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陝西華山的導遊詞(精選1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6W

介紹陝西華山的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去遊覽的是以險峻著稱的西嶽華山。華山又稱太華山,位於西安城東120千米的華陰市以南。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五嶽之一,因山峯自然排列若花狀,故得名華山。華山北瞰黃河,南依秦嶺,被稱爲“華山如立”,整個山體線條簡潔,形如刀削、斧劈,奇峯突兀,巍峨壯麗。被譽爲“天下奇險第一山”。現在的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峯,主峯有南峯“落雁”、東峯“朝陽”、西峯“蓮花”,三峯鼎峙,“勢飛白雲外影倒黃河裏”,人稱“天外三峯”。還有云臺、玉女二峯相輔於側,36小峯羅列於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因山上氣候多變,形成“雲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等景觀,均給人以仙境般的美感。

介紹陝西華山的導遊詞(精選18篇)

各位遊客朋友,華山不僅自然景觀美不勝收,人文景觀也令人震撼與歎服。華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據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中華”、“華夏”皆因華山而得名。《尚書》裏就有關於華山的記載;《史記》中也有黃帝、堯、舜華山巡遊的事蹟;秦始皇、漢武帝、武則天、唐玄宗等數十位帝王也曾到華山進行過大規模祭祀活動。華山還是道教名山,山上現存七十二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玉泉院、東道院、鎮嶽宮被列爲全國重點道教宮觀。華山留下了無數名人的足跡,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詠華山的詩歌、碑記、遊記和傳說故事不下千餘篇,摩岩石刻多達上千處。在華山諸多故事中,流傳最爲廣泛的神話故事有“巨靈劈山”、“沉香劈山救母”、“吹簫引鳳”等。20xx年,華山景區以其獨特的自然與人文景觀被評爲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從玉泉院出發,去遊賞衆多驚險瑰麗的景觀。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青柯坪,請看東邊的一塊巨石,名叫“迴心石”,前面是華山第一道險境千尺幢,以前體弱者到此石處嚮導就勸其回頭下山,故有“迴心石”之名。民間還有一個傳說,說的是元朝道士賀志真帶領兩個徒弟在華山開道鑿洞,每鑿一洞,就讓給別人,這樣天長日久,兩個徒弟就有些不高興,認爲本想跟師傅學點東西,現在不但沒學到什麼東西,而且天天吃苦鑿洞,這什麼時候是個頭啊?這天,師徒三人在南天門外懸空鑿洞時,兩個徒弟心懷叵測,砍斷繩索,眼看師傅墜人深淵。兩個徒弟隨即下山,當走到迴心石處與師傅相遇,因此知道師傅已經成仙,不是凡人了,於是悔恨不已,決心回心轉意,又隨師傅上山修煉。後來兩個徒弟也都修煉成仙了。

千尺幢是一條峭壁上的大裂縫,陷在兩旁的巨石之間,共370餘級臺階,坡度極陡,每級臺階的寬度不過三分之一的腳掌,幸好兩旁都有可助攀爬的鐵鏈。仰望天際,一線天開。俯視腳下,如臨深淵。石級頂端猶如井口,倘若把“井口”用鐵蓋蓋住,通往華山的道路便被堵塞,所以稱之爲“太華咽喉”。

出千尺幢不遠是百尺峽,這裏是登華山的第二道險關。兩壁高聳,中間夾有一塊從天而降的巨石,上刻“驚心石”三個大字,遊人要從石下小路穿過,確實驚心動魄。此後還有仙人橋、俯渭崖、黑虎嶺等小險處,就到了登山的第三道險關老君犁溝,這是夾在陡峭石壁之間的一條溝狀險道,深不可測,有石級570有餘。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華山的精華部分——西峯。西峯,又稱蓮花峯,得名於峯頂翠雲廟前右側的那塊大石,其狀如蓮花,山峯奇拔峻峭,如刀切劍削,壁立千初。此峯最髙處有“摘星臺”,登臺俯瞰,秦川茫茫,藍天如洗,浩瀚無際,渭、洛二水如銀帶,北望黃河細如絲。唐代大詩人李白觀賞此景後曾寫下“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的美麗詩句。西峯南崖有山脊與南峯相連,脊長300餘米,石色蒼黛,形態好像一條屈縮的巨龍,人稱屈嶺,也稱小蒼龍嶺,是華山著名的險道之一。西峯上美麗景觀比比皆是,還有翠雲宮、蓮花洞、巨靈足、斧劈石、捨身崖等,並伴有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其中,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流傳最廣。峯上崖壁題刻遍佈,工草隸篆,琳琅滿目。峯北絕頂叫西石樓峯,峯上楊公塔爲楊虎城將軍所建,塔上有楊虎城將軍親筆題詞。塔下岩石上有“枕破鴻蒙”題刻,是書法家王鐸手跡。特別是蓮花洞,也叫蓮花石,太乙蓮臺,此石頭如蓮花瓣覆蓋石上,頂上的松樹在氣象站沒有砍去一半前,就像蓮花的蓮蓬一樣,很有意思!各位朋友,華山景區還有東峯、南峯、北峯等美景,請大家一邊攀登一邊欣賞,3小時後在山下停車場集中返回。好了,我的講解就到這裏,謝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歡迎大家再來華山。

介紹陝西華山的導遊詞 篇2

各位貴賓:

大家好,歡迎大家到華山旅遊!

我是西安神奇旅行社的導遊林蕊,大家我小林就可以,有幸成爲大家的導遊,我非常高興,俗話說十年修的同船渡,百年修的共枕眠,估計已經修了50年我們才能同遊華山,希望在小林的帶領下,華山能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回憶!

首先我要講一下注意事項:

第一點:我們今天要參觀的華山是以險峻著稱天下,一定要注意安全。最主要是記住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不要翻閱護攔,不要到懸崖邊等危險的地方去遊覽或者照相。不要刻意的追求攝影家的效果。帶小孩子的遊客,一定要把孩子看好。

第二點:大家要注意集合時間,地點,以免耽擱行程。記住我的電話,隨時保持聯繫。華山的除了黃埔峪旅遊進山公路30分鐘沒有信號外,基本都有信號,有的地方信號好點,有的要差點的。

現在我給大家說說華山的概況。華山是秦嶺山脈的一部分,形成於距今7億年前,俗稱“西嶽”。漢武帝把地處五個方位的山封爲神山,華山地處西方,故名“西嶽”。古代還爲這5大名山對應了中國古代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華山在西方,屬金,華山的形狀剛好象是一個金元寶,到了華山北峯我讓大家在金庸華山論劍的地方和華山這個元寶合影。

華山得名北魏地理學家儷道元《水經注》裏所說是因爲遠而望之,有若花狀,古代花和華通用,故名華山!

