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導遊詞500字(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1W

龍門石窟導遊詞500字 篇1

大家好,我是開心旅行社的導演汪若曦。今天我帶大家一起去龍門石窟遊覽。在遊覽時,我會給大家詳細介紹。

龍門石窟導遊詞500字(精選20篇)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城南十三公里。這裏是香山和龍門山的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遠望猶如一座天然門閥,所以古稱“伊灍”。龍門石窟裏有成千上萬尊佛像,它們各個姿態不一,精美別緻。

關於龍門石窟,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呢!在隋朝,隋煬帝楊廣曾登上了洛陽北面得邙山。向遠眺望,看見了伊灍,就高興地說:“這不是真龍天子的門戶嗎?”不久,隋煬帝就砸洛陽建起了東都城。因爲皇宮的正門正對伊灍,所以人們稱伊灍爲龍門。

雕琢龍門石窟,斷斷續續搭 400 年之久。據統計,東西兩山現存窟 2345 個,佛塔 70 餘座。龍門石窟又稱古碑林,共有碑刻題記 2860 多塊。龍門石窟全山造像 11 萬餘尊,最大的佛像是盧舍那大佛,通高 17.4 米 ,頭高 4 米 ,耳長 1.9 米 ;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 2 釐米 高,被人們稱爲微雕。

龍門石窟奇特的地方數也數不清,下面就開始遊覽。

在遊覽龍門石窟時要注意:

1. 不能用手去觸碰雕像。

2. 要講文明,不說髒話。

3. 輕聲說話不打擾他人。要在外國人面前展示中國人的文明風采。

龍門石窟導遊詞500字 篇2

尊敬的各位遊客們:

大家好!

今天,我很榮幸能陪同大家遊覽龍門石窟。

爲使各位遊客能對洛陽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蹟有初步的瞭解,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情況,途中向大家做簡單的介紹:洛陽在歷史上曾是衆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龍門石窟距市區13公里的龍門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戶,這裏兩岸香山、龍門山對立,伊水中流,遠望就象天然的門闕一樣。“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就雕刻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南北長約1公里。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開始營造,經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累計大規模開鑿約四百餘年,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餘塊,佛塔70餘座,造像近11萬尊。其窟龕、造像和題記數量之多,居中國石窟之冠,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爲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1961年確定龍門石窟爲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不知不覺,我們已經來到龍門石窟腳下,我們下車,首先沿着伊水西岸遊覽西山。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千佛窟。千佛窟只有一間屋大小,高三四米,兩旁石壁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無數個小佛像,說他是千佛庫真是名副其實。這些小佛像大的有三四釐米,小的卻只有兩釐米,可別看它們的個頭兒像個小不點兒,但都雕刻的很精細,雖然數目衆多,但是排列的卻非常整齊。

接下來,我們就來到龍門石窟最有名的地方——奉先寺。這裏共有九尊佛像,其中中間的佛像最大。這尊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它的雕工極爲精湛,大佛坐姿端正,面容慈祥,雙耳垂肩,就連衣服的褶皺,皮膚的紋理都雕刻得清晰可見。其他八尊佛像也都身材高大,形態各異。總體看來,奉先寺洞穴雄偉壯觀,氣勢磅礴,再加上週圍淡淡的薄霧,更是顯得神祕莫測,真不愧是神來之筆呀!

由於時間的關係,龍門石窟西山的講解到處結束,給大家留出一些自由時間,龍門石窟還有更多的美景:東山上的石窟、香山寺、白園大家可以再去細細遊賞!希望大家玩得開心、不虛此行。

龍門石窟導遊詞500字 篇3

龍門石窟位於中國河南省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所處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景色優美,更是許多石窟難以比擬的。 來龍門遊玩,與其說是視覺的盛宴,不如說是一次心靈的朝拜。充滿靈性的石窟靜臥在古老的河畔,沐浴在蔚藍的天空下,歷史的滄桑凝重與藝術的感官衝擊,讓人在感嘆先人的智慧創造的同時,對宗教的信仰與藝術的震撼,也油然而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洛陽市,可通過飛機、火車、公交等多種交通方式到達景區。 最爲便捷的方式是乘坐火車到洛陽站,再轉乘公交到達景區。 乘坐飛機到達洛陽北郊機場,再轉乘公交,也較爲方便。 龍門石窟景區內以電瓶車爲主要交通工具,也可乘坐遊船代步。

