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著名景點導遊詞(精選1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16W

河南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

青天河風景區位於博愛縣城西北37公里處。謂之青天河,取意於峽谷平湖一線青天,是集雄、奇、險、秀、幽於一體的典型山水風景名勝區。面積25.5平方公里,含大泉湖小景區和古道小景區。大泉湖小景區以青天河水庫爲主體,湖面長7公里,寬70---100米,水深60米。它依太行羣峯,傍丹河峽谷,即有一山碧水之靈秀,又有高山幽谷之奇觀。植物種類繁多,四季景色萬變,春看花、夏納涼、秋賞紅葉、冬觀雪景。區內大小景點50多處,其中以有“華夏第一泉”之稱的三姑泉最爲馳名,在這裏您可以看到獼猴戲峯、高峽平湖、大泉涌發、百花鬥妍,湖水碧綠清澈,兩岸奇峯競秀,薄霧升騰,婀娜多姿的“不是三峽,又似三峽”的美麗景色,故有北方三峽之美稱。

河南著名景點導遊詞(精選14篇)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就站在青天河水庫大壩上,青天河大壩工程動工於1966年,竣工於1983年,集全縣人才之精華,艱苦奮戰20_年,以“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氣概,創下了頂天立地的人間奇蹟,東面的紀念碑亭詳細紀錄了修建水庫大壩的全過程,有雅興的朋友可以到上邊看看。整個大壩高76米,長160米,年平均蓄水量爲2700餘立方米,用以灌溉良田,旱澇保收,並可進行三級發電,年發電量可達300多萬千瓦時。我們向南眺望,鋼鐵長虹飛架兩山之間,那就是建於1956年,當時被稱爲“亞洲第一”的單孔石旋鐵路大橋,橋高80於米,單跨130米,順鐵路橋再向西南遠望,便是豫晉要塞的天井關,史稱太行八徑之一,古爲兵家必爭之地,從戰國到明清,天井關共發生大小戰役數十次,其中以“秦趙長平之戰”最爲著名。三國時期曹操經丹谷“羊腸阪”入天井關筏高幹時,曾於此寫下了著名詩篇<<苦寒行>>。大家觀賞了古天井關之雄險後,在回首北望,一派湖光山色盡收眼底,這就是大泉湖。何謂大泉湖?指的就是這裏的三姑泉。取酈道元稱三姑泉爲“大泉涌發”中之“大泉”,又取毛澤東詞<<游泳>>中“高峽出平湖”中之“湖”,將庫區定爲“大泉湖”,大家知道晚唐傑出詩人李商隱嗎?他就是我們博愛人。

大家順着我手指的方向看,西岸的那座紅房子,就是三教聖殿,它建於宋代。三教聖殿裏邊供奉的便是儒、道、佛三教的開山鼻祖孔子、太上老君、釋迦牟尼。像這樣把不同教派的祖師爺們請到一起供奉的建築,在中國實在不多見,每逢七年級、十五到此上香的善男信女們絡繹不絕。有興致的朋友遊覽回來,可以到上面參觀瀏覽。

各位遊客,現在在我們右側出現一條小河叉,由於山勢蜿蜒,溝壑縱橫,形成九曲十八彎,故名“九曲洞”。澗長約1000餘米,寬30---50餘米,山上有一巨大山石聳立,饒有韻味,它有頭有身,形狀酷似一位老人,當地人稱爲“石人仙翁”。個位遊客,現在我們向右看,在高山頂峯有四塊巧石南北對望,南邊的一塊像一位老婦人端坐椅子上,北邊的三塊形似三位少年向南下跪,這個景觀就是“三孃教子”。傳說一位叫三孃的婦女,膝下有三個兒子,丈夫張興老實憨厚,,一家五口過着清貧的日子。有一年久旱無雨,收成很不好,張興就想去給人家幹活掙些錢聊以餬口。一天他看到一富人家門前貼着告示,張興不知道上邊寫的是些啥,就讓一旁識字的人念給他聽,別人唸到“家請幫工,立字爲憑,無錢、銀送,無茶、飯供,幹滿仨月,一次結清。”張興一聽,就給財主幹夠了仨月,當他討要工錢時,財主耍賴不給錢,官司打到縣衙,縣官和財主串通一氣,就把字句的意思全變了,說是當時就說好了幹仨月,“無銀錢送,無茶飯供”,不向你討要飯錢就足夠了,原來這是財主玩的文字把戲,欺窮人不通文墨。張興又至懷慶告狀爲贏,一氣之下,當即身亡。三娘是個剛烈女子,她決心不論日子怎樣苦,都要讓孩子讀書識字,給窮人爭氣,爲屈死的父親爭氣,可是孩子總愛貪玩。一天,三娘把孩子叫到面前令其跪下,給他們講了其父的死因,又給他們講了許多刻苦成材的故事,從此,三兄弟發奮讀書,終成大才。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到了極具長江三峽奇觀的“北方三峽”。長江三峽的雄、奇、險、秀,在這裏儘可觀賞。在這裏您雖然聽不到猿聲,卻可以體會到“輕舟以過萬重山”的美妙感覺。

各位遊客,請回過頭來看這塊岩石,高高的額頭,咧着大大的嘴巴,多像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壽星,它笑哈哈的迎接您---祝朋友們健康長壽、萬事如意。

這座小山峯上的鷹展翅欲飛,魚蝦是不敢停留的,它們害怕山上的雄鷹會下來將它們吃掉。請看對面上面有一巧石,多像一個調皮的小猴猻。

大家往右看,玉峯下有幾座山峯形似駱駝,或臥或立,或昂着頭,形態各異,這就是羣駝戲水,在這裏長年陪伴着形單影孤的“玉女”,看它們的神態多麼安詳而悠然自得。

“三姑泉”是大泉湖主要水源之一,豐水期可達到7.5個流量,平時也有6個流量,山西晉祠三泉日流量爲15萬5千立方米,而我們“三姑泉”的日流量可達64.8萬立方米,相當於4個多晉祠三泉。博愛縣是黃河以北有名的全國噸糧縣,山下萬畝竹林是華北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人工栽培的經濟竹林,北京動物園的大熊貓每天吃的新鮮竹葉,就是我們這裏通過火車按期運過去的。全縣的林茂糧豐經濟發展和丹河電廠用水都是與大泉湖分不開的。

請大家向兩邊看,右爲鳳凰山,左爲百鳥巢,合起來就叫百鳥朝鳳。相傳就在這裏三位仙姑鬥敗羣惡魔,疏通河道,放水下山,拯救萬民之後,大姑、二姑先後離去,唯留三姑在此,繼續爲民造福,因此感動了仙界,鳳凰來到三姑的對面山上落下,陪伴三姑,隨之引來百鳥朝鳳。

在這段水路,主要景點有鎮山虎、石榴峯、懶和尚、鐘山、小尼姑等景點。

傳說很久以前,在這山上有一棵石榴神樹,他千年開花,萬年結果,吃了以後可以養顏長生。這個消息傳到皇帝那兒,皇帝便想把石榴弄到宮裏。一天他派一個大將來到山上摘石榴,但石榴有神虎看守,眼看着石榴樹上結着一個很大很大的石榴,就是不得接近。他想用箭射落,再偷偷拿走,沒想到這枚石榴太大了,根本拿不動,一下子掉在了山上,化作石榴峯。這位大將看着立刻就沒有了主意,不敢回宮覆命,就到附近的廟裏出了家當了和尚。方丈派他專門管敲鐘。一天他出來遊山,剛好看見對面山上有一個小尼姑,就動了俗念,整天想着如花似玉的小尼姑,使得寺院清脆悠揚的鐘聲時常間斷。這事不久被老方丈發現了,到南岸尼姑庵說事,相互指責。他們爲了表示各自的清白,就把和尚、尼姑趕出佛門境地。老方丈更是一怒之下連懶和尚敲過的鐘也扔出了寺廟。在這山豁口立的那岩石就是懶和尚。時至今,當地還流傳着一句歇後語,說“懶和尚看尼姑----一事無成。”這就是鐘山,山頂上的小包包多像鍾耳。待一會兒我們就可以看見打着花傘的小尼姑了。

這塊巧石叫佛手巖,佛手脈絡紋線清晰,它的奇特在於站在左邊看是右手背,站在右邊看是左手心。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兩根石柱,一個叫公雞峯。一個叫母雞峯,它們直徑長3米,高20多米,爲什麼叫公雞峯、母雞峯呢

