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呂玉蘭心得體會【黨員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9W

呂玉蘭(1940—1993年)臨西縣下堡寺鎮東留善固村人。高小畢業後回鄉務農,在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潮中逐步從一個普通的農村姑娘成長爲聞名全國的女勞動模範和女省委副書記,下面是整理的關於黨員幹部學習呂玉蘭優秀事蹟心得體會!

學習呂玉蘭心得體會【黨員篇】

2019黨員學習呂玉蘭心得體會

呂玉蘭,一個普通的農村姑娘,在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潮中,一直堅持在農村參加生產勞動,積極帶領羣衆戰天鬥地,逐步成長爲聞名全國的女勞動模範和女省委書記。她是共產黨員的榜樣,是女同志的驕傲,她的事蹟和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學習她腳踏實地、戰天鬥地的精神。

十幾歲,呂玉蘭從高小畢業,便堅決響應黨和政府當時提出的知識青年回鄉務農的號召,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參加生產勞動。在黨的教育下,他依靠黨員、羣衆,克服來自家庭、社會的種種阻力,戰天鬥地,植樹造林,鎖風固沙,平整土地,興修水利。沒有樹苗,組織婦女上樹採榆錢自己育;不給工分,忍飢挨餓,吃屈受辱,不叫怨;頂風冒雪植樹,手凍裂,腳流膿,鞋和襪子沾在一起,帶着鞋睡覺。在沙河吃着凍的棒棒硬的窩窩頭,渴了喝口帶冰的涼水,堅持幹,不叫一聲苦,最終改變了家鄉一窮二白的落後面貌。

學習她不畏挫折、頑強鬥爭的精神。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錯誤批判,她被推到全縣萬人大會,背上插着竹杆旗子,和地縣的領導人一起挨批鬥。批鬥完之後,她又被關押,像囚犯一樣沒有一點人身自由。整整半年多的時間裏,呂玉蘭就過着這種非人的生活。但慌亂迷惑過去之後,呂玉蘭冷靜下來,認定自己想改變家鄉面貌的做法沒錯,她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志向絲毫沒有動搖。由於時代的變化,她的職務也發生過較大的變化,但她毫無怨言,無論職務高低,仍然忠於黨的社會主義事業,始終兢兢業業地爲黨工作

學習她艱苦樸素、廉潔奉公的精神。

她堅持工作上高標準,生活上嚴要求。她黨性強,作風正派,胸懷坦蕩,爲人正直,平易近人,團結同志,艱苦樸素,廉潔奉公,是一位深受羣衆愛戴的好乾部。曾經患了嚴重的腦部疾病,但她捨不得在醫院休養,仍堅持帶病工作。就這樣,她的身體狀況不斷惡化,最終因病治療無效,在省會石家莊逝世。她永遠離開了我們,但這位曾多次受過毛主席、周恩來接見,激勵了千千萬萬的著名女勞模,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學習呂玉蘭“愛國爲民、艱苦創業、求真務實、無私奉獻”的精神,不但符合其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也是我們弘揚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創業奉獻時代精神的要求。我們要以呂玉蘭同志爲榜樣,大力弘揚玉蘭精神,培育社會主義價值觀,爲羣衆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做人民滿意的好黨員,爲基層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特派記者付莎 發自河北正定、臨西

——1994年XXX撰文《高風昭日月 亮節啓後人——深切懷念呂玉蘭同志》

高風亮節的公僕

呂玉蘭(1940-1993),生前是河北省農業廳副廳長,一直堅持在農村參加生產勞動,積極帶領羣衆戰天鬥地,改變了家鄉一窮二白的面貌,從一個普通的農村姑娘逐步成長爲聞名全國的女勞動模範和女省委書記。1993年3月31日,由於長期操勞成疾,因病去世,終年53歲。

呂玉蘭同羣衆一起抗旱點種 記者付莎翻拍

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兩層小院洋房,房前屋後種植着鬱蔥的樹木,田間地頭是畝產利潤過萬元的蘆筍、遠近馳名的香梨。誰都想不到這裏曾是河北有名的“窮沙窩”——邢臺市臨西縣東留善固村,改變這一切的是呂玉蘭。

近日,長江日報記者走進東留善固村,走進正定縣,這些呂玉蘭曾經生活、工作過的地方,追訪、感受從“窮沙窩”走出的呂玉蘭如何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踐行優秀共產黨員的承諾。

記者來到呂玉蘭故鄉東留善固村,追訪呂玉蘭當年的故事,村裏上了年歲的老人無不動情地說:“猶如新疆吐魯番葡萄一嘟嚕一嘟嚕的數不盡、講不完。”

在東留善固村村口的呂玉蘭紀念館內,呂玉蘭雕像面帶微笑,注視着家鄉的變化。4月11日,記者在這裏遇到專程從邯鄲趕來學習玉蘭精神的一傢俬營企業負責人張增輝。他表示,在媒體上看到呂玉蘭的報道後很受鼓舞,特意趕到呂玉蘭故鄉來看看。