春季乾旱,夏熱多雨,秋季溫和,冬季寒冷。 春天雖然天氣有些乾燥,但可欣賞到爭奇鬥豔的牡丹花。每年4月15—25日,是洛陽牡丹花會和節日,遊客衆多,物價會上漲。酒店、賓館需要提前預定。 對於不湊牡丹熱鬧的遊客,龍門石窟的最佳旅遊季節無疑是秋天,秋高氣爽,登山而遊,實爲快事。

龍門石窟導遊詞500字 篇4

各位遊客大家好!今天就讓我給大家當一次導遊,我姓王,可以叫我小王導遊,下面讓我給大家說一說龍門石窟的美景吧!

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裏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現以成爲游龍門的第一景觀。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一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僅有2釐米。

大家都累了吧!到我這邊的椅子上座下歇會,我給大家講一個龍門的傳說吧!

相傳遠古時期,洛陽南面有一片煙波浩淼的湖水,周圍青山蒼翠,芳草萋萋,人們在山上放牧,在湖裏打魚,過着平靜的生活。村裏有個勤勞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聽到從地下傳出“開不開”的聲音,回到家便把這件事告訴母親。母親想了想便告訴她,如過在聽到就回答“開”誰知一聲末了,山崩地裂,龍門山立刻從中間裂開,洶涌的湖水從中傾出,奔騰咆哮地流過洛陽城,一瀉千流向東海,水流之後無數清泉從山崖石中迸出,爲芳池瀉爲飛瀑。兩山的崖壁上出現無數蜂窩似的窟窿,窟窿內影影綽綽全是石像,有的眉清。有的輪廓不清,千姿百態蔚爲奇觀,從此龍門石窟便名揚天下了。

遊客們,湖的那邊有很多景觀比如白園、白居易、武則天、萬佛洞,蓮花洞等景觀。

謝謝大家!今天游龍門石窟結束了好好休息,明天還有更精彩的旅遊,再見!

龍門石窟導遊詞500字 篇5

大家好,歡迎參加我們的旅行社,我叫張程渲,大家叫我張導好了,馬上就要到達目的地了,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終點站——龍門石窟。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它是我國石窟藝術的里程碑。那裏又分爲兩個巨大的石窟:東山石窟和西山石窟。

其中最爲壯觀的要數西山石窟……到站了,遊客們請跟好我,不要跟丟了,瞧,那就是西山石窟,非常美麗。我們先往這邊走,看,這叫作潛溪寺。它爲什麼叫這個奇怪的名字呢?因爲潛溪寺下面有源源不斷的溪水而得名。這個裏面的主佛爲菩薩,佛像旁跟着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等。咱們再往前走走……現在,我們所在的地方叫賓陽洞,又稱賓陽三洞,分別是北洞,中洞。南洞三個洞。

接下來,我們到了龍門石窟最有名的地方——奉先寺。盧舍那佛最有名,他身高一丈多,真是極品。

最後提醒大家不要破壞文物。亂扔垃圾,再見!

龍門石窟導遊詞500字 篇6

尊敬的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姓孫,大家就叫我孫導好了。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座繁華的城市就是素有“十五朝古都之稱”的洛陽,雖然洛陽的牡丹甲天下,但今天我可不是帶大家千里迢迢的來看洛陽的牡丹花,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洛陽最有名的一處名勝古蹟,大家猜猜是那裏,哈哈!這位遊客猜對了,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就是美麗的龍門石窟,下面我就給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吧!

龍門石窟於20xx年11月30日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與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爲中國四大石窟。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那裏風景優美,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像一座天然大門,簡直無與倫比,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餘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其中最大的佛像高17。14米呢!最小的卻小得可憐,僅有2釐米長,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

到龍門石窟,奉先寺是一定要去的,它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洞中的佛像個個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雖然看着有些可笑,卻極爲動人,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爲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珍品。

遊覽完奉先寺,就可以去賓陽洞,洞內有11尊大佛像。佛和菩薩面相清瘦,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有的臂挎花籃,採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很值得一覽。

參觀過了賓陽洞,就去賓陽洞南邊的萬佛洞看看,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釐米高,計有15000多尊,洞中的佛像姿態不一,神態各異,十分傳神……

哦!龍門石窟不知不覺就到了,我也不多說了,請大家下車,跟我一起去細細遊覽吧!

