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州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重走紅軍路體驗愛民情導遊詞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5W

(一)

黔東南州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重走紅軍路體驗愛民情導遊詞

各位遊客,你們好!現在我們就要到達侗族文化中心—黎平。我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紅軍長征及在黎平的情況。

1930年至1931年9月,中央紅軍同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人民一起,連續粉碎了國民黨蔣介石第一、二、三、四次軍事“圍剿”,勝利地保衛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到第五次反“圍剿”時,王明“左”傾冒險主義者不顧敵強我弱的客觀事實,拋棄了紅軍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成功經驗,指揮紅軍採用冒險主義的“集中對集中、堡壘對堡壘”,實行“正規戰”、“陣地戰”。他們不顧敵人在裝備上、人數上大大優於紅軍的實際情況,與敵人拼消耗,使紅軍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使紅軍善打運動戰、游擊戰的特長無法發揮,使紅軍越打越少,根據地越打越小。最後紅軍主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據地,實行戰略大轉移。

1934年10月18日,這是中國工農紅軍史上,中國革命史上難忘的一天!這天,中央紅軍分別從江西省的瑞金、會昌、興國、寧都、福建省汀州等地出發。毛澤東帶領中央三隊從江西於都出發,邁開了震撼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徵的第一步。

中央紅軍長征開始時,王明“左”傾路線領導者計劃要到湘西建立新的根據地。在長征中,他們又實行退卻中的逃跑主義,採取“甬道掩護”、“大搬家”式的奪路突圍方式,擡着笨重的機器和罈罈罐罐每天只能行走一二十華里,使紅軍在蔣介石的圍堵中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至1934年12月初突破敵人的第四道封鎖線──湘江封鎖線時,紅軍兵力損失三分之二,已由長征出發時的86859人(1934年10月8日紅一方面軍花名冊),在到達湖南、貴州邊境時,減少到3萬餘人。

此時,蔣介石已完全知道中央紅軍轉移的意圖與轉移的路線,遂在紅軍北去湘西路途上調集了14個師共約16萬多人的兵力,布成一個大口袋等待紅軍。在中央紅軍的背後,尾追紅軍的桂軍2個師約6萬人也緊跟到通道以南的湘桂邊界。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中國工農紅軍到底往何處去?中國革命將如何開展?是繼續按照“左”傾領導所堅持的要中央紅軍北上湘西去會合紅二、六軍團,讓苦戰兩個月、戰鬥力與戰鬥人員異常削弱的紅軍,去與五六倍於己的優勢敵軍硬拼,還是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採取符合實際情況的行動方針,這是關係到紅軍隊伍和革命的生死決策。“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在這革命的緊急關頭,毛澤東再次顯示出力挽狂瀾的勇氣和智慧。毛澤東向中央政治局建議紅軍放棄去湘西的計劃,改爲向敵人防守力量較弱的貴州進軍,並爭取主動創造戰機,打幾個勝仗,使苦戰兩月跋涉千里的紅軍部隊能稍事休整。毛澤東的這個建議既大膽而又穩妥,體現了堅持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得到周恩來、朱德及王稼祥、張聞天等多數同志的支持。毛澤東的主張如風雨夜中的一座燈塔,給紅軍指明瞭方向,也得到了廣大幹部的擁護,使人們重新拿起實事求是的思想武器。紅軍按照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改變前進方向,不去湘西,而調頭西進貴州,進入苗嶺山脈。

1934年初冬,中國工農紅軍進入貴州。黔東南有漢、苗、侗等30多個民族,位於雲貴高原的東南部,大部分地區海拔500至1000米,山川縱橫,地形複雜,交通閉塞。當時人口有80餘萬人。統治貴州的地方軍閥只爲中飽私囊,使地方經濟凋敝。此時貴州的軍閥王家烈任國民黨第二十五軍軍長兼貴州省主席,主持貴州軍政。他與蔣介石及其他軍閥矛盾重重,時常兵戎相見。

蔣介石與貴州軍閥的矛盾及貴州軍閥間派系的矛盾,大大削弱了他們在貴州的統治力量,也大削弱了他們的防堵紅軍入黔的力量。

當中央紅軍突破蔣介石設防的第四道封鎖線,進到湘黔邊時,蔣介石曾決定以其行營參謀長賀國光爲主任,率參謀團進駐重慶,統帥川黔各軍閥部隊堵截紅軍,並直接電令王家烈部到黔東南防堵紅軍進入貴州。王家烈因此於11月上旬在貴陽召集二十五軍和貴州省政府高級官員開會,商討如何執行蔣介石的命令,對紅軍進行防堵。會議決定,烏江以北的防備由侯之擔負責;猶國才部開到烏江以南,負責東路的左翼防務;王家烈所部擔任烏江以南東路的右翼防務。

王家烈的計劃雖然如此,但當時能指揮得動的只有何知重、柏輝章的2個師15個團,外加侯之擔的4個團和猶國才勉強同意抽出的2個團,共計21個團的兵力,而王家烈15個團的大部又被紅軍二、六軍團牽制在銅仁一帶,猶國才另有打算,遲遲不肯派兵。直到12月中旬,中央紅軍打到貴州邊境時,黔東南的黎平、從江、錦屏、天柱等幾個縣,才只有黔軍2個團又2個營以及一些“民團”防守。這當然不堪紅軍一擊,更不可能阻擋中央紅軍進入貴州。

