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篇介紹甘肅白塔山的導遊詞範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9W

白塔山位於甘肅省蘭州市中山橋北側白塔山公園景區內,瀕臨黃河北岸。山下有金城 、玉迭二關 ,均爲古代軍事要衝 。白塔始建於元代,後圮,現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間鎮守甘肅的內監劉永成重建。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5篇介紹甘肅白塔山的導遊詞範文,歡迎借鑑參考。

5篇介紹甘肅白塔山的導遊詞範文

5篇介紹甘肅白塔山的導遊詞範文(一)

白塔山位於蘭州市黃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勢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

古代,這裏是軍事要衝,山下有氣勢雄偉的金城關、玉迭關、王保保城;山上有層層峯巒,其中“白塔層巒”爲蘭州八景之一。

站在黃河南岸,舉目北望,黃河鐵橋,白塔山公圓建築羣,白塔寺渾然一體,盡收眼底,有“河橋遠眺”之稱。穿過黃河鐵橋,白塔山一,二,三臺建築羣,迎面聳立,飛檐紅柱,參差綠樹叢中,這是自一xx八年建圓時在坍塌的古建築廢墟上重建的

,總建築面積八千餘平方米。這個建築羣把對稱的石階、石壁、亭臺、迴廊連貫一起,上下通達,層次分明,結構嚴整,是我國古代建築中別具風格的建築形式。如重疊交錯的重檐四角亭、對立式的二臺碑廈、磚木結構的三臺大廳等,所有建築物都配飾磚雕、木雕和彩畫。

三臺建築羣的迎面是白塔主峯,山勢陡峭,古代建築有“風林香嫋”牌坊、羅漢殿、三宮殿等。

山頂的古建築物有三星殿、迎旭客閣,憑欄遠眺日出,放眼黃河,氣象萬千。

白塔寺,始建於元代,據記載,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對大元帝國疆域統一過程中,曾致書西藏擁有實權的薩噶派法王(喇嘛教之一派,俗稱黃教)。當時薩噶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見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肅蘭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蘭州修塔紀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現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爲鎮守甘肅內監劉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20xx年)巡撫綽奇補救增新,擴大寺址。寺名爲慈恩寺。寺內白塔身爲七級八面,上有綠頂,下築圓基,高約十七米。塔的外層通抹白灰,刷白漿,故俗稱白塔。塔建成後,幾經強烈地震,仍屹立未動,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藝術上的智慧與才能。

白塔寺原有“鎮山三寶“: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象皮鼓傳爲一印度僧人云遊白塔時所贈,現在這裏僅有仿製品;青銅鐘爲清康熙年間鑄造,重爲153.5公斤,現存寺內;枝繁葉貌的紫荊樹系後人重載。北端山頭有牡丹亭,亭內有一碑,據說原碑在湖南衡陽市北的趄嶁山上,字形怪異難辨,後人附會爲大禹治水時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xx年),何玫摹刻於嶽麓書院。蘭州此碑,系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酒泉郡侯建功模立,碑高九尺,寬三尺,上刻七十七字。

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蔥鬱,朝陽山、馬頭山、冠雲山、環翠山峯巒層疊。濃蔭深處,有休息亭,供遊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這裏山高林密,是登山遠眺,避暑納涼的好地方。

5篇介紹甘肅白塔山的導遊詞範文(二)

位於蘭州市黃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山頭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勢巍峨起伏,蟠結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勢。白塔原爲紀念去蒙古謁見成吉思汗而在蘭州病故的一西藏薩迦派喇嘛而建。現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鎮守甘肅內監劉永成重建。清康熙54年(1720xx年),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大寺址,起名“慈恩寺”。

白塔七級八面,高約17米,下築圓基,上着綠頂,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繫有鐵馬鈴。塔外通塗白漿,如白玉砌成。白塔山1958年闢爲公園,總建築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爲三臺建築羣,依山而築,飛檐紅柱,參差有致,各建築以亭榭迴廊相連,四通八達。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古稱“鎮山三寶”,現紫荊樹已枯死。白塔山經過多年綠化,樹高林密,曲徑通幽。公園三臺大殿內獨特的“黃河奇石館”藏石豐富,獨具風格。

山下爲中山橋,二者已連爲一體,成爲蘭州旅遊的必遊之地。蘭州市白塔山東約1公里處有元代的王保保城遺址。相傳明初,大將徐達、馮勝奉命攻打元軍王保保,久攻不破,恰至元宵節,徐達命軍士做成又粗又長的鼓,扮成社火隊混入城內,以大旗爲號,裏應外合,終於攻破了王保保城。爲紀念這場戰鬥的勝利,這種鼓被命名爲“太平鼓”,併成爲蘭州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從此,王保保城和太平鼓更加聞名。

5篇介紹甘肅白塔山的導遊詞範文(三)

