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拉卜楞寺導遊詞(精選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3W

甘肅拉卜楞寺導遊詞 篇1

位於夏河縣城西1公里處,大夏河將龍山、鳳山之間沖積成一塊盆地、藏族人民稱之爲聚寶盆、拉卜楞寺就坐落在聚寶盆上。它與西藏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倫布寺、青海的塔爾寺合稱我國喇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拉卜楞爲藏語“拉章”的轉音,意爲佛宮所在的地方。

甘肅拉卜楞寺導遊詞(精選8篇)

寺廟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20xx年),有18座金碧輝煌的佛殿,萬餘間僧舍,崇樓廣宇,鱗次櫛比,金瓦紅牆,氣勢非凡。其中,以六大扎倉最爲著名。扎倉,藏語意爲學院。六大扎倉即六大佛學院:修顯宗的聞思學院,修密宗的續部上學院、續部下學院,修天文的時輪學院,修醫藥的醫藥學院和修法律的喜金剛學院。其中,聞思學院爲全寺中心,有前殿、正殿、後殿三大部分。前殿供藏王松贊干布像;正殿懸“慧覺寺”匾額,爲清乾隆帝敕賜。正殿11開間,寬l00米,深75米,有柱140,大可合抱,可容4000喇嘛同時唸經。殿內掛着各色彩幡,燃酥油燈百餘盞,香菸繚繞,一派佛國氣象。寺中還有兩座講經壇以及藏經樓、印經院,珍藏文物數萬件,藏文經典6萬餘冊。

拉卜楞寺還有“拉康”18處。“拉康”(佛寺)即全寺各扎倉的喇嘛集體念經的聚會之所。其中以壽禧寺規模最大,有6層,高20餘米,殿內供高約15米的釋迦牟尼佛像。屋頂金龍蟠繞,牆旁銀獅雄踞,外觀十分宏偉。人稱拉卜楞寺是藏傳佛教的高等學府,是當之無愧的。

甘肅拉卜楞寺導遊詞 篇2

拉卜楞紅教寺位於九甲鄉王府村旁邊,紅教屬藏傳佛教中“寧瑪”派,信奉蓮花生大師,僧人穿有紅邊的白袈裟,頭上盤着辮子,他們安家立業,娶妻生子。1880年6月,第四世嘉木樣尕藏圖丹旺秀在勒地擦高地方香浪期間,有一夜夢中徵兆與蓮花生大師預言相吻合,覺得創建紅教寺的時機已到,故於1887年4月間進行佛事活動,召集散居在各村莊的僧侶,制定寺規,指派管理人員,併發給管理人員每人一件袈裟,其他僧侶每人50塊銅錢,贈給寺院蓮花生大師佛像及法器等物。

1946年,第五世嘉木樣·丹貝堅參修建了經堂和部分僧舍,委派德格倉活佛爲該寺法臺。是年農曆10月嘉木樣大師親臨慶祝儀式,誦經祈願,經堂起名爲桑欽蒙吉郎,惠賜寺僧着新袈裟(現在裝束)等寺規。

拉卜楞紅教寺設三個學級,初級班以學習常誦的經文爲主,其次學習正草書法,誦經語調、音韻及塑造尕瑪等技藝。中級班學習語法、文法、詩學、醫藥學等學科。高級班學習《普賢上師言教》等密乘。

拉卜楞紅教寺除了正常宗教活動以外,演出藏戲也是一個主要活動。每年正月法會等重大節慶期間演出藏戲。該寺演出隊創建於1955年演出的第一部劇是《智美更登》,演出的劇目還有《阿達拉茂》、《赤松德贊》、《桑姆》等。

甘肅拉卜楞寺導遊詞 篇3

蘭州是黃河流域唯一黃河穿城而過的城市,市區依山傍水,山靜水動,形成了獨特的城市景觀。爲了突出山水城市特色,目前正在加快實施南北兩山環境綠化和黃河風情旅遊線綜合開發工程,把黃河市區段40公里兩岸道路橋樑建設、河堤修砌加固、航運河道疏浚、旅遊景點開發、城市建築風格以及綠化美化亮化融爲一體,將絲綢之路文化、黃河文化和民族文化彙集其中。