1934年12月12日至14日,中央紅軍由湖南通道縣陸續進入貴州黎平縣境。

紅軍左路縱隊三、五、八軍團及軍委縱隊於12日從湖南通道縣播陽出發相繼進入貴州黎平。

編入軍委縱隊幹部團休養連的毛澤東於12月15日抵達黎平。毛澤東在行軍路上與王稼祥、張聞天一起商談了許多黨和軍隊前途的問題,形成了區別於“最高三人團”的“中央隊三人團”。通過細緻的思想工作,毛澤東的主張得到了王稼祥、張聞天、周恩來、朱德等多數中央領導的支持。爲此,中央專門就毛澤東關於到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去的主張召開了兩次關係紅軍前途命運的會議。一是通道會議,使中央改變行軍路線,改向貴州進軍。二是黎平會議,使中央改變了前進目標,作出了進軍黃平,到遵義建立新根據地的決定。到達黃平之後,張聞天、王稼祥的努力,促成了猴場會議、遵義會議的召開,從組織上限制了博古、李德的最高指揮權,爲毛澤東的復出打下了基礎。後來張聞天和王稼祥分別被毛澤東讚譽爲“開明君主”和“有大功”的人。而這段歷史後來也被戲稱爲擔架上的“陰謀”。

進入草坪、洪州的毛澤東看到了一幕慘景:一對討飯的侗家母子,10多歲的小孩跪哭在餓死的母親身邊。毛澤東扶起小孩,拭去淚水,叫警衛員小陳拿來毛衣、布鞋給小孩穿上,讓紅軍戰士掩埋了餓死的婦女,小男孩一下跪在毛澤東面前:“卜佬呀,瑤佑當紅軍,袖瑤呀!”(伯伯呀,我要當紅軍,收下我吧!),毛澤東含淚點頭,一名侗族孤兒就這樣跟着毛主席走上了革命征途。

軍委縱隊進駐洪州草坪村時,司令部設在寨邊一位60多歲的侗族石大爺家。晚飯時,石大爺看見紅軍同志吃的是粗茶淡飯,好幾個人共吃一個菜,就象百姓幾兄弟合夥做工吃飯一樣。很受感動,拿出自家的醃魚和酸廣椒給紅軍吃。朱總司令一再婉言謝絕,並向石大爺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紅軍紀律。對石大爺說道:“大爺的盛情我們都領受了,不過,吃你的東西要講個條件,我們吃大爺的菜,大爺要收我們的錢,‘有往無來非禮也’,一家人嘛就要有往有來嘛。”

幾十年來,毛澤東、朱總司令在洪州的感人故事一直在洪州羣衆中傳爲佳話。

紅軍左路縱隊繼續向巖寨、下溫、平甫、地青、中潮、佳所、平壩、兩路口行進,在羊角巖擊潰黔軍守敵,於15日進入黎平縣城。

在中央紅軍進佔黎平縣城前,縣城的羣衆聽到紅軍快要進城的消息,都歡欣鼓舞、奔走相告,準備迎接紅軍。兩個月前紅六軍團西征時路過黎平,這裏的羣衆曾聽到紅軍宣講革命道理,親眼見到紅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知道紅軍是工農的子弟兵,因此當紅軍進入黎平縣城時,羣衆自動組織起三四百人,列隊來東門外10多裏的地方,敲鑼打鼓、鳴放鞭炮,夾道迎接紅軍大部隊入城。

爲進一步確定中央紅軍的前進方向,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開政治局會議(史稱黎平會議)。主持會議的是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周恩來。參加會議的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博古、張聞天、李德等及應邀列席的軍團負責人。會議中心議題是:戰略方針、紅軍進軍方向問題。中共中央委員會總負責人、書記處書記博古、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仍然堅持北上湘西匯合二、六軍團與強敵硬拼,毛澤東主張甩掉重兵圍堵,避實就虛向黔北發展。會議從白天開到深夜,兩種意見針鋒相對,鬥爭異常激烈。毛澤東審時度勢分析敵情,有理有據地駁斥和批判了博古、李德的錯誤軍事路線,建議中央政治局:一、放棄北上湘西同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向敵力量薄弱的貴州北部進軍。二、以黔北遵義爲中心,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三、中央政治局相應作出新的戰略方針之決定。毛澤東這席石破驚天的話震撼人心,讓在座的多數人所折服。周恩來、朱德、張聞天、王稼祥等堅決站在毛澤東一邊,對其正確主張予以支持。經會議表決,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錯誤軍事路線,討論並通過《中央政治局關於在川黔邊建立新根據地的決議》。黎平會議因“三個第一次”,在中共歷史上佔據了重要地位:一是黎平會議是長征中第一次中央政治局會議。二是它第一次以中央政治局名義否定了博古、李德頑固堅持的錯誤戰略方針。三是它第一次結束了長達三年時間內毛澤東在中央受排擠的地位,開始形成中央絕大多數領導人轉而贊成、支持、擁護其正確主張的局面,從而爲遵義會議確立他的領導核心地位奠定了堅實基礎。黎平會議、侗鄉黎平,從此成爲偉人毛澤東人生旅途、革命征程中一段深刻而重要的歷史記憶。因爲毛澤東,因爲改變中國革命命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很多年後,黔東南的黎平也被濃墨重彩地寫入了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冊。