1996年華山的纜車的通車,結束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歷史,我們今天就是乘坐纜車登山。我們先要換乘華山進山專線車進山,我們現在車子行駛的是黃埔峪旅遊專線公路,大家有沒有看過電影《智取華山》這就是當年的尋找嚮導之路,從檢票處到華山索道的黃埔峪旅遊公路全長7。66公里,花費20xx萬人民幣。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名醫黃盧子曾經在這裏隱居修煉。黃盧子能喚黃龍潭中黃龍上天耕雲播雨,解除百姓之苦。給人看病,千里之外,只要告訴他病人姓名,就可以開出藥方解除病痛。

現在我們大家乘坐纜車上山,纜車是新加坡三特公司投資8000萬人民幣,採用的奧地利的設備,全長1525米,落差760米。一個纜車掛兜可以乘坐6個人

現在我們上了纜車就到華山的北峯,纜車下面的那條路就是智取華山路,現在是一條便道。1949年華山解放了,胡宗南保安6旅的旅長韓子佩帶領縣鄉民團400多人佔山爲王,我們解放軍從正面根本打不上去,繞道後山,奇襲成功,根據這一事件拍的電影就叫做《奇襲華山》,後來周總理看了,說這件事情充分的表現瞭解放軍的智勇雙全,後來就改名《智取華山》。

我們現在可不要走平坦的路上北峯智取華山紀念亭,我們走智取華山路,也就是那邊的步行路一部分,我要看看大家有沒有恐高症,可不可以上華山的蒼龍嶺等的線路,他和其他路的坡度差不多,但是要短的多,你的身體如果適合爬山那我就讓你去,連這裏都征服不了,那上了北峯拍張照片我就要勸你下山了。

上山要走直線,感受華山的險,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下山要走之字型的路,安全容易掌握身體平衡。

到了北峯我們先穿過北峯飯店,可不要太着急,北峯飯店有張華山的地圖,我要給大家講講,一會上山的時候可能就走散了,我們要先熟悉一下地形才能夠征服華山呀!

這裏就是看地圖的位置,大家先不要着急,先不要看地圖,兩個屋檐之間看華山的東峯象一個禿頭的老鷹,那裏是觀日出的最佳地點,一早擠滿了遊人,又稱朝陽峯。旁邊的哪個就是西峯,直直的,好象刀削的一樣,在智取華山的電影裏,是敵軍指揮部。也是神話傳說《寶蓮燈》的發生地。

現在我們大家轉身過來看這個地圖,看看華山頂部,是不是象個元寶。兩邊的突起就是東西二峯,中間突起就是華山的最高峯南峯,是傳說中的武林高手比武論劍的地方,還有華山第一險長空棧道。

我們所處的位置就是北峯,經過擦耳巖,天梯御道就到了蒼龍嶺,過了蒼龍嶺就是五雲峯金鎖關。金鎖關就是上面的四個峯東。西。南。中峯的必經之路。到了那裏你可以決定去看任何一個峯,也可以順道把四個峯都逛完。

我們是從黃埔峪進上來的,另外一條路叫做自古華山一條路。大家跟我再上幾個臺階就可以看見自古華山一條路了。

大家現在往下面看,下面的羊腸小路就是從前上華山的畢竟之路了,從山腳走到北峯,大概要三四個小時呢!

介紹陝西華山的導遊詞 篇3

這裏山峯陡峭,時刻佈滿危險;這裏森林茂盛,綠樹成蔭;這裏有許多奇特的景觀,沒錯,這裏就是五嶽中的西嶽——華山。今年夏天,我有幸遊覽了這個美麗的地方。

華山是中國的五嶽中的西嶽,它主要是險、陡,坐在纜車上往下望,石頭之間的縫隙裏鑽出一棵棵粗大的大樹。

華山海拔2154.9米,國家AAAAA級名勝景區,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城南,南方是秦嶺,北方是黃河。分別有東峯(朝陽峯)、西峯(蓮花峯)、南峯(落雁峯)、北峯(雲臺峯)和中峯(玉女峯)。

8月25日早上,我們坐火車來到了華山,然後坐西峯索道到達西峯,我沒有想到的是:西峯的索道站建在山洞裏,真是一大奇觀。

下了纜車,我感覺有點冷,媽媽就立刻給我穿上了衣服。腳下是工人鋪的登山小路旁邊有鐵鏈,還不時有告示牌“請勿翻越”。一個個臺階緊緊的挨着,好像永遠也爬不完。我們爬上一會兒,就休息一會兒。

我們爬了一會兒,到了西峯,我覺得好美呀!旁邊的山上都是雲和霧,彷彿自己在天上。

我們去北峯的路上十分危險,有鐵鏈,要爬上去,有十分危險的登山臺階。我本來不想爬了,可一想到馬上就可以看到美麗的北峯,我就一直往上爬。最後見到了美麗的北峯,也見到了華山論劍的石碑。

我們又去了東峯、中峯,可都沒有南峯美麗。

我們到了南峯,它是華山的最高峯,在上面有許願池,還有一塊石碑,上面刻着:“華山(南峯)高程:2154.90米”。在那兒,旁邊的西峯彷彿在雲裏一樣,美極了。

我喜歡這(西嶽)華山,希望你們有時間也來爬這十分美麗的華山。

介紹陝西華山的導遊詞 篇4

各位貴賓:

大家好,歡迎大家到華山旅遊!

我是西安神奇旅行社的導遊林蕊,大家我小林就可以,有幸成爲大家的導遊,我非常高興,俗話說十年修的同船渡,百年修的共枕眠,估計已經修了50年我們才能同遊華山,希望在小林的帶領下,華山能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回憶!

首先我要講一下注意事項:

第一點:我們今天要參觀的華山是以險峻著稱天下,一定要注意安全。最主要是記住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不要翻閱護攔,不要到懸崖邊等危險的地方去遊覽或者照相。不要刻意的追求攝影家的效果。帶小孩子的遊客,一定要把孩子看好。

第二點:大家要注意集合時間,地點,以免耽擱行程。記住我的電話[1],隨時保持聯繫。華山的除了黃埔峪旅遊進山公路30分鐘沒有信號外,基本都有信號,有的地方信號好點,有的要差點的。

現在我給大家說說華山的概況。華山是秦嶺山脈的一部分,形成於距今7億年前,俗稱“西嶽”。漢武帝把地處五個方位的山封爲神山,華山地處西方,故名“西嶽”。古代還爲這5大名山對應了中國古代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華山在西方,屬金,華山的形狀剛好象是一個金元寶,到了華山北峯我讓大家在金庸華山論劍的地方和華山這個元寶合影。

華山得名北魏地理學家儷道元《水經注》裏所說是因爲遠而望之,有若花狀,古代花和華通用,故名華山!

1996年華山的纜車的通車,結束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歷史,我們今天就是乘坐纜車登山。我們先要換乘華山進山專線車進山,我們現在車子行駛的是黃埔峪旅遊專線公路,大家有沒有看過電影《智取華山》這就是當年的尋找嚮導之路,從檢票處到華山索道的黃埔峪旅遊公路全長7.66公里,花費20xx萬人民幣。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名醫黃盧子曾經在這裏隱居修煉。黃盧子能喚黃龍潭中黃龍上天耕雲播雨,解除百姓之苦。給人看病,千里之外,只要告訴他病人姓名,就可以開出藥方解除病痛。

現在我們大家乘坐纜車上山,纜車是新加坡三特公司投資8000萬人民幣,採用的奧地利的設備,全長1525米,落差760米。一個纜車掛兜可以乘坐6個人。

現在我們上了纜車就到華山的北峯,纜車下面的那條路就是智取華山路,現在是一條便道。1949年華山解放了,胡宗南保安6旅的旅長韓子佩帶領縣鄉民團400多人佔山爲王,我們解放軍從正面根本打不上去,繞道後山,奇襲成功,根據這一事件拍的電影就叫做《奇襲華山》,後來周總理看了,說這件事情充分的表現瞭解放軍的智勇雙全,後來就改名《智取華山》。

我們現在可不要走平坦的路上北峯智取華山紀念亭,我們走智取華山路,也就是那邊的步行路一部分,我要看看大家有沒有恐高症,可不可以上華山的蒼龍嶺等的線路,他和其他路的坡度差不多,但是要短的多,你的身體如果適合爬山那我就讓你去,連這裏都征服不了,那上了北峯拍張照片我就要勸你下山了。

上山要走直線,感受華山的險,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下山要走之字型的路,安全容易掌握身體平衡。

到了北峯我們先穿過北峯飯店,可不要太着急,北峯飯店有張華山的地圖,我要給大家講講,一會上山的時候可能就走散了,我們要先熟悉一下地形才能夠征服華山呀!

