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高校大學生的入黨動機

來源:瑞文範文網 1.54W

入黨動機,就是一個人要求入黨的基本出發點和目的。在高校黨建工作中,大學生的入黨動機教育是最爲基本的出發點。入黨動機純正與否,會影響受培養對象今後發展進步的方向,會影響周圍羣衆對黨員的看法,會從根本上影響黨員隊伍的戰鬥力和影響力,關係到隊伍發展工作的成敗。

談談高校大學生的入黨動機

在諸多的大學生黨員教育課題中,可以看到一些高校的理論工作者就大學生的入黨動機問題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和探討。研究者們多是遵循四個步驟的研究路徑:先是探討大學生入黨動機教育的意義;然後歸納出現今普遍存在的各種大學生入黨動機類型;緊接着分析各種入黨動機背後的社會深層原因;最後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這些研究,爲加強高校大學生入黨動機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啓示。作爲一名高校的黨務工作者,如果僅僅從受教育者身上尋找癥結所在,而不去思考已有教育模式本身的缺陷和有待改進之處,那顯然是有失偏頗的。有鑑於此,本文以反思高校大學生入黨動機教育工作本身爲要務。

一、高校現行入黨動機教育模式的缺陷

現行的入黨動機教育模式,是廣大高校黨務工作者在長期工作實踐中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該教育模式具有三大優點:注重教育內容的整體性、突出教育層次的理論性和確保教育對象的普遍性。但是,隨着大學生黨員培養工作的深入開展,這種入黨動機教育模式也在實踐中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這些不足,實際上是和前述的入黨動機教育模式的諸特點相伴隨而生,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一)整體性教育有力,方向性教育淡化

現行的入黨動機教育模式,往往能夠以其龐大的內容對入黨積極分子起到整體性教育的作用。在黨校培訓班的學習中,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幾乎可以一無遺漏地瞭解到黨的性質、黨的宗旨、黨的任務、黨員的權利和義務、黨的紀律、黨的歷史和黨在各個時期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等方方面面的內容。這些知識的系統講授,無疑會對大學生正確樹立入黨動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但是,事物總是存在着兩個方面,對知識整體性教育的突出,經常會導致對方向性教育的淡化。許多同學在掌握了黨的相關知識之後,並沒有能夠進一步思考和檢討自己爲什麼要入黨這一根本性問題。其原因就在於系統的知識講授反而沖淡了教育的核心內容-入黨動機教育,最終導致了方向性教育的淡化。大學生爲什麼要入黨?這是一個內容豐富的問題。但是,衆多回答可以歸結爲一點,就是對先進性的追求。而此處的先進性,不能夠被片面地理解爲單個人的先進性,而應當是能夠起到模範帶頭作用的先進性。

(二)理論性教育豐富,實踐性教育不足

現行的入黨動機教育模式,無一例外地特別注重理論學習。理論學習,就是通過黨課和各種各樣的專題講座來向學生傳授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這是一種最常見的入黨動機教育方式。很多高校基層黨務工作者往往陶醉於這樣的一幅理論教育圖景:邀請到某位學有專長的思想政治教育學者,作高集中度的幾課時的入黨動機教育的精闢演講,換來臺下如雷般的掌聲。

這種灌輸式的入黨動機教育,其較爲成功者確會喚起青年學子追求入黨的激情。但是,入黨動機教育的目的能否在短短的幾課時中就可以輕易實現呢?在短暫的激情之旅後,學生心中究竟會留下了對黨什麼樣的認識和情感呢?教育學理論告訴我們,任何學習都必須經歷知、信和行的三個過程。理論學習只是解決了“知”的環節,但是,理論學習和學生的生活在客觀上存在着一定的距離,單憑理論學習要達到“信”和“行”,必然是力有不逮。只有實踐中的身體力行,才能讓學生產生切身的體會,較爲徹底地解決大學生入黨動機方面的“信”和“行”問題。然而,實踐活動的欠缺,也正是當前高校大學生入黨動機教育的軟肋。

(三)普遍性教育充足,針對性教育欠缺

現行的入黨動機教育模式,也特別強調健全的組織生活。有研究者認爲:“做好學生黨員組織發展工作是黨支部的重點工作,黨組織要積極引導入黨積極分子參加黨的活動,如聽黨課、討論發展對象、入黨的黨員大會、預備黨員入黨宣誓大會、黨員表彰大會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加深對黨的認識和了解。” 這種觀點既頗具代表性,也有其合理的一面。相比較理論教育而言,組織生活會更爲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但是,高校組織生活有着自身的特性。例如,就黨內評議而言,雖然很多同學可以做到在態度上真誠相見,讓聽者感到振聾發饋。但是,這更多的是起到一種敲警鐘的作用。敲警鐘可以讓聽者警醒,但是,對於那些入黨動機不是很純正的同學來說,他們在思想上更需要的是“扶上馬,送一程”。因此,更爲重要的是對每一個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在組織生活之外所表露出來的思想動態的跟蹤調查,對症下藥,才能夠起到切實純正入黨動機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現行入黨動機教育模式的成因分析

