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推薦(精選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3W

龍門石窟推薦 篇1

【歡迎詞 1分鐘】

龍門石窟推薦(精選16篇)

人生所貴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親。親愛的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我代表河南旅行社歡迎您的到來,能夠在這陽光明媚的日子與大家相遇,是我莫大的榮幸,我姓楊,您叫我小楊就好了。那麼,坐在我身邊的,就是本次旅途中最爲勞苦功高的一位,我們的司機康師傅。您別看他臉上長着青春痘,他可是有着十年駕齡的老司機了,本次旅途有他保駕護航,您可以把心放到肚子裏了。在這次旅途中,我會竭誠爲大家服務,如果大家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請一定要找我,俗話說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外出旅遊靠導遊,希望我們能一起擁有一段美好的旅行,爲大家留下一段珍貴的回憶。

【簡介 1分鐘】

從文化意義上講,河南是一塊我們無法忽視的地域。 湟湟千年華夏文明,正是從這塊黃土地上發源流淌,繼爾漫延全中國的。河南在中華文明史上的意義,套用一位河南作家的妙語:“河南人就是咱中國人的媽”來解釋最爲恰當。拂去歷史的塵埃,沿着時間的長河,從春秋走來,從秦漢走來,從唐宋走來,從近代走來的那些河南人,一個個都是人格茁壯,性格鮮明,或察天觀道,或倚劍長笑,或遊刃權謀,或詩筆作刀,無不熱血滾燙,豪氣沖天,一肩擔天下道義,一肩負百姓福利。那麼,就讓我們順着地域文化的長河,從個體文明的源頭開始,沿着祖先的足跡,一起來感受河南獨有的魅力吧。

【過渡 1分鐘】

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洛陽的龍門石窟,大家都知道,洛陽有四寶,這第一寶就是洛陽牡丹了,牡丹是我國傳統名花,花蕾碩大,色澤豔麗,自古就有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寓意。洛陽牡丹甲天下,被世人稱爲“花中之王”,每年四月的牡丹花會,四海賓客都在這裏雲集,欣賞這“競誇天下無雙豔,獨立人間第一香”的牡丹,洛陽也藉着牡丹花會之機盡展古都魅力。第二寶就是當年曾爲國禮的唐三彩了,以黃綠白或黃綠藍爲主色調,豔麗多姿是我國陶瓷藝術寶庫裏的一顆燦爛明珠。第三寶就是洛陽水席宴了,其名稱的由來,一個是緊扣水席湯水多的特點,一個是指似水流雲的上菜次序,上一道吃一道撤一道,其特點是突出酸辣,共24道菜,其中8個涼菜,16個熱菜。至於最後一寶就是我們今天要參觀遊覽的龍門石窟了。

【龍門石窟簡介 1分鐘】

龍門石窟是我國三大佛教石窟藝術寶庫之一,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始鑿,距今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歷經400餘年的雕刻,現存佛像10萬多尊,大小洞窟2345個,碑刻題記2800多塊,與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並稱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潛溪寺 4分鐘】

好了,情況大致就是這樣,景區也到了,現在請大家帶好自己的隨身物品,管好車窗,排隊下車,有小孩的遊客請照顧好自己的孩子。大家在這裏集合,我們即將進入景區,開始今天的龍門之旅。遊客朋友們,這裏就是潛溪寺了,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9米多,進深近7米,建於唐代初期,距今約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窟內洞頂漕進爲一朵潛刻大蓮花,洞內所供主像爲阿彌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額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兩側爲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與主佛造像爲龍門石窟唐代石雕中最優美的兩尊。洞內前側兩壁各雕一護法天王,體魄雄壯、孔武有力、身披銷甲,是唐代高級武將的形象。踩在腳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動傳神。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發展的又一個繁盛期,南北佛教徒們不斷的交流和互相影響,完成了對以前各種佛教學說的概括和總結,從而使佛教中國化的趨向更加明顯,也使佛教造像藝術充滿了清新與活力。因此,在造像藝術上發生了不同於北魏時代造像風格的變化,潛溪寺中的造像已揭開了盛唐那種豐腴、典雅的造像風格的序曲。大家都知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意義重大、比較徹底的漢化改革,歷史上稱爲“孝文改制”,這些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對當時皇家貴族發願開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響。下面我們將參觀的賓陽中洞的造像風格和服飾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爲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開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從南向北依次爲過去世燃燈佛、現在世佛釋迦牟尼和未來世佛彌勒佛。此洞窟頂是穹隆形,地面雕刻着大型蓮花,周邊有蓮花花瓣、水波紋等裝飾圖案,如同鮮豔美麗的地毯式樣子。這種形式使人很自然聯想起北方遊牧民族的生活。主佛釋迦牟尼,造像手法吸收了中原地區漢民族文化的成分和當時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風尚,形成了遷都洛陽後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藝術形式。主佛體態修長,面容清瘦,表情溫和,神采飄逸。服飾已脫去了雲岡石窟的服飾樣式,改爲中原地區褒衣博帶的形式,這種雕造風格迅速在全國流行開,成爲北魏時期佛教藝術中國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這種造像手法與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許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龍門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奉先寺 1分鐘】

再登幾十步臺階就到奉先寺了,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這個寺內,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最精、最具有代表性的洞窟。主佛梵名“盧舍那”,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頭部高4米,兩耳爲1.9米高。其面容豐腴典雅、眉若新月、慈祥外溢,智慧的雙眼,稍向下俯視,目光恰好和禮佛朝拜者的仰視目光交匯,可引起人們感情上的震顫,由此可見設計者的匠心和藝術魅力所在。一般說來,在佛學的教義裏,佛、菩薩均爲男性,而在龍門奉先寺的主佛卻女性化,這是唐武則天出於政治的需要,而別出心裁;另一方面,從藝術上看,奉先寺造像佈局諧調均稱,大佛像五官刻畫合乎比例,這一巧奪天工的輝煌成就,具有永不磨滅的藝術魅力,是唐代宗教藝術高度概括。

【歡送詞 1分鐘】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走到這裏我們本次的河南之旅馬上就要結束了,楊導也要和大家說再見了,感謝一路上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天下無不散之宴席”心中縱有萬般不捨,分別卻是必然的,但我相信這次的分離是爲了下次更好的相聚。也許我不是您遇到的最好的導遊,但大家是我遇到的最好的遊客,希望您多提寶貴意見,也請您千萬不要忘了,在河南有一個導遊小楊,隨時等待着您的到來,青山不改,綠水長流,最後預祝大家歸途愉快,一路平安!