原來三姑引水下山,百姓安居樂業、物阜年豐,觀音菩薩准許三姑每月七年級、十五爲百姓施藥治病。一日,三姑在治病途中,見衆多百姓在莊稼地裏撲打蟋蟀,三姑用她的慧眼,立即認出了這是千年修煉的蟋蟀成精,在糟蹋百姓的莊稼,隨奏明玉帝,請來百隻天雞,到此啄食蟋蟀,終將蟋蟀消滅乾淨。天雞將返天庭,惟獨有雄雌兩隻天雞,一來被三姑爲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動,二來留戀此地山水,甘願留在凡間與三姑一起爲民造福。經玉帝恩准,這兩隻天雞便留在人間,就是咱們剛纔看到的公雞峯、母雞峯。天長地久,兩隻天雞也動了凡念,違反天規,在此繁殖後代。母雞下蛋後一不留神,雞蛋下落,結果被夾在山石中間。玉帝知道後大怒,經三姑說情,未加責怪,恩准它們繼續留在人間,但只能一次,下不爲例並不準孵出小天雞。就這樣,雞蛋懸在空中,雄雌二雞每日昂首相望,不過這一帶確實沒有蟋蟀了。

好了,各位朋友,在這絕壁夾縫之中,擡頭望一線青天,眼前巨石高聳,似乎到了絕路,但是,有興致的朋友,如能登上巨石,卻是別有洞天。我們現在看看這潭的形狀像不像,龍門石窟廬舍那大佛的耳朵?這就是佛耳潭。大家知道它是怎麼樣形成的嗎?是高處流下的雨水沖刷而成的。由於時間關係,我們今天的行程就到這裏了,很高興這次與大家相逢,希望大家能玩的開心。

河南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2

歡迎大家來到玄奘故里,參觀玄類故居紀念館。

大家知道,玄奘是唐朝舉世聞名的佛學家、旅行家和翻譯家,是中外文化交流傑出使者。他一生的思想和經歷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玄類文化。他的精神和成就,是中國人民的驕傲。1420__年前,也就是公元620__年,隋文帝開皇二十年,玄奘法師出生在偃師市級氏鎮陳河村,也就是諸位腳下這塊景色秀美的土地。這座玄奘故居紀念館,坐落在陳河村中部,北依白雲嶺,南望伏牛山,佔地25畝,第一期工程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依照故居遺址原有的地勢層層北上。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能幸會各位與此,共同探討玄奘大師的人生歷程與思想真話,實在令人高興。

朋友們,現在我們已經來到玄奘大師故居的門前。讓我們先來欣賞這一用漢白玉作材料而建成的精美石刻建築吧--它有一個非常古老的名字,叫做“烏頭門”,和富麗堂皇的高大門閭交相輝映,成爲這一儒學世家不同凡響的標誌。“烏頭門”的由來相當久遠,據說,它是由遠古母系社會羣居的“衡門”演變而來。先民在自己家族的土寨子門口,豎起兩根圓木立柱,上端加固橫樑,形成一個大門,立柱超出橫樑的柱頭部分被塗上黑色,“烏頭門”就成爲很形象的命名。到了唐代,這種建築形式被達官貴人接受,建築材料被石質所替代,位置依然建在大家族聚居的出口,以顯示門第的高貴。唐代以後,這種建築形式逐漸消失。

請大家回過頭來共同欣賞一下大師故居的門樓。這是典型的隋唐建築風格。大家在廣場上已觀賞過石碑上趙樸初先生題寫的“玄奘故里”的精美書法,這裏門匾上的“玄奘故居”四字,出自北京大學著名大師季羨林教授的手筆。這裏還有啓功、程思遠、王任重、劉炳森等名人在玄奘故里的題詞和匾額,大家不妨仔細地欣賞這些精美的書法和豐富的內涵。

各位朋友,大家對面前這一別致的迎壁牆一定產生了興趣。迎壁上“六塵六識”四個大字,是臺灣同胞靳天鎖先生題寫的。它是一個佛學用語,意思是指佛學造詣達到的最高境界--“六根清靜”的意思。因爲靳先生的小名叫和尚,所以後面畫了一個和尚的坐像圖,而且是一筆劃成,代替他的署名。請往迎壁東邊走,繞過叢叢翠竹,有一座雅緻的展廳,展示着玄奘家族的“世代書香”。

在玄奘故居紀念館內,這個展室相當重要。今天我着重給大家介紹的是玄奘大師的籍貫變遷和諸多“先輩”。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法師“俗姓陳,陳留人也”。陳留在今河南開封東南,是玄奘祖籍。

《慈恩傳》上說玄類的祖父陳康,“食邑周南,子孫因家,又爲緱氏人也。”“周南”屬河南府,即今洛陽地區。就是說,玄奘一家從祖父陳康起,遷居河南洛陽緱氏縣。玄奘的父母、兄弟就住在陳河村這座大宅院裏。如今,陳河村的陳姓居民都是玄類大哥的後裔。

這幅圖中的中年男子,就是玄奘的父親,名叫陳慧,文獻上說他是個美男子,而且很有學問,富有正氣。圖中抱着小孩的婦女,是玄奘的母親宋氏。宋氏是是隋朝洛州長史宋欽的女兒。兩家結親是標淮的門當戶對。公元620__年,玄奘出生時,前面已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

玄奘原名陳?,十三歲出家和稱法名玄奘。玄:深奧,奘:宏大。是一個很有氣魄的法名。玄奘的先祖都精通儒家經典,到他的父母,又都喜愛佛學,這個家庭研讀佛經的氛圍對玄奘走向佛門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口水井,被稱爲陳家古井。據傳,此井爲北齊年間遷居於此的玄奘的祖父陳康所開。井深25米,水質清澈碧透,甘甜宜人,有人說此水可使人聰明,玄奘就是飲用此水而成世界名人,故而號稱“慧泉”。祖籍孟津的臺灣同胞靳天鎖先生面對這口古井,深悟其妙,捐資4000美金,修建了這座古色古香的井亭。

再來看井邊這棵奇樹,這是一棵具有千載樹齡的皁角樹,需兩個大漢方能合抱,俗稱“望子樹”,又叫“慈悲樹”。

現在我們置身玄奘故居紀念館西展廳,主要了解大師玄奘怎樣在故鄉的土地上皈依三寶,步人佛門。

公元620__年,隋文帝仁壽四年,年方五歲的玄類經受了童年歲月第一次重大打擊,就是母親宋氏病故。第二年,玄類的父親一來不滿場帝的無道,二來中年喪妻,家有幼子,就辭去官職,回到緱氏故里隱居,他“早通經術”,辭官之後,很注重對少於的培養教育。因此,少年時期,玄奘就對以漢語爲載體的儒家文化有很好的修養,爲日後準確的翻譯工作奠定了基礎。同時,玄奘的父母信佛,對玄類的吸依三寶有很大影響,可以說從童年就播下了種子。公元620__年,隋場帝大業五年,玄奘童年歲月經受了第二次重大打擊,正直的父親去世了。這年玄類十歲,在儒學和佛學的學習中,已明顯地熱衷佛學。加上二哥陳素早已出家洛陽淨土寺,法名長捷,在佛門有一定地位。玄奘也就跟隨二哥前往東都洛陽淨土寺,成了一個少年行者(也稱“童行”),開始學習佛教經典。公元620__年,隋煬帝大業八年,十三年的玄奘正式剃度出家。

玄奘從十三歲起,以正式僧人的身份,在洛陽淨土寺研讀佛教經典,一直長到十八歲,沒有離開過洛陽。公元620__年,隋場帝大業十四年,瓦崗農民起義軍攻佔洛陽東北的興洛倉,與隋軍展開爭奪洛陽的大戰,十九歲的玄奘與二哥長捷法師就在這一年的夏天投奔長安,遠離故里,直到四十六歲取經歸來,纔再度返回故鄉。

河南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3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景區是以三國勝蹟灞陵橋爲依託,自1990年以來分期復建的文物旅遊景區,位於城西八里處,爲三國名將關羽辭曹歸劉挑袍處。景區由灞陵橋、關帝廟兩大部分組成,共有六個景點:門闕、照壁、青梅園、灞陵橋、關帝廟和桃園。關帝廟爲清代建築,其他均爲仿漢建築,整個景區是以集橋、廟、園爲一體的園林建築。

這是景區的大門--門闕。闕上浮雕着上古神話傳說人物伏羲和女蝸;兩邊是門吏,他們身體微躬,面部表情恭謹,手裏拿着歡迎貴賓的飾物迎接大家的到來!前面是令人肅然起敬的照壁,上面浮雕着《漢關帝神遊之圖》,描繪的是關羽神遊許昌的情景。

青梅園是根據“青梅煮酒論英雄”這個故事闢建的紀念性建築。相傳,曹操的夫人卞氏來到許昌後,每逢春來夏初,就想起家鄉的青梅。當時,兵荒馬亂,卞氏吃不到青梅,唉聲嘆氣。曹操就派人從鄉下移來梅樹,種在丞相府'附近的九曲河畔。每到成熟季節,果實累累,香溢滿城,卞氏吃到青梅以後,眉開眼笑。有一年,曹操帶兵去攻打南陽,走到半道,將士們渴得走不動了,忽然,曹操心生一計,用鞭虛指說:“前面有片梅林!”,一傳十,十傳百,將士聞之,口皆生津。霎時,人人渾身是勁,個個如虎添翼,一鼓作氣,攻下南陽。曹操班師回到許昌後,爲紀念這次勝利,精選青梅,釀造美酒,犒賞三軍,並在梅林裏建造一座亭子,全用梅木雕刻,曹操親書匾額“青梅亭”,還把“望梅止渴”四個大字寫在影壁牆上。