歷史告訴我們,中國革命的路要遵循實踐,而不是單靠本本;中國革命的指揮部在中國,而不是在莫斯科。黎平會議,無疑在紅軍長征史上,在中國革命史上,在黨的歷史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時過五十二年後,胡錦濤同志曾這樣評價:“黎平會議,在黨的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當時紅軍衝出了國民黨的重圍,正處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黨中央及時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這次會議徹底否定了‘左’冒險主義的錯誤主張,肯定並採納了毛澤東同志西進貴州的正確意見,確立了紅軍北上黔北、建立新的根據地的戰略行動方針,這就使中央紅軍開始從被動轉向主動,爲以後勝利,爲遵義會議召開奠定了基礎。因此,黎平會議在黨和軍隊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黎平會議的重要意義,還在於黨和紅軍貫徹了黎平會議精神,在西進中醞釀轉折,如果說沒有黎平會議的召開,就沒有遵義會議的召開,那麼同樣,沒有紅軍在黔東南的西進的這個量的積累過程,就沒有遵義會議質的飛躍的必然結果。紅軍長征在黔東南的歷程是革命戰略轉折的歷程,是毛澤東政治生涯轉折的歷程。

黎平因紅軍三次經過而成爲革命老區。當年紅軍足跡踏遍黎平現行區域的17個鄉鎮、81個村、167個自然寨,共一個月有餘。過境期間及稍後在黎平犧牲有87名紅軍戰士。有上百名侗、苗同胞參加紅軍,隨軍長征。留下了“一件毛衣”、“朱總司令駐過草坪村”、“紅軍橋”、“窮人一條心、協力迎紅軍”等上百多個動人故事,這是黎平各族人民的寶貴財富。

現在就請大家隨黎平會議紀念館解說員去進一步瞭解當年黎平會議的情況及紅軍在黔東南長征的歷程。

(二)

各位遊客,你們好!我們就要離開革命老區黎平了。此時,我們的心情和當年紅軍一樣,因爲開了一個好的會議而輕鬆了許多。現在我們正沿着當年毛澤東和紅軍在黔東南長征的路線驅車直行。我們走的是“毛澤東路線”!

黎平會議後,紅軍揮師西進。

12月19日,中華蘇維埃中央軍委主席、紅軍總司令朱德和中華蘇維埃中央軍委副主席、紅軍總政委周恩來簽發了《爲建立川黔邊根據地軍事行動的決定》,要求中央紅軍第一軍團(除二師編入左路縱隊外)和第九軍團爲右路縱隊,在佔領劍河後,沿清水江向上遊前進,應於12月底佔領施秉地區;要求第三軍團、中央軍委縱隊及第五軍團爲左路縱隊,經劍河縣的革東、臺拱(今臺江)於12月底佔領黃平地區。

中央紅軍兵分幾路揮師向貴州腹地的黔東南進擊,把蔣介石圍堵紅軍的十幾萬軍隊甩到湘西。蔣介石雖然急令黔軍王家烈率部到黔東防堵,無奈王家烈的軍隊是有名的“雙槍兵”(步槍加大煙槍),戰鬥力極弱,一與紅軍接觸即潰不成軍,紅軍所向勢如破竹。12月20日,先頭部隊紅一軍團二師六團佔領劍河縣城,21日,紅一軍團主力進駐劍河縣城。25日夜,紅一軍團十五師四十三團攻佔鎮遠縣城。26日,一軍團二師和十五師圍攻施秉縣城,並在城外擊潰黔軍宋華軒團,佔領施秉。27日,左路縱隊的紅三軍團及一軍團二師攻佔黃平縣城。一軍團第二師於12月28日協同左路縱隊三軍團攻佔舊州。

中央紅軍在黔東南完成軍委命令後,繼續北進,於12月31日入甕安縣境。1935年1月1日,中央政治局在猴場召開會議,以後強渡烏江,奪取遵義,進擊桐梓、攻克婁山關,於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遵義召開,實現我黨歷史上的偉大轉折。

(三)

遊客們,現在我們已經進入黔東水電大縣——錦屏

黎平會議召開時,右路縱隊各部已會合於錦屏河口集結待命。按照中央軍委的命令,於12月19日在河口、瑤光苗族人民的全力支持下,以船隻、木排、門板架設浮橋,渡過烏下江,向劍河南加堡進軍。

1934年12月14日,右路縱隊第九軍團在黎平中黃兵分兩路;一路在老百姓夾道歡迎中進入隆裏。紅軍從隆裏過了三天三夜,當地老百姓挨戶湊集柴草糧食供應部隊,軍民打成一片,關係極爲融洽。另一路向錦屏的新化、瑤裏方向前進;一路直插敦寨,攻打老錦屏—銅鼓城。15日,紅軍擊潰黔軍一個團,佔領銅鼓城。銅鼓戰鬥突破了王家烈的北部防線,使紅軍右路大軍順利西進,並保證了中央政治局會議在黎平的安全召開。

