瓜種植面積達200畝。

村民們信心大增,毛相林乘勢而上。20__年,他邀請市縣農業專家深入考察分析,確定發展柑橘、桃、西瓜三大產業。

在毛相林帶領下,下莊村終於打通了脫貧致富路——650畝柑橘套種西瓜、南瓜,150畝桃園套種西瓜。村民劉恆保種了10畝柑橘,去年初掛果就收入2萬多元。“光靠遊客開着小車來採摘,就賣完了,都不用出門嘞。”劉恆保說,明年柑橘進入盛產期,收入還將翻番。

時代楷模發佈廳人物朱有勇先進事蹟觀看心得感悟 篇12

近一段時間,朱有勇的先進事蹟被中央媒體集中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幹部羣衆普遍認爲,朱有勇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忠誠踐行者,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是奮鬥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廣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表示,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學習朱有勇科技扶貧的先進事蹟和忠誠擔當的崇高精神,積極投身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的偉大事業,爲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作出應有貢獻。

“時代楷模”發佈儀式現場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授予朱有勇同志“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播放了反映朱有勇先進事蹟的短片。發佈單位有關負責同志,朱有勇的同事、學生,村民代表,及社會各界人士等參加發佈儀式。

時代楷模發佈廳人物朱有勇先進事蹟觀看心得感悟 篇13

共產黨人的堅守是什麼?跟隨黃大發的腳步,相信大家心裏都有一把尺。黃大發帶領200多名羣衆歷時30多年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的引水渠,結束了附近幾個村組長期缺水的歷史;帶領羣衆坡改梯、鋪村路、架電線、建學校、搞養殖,一改當地貧窮落後的面貌。“不忘記黨、不忘記人民、不忘記自己是共產黨員”,這是有着58年黨齡的老黨員黃大發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見證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守和情懷。

也許有人會對黃大發“一生只爲修一渠”不以爲然,但瞭解到這渠要“用命去換”,相信大家都會肅然起敬。這是靠風鑽、鋼釺和二錘,在擦耳巖上開出的一道“天渠”,這條被當地羣衆稱讚的“大發渠”,是3個村、10餘個村民組的“解困之渠”“脫貧之渠”“發家之渠”。30多年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天渠”,這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力量,更是一種堅守,讓我們目睹了共產黨人的風采,見證了共產黨人的誓言,也詮釋了共產黨人的爲民情懷。

強調:“沒有遠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離開現實工作而空談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面對“四種危險”和“四大考驗”,如果信念不堅定,理想不執着,精神上就會“缺鈣”,得“軟骨病”,一批批貪官落馬就是有力的佐證。黃大發“三個不忘”,就是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用行動畫出了“四講四有”合格黨員的標準像,是用特殊材料製成的優秀共產黨人的至真獨白,值得黨員幹部深思、看齊、致敬、學習。

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共產黨人如何守住精神高地,關鍵是堅守崇高信仰,始終如一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牢牢守護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產黨員,第一職責是爲黨工作,自覺築牢思想防線,經受住各種風險和考驗,撐起共產黨人的時代標杆。

時代楷模發佈廳人物朱有勇先進事蹟觀看心得感悟 篇14

63年黨齡、70年奮鬥不息。在我國煉油催化裂化工程技術奠基人、92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俊武身上,自力更生、勇於創新,公而忘私、淡泊名利的品格熠熠閃光。“時代楷模”陳俊武同志堅持把個人理想融入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非凡的技術成就,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是我國石油化工技術的傑出開拓者。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要像陳俊武那樣,始終踐行愛國奮鬥奉獻精神,以關愛之心對人,以無私之心對事,以平和之心對名,以淡泊之心對位,以知足之心對利,用信仰、擔當、奮鬥的力量匯聚成實現中國夢的磅礴之力。

像陳俊武那樣幹一行就要愛一行、精一行。“從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以身許國、一生獻科學的準備了,無怨無悔。”“石油”是陳俊武的初心,煉油也是煉“心”。陳俊武能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取得一項又一項科技成果,不僅在於心懷夢想的開始,更在於年復一年的堅持。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要像陳俊武那樣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始終堅持從實踐中求知,從理論中求解,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像陳俊武那樣堅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在陳俊武心中,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是不變信條,祖國需要是最高需要,服務國家是最好歸宿。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要自覺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範,始終胸懷大局、心有大我,始終堅守正道、追求真理,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日常生活做起,身體力行帶動全社會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像陳俊武那樣弘揚創新擔當精神。陳俊武認爲:作爲一個科技工作者,應該不斷地在科技前沿奮鬥,努力創新,目標就是要做一個受人民歡迎的科學家。他說到做到,敢爲人先,勇於登攀,推動我國催化裂化技術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爲我國煉油工業進步作出開創性的貢獻。擔當精神是黨員幹部所必須具備的重要品格。陳俊武同志淡泊名利、甘爲人梯,爲國家培養一大批高水平石化專家,資助多名貧困學生和優秀青年。黨員幹部作爲人民羣衆的服務者,當然需要解決人民羣衆的各種難題,特別是對於攻堅脫貧和鄉村振興事業,更需要黨員幹部提供一些常規服務,遇到棘手的困難,還需要提供一些非常規服務。這些無不考驗着幹部創新能力、創新思維、創新擔當精神。

歲月見證初心,榜樣引領時代。陳俊武院士70年矢志報國的決心、獻身科學的追求、著書育人的熱情、無私奉獻的品格,感人至深,催人奮進。讓我們深入持久學習陳俊武院士靈魂裏的忠誠、骨子裏的擔當,把“小我”融入“大我”,堅定信念、勇於登攀,立足崗位,苦幹實幹,在奮進新徵程的路上努力讓人生更精彩,成爲與祖國同行的人。

時代楷模發佈廳人物朱有勇先進事蹟觀看心得感悟 篇15

盧永根院士的事蹟深深地感動着每一位中國人,他一生愛黨愛國,勤儉節約,但是對於國家的貢獻卻毫無私心,把畢生積蓄捐獻給華南農業大學,只爲幫助那些求學困難的學子能更好地學習。盧永根院士說“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祖國這兩個字在他的心裏的份量卻是無限的,我們作爲一名共產黨員,應當學習盧永根院士的精神,並且傳承下去,用行動說話,做一名爲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好黨員!

每一次看盧院士的事蹟都會有觸動,每一次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動!他不僅是我們的學習榜樣,是我們的時代楷模,更是一名中共黨員!他對個人生活的簡樸,他對教育的熱愛,他對黨的忠誠,他用自身行動爲我們每一個預備黨員解讀了什麼叫做無產階級戰士!盧院士的事蹟值得我們學習,更值得我們深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