從此,這個故事便流傳開來。青梅亭成了引人注目的地方。曹操每到穎陽軍營,總是要到這裏把酒暢懷,賦詩抒情。並且把它作爲軍營的接待賓朋最高禮遇的地方。“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後人有詩讚曰:“綠滿園林春已終,二人對坐論英雄。玉盤堆積青梅滿,金簞飄香煮酒濃”。

說話間,我們來到了“活”字門前。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風雲激盪,英雄輩出的時代。鼎立於這個時代的魏、蜀、吳三國都有一批智勇雙全的文臣武將。特別是曹魏集團,更是被人們譽爲“謀臣如雨、猛將如雲”。憑藉這些人才的聰明才智和孜孜以求的拼搏精神,創造出了輝煌的歷史業績和燦爛的三國文化。這個“活”門便是其中的一個小插曲。有一次,丞相府新建一座花園落成了,曹操巡視後,沒有提出什麼意見,只是臨走的時候,執筆在園門上寫了一個“活”字。衆人們不解其意。曹操的主簿楊修非常聰明,說:“門裏添活,意爲,闊',丞相是嫌門太闊”。於是工匠再築圍牆,改造停當,又請曹操視之,曹操大喜,問:“誰知我意”?左右答曰:“楊修也”。

前面就是灞陵橋了,千古流傳的關羽灞陵挑袍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灞陵橋距許昌市八里處,又名8裏橋。爲什麼叫“漏陵橋”呢?這裏有兩個原因:一是大概與《三國志評話》的作者有意借名橋、寫名事、爲名人歌功頌德有關,把關羽挑袍的地方寫成西安灞陵橋了,二是“八里”和“灞陵”諧音,以訛傳訛,沿以爲習。無論是“八里橋”或是“灞陵橋”,由於這處遺址的歷史影響,不失爲許昌的一處名勝古蹟。

關羽在許昌辭曹歸劉並非虛構,歷史上確有其事。據《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記載:“初,曹公壯羽爲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及羽殺額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爲其主,勿追也'。”《三國演義》中說,曹操不但不準部下殺關公,而且還親自率領部將趕到灞陵橋頭給關羽贈袍送金,爲其餞行。而關羽恐其有詐,便立馬於橋上,用刀尖挑錦袍披掛身上,並勒刀回頭稱謝日:“蒙丞相賜袍,導日更得相會。”遂下橋往北,順官道而去。到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20__年),孫、劉聯合,火燒赤壁,曹操83萬人馬,一敗塗地,最後只帶十數騎落荒而逃,恰逢關羽伏兵華容道,爲報昔日之恩,放了曹操一條生路。因此關公辭曹的故事,既表現了關公的“忠義”之情,同時也突出了曹操愛才之心,以致千百年來傳爲美談。後人於溺陵橋畔修建了關帝廟,以作紀念。

此橋的始建年代無考,據1991年對原橋遺址的挖掘清理,橋基爲元代構件,上部爲明、清建築。原橋青石灰磚結構,三孔,通長17米,高2.88米。橋上遺留構件有石雕欄板、戲水龍頭、望橋、石獅、石猴等,都存放在關帝廟內。橋北爲明末總兵左良玉潑墨手書“漢關帝挑袍處”的巨型石碑。橋南是《關王辭曹操之圖》碑。

1990年重新修建了這座仿漢觀賞橋。橋長121米,單拱雙柱,柱承櫨鬥,支頂拱體。青石欄板上浮雕仿漢畫像,內容有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大多是反映漢代農桑狩獵、民俗天像等現實生活。質樸生動,令人退想。東閱臺的正中入口處,立有青石堆雕的“關公勒馬挺風”巨像,通高9米,高大偉岸,給人以凌空立馬,虎視中原之勢;西月臺南北對峙,高5.2米的青石子母煙,代表着帝王之儀。

下面我們參觀關帝廟。

關帝廟是爲紀念關羽灞陵橋挑袍而建的,是全國與關羽蹤跡有關的八大關廟之一,爲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帝廟建於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這裏也曾是岳飛“穎昌大捷”的古戰場。關帝廟三進院落,南北相連,次第增高。九殿一閣,古樸典雅,保存完整。內設塑像栩栩如生;匾額楹聯含意深邃,書法精湛;長廊壁畫,展現了關羽“忠不顧死,義不負心”的生平事蹟。廟中碑褐薈萃,內涵深厚。

河南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4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現在我們來到的這所漂亮的庭院,就是1999年12月28日建成開館的南陽漢畫館新館。南陽漢畫館是我國第一座專門珍藏、陳列漢代畫像石刻的藝術博物館,創建於1935年,爲中國早期藝術博物館之一。它以豐富的藏品和獨特的藝術風采,早已被海內外學者所矚目,在社會上有着廣泛的影響。老館原在南陽市西郊的臥龍崗上,佔地2700平方米。現在我們通過這座仿漢門闕,進入庭院,面前這座雄偉的仿漢建築,坐西向東,南北寬118米,中間高21米,佔地80畝,館藏漢畫像石刻近3000塊,佔全國的三分之一。目前開放的是一樓綜合館的基本陳列部分,其中國家一級品119件,是現今全國規模最大的漢畫石刻藝術陳列館。

好,我們現在就步入畫卷中,一覽千古情。大家看,大廳裏這二尊珍貴的大型石獸“天祿”、“辟邪”,已經飽經了20__多年的風雨滄桑,是全國絕無僅有的漢代大型圓雕藝術天之意。這兩尊石獸虎頭鳳尾,鱗身雙翼,造型古樸,栩栩栩如生。您千萬別小看他們,這二尊石獸早在唐代就已經受到了世人的注目了,唐代李賢的《後漢書.孝靈帝紀》、北宋歐陽修的《集古錄》、沈括的《夢溪筆談》都曾提到這二尊漢雕石獸。

大家知道,南陽盆地地處豫、鄂、陝三省交會處,這裏物產豐富,土地肥沃,河流縱橫,氣候適宜,水陸交通方便,自古就是我國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先進的地區之一,也是著名的戰略要地。早在戰國時期,南陽的冶鐵技術就已相當聞名,西漢時南陽冶鐵、水利、農業生產又有了進一步發展,《鹽鐵論》稱“宛(南陽)周齊魯,商遍天下,富冠海內”,已成爲全國顯赫的最大的商業城市之一。東漢光武帝劉秀髮跡於南陽,二十八宿(劉秀的二十八個主要將領)又多出自南陽一帶,據不完全統計,兩漢時僅分封在南陽的侯王就有47人。這些皇親貴戚、豪族世家、巨戶富商,生時極盡其欲,死更厚葬,競相營造冥宅大墓。這樣,始於西漢的墓內石刻畫像之風,到了東漢就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封建統治階級大講排場,競相厚葬,除在墓中多埋珍寶、偶人、車馬供死人“享受”外,還推出了依照地面建築的“周閣重門”式的大型畫像石墓室,南陽漢畫像石刻,就是依附這種石墓室而誕生、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特的石刻藝術品。

南陽漢畫像石刻涉及的題材非常廣泛,表現的內容也異常豐富。由於南陽漢畫像石刻採用的是以寫實爲主的藝術表現手法,因而可以說它是兩漢社會的縮影,爲我們研究兩漢社會的政治制度、禮儀風俗、經濟狀況、宗教意識、文學書法、美術、音樂、舞蹈、雜技、武術、戲劇、建築學、天文學、教育學、畜牧獸醫學等,提供了珍貴的直觀圖象資料。這些漢畫像石刻,雕造工巧,內容豐富,有顯示漢代天文學成就的日月星辰圖;有反映漢代歌舞雜技藝術的舞樂百戲圖;也有高門甲第,連車列騎,宴客投壺的漢代統治者奢華生活場面;還有表現漢代統治階級寵信道教、巫術的昇仙圖和神話傳說。

我們首先進入的是祥瑞廳。漢初統治階段中流行黃老思想,祟信道教、巫術,拜神仙,服仙丹,求長生不老,因此畫像石中有不少表現昇仙思想的畫幅,看這幅“羽人神獸”圖,畫中刻繪有“羽人”、“飛廉”。羽人是爲道學仙之人,身生幾寸長的毛羽,能從地上自升到樓臺之上,作飛天狀。飛廉是一種神物,乘上它就可以昇天,所以凡是表現神仙思想的地方,常常刻繪飛廉。南陽漢畫像石中的飛廉,頭似龍而非龍,身似鹿而非鹿,身生兩翼後拖蛇尾,兩隻飛廉,一前一後追逐奔跑,神態生動自然。大家看這幅“神人騎虎射怪獸”圖,能看出它的雕刻技法有什麼與衆不同之處嗎?對,這叫陰線刻,在漢畫像石中是不多見的。南陽漢畫像石的雕刻技法多屬於剔地並施有橫豎紋襯地的淺浮雕,用粗勁的陰線表達畫像的細部。畫像構思大膽巧妙,線條運用剛柔得度,畫像中的各種形象給人以古拙粗放,蒼勁豪邁的感覺。早期的漢畫像石,也有采用平地淺浮雕和陰線刻的雕刻方法,但這種畫像石出土數量不多,因而也就越發顯得珍貴。