【本篇導遊詞共計10分鐘】

龍門石窟推薦 篇2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你們好!歡迎大家來到龍門石窟。我是你們這次旅行的導遊小導。

提起洛陽,大家首先會想到什麼呢?有朋友剛說的很對,古都.對了,據史籍和新中國考古發掘資料證明,先後有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等十一個朝代在這裏建都,如果加上西周、後晉則爲十三朝古都。她有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衆多的文物古蹟。那麼除了古都還有什麼呢?有朋友說牡丹,對,洛陽可以說是牡丹城,在這裏牡丹爭奇鬥豔,一展嬌顏。不過很不巧,這個季節,牡丹在汲取養分以待明年吐露芳華,所以 只能令您稍稍遺憾了。不過,我們會帶大家品嚐洛陽水席,使您一飽口福。

當然,不能忘了我們的龍門石窟了。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經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累計大規模開鑿400餘年,現存窟龕(kan)2345個,碑刻題記2800餘塊,佛塔七十餘座,造像近十一萬尊。其窟龕,造像,和題記數量之多,居中國石窟之冠,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爲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1961年確定龍門石窟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__年11月,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龍門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情況介紹完了,景點也到了,現在請大家隨我下車,開始我們今天的遊覽吧。下車時請不要擁擠,關好車窗,帶好您的隨身物品。

景點導遊詞

朋友們現在我們就來到了中國著名的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面前的這兩座山,東山又叫香山,西山又叫龍門山,中間的這條河爲“伊河”。因兩山對峙,伊水中流,遠望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故自從春秋戰國以來這裏就有了一個形象的稱謂“伊闕”。隋煬帝都洛陽,因宮城城門正對伊闕,古代帝王又以真龍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龍門”。“龍門山色”自古即爲洛陽八景之首。中國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高僧大德徜徉於此,賦詩吟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聖,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聖,香山首焉”的佳句,聲名遠揚,今誦尤新。

朋友們請看這塊大碑,據碑文可知,名爲“伊闕佛龕之碑”,由唐太宗時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文,中書令,大書法家褚遂良書丹。這通碑是目前國內所見褚遂良楷書中最大的,字型奇偉秀美,是唐代楷書法藝術的珍品。碑文主要記述唐太宗的第四個兒子子魏王李泰爲他的母親文德皇后長孫氏死後做功德而開鑿的。大家可看碑文中有大量粉飾,美化李泰的語言。因此,結合太宗末年李泰與太子李承乾爭奪太子位的史實可知,李泰借爲母親開窟造像做功德,實有獲得太宗好感,爲自己撈取政治資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說明的是,這通碑原應爲北魏所雕的賓陽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爲節省費用,竟就勢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看完佛碑呢,接下來咱們要去參觀的是奉仙寺。

奉仙寺是唐時開鑿,原名呢是大盧舍那像龕,是龍門石窟唐代藝術中開鑿規模最大的摩崖像龕,也是龍門石窟唐代雕刻藝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當地的百姓有人習慣稱其爲武則天像,有人知道其中的原因嗎?據唐玄宗開元十年刻就的,《河洛上都龍門之陽大盧舍那龕記》記載,奉先寺爲唐高宗所創,皇后武則天曾於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捐脂粉錢兩萬貫,工程於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您看,整個大像龕佈局爲一佛,二弟子,二菩薩,而天王,二力士等一鋪九尊大佛。主尊盧舍那大佛坐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面相豐滿圓潤,方額廣頤,眉若彎月,雙目俯視,炯炯有神,略作微笑,兩耳長垂,疑問簡練,靈活而又含蓄的眼睛更顯秀美,給人以莊嚴典雅,肅穆寧靜之感。整個佛龕反映了唐代藝術家的高超技藝,審美時尚,審美理念和唐代美術所達到的高度藝術水平。也反映出當時社會佛教的發展盛況及唐代國力`的強大。因此,盧舍那大佛具有永恆的魅力及藝術價值。

朋友們參觀完奉先寺,再向前面走就是古陽洞了。著名的龍門二十品有十九品都在此洞中。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孝文帝遷都洛陽,孝文帝開始在龍門爲其祖母馮太后開窟造像祈福做功德,王公大臣、貴族、官僚等相繼在窟內造像,由此揭開創建龍門石窟的第一篇章。

現在在我們面前的古陽洞,利用天然溶洞擴建而成,正壁主佛爲釋迦牟尼,其面相長圓,較爲瘦削,是北魏時期造像秀骨清姿的藝術格調。頭頂還塑了一個發冠,發冠是道教的產物,這是在清朝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慈禧太后逃亡回北京途中路過龍門留下的,所以當地有人稱古陽洞爲老君洞。

在這裏,您可以看到北魏峻拔瘦硬的風格與魏碑斬刻奇肆的風格藝術內涵相通。西方研究中國藝術史的專家對北魏石刻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認爲“魏的雕刻代表了人類宗教藝術的高峯。”

朋友們,本次的景點講到這裏呢,要先告一段落了,現在大家有20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大家可自行參觀,拍照留念,20分鐘後我們在景區大門口集合,請大家遵守時間,謝謝大家的真誠合作。

