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開封鐵塔導遊詞(精選1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09W

河南開封鐵塔導遊詞 篇1

遊客友人:

河南開封鐵塔導遊詞(精選18篇)

大家好!在開封衆多的文物古蹟當中,鐵塔是開封的標記性建造之一,成了遊客必到之地,就像人們所說的:“來開封不登鐵塔,即是沒來過開封”。

鐵塔位於開封城內東北隅鐵塔景緻區內,奇麗挺立,雄居中原,以它高深絕妙的修建藝術跟宏偉奇麗的苗條身姿而馳譽中外,被人們譽爲 “天下第一塔”。

鐵塔建於北宋皇佑元年,就是公元1049年,因當年建在開寶寺內,稱開寶寺塔。又因其表面全以褐色琉璃磚鑲嵌,遠看近似鐵色,加之自身牢固異樣,如同鐵鑄,故從元代起民間稱之爲“鐵塔”。據史料記錄,鐵塔前身是一座木塔,系我國北宋時代有名建築學家喻浩爲供佛祖釋迦牟尼佛舍利而建造的。據說,他經由八年的構想設計和建造,終於在公元989年把這座佛塔建成。木塔共八角十三層,高120米,上安千佛萬菩薩,塔下作地宮,供奉佛祖的舍利子,造工精緻,木塔在京城諸塔中最高,“其土木之雄偉,金碧之炳耀,自佛法入中國,未之有也。” 因而該塔被稱爲“天下之冠”。初建成的塔向西北傾斜,有人問喻浩原因,他說京師無山,又多西冬風,離此地不遠又有大河流過,用不到百年的時光,塔受風力作用和河水浸岸的影響,就天然會直過來了,並預言此塔可存在七百年不會倒塌。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個木塔在宋仁宗慶曆四年,就是公元1044年夏天,便被雷火所焚,僅存在五十多年。到了皇佑元年,宋仁宗下詔在距此塔不遠的夷山上,仿照木塔的款式建造了咱們今天所看到這座鐵色琉璃磚塔。

鐵塔是因其卓絕的修築藝術馳名遐邇的。鐵塔現高55.88米,平面作八角形,十三層樓閣式,底層每面闊4米多,向上逐層遞減,層層開設明窗,一層向北,二層向南,三層向西,四層向東,以此類推,其餘皆爲盲窗。設計明窗,除有采光、透風、瞭望之用,還能減緩強風對塔身的衝擊力。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又在塔心柱正對明窗之處,鑲嵌了琉璃佛磚,維護塔心柱免受風力侵蝕。

遠看近觀,鐵塔好像是一座木塔,小巧剔透。本來設計師在設計建造鐵塔時,採取仿木結構,它以很多外形大小各異的 “結構磚 ”相組合。這些構造磚,就像經過斧鑿的木料一樣,有榫、有眼,組裝起來,周密合縫。塔身的檐、椽、瓦等,也俱爲琉璃磚所成。磚型的規格化是我國佛塔建築的一大提高,能夠砌出各種仿木結構,這些特色使鐵塔在我國佛教建築史上佔領主要位置。

粗壯的塔心柱是支撐塔壁,抵抗外力的中心局部。各種不同用處的外壁磚瓦構件通過登道與塔心柱嚴密連接,異常堅牢,渾然一體,具備很強的抗震才能。九百多年來,鐵塔歷經地震、狂風水災,特殊是1938年5月,日軍用大炮對鐵塔進行轟炸,北面從第四層至第十三層的各級檐角、塔壁遭遇到不同水平的損壞,但依然矗立。對此,民間老人們說明說:鐵塔作爲一座佛塔,閱歷如斯多的災害而不倒塌,是受佛祖保佑的成果。佛教信任三世循環,所以當地信佛的白叟常告知遊客,假如你繚繞鐵塔左繞三圈,右繞三圈,佛祖將保佑你畢生安全。

鐵塔外壁鑲嵌的花紋磚有五十餘種,花紋圖案包含飛天、降龍、麒麟、坐佛、玉佛、菩薩、獅子、伎樂、花卉等,造型精美,精妙活潑,存在赫然的宋代藝術作風。

鐵塔原建於夷山之上,後因由於黃河泥沙沉積,將夷山及塔基淤沒。據《如夢錄》載,基座闢有南北二門,向南一門匾曰:“天下第一塔”。基座下有一八棱方池;北面有小橋跨池而過,由小橋進北門入塔。由此可以想見,當年鐵塔猶如一株破水而出的芙蓉,亭亭玉破,更使塔身外觀出落得挺拔靈秀,瑞麗伸展。

鐵塔內遏磚砌登道,繞塔心柱迴旋而上,歷一百六十八層臺階可至塔頂。登到第五層,可以看到城內風景;登到第七層,可以看到城外曠野;登到第九層,可以看到浩瀚奔跑的黃河,領略到黃河號稱“天河”的含意;登到第十二層,則祥雲環繞,雲霧撲面,似入太空幻景。此即著名的古開封汴京八景之一的“鐵塔行雲” 。詩曰:“浮圖千尺十三層,高插雲霄客倦登。潤彩氤氳疑錦繡,行人迢遞見觚棱。半空鐵馬風搖鐸,萬朵蓮花夜放燈。我昔憑高穿七級,此身煙際欲飛騰。” 每當風采雲穿時,環掛在塔身檐下的每層八個共一百零四個鐵鈴悠然而動,叮噹作響,更讓人賞心悅目、留連來回。

仔細的遊客在觀賞這座卓絕的建築藝術時,總能驚疑地發明面前的鐵塔是座斜塔,已向東南方向傾斜。看來,喻浩先生當年的擔憂並非過剩!

在鐵塔西百米處,是一座重檐偉閣、漆棟畫樑的大殿,名叫“接引殿”。周圍由二十四根大柱支持,青石欄杆。望柱上雕刻有狀態各異的九十六隻小獅子。

殿內聳立着一尊高大慈善的站佛,他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俗稱接引佛。這尊高大的接引佛像,是宋元時期用全銅鍛造的,身高5.4米,重12噸,赤足站立,胸前鑄有象徵吉利的萬字符號。穿有山水雲朵花紋的袈裟法衣。左手禪定在胸,右手下垂指地,表現能滿意衆生的慾望,接引衆生達到西方淨土的及時行樂。最上方有一“光亮無窮”的匾額。周圍四根柱子上寫有兩副楹聯:一爲 “諸惡莫做,衆善奉行,已瞭如來實在意;四大本空,五蘊非有,是爲波羅密多心”。 一爲“四八願普被羣機,決議萬修萬人去;二五有同生正信,合當一念一如來。”佛像四周的殿壁上繪製有大型壁畫“ 西天極樂世界圖”上有佛像七十多樽,圖中有慈眉善目標菩薩,婀娜多姿的綵女,手託花盤的仙娥,舞姿輕巧的飛天等,錦衣廣帶,彩絛飄飛,笙簫悠揚,鶴舞鹿鳴,一派溫馨協調的天國氣象。

河南開封鐵塔導遊詞 篇2

據史料記載,開封鐵塔的前身是座木塔,位於開寶寺福勝院內,始建 於太平興國七年,也說是公元982年,建成於宋太宗端拱二年,謂之福勝塔,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有金光出相輪,車駕臨幸,舍利乃見,因賜名靈感塔”,是宋太宗用來供奉吳越國進貢的阿育王佛舍利用的。

鐵塔的建造開始於北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但何時落成,至今尚未發現有確切記載。這是鐵塔歷史上的一大懸案。據河南大學教授魏千志考證,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王慣撰寫一部《北道刊誤志》,此書對京師(開封)名勝,記載頗豐,而唯獨緘口不言開寶寺塔。

北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十月,日本國僧侶成尋曾在開寶寺福勝院等處參觀禮拜,其記述當時的情景說,原藏在靈感木塔下的佛舍利,現“宿置”於“一間小殿”中。建塔的目的就是奉藏舍利,舍利置於“小殿”中。說明新塔尚未建成。又據魏千志教授躬身登臨鐵塔考查,塔身的第三層磚上出現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在位的最後一年 )的年號,塔頂發現“熙寧”(神宗第一個年號)字樣的琉璃磚。再參照日僧成尋《參天臺五臺山記》的有關記載,這就說明,鐵塔最後的落成時間,大概在神宗熙寧年間的後期,亦即1073年至1077年之間。

鐵塔從建造到竣工,前後總共經過近30年的時間。但這僅是魏千志教授的一家之言,鐵塔確切的落成時間,仍尚有待於碩學博聞之士釋疑解難。

歷經宋、金、元、明、清5個朝代以及民國時期漫長歲月,遭受地震43次,冰雹1O次,風災19次,河患6次,雨患17次,其間曾數次增補葺修。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周王重修,塔內嵌置黃琉璃阿彌陀佛48尊,兩旁刻字足證。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周王又增修,有碑記證明。又據近人關百益(曾著《鐵塔》和龍非了(曾著《鐵塔考察記》)考證,在塔身上數層的琉璃花紋磚面上週圍,發現有明洪武二十九年仲夏、正德七年(1520xx年)十二月、嘉靖八年(1520xx年)六月、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十二月、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三月及六月、萬曆五年(1577年)四月及五月、萬曆六年(1578年)四月、萬曆十八年年(1590年)十一月、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夏四月等字樣。

河南開封鐵塔導遊詞 篇3

遊客朋友:

大家好!在開封衆多的文物古蹟當中,鐵塔是開封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成了遊客必到之地,就像人們所說的:“來開封不登鐵塔,等於沒來過開封”。

鐵塔位於開封城內東北隅鐵塔風景區內,秀麗挺拔,雄居中原,以它精湛絕妙的建築藝術和雄偉秀麗的修長身姿而馳名中外,被人們譽爲“天下第一塔”。

鐵塔建於北宋皇佑元年,就是公元1049年,因當年建在開寶寺內,稱開寶寺塔。

又因其外表全以褐色琉璃磚鑲嵌,遠看近似鐵色,加之本身堅固異常,猶如鐵鑄,故從元代起民間稱之爲“鐵塔”。

據史料記載,鐵塔前身是一座木塔,系我國北宋時期着名建築學家喻浩爲供佛祖釋迦牟尼佛舍利而建造的。

據說,他經過八年的構想設計和建造,終於在公元989年把這座佛塔建成。

木塔共八角十三層,高120米,上安千佛萬菩薩,塔下作地宮,供奉佛祖的舍利子,造工精細,木塔在京城諸塔中最高,“其土木之宏偉,金碧之炳耀,自佛法入中國,未之有也。

”因此該塔被稱爲“天下之冠”。

初建成的塔向西北傾斜,有人問喻浩緣由,他說京師無山,又多西北風,離此地不遠又有大河流過,用不到百年的時間,塔受風力作用和河水浸岸的影響,就自然會直過來了,並預言此塔可存在七百年不會倒塌。

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個木塔在宋仁宗慶曆四年,就是公元1044年夏天,便被雷火所焚,僅存在五十多年。

到了皇佑元年,宋仁宗下詔在距此塔不遠的夷山上,仿照木塔的樣式建造了我們今天所看到這座鐵色琉璃磚塔。

鐵塔是因其卓絕的建築藝術聞名遐邇的。

鐵塔現高55.88米,平面作八角形,十三層樓閣式,底層每面闊4米多,向上逐層遞減,層層開設明窗,一層向北,二層向南,三層向西,四層向東,以此類推,其餘皆爲盲窗。

設計明窗,除有采光、通風、瞭望之用,還能減緩強風對塔身的衝擊力。

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又在塔心柱正對明窗之處,鑲嵌了琉璃佛磚,保護塔心柱免受風力侵蝕。

遠看近觀,鐵塔彷彿是一座木塔,玲瓏剔透。

原來設計師在設計建造鐵塔時,採用仿木結構,它以許多形狀大小各異的“結構磚”相組合。

這些結構磚,就像經過斧鑿的木料一樣,有榫、有眼,組裝起來,嚴密合縫。

塔身的檐、椽、瓦等,也俱爲琉璃磚所成。

磚型的規格化是我國佛塔建築的一大進步,可以砌出各種仿木結構,這些特點使鐵塔在我國佛教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粗壯的塔心柱是支撐塔壁,抵禦外力的核心部分。

各種不同用途的外壁磚瓦構件通過登道與塔心柱緊密銜接,異常堅牢,渾然一體,具有很強的抗震能力。

九百多年來,鐵塔歷經地震、暴風水患,特別是1938年5月,日軍用大-炮對鐵塔進行轟炸,北面從第四層至第十三層的各級檐角、塔壁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但仍然屹立。