河南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5

商丘古城即明清時期歸德府城,現存地上古城始建於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20_年),距今已有520_年的歷史,是中國保存最爲完好的古城。1986年,商丘古城被國務院命名爲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96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商丘古城由磚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構成,城牆、城廓、城湖三位一體、外圓內方,成一巨大的古錢幣造型,建築十分獨特,有商丘作爲華夏之邦商業、商品、商文化發源地之隱喻。目前商丘古城下,同時疊壓着春秋時期的宋國都城、秦漢和隋唐時期的睢陽城、宋代應天府南京城等6座都城、古城。商丘古城是目前世界上現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上城的大型古城遺址。

商丘古城城牆周長3.6公里,有東西南北四門,城內地勢爲龜背形,城內建築多爲四合院建築。由於年代久遠,兵禍天災,古城曾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但範圍都在南北十里之內。城門爲拱券式,至今保存完好。東門曰賓陽,西門曰垤澤,南門曰拱陽,北門曰拱辰。四門外原有四個甕城(即在城門外再建一小城,側面開門,旨在加固城防),甕城又各有一個扭頭城門,北門向西,東門和西門向南,南門向東,所以,商丘古城古有“四門八開”之說。根據五行相生相剋之說,爲防金木相剋,古城東西兩門相錯一條街,成爲中國古城中的唯一。

如今的商丘古城內街道仍保持着古代的建築風貌。坐落在古城內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侯方域的“ 壯悔堂”招引着八方的遊客。在商丘古城南古宋河畔有名揚中外的、鐫刻着唐朝大書法家顏真卿手跡《八關齋會報德記》的八關齋。明嘉靖以後至清初,商丘古城內出過兩位大學士(宰相)、五位尚書以及十多位侍郎、巡撫、御史、

總兵等。由於幾千年來黃河決口所致,在目前商丘古城以下還疊壓着春秋宋國都城、秦漢和隋唐時期的睢陽城、宋朝的應天府南京城、元朝的歸德府城等6座都城、古城。空中俯視,整座古城內方外圓,形成古代的方孔圓錢,寓天圓地方,天地相生,招財進寶之意。磚城內面積1.13平方公里,93條街道形如棋盤,古四合院鱗次櫛比,內有大成殿、明倫堂、壯悔堂等名勝古蹟。1986年,商丘古城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96年,歸德府城牆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結構佈局

城內地勢呈龜背形狀,共93條街道,在古代的八卦學說中,9是最大的數字,而3是萬物的源泉,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93是一個吉利的數字。這93條街,把全城分割成200米見方的許多小塊,格局如同棋盤。俯瞰全城,如棋盤狀。建築多爲走馬門樓和四合院建築羣。根據五行相剋相生的理論,爲防金木相剋,東西兩門相錯。東門偏南,西門偏北,錯開一條街,出現了與南北軸線分別相交的兩個隅首。明嘉靖以後至清初,城內出過兩位大學士(宰相)、五位尚書以及十幾位侍

郎、巡撫、吏卒、總兵、著名文人,因此,官府、官宅建築頗多。原有的水井、廁所爲梅花形狀,佈局合理。南門兩側建有兩個水門,將水排進護城河。寬闊的護城河碧波盪漾,環繞全城。城南河面較寬,南北500多米,東西1300多米,水下疊壓着春秋宋國都城、秦漢和隋唐時期的睢陽城、宋朝的應天府南京城、元朝的歸德府城等6座都城、古城。護城大堤距城牆約500米,周長9公里,基寬20米,頂寬13米,高

3.3米。現存商丘古城已520_年,歷經戰亂,但保存得基本完好,爲全國少見的古城遺存。

商丘古城格局是古代城池的典範之作,不僅在我國,就是在世界上其他國家現存的古城池中也是絕無僅有的,這也是商丘古城目前最有價值的部分之一。商丘古城疊壓着春秋宋國都城、秦漢和隋唐時期的睢陽城、宋朝的應天府南京城、元朝的歸德府城等6座都城、古城。爲了古城的長久存在,不得不考慮黃河定期不定期的漫、溢、決口和改道的造訪(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前的3000多年間,黃河下游發生的漫、溢、決口和改道約有1500餘次,其中在16世紀,平均4、5年就要發生一次).商丘古城現在的格局於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20_年)破土動工,歷時八載於明正德六年(公元1520_年)基本竣工,之後又幾經修補完善,直至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在城牆外約500米的圓周上築起新的城郭(即現存的城郭,已改建成環城公路)才形成城牆、城湖、城郭三位一體,形如“‘古銅錢幣’外圓內方”的獨特格局。這與世界遺產標誌的外圓內方基本一致。

據載,商丘古城是歷代先民們智慧累積的創造,更是“象天法地、順天應地、取法自然”思想的應用,其目的就在於創造一個“天人協調、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以祈求城池萬年永固。鳥瞰商丘古城,外圓內方,猶如一枚巨大的“古銅錢幣”。外爲土築的護城大堤,即城郭,呈圓形,象徵天;內爲磚砌的城牆呈方形,象徵地。外陽而內陰,陰陽結合便是天地相生,如此整個城池便成爲陰陽合一、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的象徵,商丘古城也便有了與日月同在的道理。

名人典故

應天書院、睢陽書院,因規格之高、規模之大,而爲北宋全國四大書院之首,其前身爲南都學舍,原址位於今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由五代後晉楊愨所創,宋初書院多設於山林勝地,唯應天書院設於繁華鬧市,歷來人才輩出。.范仲淹年輕時曾在應天書院求學,家境貧寒的范仲淹“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枕”。終成大器後,范仲淹把家安在了商丘,他的母親病逝後,他在家居喪,當時的應天府知府晏殊請他到書院任教,一時間,“從學者不遠千里而至”,應天書院由此名聲更盛。

這座書院,還培育出了被譽爲“清初文章第一家”的侯方域。今人對這位侯先生未免感到陌生,但提起清代著名戲劇《桃花扇》,這部孔尚任所著的傳世名作,知道的人應該很多,但對其內容,能說出來的人又屈指可數了。侯方域便是這部名戲的主人公之一。

侯方域,河南歸德府人士。歷代簪纓,累朝世胄,祖爲太常,父居司徒。”侯家確實是歸德城的官宦世家、書香門第。他的祖父曾擔任太常寺卿,父親是戶部尚書,叔父擔任南京國子監祭酒。

他小的時候天資聰慧,但調皮異常。有一次,8歲的侯方域逃學到一座廟裏玩,幾個和尚在葫蘆架下乘涼,見到“小才子”,就攔着讓他做詩,頑皮的侯方域看着葫蘆碰着和尚的光頭,挺有意思,於是張口就來:

葫蘆架上葫蘆藤,葫蘆架下葫蘆明。葫蘆碰着葫蘆頭,葫蘆不疼葫蘆疼。 等和尚們明白過來,這個調皮鬼早就跑得無影無蹤了。

崇禎末年,大明王朝風雨飄搖,22歲的侯方域到南京應試,當時他的文名已經很盛,又是世家子弟,積極參加復社的活動,與陳貞慧等人被譽爲“匡扶天下正義”的四公子,年紀輕輕,便名滿天下。

那一年,李香君正當十六歲花季妙齡,她坐在繡簾掛落的花格窗前,遙望着秦淮河,等待她夢中的愛情。當侯方域出現在她的面前時,她感覺到了她所期待的姻緣已經來臨。兩人一見鍾情,很快就互定終身,侯方域把家傳的宮扇作爲定情物贈給香君。後來,他們因爲堅持自己的操守而歷經磨難,這把扇子成爲見證。這本應是一段才子佳人式的風花雪月,可惜,隨着清兵入關,明朝大廈快速地坍塌。

閹黨阮大鋮拉攏侯方域,被香君嚴詞拒絕。阮懷恨在心,設法迫害,侯方域被迫投奔揚州督師史可法。阮大鋮爲巴結淮陽督撫田仰,要買香君贈予田仰爲妾。香君不從,以頭撞桌,昏厥於地,血濺桃花扇。侯方域的好友、知名畫家楊龍友爲香君愛憎分明的性格和對愛的忠貞深深感動,提筆就斑斑血痕勾勒出幾枝桃花,此即“桃花扇”。香君託人把桃花扇送給侯方域,以明心跡。