龍門石窟推薦 篇3

大家好!我叫冰冰,是開心旅遊團的一名導遊,歡迎大家的到來。大家都知道“洛陽牡丹甲天下”,實際上洛陽還有一處人人都知道,家家都曉得的地方,那就是洛陽的龍門石窟!今天,我就來帶領大家去龍門石窟看一看,但願我的講解,能讓大家滿意。

遊客們,現在展現在你們面前的就是龍門石窟了。大家請看:中間的就是主像盧舍,像高17。14米,規模之大居龍門石窟所有造像之首。

請大家看,右邊那裏有5個佛像,左邊也有5個佛像,這些佛像都沒有盧舍高大。大家有誰知道龍門石窟開鑿於哪一年呢?沒人知道呀!呵呵,龍門石窟於魏太和十二年(488)開鑿古陽洞開始的。

大家現在一定想更近距離地欣賞她的雄偉和神奇吧?好,給大家留兩個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我們兩個小時後在此集合。請大家注意: 不要攀爬佛像! 不要亂扔垃圾! 更不要亂塗亂畫!請大家注意安全!兩個小時後在再見。

……

今天的旅行結束了,朋友們,再見。

龍門石窟推薦 篇4

尊敬的各位遊客們:

大家好!

今天,我很榮幸能陪同大家遊覽龍門石窟。

爲使各位遊客能對洛陽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蹟有初步的瞭解,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情況,途中向大家做簡單的介紹:洛陽在歷史上曾是衆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龍門石窟距市區13公里的龍門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戶,這裏兩岸香山、龍門山對立,伊水中流,遠望就象天然的門闕一樣。“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就雕刻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南北長約1公里。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開始營造,經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累計大規模開鑿約四百餘年,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餘塊,佛塔70餘座,造像近11萬尊。其窟龕、造像和題記數量之多,居中國石窟之冠,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爲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1961年確定龍門石窟爲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不知不覺,我們已經來到龍門石窟腳下,我們下車,首先沿着伊水西岸遊覽西山。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千佛窟。千佛窟只有一間屋大小,高三四米,兩旁石壁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無數個小佛像,說他是千佛庫真是名副其實。這些小佛像大的有三四釐米,小的卻只有兩釐米,可別看它們的個頭兒像個小不點兒,但都雕刻的很精細,雖然數目衆多,但是排列的卻非常整齊。

接下來,我們就來到龍門石窟最有名的地方——奉先寺。這裏共有九尊佛像,其中中間的佛像最大。這尊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它的雕工極爲精湛,大佛坐姿端正,面容慈祥,雙耳垂肩,就連衣服的褶皺,皮膚的紋理都雕刻得清晰可見。其他八尊佛像也都身材高大,形態各異。總體看來,奉先寺洞穴雄偉壯觀,氣勢磅礴,再加上週圍淡淡的薄霧,更是顯得神祕莫測,真不愧是神來之筆呀!

由於時間的關係,龍門石窟西山的講解到處結束,給大家留出一些自由時間,龍門石窟還有更多的美景:東山上的石窟、香山寺、白園大家可以再去細細遊賞!希望大家玩得開心、不虛此行。

五年級:孫子玄

龍門石窟推薦 篇5

歡迎大家來到龍門石窟,我是瑪麗家族的陳導,今天就由我來帶領你們去探索神奇的龍門石窟。首先我要說一下我們要注意的事項:不能隨地丟垃圾,不能隨地吐痰,不要過於興奮在石壁上亂塗亂畫……如果你犯了以上錯誤,就得摸摸你的錢包了。

旅程開始了,我先說一說龍門石窟的知識: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造像十萬餘噸。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這些都體現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

好了,我的講解結束了,接下來請旅客們下車自己去親身體驗一下吧!希望我的講解能換來您的滿意微笑!

龍門石窟推薦 篇6

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這美麗的古都—洛陽觀光旅遊。我叫李偉齊,你們可以叫我李導。這次呢,就由我帶領大家來遊覽世界遺產—龍門石窟。

大家看,這就是龍門石窟了!我們的石窟分佈於兩山之崖上。東邊呢,是香山,唐代著明大詩人白居易就葬於此。右邊呢,則是龍門山,而中間的這條河,就是伊河了!正是由於這樣兩山相對,望之若闕的地理位置,所以龍門石窟又被稱爲“伊闕”。

龍門石窟始建於498年,也就是北魏時期,雖然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但是經過後人的修整,至今仍保存得很完整,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龍門石窟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

現在,我們已來到西山石窟腳下。前方的洞穴叫萬佛洞,兩旁洞壁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無數個小佛,說它是萬佛洞,可真是名副其實。這些小佛大的有三四釐米高,小的卻只有兩釐米高,別看它們個頭小,卻都雕刻精細,排列整齊,雖然數目很多,但卻排列得井然有序。這些精美的藝術品,都是古代能工巧匠智慧的結晶。大家一定要慢慢地欣賞,細細地品味。

接下來,我們就到了龍門石窟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奉先寺,這裏有九尊佛像,中間一尊最大的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他的雕工極爲精湛,大佛坐姿端正,面容慈祥,雙耳垂肩,就連衣服的褶皺,皮膚的紋理都雕刻得清晰可見。其他八尊佛像也都身材高大,形態各異。總體看來,奉先寺洞穴雄偉壯觀,氣勢磅礴,再加上週圍淡淡的薄霧,更是顯得神祕莫測,真不愧是神來之筆呀!

現在,我帶你們去今天參觀的最後一站—賓陽洞。這個窟前後用了20xx年才完成。洞內有11尊大佛像,請大家細細欣賞。

好了,龍門石窟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裏,下面的時間,大家可以自由活動、拍照留念,留下美好的瞬間!

龍門石窟推薦 篇7

大家好!

