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昭陵導遊詞(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7K

陝西昭陵導遊詞 篇1

昭陵陵園周長60公里,佔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餘座,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了120xx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上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徐懋功、尉遲敬德、程咬金、張士貴、鄭仁泰、長樂公主、韋貴妃等40餘座陪葬墓,建成了昭陵博物館。

陝西昭陵導遊詞(精選17篇)

昭陵博物館位於昭陵陵園中心的李勣(徐懋功)墓前,在陝西省禮泉縣煙霞鎮,西距縣城15公里,北距陵山11公里,是一座遺址型博物館。館內藏有文物8000餘件,現有陳列室四座,即昭陵文物精品展陳列室,唐墓壁畫陳列室,碑石陳列室兩座(昭陵碑林),四座陳列室共集中展示昭陵陵園近40座陪葬墓出土的精品文物400餘件(組)。

在昭陵文物精華展廳裏,陳列着昭陵祭壇遺址和部分陪葬墓出土的大批珍貴文物,其中有昭陵獨有的彩繪釉陶和絢麗多彩的唐三彩。張士貴墓出土的貼金彩繪文武官俑被定爲國寶級文物。唐墓壁畫陳列室展出諸多出陪葬墓出土的大量壁畫,是唐代政治、外交、文化和軍事活動的視覺再現。昭陵碑林始建於1974年,共收集昭陵六駿碑、唐太宗像碑、昭陵圖碑等60餘通,多件爲國家一級文物。

陝西昭陵導遊詞 篇2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被譽爲 天下名陵 。位於禮泉縣東北45華里的九宗山主峯,因山爲陵。站在坦蕩的關中平原上,遙望雲霧繚繞的九峻山,矚目高聳的主峯,確如明代詩人趙崡所描述的 衆山忽破碎,突兀一青峯 。

九峻山乃天下名山,海拔1188米。虎踞渭北,氣掩關中,九樑拱舉,一峯獨秀。加以浩浩渭水素帶其前,滔滔注水透道其後,襯托得陵山主峯更加孤聳回絕。九峻山主峯更有其多變的魅力,從正南方向望去,呈圓錐形,很有 刺破青天愕未殘 的氣勢;從東南方問望去,卻成三峯聚會,活像一座筆架,因而,徑陽、三原一帶人叫它 筆架山 ;從西南方向望去,又呈覆鬥型,很有點像日本的富土山。

這些,給昭陵染上了神奇與浪漫的色彩。可想當年,陵區內遮天蔽日的蒼松翠柏,氤氳於九峻山頭的薄霧與雲霄,自當更增添了這座帝王陵墓森嚴與玄祕的氣氛。登上陵頂,勁風呼嘯,亂雲飛渡。南瞰秦川,北望沙塞,左顧寒門,右盼乾陵。覽物思情,襟胸忽放,追憶先祖功業,激勵人生志節,倒還真有點 更疑天路近,夢與白雲遊 的感覺,於休閒之時覓得此番情趣,不亦樂乎。號稱 昭陵 ,李世民是唐代第二個皇帝,也是唐王朝的開國之君。他的陵墓是唐代帝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也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

陵園佔地面積三十萬畝,周長60公里,轄四個鄉,陵園內有187座皇親國戚和文臣武將的陪葬墓。

昭陵陵園是一座豐富的文物寶庫。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十四座陪葬墓,其中長樂公主、韋妃、燕妃墓等出土了大量珍貴的壁畫和文物精品。昭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昭陵博物館展示了昭陵碑林和陪葬墓出土的大批珍貴文物。

陝西昭陵導遊詞 篇3

昭陵博物館是一所展示初唐文化及歷史的專題性博物館。昭陵博物館保存的大量歷史文物,不僅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而且是反映唐代前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珍貴資料。位於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西側,距離禮泉縣17公里,與昭陵相距14公里。

昭陵是唐代第二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陵墓。昭陵博物館內,除李勃墓外,還包括兩個碑石陳列室和出土文物、雕刻繪畫展廳。除展出近年來發掘出土的十多座陪葬墓中文物外,主要陳列昭陵範圍出土的各式唐代碎石與墓誌銘。因爲這些碎石獨有的巨大書法藝術價值,這座博物館又被人稱爲“昭陵碑林”。

唐太宗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陝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位於陝西省禮泉縣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西距西安市70公里,咸陽市30公里,咸陽國際機場25公里。1961年,國務院公佈昭陵爲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爲“3A”級旅遊景區。

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了120xx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瞭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昭陵陵園長60公里,佔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餘座,被譽爲“天下名陵”,是我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

陝西昭陵導遊詞 篇4

現在的貴妃墓爲一半坡上的小陵園,大門頂額橫書“楊氏貴妃之墓”園內正面一座三間的仿古式獻殿,過獻殿即是墓冢,高3米,封土四周砌以青磚。傳說婦女用貴妃墓上的土搽臉,可去掉臉上的黑斑,使面部肌肉細膩白嫩。因此,其墓土被稱爲“貴妃粉”,遠近婦女爭相以土搽臉,連外地遊人也要帶包墓上回去,於是墓堆越來越小,守墓人不斷給墓堆添上,但不久又被人取光。爲了保護墳墓,只好用青磚將其包砌。這樣,人們就再也無法從墓上取上了。墓前有一碑樓,上刻:“唐玄宗貴妃楊氏墓”。遊人至此讀詠周圍迴廊上的古人詩作,可以明史,可以抒懷,當別有一番情趣。

現在,在貴妃墓後的半坡上,修了一亭,亭邊用潔白的漢白玉雕了一尊高近3米的貴妃站像。她表情凝重,目光向着坡下。似乎在想着什麼!楊貴妃墓現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陝西昭陵導遊詞 篇5

楊貴妃,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陽市)人,後遷至蒲州永樂縣(今山西芮城)。小名玉環。其父楊玄湖。玉環早年喪母,其叔父將其養九她通曉音律,能歌善舞,原爲唐玄宗李隆基十八於壽王李瑁妃。公元736年屆惠妃死。唐玄宗將其召入宮中,爲女官。在初次見玄宗時穿道士服。故號太真。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封爲貴妃,受到玄宗寵愛,父、兄、姐妹皆因之顯貴.堂兄楊國忠被封爲宰相,操縱朝政,勢傾天下,使唐政府政治腐敗,國勢漸微,天寶十五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軍陷洛陽,破潼關,京師震動。玄宗帶楊貴妃逃往四川。途經馬坡,以右彪武軍大將軍陳玄禮爲首的隨軍將士,以楊貴妃和楊國忠倡亂誤國,憤而殺死楊國忠,逼玄宗將楊貴妃縊死。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對這一事件有生動細緻的描寫:“九重城翩煙塵生,幹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楊貴妃死後即葬於馬坡。