這裏就是看地圖的位置,大家先不要着急,先不要看地圖,兩個屋檐之間看華山的東峯

象一個禿頭的老鷹,那裏是觀日出的最佳地點,一早擠滿了遊人,又稱朝陽峯。旁邊的哪個就是西峯,直直的,好象刀削的一樣,在智取華山的電影裏,是敵軍指揮部。也是神話傳說《寶蓮燈》的發生地。

現在我們大家轉身過來看這個地圖,看看華山頂部,是不是象個元寶。兩邊的突起就是東西二峯,中間突起就是華山的最高峯南峯,是傳說中的武林高手比武論劍的地方,還有華山第一險長空棧道。

我們所處的位置就是北峯,經過擦耳巖,天梯御道就到了蒼龍嶺,過了蒼龍嶺就是五雲峯金鎖關。金鎖關就是上面的四個峯東.西.南.中峯的必經之路。到了那裏你可以決定去看任何一個峯,也可以順道把四個峯都逛完。

我們是從黃埔峪進上來的,另外一條路叫做自古華山一條路。大家跟我再上幾個臺階就可以看見自古華山一條路了。

大家現在往下面看,下面的羊腸小路就是從前上華山的畢竟之路了,從山腳走到北峯,大概要三四個小時呢!

再往上走就是鯉魚嘴,馬上就到北峯最高處了,有兩條路可以上去,魚背叫做步步高昇路,有驚無險,魚嘴叫做連年有餘路,非常平坦。大家可以自由選擇。

現在就到了北峯極頂,金庸先生20xx年曾經在這裏華山論劍,他在他的小說裏多次提到華山,可給華山的宣傳立下了汗馬功勞呀。同時這裏也是拍攝華山全景的最佳位置,給大家留點自由活動時間,一會們一起去爬蒼龍嶺!

介紹陝西華山的導遊詞 篇5

各位團友,大家好,我現在給大家介紹的是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境內,距西安 120 公里。它南接秦嶺,北瞰黃渭,扼守着大西北進出中原的門戶,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

華山是由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岩體構成的,它的歷史衍化可追溯到 1.2 億年前,據《山海經》記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

現在的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峯,主峯有南峯“落雁”、東峯“朝陽”、西峯“蓮花”,三峯鼎峙,“勢飛白雲外影倒黃河裏”,人稱“天外三峯”。還有云臺、玉女二峯相輔於側,36 小峯羅列於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因山上氣候多變,形成“雲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給人以仙境美感。是所謂的西京王氣之所繫。

華山還是道教勝地,爲“第四洞天”,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最爲著名的道教高人。山上現存七十二個半懸空洞,道觀 20 餘座,其中玉泉院、東道院、鎮嶽宮被列爲全國重點道教宮觀。留下了無數名人的足跡,也留下了無數故事和古蹟。自隋唐以來,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詠華山的詩歌、碑記和遊記不下千餘篇,摩岩石刻多達上千處。自漢楊寶、楊震到明清馮從吾、顧炎武等不少學者,曾隱居華山諸峪,開館授徒,一時蔚爲大觀。而在華山諸多故事中,流傳最爲廣泛的有神話故事有“巨靈劈山”、“沉香劈山救母”、“吹蕭引鳳”等。

華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據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中華”、“華夏” 皆因華山而得名。《尚書》裏就有有關華山的記載;《史記》中也有黃帝、堯、舜華山巡遊的事蹟;秦始皇、漢武帝、武則天、唐玄宗等十數位帝王也曾到華山進行過大規模祭祀活動。

華山還是神州九大觀日處之一。華山觀日處位於華山東峯 ( 亦稱朝陽峯 ) ,朝陽臺爲最佳地點。華山的著名景區多達 210 餘處,有凌空架設的長空棧道,三面臨空的鷂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絕崖上鑿出的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等。其中華山的華嶽仙掌被列爲關中八景之首。

介紹陝西華山的導遊詞 篇6

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首先歡迎大家乘坐我們的華山旅遊車,我是今天的隨車導遊,我姓李,大家叫我小李,爲我們開車的司機師傅姓帥,大家叫他帥師傅就可以了,他是一位老司機,駕駛經驗非常豐富,今天有他爲我們駕車,大家儘可以放心,今天就由我們兩個人共同配合,爲大家服務,希望在我們的配合下,大家能夠玩得開心,遊得盡興,如果對我們的工作有不滿意的地方,敬請批評指正。

今天將由我帶領大家遊覽五嶽之一的西嶽華山,(華山被稱做西嶽與東嶽泰山並稱,最早見於《爾雅釋山》一書,西嶽這一稱呼據說是因周平王遷都洛陽,華山在東周京城之西,故稱“西嶽”)華山是五嶽中海拔最高的一座山,海拔2160。5米,也是五嶽中最險的一座山,自古以來“華山天下險”,“天下奇險第一山”之說,今天去華山看什麼呢?主要是去領略它的“險”,一般的山是斜坡呈“人”字形,而華山則是直上直下的,呈漢字的“且”(而且的且)字形,因爲華山是花崗岩的山體,經過自然的節理髮育,山石整片剝落,就形成了斧劈刀砍的山勢,顯得格外的峻秀峭拔,華山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一說是因華山頂上生長着千葉蓮花,所以得名,另一說因爲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座峯,這五座峯遠看山勢象蓮花一樣,所以謂之花山,驪道元的《水經注》中有華山“山高五千仞,削成而四方。遠而望之若華狀”。在古代華和花是通假字,所以又稱華山,大家現在就知道了,華山的名字得意於它的形狀,這名字很美,那麼山一定也很秀麗。

華山座落於西安市東130公里的華陰市,今天的行程是這樣安排的,大家乘坐我們的確旅遊車出市區後向東行駛,很快可以上高速,途經西安的臨潼區、渭南市、華縣來到華山腳下,因爲大家早上起得很早,大部分朋友都沒有用早餐,那麼到了華山腳下後先安排大家用早餐,用完早餐後,我們乘坐旅遊車進山,到達索道下面,我會爲大家辦理好索道上山,乘坐索道上山,我在北峯給大家指清線路,講明注意事項,把票發給大家,大山上留的時間約五個小時,請大家準時下山,乘我們的旅遊車返回西安,回到西安的時間大約是晚上七點多鐘,今天的行程就是這樣安排的。

介紹陝西華山的導遊詞 篇7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法門寺文化景區。該景區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城北10千米處的法門鎮,東距西安市110千米,西距寶雞市90千米,始建於東漢末年恆靈年間,至今約有1720xx年曆史,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爲舉國仰望的佛教聖地。20xx年法門寺文化景區建成並對外開放,景區佔地866666平方米,由山門廣場、佛光大道、法門寺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衆多雕塑組成。20xx年被評爲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佛光大道。此大道長1230米,寬108米。有深刻寓意:1代表這裏供奉着世界上唯一的釋迦牟尼指骨舍利,2代表新舊兩座寶塔,3代表佛法僧三寶的設計規劃,而0就是指萬物一切所有的衆生。而108指的是法師手持的念珠就是108顆,每拔去一顆佛珠就代表看破放下一種煩惱。佛光大道分爲主道和輔道。主道上陳列的是十尊菩薩和經幢。兩邊黃色柱狀體的就是佛教的聖物經幢,佛經經常刻於其上,象徵着佛法的智慧能夠降服一切煩惱。