後來依據這段故事,孔尚任寫出了著名的劇作《桃花扇》,感動了古今無數的讀者和看客。著名作家張愛玲曾感慨地說:“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些也是桃花扇,撞破了頭,血濺到扇子上,就在這上略加點染,變成一枝桃花。”這段故事太有名了,所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愛情結局和個人歸宿後來有了很多的“版本”。最淒涼的說法是:李香君獨自來到棲霞山下,在一座寂靜的道觀裏出家,後不知所終。最美好的說法是:侯方域和李香君歷盡劫難終相逢,兩人攜手回到歸德城,後來白頭到老。但在歸德古城,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結局卻另有說法。南京被清兵攻佔,李香君與侯方域脫難後,回到歸德城侯府。香君更名換姓住在了翡翠樓(又名香君樓),相親相愛如壯悔堂內今日的塑像。

數年後,侯方域再遊江南,獨自在家的李香君歌伎身份暴露,不爲官宦世家的侯府所容,她被趕到城南侯氏莊園,不久鬱悶而死,年約30歲。相傳侯方域回家後,爲香君修墓立碑:“卿含恨而死,夫慚愧終生。”

這一年,35歲的侯方域憶起自己的坎坷遭遇,感嘆平生可悔者多,於是把自己的書齋更名爲“壯悔堂”。兩年後,侯方域因鬱鬱寡歡、心情鬱悶而病逝。

整個歸德古城規劃嚴整,格局合理,造型古樸,舉世罕見,是一座很有科研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 民間活動

火神臺廟會是商丘最爲古老和盛大的廟會。簡稱“臺會”,老百姓又稱其爲“朝臺”。它是由人們對祖先閼伯(火神)的祭祀演變成盛大的廟會,距今已延續四千多年的時間。每年農曆正月初四至初八,許多參加祭祀和廟會的人們,爲閼伯添土圓墳並以敲打木棒、石塊,吟誦悼念之詞等古老的方式祭祀閼伯。隨着時間的推移,朝臺的人越來越多,香火越來越盛,至唐代已發展成相當隆重的廟會。據考證,火神臺廟會至清代乾隆年間最爲盛大。朝臺本來從正月初四開始,但路途較遠的外省和本省的香客爲表達對火神的虔誠與敬意,從頭年的臘月便往這兒趕,春節未到,火神臺附近方圓幾裏的村莊上已住滿外地的香客。香客們如此虔誠,皆因對火神的崇拜,認爲朝拜後,火神會在今後一年裏保佑全家平安。臺會設有總會,各地設有分會,朝臺時由分會會首到總會先行報到,然後由總會安排朝拜時間,按次序進行朝拜。各分會朝拜時,僅隨朝臺進香隊伍奏樂的嗩吶吹奏者就有百餘人。各地的香客朝臺各有程式,五彩紛呈,是一種各地民俗大展示,內容豐富多彩,觀者人山人海。香客遊人熙熙攘攘,算卦看相者不計其數,每天到會人數達十多萬人。臺會上,各地的地方戲、曲藝、雜技、魔術及高蹺、鬼會、竹馬、旱船、肘歌、花棍、獨杆轎、拉秦檜、武術、龍燈等等各種民間藝術的表演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各路能工巧匠製作的泥老虎、布老虎、布娃娃、花槍、花劍、花刀、泥狗、泥雞、麪人、糖人、花燈籠、琉璃蹦蹦、泥響兒、竹響兒等等,琳琅滿目,品種繁多,製作精巧,造型美觀,色彩鮮豔,盡顯民間藝術水平,令人歎爲觀止,其叫賣聲也是各色腔調,此聲蓋過彼聲。朝臺的人們大多要買上一兩件給孩子作爲過年喜慶之物,讓其盡興玩耍,以增添喜慶和吉利氣氛。廟會之上還有人另闢場地鬥雞、鬥狗、鬥羊、鬥蟋蟀,或進行賽牛和逮豬比賽,非常熱鬧有趣。留給人們印象最深的是當地百姓晚上表演的" 火龍舞 "(亦名滾龍)。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火是火神功績的體現,火龍與青龍相對起舞,二龍戲珠,百般花樣渲染出吉祥如意的氣氛。朝臺的各種儀式爲商丘獨有,與別處不同。

在商丘,除火神臺會以外,還有 “ 白雲寺廟會 ” 、 “芒碭山廟會” 、 “ 玉皇廟會”、“伊尹墓廟會” 和 “ 木蘭廟會 ” 等。

民間藝術

商丘的戲曲文化也是十分獨特的。在商丘戲曲文化方面佔統治地位的是豫劇,如果在商丘城鎮的大街小巷行走,不管走到哪裏,在耳邊迴響的始終是那大腔大調的河南梆子腔。商丘人聽起河南梆子來,是那樣的如醉如癡、物我兩忘。所以,有人說,河南梆子就像“ 海洛因 ” 一樣,已融化在了商丘人的血液中。很難想象:如果沒有了河南梆子,商丘人的日子會怎麼過。

早在北宋時期,城南五里的汴河邊便出現了河市樂和 " 撂地 " 演出的藝人。宋元佑六年( 1091 年),此地重建了大型演出場所“ 照碧堂 ”,日夜都有戲曲演出。

清乾隆年間,梆子戲傳入商丘。由於受民風民俗、語言及鄉土藝術的影響,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 " 河南東路梆子 "——豫劇豫東調。豫劇豫東調曲調高亢、激越。女聲唱腔明快、花俏,男聲唱腔粗獷、大氣、豪放,集中體現了商丘人坦蕩、直率的性格。除豫劇外,在商丘這快土地上廣泛流行並大行其道的還有二夾弦、曲劇、四平調曲子戲、大油梆、落子戲、評詞、琴書、墜子、大鼓、大鐃、武老二、京韻大鼓等。

四平調是在商丘誕生、商丘所獨有也只有在商丘才能聽到的地方戲,是文化和戲曲 “ 特產 ”。四平調根據花鼓男女藝人多用本嗓演唱,曲調四平八穩的特點及花鼓中原有的 " 平板調式 " ,借四平八穩之意,依 " 平調 " 之稱,各取一字定名爲 " 四平調" ,其代表作有《小包公》和《陳三兩爬堂》等 。

商丘的民間舞蹈。目前仍在商丘民間流傳的一些民間舞蹈,實際上是由遠古時期部落聚會、祭祀儀式沿襲下來的一些 “ 肢體語言 ”。如今這些民間舞蹈已不僅僅是人們的娛樂形式而更具有 “ 文化活化石 ”的價值。讓人驚歎的是,四、五千年前這些舞蹈被我們的祖先創造出來併發揮過它們的作用;四、五千年後,這些民間舞蹈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並仍在表現和豐富着今天人們的生活—— 四、五千年的時空竟然就在那一舉手、一投足之間。

商丘從古到今沿襲下來的民間舞蹈有三十多種,如龍燈、高蹺、舞獅、旱船、竹馬、火老虎、二鬼摔跤、老背少、花鼓舞、蹦傘、頂燈、獨杆轎、頂塔、擡花轎、撲蝶舞、肘歌、串果園、鬼會、鋦缸舞、小車舞、拉驢、挑花籃、秧歌舞、霸王鞭、挑經舞、大頭和尚戲翠翠等等,極具地方色彩。高蹺、竹馬、旱船、火老虎、龍燈舞、拉驢等形體動作誇張大氣、妙趣橫生。小車舞、鋦缸舞、挑花藍等優雅風趣,有說有唱,詼諧幽默。鬼會、大頭和尚戲翠翠等寄託人們的強烈愛憎,表演中揉進不少武術和雜技藝術,多人同時作舞又各有獨特造型。挑經舞歷史傳說色彩濃郁,情節誘人。鬼會又叫" 大班舞 ",其中人物皆爲鬼魂,思想寓意深刻,深受羣衆歡迎。小車舞以活報劇的形式鞭撻醜惡,濃厚的民間情趣令人捧腹。鋦缸舞以當地民間生活爲題材,有渾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讓人百看不厭。

民間工藝

商丘的民間工藝。商丘人心靈手巧,民間工藝美術品種繁多,如剪紙、刺繡、編織、石刻、木刻、泥塑、麪人、焰火等,能工巧匠輩出。

商丘剪紙剪紙作爲一種民間藝術,有着悠久的歷史,各地的剪紙風格迥異。河南的剪紙發展爲豫東、豫西兩大流派。豫西剪紙多爲傳統剪紙。豫東剪紙多取材於現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反映民風民情,汲取皮影、泥塑、木偶、刺繡、民間印染傳統工藝的營養。商丘市夏邑縣火店鄉馬莊村的剪紙藝人鄒素雲,因剪龍聞名海內外,被譽爲" 中華龍女 " 。她以純樸的感情將心中之龍趣味化、感情化、人格化,她的剪紙構圖新穎,剪法嫺熟、不勾、不描、隨心所欲,一剪而成。 1995 年 5月,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她的剪龍作爲世婦會禮品在北京展出,引起轟動。她剪的龍,長的達 56米,小的不足一釐米,或臥、或飛、或盤、或戲、或扶搖九天,或騰越大海,千姿百態,活靈活現,在日本、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港、澳、臺地區展出,備受稱讚。