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非常高興我能來到這裏爲大家服務。

今天,我們都是慕名而來看這“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龍門石窟最早開鑿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大規模營建於北魏晚期、隋唐五代,後經幾個朝代修築而成的。迄今已有1520xx年的歷史。龍門石窟現存的石窟約1300個,佛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約3000個,佛塔約50座,佛像約10000尊。東山有賓陽洞、奉先寺、萬佛洞等。其中最美輪美奐的就是奉先寺的盧舍那佛。

這裏,我們就重點講一下賓陽中洞和奉先寺。

一進龍門石窟的大門,就可以看見即寬闊又一眼望不到頭的伊河,風把伊河的湖面吹得像是給伊河披上了一層白沙,往前走一會兒,就到了龍門石窟腳下,龍門石窟的佛像全是在那陡峭的山壁上雕刻着,最大的佛像在那陡峭的山的中間,佛像頭兩側的長方形窟窿,是後來人爲了保護它,搭建房子的房樑用的,這樣文化遺產就不會受風雷雨打了。可是加上了這個房子以後感覺破壞了整體效果,就把房子給拆了,所以留下了八個長方形窟窿,中間的佛是如來佛祖,兩旁是四大金剛,龍門石窟最小的佛只有兩釐米這麼小,最大有十幾米,最小的佛在萬佛洞裏,佛近兩千多個。火燒洞上,石壁兩旁畫滿了火海,使人感覺像是火燒了一樣。蓮花洞,下方有蓮花仙子,蓮花仙子兩旁有許多栩栩如生立體的荷花。千手觀音洞,是千手千眼佛,他有上千隻手臂,而每隻手掌心上都有一隻眼睛,造型很是美麗……

洛陽龍門石窟到處是美麗、驚人的石窟!

好了,我們的旅行暫時就告一段落了。西山沒有大的佛龕,所以我們就不去了。祝你在“九朝古都”——洛陽,旅途愉快!

龍門石窟推薦 篇8

Hello, everyone. Welcome to our travel agency. My name is Zhang se call me Zhang Daohao. We are about to arrive at our destination. Let meintroduce our terminal, Longmen Grottoes. Longmen Grottoes, located in LuoyangCity, Henan Province, is a milestone of grotto art in China. There are two hugeGrottoes: Dongshan grottoes and Xishan grottoes.

The most spectacular one is Xishan grottoes Here we are. Tourists, pleasefollow me. Don't lose me. Look, that's Xishan grottoes. It's very 's go this way first. It's called Qianxi temple. Why is it called thisstrange name? Qianxi temple is named for its continuous stream of water. Themain Buddha in this one is Bodhisattva, with two disciples, two Bodhisattvas,two heavenly kings and so on. Let's go further Now, our place is called Binyangcave, also known as Binyang three caves, which are North cave and middle h hole, three holes.

Next, we went to Fengxian Temple, the most famous place in LongmenGrottoes. Lushenafo is the most famous. He is more than ten feet tall. He isreally the best.

Finally, I would like to remind you not to damage cultural relics. Litter,goodbye!

龍門石窟推薦 篇9

大家好,我是太炎國小的蔣躍楓,大家叫我蔣導好了。孔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着這種心情來接待大家的。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出口處,距市區125。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了,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各位朋友,我們在龍門石窟參觀約用1。5——2小時時間,在此,我們每分鐘可以看到1000餘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1962年龍門文物保管所統計,兩山現存窟?2100多個。大小造像10萬餘尊,佛塔40餘座,造像題記碑文約有28萬多塊。造像以北魏、東魏、北齊、隋、唐爲主。北魏約佔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佔百分之六十左右。龍門石窟最大造像爲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龍門石窟羣,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個大型洞窟。因龍門東山的陳巖比西山的薄,不便雕鑿大型造像。在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時古陽洞、賓陽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賓陽北洞等。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已經來到了龍門石窟,現在請大家下車,跟我走,去參觀洞窟。在參觀石窟的過程中,我給各位朋友重點講解一下龍門石窟中幾個主要洞窟。

這是潛溪寺,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9米多,進深約7米,建於唐代初期,距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據說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過別墅。

我們通過潛溪寺後,在路旁右側有敞口石?,正壁上嵌有一種宋代陳挎寫的“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草書石扁。這是北宋道士陳傳所書。那末,陳傳又是神末人呢,他是一個仕途落魄,以隱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賞識的傳奇式人物。先後在武當山、華山等地修煉。

由於時間關係,龍門石窟的主要講解到此結束。現在給各位留一點兒時間拍照,謝謝各位!

龍門石窟推薦 篇10

各位親愛的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這美麗的古都—洛陽觀光旅遊。我叫劉溫馨,你們可以叫我劉導遊。這次由我帶領大家來遊覽世界遺產—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是我國三大石窟之一,位於洛陽城南12公里。整個龍門石窟由兩山組成,一山爲東山(也叫香山),因古時候,山上長有一種含香味的植物而得名。唐代著明大詩人白居易就葬與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陽居住了20xx年之久,名號爲香山居士,逝世之後就葬在這座山的山腳下。

另一座爲西山(又名龍門山),也是我們今天參觀的主要景點。大多數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的。相傳東西兩山原本爲一座山,大禹治水時,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兩半,於是就成了兩座山。兩座山遠遠望去,就好象一個天然的門闕,中間又有一條伊河自南向北流過,故你伊闕。

自北魏至晚唐的四百餘年間,古代匠師在這兩座山上鑿窟建寺,使這裏成了舉世聞名的石雕藝術的寶庫。

龍門石窟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

首先,我帶大家去參觀觀奉先寺,它是龍門唐代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餘米。大家請看石窟裏最大的佛像,它的名字叫盧舍那像,它身高17。14米,頭高4米,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大家請看旁邊的金剛力士,它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它的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

接着,我帶你們去萬佛洞。萬佛洞的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有1500多尊。在南壁上還有一個觀音菩薩像,手提淨瓶舉塵尾,體態圓潤豐滿,十分傳神。

現在,我帶你們去今天參觀的最後一站—賓陽洞。這個窟前後用了20xx年才完成。洞內有11尊大佛像,請大家細細欣賞。

好了,關於龍門石窟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裏,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期待與您的下次相逢,再見。

龍門石窟推薦 篇11

大家好,孔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着這種心情來接待各位朋友的到來的。今天,我們去參觀的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便是衆多的文物古蹟之一。

先爲大家大概地介紹一下龍門石窟:龍門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還有: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龍門石窟還是我國目前保存比較完整的大型石窟羣,據不完全統計,現存大小窟龕兩千多個,佛塔七十餘座,造像十萬多尊,碑刻題記兩千八百多塊。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里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龍門石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也就是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現存佛像十萬餘尊,窟龕二千三百多個。1961年被國務院列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到達目的地了,請大家跟我來。看,這裏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現“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爲游龍門的第一景觀。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所以請不要在這美麗的地方留下垃圾哦!