對此,民間老人們解釋說:鐵塔作爲一座佛塔,經歷如此多的災難而不倒塌,是受佛祖保佑的結果。

佛教相信三世輪迴,所以當地信佛的老人常告訴遊客,如果你圍繞鐵塔左繞三圈,右繞三圈,佛祖將保佑你一生平安。

鐵塔外壁鑲嵌的花紋磚有五十餘種,花紋圖案包括飛天、降龍、麒麟、坐佛、玉佛、菩薩、獅子、伎樂、花卉等,造型優美,精妙生動,具有鮮明的宋代藝術風格。

鐵塔原建於夷山之上,後來由於黃河泥沙沉積,將夷山及塔基淤沒。

據《如夢錄》載,基座闢有南北二門,向南一門匾曰:“天下第一塔”。

基座下有一八棱方池;北面有小橋跨池而過,由小橋進北門入塔。

由此可以想見,當年鐵塔如同一株破水而出的芙蓉,亭亭玉立,更使塔身外觀出落得挺拔靈秀,瑞麗舒展。

鐵塔內遏磚砌登道,繞塔心柱盤旋而上,歷一百六十八層臺階可至塔頂。

登到第五層,可以看到城內景色;登到第七層,可以看到城外原野;登到第九層,可以看到浩瀚奔騰的黃河,領略到黃河號稱“天河”的含義;登到第十二層,則祥雲纏繞,雲霧撲面,似入太空幻景。

此即着名的古開封汴京八景之一的“鐵塔行雲”。

詩曰:“浮圖千尺十三層,高插雲霄客倦登。

潤彩氤氳疑錦繡,行人迢遞見觚棱。

半空鐵馬風搖鐸,萬朵蓮花夜放燈。

我昔憑高穿七級,此身煙際欲飛騰。

”每當風度雲穿時,環掛在塔身檐下的每層八個共一百零四個鐵鈴悠然而動,叮噹作響,更讓人心曠神怡、留連往返。

細心的遊客在欣賞這座卓絕的建築藝術時,總能驚奇地發現眼前的鐵塔是座斜塔,已向東南方向傾斜。

看來,喻浩先生當年的擔心並非多餘!

在鐵塔西百米處,是一座重檐偉閣、漆棟畫樑的大殿,名叫“接引殿”。

周圍由二十四根大柱支撐,青石欄杆。

望柱上雕刻有形態各異的九十六隻小獅子。

殿內矗立着一尊高大慈悲的站佛,他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俗稱接引佛。

這尊高大的接引佛像,是宋元時期用全銅鑄造的,身高5.4米,重12噸,赤足站立,胸前鑄有象徵吉祥的萬字符號。

穿有山水雲朵花紋的袈裟法衣。

左手禪定在胸,右手下垂指地,表示能滿足衆生的願望,接引衆生到達西方淨土的極樂世界。

最上方有一“光明無量”的匾額。

河南開封鐵塔導遊詞 篇4

在河南宋代磚塔中,鐵塔也是傑出的代表。這不在於其建材昂貴與外觀豪華,而在於它那挺拔有力、氣宇軒昂的藝術風格,是中國最高的琉璃塔。但是它的絕對高度在全國諸塔中,並不算十分突出,它比時代相近的河北料敵塔(84米),和應縣木塔、都要低些。但鐵塔給人的印象卻是那樣高大,像是立在古都開封的擎天巨柱。

從造型到色調都有鐵打銅鑄的深厚氣質。河南宋塔,在建築上有一個普遍的特點,就是外輪廓線上下較直,這和宋代以前的河南唐塔(如法王寺塔等)與宋代同時的河南金塔(如白馬寺齊雲塔)外部多呈柔和的拋物曲線之做法都不相同。不過,有不少宋代磚塔(如鄢陵等地的宋塔)上部各層收分過急,出現很突然的尖錐狀,藝術效果不佳。而開封鐵塔就沒有這種感覺,上下收分比例協調自然,很象是人們的視覺差呈現出的比例。經實地勘察發現,鐵塔各層斗拱是一樣的規格,各層面闊的大小,主要在於檐部與平座斗拱數目的調整變化。除柱頭斗拱之外,各面的補間斗拱,有一個平緩漸變的程序。自下而上,檐部斗拱與平座斗拱的補間數目是:一層(六與六)、二層(六與五)、三層(五與五)四層(五與五)、五層(五與五)、六層(五與五)、七層(四與四)、八層(四與四)九層(三與三)、十層(三與三)十一層(三與四)十二層(三與零)十三層(二與零)。從塔的總高度與其下層底平面直徑相比,約五比一。

河南開封鐵塔導遊詞 篇5

各位朋友、各位來賓:大家好!

歡迎來到鐵塔公園參觀遊覽,希望通過我的導遊講解能使大家更多的瞭解開封、瞭解鐵塔。

開封是我國曆史文化名城,七大古都之一,歷史上曾有七個朝代在此建都,並且市區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素有北方水城的美譽。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使得開封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在衆多的文物古蹟中,鐵塔作爲開封的象徵展示着古城人民的睿智和堅強,開封人都以擁有鐵塔而感到自豪。

鐵塔公園是國家AAAA級風景旅遊區,百家名園之一,坐落在開封城的東北隅,總面積爲37.24公頃。園內的主要景點有:天下第一塔石碑、盆景苑、靈感院、接引殿、鐵塔、鐵塔文物陳列館、何公軒、開封古城牆,以及月季園、上方苑、竹園、鐵塔湖等等,鐵塔公園集文物古蹟、園林藝術爲一體,一展風姿,廣迎四方遊客。

鐵塔一帶古時是一座佛教寺院,最初建於北齊天寶十年〈559年〉,名獨居寺。唐代,開元十七年〈720xx年〉唐玄宗東封泰山歸來,途經汴洲,在獨居寺旁設行宮作短暫休息時,遊幸獨居寺,下詔改獨居寺爲封禪寺。到了北宋時期,宋太祖趙匡胤於開寶三年〈970年〉以北宋開寶年號,改其名爲開寶寺。在此前後,北宋朝廷連年撥款擴建開寶寺寺院,使開寶寺規模宏偉 ,殿堂壯麗,齋舍完備,僧侶衆多。內部劃分爲二百八十區,設有福勝院,上方院,等覺院,永安院,雙林院,仁王院等二十四禪院,成爲京城最大寺院之一,和大相國寺共同分轄東京各寺院僧侶,當時京師立左右街僧錄,左街相國寺,右街開寶寺,同爲首都佛教寺院領袖,加之北宋歷代皇帝時常到寺院內遊幸,祈禱和宴享,並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在寺內設禮部貢院,考試全國舉子,故而寺院名聲大噪,成爲宋代聞名遐邇的皇家寺院,在國際佛教界影響巨大,同國際間的佛事活動往來很多,開寶寺進入歷史上鼎盛時期。其規模宏闊、巍峨壯麗,加之北宋歷代皇帝時常遊幸、祈禱,故而寺院名聲大噪,成爲宋代聞名遐邇的巨剎。但因歷代戰亂和黃河多次衝淹,開寶巨剎如同當時的氤氳煙火一樣,早已蕩然無存,當我們登鐵塔觀行雲之際,不能不激起對往夕開寶寺盛觀的遐想。

鐵塔始建於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原名開寶寺塔,高55.63米,八角十三層,因其通體鑲嵌褐色琉璃磚,顏色近似鐵色,從元代起,民間俗稱爲鐵塔。鐵塔以精湛絕妙的建築藝術和宏偉秀麗的身姿而馳名中外,是目前我國最高大、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琉璃磚塔,1961年我國首批公佈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享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稱。1994年12月15日中國郵電部發行了一套四張的中國古塔特種郵票,分別爲:西安慈恩寺大雁塔、泉州開元寺鎮國塔、杭州開化寺六和塔、開封祐國寺塔。其中面值最高(2元)的開封

祐國寺塔就是鐵塔。

鐵塔原建於夷山之上,後來由於黃河泥沙沉積,將夷山及塔基淤沒。據《如夢錄》載,基座闢有南北二門,向南一門匾曰:天下第一塔。基座下有一八棱方池;背面有小橋跨池而過,由小橋進北門入塔。由此可以想見,當年鐵塔如同一株破水而出的芙蓉,亭亭玉立,更使塔身外觀出落得挺拔靈秀,瑞麗舒展。如果大家仔細地觀察鐵塔會發現,鐵塔並非是垂直於地面而建,而是微向東南方向傾斜,這就要追朔到鐵塔的前身。鐵塔未建之前,在開寶寺福勝院內,曾仿照天宮的形狀,建有一座純木結構的佛塔靈感木塔。後人視它爲鐵塔的前身,也有人稱它爲鐵塔的母塔。爲供奉從吳越國領地杭州迎取的佛舍利,宋太宗於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開始籌建開寶寺木塔,籌建的木塔決定建於開寶寺的福勝院內,負責設計和監造的是當時著名的木工喻浩。喻浩:浙東人,虛心善學,技藝超羣曾任杭州都料匠,史書上稱他有巧思,超流輩著有《木經》三卷,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木工專著,惜其散失,今已不存。喻浩督造的開寶寺塔,八角十三層,高360尺,上安千佛萬菩薩塔下作天宮奉安佛舍利,歷時八年,終於端拱二年〈989年〉竣工落成。據記載:塔初成,望其不正,而勢傾西北,人怪而問之,浩曰:京師地平無山多西北風,吹之不過百年當正也。由此可見他的用意精細,謀籌深遠。此塔極其偉麗,在京師諸塔中最高,且制度甚精。其土木之宏偉,金碧之炳耀,自佛法入中國,未之有也,被贊爲一時之盛觀、天下之冠、鉅細精巧,近代所無,喻浩也因此被喻爲造塔魯班之稱。後人對建造開寶寺木塔作出重大貢獻的喻浩和郭忠恕多有讚歎曰:郭家畫本千秋重,喻皓神功一代殊。開寶寺木塔因建造在開寶寺的福勝院內,故初名福勝塔,宋真宗天寶祥符六年〈1020xx年〉,有金光出相〈即塔頂銅寶珠放光〉車駕臨幸,舍利乃現,固賜名靈感塔。可惜喻浩設計建造的這座華美絕倫的靈感木塔僅存世56年,就於宋仁宗慶曆四 年〈1049年〉六月遭雷擊而焚燬了。到了皇祐元年,宋仁宗下詔在距此不遠的夷山上,仿照木塔的樣式,改用琉璃磚,建造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座鐵色琉璃磚塔。

鐵塔塔身挺拔,裝飾華麗,層層開設明窗,其餘皆爲盲窗。明窗取向不同,一層北,二層南,三層西,四層東,依此類推。設計明窗,除有采光、通風、瞭望之用,還能減緩強風對塔身的衝擊力。遠看近觀,鐵塔彷彿是一座木塔,玲瓏剔透,精湛絕妙。塔磚以許多形狀大小各異的結構磚相組合。這些結構磚,就像經過斧鑿的木料一樣,有榫、有眼,組裝起來,嚴密合縫。鐵塔外壁鑲嵌的花紋磚有五十餘種,花紋圖案包括飛天、降龍、麒麟、坐佛、玉佛、菩薩、獅子、伎樂、花卉等,造型優美,精妙生動,具有鮮明的宋代藝術風格,這些磚是研究北宋雕刻藝術和塑造藝術的精品。鐵塔內有磚砌登道,繞塔心柱盤旋而上,歷一百六十八層臺階可至塔頂。登到第五層,可以看到城內景色;登到第七層,可以看到城外原野;登到第九層,可以看到浩瀚奔騰的黃河,領略到黃河號稱天河的含義;登到第十二層,則祥雲纏繞,雲霧撲面,似入太空幻景。此即著名的古開封汴京八景之一的鐵塔行雲。詩曰:浮圖千尺十三層,高插雲霄客倦登。潤彩氤氳疑錦繡,行人迢遞見觚棱。半空鐵馬風搖鐸,萬朵蓮花夜放燈。我昔憑高穿七級,此身煙際欲飛騰。每當風度雲穿時,環掛在塔身檐下的每層八個共一百零四個鐵鈴悠然而動,叮噹作響,更讓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

粗壯的塔心柱是支撐塔壁,抵禦外力的核心部分。各種不同用途的外壁磚瓦構件通過登道與塔心柱緊密銜接,異常堅牢,渾然一體,具有很強的抗震能力。九百多年來,鐵塔歷經地震、暴風、水患,特別是1938年5月,日本用大炮對鐵塔進行轟炸,北面從第四層至十三層的各級檐角、塔壁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但仍巍然屹立。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主席來汴視察黃河時,順便遊覽了鐵塔和龍亭。陪同毛澤東主席遊覽的原河南省委書記吳芝圃,在塔側向毛主席介紹說: 塔上的大窟窿是1938年日軍侵佔開封時,用大炮打的。毛主席回答說:這個鐵塔名不虛傳,代表我們中國人民是打不倒的,他們把它打不倒,我們把它修起來。領袖的一番讚揚,是對鐵塔精神品質的高度概括。在1956年和1957年對鐵塔進行了一次全面最大的修復。