據文獻記載,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王朝軍隊收復長安,玄宗回來,曾密令人將楊貴妃遷葬。因此該墓究竟是原來的墓還是遷葬後的墓,或者是楊貴妃的衣冠冢,尚無確徵。

陝西昭陵導遊詞 篇6

李勃死後,唐高宗爲他修建了陵墓。他的墓家由3個高約6丈的錐形土堆組成,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3個山頭,象徵陰山、鐵山和烏德鍵山,意思是爲表彰他生前破突撅之戰功。這座墓前有一遍石碑,高5.6米,碑座爲1.2米巨龜形,碑首雕刻6條龍。碑文由唐高宗李治親自撰書。武則天稱帝時,李勳的孫子徐敬業起兵討伐。李顛不但被剝奪官爵,他的墳墓也曾經被挖開,棺材被劈碎。武則天死後,唐中宗爲李勃追復官爵,並重新安葬。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昭雪平反後重新修復的李勃墓。墓前有石人1對,左側有石羊、右側有石虎各3對。墓內出土的一頂三樑進德冠,是目前發現的唯一唐帽。還有一幅《歌舞圖》,也是研究唐代舞蹈的極爲珍貴的資料。在其他很多陪葬墓中也出土了神態各異的胡桶和駱駝桶,這些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初唐時期“絲綢之路”的盛況,體現着初唐時期中國各民族的大融合。

50多年來,從昭陵及其陪葬墓裏發現和出土了大量碑石和墓誌銘。這些碑石不僅是研究我國書法藝術的寶貴實物資料,也是研究唐代歷史的稀有文字資料。因爲這些碑石和墓誌的內容除對死者歌功頌德外,對其官品職務、重要功績及立功年代也有較詳細的記載,這些都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重大事件有着密切的聯繫。

陝西昭陵導遊詞 篇7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被譽爲 天下名陵。位於禮泉縣東北45華里的九宗山主峯,因山爲陵。站在坦蕩的關中平原上,遙望雲霧繚繞的九峻山,矚目高聳的主峯,確如明代詩人趙崡所描述的 衆山忽破碎,突兀一青峯。

九峻山乃天下名山,海拔1188米。虎踞渭北,氣掩關中,九樑拱舉,一峯獨秀。加以浩浩渭水素帶其前,滔滔注水透道其後,襯托得陵山主峯更加孤聳回絕。九峻山主峯更有其多變的魅力,從正南方向望去,呈圓錐形,很有刺破青天愕未殘 的氣勢;從東南方問望去,卻成三峯聚會,活像一座筆架,因而,徑陽、三原一帶人叫它 筆架山;從西南方向望去,又呈覆鬥型,很有點像日本的富土山。

這些,給昭陵染上了神奇與浪漫的色彩。可想當年,陵區內遮天蔽日的蒼松翠柏,氤氳於九峻山頭的薄霧與雲霄,自當更增添了這座帝王陵墓森嚴與玄祕的氣氛。登上陵頂,勁風呼嘯,亂雲飛渡。南瞰秦川,北望沙塞,左顧寒門,右盼乾陵。覽物思情,襟胸忽放,追憶先祖功業,激勵人生志節,倒還真有點更疑天路近,夢與白雲遊 的感覺,於休閒之時覓得此番情趣,不亦樂乎。號稱 昭陵,李世民是唐代第二個皇帝,也是唐王朝的開國之君。他的陵墓是唐代帝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也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

陝西昭陵導遊詞 篇8

初唐盛行楷書,最著名的書法家有歐陽詢、儲遂良、虞世南和薛棱,號稱“初唐四大家”。在這裏可以看到他們的典範佳作。例如,豬遂良所書的房玄齡碑,書法秀逸柔婉,筆力豐滿;歐陽詢所書的溫彥博碑,字體疏朗,筆力道勁,是歐陽詢傳世的最後一件作品。美中不足的是,這些碑石均有破損。這批藝術瑰寶在20世紀20年代曾遭令人痛心的破壞。當時軍閥混戰,碑石無人過問,一些不法書商勾結地方官吏,將碑石拓片出售,價格高達20__兩銀子。爲了進一步擡高價格,他仰拓片後把碑上關鍵的字,如時間、人名、地名砸毀,讓後人再拓不出完整碑文。後來的拓碑者也如法炮製,以致有的碑石甚至被砸成兒段。

昭陵及其陪葬墓出土文物中數量最多的是陶桶。這種彩繪釉陶桶的製作工藝也很獨特:它以瓷土作胎,焙燒成型後,施以鉛釉,然後再經燒製便成釉桶。昭陵出土的這種彩繪釉陶桶造型美觀,姿態多樣,神情生動。多種多樣的髮型和服飾反映了當時的物質文明和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例如披翻領長大衣的男立桶,着翻領袍的女站桶和頭戴翻沿帽、足登小蠻靴的騎馬女桶等。還有頭戴翻沿帽、敞胸襟、滿臉絡綢胡、深目高鼻的陶桶,很明顯,這些都是西域人的形象。攜帶水葫蘆及野雞、野兔的駱駝,則表現商旅們在“絲綢之路”上長途跋涉的情景。彩繪釉陶桶僅流行於初唐,是這一時期特有的,爲我們研究這一時期的文化藝術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陝西昭陵導遊詞 篇9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被譽爲 天下名陵 。位於禮泉縣東北45華里的九宗山主峯,因山爲陵。站在坦蕩的關中平原上,遙望雲霧繚繞的九峻山,矚目高聳的主峯,確如明代詩人趙崡所描述的 衆山忽破碎,突兀一青峯 。

九峻山乃天下名山,海拔1188米。虎踞渭北,氣掩關中,九樑拱舉,一峯獨秀。加以浩浩渭水素帶其前,滔滔注水透道其後,襯托得陵山主峯更加孤聳回絕。九峻山主峯更有其多變的魅力,從正南方向望去,呈圓錐形,很有 刺破青天愕未殘 的氣勢;從東南方問望去,卻成三峯聚會,活像一座筆架,因而,徑陽、三原一帶人叫它 筆架山 ;從西南方向望去,又呈覆鬥型,很有點像日本的富土山。