這個石窟好大,讓我們近距離看看。瞧,這是奉先寺,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餘米。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在位時期,於公元675年建成。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爲動人。 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爲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 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託寶塔,顯得魁梧剛勁。而力士像就更動人了,大家會看見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壯。那樣子生動極了。

金剛力士雕像比盧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動人的,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積土時,在極南洞附近發現的,是被盜鑿而未能運走遺留下的。只見金剛力士兩眼暴突,怒視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獷豪放,雄健有力,氣勢逼人。 那樣子你看了也會害怕三分,可能是金剛力士在怒視着偷盜他的賊人,這一尊尊佛像惟妙惟肖。龍門石窟中的洞也很著名。

看,這是龍門石窟中另一個著名洞窟——賓陽洞。這個窟前後用了24年才完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釋迦牟尼像,高鼻大眼、體態端祥,左右二邊有弟子、菩薩侍立,佛和菩薩面相清瘦,目大頸平,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傑作。洞中原有兩幅大型浮雕《皇帝禮佛圖》、《太后禮佛圖》,畫面上分別以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爲中心,前簇後擁,組成禮佛行列,構圖精美,雕刻細緻,藝術價值很高,是一幅反映當時帝王生活的圖畫。可惜被美國人勾結中國奸商盜運到美國,現分別藏於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館和紐約市大都會博物館。而洞口初唐書法家褚遂良書碑銘,很值得一覽。

在賓陽洞南邊的是萬佛洞。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釐米高,計有15000多尊。正壁菩薩佛像端坐於束腰八角蓮花座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託仰蓮。後壁刻有蓮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一菩薩或供養人,壁頂上浮雕伎樂人,個個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還有一座觀音菩薩像,手提淨瓶舉塵尾,體態圓潤豐滿,姿勢優美,十分傳神。

古陽洞也很出名。這裏有豐富造像題記,爲人稱道的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裏。清代學者康有爲盛讚這裏的書法之美爲: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越、點畫峻厚、意態奇逸、精神飛動、骨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

還有一個藥方洞,刻有140個藥方,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成就。把一些藥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別的地方也有發

現,這是古代醫學成就傳之後世的一個重要方法。

龍門石窟不僅僅是佛像雕刻技藝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題記也不乏藝術精品。龍門石窟造像題記遍佈許許多多的洞窟,約有2600多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國內外學術界、書法界有很廣泛的影響。龍門二十品,十九品集中於古陽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龍洞崖壁的慈香窟裏。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的一個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一年。洞內小佛龕琳琅滿目,雕刻精巧。

龍門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堪稱爲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它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爲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龍門石窟地處中原,是外來佛的教藝術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土壤之中的豐碩成果,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完整體系的集中表現。因此,龍門石窟在我國石窟藝術中有自己特殊的歷史地位。

由於時間關係,龍門石窟主要洞窟的講解就到此結束。現在給各位留一點時間照相。待一會兒我們將車開過龍門橋,跨過伊河,到河對岸觀賞龍門西山蘭貌。謝謝各位!

龍門石窟推薦 篇12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現在我來給各位當導遊,參觀聞名於世的“龍門石窟遊覽區”。我們今天參觀的龍門並非山峽交界之處、黃土高原之上、對峙黃河兩岸,橫出天漢的龍門;並非邊陲春城、滇池湖畔、一岸獨立、萬丈深淵的龍門;我們今天要看到的是中原大地上九朝古都之郊,經悠悠千載,歷滄桑萬代的一顆中華山水明珠——洛陽的龍門石窟。

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龍門兩山,壁立相峙,高聳巍峨佛寺襯松柏,棧道連亭閣,龕塔窟碑,蜂穴密佈,蔽石遮巖。非常美麗!

希望各位珍惜時光,保重自己,洛陽龍門石窟永永遠遠恭候各位的再次光臨。謝謝各位!

龍門石窟推薦 篇13

各位遊客:

大家好,孔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着這種心情來接待各位朋友的到來的。

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她有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衆多的文物古蹟。爲使各位來賓在洛陽期間能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蹟有進一步的瞭解,在乘車去景點參觀的途中,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情況,向大家做簡單的介紹。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的南岸。因地處洛河北岸而得名,意爲洛水之陽。

洛陽在歷史上曾是衆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洛陽曾長時間地作爲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今天,我們去參觀的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便是衆多的文物古蹟之一。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龍門,在春秋戰國時期稱“伊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後因處於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貯藏食物和東西。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繪動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現象出現並作爲佛教信徒、僧侶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卻是在古印度興起佛教後出現的。

由於山林的幽靜、神祕、石窟的冬暖夏涼,依山雕鑿石窟比用磚石築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現了集建築、繪畫、雕鑿藝術之大成的石窟寺。這種石窟寺藝術,隨着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地,同我國民族特點和傳統的各種藝術技法風格融合交匯,成爲我國的一種特有的雕刻、彩繪工藝。我們今天要看的龍門石窟就是我國衆多寺羣中的瑰寶之一。