中央紅軍右路縱隊從錦屏啓蒙向河口前進。敵軍爲阻止紅軍前進,把韶靄村—塘東村這段路挖壞,並沿路砍樹攔塞,紅軍被迫繞路前行。爲了方便部隊和當地羣衆行走,留下一部分紅軍將此路加以修整。約兩天的緊張勞動,修好了這段約兩公里的路。當地羣衆爲了寄託對紅軍的思念,將此路親切地稱爲“紅軍路”。“紅軍路”一直保持到今天。16日,紅軍抵達河口。

河口爲清水江支流烏下江匯入清水江的當口,一渡兩江三上岸。三岸中,東岸爲清嘉慶時期從事木材貿易暴富的木商姚繼周斥巨資從河灘上修建起來的高12米、總面積270平方米的彎月形平臺,其餘西、北兩岸均爲壁陡巖山,地勢險要複雜,易守難攻。王家烈部杜肇華等第五、六兩團早已奉命在河口烏下江西岸和清水江北岸設防,想憑藉河口天險力阻紅軍。16日,紅軍右路先頭部隊爲消滅河口對岸的瑤光守敵,保證大部隊順利渡河,在機槍和火炮的掩護下涉水強攻不下,正在此時,從南面塘東下來的援兵趕到,同時從南面沿烏下江下來的另一支紅軍迅速堵住烏下江西岸上邊瑤光寨的敵人後路,並壓向河邊敵人陣地。守敵腹背受擊,遂沿清水江南往西和渡清水江向北潰逃。紅軍一部強渡清水江追趕上彥洞,大部隊沿清水江追趕至劍河縣南嘉堡,共殲守敵200多人。18日 ,右路縱隊主力各部在錦屏縣河口鎮會合。21日,毛澤東、朱德、博古等隨軍委縱隊抵達河口,在瑤光宿營。當時腹瀉尚未完全康復的毛澤東經查訪後住到寨腳李志熙家。李志熙是個私塾先生,同時也是小有名氣的草醫。毛澤東住進後,向李志熙講明紅軍是人民自己的軍隊,要他不要怕,出去把外逃的羣衆找回來。隨後又問了瑤光地方的歷史和風俗習慣,並問其否能找到可治腹瀉的草藥,李志熙說馬齒莧有消炎和止瀉的功能,隨後到屋邊園中找得一把交給毛澤東,並交代服用方法。毛澤東住下後,派警衛員到寨上了解情況,警衛員發現一個名叫常幫朝的老人臥病在牀,便將他扶到毛澤東住處,毛澤東吩咐警衛員送他幾粒藥丸服下。常幫朝離開時,跪下口稱“謝謝老爺”。毛澤東連忙將他扶起,說“我們不是什麼老爺,是中國工農紅軍,我姓毛。”又叫警衛員將常幫朝送回上寨家中。

在錦屏這塊土地上留下了紅六軍團、中央紅軍及毛澤東等領導人的光輝足跡,給錦屏各族人民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毛澤東傾情苗侗人民,苗侗人民懷念毛澤東。毛澤東逝世後,聽說要建造毛主席紀念堂,黔東南錦屏偶裏皆陽寨羣衆,獻送了一顆近兩百年的古樟樹,這顆古樟樹正是見證當年紅軍經過偶裏皆陽時,在樹下站過崗、開過會被羣衆譽爲的“紅軍樹”。爲了永遠紀念紅軍和紅軍樹,當地羣衆立下一“紅軍樹紀念碑”,碑文是:“苗嶺山高清水長,萬里長征過苗鄉。播下革命星火種,苗族人民迎朝陽。百年樟樹吐清香,紅軍戰士站過崗。永遠懷念毛主席,香樟獻給紀念堂。”

2001年國家重點水電建工程三板溪電站動工建設,2006年1月大壩建成蓄水,紅軍經過和戰鬥過的遺址河口永眠水底。

(四)

遊客們,現在我們已經進入苗嶺新城——劍河

黎平會議後,從錦屏出發的右路縱隊進入劍河南加堡到達南孟後,分兵兩路前進:先頭部隊走新柳、南寨、返皓、董熬於20日佔領劍河縣城;主力部隊走基立、翁座、南哨、白索、巫庫於21日開進劍河縣城,與先頭部隊會合。22至23日,紅軍離開劍河,分兩路進兵。一路走柳堡、岑鬆到元兆於25日到達鎮遠城東的兩路口。另一路爲主力部隊,沿清水江南岸西進,經中都、南腳、革東,於22日到達施洞口。 

在右路縱隊進入劍河縣境的同時,左路縱隊也陸續開進劍河縣境。19日,左路縱隊的紅三軍團兵分兩路進到羅裏寨、八馬壽地域。20日紅三軍團主力從錦屏的瑤光進入劍河南加堡地域。由於三軍團有佔領臺江城的任務,到南加堡後分成兩部分前進。一部(紅軍福建師)從南加連夜出發,經康中進入黎平的高洋。在高洋擊敗地方民團後,進入榕江朗洞宿營,然後轉入劍河的巫萊,在巫萊上壩擊敗柳金地方民團後在巫送與主力部隊會合。而主力於20日晚宿營南加,21日經基立、翁座,至南哨宿營。23日,經九儀、太擁、巫送,與從朗洞方向來的部隊會合後,經巫臉渡過巫迷河進入臺江縣境。