現行高校入黨動機教育模式的形成,離不開高校這一特殊的黨務工作環境。因此,只有對高校的黨務工作環境進行考察,才能夠準確地分析該模式所存在缺陷的成因。這些成因包括:

(一)入黨動機理論教育和實際培養工作的內在脫節

一方面,在大多數高校,入黨動機的理論教育工作,主要是交付給相關的理論教育工作者來承擔。這樣的理論教育工作者隊伍,多是由本校社科領域的學者教授構成。高校入黨動機的具體培養工作,一般是由學生所在院系的輔導員和負責學生工作的黨支部副書記來齊抓共管。輔導員等基層黨務工作者往往認爲,入黨動機的培養主要涉及到一個人內部的思想狀態,是一項棘手的工作。入黨動機理論教育工作和具體培養工作的內在脫節,導致了黨務理論教育工作者和黨員實際培養工作者在工作方向上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也難以形成一股合力。因此,他們難以對大學生入黨動機進行有效的思想糾偏,始終存在工作上的隔靴搔癢之憾,也衍生出了前述的“整體性教育有力,方向性教育淡化”的問題。

(二)黨務工作經驗缺乏有效的交流傳承鏈

1.學生工作的形式主義催生了黨務工作的形式主義

國內的高校,在輔導員工作的考覈標準設置上,多偏重於一些可以進行外在衡量比較的工作指標,包括: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多寡、學生社團活動的頻率、各院系學生在學校中的獲獎人數、學生事故的發生機率等等。可量化的指標,既有其積極的一面,也常會使得輔導員們產生“重表現,輕動機”的工作傾向,這無意間對形式主義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學生工作的形式主義進而催生了黨務工作的形式主義。在黨務工作的考量中,許多高校往往以入黨申請書的遞交數量、黨課的培訓次數、入黨積極分子的人數、發展黨員數等等指標來考覈各院系黨務工作者的工作成效。如此的考覈標準,自會使得各院系的基層黨務工作者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學生的外在行爲,從而導致了對內在思想狀態尤其是入黨動機培養的忽視。對學生入黨動機培養的忽略,客觀上又使得基層黨務工作者難以有意識地去積累相關的入黨動機教育工作經驗,同事之間也就難以進行有效的經驗交流和傳承工作。

2.研討會的形式化

在絕大多數高校,往往會每年或每學期就黨務工作召開若干次的研討會。但是,這種研討會的交流形式多以論文爲主要載體。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基層黨務工作者必須將自己活生生的實踐經驗進行抽象的總結,並且摻入大量的理論性材料,以力求上升到相應的理論高度。這種理論上的昇華,是以實踐經驗的捨棄爲代價。因此,在這些研討會論文中,難以看到對黨務工作經驗的詳盡記載,也難以引起其他黨務工作者的閱讀興趣,自然也就難以起到相應的交流作用。

3.輔導員工作的各自爲陣

目前的高校,在輔導員工作方面,大多實行分工負責制。每一個輔導員負責一個年級或者是幾個班級,每一個黨務工作者(實際上多是由輔導員兼任)也因此有着自己的明確的一畝三分地。如此的黨務工作承包責任制,大大降低了基層黨務工作者之間工作交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黨務工作經驗的交流和傳承鏈條也就由於分工的原因而被隔斷。

(三)高校擴招後黨務工作壓力的劇增

高校擴招後,無論是學生工作還是黨務工作的壓力均是劇增,這使得黨務工作者很難針對每一個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進行有針對性的入黨動機培養工作。具體表現如下:

1.黨務工作者數量嚴重不足

擴招後,各方面的學生工作量都大大地增加了。很多高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輔導員(也就是基層黨務工作者)數量跟不上學生數量和學生工作量整體增長的問題。這使得黨務工作者的工作變得心有餘而力不足。許多黨務工作者只能夠調高工作重心,將自己的工作精力主要放在對學生整體作普遍性的面上的教育,對個別學生的個別思想狀況的針對性教育,則只能先放在一邊。