龍門石窟羣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說的有利條件外,還有個不可忽視的自然條件。伊水兩岸的山崖都屬於古生代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岩層。其石質堅硬、結構緊密,不宜風化和大面積脫裂,很適合於藝術造像,與其他砂岩石相比,有着宜於保存的有利條件。

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是繼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之後由皇室開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羣,建於北魏太和年間,先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後400多年。其中大規模、有效率的營建約計150年左右,分別出現在北魏(佔40餘年)和隋唐(約佔12019年左右)時期。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星羅棋佈的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

各位朋友,我們在龍門石窟參觀約用1.5—2小時的時間,在此,我們每分鐘可以看到1000餘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1962年龍門文物保管所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100多個。大小造像10萬餘尊,佛塔40餘座,造像題記碑文約2870多塊。造像以北魏(東魏、北齊)、隋、唐爲主。北魏約佔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佔百分之六十左右。龍門石窟最大造像爲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龍門石窟羣,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個大型洞窟。因龍門東山的岩層比西山的薄,不便雕鑿大型造像。在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賓陽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賓陽北洞、萬佛洞、奉先寺等。

龍門石窟造像,既是歷代勞動人民和藝術家無窮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又是外來文化和我國文化結合而成的一朵奇葩。這些雕刻匠師,承擔着爲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卻又大膽地突破了宗教和禮教的“儀軌”束縛。在雕刻過程中融進了大量的現實生活,活生生表現了各種人物造像的動人情景。如喜悅、慈祥、威嚴、矜持、苦痛,以至作爲至高無量主宰的佛之莊嚴肅穆,脅侍人和供養人的虔誠寧靜,無一不是藝術家們對現實的“人”的深刻觀察,運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結果。真可謂是在雕刻藝術上將佛祖和人表現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構思佈局的完整,氣勢的貫注,整體的堅實有力,性格變化的多樣,面部表情的生動逼真,衣紋線條的流暢優美等等,更是在千百年藝術實踐傳統的基礎上,大量借鑑外來文化,在技法、風格上精心創造、大量創新、突破傳統、刻意經營的結果。富有才華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設計藝術家,面對光禿的懸崖峭壁,運用着簡單的錘鑿,雕出如此巍峨壯觀又精工細緻的羣體佛像,這在當時生產力和生產工具十分落後的條件下,確實令人嘆爲鬼斧神工。

龍門石窟象一個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大博物館,爲我國的歷史、宗教、文化、藝術、醫藥等研究,提供了極爲珍貴的資料。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已來到了龍門石窟,現在請大家下車,跟我走,去參觀石窟。在參觀石窟的過程中,我給各位朋友重點講解一下龍門石窟種的幾個主要洞窟

(在潛溪寺)

這是潛溪寺,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9米多,進深近7米,建於唐代初期,距今約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據說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過別墅。清代時洞外修建有木構窟檐等建築物,所以又稱“齋拔(fú)堂”。窟內洞頂漕進爲一朵潛刻大蓮花,洞內所供主像爲阿彌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額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兩側爲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與主佛造像爲龍門石窟唐代石雕中最優美的兩尊。洞內前側兩壁各雕一護法天王,高顴大目、體魄雄壯、孔武有力、身披銷甲,是唐代高級武將的形象。踩在腳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動傳神

(在賓陽洞)

我們通過潛溪寺後,在路旁右側有一敞口石龕,正壁上嵌有一塊宋代陳挎寫的“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草書石匾。這是北宋道士陳傳所書。那末,陳傳又是神末人呢。他是一個仕途落魄,以隱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賞識的傳奇式人物,先後在武當山、華山等地修煉。我們看過石匾,南行數十步,進入一座幽靜的院落,院中有並排坐西向東三座石窟,即賓陽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稱)。以中洞爲代表,中洞在北魏時稱靈巖寺,明清以後才改稱賓陽洞,傳說是根據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之字(洞賓)和號(純陽)的末兩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從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2019年開始雕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6月完工,歷時達24年之久,用工802366個。賓陽三洞我們還可以理解爲“尋爲賓陽蓋寅賓日出之義”,即朝陽或向陽之意。雖賓陽洞耗費工時金錢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並未結束。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2019年宣武帝崩。年僅7歲的孝明帝(元詡)即位,其政權實握在他母親胡太后手中,由於宮廷發生內亂,故賓陽的雕刻工作實際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經營的大型洞窟—賓陽三洞,實際上只完成了一個賓陽中洞。而南北兩洞則由以後的隋唐兩朝完成的。賓陽三洞是由三個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同。那末如何辨別呢?請大家跟我來,我先從賓陽中洞給各位講。

賓陽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於受“法華經”影響較大,除了信仰釋迦、多寶外,還信仰的對象便是三世佛了。在龍門石窟僅此一例。賓陽中洞高9.8米,進深和寬均爲11.10米。正面是以釋迦牟尼佛像爲主的五尊雕像。釋迦結中國跌坐(爲佛教中修禪者的坐法即:兩腳交結,腳背挨着左右股上),身着褒衣博帶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飽滿、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這種手勢表示說法印,本尊坐前有兩隻昂首挺胸、姿態雄健的石獅。胸毛左右分向後披,這是北魏雕刻獅子的特徵。釋迦左右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薩(左文殊、右普賢)。二菩薩含睬若笑、溫雅敦厚,給人以親切感。南北兩壁還各有造像一鑄,都是一佛、二菩薩,着褒衣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在賓陽洞諸像的後座上,雕飾着衆菩薩、弟子聞法浮雕像。窟頂做瓊隆形,中央雕刻着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有八個伎樂和兩個供養天人。我們稱供養天人爲飛天。飛天在佛教藝術中被稱爲“香音神”,是能歌善舞、滿身香氣的美麗仙人。這就是《法華經》中所述的“諸天伎樂,百千萬神,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雨衆天華”的場景。中洞內前壁的南北王側,自上而有四層精美的浮雕。以前遊人可以進去看。現在爲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物不再受到侵壞,所以在洞前加鐵欄杆。希望各位朋友能夠理解。賓陽中洞外南側,依崖鐫刻一碑,即著名“褚遂良碑”,即《伊闕佛龕之碑》,記載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爲其死去的母親文德皇后長孫氏做功德開窟造像的一篇法願文(貞觀2019年即公元641年)。此碑文已嚴重腐蝕,難辨其文。