這些,給昭陵染上了神奇與浪漫的色彩。可想當年,陵區內遮天蔽日的蒼松翠柏,氤氳於九峻山頭的薄霧與雲霄,自當更增添了這座帝王陵墓森嚴與玄祕的氣氛。登上陵頂,勁風呼嘯,亂雲飛渡。南瞰秦川,北望沙塞,左顧寒門,右盼乾陵。覽物思情,襟胸忽放,追憶先祖功業,激勵人生志節,倒還真有點 更疑天路近,夢與白雲遊 的感覺,於休閒之時覓得此番情趣,不亦樂乎。號稱 昭陵 ,李世民是唐代第二個皇帝,也是唐王朝的開國之君。他的陵墓是唐代帝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也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

陵園佔地面積三十萬畝,周長60公里,轄四個鄉,陵園內有187座皇親國戚和文臣武將的陪葬墓。

昭陵陵園是一座豐富的文物寶庫。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十四座陪葬墓,其中長樂公主、韋妃、燕妃墓等出土了大量珍貴的壁畫和文物精品。昭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昭陵博物館展示了昭陵碑林和陪葬墓出土的大批珍貴文物。

陝西昭陵導遊詞 篇10

西安碑林創建於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目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列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誌一千多塊。這裏碑石如林,故名碑林。西安碑林內容豐富,它既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又彙集了古代的文獻典籍和石刻圖案;記述了我國文化發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因而馳名中外。

碑林博物館位於西安市文昌門內三學街15號,原爲陝西省博物館,建於1944年。它是在具有900多年曆史的“西安碑林”基礎上,利用西安孔廟古建築羣擴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陳列歷代碑石、墓誌及石刻造像爲主的藝術博物館。館區由孔廟、碑林、石刻藝術室三部分組成,現有館藏文物

11000餘件,11個展室,陳列面積4900平方米。博物館本身即爲孔廟舊址,其建置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照壁、牌坊、泮池、櫺星門、華表、戟門、碑亭、兩廡等明清建築保存至今,並遵循着孔廟固有的建築格局,組成了一個綠樹掩映、古樸典雅的庭院式建築羣。碑林博物館各陳列室主要展品介紹

第一陳列室陳列的是《開成石經》,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左氏傳》、《論語》、《孝經》、《爾雅》等12部經書,計60多萬字,用石114方。清代補刻的《孟子》也陳列於此,合稱《十三經》。這些經書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之書。當時爲避免文人學士們在傳抄經書時出現錯誤,以及永久保存,就把經書刻在石碑上作爲範本,立於長安城國子監內,以供校對。《開成石經》是目前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經書。

第二陳列室陳列書法名碑,以唐代爲主。內容上,《大秦景教流傳中國碑》、《不空和尚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寶貴資料。書法價值上,虞世南《孔子廟堂碑》、褚遂良《同州聖教序碑》、歐陽詢《黃甫誕碑》、歐陽通《道因法師碑》、張旭《斷千字文》、柳公權《玄祕塔碑》,以及僧懷仁集王羲之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顏真卿《多寶塔碑》、《顏家廟碑》等,無一不是從古至今書法愛好者學習的範本。其中僧懷仁花費20xx年心血,從內府藏王羲之墨跡中集字刻成的《聖教序碑》,再現了書聖王羲之秀勁超逸的書風,加之碑文由唐太宗作序、唐高宗作記,頌揚了卓越的佛學家玄奘,又有玄奘寫的謝表及心經,被譽爲“三絕碑”。

第三陳列室陳列是由漢至宋代的各種書法字體名碑。篆書有唐《美原神泉詩序》等,隸書有漢《曹全碑》等,楷書有唐《臧懷恪碑》、《郭家廟碑》、《顏勤禮碑》等,行書有唐《慧堅禪師碑》等,草書有隋《智永千字文碑》、唐《懷素千字文》、張旭《肚痛帖》等,都是馳名中外的書法瑰寶。

第四陳列室陳列的是宋至清代名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頫、祝允明等的詩文書跡,以及明清時期有珍貴史料價值的碑石。還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種線刻畫,其中宋刻《唐太極宮殘圖》、《唐興慶宮圖》,清刻《太華山全圖》、《關中八景》等,對研究古代建築和旅遊勝蹟都有參考價值。

陝西昭陵導遊詞 篇11

西嶽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山嶽之一,位於華陰市城南,海撥2200 米,北瞰黃河,南依秦嶺,"遠而望之若花狀"(《水經注》),故有其名。又因其西臨少華山,古稱太華山。爲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這裏有譽爲關中八景之一的"華嶽仙掌"。

華山以奇險峻秀而馳名天下,自山麓至絕頂,名勝古蹟極多,廟宇道觀,亭臺樓閣,雕塑石刻隨處可見,險徑奇石,鬼斧神工,更有云海勁鬆,引人入勝。山頂有朝陽(東峯)、落雁(南峯)、蓮花(西峯)三峯,皆巋然筆立,直插雲霄。三峯之下,有云臺(北峯)、玉女(中峯)諸峯環侍拱衛,各具特色,顯得山勢雄偉,峯巒疊翠聳削。

北峯,亦稱雲臺峯,是總轄四峯的衝要處所,山勢崢嶸,三面懸絕,只有一嶺南通,故險要異常。峯頂有真武宮,依山爲屋,疊起層樓,隱映於蒼松翠柏之間,周圍山色如畫,絢麗多姿。

東峯,峯頂朝陽臺,、是華山觀日出的絕佳境地,故稱朝陽松林,東峯有甘露池、青虛洞、下棋亭、鷂子翻身等景點。據說宋太祖趙匡胤曾在這裏和陳摶下棋,結果失敗,而將華山輸與陣摶。

南峯,又稱落雁峯,是華山的最高峯,海撥2200米。四周皆松林,雜以檜柏。迤邐數裏,濃陰匝地。南峯上有明代建造的金天宮也稱白帝祠。峯頂有老君洞,相傳道家始祖老聃隱居於此。洞北有太上皇,泉水碧綠,東注澗下,今稱“仰天池”。東面崖下有石坊,稱“南天門”。坊外西出有長空棧道,通至賀老石屋。南峯上還有老子峯、煉丹爐八卦池等名勝古蹟。