 

毛澤東和左路縱隊的軍委縱隊,於19日由黎平縣城進至勇寨、高場地域宿營,20日經羅裏至錦屏上八里宿營,於21日經八受到瑤光宿營,22日沿清水江南岸的苗嶺大山脈經柳霽至南寨、柳寨地域。23日沿右路縱隊主力行軍路線進駐返排,於24日進駐劍河縣城。25日離開劍河,沿清水江南岸西進,經中都、南腳、革東後進入臺江。

山川資俊傑,時勢造英雄!由黎平出來後的毛澤東一路西行跋涉轉戰,翻越黔東南雷公山、月亮山、太陽山、佛頂山、羊角嶺、老山界、二望山、盤山等。黔東南大山小山無邊無際,連綿不斷。在黎平縣境內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有239座,最高峯老山界海拔達1589米;劍河縣境內有著名的老山界山脈(屬雷公山),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就有381座,最高的貓鼻嶺達1626米。榕江縣境內海拔1000米以上高山有310座;黔東南最高峯雷公山主峯海拔2179米,雲環霧繞,直插雲霄,遙遙相望的八寶山、骷髏山等山峯,山勢險峻、巍峨挺拔,海拔也在1400米以上。僅在劍河縣境毛澤東經過的南寨、返排、新柳一帶,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就有貓鼻嶺、油三嶺、柳練坡、九哨坡、興隆坪、屋背坡、龍鼻子等。在黎平、榕江、臺江、劍河交界地有一首民謠:“上有骷髏山,下有八寶山,離天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山,與毛澤東的一生有着不解的情結,毛澤東走出韶山,拉旗上井崗山,後到革命聖地延安寶塔山,再到北京香山,從推倒“三座大山”到“農村包圍城市”的思想,無不凸現他山一樣堅韌不拔、巍峨氣派、神奇非凡的品質。從黎平西行北進後,毛澤東連日跋涉,真是“山一程,水一程,萬里長征足未停”。面對綿綿羣山,莽莽林海,思考着黎平會議後,正確主張被認可採納,中央確立了新的戰略方針,革命形勢有了新的轉折,瀕臨絕境的紅軍轉危爲安。看林海蒼茫,峯迴路轉,紅軍部隊千軍萬馬在雲山霧海間急馳行進,馬蹄聲聲、十里連綿。甩掉包袱,心情愉快的毛澤東觸景生情,《十六字令》三首便是在躍馬揚鞭穿越苗嶺雷公山的崇山峻嶺間孕育而得:“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山,剌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世紀偉人毛澤東既仁更智。詩詞表達了毛澤東馳騁在黔東南這片雄、奇、峻、秀,巍巍連綿的苗嶺山脈中,真是似虎歸山,如魚得水。真實地再現了紅軍長征以來的艱辛歷程,尤其是入黔以來紅軍勝利進軍的豪邁情景。抒發和寓意了中國共產黨和一代偉人力挽狂瀾、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七十多年前的詩詞思想,在今天看來還是那麼豪邁,七十多年的風雨兼程,七十多年的滄桑鉅變,更加證實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

好!遊客們,讓我們看看窗外吧,在苗嶺山脈呤頌毛澤東的《十六字令》·······

 

左路縱隊的紅五軍團,爲中央紅軍後衛,兵分兩路,於23日,主力從黎平的高洋進入劍河高定宿營,經九當、烏當溝至南哨。另一部分於22日從錦屏的河口進至南加地域後,然後沿右路縱隊路線到南哨與主力會合後分三路行進,主力沿三軍團主力行軍路線從巫臉進入臺江縣境,一部進劍河境,然後沿江進臺江;一部到久儀後走返召、久敢、裏生、加禾、擺偉、巫留進入臺江縣境。岒

中國工農紅軍經過劍河縣境25個鄉鎮、113個自然寨。在境內同敵重兵和地方反動勢力的搏鬥中,披荊斬棘,頑強戰鬥,前仆後繼,給敵人以沉重打擊。但紅軍也付出了一定代價,近兩百名指戰員爲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而長眠在劍河的土地上。劍河各族人民一直懷念並將永遠悼念紅軍烈士。

紅軍在劍河廣泛開展革命宣傳活動,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當日,紅軍總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簽發《關於注意與苗民關係加強紀律檢查的指示》。《指示》明確規定在苗族地區“不打苗民土毫,不殺苗民有信仰的保長、鄉長”,“絕不應殺牛”,堅決克服一切侵犯羣衆的行爲。紅軍愛護百姓,深受羣衆歡迎和擁戴,至今還流傳着“一件毛衣”的故事:在劍河一個苗寨旁,紅軍遇到一位衣着破爛單薄的60多歲的苗族老媽媽帶着她10多歲的孫子餓倒在路邊寒風中,毛澤東聞訊趕來問明情況,叫人拿東西給祖孫倆吃,又脫下身上的毛衣,拿出一條被單,叫警衛員拿過兩條裝滿白米的乾糧袋,一起送給老媽媽,老媽媽掙扎着坐起來連連作揖,對毛主席和紅軍戰士說:“都襯免猛,修了外絞連”(苗語:恩人呀,謝謝你們的救命之恩)。老人家抹着淚水久久凝視着面容慈祥的毛澤東,拉着孫子跪下磕頭。毛澤東扶住祖孫倆:“老人家,不用謝我,我們是紅軍,紅軍是幹人的軍隊,老百姓的軍隊。”離去時,祖孫倆一步一回頭,連聲念着“紅軍、紅軍”。