參觀完鐵塔,請大家跟隨我參觀公園的另一處文物景點:接引殿。接引殿建於1985年,裏面供奉着宋金時期的珍貴文物:接引佛。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尊高大慈悲的站佛,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俗稱接引佛。這尊高大的接引佛像,是北宋開寶寺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全銅鑄造,身高5.14米,重12噸,赤足站立,胸前鑄有象徵吉祥的萬字符號。穿有山水雲朵花紋的袈裟法衣。左手橫胸是將佛教徒送往西方極樂世界,右手下垂是以此寶手接引衆生。最上方有一光明無量的匾額。周圍四根柱子上寫有兩副楹聯:一爲諸惡莫做,衆善奉行,已瞭如來真實意。四大本空,五蘊非有,是爲波羅密多心。一爲四十八願普被羣機,凍定萬修萬人去。二十五有同生正信,合當一念一如來。佛像周圍的殿壁上繪製有大型壁畫西方淨土變,上有佛像七十多尊,圖中有慈眉善目的菩薩,婀娜多姿的綵女,手託花盤的仙娥,舞姿輕盈的飛天等,錦衣廣帶,彩滌飄飛,笙簫婉轉,鶴舞鹿鳴,一派溫馨和諧的天國景象。

開封鐵塔景區導遊詞默認分類除了文物古蹟,園內還有盆景苑、靈感院、竹園、上方苑、賞心園、梅園等多處景點,把江南園林和北方園林,中國古典園林和現代園林的風格巧妙的融爲一體,亭臺樓閣、小橋流水,花草樹木相映成趣,一步一景,步移景變,美不勝收,構成了意境深遠的遊覽空間。

各位朋友、來賓,鐵塔的遊覽活動就要結束了,希望鐵塔能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

謝謝您!再見!

河南開封鐵塔導遊詞 篇6

七朝古都開封,早聽說了開封的小吃很出名,別忘空出肚子海吃一頓啊!少林寺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到河南參觀遊覽,我是來自陽光假期旅行社的導遊員,我姓趙,大家可以叫我小趙,旁邊這位呢是我們的安全大使,也姓趙,大家可以親切的稱呼他爲老趙,那接下來大家在河南的旅行就由我們大小二趙爲大家全程服務了,希望用我們的誠心熱心和細心讓您吃的舒心、玩兒得開心、購的放心,一切順心!好了,言歸正傳,給大家介紹一下今天的行程,我們的第一站是少林寺,我們在少林寺的遊覽時間爲三個小時。11點鐘我們集合出發前往九朝古都洛陽,在明珠大飯店用餐後,下午遊覽龍門石窟,之後返程。如果大家對我們的行程和服務有什麼意見和建議,請向我提出,我會盡全力做到最好。朋友們,從車窗向外看,那一片片連綿不絕的山巒都屬於嵩山體系。嵩山是五嶽之中著名的中嶽。我們經常說“泰山如坐,嵩山如臥”,大家看,它像不像想個睡美人呢?嵩山是一個“天然的地質博物館”,因爲這裏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地質時代的地層匯聚在一起的現象,俗稱“五世同堂”,在這裏旅遊,您很可能一不小心,一步就跨越了億萬年呢。同時,嵩山又是一個“天然的歷史博物館”,它是佛、儒、道三教薈萃之地,在這裏,您可以“擡腳踢到秦文化,伸手摸到漢磚瓦”,因爲這裏的文物古蹟,可謂比比皆是:有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佛寺之一的法王寺,有最古老的磚砌佛塔嵩嶽寺塔,有中國最古老的天文臺遺址周公測景臺,還有我國現存最大的古塔羣,位於我們即將參觀的少林寺裏的塔林。可以這樣說,嵩山的每一個地方,幾乎都無不打上文化的烙印。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山必有其寺,少林寺的價值也毫不示弱。它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495年,是孝文帝遷都洛陽後爲安頓印度高僧沙門跋陀而建的。大家知道它爲什麼叫少林寺麼?別急,小趙給您慢慢道來:中嶽嵩山主要是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的,而少林寺呢就坐落在少室山的密林中,於是取名少林寺。俗話說“少林功夫甲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提起少林寺,大家更多的是聯想到少林功夫吧?的確,從唐朝初年少林十三棍僧救李世民之後,少林功夫就名揚天下,哪怕今天,哪個國家想要想請少林武僧團去演出,都至少得提前一年預約,足可見少林功夫名氣之大。那如果說少林功夫展示了少林寺的外在魅力,那麼“禪宗”則讓少林充滿了神祕的內涵。中國著名的國畫大師李若蟬先生曾經這樣說過:在文學藝術的領略裏,只會畫畫是小道,因爲再高些是書法,比書法再高些的是文學,至此仍非大道,因爲再高一層就是哲理性的音樂,更高一層的則是中華的古典哲理老、莊、禪、易。中國老莊同印度佛學相融合成了中國的禪。而今天我們要參觀的少林寺啊,就是中國禪宗的發源地,被譽爲“禪宗祖庭”。好,各位遊客,我們快到少林寺了,請大家記住我們的車牌號是豫a12593。還有幾點請大家注意,寺院是佛門清淨之地,切記不要大聲喧譁或隨意走動,不要隨便給佛像拍照或觸摸佛像,向僧人行應該雙手合十禮。好了,請大家帶好各自的隨身物品,關上車窗隨我下車。好了,朋友們,進入山門殿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大肚子彌勒佛,他可是佛祖釋迦摩尼的法定繼承人哦,您看他那笑眯眯的樣子,就是告訴我們:你想學佛嗎?那得有我這個條件纔夠資格入佛門。什麼條件呢?旁邊這副楹聯就揭曉了答案: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這是佛家向我們傳授的一種人生智慧。現在大家看到的是少林寺碑林。這些石碑反映了少林寺1500多年的歷史和與世界各地的友好往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棵銀杏樹已經有一千四百多歲了,銀杏樹是雌雄異株,兩棵樹在一起才能結果,而這棵可憐的銀杏因爲沒有人牽紅線,到現在還是單身,就如同這少林寺裏的和尚,所以被叫做“羅漢樹”。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天王殿,以供奉四大天王而得名,面前這兩位是哼哈二將,那小趙要考考大家了,大家猜猜哪個是哼將哪個是哈將呢?對了,我們從他們的口型就能猜出各自正確的名字,我想現在少林弟子練功時總是哼哼哈哈的喊,想必就是受了他們的啓發吧。這四大天王分別象徵風調雨順,這是佛教中國化和世俗化的結果,您想啊?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還有什麼比風調雨順更重要的呢?走出天王殿,我們就來到了整個道場的中心——大雄寶殿。“大雄”是對佛祖的尊稱,意味大世英雄,“寶殿”又叫三寶殿,有俗話說

“無事不登三寶殿”指的便是大雄寶殿。與其他寺院不同的是在兩邊還有菩提達摩祖師和被稱作少林棍術創始人的緊那羅王的站像,另外,在大殿的柱子下還有麒麟的雕像,這代表了禪宗佛教是完全漢化的中國式的佛教。之後的達摩亭是少林寺最有意義的建築了。殿內供奉了銅質達摩坐像,兩側分別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人們又稱達摩亭爲立雪亭,因爲在這也上演過一場類似於程門立雪的故事:據說當年達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首傳禪宗,神光爲了向他求法,在大雪紛飛的夜晚在門口站了一夜之久,白雪埋沒了他的身體,達摩最後一次試探他說道:“要我傳法給你,除非天降紅雪。”於是神光抽出戒刀,毫不猶豫斬斷了自己的左臂,鮮血染紅了雪地,達摩這才把衣鉢法器傳給了他,賜名慧可,“衣鉢真傳” 和“斷臂求法”的成語典故都是源自於此,後來,僧人們爲了紀念他曾斷臂求法就斜披袈裟、單掌施禮。說到這,小趙有問題想跟各位討論一下:達摩爲什麼傳法於神光?僅僅是因爲感動嗎?我想不是:禪宗是以靜坐默唸爲修行方式,其關鍵在於用一顆平常心去思考,其目的在於頓悟。禪不是學來的,而是悟出來的,神光斷臂就是悟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禪機所在。好了,各位遊客朋友,少林寺常住院的講解到此告一段落,您是否得到了一點佛祖的衣鉢真傳呢?小趙這樣說可不是讓大家向神光學習斷臂求法呀!只是希望大家學到一點點佛家的處世態度而已。好了,現在給大家自由活動半小時,一會兒我們一塊去塔林參觀。黃帝故里20xx年可真是個好年啊,奧運舉辦了,神七昇天了,我們也能赴臺旅遊了,海峽兩岸的關係越來越好了。

河南開封鐵塔導遊詞 篇7

遊客朋友:

大家好!在開封衆多的文物古蹟當中,鐵塔是開封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成了遊客必到之地,就像人們所說的:“來開封不登鐵塔,等於沒來過開封”。

鐵塔位於開封城內東北隅鐵塔風景區內,秀麗挺拔,雄居中原,以它精湛絕妙的建築藝術和雄偉秀麗的修長身姿而馳名中外,被人們譽爲 “天下第一塔”。

鐵塔建於北宋皇佑元年,就是公元1049年,因當年建在開寶寺內,稱開寶寺塔。又因其外表全以褐色琉璃磚鑲嵌,遠看近似鐵色,加之本身堅固異常,猶如鐵鑄,故從元代起民間稱之爲“鐵塔”。據史料記載,鐵塔前身是一座木塔,系我國北宋時期著名建築學家喻浩爲供佛祖釋迦牟尼佛舍利而建造的。據說,他經過八年的構想設計和建造,終於在公元989年把這座佛塔建成。木塔共八角十三層,高120米,上安千佛萬菩薩,塔下作地宮,供奉佛祖的舍利子,造工精細,木塔在京城諸塔中最高,“其土木之宏偉,金碧之炳耀,自佛法入中國,未之有也。” 因此該塔被稱爲“天下之冠”。初建成的塔向西北傾斜,有人問喻浩緣由,他說京師無山,又多西北風,離此地不遠又有大河流過,用不到百年的時間,塔受風力作用和河水浸岸的影響,就自然會直過來了,並預言此塔可存在七百年不會倒塌。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個木塔在宋仁宗慶曆四年,就是公元1044年夏天,便被雷火所焚,僅存在五十多年。到了皇佑元年,宋仁宗下詔在距此塔不遠的夷山上,仿照木塔的樣式建造了我們今天所看到這座鐵色琉璃磚塔。

鐵塔是因其卓絕的建築藝術聞名遐邇的。鐵塔現高55.88米,平面作八角形,十三層樓閣式,底層每面闊4米多,向上逐層遞減,層層開設明窗,一層向北,二層向南,三層向西,四層向東,以此類推,其餘皆爲盲窗。設計明窗,除有采光、通風、瞭望之用,還能減緩強風對塔身的衝擊力。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又在塔心柱正對明窗之處,鑲嵌了琉璃佛磚,保護塔心柱免受風力侵蝕。

遠看近觀,鐵塔彷彿是一座木塔,玲瓏剔透。原來設計師在設計建造鐵塔時,採用仿木結構,它以許多形狀大小各異的 “結構磚 ”相組合。這些結構磚,就像經過斧鑿的木料一樣,有榫、有眼,組裝起來,嚴密合縫。塔身的檐、椽、瓦等,也俱爲琉璃磚所成。磚型的規格化是我國佛塔建築的一大進步,可以砌出各種仿木結構,這些特點使鐵塔在我國佛教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粗壯的塔心柱是支撐塔壁,抵禦外力的核心部分。各種不同用途的外壁磚瓦構件通過登道與塔心柱緊密銜接,異常堅牢,渾然一體,具有很強的抗震能力。九百多年來,鐵塔歷經地震、暴風水患,特別是1938年5月,日軍用大炮對鐵塔進行轟炸,北面從第四層至第十三層的各級檐角、塔壁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但仍然屹立。對此,民間老人們解釋說:鐵塔作爲一座佛塔,經歷如此多的災難而不倒塌,是受佛祖保佑的結果。佛教相信三世輪迴,所以當地信佛的老人常告訴遊客,如果你圍繞鐵塔左繞三圈,右繞三圈,佛祖將保佑你一生平安。

鐵塔外壁鑲嵌的花紋磚有五十餘種,花紋圖案包括飛天、降龍、麒麟、坐佛、玉佛、菩薩、獅子、伎樂、花卉等,造型優美,精妙生動,具有鮮明的宋代藝術風格。

鐵塔原建於夷山之上,後來由於黃河泥沙沉積,將夷山及塔基淤沒。據《如夢錄》載,基座闢有南北二門,向南一門匾曰:“天下第一塔”。基座下有一八棱方池;北面有小橋跨池而過,由小橋進北門入塔。由此可以想見,當年鐵塔如同一株破水而出的芙蓉,亭亭玉立,更使塔身外觀出落得挺拔靈秀,瑞麗舒展。

鐵塔內遏磚砌登道,繞塔心柱盤旋而上,歷一百六十八層臺階可至塔頂。登到第五層,可以看到城內景色;登到第七層,可以看到城外原野;登到第九層,可以看到浩瀚奔騰的黃河,領略到黃河號稱“天河”的含義;登到第十二層,則祥雲纏繞,雲霧撲面,似入太空幻景。此即著名的古開封汴京八景之一的“鐵塔行雲” 。詩曰:“浮圖千尺十三層,高插雲霄客倦登。潤彩氤氳疑錦繡,行人迢遞見觚棱。半空鐵馬風搖鐸,萬朵蓮花夜放燈。我昔憑高穿七級,此身煙際欲飛騰。” 每當風度雲穿時,環掛在塔身檐下的每層八個共一百零四個鐵鈴悠然而動,叮噹作響,更讓人心曠神怡、留連往返。

細心的遊客在欣賞這座卓絕的建築藝術時,總能驚奇地發現眼前的鐵塔是座斜塔,已向東南方向傾斜。看來,喻浩先生當年的擔心並非多餘!