商丘宋鏽分刺繡、彩繡、平繡、勒繡、刁平繡等。自古以來,商丘人民就有植桑養蠶、織帛繡花的傳統。因古有宋國、宋州、宋城之稱,故商丘手繡亦稱“宋繡”。北宋時,宋繡曾風靡汴梁。抽紗刺繡產品織工細緻、技術精湛、圖案美觀、色彩素雅,

河南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6

河南福森丹江大觀苑位於舉世聞名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主要水源地━河南淅川境內,是河南福森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爲推進河南旅遊事業的快速發展,按照“以藥爲主,多業並舉”的戰略規劃,藉助南水北調歷史機遇,投資近2.6億元、按5A級景區標準,歷時六年,強力打造的以“水文化、佛文化、藥文化、楚文化、商文化”爲主要內容,集“觀賞性、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養生性”爲一體的中原休閒度假勝地和祈福聖地。

丹江大觀苑由六個伸入丹江湖中的小島組成,佔地10.8平方公里。島上鳥語花香、蒼松翠柏、松針鋪地;湖中千頃碧水、煙波浩渺、天水一色;四周青山環繞、羣峯聳立、驚險壯觀。景區以丹江秀水爲背景,以淅川厚重的歷史文化作底色,在河南大學環境與規劃設計院規劃設計的基礎上,多次補充、完善,內涵豐富,趣韻疊加。建成了楚文化歷史博物館、商界奇才范蠡博物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紀念館、中原三面盛世觀音像、觀音禪院、飛江索橋、龜壽瀑、奇石好漢林、生肖廊、報喜鳥林、四方神獸、龍生九子、萬米沿江長廊、中藥植物園、水上娛樂城(含游泳、漂流、陽光沙灘、水上象棋、賞魚釣魚)等精品景點,配套建設了多個大型停車場、文化廣場、遊客接待中心,配置了豪華遊輪、遊覽觀光車等高檔服務設施。因勢利導,自然天成,吸引着海內外大批遊客慕名而來,已成爲中原旅遊業躍起的一顆璀璨明珠,被譽爲河南省旅遊業的一張珍貴名片。

水文化丹江水庫湖面有800多平方公里,號稱亞洲第一庫,其第一還表現在水質清冽、甘甜可口、因此也成爲南水北調的主要水源地,以水位中心形成了飛江索橋、沿江走廊、人工瀑布、垂釣園,各種遊艇,水上飛機、丹江魚宴等形成的林林總總多姿多彩的水上世界.佛文化中原古剎香嚴寺毗鄰丹江水庫之濱,位居中原四大名寺之一,上寺尚存,丹江苑將承擔起下寺原貌的復原,並修建下寺藝術館及亞洲第二大的中原盛世觀音,正籌建中的觀音將分爲三大部分:觀音主題、觀音廣場、觀音禪院。觀音主題部分造型獨特,採用現代聲光電綜合技術,升降自如。開光時,觀音像伴隨着音樂噴泉冉冉升起,嶄新的詮釋了神祕的佛家文化。進一步豐富了丹江苑區濃厚的文化氛圍。藥文化丹江湖周邊的青山乃八百里伏牛山延伸地帶,氣候溫和,中草藥資源豐富,號稱天然藥庫。

丹江苑在原來天然草藥的基礎上開闢了近萬畝的中草藥基地,種植品種豐富的中草藥植物,既可觀賞又可藥用,既充分發揮了自然資源,又可保護水土植被。中草藥基地上還籌建了藥王殿、李時珍像等建築雕塑,以展示歷代中醫藥名人事蹟,建成全國少有的中藥文化薈萃之地。楚文化淅川丹江水庫是楚國時期的都城丹陽,楚文化的發祥地。爲再現楚國的文化風貌,充分展示南水北調中線源頭歷史文化經典,丹江苑籌建了楚風樓、丹陽樓及相關文化景點,再現歷史名人、文化淵源。使遊客在迴歸自然的同時,充分感受文化旅遊的獨特風味與樂趣。商文化范蠡,一代商聖。在楚國位居宰相後,急流勇退,棄官從商,成就一代儒商,富可敵國。其在商業上的創見至今仍閃耀着真理的光芒,可謂市場經濟的鼻祖。他提出的“經商十八則”及相關經商哲學仍有着現實的指導意義,爲諸多商家學者所稱讚與研究。丹江苑籌建的范蠡閣及相關建築旨在向遊客提供文化觀光的同時,傳播商聖范蠡的經商風範,使其發揚光大,成就更多商業鉅子。

河南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7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張衡生在南陽,葬在南陽。張衡墓位於南陽市北25公里的石橋鎮,墓高8米,周長79米,周圍有磚砌通道和八角形圍牆,墓周蒼松翠柏,遍植園內,綠茵遮地,墓園肅穆靜宜。花牆正面爲一月門,門前兩側豎有墓碑兩通,一爲明嘉靖年間所立,一爲清光緒年間所立。

墓前有郭沫若的撰文石刻:“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歷史中亦屬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敬仰。”

張衡,字平子,南陽郡西鄂(即今日之石橋鎮)人。生於漢章帝建九年級年(78年)卒於漢順帝永和四年(139年),終年62歲。張衡天資聰明,敏而好學,博學多能,才華橫溢,在世界科學文化史上樹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被譽爲“世界文化名人,中國科學泰斗。”

東漢時期的都城在洛陽,當時的洛陽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文人薈萃,學校如林,學術空氣濃厚,文化教育空前繁榮。張衡爲了開闊眼界,實地考察,於漢和帝永元六年(94年)的陽春三月,來到了洛陽。這次他在洛陽居住了6年。其間他把主要精力用在遊太學、訪名師、求好友、虛心學習、刻苦鑽研方面。

他精通了五經(易、書、詩、禮、春秋)和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又在好友崔瑗的幫助下,開始研究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數學、曆法。他寫了不少優美的辭賦,初步展現了他非凡的才華,引起了社會上的關注。在文學和科學方面已經有了很高的造詣,這爲他後來成爲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奠定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基礎。

公元120__年深秋,鮑德調任南陽郡守,經崔援推薦,23歲的張衡離開京師洛陽,隨鮑德去南陽郡任主簿。

漢安帝永初五年(120__年),鮑德等人在京奏明皇上,使安帝得知張衡學識淵博,便公車南陽徵張衡到洛陽當了尚書檯郎中,三年後升爲尚侍郎,次年改爲太史令。

太史令的職務是掌管天文、曆法、氣象、祀典等。這爲張衡對天文歷算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實踐創造了極爲有利的條件。漢安帝陽嘉二年(133年),張衡被提升爲侍中,作了皇帝的高級顧問。漢順帝永和元年(136年),張衡被排擠出京師洛陽,當了河間相。張衡第二次來洛陽,居住了20__年之久。在這20__年中,他的官職雖幾經變動,但擔任太史令的時間最長。他擔任太史令時,作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靈臺是東漢時期全國最大的天文觀測臺,使用時間長達250年之年。張衡在這裏反覆實踐,認真鑽研,不但撰寫了《靈憲》、《地震對策》、《渾天儀注》等重要的科學著作,還設計創制了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等精巧的儀器,爲人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張衡在《靈憲》中詳細地解釋了月象變化和月食發生的自然現象。經過科學分析,提出了許多富有科學性的見解。他在靈臺觀察時,記錄了天空中的星體。較亮的星有2500個,常明星有124個,叫出名字的320個。這與現代天文學所統計的在同一時間、地點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星爲2500~3000顆數據大體相同。當時在洛陽觀察到的星體,與現代觀察的星體數基本相同。他因此還繪製了《靈憲圖》,這是中國最早的星相圖。

漢安帝元初四年(120__年),張衡根據渾天學說,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經過反覆試驗,終於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自行轉動並能準確地觀察天象的大型天文儀器--渾天儀。他這一發明,對當時社會上流傳的圖箕迷信之說是一個有力的回擊,對中國天文學的研究是一個偉大的貢獻。渾天儀制成後,張衡又著《渾天儀圖注》,解釋渾天儀的製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張衡的渾天學說認爲,天地都是圓的,天在外,像雞蛋殼,地在內,像雞蛋黃。這種說法雖然不完全正確,但比起當時流行的天圓地方學說要進步得多。

東漢時期,地震時有發生。張衡從青年到中年這個時期就有20多次大的地震,其中一次就波及42個郡國,百姓死傷無數。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促使了他對地震進行研究,決心創制一個測知地震的儀器。漢順帝陽嘉元年(132年),54歲的張衡創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的儀器--地動儀。地動儀用青銅製成,圓徑8尺,狀如酒樽;中有立柱,連着8個方向的機械;外面有8個龍頭,口銜銅丸;下面有8個蟾蜍,口向上張。哪個方面地震,哪個方向的龍口就吐出銅丸;落在蟾蜍口內,發出清脆的聲音,看守人就可知道發生地震的方向,並推測出震源的距離。公元133年、135年、137年,京師洛陽連續三次發生地震,“地動儀”均有顯示。可是到了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動儀西面的機械發動,銅丸落入蛤蟆口中,而人們沒有感到地震,有人則認爲地震儀不靈了。但沒過幾天,釋使報告說,那一天隴西郡發生了地震。地動儀可以測到千里之外的地震,這真奇蹟!據英國李約瑟研究說,直到公元1880年,歐洲才製造出第一臺地震儀,這已晚於張衡地動儀1700餘年了。張衡發明地動儀在世界地震學史上是一件大事,具有劃時代意義。因此,張衡被公認爲是世界地震學的鼻祖。