玉蘭精神還影響着200公里外的正定縣,在擔任正定縣委副書記時,她始終堅持求真務實、開拓創新,講政治、講規矩。正定縣原副縣長何玉在回憶與呂玉蘭共事的那段日子時說:“玉蘭是特別樸實的一個人。”

呂玉蘭先後在臨西縣委、河北省委、正定縣委、省農業廳擔任過領導職務。不論在什麼崗位,她始終不改質樸本色,她曾經在筆記本上寫下這樣幾句話:參加勞動不能忘,艱苦樸素最高尚,全心全意爲人民,保持本色第一樁。

帶領村民把千畝沙荒地變綠洲

“春天颳風沙滿天,夏秋雨水把地淹。收沙收水不收糧,三年兩頭過欠年。”這句話是東留善固村自然狀況的長期真實寫照,村子地處清涼江沙河古道,全村7500畝地,村北4000多畝都是白茫茫的沙荒地。

東留善固村黨委副書記馮佔臣回憶,1955年,高小畢業、年僅15歲的呂玉蘭抱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壯志回到村裏,看着全村環境惡劣、貧窮落後,仍靠國家救濟過日子,她急在心裏。1956年春天,她被推選爲村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婦女會長。她請教老農、走訪羣衆,村裏老黨員呂廷偉、楊宗振告訴她:“要改變村裏的狀況,必須植樹造林鎖風固沙。”可在4000多畝沙荒地上植樹造林,困難可想而知。

困難難不倒呂玉蘭。她請教有經驗的林業技術員,學習“採樹種、育樹苗”的方法,下決心植樹造林,治理沙荒地。一人力量太小,呂玉蘭組織村裏40多名婦女,成立了“婦女造林隊”,開始冬季造林。

從村裏到沙荒地,有三裏地。每天天不亮,呂玉蘭就帶領隊員們頂着刺骨的寒風出門,帶上兩個窩窩頭,背上樹苗,直到天黑纔回家。

爲了抓住封凍前的大好時機,小小年紀的呂玉蘭手腳都長出了凍瘡,腳上流出的黃水沾染在襪子上,又粘着鞋子,動一動都疼,但她仍然堅持在一線。

馮佔臣告訴長江日報記者,那時,呂玉蘭每晚睡覺都不脫鞋襪,剛開始家人以爲是她太累顧不上脫。一次,呂玉蘭母親想讓女兒睡得舒坦些,想幫女兒脫下鞋襪,熟睡的呂玉蘭硬是疼醒了,母親心疼地直抹淚,說什麼也不讓她再下地種樹。可呂玉蘭卻說,“腳凍了還能治,地凍了栽不了樹,就得等明年了”。

一個姑娘家,何苦這樣拼命?呂玉蘭在筆記本上吐露了心思:“做領導工作,實幹省很多勁,實幹是最省力的領導。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帶頭幹。”憑着這股幹勁兒,呂玉蘭和夥伴們春天育苗,冬天植樹,奮戰4年,植樹11萬棵,村北數千畝的沙荒地變成一道綠色屏障。

爲人處世敢說真話、敢說實話

河北省XXX原副省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洪毅曾這樣評價呂玉蘭:“玉蘭爲人處世的最大特點,就是敢說真話、敢說實話。”

長江日報記者在採訪呂玉蘭生前祕書賈俊華時,她回憶,1981年9月1日,呂玉蘭聽從組織安排,調任正定縣委副書記。當時,呂玉蘭穿着一件花格布褂、一條的確良藍褲、一雙布鞋,左手挽着包袱,右手拎着裝有幾樣零用東西的網兜,“一點都不像一位省委書記”。

對於從省委書記到縣委副書記這一由高到低的職務變動,呂玉蘭毫無怨言,很快同縣委一班幹部羣衆打成一片。

正定縣原副縣長何玉告訴長江日報記者,到任第一天,她就借了一輛自行車下鄉,幾個月跑遍了正定縣幾十個村莊。

在田間地頭與農民交流後,呂玉蘭發現,儘管當時正定縣是我國北方農業先進縣,也是糧食畝產第一個上“綱要”、過“黃河”、跨“長江”的縣,但農民過得並不富裕。由於糧食徵購任務重,造成農業結構比例失調,種植結構單一,農民收入水平低,當年全縣人均收入還不到150元。

瞭解情況後,呂玉蘭和縣主要領導商量,應當如實向上級甚至中央反映糧食徵購負擔過重的問題。

何玉告訴長江日報記者,因爲呂玉蘭剛從省裏的職務上調下來,當時縣委、縣政府擔心給呂玉蘭造成不好的影響,但呂玉蘭卻說:“實事求是向上級反映問題是黨的優良傳統,不存在犯錯誤的問題。”