西峯,是華山最秀麗奇峻的山峯,因峯頂翠雲宮前有蓮花石,形狀如蓮花。故稱蓮花峯。據傳說故事《寶蓮燈》中的三聖母之子沉香壁山救母之處就在西峯。翠雲宮旁有一巨石中裂,形如斧劈,名斧劈石。石旁樹立一柄鑄鐵長把大斧。峯的西北面,筆立如削,空絕萬丈,人稱捨身崖。此外,還有西元洞和蓮花洞等古蹟。

華山登山道路蜿蜓曲折,處處是懸崖絕壁,峭峯陡立,奇險異常。1985年修築了12公里長的華山登山道,對其它險要處也設有鐵鏈護欄保護遊人的安全,使登山者感到有驚無險。1994年沿當年人民解放軍智取華山道路又修築了一條登山臺階路。1996年華山索道建成營運。“自古華山一條路”已成爲歷史。山上山下,風景區內,新建了旅遊飯店、餐館、商店等旅遊服務設施,可以滿足旅遊者吃、住、行、遊、購、娛等方面的需要。

陝西昭陵導遊詞 篇12

略陽位於陝、甘、川三省交界處的秦嶺南麓的嘉陵江畔,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山城,素有嘉陵江畔的“明珠”之稱,山川秀麗,風光宜人。歷代在這裏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蹟,如靈崖寺、吳王城、紫雲宮、江神廟……但首推靈崖寺。靈崖寺在距漢中略陽縣城東南3公里的嘉陵江畔,自古以來享有“靈崖洞天”的美譽。靈崖寺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省級風景旅遊區,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堪稱蜀道明珠。靈巖寺素有“陝南小碑林”之稱,寺內藏有漢代至今的近二百餘通碑碣,著名的漢代書法名碑《郙閣頌》也在寺內。

據洞內摩崖刻石和《明·嘉靖略陽縣誌》所載:靈崖寺建於唐開元年間。它以兩個天然的大洞穴著稱,吸引着歷代文人騷客。唐代大詩人杜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都曾泛舟嘉陵江,一遊靈崖。據傳女皇武則天和其妹,隨賈博古先生遊靈崖,登望江樓,飽覽巍巍羣山,滔滔嘉陵江,並在此造字“模槽莫里”,讀作“撐支天地”。民國元年將這四字書刻在當年武則天用木棍寫字的地方——今日“矚奈何橋”邊。整個靈崖寺,真可謂:“藥水出靈崖雲深處有仙客自飲,名碑藏古寺月照時唯騷人獨吟。”

解放後,人民政府多次撥專款,派專人修葺,復原彩畫,並拓寬了旅遊區。以漢隸《甫閣頌》爲代表的摩崖石刻,在靈崖寺內達130多塊,號稱“小碑林”,是研究書法和歷史的一個天然實物寶庫。著名的摩崖刻石有東漢摩崖刻石——《故閣頌》,大唐開成題記,靈崖敘別記,宋哲宗御書“忠清粹德之碑”,中國迄今最早的交通規則——“儀制令”石刻,杜甫詩刻, 《白骨塔序》碑及靈崖宋代以前石刻(25塊)等。

靈崖前洞洞口高約25米,寬50多米,進深約100米。洞口崖邊拔地而建的望江樓,絢麗多采,登樓倚欄,遠眺嘉陵江,蜿蜒曲折,渺渺茫茫,恰似一條白綢在秦嶺千山萬壑中飛飄舞動,勾思引情。始塑於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六年(公元1520xx年)的毗廬大佛,在大雄寶殿靜穆端坐,大佛身後“金龜”深藏洞中,誘發人往,探險攬勝,兩株“唐棕”在洞內佛前摩空而立,風起搖曳,彷彿這虎口般的洞穴在一張一合,身臨其境,如虎穴蟒桐。由前向左,經“奈何橋”,傍崖而行至後洞,又名“羅漢洞”。“玉柱”、睡佛,依次而列,別有情趣,更加神祕莫測。兩洞之間有一泉,西流而入嘉陵江,據說飲此泉水,上清頭目,中順腸胃,具有清心明目之功,解熱除煩之能,因此而叫“藥水”,後此洞之右即“藥水洞”,每逢春夏鳥語花香,林蔭氣爽,遊人流連。

陝西昭陵導遊詞 篇13

各位遊客:

中國擁有數百座古代城牆,其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牆規模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牆先後被拆毀或嚴重殘缺,而始建於公元1370年的西安古城牆迄今仍保存完整。日本天皇訪華來西安時,放着“世界第八大奇蹟”秦俑坑不看,卻登上了始建於600多年前的西門城樓,領略了這座古代城牆的雄姿。下面請大家跟我一起實地去參觀西安古城牆。

【城牆的起源】

各位遊客,這幾天我們已經在車行晨曦或晚霞中領略了古城牆的多彩多姿和古樸深沉。現在我們來到城牆腳下,請大家走上城牆遊覽。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牆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城牆”一詞原是從“城”字引申而來。“城”按《說文》解釋,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納民,所以“城”字的本義是土圍民而成國,由此引出城牆一義。被譽爲中華民族脊樑的萬里長城的“城”宇,同樣是城牆的意思。只是後來隨着社會的發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釋。

“城”字最早出現在周朝的金文中,從字形看活生生地體現了古代城牆的軍事用途。城牆的軍事作用是保衛私有制,而在意識形態上看,城牆的形體規模又是等級森嚴的宗法制的嚴格體現。顯然統治者營造城牆,是用它來保護自己,宣示國威。現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城牆,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築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歷時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擴築而成的,經過歷代修葺,基本上保持着完整的封建社會城垣建築的面貌,反映了中國古代築城技術的傑出成就。

【城垣規模和結構設施】

各位遊客,那麼西安城牆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據測算,西安城牆周長11.9千米,其中東城牆2590米,西城牆2631.2米,南城牆3441.6米,北城牆3241米。這樣的規模在國內外都是比較少見的。

大家看見城牆四門外築有護衛城門的小城,那叫甕城。所謂甕城,意爲敵人一旦進入,就會受到甕城城牆上面的四面夾擊,猶如甕中之鱉,無法逃脫。甕城外還築有拱衛甕城的小城,古稱羊馬城。古時候大城門的啓閉有規定時間,關閉城門後尚未回城的人可連同自己牽的羊、趕的馬等,進入羊馬城以及今環城公園地帶歇息,等候開城門後再進城。西安的羊馬城在清末已全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門(西門)甕城北門外約17.5米處發現羊馬城北側門道,長5.5米,寬2.4米。現在大家能看到南門甕城外側已修復的羊馬城,牆體長198米,高9.5米。