在鐵塔西百米處,是一座重檐偉閣、漆棟畫樑的大殿,名叫“接引殿”。周圍由二十四根大柱支撐,青石欄杆。望柱上雕刻有形態各異的九十六隻小獅子。

殿內矗立着一尊高大慈悲的站佛,他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俗稱接引佛。這尊高大的接引佛像,是宋元時期用全銅鑄造的,身高5.4米,重12噸,赤足站立,胸前鑄有象徵吉祥的萬字符號。穿有山水雲朵花紋的袈裟法衣。左手禪定在胸,右手下垂指地,表示能滿足衆生的願望,接引衆生到達西方淨土的極樂世界。最上方有一“光明無量”的匾額。周圍四根柱子上寫有兩副楹聯:一爲 “諸惡莫做,衆善奉行,已瞭如來真實意;四大本空,五蘊非有,是爲波羅密多心”。 一爲“四八願普被羣機,決定萬修萬人去;二五有同生正信,合當一念一如來。”佛像周圍的殿壁上繪製有大型壁畫“ 西天極樂世界圖”上有佛像七十多樽,圖中有慈眉善目的菩薩,婀娜多姿的綵女,手託花盤的仙娥,舞姿輕盈的飛天等,錦衣廣帶,彩絛飄飛,笙簫婉轉,鶴舞鹿鳴,一派溫馨和諧的天國景象。

鐵塔勝景歷來是文人騷客歌詠的對象。元人馮子振曾賦詩歌詠中秋節鐵塔燃燈的壯觀:“擎天一柱礙雲低,破暗功同日月齊。半夜火龍翻地軸,八方星象下天梯。光搖瀲灩治蛛蚌,影落蒼冥照水犀,火焰逼人高萬丈,倒提鐵筆向空提。”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主席視察黃河後,曾親臨開封鐵塔,當時被日軍炸壞的鐵塔尚未修復,是毛澤東主席親自批准了鐵塔的修復工程。1958年鐵塔周圍已闢爲鐵塔公園,佔地51.24公頃,其中陸地面積41.62公頃,湖水面積9.62公頃。1961年3月4日,鐵塔被國務院批准爲我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鐵塔和周圍建築綠化的更美麗了,除鐵塔和接引佛殿外,還有大型植物園、鐵塔湖,置身景區裏,綠樹成蔭,芳草萋萋,碧水盪漾,畫舫穿梭。在我們欣賞景區之美時,更體會到古今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遊客朋友,我們在鐵塔的參觀活動就要結束了。願壯麗雄偉的鐵塔給大家留下美好的憶,願高大的接引佛給大家帶來吉祥和福氣!謝謝!

河南開封鐵塔導遊詞 篇8

各位朋友、各位來賓:大家好!

歡迎來到鐵塔公園參觀遊覽,希望通過我的導遊講解能使大家更多的瞭解開封、瞭解鐵塔。

開封是我國曆史文化名城,七大古都之一,歷史上曾有七個朝代在此建都,並且市區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素有“北方水城”的美譽。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使得開封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在衆多的文物古蹟中,鐵塔作爲開封的象徵展示着古城人民的睿智和堅強,開封人都以擁有鐵塔而感到自豪。

鐵塔公園是國家AAAA級風景旅遊區,百家名園之一,坐落在開封城的東北隅,總面積爲37.24公頃。園內的主要景點有:“天下第一塔”石碑、盆景苑、靈感院、接引殿、鐵塔、鐵塔文物陳列館、何公軒、開封古城牆,以及月季園、上方苑、竹園、鐵塔湖等等,鐵塔公園集文物古蹟、園林藝術爲一體,一展風姿,廣迎四方遊客。

鐵塔一帶古時是一座佛教寺院,最初建於北齊天寶十年〈559年〉,名獨居寺。唐代,開元十七年〈720xx年〉唐玄宗東封泰山歸來,途經汴洲,在獨居寺旁設行宮作短暫休息時,遊幸獨居寺,下詔改獨居寺爲封禪寺。到了北宋時期,宋太祖趙匡胤於開寶三年〈970年〉以北宋開寶年號,改其名爲開寶寺。在此前後,北宋朝廷連年撥款擴建開寶寺寺院,使開寶寺規模宏偉 ,殿堂壯麗,齋舍完備,僧侶衆多。內部劃分爲二百八十區,設有福勝院,上方院,等覺院,永安院,雙林院,仁王院等二十四禪院,成爲京城最大寺院之一,和大相國寺共同分轄東京各寺院僧侶,當時京師立左右街僧錄,左街相國寺,右街開寶寺,同爲首都佛教寺院領袖,加之北宋歷代皇帝時常到寺院內遊幸,祈禱和宴享,並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在寺內設禮部貢院,考試全國舉子,故而寺院名聲大噪,成爲宋代聞名遐邇的皇家寺院,在國際佛教界影響巨大,同國際間的佛事活動往來很多,開寶寺進入歷史上鼎盛時期。其規模宏闊、巍峨壯麗,加之北宋歷代皇帝時常遊幸、祈禱,故而寺院名聲大噪,成爲宋代聞名遐邇的巨剎。但因歷代戰亂和黃河多次衝淹,開寶巨剎如同當時的氤氳煙火一樣,早已蕩然無存,當我們登鐵塔觀行雲之際,不能不激起對往夕開寶寺盛觀的遐想。

鐵塔始建於北宋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原名開寶寺塔,高55.63米,八角十三層,因其通體鑲嵌褐色琉璃磚,顏色近似鐵色,從元代起,民間俗稱爲“鐵塔”。鐵塔以精湛絕妙的建築藝術和宏偉秀麗的身姿而馳名中外,是目前我國最高大、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琉璃磚塔,1961年我國首批公佈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享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稱。1994年12月15日中國郵電部發行了一套四張的中國古塔特種郵票,分別爲:“西安慈恩寺大雁塔”、“泉州開元寺鎮國塔”、“杭州開化寺六和塔”、“開封佑國寺塔”。其中面值最高(2元)的開封佑國寺塔就是鐵塔。

鐵塔原建於夷山之上,後來由於黃河泥沙沉積,將夷山及塔基淤沒。據《如夢錄》載,基座闢有南北二門,向南一門匾曰:“天下第一塔”。基座下有一八棱方池;背面有小橋跨池而過,由小橋進北門入塔。由此可以想見,當年鐵塔如同一株破水而出的芙蓉,亭亭玉立,更使塔身外觀出落得挺拔靈秀,瑞麗舒展。如果大家仔細地觀察鐵塔會發現,鐵塔並非是垂直於地面而建,而是微向東南方向傾斜,這就要追朔到鐵塔的前身。鐵塔未建之前,在開寶寺福勝院內,曾仿照天宮的形狀,建有一座純木結構的佛塔—靈感木塔。後人視它爲鐵塔的前身,也有人稱它爲鐵塔的母塔。爲供奉從吳越國領地杭州迎取的佛舍利,宋太宗於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開始籌建開寶寺木塔,籌建的木塔決定建於開寶寺的福勝院內,負責設計和監造的是當時著名的木工喻浩。喻浩:浙東人,虛心善學,技藝超羣曾任杭州都料匠,史書上稱他“有巧思,超流輩”著有《木經》三卷,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木工專著,惜其散失,今已不存。喻浩督造的開寶寺塔,八角十三層,高360尺,上安千佛萬菩薩塔下作天宮奉安佛舍利,歷時八年,終於端拱二年〈989年〉竣工落成。據記載:“塔初成,望其不正,而勢傾西北,人怪而問之,浩曰:“京師地平無山多西北風,吹之不過百年當正也”。由此可見他的用意精細,謀籌深遠。此塔極其偉麗,在京師諸塔中最高,且制度甚精。“其土木之宏偉,金碧之炳耀,自佛法入中國,未之有也”,被贊爲“一時之盛觀”、“天下之冠”、“鉅細精巧,近代所無”,喻浩也因此被喻爲“造塔魯班”之稱。後人對建造開寶寺木塔作出重大貢獻的喻浩和郭忠恕多有讚歎曰:“郭家畫本千秋重,喻皓神功一代殊”。開寶寺木塔因建造在開寶寺的福勝院內,故初名“福勝塔”,宋真宗天寶祥符六年〈1020xx年〉,“有金光出相〈即塔頂銅寶珠放光〉車駕臨幸,舍利乃現,固賜名靈感塔”。可惜喻浩設計建造的這座華美絕倫的靈感木塔僅存世56年,就於宋仁宗慶曆四 年〈1049年〉六月遭雷擊而焚燬了。到了皇佑元年,宋仁宗下詔在距此不遠的夷山上,仿照木塔的樣式,改用琉璃磚,建造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座鐵色琉璃磚塔。

鐵塔塔身挺拔,裝飾華麗,層層開設明窗,其餘皆爲盲窗。明窗取向不同,一層北,二層南,三層西,四層東,依此類推。設計明窗,除有采光、通風、瞭望之用,還能減緩強風對塔身的衝擊力。遠看近觀,鐵塔彷彿是一座木塔,玲瓏剔透,精湛絕妙。塔磚以許多形狀大小各異的“結構磚”相組合。這些結構磚,就像經過斧鑿的木料一樣,有榫、有眼,組裝起來,嚴密合縫。鐵塔外壁鑲嵌的花紋磚有五十餘種,花紋圖案包括飛天、降龍、麒麟、坐佛、玉佛、菩薩、獅子、伎樂、花卉等,造型優美,精妙生動,具有鮮明的宋代藝術風格,這些磚是研究北宋雕刻藝術和塑造藝術的精品。鐵塔內有磚砌登道,繞塔心柱盤旋而上,歷一百六十八層臺階可至塔頂。登到第五層,可以看到城內景色;登到第七層,可以看到城外原野;登到第九層,可以看到浩瀚奔騰的黃河,領略到黃河號稱“天河”的含義;登到第十二層,則祥雲纏繞,雲霧撲面,似入太空幻景。此即著名的古開封汴京八景之一的“鐵塔行雲”。詩曰:“浮圖千尺十三層,高插雲霄客倦登。潤彩氤氳疑錦繡,行人迢遞見觚棱。半空鐵馬風搖鐸,萬朵蓮花夜放燈。我昔憑高穿七級,此身煙際欲飛騰。”每當風度雲穿時,環掛在塔身檐下的每層八個共一百零四個鐵鈴悠然而動,叮噹作響,更讓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

粗壯的塔心柱是支撐塔壁,抵禦外力的核心部分。各種不同用途的外壁磚瓦構件通過登道與塔心柱緊密銜接,異常堅牢,渾然一體,具有很強的抗震能力。九百多年來,鐵塔歷經地震、暴風、水患,特別是1938年5月,日本用大炮對鐵塔進行轟炸,北面從第四層至十三層的各級檐角、塔壁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但仍巍然屹立。1952年10月30日,來汴視察黃河時,順便遊覽了鐵塔和龍亭。陪同遊覽的原河南省委書記吳芝圃,在塔側向毛主席介紹說:“塔上的大窟窿是1938年日軍侵佔開封時,用大炮打的。”毛主席回答說:“這個鐵塔名不虛傳,代表我們中國人民是打不倒的,他們把它打不倒,我們把它修起來。”領袖的一番讚揚,是對鐵塔精神品質的高度概括。在1956年和1957年對鐵塔進行了一次全面最大的修復。