張衡又是一位氣象學家,他發明了測定風向的儀器,叫候風儀,又名相風銅鳥。銅鳥銜花,安放在五丈高的木幹頂端,風來則轉向,便可知風向,這一發明,比歐洲的候風鳥早1020__年,可謂世界之冠。

張衡是一位學識淵博、富於創新的科學家。他還發明瞭指南車。車上裝着一個木頭人,不管車子怎麼轉動,但木頭人的手始終指向南方。

河南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8

馬蹄寺這裏有數不清的石塔和鑿於峭壁上的千佛洞,三十三天、藏佛殿、馬蹄殿、藥王殿、格薩爾王殿等,堪稱中國石窟藝術的傑作。此外,開闊寬敞的蘭花坪,如五朵蓮花盛開的蓮花峯,飛流直下的臨鬆瀑布,蔥蘢的原始森林和可一試騎姿的草原,更是叫人流連忘返。馬蹄寺距張掖市區62公里。

屬國家4A級景區。張掖肅南裕固民族自治縣境內有山,其名爲馬蹄,傳說天馬降至人間,留馬蹄印於此山之巔,遂有馬蹄山之稱,而山下寺廟也因山得名。馬蹄寺,也叫普光寺,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已逾1600年,然而令人痛惜的是,由於當時的北方軍閥割據,混亂一片,加之歷代王朝更替,戰火綿延,馬蹄寺原有規模宏大的建築羣多被毀於戰火之中,這其中就包括金塔寺、千佛洞、南北馬蹄寺、觀音洞以及衆多石窟等。

馬蹄寺在北涼時期,最早爲漢傳佛教寺院,後來逐漸成爲藏傳佛教寺院,屬於藏傳佛教格魯派青海東科爾寺的屬寺。寺院自建寺以來,香火就極爲鼎盛,最盛時的僧衆可達1000餘人,而建國初期僧衆也尚有50餘人,足可見歷史上馬蹄寺的輝煌。時期,馬蹄寺再一次遭到嚴重破壞,不僅寺中石窟、壁畫、佛像幾乎被毀壞殆盡,就連石窟外的建築都蕩然無存。現在的馬蹄寺所存的三十三天石窟、馬蹄印石窟、藏佛殿石窟、勝果寺、千佛洞石窟等,多爲改革開放之後重新修復,而寺中主要的建築如大雄寶殿、站佛殿、觀音殿、藥師殿等多爲明萬曆年間舊跡,實爲不幸中之大幸。

這些殿閣雖經歷百年風雨侵襲,但仍巍峨屹立於百丈懸崖之上,給人以視覺與心靈的巨大震撼。而寺中收藏的晉代的站佛、北魏時的文殊菩薩寶劍、清康熙帝的龍袍、乾隆帝的馬鞍等衆多文物,更令人感嘆歷史風雨滄桑和馬蹄寺曾有的輝煌。44元(包含風景區內所有景點)西關車站和汽車南站每天定時有班車開往馬蹄寺。或者全程包車,費用120元左右。可以在馬蹄寺裕固民族帳篷內欣賞到裕固民族歡快熱情的草原歌舞,並品嚐獨特的銀碗美酒和手抓羊肉。

河南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9

各位遊客朋友們,今天我們要去的景點是巽寮灣。巽寮灣位於惠東縣城平山鎮南部,地處北迴歸線以南,南海大亞灣的東部,依山傍海,山海相嵌,海天交融。巽寮灣的山、海灘、海島巨石遍佈,海灣一帶有摩崖石刻30多處,總長20多公里的海岸線內,有八個海灣,海面隱隱約約分佈着大大小小數十個洲。巽寮灣後三角島是由三座相連的小山組成小島,島上泉水清澈,沙質柔軟,峯奇石怪。巽寮灣是粵東數百公里中海水最潔淨的海灣之一。除了一類的海水及沙灘沙質外,海灘上軟細潔白的海沙含硅量高達99%。有“天賜白沙堤”美譽。踏足沙灘,你可以在沙灘上脫下鞋子盡情地嬉戲,感受腳板與細沙的摩擦依然是個舒適休閒的海濱度假地。踏足沙灘,享受一流的陽光和空氣,領略藍天、白雲、沙灘、海浪的養生詩情畫意,盡情欣賞琳琅滿目的海底世界,度過難忘的藍色之旅。巽寮位於惠東縣的大亞灣畔,依山傍海,環境幽雅。海濱10多裏的半月形海灘,沙細潔白。1米多深的平坦淺水達200多米之寬,是良好的天然海水浴場。海上的大小洲嶼如同仙山瓊閣。巽寮各處的奇周到怪石,富有海角天涯的景色。特別是磨子石,是天作地造一座大型的石磨,兩塊重達百噸的巨石相疊而成,旁邊有各種各樣形態奇特的石羣,象滿地米、石一樣,有鬼斧神工之妙,是巽寮石景觀的典型代表。

巽寮地名古來有之,相傳與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有關,北宋年間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皇帝貶來惠陽,幾個老婆之中唯有出身歌妓的王朝雲相伴(其墓現惠州西湖),初下南方,天氣悶熱,夫婦倆每到公休日就特喜歡來到巽寮這地方度假消暑,其時巽寮名叫鴨寮,是鹹淡水交界,邊民喜來放鴨之處,此鴨字與歌妓出身的王朝雲相沖,於是乎定叫老公改名,作爲一方頭頭的領導與大文人蘇東坡不敢怠慢,他發現整個大亞灣像個八卦形狀,而鴨寮這地點處在"巽"卦上(乾、兌;震、巽;坤、艮;離;坎),且巽代表風的意思,因此地常年微風佛面,海不揚波,順手一提書於巖上:巽寮。巽寮處北迴歸線以南依山依山傍海,山海相嵌,海天交融。總長16公里的海岸線內、有八個海灣,海面隱隱約約分佈着大大小小數十個洲。那潔白的沙灘,真的跟麪粉一樣細。寬在30-60米之間變化,海水清澈透明,是盛夏海濱旅遊得天獨厚的勝地.巽寮灣的山、海灘、海島巨石遍佈,海灣一帶有摩崖石刻30多處形似鳳凰,早在咸豐二年就有大書法家寫了“日暖風池”四個大字刻在鳳池小島懸崖上,其餘均是北京、廣州的學者和著名書法家,如:原全國人大常副委員長許德珩、原海軍總司令肖勁光、原全國政協啓功、黃苗子名人商承祥、邵恆秋、祖紹光、秦鄂生等二十八位同志所書。在巽寮灣後山三角洲是由三座相連的小山組成小島,島上有清澈的泉水,有柔軟清淨的沙灘,還有許多不用經過揣測就可定名的石景,如“綿羊戲海”、“龜璞飛鳥”、“駿馬探海”等多處石景官有“動物石景公園”之稱,嘉宏海公園度假村別墅區後面的哨所海、湖、江、泉、瀑、島和名山古剎等各種旅遊資源於一體,遊客沿着石階山路上到山頂,可以俯視整個巽寮海灣遠眺:海天相接,遠山淡雲,渾然一體;俯瞰:“潮水洶涌,水浸灣環”,令遊人叫絕。

河南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0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境內。大足石刻始於晚唐,歷經五代而盛於兩宋,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憂秀代表。石窟多達76處,共有造像6萬餘軀,石刻銘文10萬餘字,總稱大足石刻。其中,尤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寶頂山摩崖石刻最集中。

北山,即古龍崗山,共290龕窟。著名龕窟,如心神車窟,窟正中之皤龍“心神車”尤爲奇偉。其間淨寶瓶觀音、多羅、文殊、玉印觀音、如意珠觀音、普賢、日月觀音、數珠手觀音等,雕刻對稱,嚴謹有序,渾然一體。八軀菩薩像,豐腴圓潤,典雅大方,爲此間石刻之精華。北宋著名書家蔡京所書《趙懿簡公神道碑》,碑高3.7米,寬1.37米,書法藝術價值較高。

寶頂山,風景幽麗,共13處石刻,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大佛灣爲幽深的馬蹄形山灣,雕刻分佈在東、南、北三面,先以小佛灣爲藍圖,後在此雕造。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羣雕,各種雕像達15O00多軀,設計之精巧,竟無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說。寶頂圓覺洞,爲整石開鑿,寬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薩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誠,左右壁爲十二圓覺菩薩,跌坐蓮臺,妙麗莊嚴,姿態不一,衣服、肌肉質感真實,似薄紗突身,衣裙流暢自如。壁間刻樓臺亭閣,人物鳥獸,花草樹木,幽泉怪石,近似寫實作品,是大佛灣雕刻的精華。