毛澤東在黔東南還有一段不尋常的經歷:身懷六甲的賀子珍隨毛澤東一起長征進入黔東南後,生下了一女兒,毛澤東爲了不給部隊添麻煩,就把女兒託付給了當地羣衆。據有關史學家考證,此事有可能發生在劍河一帶。建國後中央有關領導和部門曾到劍河尋訪,給劍河永遠留下了一個歷史性的迷。

劍河還是紅六軍團轉戰過的地方。1934年9月24日,由軍團長肖克、軍政委員會主席任弼時、政委王震率領的17、18兩師共6個團9000餘人,由錦屏瑤光進入劍河縣南嘉,渡江北上,25日至凱寨,受湘軍李覺部阻擊,24名紅軍犧牲。紅軍揮師渡江西移,26日晨又於大廣坳遭遇桂軍廖磊部伏擊,團長趙雄及145名指戰員壯烈犧牲。紅軍繼續北上,戰鬥結束後,當地羣衆懷着沉痛的心情掩埋烈士的遺體時,紅軍五十四團戰旗被謝寨農民陳年貴所拾,並一直珍藏到解放後。1957年,他將這面戰旗獻給了國家,現藏於遵義會議紀念館。

爲紀念紅軍英勇戰鬥精神,緬懷革命先烈,2004年9月,劍河縣人民政府決定在大廣坳戰鬥遺址修建2000平方米的紅軍廣場,目前已建成烈士墓、紀念亭及戰鬥簡介碑等,還有以紅軍戰士奮勇抗戰爲主題的花崗岩雕塑、廣場牆式浮雕(一組以南加里格搭浮橋渡江內容,一組以大廣坳戰鬥爲內容,)將陸續修建。大廣坳紅軍戰鬥遺址的建立,將成爲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五)

遊客們,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天下苗族第一縣——臺江

1934年12月22日,紅軍左路縱隊三、五軍團先後抵臨臺江縣城,守城之敵聞風喪膽,倉惶逃竄,紅軍沒發一槍,威武雄壯地進入縣城。24日,紅軍在臺江縣城召開羣衆大會,紅軍敲鑼打鼓向苗族羣衆宣傳道理,鬥爭土豪官紳,把他們搜刮的民財當場分配給羣衆,會後紅軍還鎮壓民憤極大的作惡分子。當天右路縱隊紅一軍團已進入臺江縣施洞口一帶。25日,紅三、五軍團分三路離開臺江後於26日凌晨抵達黃平。25日,軍委縱隊進入臺江,於26日抵達黃平。

鬥富豪、分浮財,除惡霸,大快人心。臺江老百姓奔走相告,影響震及全縣。苗族人民以歌抒發心聲、讚頌紅軍:“紅軍紅軍,苗家救星;紅軍來了,我們翻身!”當紅軍離開臺江後,有7個年小帶病的掉隊戰士,遭遇土匪而英勇還擊,在擊斃好幾名匪徒後,終因久病體弱,不幸落入土匪魔爪。面對匪徒,七個紅軍戰士慷慨陳詞:“我們紅軍不象你們國民黨匪徒,到處搶老百姓。我們腳都爛了,衣服全破了,但是我們不拿羣衆的一針一線。”“紅軍是殺不盡的,今天你們殺了我們七個,後面還有千千萬萬的紅軍,他們會給我們報仇的!”最後七個勇土齊聲高呼:“革命萬歲!紅軍萬歲!”英勇就義。七勇土悲壯遇難,當地老百姓目不忍心睹。一位苗族老人等冒殺人風險,偷偷爲七位烈士收殮安埋。解放後,臺江縣人民政府將將七烈士遺骸,遷葬到縣烈士陵園。

紅軍經過臺江雖然只是幾天,但是苗族人民卻把紅軍親人記在心間。紅軍北上後,苗族人民天天盼望着紅軍回來。他們唱到:“那年喲,紅軍來到我們苗鄉,斗大的字寫幹牆上,‘富人不要發狂,窮人不要悲傷,有朝一日天晴朗,我們還要回到你們的地方!’”“穿起草鞋踏刺窩,再苦十年算什麼,盼到紅軍回來後,分田分地好生活,有吃有穿喜洋洋,心焦難過做什麼!”