參觀完鐵塔,請大家跟隨我參觀公園的另一處文物景點:接引殿。接引殿建於1985年,裏面供奉着宋金時期的珍貴文物:接引佛。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尊高大慈悲的站佛,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俗稱“接引佛”。這尊高大的接引佛像,是北宋開寶寺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全銅鑄造,身高5.14米,重12噸,赤足站立,胸前鑄有象徵吉祥的萬字符號。穿有山水雲朵花紋的袈裟法衣。左手橫胸是將佛教徒送往西方極樂世界,右手下垂是以此寶手接引衆生。最上方有一“光明無量”的匾額。周圍四根柱子上寫有兩副楹聯:一爲“諸惡莫做,衆善奉行,已瞭如來真實意。四大本空,五蘊非有,是爲波羅密多心。”一爲“四十八願普被羣機,凍定萬修萬人去。二十五有同生正信,合當一念一如來。”佛像周圍的殿壁上繪製有大型壁畫“西方淨土變”,上有佛像七十多尊,圖中有慈眉善目的菩薩,婀娜多姿的綵女,手託花盤的仙娥,舞姿輕盈的飛天等,錦衣廣帶,彩滌飄飛,笙簫婉轉,鶴舞鹿鳴,一派溫馨和諧的天國景象。

除了文物古蹟,園內還有盆景苑、靈感院、竹園、上方苑、賞心園、梅園等多處景點,把江南園林和北方園林,中國古典園林和現代園林的風格巧妙的融爲一體,亭臺樓閣、小橋流水,花草樹木相映成趣,一步一景,步移景變,美不勝收,構成了意境深遠的遊覽空間。

各位朋友、來賓,

河南開封鐵塔導遊詞 篇9

遊客友人:

大家好!在開封衆多的文物古蹟當中,鐵塔是開封的標記性建造之一,成了遊客必到之地,就像人們所說的:“來開封不登鐵塔,即是沒來過開封”。

鐵塔位於開封城內東北隅鐵塔景緻區內,奇麗挺立,雄居中原,以它高深絕妙的修建藝術跟宏偉奇麗的苗條身姿而馳譽中外,被人們譽爲 “天下第一塔”。

鐵塔建於北宋皇佑元年,就是公元1049年,因當年建在開寶寺內,稱開寶寺塔。又因其表面全以褐色琉璃磚鑲嵌,遠看近似鐵色,加之自身牢固異樣,如同鐵鑄,故從元代起民間稱之爲“鐵塔”。據史料記錄,鐵塔前身是一座木塔,系我國北宋時代有名建築學家喻浩爲供佛祖釋迦牟尼佛舍利而建造的。據說,他經由八年的構想設計和建造,終於在公元989年把這座佛塔建成。木塔共八角十三層,高120米,上安千佛萬菩薩,塔下作地宮,供奉佛祖的舍利子,造工精緻,木塔在京城諸塔中最高,“其土木之雄偉,金碧之炳耀,自佛法入中國,未之有也。” 因而該塔被稱爲“天下之冠”。初建成的塔向西北傾斜,有人問喻浩原因,他說京師無山,又多西冬風,離此地不遠又有大河流過,用不到百年的時光,塔受風力作用和河水浸岸的影響,就天然會直過來了,並預言此塔可存在七百年不會倒塌。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個木塔在宋仁宗慶曆四年,就是公元1044年夏天,便被雷火所焚,僅存在五十多年。到了皇佑元年,宋仁宗下詔在距此塔不遠的夷山上,仿照木塔的款式建造了咱們今天所看到這座鐵色琉璃磚塔。

鐵塔是因其卓絕的修築藝術馳名遐邇的。鐵塔現高55.88米,平面作八角形,十三層樓閣式,底層每面闊4米多,向上逐層遞減,層層開設明窗,一層向北,二層向南,三層向西,四層向東,以此類推,其餘皆爲盲窗。設計明窗,除有采光、透風、瞭望之用,還能減緩強風對塔身的衝擊力。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又在塔心柱正對明窗之處,鑲嵌了琉璃佛磚,維護塔心柱免受風力侵蝕。

遠看近觀,鐵塔好像是一座木塔,小巧剔透。本來設計師在設計建造鐵塔時,採取仿木結構,它以很多外形大小各異的 “結構磚 ”相組合。這些構造磚,就像經過斧鑿的木料一樣,有榫、有眼,組裝起來,周密合縫。塔身的檐、椽、瓦等,也俱爲琉璃磚所成。磚型的規格化是我國佛塔建築的一大提高,能夠砌出各種仿木結構,這些特色使鐵塔在我國佛教建築史上佔領主要位置。

粗壯的塔心柱是支撐塔壁,抵抗外力的中心局部。各種不同用處的外壁磚瓦構件通過登道與塔心柱嚴密連接,異常堅牢,渾然一體,具備很強的抗震才能。九百多年來,鐵塔歷經地震、狂風水災,特殊是1938年5月,日軍用大炮對鐵塔進行轟炸,北面從第四層至第十三層的各級檐角、塔壁遭遇到不同水平的損壞,但依然矗立。對此,民間老人們說明說:鐵塔作爲一座佛塔,閱歷如斯多的災害而不倒塌,是受佛祖保佑的成果。佛教信任三世循環,所以當地信佛的白叟常告知遊客,假如你繚繞鐵塔左繞三圈,右繞三圈,佛祖將保佑你畢生安全。

鐵塔外壁鑲嵌的花紋磚有五十餘種,花紋圖案包含飛天、降龍、麒麟、坐佛、玉佛、菩薩、獅子、伎樂、花卉等,造型精美,精妙活潑,存在赫然的宋代藝術作風。

鐵塔原建於夷山之上,後因由於黃河泥沙沉積,將夷山及塔基淤沒。據《如夢錄》載,基座闢有南北二門,向南一門匾曰:“天下第一塔”。基座下有一八棱方池;北面有小橋跨池而過,由小橋進北門入塔。由此可以想見,當年鐵塔猶如一株破水而出的芙蓉,亭亭玉破,更使塔身外觀出落得挺拔靈秀,瑞麗伸展。

鐵塔內遏磚砌登道,繞塔心柱迴旋而上,歷一百六十八層臺階可至塔頂。登到第五層,可以看到城內風景;登到第七層,可以看到城外曠野;登到第九層,可以看到浩瀚奔跑的黃河,領略到黃河號稱“天河”的含意;登到第十二層,則祥雲環繞,雲霧撲面,似入太空幻景。此即著名的古開封汴京八景之一的“鐵塔行雲” 。詩曰:“浮圖千尺十三層,高插雲霄客倦登。潤彩氤氳疑錦繡,行人迢遞見觚棱。半空鐵馬風搖鐸,萬朵蓮花夜放燈。我昔憑高穿七級,此身煙際欲飛騰。” 每當風采雲穿時,環掛在塔身檐下的每層八個共一百零四個鐵鈴悠然而動,叮噹作響,更讓人賞心悅目、留連來回。

仔細的遊客在觀賞這座卓絕的建築藝術時,總能驚疑地發明面前的鐵塔是座斜塔,已向東南方向傾斜。看來,喻浩先生當年的擔憂並非過剩!

在鐵塔西百米處,是一座重檐偉閣、漆棟畫樑的大殿,名叫“接引殿”。周圍由二十四根大柱支持,青石欄杆。望柱上雕刻有狀態各異的九十六隻小獅子。

殿內聳立着一尊高大慈善的站佛,他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俗稱接引佛。這尊高大的接引佛像,是宋元時期用全銅鍛造的,身高5.4米,重12噸,赤足站立,胸前鑄有象徵吉利的萬字符號。穿有山水雲朵花紋的袈裟法衣。左手禪定在胸,右手下垂指地,表現能滿意衆生的慾望,接引衆生達到西方淨土的及時行樂。最上方有一“光亮無窮”的匾額。周圍四根柱子上寫有兩副楹聯:一爲 “諸惡莫做,衆善奉行,已瞭如來實在意;四大本空,五蘊非有,是爲波羅密多心”。 一爲“四八願普被羣機,決議萬修萬人去;二五有同生正信,合當一念一如來。”佛像四周的殿壁上繪製有大型壁畫“ 西天極樂世界圖”上有佛像七十多樽,圖中有慈眉善目標菩薩,婀娜多姿的綵女,手託花盤的仙娥,舞姿輕巧的飛天等,錦衣廣帶,彩絛飄飛,笙簫悠揚,鶴舞鹿鳴,一派溫馨協調的天國氣象。

河南開封鐵塔導遊詞 篇10

遊客朋友:

大家好!在開封衆多的文物古蹟當中,鐵塔是開封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成了遊客必到之地,就像人們所說的:“來開封不登鐵塔,等於沒來過開封”。

鐵塔位於開封城內東北隅鐵塔風景區內,秀麗挺拔,雄居中原,以它精湛絕妙的建築藝術和雄偉秀麗的修長身姿而馳名中外,被人們譽爲“天下第一塔”。

鐵塔建於北宋皇佑元年,就是公元1049年,因當年建在開寶寺內,稱開寶寺塔。

又因其外表全以褐色琉璃磚鑲嵌,遠看近似鐵色,加之本身堅固異常,猶如鐵鑄,故從元代起民間稱之爲“鐵塔”。

據史料記載,鐵塔前身是一座木塔,系我國北宋時期着名建築學家喻浩爲供佛祖釋迦牟尼佛舍利而建造的。

據說,他經過八年的構想設計和建造,終於在公元989年把這座佛塔建成。

木塔共八角十三層,高120米,上安千佛萬菩薩,塔下作地宮,供奉佛祖的舍利子,造工精細,木塔在京城諸塔中最高,“其土木之宏偉,金碧之炳耀,自佛法入中國,未之有也。

”因此該塔被稱爲“天下之冠”。

初建成的塔向西北傾斜,有人問喻浩緣由,他說京師無山,又多西北風,離此地不遠又有大河流過,用不到百年的時間,塔受風力作用和河水浸岸的影響,就自然會直過來了,並預言此塔可存在七百年不會倒塌。

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個木塔在宋仁宗慶曆四年,就是公元1044年夏天,便被雷火所焚,僅存在五十多年。

到了皇佑元年,宋仁宗下詔在距此塔不遠的夷山上,仿照木塔的樣式建造了我們今天所看到這座鐵色琉璃磚塔。

鐵塔是因其卓絕的建築藝術聞名遐邇的。

鐵塔現高55.88米,平面作八角形,十三層樓閣式,底層每面闊4米多,向上逐層遞減,層層開設明窗,一層向北,二層向南,三層向西,四層向東,以此類推,其餘皆爲盲窗。

設計明窗,除有采光、通風、瞭望之用,還能減緩強風對塔身的衝擊力。

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又在塔心柱正對明窗之處,鑲嵌了琉璃佛磚,保護塔心柱免受風力侵蝕。

遠看近觀,鐵塔彷彿是一座木塔,玲瓏剔透。

原來設計師在設計建造鐵塔時,採用仿木結構,它以許多形狀大小各異的“結構磚”相組合。

這些結構磚,就像經過斧鑿的木料一樣,有榫、有眼,組裝起來,嚴密合縫。

塔身的檐、椽、瓦等,也俱爲琉璃磚所成。

磚型的規格化是我國佛塔建築的一大進步,可以砌出各種仿木結構,這些特點使鐵塔在我國佛教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粗壯的塔心柱是支撐塔壁,抵禦外力的核心部分。

各種不同用途的外壁磚瓦構件通過登道與塔心柱緊密銜接,異常堅牢,渾然一體,具有很強的抗震能力。

九百多年來,鐵塔歷經地震、暴風水患,特別是1938年5月,日軍用大-炮對鐵塔進行轟炸,北面從第四層至第十三層的各級檐角、塔壁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但仍然屹立。

對此,民間老人們解釋說:鐵塔作爲一座佛塔,經歷如此多的災難而不倒塌,是受佛祖保佑的結果。

佛教相信三世輪迴,所以當地信佛的老人常告訴遊客,如果你圍繞鐵塔左繞三圈,右繞三圈,佛祖將保佑你一生平安。

鐵塔外壁鑲嵌的花紋磚有五十餘種,花紋圖案包括飛天、降龍、麒麟、坐佛、玉佛、菩薩、獅子、伎樂、花卉等,造型優美,精妙生動,具有鮮明的宋代藝術風格。

鐵塔原建於夷山之上,後來由於黃河泥沙沉積,將夷山及塔基淤沒。

據《如夢錄》載,基座闢有南北二門,向南一門匾曰:“天下第一塔”。

基座下有一八棱方池;北面有小橋跨池而過,由小橋進北門入塔。

由此可以想見,當年鐵塔如同一株破水而出的芙蓉,亭亭玉立,更使塔身外觀出落得挺拔靈秀,瑞麗舒展。

鐵塔內遏磚砌登道,繞塔心柱盤旋而上,歷一百六十八層臺階可至塔頂。

登到第五層,可以看到城內景色;登到第七層,可以看到城外原野;登到第九層,可以看到浩瀚奔騰的黃河,領略到黃河號稱“天河”的含義;登到第十二層,則祥雲纏繞,雲霧撲面,似入太空幻景。

此即着名的古開封汴京八景之一的“鐵塔行雲”。

詩曰:“浮圖千尺十三層,高插雲霄客倦登。

潤彩氤氳疑錦繡,行人迢遞見觚棱。

半空鐵馬風搖鐸,萬朵蓮花夜放燈。

我昔憑高穿七級,此身煙際欲飛騰。

”每當風度雲穿時,環掛在塔身檐下的每層八個共一百零四個鐵鈴悠然而動,叮噹作響,更讓人心曠神怡、留連往返。

細心的遊客在欣賞這座卓絕的建築藝術時,總能驚奇地發現眼前的鐵塔是座斜塔,已向東南方向傾斜。

看來,喻浩先生當年的擔心並非多餘!