賓樣中洞原爲北魏雕鑿,由於宮廷發生內亂而止。故半途而廢。該洞是北魏至淌初的過渡洞。該洞高9米、寬8米多、進深9米。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彌陀佛,高8米多,臉型稍長、嘴脣厚大、頸有橫紋、胸部隆起。木尊兩側侍立二弟子,其中左側的迪葉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滿臉皺紋、目不斜視、嚴謹持重、深諳世故。左右弟子外側侍立的菩薩,披巾、瓔珞厚重,造型古樸、典雅,具有北魏的風格。在洞內的四壁上,佈滿大小150餘個佛龕,其中有隋大業和唐貞觀年的佛龕多個。賓陽南洞體現的藝術風格,上承北魏時期的剛健雄偉,下啓盛唐時期的生動活潑。

賓陽北洞,此洞完工於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爲阿彌陀佛,高近10米,結跏跌坐,雙手平分指天、地。稱作“施無畏印”即天地之間唯我獨尊。就是佛祖釋迦牟尼出生後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說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左右兩側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剛強有力

(前往萬佛洞)

我們離開賓陽三洞拾級而上,即可看到萬佛洞。萬佛洞的形狀是方形平頂,頂上雕一蓮花藻井,蓮花藻井周圍刊刻楷書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雲禪師,一萬五千尊佛龕。”洞口過道北側上有“沙門智運,奉太后太子諸王敬造一萬五千尊像一龕”的題記。兩個題記互爲補充,說明什末人,爲什末發願造像的原因。永隆爲高宗李治的年號。太監爲宮中的女官。沙門智運和內道場運單師,指比丘尼智運的號。因該洞爲智運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運洞”。天后指武則天,因洞勺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萬佛洞”

該洞主尊名阿彌陀佛,有圓光和身光,結跏跌坐在印覆蓮束腰須彌座上,一手貼身斜舉胸前,一手撫膝。這種手勢說明阿彌陀佛在向弟子信徒說法,故稱“說法印”。束腰蓮花座中間雕刻四個赤膊季節袒胸、筋肌突起、體朵勇猛的力士承託室座。佛背光以上崖壁上雕刻有54朵蓮花,每枝上坐一菩薩,姿態生動、富於變化、造型別致、獨具匠心。此外,在南北壁上雕有伎樂人,分;樂伎和舞伎。樂伎手執樂器有瑟、竺、拔、莖溪、笛子、西腰鼓等,這是唐代宮廷的“坐部”樂隊。舞蹈者或吹、或彈、或撥弄琴絃,彷佛會奏出優美的旋律。將唐朝宮廷中的舞樂場面表現得活靈活現,真可謂工匠們的神工之處。

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還有兩尊石獅,即龍門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盜。現存於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和堪薩斯城納威爾遜藝術博物館內。

(在蓮花洞)

這裏爲什末叫“蓮花洞”呢?聽我給大家解釋:蓮花洞是繼賓陽中洞之後開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頂雕有大型飛天環繞的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爲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頂藻井多以蓮花爲飾,但像這樣大型的蓮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龍門石窟中這不多見。此洞開鑿於北魏孝昌年間即公元526—528年前後,屬於北魏後期作品。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尊釋迦高6米(爲立佛)。兩側爲脅侍菩薩,佛與菩薩之間,爲侍立的伽葉、阿難二弟子。其左的伽葉,身披厚重的袈裟,顯示着艱辛跋涉、風塵僕僕的苦行僧形象。他右手執錫杖,這是龍門石窟造像中所獨有的。蓮花洞南北兩壁上方各有似爲“法華經”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個高度僅有2釐米左右。他們就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堅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細作,確實爲龍門一絕。洞口北側上方有一塊平面下凹的碑記,上刻兩個大字“伊闕”,原爲唐刻陀羅尼經,後復刻明代河南巡撫的“伊闕”二字,說明龍門的原稱

(往奉先寺)

在登幾十步臺階就到奉先寺了,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這個寺內,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最精、氣勢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奉先寺東西深約40米,南北寬約36米,盧舍那佛(披身佛)左側的《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大唐高宗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薩高70尺,伽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時間,據有關資料和專家推測,約始建於武則天被立爲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後。完工於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費時約21年左右。

請看奉先寺的佈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另外還有兩個供養人。主佛梵名“盧舍那”,按佛教說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來之身;報身即佛經過長期修行而獲得的“佛果”之身;應身即佛爲“超度衆生”而顯現之身。盧舍那即所謂報身佛,譯名“淨慚”。主尊像爲結跏跌坐中央的盧舍召晰,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頭部高4米,兩耳爲1.9米高,爲龍門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豐腴典雅、眉若新月、雙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雙眼,稍向下俯視,目光恰好和禮佛朝拜者的仰視目光交匯,可引起人們感情上的震顫。由此可見設計者的匠心和藝術魅力所在。兩側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葉形象嚴謹持重,少者阿難形象豐滿圓潤、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薩頭戴寶冠、身掛瓔珞、肩搭帔(pei)帛、下衣長裙有出水之勢。這一鋪雕像刻畫出一種端莊而美麗又動人的風貌。奉先寺的整個佈局,使人感覺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場面。

一般說來,在佛學的教義裏,佛、菩薩均爲男性,而在龍門奉先寺的主佛卻女性化,這是唐武則天出於政治的需要,而別出心裁,破天荒將盧舍那大佛塑造成中年婦女特有的形象。傳說武則天集上述美德與盧舍納大佛的形象幾乎完全吻合。可見盧舍那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武則天形象的真實寫照。