(六) 

遊客們,現在我們已經進入歷史 文化名城 ——鎮遠

1934年25日,右路縱隊紅一軍團第十五師在師長彭紹輝率領下進到鎮遠險關要隘鼓樓坪,擊潰把守在鼓樓坪截攔紅軍的黔軍第旅第四團的“九子槍營”,直逼鎮遠衛城。紅一軍團四十三團由衛城西門、右側“獅子搖鈴”高地、涉水過河三面出擊,直取衛城,穿過長街,繞道青龍洞,飛奔祝聖橋,在橋頭擊潰阻敵,佔領鎮遠府城。當夜紅一、九軍團在鎮遠府、衛兩城宿營。26日,由劍河出發的右路縱隊一部在鎮遠城東的兩路口與敵軍發生遭遇戰,爲了保衛鎮遠,使右路主力從鎮遠順利通過,紅軍在兩路口激戰堅守陣地達一天一夜。

27日晨,國民黨中央軍逼近鎮遠,用大炮向城內轟擊。這時,紅軍政工人員正在城五牌天后宮召開羣衆大會。一發迫擊炮擊中民房,三名羣衆當場身負重傷。早上,紅軍奉命撤離鎮遠,向施秉前進。

鎮遠還是紅六軍團西征入黔經過黔東南十個縣之一,1934年10月7日,紅六軍團主力在任弼時、王震的率領下,經紅巖大土村南的高山向鎮遠轉移。身患瘧疾的任弼時鼓勵大家:“爬過大山到‘大地方’就好了,前面就是我們的隊伍。”8日,軍團前衛五十二團擊潰尾追來的桂敵先頭部隊,軍團主力翻過大坳進入施秉縣境。9日軍團主力再進鎮遠縣,在路臘街擊潰敵桂軍第十九師一部。連夜復進施秉,向西北轉移。

( 七)

遊客們,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中國漂城——施秉

1934年12月24日,右路縱隊紅一軍團,從臺江縣施洞口上游架浮橋渡過清水江,當地苗族人民紛紛前來支援,和紅軍工兵肩並肩共同搭橋,紅軍順利進入施秉縣馬號沙灣,再兵分3路進發。一部(2師)於26日深夜順利進佔施秉縣城。一部(15師、第9軍團)於25日到達鎮遠。27日,另一部從黃平縣谷隴復入施秉縣境,途徑李保寨、楊柳塘、長田寨、巖頭、丁家橋順小河於進入施秉縣城。同日,紅15師由師長彭紹輝、政委肖華帶領,與從鎮遠方向出發的紅一軍團直屬隊、第9軍團陸續到達施秉縣城,與先期到達這裏的2師會合。28日早晨7時,紅一軍團3團3營奉命搶佔餘慶縣城離開施秉縣,紅一軍團直屬隊亦離開施秉縣城向餘慶挺進。右縱隊一路勢如破竹,經龍溪、涼風哨等地,抵達烏江渡口大烏江。29日,紅15師亦離開施秉縣城,往餘慶方向行進。其他部隊休整一週後,先後離開施秉縣城繼續長征。

(八)

遊客們,現在我們已經進入苗族歌舞之鄉——黃平

1934年12月25日,中央紅軍左路縱隊的紅三軍團進入黃平縣境,夜宿谷隴。26日清晨,進軍黃平縣城新州。當時黃平縣城駐有貴州軍閥王家烈部杜肇華兩個旅,杜並在紅軍到達黃平之前已派重兵把守於尖山坡、三裏灣一帶,妄圖在這裏一舉消滅北上的紅軍主力。

左路縱隊進入黃平的尖山坡後,與敵人發生戰鬥,由彭德懷親自指揮紅三軍團攻佔尖山坡和三裏灣。紅軍趁着大霧向尖山坡黔軍守敵發起強攻,國民黨黔軍憑藉有利地形負隅頑抗 ,紅軍首攻受阻,未能將尖山坡拿下。夜晚7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焦急地等待戰鬥進展情況,一會兒通訊員來報,紅軍佔領了縣城郊一帶的山頭,於是大家鬆了一口氣,毛澤東說,現在,我們可以正面攻打尖山坡了。之後,數千名戰士正面向尖山坡發起猛攻。紅軍勝利在望,周恩來帶着通訊員到駐地老鄉家去,走了好些農戶,纔買到臘肉、黃豆之類的食品,他囑咐通訊員趕快交給伙房做。就這樣周恩來在戰火中也忘不了爲毛澤東準備生日晚宴。晚宴時,毛澤東說,我這個人啊,最怕做壽了,過一次少一次嘛,41歲,人生過半嘍。周恩來說,在槍炮聲中過生日,別有一番滋味啊。夜晚10時,紅軍勝利拿下尖山坡後,又乘勝攻破了三裏灣,然後兵分數路向縣城發起總攻。在紅軍的強烈攻勢下,黔軍不敢應戰,向重安江方向竄逃。午夜,紅軍攻克黃平縣城。隨後,黨中央機關、中央軍委、中央縱隊和紅五軍團等先後進入縣城。27日凌晨,軍委主席、紅軍總司令朱德,軍委副主席、紅軍總政委周恩來,中華蘇維埃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人民委員會主席張聞天、中央軍委副主席兼軍委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紅軍高級將領劉伯承、彭德懷、葉劍英、楊尚昆、陳雲、李富春,以及中央機關和軍委縱隊當天在黃平城休整,當晚分別下榻於川祖廟、財神廟和一戶大地主的空房裏。紅軍勝利攻克黃平縣城後,將城市所存布匹購置一空,紅軍隊伍給養得到了加強,紅軍士氣極旺,服裝整潔。部隊中大多數的指戰員都穿上了新軍裝,從湘南以來的疲勞狀態被一掃而空。毛澤東41週歲的生日就是在紅軍攻佔黃平的炮火聲中渡過的。經過黃平之戰,毛澤東的威望與日俱增,要求毛澤東復出指揮黨和紅軍的呼聲越來越高。王稼祥找張聞天講了自己的意見,明確表示應該撤換博古和李德,改由毛澤東來領導。張聞天亦在考慮此事,當即表示支持,以後這一想法得到彭德懷、劉伯承、聶秦臻等同志的支持,爲後來在紅軍進入甕安後召開政治局會議解除博古、李德領導權和毛澤東復出奠定了基礎。黃平戰鬥後,紅軍先頭部隊於深夜奪取舊州古城,28日下午五時,軍委縱隊離開縣城,向舊州古城前進。儘管舊州敵軍向羣衆散佈謠言說紅軍是“共匪”,但經歷過不久前紅六軍團過境情況的舊州人民大多數對紅軍是信任、歡迎的,許多羣衆自發迎接紅軍。29日紅軍的警戒部隊最後撤回黃平縣城,向黔南地區的甕安進發。以後紅軍按照毛澤東等人的部署,北渡烏江、進攻遵義。黃平之戰非同一般,以至事隔幾十年後周恩來還記憶尤新:1950年周恩來接見貴州少數民族參觀團,在握手時旬問到潘學忠是貴州黃平人時深情地說到:“啊,黃平,當年我們長征路過那裏,在那裏和王家烈的軍隊打了一丈,我住在你們縣城的財神廟裏。”