龍門石窟導遊詞500字 篇7

大家好,我是本次旅程的導遊:張紫菲,大家也可以叫我:小張。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參加洛陽龍門石窟一日遊的活動。

洛陽龍門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龍門石窟還是我國目前保存比較完整的大型石窟羣,據統計,現存大小窟龕兩千多個,佛塔七十餘座,造像十萬多尊,碑刻題記兩千八百多塊。龍門石窟是佛像雕刻技藝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題記也不乏藝術精品。龍門石窟造像題記遍佈許許多多的洞窟,約有兩千六百多種,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國內外學術界、書法界有很廣泛的影響。龍門二十品,十九品集中於古陽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龍洞崖壁的慈香窟裏。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里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所以請不要在這美麗的地方留下垃圾!

龍門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堪稱爲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它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爲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龍門石窟地處中原,是外來佛的教藝術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土壤之中的豐碩成果,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完整體系的集中表現。因此,龍門石窟在我國石窟藝術中有自己特殊的歷史地位。

好了,今天的;洛陽龍門石窟一日遊結束了,明天我們將要旅遊的地方更美。明天見!

龍門石窟導遊詞500字 篇8

各位遊客:

大家好!今天有幸由我來帶領大家遊覽龍門石窟,我姓鄭,大家可以叫我鄭導,希望我的服務能讓大家滿意。爲方便大家遊玩,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是與大同雲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

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裏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現“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爲游龍門的第一景觀。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1000多米,現存石窟1300多個,佛洞、佛龕2345個,佛塔50多座,佛像10萬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另有歷代造像題記和碑刻3600多品,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其中以賓陽中洞、奉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

賓陽洞有三窟,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公元386——52019年)的代表性作品。這個洞窟前後用了24年才建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三年。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

龍門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窟內造像雕刻精湛,內容題材豐富,被譽爲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 我給大家四個小時地遊覽時間,請大家愛護這具有一千五百年曆史的文化遺產,謝謝合作!祝大家旅行愉快。

龍門石窟導遊詞500字 篇9

大家好!我叫宮顥若,是一個聰明的小男孩。今天有幸當一個小小導遊,那麼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之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了。它和甘肅的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由於山林的幽靜、神祕,石窟冬暖夏涼。依山雕鑿石窟比用磚石築成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現了集建築、繪畫、雕鑿藝術之大成的石窟寺。這種石窟寺藝術,隨着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地,同我國的民族特點和傳統的各種特有的雕刻、彩繪工藝融爲一體。我們要看的龍門石窟就是我國衆多寺羣中的瑰寶之一。

龍門石窟總的幾個主要洞窟有:潛溪寺,賓陽洞,萬佛洞,蓮花洞,奉先寺,古陽洞。

我國世界文化遺產太多了,所以我們既要觀賞,又要把它們宣傳到全世界。

龍門石窟導遊詞500字 篇10

龍門石窟象一個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大博物館,爲我國的歷史、宗教、文化、藝術、醫藥等研究,提供了極爲珍貴的資料。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已來到了龍門石窟,現在請大家下車,跟我走,去參觀石窟。

這裏值得一提的是:古陽洞四壁及窟頂鐫滿佛龕造像,這些龕像多有造像題記,記錄了當時的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早像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藝術及雕刻藝術的最珍貴資料。在金石碑刻藝術中負有盛名的《龍門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結體用筆在隸、楷之間,是隸書向楷書過渡中一種比較成熟的獨特字體。《龍門二十品》可以說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所以千百年來爲書法家所稱道。

由於時間關係,龍門石窟(西山)主要洞窟的講解就到此結束。現在給各位留一點時間照相。待一會兒我們將車開過龍門橋,跨過伊河,到河對岸觀賞龍門西山蘭貌。謝謝各位!