黃河不僅養育了蘭州人民,也給這裏帶來豐富的特產,白蘭瓜、軟兒梨、冬果梨、桃等瓜果久負盛名,百合、黑瓜子、玫瑰、蕨菜、水煙等土特產品蜚聲中外,使蘭州成爲享譽海內外的瓜果城。

蘭州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早在5020xx年前,人類就在這裏繁衍生息。西漢設立縣治,取"金城湯池"之意而稱金城。隋初改置蘭州總管府,始稱蘭州。古絲綢之路也在這裏留下了衆多名勝古蹟和燦爛文化,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使蘭州成爲橫跨20xx公里,連接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永靖炳靈寺、夏河拉卜楞寺等著名景點的絲綢之路大旅遊區的中心。

甘肅拉卜楞寺導遊詞 篇4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到甘肅慶陽北石窟寺觀光旅遊!我很高興能爲大家提供導遊服務,滿足諸位客人的需求,使北石窟寺能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

慶陽北石窟寺與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一樣,屬甘肅早期的一座規模較大的石窟寺,其風格與山西雲岡石窟和河南龍門石窟相近,在中國佛教石代佛教聖地,全面體現了古代隴東佛教活動的興衰與發展。也是古絲綢之路東段上的一顆藝術明珠。

隴東,爲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周先祖曾在董志塬一帶開創了華夏農耕文化的先河。北石窟寺位於董志塬的西側,東北距慶陽地區行署所在地西峯市25公里。這裏古屬雍州,秦屬北地郡,西漢至晉代爲安定郡,北魏時歸涇州,唐代爲寧州,五代、宋時屬原州彭陽縣,元代爲鎮原州,明清屬鎮原縣。其地東抵陝西榆林,西通黑水,南接涇渭,北達賀蘭,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地區北達寧夏、內蒙、西抵河西的軍事重鎮和交通要衝。北魏以來,隨着佛教的興盛和開窟造像的風靡,這裏又成了蕭關古道上的一大佛教勝地。據史料記載,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20xx年)“涇州沙門劉慧汪聚衆反,詔華州刺史奚康生討之。”“康生久爲,及臨州尹,多所殺戮,而乃信向佛道,數舍其居宅以立寺塔,凡歷四州皆有建置。”奚康生在涇州平定了沙門劉慧汪叛亂後,爲了安定民心,鞏固北魏王朝的統治政權,於宣武帝永平二年,大耗民財,“命匠呈奇,競工開剖,積節移年,營構乃就”創建了北石窟寺和涇川的南石窟寺。無論奚康生當初開窟建寺的動機如何,足見當時佛事活動之興盛,而隴東的勞動人民竟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聰明的才智,在粗獷的黃土高坡上爲後世留下了一份極爲精美的藝術瑰寶。

北石窟寺自北魏開窟建寺後,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不斷增修擴建,形成了這樣一處規模宏大的石窟羣。宋、清碑文記載,古代寺院、殿宇軒昂、龕像儼然,丹素炫彩、金玉垂輝、佛光普照、僧衆雲集、閣樓峻麗、蔚爲壯觀。歲月悠悠,斗轉星移、清末兵燹。戰亂烽起、寺院建築,付之一炬。僧衆遭戮,佛事廢棄。新中國成立,1959年甘肅文物工作隊在隴東進行文物普查,重新發現了北石窟寺,1963年成立文管所,對這一佛教文化古蹟開始清理保護。寺院現有大小窟龕296個,石雕造像2126尊,碑碣7通,各代遊人題記150餘方。其窟龕分佈密集,形如蜂房,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窟院南北長125米,寬40米,面積爲5000平方米。窟龕分佈的岩石斷面南北長120米、高20米,大小相間,可分三層雕鑿,造像均爲高浮雕和圓雕,形象逼真,風格各異。現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隴東著名的旅遊勝地。