在鐵塔西百米處,是一座重檐偉閣、漆棟畫樑的大殿,名叫“接引殿”。

周圍由二十四根大柱支撐,青石欄杆。

望柱上雕刻有形態各異的九十六隻小獅子。

殿內矗立着一尊高大慈悲的站佛,他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俗稱接引佛。

這尊高大的接引佛像,是宋元時期用全銅鑄造的,身高5.4米,重12噸,赤足站立,胸前鑄有象徵吉祥的萬字符號。

穿有山水雲朵花紋的袈裟法衣。

左手禪定在胸,右手下垂指地,表示能滿足衆生的願望,接引衆生到達西方淨土的極樂世界。

最上方有一“光明無量”的匾額。

河南開封鐵塔導遊詞 篇11

我們開封古城汴梁、汴京、東京,簡稱忭,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先後有戰國時候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和金定都於此,所以開封素有七朝都會之城,下面我就用七個一給大家介紹一下開封:

一個名臣的歸宿: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我想許多人都聽過這首歌。大家到開封旅遊,自然而然就會想到北宋名相——包拯,他曾擔任過我們開封開封知府,,在人們的心中他就是中國古代清官的象徵。我們在參觀完清明上河圓後將去參觀包公祠。

一個王朝的輝煌:在開封歷史上建都的七個朝代中,以北宋建都時間最長,從公元960年到1127年,長達168年,也最繁榮。漢唐時間的長安不過四五十萬人,唐代洛陽也不過一百多萬人,而開封卻達到150萬人。而當時倫敦、巴黎也就十幾萬人,被歐洲人稱爲世界最大城市的大馬士革也只有50萬,經濟的繁榮,人口增多,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各國商人、使節、宗教人士不絕於途,中國的各種文明,包裹火藥、印刷術、造紙等由此傳向世界各地。經濟的繁榮也促進了文化的大發展,蘇軾、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柳永、李清照、張擇端都在各自的領域裏各領風騷。

一條大河的歷史:開封的發展與黃河密切相關,開封的發展史可以說就是黃河的泛濫史,黃河穩則開封盛,黃河泛則開封衰。現在我們的腳下有五大都城遺址疊壓在一起,,然後我們開封人重新在廢墟上建就是黃河氾濫一次就淹沒開封一次。五大古都遺址在二十平方公里土地上分佈,只有我們開封的五城疊壓和洛

陽的五都薈洛。現在開封和黃河之間還有一個世界奇觀,那就是黃河懸河奇觀,黃河的河牀要高出開封地面七米。

一池湖水的靈氣:北宋的楊家嶺大家都知道,是忠臣良將的代表。那麼在開封有兩個湖,一個是楊家湖,一個是潘家湖,在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楊湖清潘湖濁奸臣忠臣清濁分。說的是北宋一門英烈的揚家將爲國家立下汗馬功勞,但皇帝卻善惡不分,楊業被害後,佘老太君上金殿告御狀,但皇帝卻包庇奸臣,只免去潘仁美的三個虛職。佘老太君一怒之下,帶領全家罷官歸隱搬走後天降大雨將潘楊二府淹成一片。潘家所在地湖水渾濁惡臭,楊家湖水清澈,老百姓就認爲這是潘楊兩家對國忠奸寫照。所以一池湖水的靈氣,

一次艱難的復興:自北宋末年黃河淹沒開封以來,開封在也沒有昔日的繁榮,民國時期還是省會的開封,現在已被鄭州洛陽遠遠拋在了身後。開封現轄五縣五區,人口460萬,市區人口78萬。現在國家提出中部崛起戰略後省政府提出了發展中原城市羣,實現鄭汴一體化。去年鄭汴大道的通車標誌着開封在鄭州的拉動下,已經踏上了重視昔日輝煌的快車。

一幅歷史的巨畫: 就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現在我們已經到達了清明上河園,請大家帶好隨身攜帶物品隨我下車,一起領略這幅歷史的巨畫。

河南開封鐵塔導遊詞 篇12

鐵塔是因其卓絕的修築藝術馳名遐邇的。鐵塔現高55.88米,平面作八角形,十三層樓閣式,底層每面闊4米多,向上逐層遞減,層層開設明窗,一層向北,二層向南,三層向西,四層向東,以此類推,其餘皆爲盲窗。設計明窗,除有采光、透風、瞭望之用,還能減緩強風對塔身的衝擊力。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又在塔心柱正對明窗之處,鑲嵌了琉璃佛磚,維護塔心柱免受風力侵蝕。

遠看近觀,鐵塔好像是一座木塔,小巧剔透。本來設計師在設計建造鐵塔時,採取仿木結構,它以很多外形大小各異的 “結構磚”相組合。這些構造磚,就像經過斧鑿的木料一樣,有榫、有眼,組裝起來,周密合縫。塔身的檐、椽、瓦等,也俱爲琉璃磚所成。磚型的規格化是我國佛塔建築的一大提高,能夠砌出各種仿木結構,這些特色使鐵塔在我國佛教建築史上佔領主要位置。

粗壯的塔心柱是支撐塔壁,抵抗外力的中心局部。各種不同用處的外壁磚瓦構件通過登道與塔心柱嚴密連接,異常堅牢,渾然一體,具備很強的抗震才能。九百多年來,鐵塔歷經地震、狂風水災,特殊是1938年5月,日軍用大炮對鐵塔進行轟炸,北面從第四層至第十三層的各級檐角、塔壁遭遇到不同水平的損壞,但依然矗立。對此,民間老人們說明說:鐵塔作爲一座佛塔,閱歷如斯多的災害而不倒塌,是受佛祖保佑的成果。佛教信任三世循環,所以當地信佛的白叟常告知遊客,假如你繚繞鐵塔左繞三圈,右繞三圈,佛祖將保佑你畢生安全。

鐵塔外壁鑲嵌的花紋磚有五十餘種,花紋圖案包含飛天、降龍、麒麟、坐佛、玉佛、菩薩、獅子、伎樂、花卉等,造型精美,精妙活潑,存在赫然的宋代藝術作風。

鐵塔原建於夷山之上,後因由於黃河泥沙沉積,將夷山及塔基淤沒。據《如夢錄》載,基座闢有南北二門,向南一門匾曰:“天下第一塔”。基座下有一八棱方池;北面有小橋跨池而過,由小橋進北門入塔。由此可以想見,當年鐵塔猶如一株破水而出的芙蓉,亭亭玉破,更使塔身外觀出落得挺拔靈秀,瑞麗伸展。

鐵塔內遏磚砌登道,繞塔心柱迴旋而上,歷一百六十八層臺階可至塔頂。登到第五層,可以看到城內風景;登到第七層,可以看到城外曠野;登到第九層,可以看到浩瀚奔跑的黃河,領略到黃河號稱“天河”的含意;登到第十二層,則祥雲環繞,雲霧撲面,似入太空幻景。此即著名的古開封汴京八景之一的“鐵塔行雲”。詩曰:“浮圖千尺十三層,高插雲霄客倦登。潤彩氤氳疑錦繡,行人迢遞見觚棱。半空鐵馬風搖鐸,萬朵蓮花夜放燈。我昔憑高穿七級,此身煙際欲飛騰。”每當風采雲穿時,環掛在塔身檐下的每層八個共一百零四個鐵鈴悠然而動,叮噹作響,更讓人賞心悅目、留連來回。

河南開封鐵塔導遊詞 篇13

據史料記載,開封鐵塔的前身是座木塔,位於開寶寺福勝院內,始建 於太平興國七年,也說是公元982年,建成於宋太宗端拱二年,謂之福勝塔,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有金光出相輪,車駕臨幸,舍利乃見,因賜名靈感塔”,是宋太宗用來供奉吳越國進貢的阿育王佛舍利用的。

鐵塔的建造開始於北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但何時落成,至今尚未發現有確切記載。這是鐵塔歷史上的一大懸案。據河南大學教授魏千志考證,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王慣撰寫一部《北道刊誤志》,此書對京師(開封)名勝,記載頗豐,而唯獨緘口不言開寶寺塔。

北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十月,日本國僧侶成尋曾在開寶寺福勝院等處參觀禮拜,其記述當時的情景說,原藏在靈感木塔下的佛舍利,現“宿置”於“一間小殿”中。建塔的目的就是奉藏舍利,舍利置於“小殿”中。說明新塔尚未建成。又據魏千志教授躬身登臨鐵塔考查,塔身的第三層磚上出現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在位的最後一年 )的年號,塔頂發現“熙寧”(神宗第一個年號)字樣的琉璃磚。再參照日僧成尋《參天臺五臺山記》的有關記載,這就說明,鐵塔最後的落成時間,大概在神宗熙寧年間的後期,亦即1073年至1077年之間。

鐵塔從建造到竣工,前後總共經過近30年的時間。但這僅是魏千志教授的一家之言,鐵塔確切的落成時間,仍尚有待於碩學博聞之士釋疑解難。

歷經宋、金、元、明、清5個朝代以及民國時期漫長歲月,遭受地震43次,冰雹1O次,風災19次,河患6次,雨患17次,其間曾數次增補葺修。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周王重修,塔內嵌置黃琉璃阿彌陀佛48尊,兩旁刻字足證。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周王又增修,有碑記證明。又據近人關百益(曾著《鐵塔》和龍非了(曾著《鐵塔考察記》)考證,在塔身上數層的琉璃花紋磚面上週圍,發現有明洪武二十九年仲夏、正德七年(1520xx年)十二月、嘉靖八年(1520xx年)六月、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十二月、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三月及六月、萬曆五年(1577年)四月及五月、萬曆六年(1578年)四月、萬曆十八年年(1590年)十一月、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夏四月等字樣。

建國後1957年重修鐵塔時,又發現塔頂層的銅寶珠下的磐石上,嵌有清康熙七年(1668年)的石刻,均可證明在這些年代中,對鐵塔重修或增添葺修的事實,其中以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一次的重修爲最重要。此外還有,民國十年(1920xx年)開封縣知事丁康保奉母命補修,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河南省佛學院又募捐補修一次。

河南開封鐵塔導遊詞 篇14

各位朋友、各位來賓:大家好!