護城河外曾有拱衛四城門的四個夯築土城叫郭城。據《西安府志》卷九記載:唐天佑年間,韓建築東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間拓城時,東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內,留在城外的即爲東郭新城。明後期西郭小城記。目前,四關郭城牆體僅存部分殘段,郭門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稱。

現在我們來到西安城內東北處,這裏曾經是明秦王府城,簡稱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爲秦王,命其坐鎮西安,加強對西北的控制。整個秦王府城分爲兩重城牆。外城牆稱蕭牆,全系土築成。內城牆因外砌青磚,故稱磚牆。明滅後,蕭牆被毀。清雍正年間,西安修廟宇,秦王府的建築多被拆除,磚城改爲八旗教場。目前秦王府磚城只存夯土城殘段若干處。

明代建西安城時,全城城門有4座:“長樂”、“永寧”、“安定”、“安遠”。門名刻於大城門洞外的青石門據上。大城城門上所建的樓房稱城樓,也叫正樓,是守城指揮官的指揮所。甕城城門洞上所建之樓稱箭樓,因樓壁闢有箭窗,是當時發箭防禦之用。到了民國時又開闢了4座城門,俗稱小四門:中山門(小東門),在現在的東新街東端,是爲紀念孫中山修建的;勿幕門(小南門),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門(小西門),在蓮湖路西端,解放後,此門被拆;解放門(小北門),原名中正門,在解放路北端,當年因爲隴海路通車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擴建火車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後也開闢了新城門,南牆有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朱雀門、含光門。北牆有尚德門。東牆有朝陽門。

一般遊客知道明代建築西安城牆時有98座敵臺,臺上均建有敵樓。但1982年西安市城牆管理所實地調查發現,那些古敵樓沒有留下一個,只有部分尚存礎石。之後,西安重建敵樓12座,爲磚木結構,歇山頂式,重檐二層樓,底層周設迴廊。

古代城垣設施不僅修建敵樓、箭樓作用武之備,還修建魁星樓以祭把主宰文運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樓建在南門城樓東,後遭兵火毀壞。後來在原址上覆建魁星樓,值得一看。

陝西昭陵導遊詞 篇14

遊客朋友們好,歡迎遊覽撫順永陵!

在關東地區,有著名關外三陵:昭陵(北陵)、福陵(東陵)、永陵。永陵被譽爲關外第一陵。

永陵,始建於1558年,初稱興京陵,1659年,改稱爲永陵,至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是目前保存最完好,修動最少的帝王祖陵。陵內葬者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及伯父禮敦,叔父塔察扁古。

一、下馬碑

清代的皇陵、宮陵、王府及壇廟前,兩側的甬道上均設有下馬碑和下馬木,作爲官兵人等下馬標誌。永陵作爲清王室的祖陵,下馬碑更顯得神聖而莊嚴。

永陵建陵之初,下馬標誌爲木牌。1783年,年近七旬的乾隆皇帝最後一次東巡祭祖時下旨,把盛京三陵原有的木質下馬碑全部換成石刻的下馬碑。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豎立在永陵陵宮正門前1公里處的兩座下馬碑。

兩座下馬碑相聚120米,碑上用滿、蒙、漢、藏、回五種文字刻着:諸王以下官員至此下馬。

二、正紅門

永陵的正門稱爲正紅門,又稱前宮門,它是永陵的總門戶。

此門是一座硬山式通道門,共三間,每間有兩扇對開木質柵欄門。門及前後檐柱均塗紅色,頗具滿足祖先的生活特點,不禁使人聯想到滿族依山傍水的生活特點。

柵欄門在國內皇陵建築中極爲少見,建築風格獨特,堪稱一絕。長達數千年的部落生活,使滿族祖先們具有強烈的疆土意識,以山爲寨,立柵爲城,便是這種疆土意識的濃重縮影,作爲清代陵寢建築的鼻祖,永陵之所以要用木質柵欄門,意在懷念祖先創業時那段艱難的歲月。

二、神門與神道

這裏就是永陵的前宮院,大家看,我們腳下的是三條石甬道,這三條甬道與永陵的正紅門、啓運門一樣,曾是清代皇權的象徵。

永陵正紅門、啓運門均爲三間門,正中爲神門,左爲君們,右爲臣門。與門一樣,陵內的石甬道也是3條,中爲神道,左爲君道、右爲臣道。神門與神道是陵內所葬清王朝六位祖先的靈魂行走的。其它人、包括皇帝均不得由此出入。

皇帝祭祖時要走君門,隨從則走臣門,皇帝祭祖時要用蘆蓆在門前搭蓋帷幕,將神門遮擋起來,避免看見此門,以示對祖先的尊敬。今天,永陵的神門、君門、臣門與神道、君道、臣道對遊人已經不具有任何約束力。

三、四祖碑樓

與其它清代皇陵相比,永陵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一陵多葬,君臣共陵;二是葬在這裏的四位皇帝皇帝生前並無建樹,只是因爲子孫爲帝而貴,被清王朝追封爲“肇興四祖”,我們現在看到的4座碑樓,就是“肇興四祖”的神功聖德碑樓。

原始的滿族人有“祖孫父子生同居,死同城”的傳統,而後世的滿族人則講究“四世同堂”。清王朝的“肇興四祖”輩分不同,長幼有別,四座碑樓卻樣式一致,於前宮院內一字排開,坐北朝南,東西並列,給人以不分先後大小,不講輩分高低之感。

清入關以後,歷朝皇帝生前死後都爲自己建造了單獨的陵寢,這樣永陵的“四祖碑樓”也就成了大清皇陵中的一曲絕唱。

四、坐龍

與坐落在瀋陽的福陵和昭陵相比,永陵的歷史輩分最大,建築規模最小,儘管如此,我們仍然不可小視它,因爲這裏值得一看的東西很多,耐人尋味的歷史典故也不少,下面就請大家跟我一道去看看坐龍。

這就是著名的永陵“坐龍”,它是一種國內罕見的浮雕,龍首狗身,共16條。坐龍分別盤坐於四座碑樓前後二門左右兩側的石壁上,兩隻前爪直立撐地,尾部卷坐壁底,大家不妨在腦海裏網羅一下所見過的龍,似乎從未見過龍像狗一樣坐着,那麼,坐龍究竟有什麼歷史典故呢?