各位朋友,請看佛光大道東側,那就是法門寺寺院。寺院面積約3萬平方米。始建於東漢末年恆靈年間,距今約有1720xx年曆史。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隋文帝時改稱“成實道場”,唐高祖李淵武德七年(公元620xx年)敕建並改名“法門寺”,被譽爲皇家寺廟。1981年8月24日,寶塔半邊倒塌。1986年政府決定重建,1987年2月底重修寶塔。地宮內出土的2499件大唐國寶重器,簇擁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間!這些稀世珍寶,在中國社會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術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各位朋友,請看這就是合十舍利塔,它莊嚴肅穆,氣勢恢宏,供奉着世界唯一的釋迦牟尼指骨舍利。合十舍利塔的造型,爲雙手合十,雙手合十表示了佛教的儀式特點、基本理念和人類追求和平的基本意願。合十舍利塔共六層,分地面及地宮部分。地宮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較古法門寺的神祕地宮大了100多倍,可容納20xx多人在其中活動。地宮內,南面供奉着四大天王、彌勒佛、韋馱菩薩,東西兩面供奉着千手觀音和地藏菩薩。地宮中心,供奉着釋迦牟尼佛化身佛,它的兩邊,侍立着阿難尊者、迦葉尊者。釋迦牟尼佛化身佛身前,有一個舍利寶函,佛祖的真身舍利就存放在這個寶函之中。每逢重大佛教節日,寶函才升起展示,供人瞻仰聖物。站在合十舍利塔上54米處,可以俯視整個文化景區,它分爲佛、法、僧三區,融天、地、人爲一體,匯衆生萬物於法門。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法門寺博物館。此館以20世紀中國最重大的唐代佛塔地宮考古發現爲建館機緣,以世界僅存的真身佛指舍利及罕見的大唐王朝宮廷奉納文物作爲博物館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的基礎,是國內首座以大唐宮廷珍寶和佛教藝術爲館藏特色的博物館,國寶級文物數量和等級以上文物數量佔館藏文物的比例,在國內博物館中獨佔鰲頭。已成爲西北獨具特色的大唐文化和佛教文化旅遊目的地。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法門寺唐代地宮。地宮發現於1987年,出土了唐朝數位皇帝供奉的大唐絕世珍寶2499件。其中,國寶級文物40件,一級以上文物148件,二級以上文物25件,三級文物62件。這些珍貴文物的發現,不僅爲研究唐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多種學科提供了實物證據,而且對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地宮出土的佛祖真身舍利和大唐寶藏創造了十項世界之最。

第一最:法門寺佛指舍利,是世界上有文獻記載和碑文證實的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聖物。

第二最:法門寺地宮,是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

地宮。

第三最:地宮文物陳列方式,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唐代密宗之金胎合曼曼荼羅遺規。

第四最:地宮27000多枚錢幣中,13枚玳瑁開元通寶是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絕無僅有的玳瑁幣。

第五最:地宮出土的整套宮廷茶具,是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等級最高、配套最完整的宮廷茶具。

第六最:地宮中出土的雙輪十二環大錫杖,長1.96米,是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體形最大、等級最高、製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

第七最:地宮中發現的13件宮廷祕色瓷,是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並有碑文證實的祕色瓷器。

第八最:地宮中發現的700多件絲織品,幾乎囊括了唐代所有的絲綢品類和絲織工藝,是唐代絲綢考古的空前大發現。

第九最:盛裝第四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寶函,是世界上發現的製作最精美、層數最多、等級最尚的舍利寶函。

第十最:安奉第三枚佛祖真身舍利的鎦金銀寶函,上面鎦刻金剛界四十五尊造像曼陀羅,是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密宗曼陀羅壇場。

介紹陝西華山的導遊詞 篇8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今天陪大家一同走進被譽爲“天下第一湯”的華清池參觀遊覽導遊員張咪。“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首詩大家都熟悉吧!

我們今天要參觀的就是李楊愛情的見證地——華清池。華清池呢,位於西安以東30公里處的驪山腳下,坐落在唐華清宮遺址之上,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內有自然造化的天然溫泉,景色優美,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國家5A級景區。

華清池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著名的沐浴遊覽聖地,並且享有“天下第一溫泉”的美譽。據史料記載,華清池已經有6020xx年的溫泉使用史和3020xx年的皇家園林建築史。西周曾在這個地方建立“驪宮”,秦時改名爲“驪山湯”,漢代擴建爲“漢驪宮”,唐太宗李世民的湯泉宮,唐高宗李治的溫泉宮,那麼到了唐代第七位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時候,他大興土木,再次擴建,新宮落成,命名“華清宮”,又因其以宮內的溫泉而著名,故名“華清池”。 正如我們剛纔所說的那樣,華清池是坐落於驪山腳下。驪山是秦嶺的一條支脈,海拔1300米左右,滿山的松柏,青翠欲滴,遠遠望去就有如一匹黑色的駿馬。古代又稱黑馬爲驪,故此得名。

好了,各位遊客,今天華清池的講解就到這裏,願華清池給您留下美好的記憶。祝您下站旅途愉快,謝謝!

介紹陝西華山的導遊詞 篇9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古城榆林。我是夕陽紅國際旅行社的金牌導遊胡姐,希望我們合作愉快!今天我們一起觀賞古城榆林的勝景——紅石峽。請隨我來!

紅石峽又名雄石峽。出榆林古城,沿榆溪河北行3公里,便到了東西對岸紅巖對峙,楊柳成蔭,長城穿峽而過,榆溪河奔騰其中的紅石峽。《榆林府志》上說:紅石峽“山皆紅石,環列若屏障,落日照之如霞起”,“山之兩崖,飛湍電轉,紅影外浮”,“峽中榆柳蔭映,鳧鷺唼呷”。所以遊人說,紅石峽風景幽美,像是江南,又似仙境,被稱爲萬里“長城第一勝景”。

關於紅石峽的起源,《榆林府志》說:宋朝時,榆林這一帶歸西夏國管。當時紅山有股泉水自穴中涌出南流。西夏國王李繼遷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派人障水別流,鑿石爲穴,埋葬祖先,復引水其上。因此,在紅石峽水庫的普濟橋東側原立碑一座:“西夏王李繼遷葬乃祖彝昌於此。”現碑已毀。

另一種說法是,1472年,餘子俊任延綏巡撫都御使,準備修長城。當時,紅山北邊,清水河的水汪了個大海子。海子中間的水寨中住着一夥搶奪蒙漢人民牛羊、糧食、衣物的水賊。爲消滅這夥強盜,餘子俊便派人在此鑿石爲渠,引海子的水從榆林城西南流入無定河。水退後,餘子俊派大軍消滅了這股強盜。當時,把鑿開的石峽叫紅石峽,引入的渠水叫榆溪河,兩岸鑿修的灌溉叫廣澤渠。

紅石峽東崖有宋元古剎雄山寺。廟門在峽南,內有石臺階。寺依山傍水,複道飛檐,樓、閣、亭相望。殿宇都是懸崖上鑿的石窟,約十多個。有“天門”、“地門”各一,都是隧道。“天門”從寺通至峽頂,中間有一閣叫“翠然閣”。從石崖內登臺階而上,站在峽頂俯視寺內廣澤渠,只見水圃成蔭、宛然如畫。“地門”從寺內通到峽底榆溪河岸邊,人們通行時須彎腰行走。寺內有石刻佛像,工藝精巧。峽兩岸普渡橋飛架東西,勢若長虹。峽內樹木青翠,羣花爭豔,流水清冽,景色宜人。夕陽西照時,如紅霞冉冉升起,故名“紅山夕照”,是榆林八景之一。