歡迎來到鐵塔公園參觀遊覽,希望通過我的導遊講解能使大家更多的瞭解開封、瞭解鐵塔。

開封是我國曆史文化名城,七大古都之一,歷史上曾有七個朝代在此建都,並且市區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素有北方水城的美譽。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使得開封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在衆多的文物古蹟中,鐵塔作爲開封的象徵展示着古城人民的睿智和堅強,開封人都以擁有鐵塔而感到自豪。

鐵塔公園是國家AAAA級風景旅遊區,百家名園之一,坐落在開封城的東北隅,總面積爲37.24公頃。園內的主要景點有:天下第一塔石碑、盆景苑、靈感院、接引殿、鐵塔、鐵塔文物陳列館、何公軒、開封古城牆,以及月季園、上方苑、竹園、鐵塔湖等等,鐵塔公園集文物古蹟、園林藝術爲一體,一展風姿,廣迎四方遊客。

鐵塔一帶古時是一座佛教寺院,最初建於北齊天寶十年〈559年〉,名獨居寺。唐代,開元十七年〈720_年〉唐玄宗東封泰山歸來,途經汴洲,在獨居寺旁設行宮作短暫休息時,遊幸獨居寺,下詔改獨居寺爲封禪寺。到了北宋時期,宋太祖趙匡胤於開寶三年〈970年〉以北宋開寶年號,改其名爲開寶寺。在此前後,北宋朝廷連年撥款擴建開寶寺寺院,使開寶寺規模宏偉,殿堂壯麗,齋舍完備,僧侶衆多。內部劃分爲二百八十區,設有福勝院,上方院,等覺院,永安院,雙林院,仁王院等二十四禪院,成爲京城最大寺院之一,和大相國寺共同分轄東京各寺院僧侶,當時京師立左右街僧錄,左街相國寺,右街開寶寺,同爲首都佛教寺院領袖,加之北宋歷代皇帝時常到寺院內遊幸,祈禱和宴享,並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在寺內設禮部貢院,考試全國舉子,故而寺院名聲大噪,成爲宋代聞名遐邇的皇家寺院,在國際佛教界影響巨大,同國際間的佛事活動往來很多,開寶寺進入歷史上鼎盛時期。其規模宏闊、巍峨壯麗,加之北宋歷代皇帝時常遊幸、祈禱,故而寺院名聲大噪,成爲宋代聞名遐邇的巨剎。但因歷代戰亂和黃河多次衝淹,開寶巨剎如同當時的氤氳煙火一樣,早已蕩然無存,當我們登鐵塔觀行雲之際,不能不激起對往夕開寶寺盛觀的遐想。

開封鐵塔景區導遊詞默認分類除了文物古蹟,園內還有盆景苑、靈感院、竹園、上方苑、賞心園、梅園等多處景點,把江南園林和北方園林,中國古典園林和現代園林的風格巧妙的融爲一體,亭臺樓閣、小橋流水,花草樹木相映成趣,一步一景,步移景變,美不勝收,構成了意境深遠的遊覽空間。

河南開封鐵塔導遊詞 篇15

我們現在前往翰園碑林參觀。碑林位於開封西北隅。在去往翰園碑林途中,我把它的簡單概況向大家介紹一下。一座大型文化藝術寶庫,被譽爲“中國第一座最大的民辦碑林”。

現在我們來到了翰園碑林。走過雄偉高大的仿宋建築牌樓,矗立在我們面前的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塑像。塑像高17米,重20噸。黃帝姬姓,號軒轅氏,也叫有熊氏,他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結統一的奠基人和古老文明的開拓者,歷來受到人們的尊崇,稱他爲中華民族的始祖,所以我們也自稱是炎黃子孫或華夏子孫。

古城開封湖泊很多,是有名的北方水城,但就是缺山。翰園碑林爲了彌補這個不足,在南部風景區建造了仰聖山、文萃山和翰園山。仰聖山體現了山的文化品位,具有雄、險、奇、秀之氣勢與美姿,也體現了人們對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和古聖先賢的敬仰和思慕。飛流而下的瀑布十分雄偉,落差18米。通向山頂,有7條小道可以攀登。站在山巔,舉目遠望,附近景觀盡收眼底。仰聖山南面是正在建設中的翰園山,規劃山高36米,建成之後,翰園碑林將成爲羣山競秀、百花爭豔的樂園。

現在我們去翰園碑林北部碑廊參觀。這座主體碑廊建築面積l萬平方米,雄偉壯觀,氣勢恢宏。這十大碑廊,以書法藝術爲主,集詩書畫印精華之大成,如同一部刻在石碑上的中國文化發展史和書法藝術發展史。在碑廊裏,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由楷書名家田英章書寫的《前言》,簡要敘述了翰園碑林的創建過程和概況,字體平穩端正,清麗古雅。

接着是歷代書法碑廊。從殷商四骨文開始到清末,刻有歷代書法名家的墨寶,這是按朝代順鑲嵌的。殷商甲骨文是刻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它現現在距今3000年前的殷商時代。甲骨文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源頭,公元1898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在發現,先後出土15萬片以上,約5千餘字,至今研究甲骨文已成爲一門學問。金文是殷商時代鐫刻在各種青銅器上的文字,古代稱銅爲金,所以稱爲金文。秦代是我國書法史上承先啓後、諸體出新的開創性時期,李斯創小篆體,他書寫的《泰山琅琊》、《權量詔版》等,字體修長,橫成列,豎成行,爲今天方塊漢字奠定了基礎。漢代是書法奠基時期,秦代程邈整理的隸書,逐漸發展定型,成爲漢代佔統治地位的書體,行書、草書、楷書都從隸書中演變出來。至此,漢字各種書體都已具備,爲書法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魏晉南北朝是書法藝術的高峯時期鍾繇、王羲之的倔起,使書法藝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爲“天下第一行書”,在唐代視爲國寶。唐太宗李世民將它作爲殉葬品,埋入昭陵,留傳後世的是它的摹擬本。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子王獻之並稱“二王”,其書法藝術對後世影響極大。唐代是書法藝術的鼎盛時期,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張旭稱爲“草聖”,他和懷素並稱爲“顛張狂素”。宋代書法藝術是一個變革創新的時期,蘇拭、黃庭堅、米芾、蔡襄爲宋四大家,蘇拭的《寒食詩帖》被稱爲“天下第三行書“。明代有唐伯虎、沈周、文微明、仇英,被稱爲“明四家“。清代是中國“書道中興“時期,出現了王鋒、傅山、鄧石如、鄭板橋、趙之謙、康有爲等衆多的書法名家,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書寫的“難得糊塗“、“吃虧是福“,在世上影響很大。

現在,我們來看現代書法碑廊。這是按篆、隸、楷、行、草書體排列,比較全面地反映了自新中國成立迄今現代書法藝術發展的輝煌成就和整體面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名家輩出,可謂羣星燦爛。這裏刻有郭沫若、舒同、啓功、王學仲、歐陽中石、沙孟海、沈鵬等以及港、澳、臺等書法名家墨寶。

朱仙鎮導遊詞 ·中嶽廟導遊詞 ·岳飛廟導遊詞 ·河南嵩山少林寺導遊詞

翰園碑林還設有中山碑廊、篆刻碑廊、繪畫碑廊、國際人十書法碑廊、少數民族書法碑廊、少兒書法碑廊、名人題詞和名人書法碑廊等,真乃是書法薈萃、琳琅滿目。翰園碑林永遠刻碑不止,繼續豐富充實碑廊內容,並加速園林建設,任重而道遠。李公濤先生全家決心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把翰園碑林建成一座文化高品位,園林高層次,中國碑林第一流,長期享有“世界之最“稱號的大型文化旅遊勝地。

河南開封鐵塔導遊詞 篇16

大家好!歡迎來到有“石質書庫”“書法的故鄉”之稱的西安碑林博物館,今天由我帶領大家欣賞這裏的碑石墓誌石刻造像,碑林歷史悠久,始建於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這裏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量最大、名碑最多,是一座真正的書法藝術寶庫。碑林是在宋代孔廟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因而保留了孔廟的部分佈局。如取義出入禮儀之門的西門“禮門”,東門“義路”。南面這座雕樑畫棟的木牌坊稱爲太和元氣坊,是由華山西嶽廟移來的。它南面是塞門。再往前這兩個半扇形的水池,叫泮池。它也是古代孔廟特有的一種建築,在封建社會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能通過泮橋去拜謁孔子,並在池中取水洗筆,所以呢我們將考中秀才也叫做“入泮”。碑林,是以泮橋北櫺星門的中門爲主軸線,由南向北依次排開。進入櫺星門,我們來看一下儀殿東西兩側的這兩件國寶級文物:景雲鍾和大夏石馬。景雲鍾,因鑄於唐睿宗景雲年間而得名。這口鐘紋飾精美,鐘聲悅耳宏亮,上有292字銘文,是睿宗李旦少有的傳世之作。大家每年除夕夜聽到的辭舊迎新的新年鐘聲就是我們景雲鐘的鐘聲。大家再隨我來看這座大夏石馬。大夏是匈奴族建立的最後一個政權,由於當時戰事連綿不斷,大夏國建都只有短短的24年,這匹唯一有大夏紀年的石馬就顯得彌足珍貴。

好了,咱們繼續往前走。大家看到道路兩旁這六座對稱的八角亭是清代建築,裏面陳放的碑石,主要記載的是當年康熙、乾隆平定戰亂的一些經過,我們稱其爲御碑亭。

現在大家隨我來看這個亭子,它就是我們碑林標誌性的建築和象徵了。上面的“碑林”二字相傳是清代著名愛國將領林則徐書寫的。碑亭下陳放的是久負盛名的石臺孝經。它是碑林中保存最早,形成最特別,雕刻最華麗的碑石。“孝經”是孔子的學生曾參編撰的,主要講的是孝道,因立於三層石之上而得名。這通碑高約6米,四面刻字,由碑座、碑身、碑首共35塊巨大的青石組成。碑文是由唐玄宗李隆基用隸書所寫,字體雍容大度,端莊秀美,非常的華美飄逸,並用小楷在旁邊作了註解。其目的是達到“以孝治天下”。碑額上刻有“大唐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注孝經臺”,這十六個大字是由玄宗的兒子肅宗李亨用篆書所寫的。整個碑文集中了由兩位皇帝書寫的四種不同書體,同時宣揚的都是儒家的孝道,所以,不論是從歷史價值還是藝術價值來看,都是無與倫比的。因此我們也常稱此碑爲“迎客第一碑”。好了,現在我們就進入各陳室進行參觀吧。在這個第一展廳裏,主要陳放《開成石經》。它因刻於唐文宗開成年間而得名。建立碑林的最初目的就是爲了保護《開成石經》和剛剛參觀完的《石臺孝經》的。《開成石經》的內容包括:《周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公羊傳》、《轂樑傳》、《詩經》、《爾雅》等十二部經典著作。這些都是封建社會文人學士科舉考試的必讀之書。由於當時活版印刷還沒有發明,就連雕版刷也還不普及,爲了避免傳抄的錯誤,唐文宗下令將它們刻在石碑上,立於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太學內,作爲範本,供人們校對。《開成石經》共114塊,228面,650252字。清代又補刻了《孟子》,合稱十三經。等一會兒大家可以回來細細品讀這世界上最重、最厚的一部石質書籍了。

現在,我們前往第二展室。這裏陳列的是唐代一些著名書法家的碑石。它們常常被人們作爲學習各種書體的入門範本。

河南開封鐵塔導遊詞 篇17

遊客朋友:

大家好!在開封衆多的文物古蹟當中,鐵塔是開封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成了遊客必到之地,就像人們所說的:“來開封不登鐵塔,等於沒來過開封”。

鐵塔位於開封城內東北隅鐵塔風景區內,秀麗挺拔,雄居中原,以它精湛絕妙的建築藝術和雄偉秀麗的修長身姿而馳名中外,被人們譽爲 “天下第一塔”。

鐵塔建於北宋皇佑元年,就是公元1049年,因當年建在開寶寺內,稱開寶寺塔。又因其外表全以褐色琉璃磚鑲嵌,遠看近似鐵色,加之本身堅固異常,猶如鐵鑄,故從元代起民間稱之爲“鐵塔”。據史料記載,鐵塔前身是一座木塔,系我國北宋時期著名建築學家喻浩爲供佛祖釋迦牟尼佛舍利而建造的。據說,他經過八年的構想設計和建造,終於在公元989年把這座佛塔建成。木塔共八角十三層,高120米,上安千佛萬菩薩,塔下作地宮,供奉佛祖的舍利子,造工精細,木塔在京城諸塔中最高,“其土木之宏偉,金碧之炳耀,自佛法入中國,未之有也。” 因此該塔被稱爲“天下之冠”。初建成的塔向西北傾斜,有人問喻浩緣由,他說京師無山,又多西北風,離此地不遠又有大河流過,用不到百年的時間,塔受風力作用和河水浸岸的影響,就自然會直過來了,並預言此塔可存在七百年不會倒塌。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個木塔在宋仁宗慶曆四年,就是公元1044年夏天,便被雷火所焚,僅存在五十多年。到了皇佑元年,宋仁宗下詔在距此塔不遠的夷山上,仿照木塔的樣式建造了我們今天所看到這座鐵色琉璃磚塔。

鐵塔是因其卓絕的建築藝術聞名遐邇的。鐵塔現高55.88米,平面作八角形,十三層樓閣式,底層每面闊4米多,向上逐層遞減,層層開設明窗,一層向北,二層向南,三層向西,四層向東,以此類推,其餘皆爲盲窗。設計明窗,除有采光、通風、瞭望之用,還能減緩強風對塔身的衝擊力。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又在塔心柱正對明窗之處,鑲嵌了琉璃佛磚,保護塔心柱免受風力侵蝕。