165號窟是北石窟寺最大的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洞窟,位於窟區正中,是北魏永平二年奚康生主持開鑿的“七佛窟”。窟門兩側高浮雕兩尊守門天王,其事高5.8米,身着鎧甲,足蹬戰靴,怒目鎖眉,神情威嚴,大有震懾一切邪魔的氣魄。身旁橫臥兩尊雄獅,雖年久殘損,然張口舞爪,威態猶存。

該窟好象一座高大的殿堂,空間宏大,氣勢磅礴。覆鬥式頂,距地面高14米,南北寬21.7米,進深15.7米,平面爲長方形,面積340多平方米。窟內東(正壁)、北、南三壁雕七尊立佛,佛高8米,磨光高肉髻,面相方圓,細眉大眼,鼻大脣厚,體魄雄建,褒衣博帶袈裟,施無畏手印。儼然一派華夏民族偉人的形象。關於七佛圖和七佛造像題材,全國早期開鑿的其他石窟出有實例,然而完整意義上的七佛窟和七佛造像,唯北石窟寺最早最宏偉最有代表性,爲以後七佛窟的興建開創了先例。《魏書·釋老志》簡述佛教經義時,曾說:“釋迦前有六佛,釋迦繼六佛而成道,處今賢劫。文言將來有彌勒佛,方繼釋迦而降世。”《增一阿含經》卷四雲:“七佛天中天,照明於世間。”這些記載,說明七佛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佛經中的七佛,不但能“宣說法教”,“照明於世間”,而且可“解除”一切衆生的生死病痛之苦。北魏王朝編造七佛的種種“功德”,對七佛和彌勒的宣揚是在於極力溝通人神之間的界限。北魏從太祖拓跋硅到宣武帝元屬正好七位皇帝,奚康生稟“皇帝即當今如來”之義旨,爲北魏七個正式皇帝大造七佛,一則歌頌佛教歷史,加強佛教正統思想的傳播。二則討好朝廷,歌頌皇帝功德,安撫民衆,鞏固北魏統治政權。因而供俸七佛在當時隴東地區十分盛行。七佛造像成爲北石窟寺的一大特色,從北魏一直延續到晚唐,題材形象十分突出。這說明北石窟寺在隴東古代是一處非常正統的佛教聖地。而當年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隴東勞動人民用自己的雙手,不惜血汗來雕鑿如此宏偉、衆多的七佛像,也寄託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種種願望。

甘肅拉卜楞寺導遊詞 篇5

位於夏河縣城西1公里處,大夏河將龍山、鳳山之間沖積成一塊盆地、藏族人民稱之爲聚寶盆、拉卜楞寺就坐落在聚寶盆上。它與西藏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倫布寺、青海的塔爾寺合稱我國喇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拉卜楞爲藏語“拉章”的轉音,意爲佛宮所在的地方。

寺廟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20xx年),有18座金碧輝煌的佛殿,萬餘間僧舍,崇樓廣宇,鱗次櫛比,金瓦紅牆,氣勢非凡。其中,以六大扎倉最爲著名。扎倉,藏語意爲學院。六大扎倉即六大佛學院:修顯宗的聞思學院,修密宗的續部上學院、續部下學院,修天文的時輪學院,修醫藥的醫藥學院和修法律的喜金剛學院。其中,聞思學院爲全寺中心,有前殿、正殿、後殿三大部分。前殿供藏王松贊干布像;正殿懸“慧覺寺”匾額,爲清乾隆帝敕賜。正殿11開間,寬l00米,深75米,有柱140,大可合抱,可容4000喇嘛同時唸經。殿內掛着各色彩幡,燃酥油燈百餘盞,香菸繚繞,一派佛國氣象。寺中還有兩座講經壇以及藏經樓、印經院,珍藏文物數萬件,藏文經典6萬餘冊。

拉卜楞寺還有“拉康”18處。“拉康”(佛寺)即全寺各扎倉的喇嘛集體念經的聚會之所。其中以壽禧寺規模最大,有6層,高20餘米,殿內供高約15米的釋迦牟尼佛像。屋頂金龍蟠繞,牆旁銀獅雄踞,外觀十分宏偉。人稱拉卜楞寺是藏傳佛教的高等學府,是當之無愧的。