紅石峽名冠邊塞,舊時文官、武將、儒士來榆林,必在此地設宴諷詠唱和。因此,東西石壁題刻極多,題詞、題字、碑、碣大小多達160多塊,似一天然碑林。諸家書法各放異彩,字大者達6米,小者不及寸,真、草、隸、篆俱全,更有少見的蒙文石刻。真是文采飛揚,堪稱壯觀。“大漠金湯”、“長天鐵垛”、“天邊鎖陰”、“雄鎮三秦”等,刻畫了地勢的險要;“天外奇峯”、“翰海蓬萊”、“天開畫圖”、“天成雄秀”等到,歌頌讚美了此景此境的優美;“中外統一”、“漢蒙一家”及蒙文石刻,反映了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心願。尤其是大革命時期杜斌丞、劉志丹等榆林中學師生題刻的“力挽狂瀾”和抗日民族英雄馬占山將軍駐榆時親筆寫的“還我河山”,抒發了愛國志士誓保國土、振興中華的豪情壯志。晚清將領左宗棠所題“榆溪勝地”及對聯“白雲初晴如月之曙,黃唐在獨與古爲新”也頗有文采。著名教育家、書畫家,劉志丹的老師王森然先生書寫“紅石峽”三字刻鑲於峽亭之上,爲古蹟增輝。紅石峽豐富多樣的石刻,是長城書法藝術的一大寶庫。紅石峽是萬里長城中罕見的瀏覽勝地,是塞上明珠。

各位遊客朋友,聽了我的介紹,親眼目睹了紅石峽的人文奇觀。此時你對紅石峽更加了解了吧。歡迎再次遊賞,再見!

介紹陝西華山的導遊詞 篇10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本溪,非常榮幸能爲大家服務。今天我們要遊覽的景點是釣魚臺。

本溪釣魚臺位於南芬區郭家辦事處解放村一組,沈丹公路85公里處,與風景秀麗的解放大峽谷一脈相承,與細河毗鄰,曾有諸多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到此遊覽,具有千年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釣魚臺的景色四季分明。下面大家和我一起進入釣魚臺。

釣魚臺主要看點要數玉龍觀。玉龍觀是在一塊大石頭上建成的,這塊石頭有多大?多重?沒人能說得清楚。甚至它是從那一年落在這河水中的都無人知曉。還有靜臥石塊之上的玉龍觀始建於何年都沒人能說清,人們只是競相傳說着唐太宗李世民在這石塊上釣過魚。這就是釣魚臺的由來。我們現在進玉龍觀裏面看看。一進入玉龍觀大家能聞到禪香的味道,有一種別有洞天的感覺。甚至讓人難以置信,外觀如此精巧的它怎能容下那麼多殿,那麼多樓。東西殿、東閣樓、西塔樓、八卦樓、六合亭等亭臺樓閣,雕龍畫柱,鑲嵌在屋脊四角的五脊六獸像參悟到了世事真諦的世外高人,靜靜地聽着,看着。玉龍觀與其他寶剎名觀別無差異,在這裏我們能感覺到一種“養在深閨?宋詞?”的驚喜!玉龍觀的美不僅在於她建造在石頭之上的獨特,還在於她雖經歷動盪與浩劫卻仍保持固有的風骨和精髓,也在於這份高處不勝寒的能耐和魄力。

現在是秋天,暮秋的釣魚臺色彩有些凋零,白樺樹落盡了葉片,留下月白的樹幹;火紅的楓和晚霞一起被冷氣帶走,留下褐色的枝迎風搖曳;連那些小草也藏進泥土,留下一個等待下個春天的夢想……釣魚臺同她獨有的道觀都漸漸走近修行的時光,以迎接另一輪生命的復甦與輪迴。

各位遊客,我們這次釣魚臺之旅就到此結束了,大家今天參觀得高興嗎?有時間還可以再來喔!下次旅行再見!

介紹陝西華山的導遊詞 篇11

華山,《水經注》裏說:“遠而望之若花狀”,故名“花山”,因古代“花”、“華”通用,加上當地人的口音,故稱爲華山。華山與華夏緊密相連,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據清朝學者章太炎考證,“華夏”、“中華”都是因華山得名。早在《尚書》中就有華山的記載,《史記》中也記載有黃帝、堯、舜都曾到過華山巡遊。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數十位帝王也曾到華山進行過大規模的祭祀活動。

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首之一,海拔2154.9米,位於陝西省西安以東120公里歷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華陽市境內,北臨坦蕩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黃河,南依秦嶺,是秦嶺支脈分水脊的北側的一座花崗岩。憑藉大自然風雲變化的裝扮,華山的千姿萬態被有神有色的勾畫出來,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大家趕上隊伍,華山向以險要而聞名於天下,其之陡險位居五嶽之首。常言道:“自古華山一條路”。一路行過,必經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上天梯、蒼龍嶺等絕險要道。

大家看這個,這個就是華山鬆。華山鬆,雄球花黃色,基部圍有數枚卵狀匙形鱗片……樹幹可割取樹脂;樹皮可提取栲膠;針葉可提煉芳香油;種子可食用也可榨油。

希望大家能度過愉快的一天!下次我再和大家一起旅遊!

介紹陝西華山的導遊詞 篇12

西安鐘樓是一座體現明代中國民族建築風格的古建築。始建於 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廣濟街口,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移於現址,成爲一座綰轂東西、呼應南北的軸心建築。昔日樓上懸一口大鐘,用於報警報時,故名“鐘樓”。

鐘樓整體以磚木結構爲主,從下至上依次有基座、樓體及寶頂三部分組成。樓體爲木質結構,深、廣各三間,系“重檐三滴水”、“四角攢頂”建築形式。自地面至寶頂通高36米,面積1377.64平方米。基座爲正方形,高8.6米,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寬均爲6米的券形門洞,與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相通。樓分兩層,每層四角均有明柱迴廊、彩枋細窗及雕花門扇,尤其是各層均飾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繪等古典優美的圖案,是一座具有濃郁中國民族特色的宏偉建築,也是我國現能看到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鐘樓。屋檐四角飛翹,如鳥展翅,由各種中國古典動物走獸圖案組層的獸吻在琉璃瓦屋面的襯托下,給人以形式古樸、藝術典雅、色彩華麗、層次分明之美感。高處的寶頂在陽光下熠熠閃光,使這座古建築更散發出其金碧輝煌的獨特魅力。

由鐘樓北側臺階而上,一層大廳天頂“萬道霞光”的圓形彩繪圖案首先映入眼簾,四周伴有184塊由四季花卉組成的彩繪天花,鮮亮豔麗、栩栩如生。一層大廳的西牆上分別鑲嵌着三方碑刻 ,第一方是195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翻修鐘樓後留下的碑文記載;第二方是清乾隆五年大修後由陝西巡撫張楷書寫的《重修西安鐘樓記》碑;第三方是由陝西巡撫龔懋賢在鐘樓東遷後親筆提寫的《鐘樓東遷歌》碑,(這三塊牌匾由於鐘樓2樓展廳裝修的原因,已經被展櫃遮擋住了)將鐘樓的價值及封建統治階級的政治色彩給予恰如其分的體現和評價。

西安鼓樓是所存在中國最大的鼓樓,位於西安城內西大街北院門的南 端,東與鐘樓相望。鼓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後兩次重修。樓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擊鼓報時,故稱“鼓樓”。鼓樓橫跨北院門大街之上。鼓樓和鐘樓是一對孿生兄弟,相距僅半里,互相輝映,爲古城增色。鼓樓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比當初的鐘樓早建4年。樓基面積比鐘樓樓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傑秀麗不亞於鐘樓。古時樓上懸掛一面大鼓,傍晚時擊鼓向全城居民報時,故稱鼓樓。