宋末元初,白塔山一帶爲西夏佔據。相傳,成吉思汗爲完成統一大業,曾致書吐蕃烏斯藏地區的薩迦派法王,希望通過會議,和平統一藏區。薩迦派法王遂派一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見成吉思汗,但行至蘭州時不幸病逝。元朝在1220xx年冬滅西夏國後,將蘭州納入其版圖。爲紀念這位死去的喇嘛,在白塔山山巔建佛塔一座堊飾如雪,並修有寺院,白塔山由此得名,併成爲宗教勝地。可惜原塔至元末時塌毀。

現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鎮守甘肅內監劉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20xx年)甘肅巡撫倬奇補舊增新,擴建寺址,改名爲慈恩寺。白塔七級八面,高約17米,下築園基,上着綠頂,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繫有鐵馬鈴。塔外通塗白漿,如白玉砌成。

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古稱“鎮山三寶”。 白塔山經過多年綠化,樹高林密,曲徑通幽。寺內文物還有記載大禹治水的“夏禹岣嶁碑”。白塔山1958年闢爲公園,總建築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爲三臺建築羣,依山而築,飛檐紅柱,參差有致,各建築以亭榭迴廊相連,四通八達。三臺建築羣的迎面是白塔山主峯,山勢陡峭,古代建築有風林香嫋牌坊、羅漢殿、三宮殿等 。山頂的古建築物有三星殿 、迎旭客閣。高超的建築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卓越才能。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政府投入巨資,先後在坍塌的古建築遺址和廢墟上重建了氣勢宏大、莊重典雅的一、二、三臺古典式建築羣,還修建了雕樑畫棟、飛檐斗拱的百花亭、駐春亭、牡丹亭、喜雨亭等建築,並架起了跨越黃河直達山巔最高建築牡丹亭的“天下黃河第一索道”。公園內獨特的“黃河奇石館”和裕固族接待帳房爲別處少見,獨具風格。山下爲中山橋,使二者已連爲一體,成爲蘭州旅遊的必遊之地。白塔山山上還可以通達蘭州碑林和四庫全書等景點,山腳下是金城關文化風景區,景區內有蘭州段黃河大橋的歷史、蠟像等。

5篇介紹甘肅白塔山的導遊詞範文(四)

白塔山公園位於蘭州市黃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山頭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勢巍峨起伏,蟠結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勢。白塔原爲紀念去蒙古謁見成吉思汗而在蘭州病故的一西藏薩迦派喇嘛而建。

現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鎮守甘肅內監劉永成重建。清康熙54年(1720xx年),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大寺址,起名慈恩寺。白塔七級八面,高約17米,下築園基,上着綠頂,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繫有鐵馬鈴。塔外通塗白漿,如白玉砌成。 白塔山1958年闢爲公園,總建築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爲三臺建築羣,依山而築,飛檐紅柱,參差有致,各建築以亭榭迴廊相連,四通八達。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古稱“鎮山三寶”,現紫荊樹已枯死。 白塔山經過多年綠化,樹高林密,曲徑通幽。公園內獨特的“黃河奇石館”和裕固族接待帳房爲別處少見,獨具風格。山下爲中山橋,使二者已連爲一體,成爲蘭州旅遊的必遊之地。

5篇介紹甘肅白塔山的導遊詞範文(五)

蘭州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古代曾稱“金城”。《漢書.地理志》應勳注曰:“初築城得金,故曰金城。”還有一種說法“金城池湯”的典故,喻其堅固得名。漢代設金城郡,隋朝時,因城南有皋蘭山而更名爲蘭州。後,幾經變故,至清代又爲蘭州府。辛亥革命後,蘭州市從此成爲了甘肅省的省會。

蘭州市歷史文化悠久。早在距今5020xx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裏繁衍生息,從事狩獵和農牧業生產,先後創造了燦爛的馬家窯、半山、馬廠和齊家文化。夏商周時,以神農氏炎帝爲宗神的羌族和戎族在此活動。漢唐時起蘭州做爲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和商埠重鎮,在溝通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增進我國人民同亞非歐各國人民友誼合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蘭州是黃河穿城而過的城市,可沿濱河路綠色長廊欣賞黃河雄姿、水車園、黃河母親雕像、中山鐵橋,並參觀白塔山、省博物館、五泉山、蘭山公園等景點,郊縣有興隆山、魯土司衙門、吐魯溝、引大入秦工程等景點。遊客來蘭州,也可中轉去永靖炳靈寺、夏河拉卜楞寺、青海塔爾寺及天水麥積山等景點旅遊。蘭州市交通相對便利。中川機場闢有通往全國主要城市的二十多條航線;312等四條國道穿境而過;隴海、蘭新、蘭青、包蘭四大鐵路幹線交匯於此。蘭州旅遊接待設施與服務已配套成龍,現有飯店15家,國際旅遊社11家,國內旅遊社32家,旅遊車船公司3家,定點旅遊商店15家,形成了完整的旅遊接待網絡。蘭州也是西北重要的工業基地、科研教育中心和商貿中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