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老君洞導遊詞(精選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1W

重慶市老君洞導遊詞 篇1

老君洞位於南岸區上新街以東約2公里的老君山,是南山風景區景點之一。

重慶市老君洞導遊詞(精選5篇)

老君洞始建於唐代,原名廣化寺,爲佛教寺廟,明萬曆九年(1581年)改爲道觀,名“太極宮”(俗稱“老君洞”),後成爲川東地區第一道觀。清道光、同治、光緒年間幾經培修擴建。

整個道觀依山造殿,鑿壁成像,自山門起沿峭崖、陡壁呈“玄”字而層層佈置,盤旋而上,直達山頂。觀內有三清殿、真武殿、靈祖殿、三豐殿、鬥姆殿、文武殿、七星殿、呂祖殿、慈航殿、玉皇殿、財神殿等13座殿堂。這些殿多仿我國庭園式樣,懸山穿鬥,飛檐翹角。

老君洞道觀內多崖刻佛道故事圖像,其中以九龍碑和八難巖兩處石刻浮雕最具藝術價值。

重慶市老君洞導遊詞 篇2

老君洞位於南岸區上新街以東約2公里的山上,系南山風景區景點之一。老君洞始建於唐代,原名廣化寺,爲佛教寺廟,明萬曆九年(1581年)改爲道觀,名“太極宮”(俗稱“老君洞”),後成爲川東地區第一道觀。清道光、同治、光緒年間幾經培修擴建。

整個道觀依山造殿,鑿壁成像,自山門起沿峭崖、陡壁呈“玄”字而層層佈置,盤旋而上,直達山頂。觀內有三清殿、真武殿、靈祖殿、三豐殿、鬥姆殿、文武殿、七星殿、呂祖殿、慈航殿、玉皇殿、財神殿等13座殿堂。這些殿多仿我國庭園式樣,懸山穿鬥,飛檐翹角。

老君洞道觀內多崖刻佛道故事圖像,其中以九龍碑和八難巖兩處石刻浮雕最具藝術價值。

重慶市老君洞導遊詞 篇3

重慶市老君洞原名太極宮,是川東地區第一道觀。位於南岸區上新街東南約2公里的老君山上。沿古川黔大道,約登240餘級至老君坡,再折向廟前石梯,上427步就到了山門月臺。也可坐車沿南山旅遊公路至埡口處下車,從新建的大門入內。

此道觀在三國時已有殿堂,正式建於隋末唐初,已有1700多年曆史。經歷代擴建,到清乾隆時最盛,成爲遠近聞名的名山古觀。這裏環境幽靜,林木參天,濃蔭夾道。整個道觀依山造殿,鑿壁成像,自山門起沿峭崖、陡壁呈“玄”字而層層佈置,盤旋而上,直達山頂。

觀內有三清殿、真武殿、靈祖殿、三豐殿、鬥姆殿、文武殿、七星殿、呂祖殿、慈航殿、玉皇殿、財神殿等13座殿堂。這些殿多仿我國庭園式樣,懸山穿鬥,飛檐翹角。

登上老君洞山頂俯視山下,境界迷離,鐘磬和鳴,香菸嫋嫋;極目遠眺,數十里山城景色,美不勝收。

重慶市老君洞導遊詞 篇4

重慶市老君洞位於南岸區上新街以東約2千米的山上,系南山風景區景點之一。老君洞始建於唐代,原名廣化寺,爲佛教寺廟,明萬曆九年(1581年),以尊道教始祖李老君,與大禹廟塗山寺交換,改爲道觀,名“太極宮”(俗稱“老君洞”),曾經一度成爲天師道場。

到達南山景區後,沿古川黔大道,約登240餘級至老君坡,再折向廟前石梯,上427步就到了山門月臺。也可坐車沿南山旅遊公路至埡口處下車,從新建的大門入內。

重慶市老君洞導遊詞 篇5

大家好。現在我們所在的地方是重慶市的人民廣場,請大家隨着我手的方向看一下不遠處的建築物,不知道大家對他有沒有熟悉的感覺我相信很多遊客看了都會覺得他像天壇的祈年殿,對吧其實,這是重慶市另一個很著名的旅遊景點:重慶人民大禮堂。也是我們今天魅力重慶遊的最後一站。

現在在我們面前的是人民大禮堂的牌坊,大家應該都知道,在中國的歷史中,只有在很重要的建築物前纔會設立牌坊,而現在在此設立,相信大家已經知道人民大禮堂的重要性了吧。此外,我們現在的牌坊是混凝土結構的,這主要原因是因爲我們的牌坊曾經歷了2次火災:有一次呢是因爲電路走火,還有一次是因爲刷油漆的漆工抽菸導致着火。

好了現在我們往前走,在我們面前的是由下而上共分三層的階梯了,這個階梯共有128級,而在階梯的兩側,則是白玉蘭燈柱,白玉蘭有春天的含義,他也昭示了當時的重慶人民解放後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登完這128級階梯,完整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人民大禮堂了。一會我們有半個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給大家進去參觀大禮堂的內部結構。在此之前,我先向大家簡要的介紹一下他。

解放初期的重慶,是我國西南行政區黨政領導機關所在地,當時雖是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但是沒有一座稍微像樣可供接待內外賓客下榻的用房。在西南軍政委員會主要領導人劉伯承、鄧小ping、賀龍等主持下,於1951年果斷地作出決定,立即籌建一座能容納數千人集會的大禮堂和附建一個招待所。

大禮堂1951年6月動工,1954年4月落成,佔地面積25000平方米,建築總高度爲65米,其中禮堂高55米,內有五層,現用四層,可容觀衆4206人。

大禮堂採用了明清兩代的建築特色,其主要特點就是採用中軸線對稱的傳統辦法,配以柱廊式的雙翼,並以塔樓收尾,立面比例勻稱。這類建築華麗、莊嚴,雖不完全實用,但它給人一種精神上的凝聚力和威懾力,是建築結構中最高等級的代表,是繼北京和瀋陽故宮後的精美奇巧的東方建築。

這棟建築,琉璃瓦頂,大紅廊柱,白色欄杆,色彩鮮豔,對比強烈。重檐斗拱,雕樑畫棟,金碧輝煌,雄偉壯觀。然而,大禮堂的營造也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建設者在沒有大型高吊起重設備的情況下,用“堆積法”,用35000多根楠竹、木板搭架,把總重量爲280多噸、厚約1米的雙層鋼架,40000多顆鉚釘連成的36片網架組成的大廳半圓型球殼頂架支撐在混凝土柱上。禮堂中徑跨度長46.33米,整個頂蓋可隨熱脹冷縮,在支點座上,頂殼可內外移動44毫米。大禮堂最初建設時被他的設計者長家德先生命名爲“西南軍政大會堂”,建成後在鄧小ping、賀龍的建議下更名爲“西南行政委員會大禮堂”,並且由賀龍親自提名。1955年又再次更名“重慶人民大禮堂”並沿用至今。它是由畢業於南京大學工程系的張家德先生設計的。並且在《比較建築史》一書中,重慶人民大禮堂被排在第二位。

如今重慶大禮堂已經成爲了重慶的標誌很象徵,直轄後,重慶人民在這裏成功的舉辦了AAPP會議,迎來了香港迴歸、澳門迴歸、迎來了新世紀。相信在將來,人民大禮堂也一定會陪伴着重慶不斷地繼往開來。

好了,我的介紹就到這就結束了,現在大家就自由的進去參觀吧,半個小時候後我在這等大家的歸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