狗是滿足祖先的崇拜物,龍則是中華民族的圖騰物,傳說中狗曾救過努爾哈赤的命,不過,滿族的祖先因遊牧、打獵而崇尚狗,稱其爲天龍,將龍與狗合爲一體,坐龍便誕生了。

這種具有民族特色的龍是用來象徵清王朝祖先的,向人們暗示着,清王朝既能打天下,也能坐天下。

五、功德碑

聳立在四座碑樓內的四座石碑,即清王朝“肇興四祖”的神功聖德德碑。四座石碑規格一致,建築形式相同,只是碑文的內容不相同,碑文由御筆秦撰,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合璧刻寫。

據史料記載,四祖碑樓建於兩個時期。肇祖、興祖之碑立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景祖、顯祖的碑立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碑樓內的四座石碑是在北京郊區刻制而成後運到這裏的。

六、啓運門

啓運門,又稱內宮門,是方城、寶城的門戶。這道門爲什麼叫做啓運門,其中有一個典故。據永陵《大事記》記載,順治八年(1651年),清王朝封永陵的後山爲啓運山,順治十八年(1661年),又命名永陵方城門爲啓運門,永陵享殿爲啓運店。

《現代漢語詞典》對“啓運”一詞的解釋就是“起運”,封山、殿、門爲“啓運”,無外乎就是說清王朝的好運就是從這裏開始的,而清王室對此的解釋就是:“光啓宏圖,肇興帝業,開先裕後”。

啓運門是一座單檐歇山式建築,兩側有袖壁,由6扇硃紅門板製成,每扇門上裝飾着九九八十一顆鎏金銅釘,並各配有一個銅門環,在中國封建社會裏,自然數以九爲大,九是皇家御用數字,皇帝稱爲九九之尊,所以皇家的門上有橫九、豎九共九九八十一顆銅釘,逐次排列,老百姓的門上不允許釘銅釘,因此才叫做白釘,可見清代封建等級之森嚴。

七、螭吻

在啓運門和啓運殿上,各有一條螭吻被寶劍刺在門脊和殿脊之上。傳說螭吻是龍的二兒子,生於大海,生性兇猛,且能噴水成雨,有滅火之威。啓運門上被寶劍刺在上面的那條龍,就是傳說中的螭吻,用作鎮火防災。

大家仔細看,啓運門上的寶劍,劍柄是兩個火焰圈,內裏嵌了字,東邊的火焰圈中鑲着“日”,西邊的火焰圈中鑲着“月”,日月和爲明,而將日月拆開則具有濃厚的政治意味。

永陵修建之初,清王朝剛剛入主中原不久,順治皇帝擔心江山不穩,於是便在這裏將日、月拆開,意爲破明,並希望祖先能夠保佑大清皇帝。另一層意義是,啓運門脊形如一條長長的扁擔,西挑日,東擔月,象徵着清王朝“肩擔日月,一統天下”之意。

八、啓運殿

建在方城內的啓運殿是永陵的中心建築,啓運殿內供奉着四祖黃帝及皇后的神位。

請大家隨我進入殿內一起去參觀,這四座暖閣是康熙元年(1662年)所建,是用來供四祖黃帝和皇后休息的地方,暖閣設有8個龍鳳寶座,這是四祖皇帝及皇后的座位

道光九年(1820xx年),道光皇帝來這裏祭祖,曾留下龍褂一件。在道光皇帝之前,乾隆皇帝因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東巡祭祖,而將兩件龍袍分別留在福陵和昭陵,叫守陵人逢祭日掛出來,替他向祖宗盡孝,顯然道光皇帝是在效仿祖宗。

道光皇帝執政後,僅東巡祭祖一次,由於清王朝日漸衰落,他形色匆匆,並從此結束了有清以來的這項盛典,稱爲清王朝皇帝東巡祭祖的終結者。

九、寶城

這座呈八角馬蹄形的城叫做寶城,又稱“月牙城”,這就是陵寢的墓葬所在地,清王朝的六位祖先就安息在這裏,皇家的墳冢稱爲寶鼎,容納寶鼎的城就被稱作寶城。

永陵寶城寬20米,縱深18米,三面有青磚高牆環護,加上前面有雄偉高大的啓運殿做門面,寶城便形成了一個封閉式的空間。寶城分上下兩級平臺,上層的三座寶鼎,中間葬着興祖福滿,左面是景祖覺昌安,右面是顯祖塔克世,興祖德右上方有一塊小平地,下面葬着肇祖猛哥帖木兒的衣冠。

在墓地的5座寶鼎中,只有興祖福滿的墓是原葬,其餘4座是清朝順治十五年(1658年),由遼陽的東京陵遷到這裏的。

十、神樹

永陵興建之初,在興祖福滿的墓前,生有一株巨大的古榆樹,這棵樹就是被乾隆皇帝追封的“神樹”。

相傳,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當政,欽天監夜觀天象,發現遼東有望不斷的紫氣滾滾而來,就像100條神龍在騰雲駕霧。崇禎皇帝害怕混龍出世,自己的皇位被奪走,就從南方找來一個風水先生,到東北來破除100條龍脈。

風水先生帶領一班人馬來到東北,在山上挖溝割龍首,在山上壓小廟鎮龍氣,一連破了99條龍脈,只剩下一條離地三尺的懸龍,能走能飛,破不了,風水先生向,既然是旋龍,不附在地面上,也就形不成龍脈,不破也罷,於是就回京城覆命去了。

恰巧在此時,努爾哈赤的祖父在長白山的部落被人打敗,他揹着父親的骨灰盒,沿着長白山走下來,打算給自己的部落找一個落腳的地方。這天,他來到蘇子河畔,見天色已晚,找到西堡的一個小店要投宿。

店主人看他身背骨灰盒,怎麼也不讓他進店,無奈之下,他只好揹着骨灰盒來到龍崗山下,見有一棵大榆樹,樹幹離地三尺分叉,於是便把骨灰盒放在上面,然後再去住店。沒想到第二天來取骨灰盒時,卻發現骨灰盒長到了樹上,他借來一把斧子想砍樹取盒,大樹竟流出幾滴血出來。

他找來一位風水先生,風水先生看罷這裏地勢地形後,說:“這兒是一塊風水寶地,前有呼蘭哈達相照,後有龍崗山相依,龍崗山上有12個山包,你家裏將有12代皇帝可做,天意不可違,你就把骨灰葬在這裏吧”。

努爾哈赤的祖父就把父親的骨灰葬在了這裏,然後回長白山將部落遷到了這裏。前面說的那條懸龍,就伏在這棵大榆樹上,被努爾哈赤的祖父壓中了,後來的清王朝果真出了12位皇帝。