遠看近觀,鐵塔彷彿是一座木塔,玲瓏剔透。原來設計師在設計建造鐵塔時,採用仿木結構,它以許多形狀大小各異的 “結構磚 ”相組合。這些結構磚,就像經過斧鑿的木料一樣,有榫、有眼,組裝起來,嚴密合縫。塔身的檐、椽、瓦等,也俱爲琉璃磚所成。磚型的規格化是我國佛塔建築的一大進步,可以砌出各種仿木結構,這些特點使鐵塔在我國佛教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粗壯的塔心柱是支撐塔壁,抵禦外力的核心部分。各種不同用途的外壁磚瓦構件通過登道與塔心柱緊密銜接,異常堅牢,渾然一體,具有很強的抗震能力。九百多年來,鐵塔歷經地震、暴風水患,特別是1938年5月,日軍用大炮對鐵塔進行轟炸,北面從第四層至第十三層的各級檐角、塔壁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但仍然屹立。對此,民間老人們解釋說:鐵塔作爲一座佛塔,經歷如此多的災難而不倒塌,是受佛祖保佑的結果。佛教相信三世輪迴,所以當地信佛的老人常告訴遊客,如果你圍繞鐵塔左繞三圈,右繞三圈,佛祖將保佑你一生平安。

鐵塔外壁鑲嵌的花紋磚有五十餘種,花紋圖案包括飛天、降龍、麒麟、坐佛、玉佛、菩薩、獅子、伎樂、花卉等,造型優美,精妙生動,具有鮮明的宋代藝術風格。

鐵塔原建於夷山之上,後來由於黃河泥沙沉積,將夷山及塔基淤沒。據《如夢錄》載,基座闢有南北二門,向南一門匾曰:“天下第一塔”。基座下有一八棱方池;北面有小橋跨池而過,由小橋進北門入塔。由此可以想見,當年鐵塔如同一株破水而出的芙蓉,亭亭玉立,更使塔身外觀出落得挺拔靈秀,瑞麗舒展。

鐵塔內遏磚砌登道,繞塔心柱盤旋而上,歷一百六十八層臺階可至塔頂。登到第五層,可以看到城內景色;登到第七層,可以看到城外原野;登到第九層,可以看到浩瀚奔騰的黃河,領略到黃河號稱“天河”的含義;登到第十二層,則祥雲纏繞,雲霧撲面,似入太空幻景。此即著名的古開封汴京八景之一的“鐵塔行雲” 。詩曰:“浮圖千尺十三層,高插雲霄客倦登。潤彩氤氳疑錦繡,行人迢遞見觚棱。半空鐵馬風搖鐸,萬朵蓮花夜放燈。我昔憑高穿七級,此身煙際欲飛騰。” 每當風度雲穿時,環掛在塔身檐下的每層八個共一百零四個鐵鈴悠然而動,叮噹作響,更讓人心曠神怡、留連往返。

細心的遊客在欣賞這座卓絕的建築藝術時,總能驚奇地發現眼前的鐵塔是座斜塔,已向東南方向傾斜。看來,喻浩先生當年的擔心並非多餘!

在鐵塔西百米處,是一座重檐偉閣、漆棟畫樑的大殿,名叫“接引殿”。周圍由二十四根大柱支撐,青石欄杆。望柱上雕刻有形態各異的九十六隻小獅子。

殿內矗立着一尊高大慈悲的站佛,他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俗稱接引佛。這尊高大的接引佛像,是宋元時期用全銅鑄造的,身高5.4米,重12噸,赤足站立,胸前鑄有象徵吉祥的萬字符號。穿有山水雲朵花紋的袈裟法衣。左手禪定在胸,右手下垂指地,表示能滿足衆生的願望,接引衆生到達西方淨土的極樂世界。最上方有一“光明無量”的匾額。周圍四根柱子上寫有兩副楹聯:一爲 “諸惡莫做,衆善奉行,已瞭如來真實意;四大本空,五蘊非有,是爲波羅密多心”。 一爲“四八願普被羣機,決定萬修萬人去;二五有同生正信,合當一念一如來。”佛像周圍的殿壁上繪製有大型壁畫“ 西天極樂世界圖”上有佛像七十多樽,圖中有慈眉善目的菩薩,婀娜多姿的綵女,手託花盤的仙娥,舞姿輕盈的飛天等,錦衣廣帶,彩絛飄飛,笙簫婉轉,鶴舞鹿鳴,一派溫馨和諧的天國景象。

鐵塔勝景歷來是文人騷客歌詠的對象。元人馮子振曾賦詩歌詠中秋節鐵塔燃燈的壯觀:“擎天一柱礙雲低,破暗功同日月齊。半夜火龍翻地軸,八方星象下天梯。光搖瀲灩治蛛蚌,影落蒼冥照水犀,火焰逼人高萬丈,倒提鐵筆向空提。”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主席視察黃河後,曾親臨開封鐵塔,當時被日軍炸壞的鐵塔尚未修復,是毛澤東主席親自批准了鐵塔的修復工程。1958年鐵塔周圍已闢爲鐵塔公園,佔地51.24公頃,其中陸地面積41.62公頃,湖水面積9.62公頃。1961年3月4日,鐵塔被國務院批准爲我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鐵塔和周圍建築綠化的更美麗了,除鐵塔和接引佛殿外,還有大型植物園、鐵塔湖,置身景區裏,綠樹成蔭,芳草萋萋,碧水盪漾,畫舫穿梭。在我們欣賞景區之美時,更體會到古今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遊客朋友,我們在鐵塔的參觀活動就要結束了。願壯麗雄偉的鐵塔給大家留下美好的憶,願高大的接引佛給大家帶來吉祥和福氣!謝謝!

河南開封鐵塔導遊詞 篇18

遊客友人:

大家好!在開封衆多的文物古蹟當中,鐵塔是開封的標記性建造之一,成了遊客必到之地,就像人們所說的:“來開封不登鐵塔,即是沒來過開封”。

鐵塔位於開封城內東北隅鐵塔景緻區內,奇麗挺立,雄居中原,以它高深絕妙的修建藝術跟宏偉奇麗的苗條身姿而馳譽中外,被人們譽爲 “天下第一塔”。

鐵塔建於北宋皇佑元年,就是公元1049年,因當年建在開寶寺內,稱開寶寺塔。又因其表面全以褐色琉璃磚鑲嵌,遠看近似鐵色,加之自身牢固異樣,如同鐵鑄,故從元代起民間稱之爲“鐵塔”。據史料記錄,鐵塔前身是一座木塔,系我國北宋時代有名建築學家喻浩爲供佛祖釋迦牟尼佛舍利而建造的。據說,他經由八年的構想設計和建造,終於在公元989年把這座佛塔建成。木塔共八角十三層,高120米,上安千佛萬菩薩,塔下作地宮,供奉佛祖的舍利子,造工精緻,木塔在京城諸塔中最高,“其土木之雄偉,金碧之炳耀,自佛法入中國,未之有也。” 因而該塔被稱爲“天下之冠”。初建成的塔向西北傾斜,有人問喻浩原因,他說京師無山,又多西冬風,離此地不遠又有大河流過,用不到百年的時光,塔受風力作用和河水浸岸的影響,就天然會直過來了,並預言此塔可存在七百年不會倒塌。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個木塔在宋仁宗慶曆四年,就是公元1044年夏天,便被雷火所焚,僅存在五十多年。到了皇佑元年,宋仁宗下詔在距此塔不遠的夷山上,仿照木塔的款式建造了咱們今天所看到這座鐵色琉璃磚塔。

鐵塔是因其卓絕的修築藝術馳名遐邇的。鐵塔現高55.88米,平面作八角形,十三層樓閣式,底層每面闊4米多,向上逐層遞減,層層開設明窗,一層向北,二層向南,三層向西,四層向東,以此類推,其餘皆爲盲窗。設計明窗,除有采光、透風、瞭望之用,還能減緩強風對塔身的衝擊力。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又在塔心柱正對明窗之處,鑲嵌了琉璃佛磚,維護塔心柱免受風力侵蝕。

遠看近觀,鐵塔好像是一座木塔,小巧剔透。本來設計師在設計建造鐵塔時,採取仿木結構,它以很多外形大小各異的 “結構磚 ”相組合。這些構造磚,就像經過斧鑿的木料一樣,有榫、有眼,組裝起來,周密合縫。塔身的檐、椽、瓦等,也俱爲琉璃磚所成。磚型的規格化是我國佛塔建築的一大提高,能夠砌出各種仿木結構,這些特色使鐵塔在我國佛教建築史上佔領主要位置。

粗壯的塔心柱是支撐塔壁,抵抗外力的中心局部。各種不同用處的外壁磚瓦構件通過登道與塔心柱嚴密連接,異常堅牢,渾然一體,具備很強的抗震才能。九百多年來,鐵塔歷經地震、狂風水災,特殊是1938年5月,日軍用大炮對鐵塔進行轟炸,北面從第四層至第十三層的各級檐角、塔壁遭遇到不同水平的損壞,但依然矗立。對此,民間老人們說明說:鐵塔作爲一座佛塔,閱歷如斯多的災害而不倒塌,是受佛祖保佑的成果。佛教信任三世循環,所以當地信佛的白叟常告知遊客,假如你繚繞鐵塔左繞三圈,右繞三圈,佛祖將保佑你畢生安全。

鐵塔外壁鑲嵌的花紋磚有五十餘種,花紋圖案包含飛天、降龍、麒麟、坐佛、玉佛、菩薩、獅子、伎樂、花卉等,造型精美,精妙活潑,存在赫然的宋代藝術作風。

鐵塔原建於夷山之上,後因由於黃河泥沙沉積,將夷山及塔基淤沒。據《如夢錄》載,基座闢有南北二門,向南一門匾曰:“天下第一塔”。基座下有一八棱方池;北面有小橋跨池而過,由小橋進北門入塔。由此可以想見,當年鐵塔猶如一株破水而出的芙蓉,亭亭玉破,更使塔身外觀出落得挺拔靈秀,瑞麗伸展。

鐵塔內遏磚砌登道,繞塔心柱迴旋而上,歷一百六十八層臺階可至塔頂。登到第五層,可以看到城內風景;登到第七層,可以看到城外曠野;登到第九層,可以看到浩瀚奔跑的黃河,領略到黃河號稱“天河”的含意;登到第十二層,則祥雲環繞,雲霧撲面,似入太空幻景。此即著名的古開封汴京八景之一的“鐵塔行雲” 。詩曰:“浮圖千尺十三層,高插雲霄客倦登。潤彩氤氳疑錦繡,行人迢遞見觚棱。半空鐵馬風搖鐸,萬朵蓮花夜放燈。我昔憑高穿七級,此身煙際欲飛騰。” 每當風采雲穿時,環掛在塔身檐下的每層八個共一百零四個鐵鈴悠然而動,叮噹作響,更讓人賞心悅目、留連來回。

仔細的遊客在觀賞這座卓絕的建築藝術時,總能驚疑地發明面前的鐵塔是座斜塔,已向東南方向傾斜。看來,喻浩先生當年的擔憂並非過剩!

在鐵塔西百米處,是一座重檐偉閣、漆棟畫樑的大殿,名叫“接引殿”。周圍由二十四根大柱支持,青石欄杆。望柱上雕刻有狀態各異的九十六隻小獅子。

殿內聳立着一尊高大慈善的站佛,他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俗稱接引佛。這尊高大的接引佛像,是宋元時期用全銅鍛造的,身高5.4米,重12噸,赤足站立,胸前鑄有象徵吉利的萬字符號。穿有山水雲朵花紋的袈裟法衣。左手禪定在胸,右手下垂指地,表現能滿意衆生的慾望,接引衆生達到西方淨土的及時行樂。最上方有一“光亮無窮”的匾額。周圍四根柱子上寫有兩副楹聯:一爲 “諸惡莫做,衆善奉行,已瞭如來實在意;四大本空,五蘊非有,是爲波羅密多心”。 一爲“四八願普被羣機,決議萬修萬人去;二五有同生正信,合當一念一如來。”佛像四周的殿壁上繪製有大型壁畫“ 西天極樂世界圖”上有佛像七十多樽,圖中有慈眉善目標菩薩,婀娜多姿的綵女,手託花盤的仙娥,舞姿輕巧的飛天等,錦衣廣帶,彩絛飄飛,笙簫悠揚,鶴舞鹿鳴,一派溫馨協調的天國氣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