從藝術上看,奉先寺造像佈局諧調均稱。大佛像五官刻畫合乎比例,這一巧奪天工的輝煌成就,具有永不磨滅的藝術魅力。是唐代宗教藝術的概括,是我國雕刻史上偉大範例之一。

(在古陽洞)

古陽洞開鑿於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遷都洛陽之際。洞內雕刻90%以上是北魏時期的作品,是龍門石窟羣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洞窟。全洞平面呈馬蹄形,頂似穹隆。由於此洞時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得一窟。由此也看出北魏皇室崇佛的氣氛。洞內兩壁井然有序的雕鑿成三列佛龕。這些小龕都十分精細華麗,龕額裝飾細緻靈巧,圖案花紋豐富多彩,在龍門石窟中堪稱集北魏雕刻、繪畫、書法、建築、圖案造型藝術之大成。

古陽洞的造像,以其風格、特徵而論,代表了遷都洛陽後北魏後期的一些變化。由北魏前期粗曠、雄健、挺實變爲清秀、美麗、開始擺脫前期的作風。面部表情刻畫也由嚴峻變得比較溫和,給人以親切之感。

這裏值得一提的是:古陽洞四壁及窟頂鐫滿佛龕造像,這些龕像多有造像題記,記錄了當時的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早像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藝術及雕刻藝術的最珍貴資料。在金石碑刻藝術中負有盛名的《龍門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結體用筆在隸、楷之間,是隸書向楷書過渡中一種比較成熟的獨特字體。《龍門二十品》可以說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所以千百年來爲書法家所稱道。

由於時間關係,龍門石窟(西山)主要洞窟的講解就到此結束。現在給各位留一點時間照相。待一會兒我們將車開過龍門橋,跨過伊河,到河對岸觀賞龍門西山蘭貌。謝謝各位!

龍門石窟推薦 篇14

龍門石窟位於中國河南省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所處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景色優美,更是許多石窟難以比擬的。 來龍門遊玩,與其說是視覺的盛宴,不如說是一次心靈的朝拜。充滿靈性的石窟靜臥在古老的河畔,沐浴在蔚藍的天空下,歷史的滄桑凝重與藝術的感官衝擊,讓人在感嘆先人的智慧創造的同時,對宗教的信仰與藝術的震撼,也油然而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洛陽市,可通過飛機、火車、公交等多種交通方式到達景區。 最爲便捷的方式是乘坐火車到洛陽站,再轉乘公交到達景區。 乘坐飛機到達洛陽北郊機場,再轉乘公交,也較爲方便。 龍門石窟景區內以電瓶車爲主要交通工具,也可乘坐遊船代步。

春季乾旱,夏熱多雨,秋季溫和,冬季寒冷。 春天雖然天氣有些乾燥,但可欣賞到爭奇鬥豔的牡丹花。每年4月15—25日,是洛陽牡丹花會和節日,遊客衆多,物價會上漲。酒店、賓館需要提前預定。 對於不湊牡丹熱鬧的遊客,龍門石窟的最佳旅遊季節無疑是秋天,秋高氣爽,登山而遊,實爲快事。

龍門石窟推薦 篇15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後歷經東西魏、隋唐至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共有約10萬餘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米(盧舍那佛像)。

龍門石窟以伊河爲界,分爲西山和東山石窟兩部分,西山石窟開鑿於北朝和隋唐時期,東山石窟全部開鑿於唐代,西山石窟是龍門最精華的部分,其中包括奉先寺的盧舍那佛像和古陽洞中的“龍門二十品”。

西山石窟中的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爲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羣雕,寺內中間的盧舍那佛像,據說是按照女皇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這也是石窟中最受遊人喜歡、知名度最高的佛像。

龍門二十品,是指從北魏時期精選出不同的二十塊造像題記,它們記載着佛龕的雕鑿時間、人物、目的等。字型端正大方、氣勢剛健質樸,結體、用筆在漢隸和唐楷之間,堪稱書法奇珍。古陽洞中保留了“龍門二十品”中的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窯中)。

龍門石窟東山的香山寺,是武則天時代爲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訶羅”的遺身,而建立的一座佛教寺院。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生前經常來此遊玩。白居易去世後,根據他的遺囑,將他葬於香山寺以北,這就是今日的白園(白居易墓園)。

遊覽龍門石窟,一般步行即可,線路多爲:景區大門-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白園。在每年的4-10月期間,遊客還可以夜遊石窟,在如夢如幻的燈光襯托下,萬尊佛像更顯氣象萬千(夜遊只開放西山石窟和香山寺)。

龍門石窟推薦 篇16

尊敬的各位遊客們:

大家好!

今天,我很榮幸能陪同大家遊覽龍門石窟。

不知不覺,我們已經來到龍門石窟腳下,我們下車,首先沿着伊水西岸遊覽西山。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千佛窟。千佛窟只有一間屋大小,高三四米,兩旁石壁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無數個小佛像,說他是千佛庫真是名副其實。這些小佛像大的有三四釐米,小的卻只有兩釐米,可別看它們的個頭兒像個小不點兒,但都雕刻的很精細,雖然數目衆多,但是排列的卻非常整齊。

接下來,我們就來到龍門石窟最有名的地方——奉先寺。這裏共有九尊佛像,其中中間的佛像最大。這尊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它的雕工極爲精湛,大佛坐姿端正,面容慈祥,雙耳垂肩,就連衣服的褶皺,皮膚的紋理都雕刻得清晰可見。其他八尊佛像也都身材高大,形態各異。總體看來,奉先寺洞穴雄偉壯觀,氣勢磅礴,再加上週圍淡淡的薄霧,更是顯得神祕莫測,真不愧是神來之筆呀!

由於時間的關係,龍門石窟西山的講解到處結束,給大家留出一些自由時間,龍門石窟還有更多的美景:東山上的石窟、香山寺、白園大家可以再去細細遊賞!希望大家玩得開心、不虛此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