甘肅拉卜楞寺導遊詞 篇6

郎木寺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下轄的一個小鎮。一條小溪從鎮中流過,小溪雖然寬不足2米,卻有一個很氣派的名字“白龍江”,如按藏文意譯作“白水河”。小溪的北岸是郎木寺,南郎木寺圖片岸屬於四川若爾蓋縣,屬於甘肅的“安多達倉郎木寺”和屬於四川的“格爾底寺”就在這裏隔“江”相望。一條小溪分界又聯結了兩個省份,融合了藏、回兩個和平共處的民族;喇嘛寺院、清真寺各據一方地存在着;曬大佛,做禮拜,小溪兩邊的人們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傳達着對信仰的執著。

傳說中的西王母,是中華民族的總先妣。造人的女媧、巫山神女、巴人的祖母巫蜒等,都是西王母部的支系,西王母部落,都以母虎爲圖騰,又稱黑虎女神。而郎木在藏語中的原意就是“虎穴仙女”如今郎木寺(虎女寺)所處的四川、甘肅交界地帶,自古以來就是川、甘、青各族民衆朝拜黑虎女神的聖地。藏傳佛教興起後,在那裏建寺已歷千年,但仍被命名爲“虎穴仙女寺”——郎木寺。而且,這地跨兩省的大寺內,最受民衆尊崇的不是諸天衆佛,而是傳說中的老祖母郎(藏語虎)木(藏語女性),其原來居住的洞穴,那是聖地中的聖地。洞外地下涌出的泉水,就是嘉陵江主源之一的白龍江的源頭。

甘肅拉卜楞寺導遊詞 篇7

拉卜楞紅教寺位於九甲鄉王府村旁邊,紅教屬藏傳佛教中“寧瑪”派,信奉蓮花生大師,僧人穿有紅邊的白袈裟,頭上盤着辮子,他們安家立業,娶妻生子。1880年6月,第四世嘉木樣尕藏圖丹旺秀在勒地擦高地方香浪期間,有一夜夢中徵兆與蓮花生大師預言相吻合,覺得創建紅教寺的時機已到,故於1887年4月間進行佛事活動,召集散居在各村莊的僧侶,制定寺規,指派管理人員,併發給管理人員每人一件袈裟,其他僧侶每人50塊銅錢,贈給寺院蓮花生大師佛像及法器等物。

1946年,第五世嘉木樣·丹貝堅參修建了經堂和部分僧舍,委派德格倉活佛爲該寺法臺。是年農曆10月嘉木樣大師親臨慶祝儀式,誦經祈願,經堂起名爲桑欽蒙吉郎,惠賜寺僧着新袈裟(現在裝束)等寺規。

拉卜楞紅教寺設三個學級,初級班以學習常誦的經文爲主,其次學習正草書法,誦經語調、音韻及塑造尕瑪等技藝。中級班學習語法、文法、詩學、醫藥學等學科。高級班學習《普賢上師言教》等密乘。

拉卜楞紅教寺除了正常宗教活動以外,演出藏戲也是一個主要活動。每年正月法會等重大節慶期間演出藏戲。該寺演出隊創建於1955年演出的第一部劇是《智美更登》,演出的劇目還有《阿達拉茂》、《赤松德贊》、《桑姆》等。

甘肅拉卜楞寺導遊詞 篇8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爲大家介紹一下!

位於碌曲縣城南90公里處的郎木寺鄉,西傾山支脈郭爾莽樑北麓的白龍江畔,地處甘、青、川三省邊界。郎木寺爲藏傳佛教寺院。

“郎木”爲藏語“仙女”之意,因其山洞中有石巖酷似亭亭玉女,民間謂爲仙女所化,故名。

寺後林蔭深處有一虎穴,藏語稱“德合倉”,故該寺之名可譯爲“虎穴中的仙女”。

郎木寺與四川境內的格爾底寺隔白龍江相望,早年曾盛極一時。1969年被毀,現得以逐年恢復。寺前有一山色,形似僧帽,寺東紅色砂礫岩壁高峙,寺西石峯高峻挺拔,嶙峋嵯峨。山下大片松林蔥蘢茂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