2.黨務工作者素質難以提高

由於即便是投入大量的時間,還是疲於應付學生工作,基層黨務工作者們也因此缺乏自我培養、自我發展和自我提高的時間和空間。這種自我教育機會的欠缺,大大影響了輔導員素質的提高。

3.就業壓力的衝擊

伴隨擴招而生的大學生就業壓力,使得許多大學生的眼光變得更爲“實用主義和功利”。[5] 許多同學毫不諱言,認爲入黨就是爲自己將來畢業後找工作增添一枚砝碼。同時,也有許多高校將就業率作爲人才培養的指揮棒。在這種大環境下,許多基層的黨務工作者在開展入黨動機培養工作時,還必須考慮到其他各種各樣的因素,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三、高校入黨動機教育模式的轉型

所謂高校入黨動機教育模式的轉型,也即實現教育模式的三個轉向:整體性教育向方向性教育的轉向、理論性教育向實踐性教育的轉向、普遍性教育向針對性教育的轉向。在這三個轉向中,第一個轉向最爲重要,它指引着第二個和第三個轉向的完成。

(一)抓住主要矛盾,突出方向性教育

在入黨動機培養中,有許多工作必須同時展開,衆多問題必須同時解決,可謂頭緒衆多。因此,必須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黨務工作者纔不會如墮煙海,找不到工作的方向。如何突出方向性教育,如何凸顯黨員起模範帶頭作用的先進性內涵,是當前最急待解決的問題。

(二)做好實際培養,強調實踐性教育

要扭轉“重理論,輕實踐”的培養傾向,就必須開展大量和入黨動機培養直接相關的實踐性活動。這可以通過如下途徑達成:

1.黨務工作者經驗的積累和交流

高校可以通過定期的黨務工作座談會、輔導員黨務工作交流會等固定平臺,使得基層黨務工作者之間的第一手經驗能夠得到有效的交流。並且,還可以考慮開展入黨動機的調研考察和問卷工作,使得培養模式更符合本校的實際狀況。

2.言傳身教

通過邀請本院系學生所熟知的那些德高望重的教師黨員來現身說法,與學生交流和分享自己入黨動機的培養和純正過程,可以發揮出比傳統的理論教育更爲強大的感染力。

3.身體力行

要考察受培養對象是否具有起模範帶頭作用的先進性,就應當給予他一個發揮先進性的平臺。黨務工作者可以爲每一個受培養對象確定幫扶對象名單,並通過受幫扶者的信息反饋來判斷受培養對象發揮模範帶頭作用的實際效果。

(三)重構入黨門檻,加強針對性教育

幾乎每一個學校院系一級的黨支部,都對入黨門檻進行了精心設定。一般來說,這種門檻的設定,主要是圍繞着學習成績和社會工作兩方面來進行的。但是,這種入黨門檻的設定和運作,解決的仍然是某個入黨積極分子的外在行爲標準,卻不能夠從根本上觸及行爲人的內在行爲動機。這就好比是一個長跑項目,可以要求運動員以最快的速度跑到終點,但是卻不能夠判定運動員究竟是持有個人主義抑或是愛國主義的想法跑到終點。也即,一個人的內在動機和外在行爲往往可以是不一致的。“人們既有可能因爲害怕懲罰而遵守規則,也有可能爲了實現某些不正義的願望而遵守規則。” 因此,注重外在行爲的考覈,並不能夠達到針對性教育的效果。

爲了加強對內在入黨動機的考察,建議可以在原有的入黨門檻上專門單列出“模範帶頭作用”這一項考察標準,以有針對性地對入黨動機本身進行考覈。在具體的考察工作中,黨務工作者首先應當對每一個入黨積極分子的內在動機有着準確的把握。這既可以通過對入黨積極分子思想彙報的閱讀來考察,也可以通過與其的談話來加以考察,更應當通過對其長期的表現來加以考察。只有聽其言,觀其行,教育者纔有可能準確地把握入黨積極分子的真實入黨動機。其次,對入黨動機的考察,應當注重走羣衆路線,積極聽取周圍羣衆的評議和建議。高校學生工作的壓力在短期內無法得到徹底緩解,輔導員等黨務工作者在分身乏力的情況下,更應當藉助於羣衆監督等手段來提高工作效率。並且,高校的羣體生活環境決定了任何一個入黨積極分子很難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包括入黨動機。這就是所謂的日久見人心!最後,要加強針對性教育,還應當爲每一個入黨積極分子制定相應的前進目標,並在每一階段的培養考察中做好動態跟蹤調查工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