在黃平至今還流傳着一位外國傳教士與紅軍情結的故事: 1934年10月1日,被教會派往中國鎮遠、黃平、遵義一帶傳教的瑞士人勃沙特從舊州回鎮遠途中遇紅六軍團肖克部隊,被帶到舊州後,恰好紅軍在天主教堂內發現一張法文貴州地圖,當晚勃沙特被肖克請到紅六軍團設在萬壽宮裏的司令部,將地圖逐一翻譯給了肖克將軍,第二天攜夫人隨紅軍長征。1936年3月31日紅軍到達雲南時,勃沙特離開長征隊伍。至此,他已在紅軍中生活了18個月,與賀龍、肖克等紅軍指戰員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回國後,1936年8月,他把在跟隨紅軍途中的見聞寫成了《神靈之手》一書,在世界多個國家編譯出版,爲宣傳偉大的紅軍長征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晚年僑居於英國曼徹斯特市郊的卓爾敦。爲懷念這位外國友人,州話劇團還編排了《紅星與十字架》話劇在州縣巡迴演出,深受羣衆歡迎。

當我們懷着無比敬仰的心情去看望至今還生活在黃平的一位叫馬崇德的老紅軍時,老人家當年長征經過黃平的一幕彷彿就在我們眼前:10名因受傷而掉隊的紅軍戰士在黃平途中艱難地追趕部隊,有8名紅軍戰士被土匪殘酷殺害,1個病死在途中。馬崇德幸被兩位苗族青年相救並治癒傷口後,由於與部隊失去聯繫,就在黃平成家直至今天。

各位遊客,毛澤東和紅軍在黔東南長征的歷程從黎平開始到黃平結束。

時代的大潮,風雲激涌,驚濤拍岸。七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站在巍巍苗嶺之巔,站在歷史記憶的深處,思索毛澤東和紅軍在黔東南的歷程,感嘆不已!彷彿回到烽火連天的歲月,聞到了當年紅軍戰火濃濃的硝煙味,聽到了戰鬥陣陣的號角聲,看到了在實際鬥爭中鍛鍊和成長起來的一代偉人佇立在歷史的風口浪尖上抒發“剌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的偉岸英姿。

黔東南這片紅色沃土見證了中國工農紅軍的紅七軍、紅六軍團、中央紅軍、紅二軍團五次經過黔東南,轉戰從江、榕江、黎平、錦屏、天柱、劍河、三穗、鎮遠、施秉、臺江、黃平、岑鞏等12個縣境的歷程,見證了七十多年前紅軍歷史性轉折和毛澤東革命生涯轉折的歷程。

黔東南的綠水青山滋潤了毛澤東,黔東南的革命風雲醞釀了一代扭轉乾坤的世紀偉人。從此,中央紅軍力挽狂瀾,四渡赤水,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迎來了三軍大會師的春天!從此,中國革命的航船,就在這位舵手的掌握下,避過險灘,繞過暗礁,沿着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正確航道從勝利走向勝利!這是黨和紅軍將士的意願!這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這是黔東南的驕傲!這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誌!也從此以後,黔東南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發揚紅軍長征精神,不畏艱險,勇於開拓,使黔東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的黔東南正在時代的大潮中劈波斬浪,奮勇前進!

重走長征路,已圓滿結束,給我們留下了長長的思索。祝願各位遊客在今後的人生新長征的跋涉中發揚紅軍長征精神,艱苦創業,排難而進,成就人生輝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