這段傳說意在宣傳“君權神授”,同治二年(1863年),所謂的“神樹”被一場大風颳倒,最後枯竭而死,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棵小榆樹,是第二代“瑞榆”,它是新賓滿族自治縣成立後,永陵人在此種下的,如今它樹幹挺拔,枝繁葉茂,一派方興未艾之勢。

十一、招魂葬

古時候,一般百姓人家講究供奉祖宗三代,帝王則要追尊四祖,這是古代宗法制度決定的。皇太極在盛京黃衣稱朕後,爲依宗法制度,曾經做過將四祖歸於一處,建造自家祖陵的夢,但由於其家族最高的一位老祖猛哥帖木兒的遺骨埋於朝鮮境內,無法遷回國內,因而沒有完成建造祖陵的夙願。

猛哥帖木兒生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曾任女真部落統領,後被明朝授爲建州衛指揮使,1433年,猛哥帖木兒被七性野人所殺,藏於朝鮮境內一個名叫半山血的地方。

愛新覺羅家族可以說是東北的第一大家族,據相關資料介紹,其家族由猛哥帖木兒始之繁衍,到1920xx年,620xx年間家族人口已經繁衍到了30餘萬人,永陵是愛新覺羅家族的祖陵,當然不能少了猛哥帖木兒。讓這位高祖魂歸祖陵,不僅是皇太極一個人的夢,也是愛新覺羅家族衆望所歸。

順治五年(1648年),清王朝追封猛哥帖木兒爲大清朝的肇祖原皇帝,並依照古已有之的“招魂葬”之法,用綢緞製成一套衣冠,於衣領上縫白綢一條,上寫肇祖姓名及生辰八字,葬入永陵寶城東北角。

現在,我們在這裏只能看到5座墳冢,而肇祖猛哥帖木兒之墓沒有墳冢,僅僅以魂的形式存在這裏。

今天我們的遊覽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的支持與合作。

陝西昭陵導遊詞 篇15

釣魚臺位於寶雞市東南40公里蟠潘河上,南依秦嶺,北望渭水,山清水秀,古柏疊翠,景色綺麗,歷史久遠,逝今中外頗享盛名的遊覽勝地,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釣魚臺因西周名士姜子牙在此隱居十載,滋泉釣幹遇文王而聞名於世,史料典籍均有記載。唐貞觀年間:“太公兵家者流,始令蟠溪立廟。”並植柏四株,至今猶存。至清乾隆年間有廟宇17處,著名的有太公廟、文王廟、山門口、三清廟等,河東岸的釣臺遺蹟,河道中央的“璜石”,河西的望賢臺以及飛瀑流霞,浪聲莫測。釣魚臺建築風格典雅、自然景色迷人。近年來,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釣魚臺風景區的開發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新規劃的景點爲釣魚臺將再添新姿。

現在河邊有一巨石寬2米,長2.5米,石面平闊,上書“釣魚臺”三字,石上有兩條平行光滑的凹印,傳說是姜太公跪在上面釣魚的痕跡。由這裏至西寶公路邊的一段土路,傳說是周王西伯邀請姜子牙時用繩拉車經過的道路,這裏還有唐建明修的姜太公廟和周文王廟,廟內有姜太公塑像,有周文王請姜太公連環壁畫。廟前有四棵古柏,傳爲太公手植,枝葉茂盛。三清殿、武吉祠等古建築羣各具風格。

沿坡道再上行,便到新建的釣魚臺水庫,壩高50米,蓄水45萬立方米,蔚爲壯觀,現闢爲水上樂園,可划船遊玩,釣魚臺融人文與自然景觀於一體,是一處極佳的旅遊勝地。

陝西昭陵導遊詞 篇16

各位遊客:

中國擁有數百座古代城牆,其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牆規模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牆先後被拆毀或嚴重殘缺,而始建於公元1370年的西安古城牆迄今仍保存完整。日本訪華來西安時,放着“世界第八大奇蹟”秦俑坑不看,卻登上了始建於600多年前的西門城樓,領略了這座古代城牆的雄姿。下面請大家跟我一起實地去參觀西安古城牆。

城牆的起源

各位遊客,這幾天我們已經在車行晨曦或晚霞中領略了古城牆的多彩多姿和古樸深沉。現在我們來到城牆腳下,請大家走上城牆遊覽。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牆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城牆”一詞原是從“城”字引申而來。“城”按《說文》解釋,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納民,所以“城”字的本義是土圍民而成國,由此引出城牆一義。被譽爲中華民族脊樑的萬里長城的“城”宇,同樣是城牆的意思。只是後來隨着社會的發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釋。

“城”字最早出現在周朝的金文中,從字形看活生生地體現了古代城牆的軍事用途。城牆的軍事作用是保衛私有制,而在意識形態上看,城牆的形體規模又是等級森嚴的宗法制的嚴格體現。顯然統治者營造城牆,是用它來保護自己,宣示國威。現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城牆,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築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歷時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擴築而成的,經過歷代修葺,基本上保持着完整的封建社會城垣建築的面貌,反映了中國古代築城技術的傑出成就。

城垣規模和結構設施

各位遊客,那麼西安城牆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據測算,西安城牆周長11.9千米,其中東城牆2590米,西城牆2631.2米,南城牆3441.6米,北城牆3241米。這樣的規模在國內外都是比較少見的。

大家看見城牆四門外築有護衛城門的小城,那叫甕城。所謂甕城,意爲敵人一旦進入,就會受到甕城城牆上面的四面夾擊,猶如甕中之鱉,無法逃脫。甕城外還築有拱衛甕城的小城,古稱羊馬城。古時候大城門的啓閉有規定時間,關閉城門後尚未回城的人可連同自己牽的羊、趕的馬等,進入羊馬城以及今環城公園地帶歇息,等候開城門後再進城。西安的羊馬城在清末已全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門(西門)甕城北門外約17.5米處發現羊馬城北側門道,長5.5米,寬2.4米。現在大家能看到南門甕城外側已修復的羊馬城,牆體長198米,高9.5米。

護城河外曾有拱衛四城門的四個夯築土城叫郭城。據《西安府志》卷九記載:唐天祐年間,韓建築東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間拓城時,東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內,留在城外的即爲東郭新城。明後期西郭小城記。目前,四關郭城牆體僅存部分殘段,郭門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稱。