主持修建鼓樓的有長興侯耿炳文、西安知府王宗周等人,據說是在微雨朦 朧之中爲鼓樓工程奠基的。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乾隆四年(公元1740年)曾先後兩次重修。據乾隆五年《重修西安鼓樓記》載,上年陝西小麥豐收,“隴有贏糧,畝有遺秉,民不俟命”,出現了“男娶女歸,禮興訟息”的太平景象,於是效法古事,重整鼓樓。長安縣令王瑞具體負責修繕事宜。重修後的鼓樓,面貌崇隆敞麗,燦然一新。登樓遠望,鬧市風光、秦川景色歷歷在目。

古時擊鐘報晨,擊鼓報暮,因此有“晨鐘暮鼓”之稱。同時,夜間擊鼓以報時,“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報5次。明代的西安城周長11.9公里,面積爲8.7平方公里,鼓樓地處西安城中部偏西南,爲使鼓聲能傳遍全城,就必須建造高樓,設置大鼓。明、清兩代,鼓樓周圍大多是陝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級衙門,這些衙門辦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離不開鼓聲,鼓聲亦成爲當時人們最熟悉的悅耳之聲了。李允寬所書寫的“聲聞於天”的匾額,畫龍點睛,說明了鼓樓的實際意義。樓內設有樓梯,登臨樓上,憑欄便能眺望全城景色。西安鼓樓是城內明清建築物的主要標誌和代表之一。

介紹陝西華山的導遊詞 篇13

小雁塔建於唐景豬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位於大薦福寺內。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訪,創建於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建於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爲他“獻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義淨曾居此譯經。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兒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爲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後,在開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園大門向北開,正好與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後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這座密檐式磚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層,現餘十三層,高43.38米,共 15級,現存13級,其平面呈正方形,底邊各長11.56米,每層迭澀出檐,南北兩面各開一門。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的青石門相。門框上佈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媚上的天人供養圖像,藝術價值很高。塔身從下面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顯得格外英姿颯爽。塔底南門入口的石質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的圖像,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於唐景豬年間,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稱“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歲,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長的歲月裏,經受了風雨的侵蝕和70餘次地震考驗,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陝西地震,據民間傳說,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寬約尺餘,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過了幾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來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後又有兩次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複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介紹陝西華山的導遊詞 篇14

你們好!歡迎您來到商南 . 商南因位於商山之南而得名 , 北魏景明元年 ( 公元 500 年 ) 置縣 , 那時叫南商縣 , 明成化十三年二次設縣 , 改爲商南縣 , 商南也叫鹿城 , 因爲西漢時期四皓之一的甪里先生曾在商南北邊的雙巔峯上隱居 , 山頂極像一對鹿角 , 後人爲了紀念甪里先生 , 稱商南爲鹿城 . 商南地處秦嶺東南麓 , 漢江流域 , 丹江水系,鄰湖北,近河南。此地雨熱同季 , 四季分明 , 冬無嚴寒 , 夏無酷暑 , 山環水繞 , 是一塊以丘陵爲主的山區。

商南地域地形複雜,歷來是兵家修養生息,重振旗鼓或新軍以進爲退的戰略要地,秦二世二年(前 208 年)漢劉邦納張良計,揮兵富水,築城屯兵,養精蓄銳,翌年,出五關,進關中,成帝業。明清時期,境內是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劉通,白蓮教,太平軍和官兵反覆激戰的地方,其中李自成三進三出,並留下築寨屯兵,取妻生子的軼事。抗戰的中後期,商南成爲前方的後方,後方的前方。

好朋友們,關於商南的歷史我就爲你講到這裏!下面我們將經過的是黨馬鄉,此地土地肥沃,糧食生產有小麥,玉米,紅薯。油料有花生,芝麻,是主要糧油區之一。土特產有核桃,柿子,楊桃等。境內有韓愈之女墓。關於黨馬鄉有一個有趣的歷史故事:傳說宋太祖趙匡胤,有一天來到西嶽華山和隱居在華山的著名道士陳摶下棋時。曾打賭若輸掉華山後,便獨自騎着他的棗紅馬,向東邊方向走去,當時正植中秋,恰逢這裏藥王廟會,走到廟前,陣陣鞭炮聲驚了趙匡胤的坐騎,馬兒脫繮東逃,趙匡胤追趕了數十里,在老君山下的河口處將馬兒捉住。然而,剛等他捉住時,又遇一家人辦喪事,鞭炮聲使這匹馬再次脫繮,又向東去,最後被一羣在田間幹活的農民擋住。後來爲了紀念這位皇帝在此發生的事情,稱當時失馬的地方爲試(失)馬,老君山下捉馬的地方爲捉馬溝,最終擋住馬的地方爲黨馬店。

朋友們,走過了黨馬,下一站是過風樓,這兒曾有先民遺留的一處景觀——“過風樓”,這“過風樓”是郭家坪先民和今人前往商南縣及白玉金絲峽的必經之處,據出土文物和商南縣誌記載,大約距今六至七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階段,商南縣丹江北岸,以郭家坪爲中心的先民遺址 13 處,出土大量文物, 1982 年 10 月被列爲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也說明商南很久以前就是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所以各位選擇來到這裏旅遊度假。

介紹陝西華山的導遊詞 篇15

各位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導遊員小導,歡迎大家來到秦始皇陵博物院參觀。秦始皇陵博物院是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爲基礎,以秦始皇遺址公園爲依託的一座大型遺址博物院。今天由我帶領大家參觀這“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它之所以被稱爲“世界第八大奇蹟”,是因爲1978年9月法國總理希拉剋在參觀後說:“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兵馬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 從此,“世界第八大奇蹟”便成了秦兵馬俑的代名詞。

那麼在參觀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被稱爲“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秦始皇,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位皇帝,姓贏名政,他13歲繼位,22歲加冕親政,39歲時力挽狂瀾,一統天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秦。統一以後,秦王嬴政認爲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自稱爲皇帝,爲了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秦始皇建立了以皇帝爲中心的三公九卿制度;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同統一法律、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和度、量、衡;修築通向全國各地的“馳道”、“直道”;統一車軌、統一思想、焚書坑儒、爲北擊匈奴、南平百越;在北京修築長城;在南方開鑿興安運河;秦朝的疆域逐漸擴大。

1973年4月,幾位農民在抗旱打井時意外發現了許多陶俑殘片和古代青銅兵器開始,經考古工作者的鑽探、發掘,目前共發現三座兵馬俑坑,我們按照發現的先後順序編爲一號坑、二號坑和三號坑。

現在,展現在您面前的就是兵馬俑一號坑,它是整個軍陣的主體,也是三個俑坑中最大的一個。它東西長230米、寬62米、均深爲5米、面積爲14260平方米,相當於兩個足球場那麼大,爲坑道土木建築結構。經探測,看出土陶俑6000餘件,戰車50餘乘,是一個戰車、步兵混合編組的長方形軍陣。一號坑由前鋒、主體、側翼、後衛組成,整個大軍基本面東而立。前鋒分三排,站在俑坑最東端的長廊裏,均手持長兵器;南北兩側合尾端分別站着一列面向外的武士傭,他們是方陣的兩翼合後衛,擔任着整個軍陣的警戒任務,防止敵人旁敲側擊或從背後偷襲;在由10道隔牆隔開的11個過道里,排列着38路面向東的縱隊,每路中間都排有駟馬戰車,而陶俑則身披鎧甲,手持長兵器,他們是一號坑的主體。參觀到這裏,有人就會問,像這樣氣勢恢宏的兵馬俑是怎樣製作出來的呢?我們說秦俑的製作過程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即“模塑結合、分段製作、入窯燒製、出窯彩繪”。他們是以泥土爲原料,模塑結合,再輔以推、捏、刮、刻等技法,然後燒製而成的,燒製時的溫度一般在950——1050攝氏度之間。