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載,無不備列”,在藝術上“神的人化與人的神化”達到高度統一。

河南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1

尊敬的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我姓唐,大家可以叫我唐導。

我們今天要去的是美麗的惠州西湖。首先我提一個小小的建議,請大家在旅遊過程中,保管好自己隨身物品,帶小孩的家長請看管好自己的小孩,不要亂扔垃圾,做一個文明的遊客。

惠州西湖位於惠州城區的西北面,兩面環山。傳說有一位仙女下凡到惠州時,被秀麗的風光所吸引,於是在此住了下來。當玉帝派天兵將她抓拿回去時,她把自己的寶鏡投於東江之畔,寶鏡碎成五塊,變成了五個湖。

好了,現在我們首先來到了西湖的大門。它是典型的嶺南牌樓建築,形狀類似一個寶塔形。上層是灰白色的,下面是大紅色的,中間寫着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惠州西湖。牌坊由四根柱子支撐,好像四個士兵守護着美麗的西湖。

走進西湖的大門,來到了拱北橋上。拱北橋的橋洞非常大,是一個圓形,橋洞與水中的倒影連起來,彷彿一個圓圓的大月亮。橋兩旁栽着數不清的柳樹,風一吹過,枝條隨風擺動,似乎在歡迎人們來走拱北橋。

走過拱北橋,就來到了九曲橋面前。大家請看,九曲橋一共有九個彎曲的地方,遠遠望去,就像是一條橫臥在兩湖之間的長龍。微風吹過,湖面波光粼粼。湖裏的荷花露出了粉紅的笑臉,彷彿在吟誦着那“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句。九曲橋中間還有一個亭閣。只見亭閣八角飛檐,氣勢輝宏。坐在亭子裏歇息很是舒服涼爽。

走完了九曲橋,我們就來到了蘇東坡紀念館。只見紀念館門前還有一尊蘇東坡拿着書本,眼睛凝視着遠方的雕像。來近走廊,一邊用手觸摸着牆壁上蘇東坡寫的文章,一邊一字一句地慢慢細讀,覺得彷彿讀出了古代和詩人的味道。走進館內,看到的便是蘇東坡寫的許多詩句,那一筆一畫是多麼漂亮、瀟灑,真是令人羨慕不已啊!

各位遊客,很快我們今天的旅程就結束了,惠州西湖的風景美不美啊?希望大家有時間再來,最後祝大家開心快樂,工作順利!

河南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2

各位遊客,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

天壇是明朝永樂皇帝建成的祭天聖殿,主建築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的祈年殿。天壇有外壇牆和內壇牆,北圓南方,寓意天圓地方。乾隆年間,將大祀殿改爲現在祈年殿,將屋頂改爲藍色的琉璃瓦,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築羣。

這一祭天聖地,在1860年遭遇了英法聯軍的洗劫,1900年又遭到了八國聯軍的蹂躪,新中國成立以後,這裏成了着名的旅遊景點,還有很多健身的人們。

現在就讓我們沿着當年皇帝登壇的線路開始遊覽。

現在我們是沿着天壇建築的中軸線在向南行進,將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壇。圜丘壇有兩道圍護牆,外方內圓,符合天圓地方的說法。每道牆都有四組門,門的大小都不一樣,這是因爲中門是皇帝專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從左側的進入;而其他的官員只能從右邊最小的門通過。來到圜丘壇下,我們馬上就要開始登壇了,不過要請您留心數一數,每一層壇面有多少臺階。到了最高層,大家都會發現,壇上所有的階數,都是九或九的倍數。這些難道都是巧合麼?當然不是,因爲古人認爲九的極陽數。所以工匠們變用這個數字來賦予圜丘壇的“崇高”之意。

謝謝你們來北京天壇,歡迎下次再來啦!

河南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3

各位朋友早上好!今天我們要去的旅遊景點是威海的劉公島。威海,位於煙臺市以東80公里處,乘車需要1小時20分鐘左右。而去劉公島則需要在威海乘旅遊船走25分鐘才能達。說起劉公島大家可能比較熟悉了。它豎家級旅遊景區,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由國家領導者親自爲島上的甲午戰爭博物館提寫館名。

劉公島佔地面積15平方公里,位於威海以東7海里處。它四面環海,被稱爲膠東半島的前沿陣地,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清朝的北洋海軍基地就建在這個島上。

劉公島之所以遠近聞名,是它不僅具有優越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更具有吸引力的是它真實的記錄了歷史。在中國近代史上,由於清政府的腐朽無能,使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在這個島上。劉公島,當年是日本帝國主義屠殺中國人民的血腥戰場,也是中華民族蒙受恥辱的歷史見證地。它給後人留下的不僅是刻骨銘心的歷史教訓,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甚至是今後幾代人記住:"腐朽亡國,落後捱打"。那麼,來劉公島參觀,其教育意義,是其他一些景點所不及的。

膠東半島、遼東半島是扼守京津的門戶。北洋海軍先後在大連的旅順口、威海的劉公島建海軍基地,按理說,其防禦體系是堅不可摧的。而清政府派李鴻章籌建北洋海軍,其目的也是爲了抵禦外來侵略。然而,李鴻章卻把建成的北洋海軍只當成一個擺設。他心裏藏著重重的私心(關於這一點,後面我會講到),他爲了討好皇上,炫耀自己的功德,每年定期將所有的戰艦粉刷一新,讓水師

官兵換上嶄新的號衣,列隊於甲板,禮炮齊鳴。皇上呢,看了是非常的高興,一高興,就對李鴻章是百般恩寵。其實,北洋水師是一支威武之師嗎?不是!北洋海軍各級大大小小的官員,大都來自淮南、江浙一帶,或與朝廷或與李鴻章,都有私下的聯繫,徵得的兵員質量也就可先想而知了。這些官員大都倚仗自己的後臺關係,整日花天酒地,從不組織軍事訓練。其中也有極少部分的愛國將領,像鄧世昌、林永升等,在當時那種情況下,也沒有更大的用武之地。因此,中日甲午海戰的失敗,不是偶然,也不是意外,而是在北洋海軍初建時就已決定了它失敗的命運。

甲午戰爭失敗後,中國在日本的脅迫之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這一條約的簽訂,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比深重的災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席捲而來。在中國人民自己的土地上,作爲中國人,失去了應有的尊嚴,任人奴役,任人宰割。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在沒落的清政府手中,四分五裂。

我們這次去劉公島,參觀的景點主要有三個:甲午戰爭博物館,丁汝昌寓所和龍王廟。其中最主要的景點是甲午戰爭博物館。它裏面共分十一個展廳,利用實物、圖片和講解,詳細記錄描寫了中日戰爭中的歷史史實。通過這次參觀呢,我也希望能夠激發起大家更大的愛國熱情,讓我們接受一次實實在在的愛國主義教育。

河南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4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今天我將帶你們參觀敦煌莫高窟。

歡迎大家來這裏參觀,你們需要注意的是:一、不準刻字,二、不準拍照,三、不準隨地亂扔垃圾。

你們看,那就是我們的敦煌莫高窟,它於198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的、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傳說它是一位名叫樂尊的僧人建造的,距今已有1652年的歷史了。在公元366年,樂尊東行至此,在一天傍晚,樂尊從三危山望向對面的鳴沙山,看到鳴沙山金光萬丈,便覺得這是佛祖給他的暗示,這裏是修行的最佳地方。於是他在這裏鑿出了第一口洞窟,從此苦心修行。後來經過歷朝歷代的擴建,莫高窟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座紅色九層建築,是第96窟,裏面的彌勒佛像又稱“北大像”,佛像高達33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內彌勒佛像,也是中國僅次於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的第三大佛。

你們看,這些洞窟像不像密密麻麻的蜂巢呢?雖然敦煌莫高窟被稱爲千佛洞,但其實它只有492個洞。洞窟中第17窟是著名的藏經洞,它是在1920_年由一個叫王圓籙的道士發現的。可是後來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來到了莫高窟,連騙帶搶奪走了許多經書,至今還保存在大英博物館中。

你們看,這就是那幅有名的壁畫——第257窟的《九色鹿》。關於九色鹿,還有一個傳說故事:從前,有一隻九色鹿在恆河中救了一個人,九色鹿告訴他說:“你一定不能把我的住址告訴其他人。”那人答應了,可他不守諾言,還是把九色鹿的住址告訴了國王,國王帶了一些人去抓九色鹿,後來從九色鹿那裏知道了實情。那人最終遭到了報應,身上長滿了毒瘡,痛苦地死去了。其實九色鹿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前世,這也是莫高窟中著名的本生故事畫。像這樣的佛教故事畫,莫高窟還有很多很多。

在148窟中,有一尊臥佛,長達16米,眼睛微閉,好像進入了夢鄉。

敦煌莫高窟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的驕傲。

今天的參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