現在我們來到西安城內東北處,這裏曾經是明秦王府城,簡稱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爲秦王,命其坐鎮西安,加強對西北的控制。整個秦王府城分爲兩重城牆。外城牆稱蕭牆,全系土築成。內城牆因外砌青磚,故稱磚牆。明滅後,蕭牆被毀。清雍正年間,西安修廟宇,秦王府的建築多被拆除,磚城改爲八旗教場。目前秦王府磚城只存夯土城殘段若干處。

明代建西安城時,全城城門有4座:“長樂”、“永寧”、“安定”、“安遠”。門名刻於大城門洞外的青石門據上。大城城門上所建的樓房稱城樓,也叫正樓,是守城指揮官的指揮所。甕城城門洞上所建之樓稱箭樓,因樓壁闢有箭窗,是當時發箭防禦之用。到了民國時又開闢了4座城門,俗稱小四門:中山門(小東門),在現在的東新街東端,是爲紀念孫中山修建的;勿幕門(小南門),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門(小西門),在蓮湖路西端,解放後,此門被拆;解放門(小北門),原名中正門,在解放路北端,當年因爲隴海路通車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擴建火車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後也開闢了新城門,南牆有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朱雀門、含光門。北牆有尚德門。東牆有朝陽門。

一般遊客知道明代建築西安城牆時有98座敵臺,臺上均建有敵樓。但1982年西安市城牆管理所實地調查發現,那些古敵樓沒有留下一個,只有部分尚存礎石。之後,西安重建敵樓12座,爲磚木結構,歇山頂式,重檐二層樓,底層周設迴廊。

古代城垣設施不僅修建敵樓、箭樓作用武之備,還修建魁星樓以祭把主宰文運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樓建在南門城樓東,後遭兵火毀壞。後來在原址上覆建魁星樓,值得一看。

陝西昭陵導遊詞 篇17

勉縣的定軍山,拜謁一位“中華智多星”,他就是諸葛亮。三國時期,魏蜀相爭。漢中成爲曹操進攻劉備、魏滅蜀並吳的軍事目標,也是劉備北伐曹魏的軍事基地。諸葛亮在漢中度過了他一生最爲嘔心瀝血的歲月。爲輔佐劉備滅曹復漢,他在漢中屯兵8年,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於漢中勉縣定軍山下。武侯墓修於公元234年,它的特點之一是墓區內有兩座墓穴,均稱是真的。位於寢殿之後的武侯墓,高6米左右,墓碑立於1735年。位於半山腰的墓,高6米左右,墓碑立於1799年。目前,孰真孰假,尚無定論。武侯墓的第二個特點是墓後種有世上少有的結子桂花樹,人稱 “護墓雙桂”。 武侯墓的第三個特點是帶有很強的政治意義。定軍山,是蜀國北大門漢中的門戶,號稱“陝南十二連山一顆珠”。諸葛亮遺囑葬於此處,防止北方的強敵。正所謂 “生爲興劉尊漢室,死猶護蜀葬軍山”。 下面我把諸葛亮的生平給大家做一個簡單介紹。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東漢末年,天下軍閥割據,諸葛亮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囊陽),被稱爲“臥龍先生”。劉備爲了統一漢室天下,三顧茅廬,已成千古佳話。年方27歲的諸葛亮宏圖在胸,他分析了當時天下的格局,以及足以和劉備抗衡的曹操、孫權的勢力,一席話便劉備茅塞頓開。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劉備臨終的一句叮囑,一份寄託,便有了諸葛亮一句經典話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由於六出祁山的超負荷運轉,他的生命也隨着他的誓言隨風而去了!我們現在就來到了武侯墓。 大家會問,爲什麼叫“武侯墓”?是因爲諸葛亮輔佐劉備創建了蜀國,官至丞相,被封爲“武鄉侯”,死後劉禪溢封“忠武侯”,所以,人們就稱他的墳冢爲“武侯墓”。現在的武侯墓區,總佔地面積片萬平方米,明清遺留下來的古建築70餘間。進入陵園大門,便可以看到山門內側的兩幅壁畫,分別是“三顧茅廬”和“諸葛亮臨終託付遺言”時的場景,栩栩如生的畫面展現了諸葛亮一生的政治軍事生涯。經過拜殿,我們就來到了大殿。大殿前的匾額上書“功蓋三分”四個大字。請大家跟我走進這座雄偉寬敞、莊嚴肅穆的大殿。殿內正中神拿上端坐的便是集忠誠和智慧於一體的諸葛武侯,他左手持《六稻》書卷,右手按膝,羽扇綸巾,氣定神閒,伊然一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神態。兩書童侍立左右,一持寶劍,一棒印緩,拿下關興、張苞各持令箭、鋼鞭衛護兩側。威武雄壯、生動逼真的塑像,再現了當年的場景。武侯坐像後,還繪有屏風式壁畫四幅,內容都是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例如:定軍山下老黃忠刀劈夏侯淵;諸葛亮三氣周喻等。這些短小精悍的畫面,突現了當年曆史歲月裏最爲精彩的瞬間。大殿後這一形如“覆鬥”的墳冢,就是諸葛武侯的長眠之所,家高5-6米,方圓60米,今人在四周砌八卦花牆,刻有很多的三國故事,以紀念這段歷史。墓向頭西腳東,暗示着“永懷西蜀,不忘北伐,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鳳願,這也是孔明遺表中提出的,由費禕,呈奏後主:“丞相臨終;命葬於定軍山,不用牆垣磚石,亦不用一切祭物”,後主從之;擇吉日,親自送靈樞至定軍山安葬。墓家選在定軍山下,除了北伐曹魏八年之久而不忘統一大業外,更有喻意的是這獨特的地理環境也是吸引着諸葛亮的又一根據。他一生研練着周易八卦,死後爲自己算一清靜之所也是情理之中。當您登上定軍山,領略諸葛墓冢,只見九條山岡如巨龍騰伏,從四周翻滾而來匯聚於武侯墓,猶如壘起的屏障降服在周圍,故有“九龍捧聖”之美譽。凡來拜謁者,無不興嘆於此。在廟院之內,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古樸、通天的古柏,柏樹向來是“壽與天齊”的通靈、吉祥之物,而在諸葛墳冢一週分散着當時種植的翠柏54株,象徵着孔明的在生之年。這就是人們所稱的“護墓雙桂”。高30米以上,直徑1米以上,枝千四伸,猶如車蓋般遮護着墓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