現在我們來參觀二號坑,二號坑是1976年4月23日發現的,位於一號坑東端以北20米,面積只有一號坑的一半,約爲6000平方米,據推測可出土陶俑、陶馬1300餘件。二號坑是一個由步兵、騎兵、車兵、弩兵共同組成的曲尺型軍陣,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個是弩兵陣,在俑坑東端突出的部分;第二個是位於南半部的車兵陣;第三個是位於中部的位於中部的由戰車、車兵、步兵、騎兵混編的縱陣;第四個是位於北半部的騎兵陣。這四個方陣有機結合,能守能攻,自我保護能力強,反應敏捷,可謂是“大陣套小陣,大營套小營,陣中有陣,營中有營”,是當時世界上反應最快的軍陣。二號坑是正在發掘中的俑坑,經初步挖掘,出土了很多典型的陶俑,其中有將軍俑、跪射俑、立射俑、騎兵俑、鞍馬俑等。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跪射傭,他左腿蹲曲,右腿跪地,上身挺直,雙目凝視左前方,手握弓弩,做準備射擊狀,造型真實而優美,是秦兵馬俑雕塑藝術的代表作,再看看旁邊的這座將軍傭,他頭戴雙卷尾鶡冠,身着雙重戰袍,腳蹬翹尖履,雙手交叉做拄劍狀,顯得氣度不凡,甲衣上共有8朵花結,顯示出他軍階的高貴,塑塑造出了一位果敢睿智的秦軍高級指揮官的形象。

大家可能都聽過“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這句名言,那麼秦始皇的這支地下軍隊,它的指揮中心又會是什麼樣的呢?相信三號坑的參觀將會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答覆。三號坑是三座俑坑中最小的一座,面積僅爲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僅有四馬、一車和68件陶俑。坑內武士環繞周壁、兩兩想向,夾道式排列,手中所持的是一種無刃兵器——銅殳。在二號坑的北廂房內還發現了殘鹿角一件,動物朽骨一堆,可能是專供戰前占卜或祈禱所用的。縱觀三號坑的佈局並結合史料分析,專家們得出了一致的結論,這裏是整個軍陣的指揮中心——軍幕。

如果說兵馬俑是奇蹟,那麼銅車馬則是奇蹟中的奇蹟。1980年在秦陵西側20米處,發掘出土了兩座大型彩繪銅車馬,按照發現的順序分別命名爲一號和二號銅車馬。當時它們都被埋在了7米深的坑裏,外面用一個木槨裝着,因年代久遠木槨腐朽,上面填土重壓,銅車馬被砸成3000多個碎片。但慶幸的是,車馬坑未被盜掘,車的原始位置,車輿結構、系架關係基本清楚,經過考古學家近八年的修復,終於恢復了原貌,其中秦陵一號銅車馬修復技術在1997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據考證,這兩輛銅車馬的體積均爲真車真馬的1/2,它們處處都是依照真人、真車、真馬製造的,當時秦始皇曾經五次巡遊天下,這兩乘車就是秦始皇車隊中的兩輛。當年,這兩乘銅車馬的出臺曾使多少人讚歎不已!因此它們被稱爲“青銅器之冠”。

下面,我們看到的是兩輛銅車馬修復後的實物。銅車馬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之一,象徵着皇帝鑾駕的一部分。前車駕車人站立駕車,後車駕車坐姿駕車,根據古代的“立式爲高,坐式爲安”的原則,我們把前車叫“立車”,後車叫“安車”,是供主人出行乘坐。前車“立車”車體較小,通長2.25米,高1.52米,總重量1061公斤。高高的車棚蓋似車廂撐起的一柄傘,既能遮陽避雨,又使乘車者遠望四周,“傘”頂呈圓形,車廂爲橫向長方形,因爲古代的人以爲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每個車輪上有三十根輻條,古代人以三十天爲一個月,以車輪象徵着日月輪轉。當車子轉動起來,駕車人立於其中,頭頂天,腳踩地,就將一個“天圓地方”,日月輪迴的宇宙觀念蘊含其中。接下來,我們看二號車“安車”,安車結構較爲複雜,通長3.17,通高1.06米,總重量1241公斤。車上有一橢圓形的車棚蓋,車廂分爲前後兩室,前室較小,供御手乘坐,後室寬大,有三窗一門,是主人乘坐的。此車也叫轀輬車,門窗“開之則涼,閉之則溫”。公元前,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途中病死於河北沙丘,就用的是這種車運回咸陽的。

秦始皇兵馬俑自開館以來,已接納了海內外遊客4000多萬人,但目前發現的仍只是秦陵的冰山一角,隨着博物館的建成,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秦陵會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五洲賓朋的到來。屆時,歡迎大家再次光臨!

好了,今天秦兵馬俑博物館的講解到這裏就結束了,謝謝大家。

介紹陝西華山的導遊詞 篇16

尊敬的各位旅客:

你們好!

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小丁”,名字叫丁一航。今天,

就由我來爲大家介紹驪山。

我們首先來到了驪山腳下,感覺驪山很高,突兀森鬱,樹

木非常多,讓我們來乘坐驪山索道吧,在上面,看臨潼非常

大,非常壯觀。有人這樣稱讚過:南視廣臨潼,西看古長安,

北望渭河水,俯覽華清宮,因此許多人看了都感到非常吃驚。

現在,我們來到了驪山頂上,先來到了鳥語林,林裏有許許多

多的鳥類,如:白鴿、鸚鵡,路上還可以看到野山雞。可以讓

人感覺到有一種大自然的感覺。接下來我們來到了道廟,裏面

曾是陝西省著名道人的聚集之地,至今裏面還有一些僧人在裏

面拜佛、唸經,我們也可以進去拜佛、求籤,以求平安。然後

我們來到了烽火臺,這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時的地方,當

時,周幽王得到了一個美女,名叫褒姒,但她整天悶悶不樂

的,周幽王爲了讓他笑,就聽信了奸臣的話,在烽火臺上點

火,諸侯以爲敵人來了就領兵來看,結果撲了空,褒姒看了,

就給笑了起來。後來,敵人真的來了,諸侯以爲是周幽王在和

褒姒玩,就沒來,結果周幽王被捕,周朝便衰落起來了,這就

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下面我

們來到的地方也同樣具有歷史意義,是“西安事變”的兵諫

亭,當時楊虎城、張學良等人帶兵在此地威脅蔣介石聯共抗

日,蔣介石被逼無奈,只得同意。後來,纔有了“國共合

作”。因此這個地方在全中國都非常有名。

介紹陝西華山的導遊詞 篇17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今天由我帶領大家到西安臨潼出土的秦兵馬俑參觀。

秦兵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是上是絕無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擬軍陣的排列,生動的再現了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

現在已發掘出三個俑坑,每個俑坑中都有兵馬俑,共八千多個。一號坑最多,兵馬俑近六千多個。

現在一號坑上已蓋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廳。請大家向前看,這就是我所說的拱形大廳。大家請隨我來到大廳上。請往下看,這些兵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齊,排成了一個巨大的長方形軍陣。

大家現在看到的兵馬俑似乎“一摸一樣”,但是,如果仔細端詳,就會發現它們神態各異。下面我就來介紹幾種兵馬俑:

這是將軍俑,他身材魁梧,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一看就是久經沙場;這是武士俑,他們身高有1.8米,體格健壯,手持兵器,整裝待發;武士俑一旁就是騎兵俑,騎兵傭上身穿短甲,下身穿着緊口褲,右手持繮繩,左手持弓箭,好像隨時準備上馬衝殺。