經過呂玉蘭和縣委主要領導的努力,她以彙報工作的方式,給中央寫了一封信,信中她反映了正定縣的實際問題,形成原因以及調整意見

經過呂玉蘭不懈努力,正定縣1982年的糧食徵購任務由原來的7600萬斤覈減到4800萬斤。

看準了就大幹,看不準搞試驗

徵購重擔卸下後,呂玉蘭開始琢磨如何推動正定縣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她主動請纓,南下學經驗、北上找項目,並提出“看準了就大幹,看不準搞試驗”的工作原則。

結合朱河鄉實際情況,呂玉蘭在天津爲村民引進繡花項目,隨後由繡花發展成爲布匹加工、印染等產業鏈條,成爲村級多種經營的突破口。

何玉自豪地說:“當時,石家莊牀上用品批發市場上80%的產品都來自朱河鄉。”

在江蘇學習經驗時,呂玉蘭在夏溪鎮森莊村發現,家家戶戶房前屋後都栽種着各種花草樹木,“庭院經濟”發展有聲有色。回縣後,呂玉蘭在西北街大隊也開展了“庭院經濟”試點,指導農民利用房前屋後養花、養魚,搞手工加工項目。

呂玉蘭還因地制宜,深入南關村、城揚莊等多個村莊,培養了幾百個養雞重點戶。

作爲北方著名的文化古城,正定縣有着豐富的旅遊資源。1983年,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提出“旅遊興縣,帶動三產”的想法,正定開始醞釀發展旅遊業。

當時正值中央電視臺籌拍大型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正在選址建造“榮國府”假景,正定縣將這個項目拉了過來。

何玉回憶,當時攝製組原計劃投資幾十萬元置景,拍完就拆除。但縣委主要領導考慮,如果藉機建成實景,能爲正定縣留下一處永久性的旅遊景點,通過央視的宣傳還能推動縣旅遊經濟發展,但這需要增加投資300多萬元。

錢從哪裏來?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中的部分領導出現了不同想法。

呂玉蘭從河北農業大學學習歸來,縣裏主要領導徵求她的意見,她當即肯定縣委抓得及時。

爲讓項目順利建設,呂玉蘭積極說服持反對意見的同志。縣委、縣政府很快作出了興建“榮國府”和常山公園的決定。

“當時前來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榮國府’建好後,參觀車輛從‘榮國府’門前一直排到兩裏地外。”何玉回想當年的盛況,仍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當年全縣旅遊點僅門票收入就高達1000多萬元”。

絕不佔公家一分錢便宜

正定縣退休幹部賈俊華回憶說:“做夢也沒想到過,這一輩子能和呂玉蘭書記在一起工作,真是終生難忘!”

1981年9月下旬,縣委組織部長陳寶貞找賈俊華談話,說:“全國勞動模範、中共中央委員、河北省委書記呂玉蘭同志到我縣任副書記,現已到職,領導考慮到她在省委時有專職祕書,文件規定縣級領導不配祕書,但也要有個女同志給她出門做個伴,做些文字、生活等方面的服務工作。”

回想當年組織上的談話,賈俊華笑着對記者說:“我聽到這個消息後又驚又喜。驚的是自己一點思想準備也沒有,又沒有見過大世面,還有孩子、家務拖累,怕‘侍候’不好這位省委下來的‘大人物’。喜的是在紅領巾時代她就讀過《中國青年》雜誌上刊登的呂玉蘭先進事蹟,如今與心目中崇拜的偶像打交道,真是最大的榮幸。”

當賈俊華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後,縣領導鼓勵她消除顧慮,把新工作做好。從此,身爲正定縣婦聯祕書的賈俊華成了呂玉蘭不是祕書的“祕書”。

賈俊華回憶,呂玉蘭爲了工作,經常早出晚歸,與其他同志出差回來晚了,偶爾在縣招待所就餐也都要結算交款。

賈俊華還清楚地記得,1982年10月份,她把工資交給呂玉蘭,呂玉蘭又立即退還30元錢及一些糧票,說:“小賈,抽空到招待所把我吃飯的賬給算了。”賈俊華不接錢,還小聲說道:“整天忙着爲縣裏辦事,吃幾頓飯,還算什麼賬。”

呂玉蘭嚴肅而鄭重地對賈俊華說:“這是規定,不能馬馬虎虎,不能佔公家一分錢便宜。”

賈俊華看呂玉蘭如此認真,不敢再說什麼,拿着錢和糧票找到管賬的師傅,查了半天,總計13元6角,糧票不足10斤。師傅說就這麼點甭算了。

這時,賈俊華學着玉蘭書記的口氣說:“不行,這是政策,不能沾公家便宜。”師傅說:“真的這麼堅決?”賈俊華說:“不這樣做,交不了差,回去後還得挨批評。”就這樣,賈俊華把交款單和剩餘的錢還給呂玉蘭時,她笑着說:“這就對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