下面,大家自己遊玩,我提幾點要求:1、大家不要在兵馬俑上亂寫亂畫。2、果皮紙屑不要亂丟。3、小朋友不要騎在陶馬上。

祝大家旅遊愉快!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爲殉葬品爲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爲“世界第八大奇蹟”,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爲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爲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介紹陝西華山的導遊詞 篇18

各位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導遊員小導,歡迎大家來到秦始皇陵博物院參觀。秦始皇陵博物院是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爲基礎,以秦始皇遺址公園爲依託的一座大型遺址博物院。今天由我帶領大家參觀這“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它之所以被稱爲“世界第八大奇蹟”,是因爲1978年9月法國總理希拉剋在參觀後說:“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兵馬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 從此,“世界第八大奇蹟”便成了秦兵馬俑的代名詞。

那麼在參觀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被稱爲“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秦始皇,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位皇帝,姓贏名政,他13歲繼位,22歲加冕親政,39歲時力挽狂瀾,一統天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秦。統一以後,秦王嬴政認爲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自稱爲皇帝,爲了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秦始皇建立了以皇帝爲中心的三公九卿制度;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同統一法律、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和度、量、衡;修築通向全國各地的“馳道”、“直道”;統一車軌、統一思想、焚書坑儒、爲北擊匈奴、南平百越;在北京修築長城;在南方開鑿興安運河;秦朝的疆域逐漸擴大。

1973年4月,幾位農民在抗旱打井時意外發現了許多陶俑殘片和古代青銅兵器開始,經考古工作者的鑽探、發掘,目前共發現三座兵馬俑坑,我們按照發現的先後順序編爲一號坑、二號坑和三號坑。

現在,展現在您面前的就是兵馬俑一號坑,它是整個軍陣的主體,也是三個俑坑中最大的一個。它東西長230米、寬62米、均深爲5米、面積爲14260平方米,相當於兩個足球場那麼大,爲坑道土木建築結構。經探測,看出土陶俑6000餘件,戰車50餘乘,是一個戰車、步兵混合編組的長方形軍陣。一號坑由前鋒、主體、側翼、後衛組成,整個大軍基本面東而立。前鋒分三排,站在俑坑最東端的長廊裏,均手持長兵器;南北兩側合尾端分別站着一列面向外的武士傭,他們是方陣的兩翼合後衛,擔任着整個軍陣的警戒任務,防止敵人旁敲側擊或從背後偷襲;在由10道隔牆隔開的11個過道里,排列着38路面向東的縱隊,每路中間都排有駟馬戰車,而陶俑則身披鎧甲,手持長兵器,他們是一號坑的主體。參觀到這裏,有人就會問,像這樣氣勢恢宏的兵馬俑是怎樣製作出來的呢?我們說秦俑的製作過程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即“模塑結合、分段製作、入窯燒製、出窯彩繪”。他們是以泥土爲原料,模塑結合,再輔以推、捏、刮、刻等技法,然後燒製而成的,燒製時的溫度一般在950——1050攝氏度之間。

現在我們來參觀二號坑,二號坑是1976年4月23日發現的,位於一號坑東端以北20米,面積只有一號坑的一半,約爲6000平方米,據推測可出土陶俑、陶馬1300餘件。二號坑是一個由步兵、騎兵、車兵、弩兵共同組成的曲尺型軍陣,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個是弩兵陣,在俑坑東端突出的部分;第二個是位於南半部的車兵陣;第三個是位於中部的位於中部的由戰車、車兵、步兵、騎兵混編的縱陣;第四個是位於北半部的騎兵陣。這四個方陣有機結合,能守能攻,自我保護能力強,反應敏捷,可謂是“大陣套小陣,大營套小營,陣中有陣,營中有營”,是當時世界上反應最快的軍陣。二號坑是正在發掘中的俑坑,經初步挖掘,出土了很多典型的陶俑,其中有將軍俑、跪射俑、立射俑、騎兵俑、鞍馬俑等。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跪射傭,他左腿蹲曲,右腿跪地,上身挺直,雙目凝視左前方,手握弓弩,做準備射擊狀,造型真實而優美,是秦兵馬俑雕塑藝術的代表作,再看看旁邊的這座將軍傭,他頭戴雙卷尾鶡冠,身着雙重戰袍,腳蹬翹尖履,雙手交叉做拄劍狀,顯得氣度不凡,甲衣上共有8朵花結,顯示出他軍階的高貴,塑塑造出了一位果敢睿智的秦軍高級指揮官的形象。

大家可能都聽過“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這句名言,那麼秦始皇的這支地下軍隊,它的指揮中心又會是什麼樣的呢?相信三號坑的參觀將會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答覆。三號坑是三座俑坑中最小的一座,面積僅爲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僅有四馬、一車和68件陶俑。坑內武士環繞周壁、兩兩想向,夾道式排列,手中所持的是一種無刃兵器——銅殳。在二號坑的北廂房內還發現了殘鹿角一件,動物朽骨一堆,可能是專供戰前占卜或祈禱所用的。縱觀三號坑的佈局並結合史料分析,專家們得出了一致的結論,這裏是整個軍陣的指揮中心——軍幕。

如果說兵馬俑是奇蹟,那麼銅車馬則是奇蹟中的奇蹟。1980年在秦陵西側20米處,發掘出土了兩座大型彩繪銅車馬,按照發現的順序分別命名爲一號和二號銅車馬。當時它們都被埋在了7米深的坑裏,外面用一個木槨裝着,因年代久遠木槨腐朽,上面填土重壓,銅車馬被砸成3000多個碎片。但慶幸的是,車馬坑未被盜掘,車的原始位置,車輿結構、系架關係基本清楚,經過考古學家近八年的修復,終於恢復了原貌,其中秦陵一號銅車馬修復技術在1997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據考證,這兩輛銅車馬的體積均爲真車真馬的1/2,它們處處都是依照真人、真車、真馬製造的,當時秦始皇曾經五次巡遊天下,這兩乘車就是秦始皇車隊中的兩輛。當年,這兩乘銅車馬的出臺曾使多少人讚歎不已!因此它們被稱爲“青銅器之冠”。

下面,我們看到的是兩輛銅車馬修復後的實物。銅車馬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之一,象徵着皇帝鑾駕的一部分。前車駕車人站立駕車,後車駕車坐姿駕車,根據古代的“立式爲高,坐式爲安”的原則,我們把前車叫“立車”,後車叫“安車”,是供主人出行乘坐。前車“立車”車體較小,通長2.25米,高1.52米,總重量1061公斤。高高的車棚蓋似車廂撐起的一柄傘,既能遮陽避雨,又使乘車者遠望四周,“傘”頂呈圓形,車廂爲橫向長方形,因爲古代的人以爲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每個車輪上有三十根輻條,古代人以三十天爲一個月,以車輪象徵着日月輪轉。當車子轉動起來,駕車人立於其中,頭頂天,腳踩地,就將一個“天圓地方”,日月輪迴的宇宙觀念蘊含其中。接下來,我們看二號車“安車”,安車結構較爲複雜,通長3.17,通高1.06米,總重量1241公斤。車上有一橢圓形的車棚蓋,車廂分爲前後兩室,前室較小,供御手乘坐,後室寬大,有三窗一門,是主人乘坐的。此車也叫轀輬車,門窗“開之則涼,閉之則溫”。公元前,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途中病死於河北沙丘,就用的是這種車運回咸陽的。

秦始皇兵馬俑自開館以來,已接納了海內外遊客4000多萬人,但目前發現的仍只是秦陵的冰山一角,隨着博物館的建成,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秦陵會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五洲賓朋的到來。屆時,歡迎大家再次光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