龍門石窟導遊詞500字 篇11

大家好,我是這班車的導遊,我叫___可以叫我_,今天,我們要去龍門石窟遊玩,龍門石窟建於公元493~907年,批准時間爲20__年11月,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是與大同雲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石窟南北長大約1000多米,現存石窟1300多個,佛洞、佛龕2345個,佛塔50多座,佛像10萬多尊。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龍門石窟大家都知道,我國有四大石刻藝術寶庫。它們分別爲甘肅敦煌得莫高窟,山西大同得雲岡石窟甘肅天水得麥積山石窟,而另一個呢,就是我們今天要去參觀得龍門石窟了。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13公里處,行車約40分鐘,那裏不僅是著名得歷史名勝,而且是自然風光很迷人得地方。整個龍門石窟由兩山組成,一山爲香山,因古代得時候,山上長有一種含香味得植物而得名。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就長眠與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陽居住了18年之久,名號爲香山居士,逝世之後就葬在這座山得山腳下。另一座爲西山,也是我們今天參觀得主要景點。大多得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得。相傳兩山本爲一座山,大禹治水時,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兩半,於是就成了兩座山,兩座山遠遠望去,就好像一個天然得門闕,中間又有一條伊河自南向北流過,故稱伊闕。可謂兩山對峙,伊水中流。龍門山色,自古就被喻爲洛陽八大景之首,是洛陽地區最好得風景區。自唐代以來,皇帝被喻爲真龍天子,凡是與皇帝有關得東西統統用龍來命名。比如皇帝穿得衣服叫龍袍,皇帝住得地方叫龍庭等等。那麼,位於皇宮龍庭南面得門,就得名龍門。我們常常說一句話:“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看景點也是如此,不管多著名得景點,如果你不瞭解它,不懂得它得背景,歷史,意義,你就看不出個所以然來。甚至沒什麼好看得,僅僅只是到此一遊而已。但是如果你掌握這些情況以後,你就會覺得你所看得東西是非常有價值得,是值得一看得,所以,在看龍門前,我給大家詳細介紹一個龍門石窟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導遊詞500字 篇12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導遊,我們要去的地方是龍門石窟。很高興爲大家講解龍門石窟。

現在呢,我們已經踏上旅途,行駛在鄭少高速上,途經新密、登封和伊川就會到達咱們今天的目地地——龍門石窟了。龍門石窟呢位於洛陽市南12公里的伊河兩岸,這裏的地行爲兩山夾一水,河以東是香山,河以西則是龍門山,遠遠望去,龍門山就像一座天然的門闕,故古稱“伊闕”,隋煬帝建都洛陽後,因宮城門正對伊闕,而古代帝王又以真龍天子自居,因此,隋朝時改伊闕爲“龍門”,沿用至今。

龍門石窟是我國的重點觀賞風景區,大家來看這的龍門石窟的門上有一位佛和兩條長龍,我們進來時,大家看這些洞裏都有一個不同的姿態,小佛在兩旁,中間有大佛。從前有個傳說,古時代有一個長的像佛的小男孩,他常常聽到地下有聲音,於是他挖地,忽然地咧開了一個大洞,裏面出來一個大佛,所以就形成了龍門石窟的稱號。

龍門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溫泉增輝。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就開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間。它始於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後。當時孝文帝深感國都偏於北方不利於統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於是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同時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龍門石窟經歷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唐和北宋等朝,雕鑿斷斷續續達42019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進140多年,因而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佔30 %,唐代洞窟約佔60%,其他朝代僅佔10%左右。

大家接着看,擺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龍,這個龍是守護佛的龍,一但佛被破壞,這個龍就會震一下。提醒我們要保護好祖國是文化遺產。

好了,龍門石窟的歷史講解就先到這裏,下面是觀賞的時間,注意不要亂畫,影響美觀。

龍門石窟導遊詞500字 篇13

尊敬的各位遊客們:

大家好!

今天,我很榮幸能陪同大家遊覽龍門石窟。

爲使各位遊客能對洛陽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蹟有初步的瞭解,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情況,途中向大家做簡單的介紹:洛陽在歷史上曾是衆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龍門石窟距市區13公里的龍門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戶,這裏兩岸香山、龍門山對立,伊水中流,遠望就象天然的門闕一樣。“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就雕刻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南北長約1公里。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開始營造,經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累計大規模開鑿約四百餘年,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餘塊,佛塔70餘座,造像近11萬尊。其窟龕、造像和題記數量之多,居中國石窟之冠,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爲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1961年確定龍門石窟爲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不知不覺,我們已經來到龍門石窟腳下,我們下車,首先沿着伊水西岸遊覽西山。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千佛窟。千佛窟只有一間屋大小,高三四米,兩旁石壁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無數個小佛像,說他是千佛庫真是名副其實。這些小佛像大的有三四釐米,小的卻只有兩釐米,可別看它們的個頭兒像個小不點兒,但都雕刻的很精細,雖然數目衆多,但是排列的卻非常整齊。

接下來,我們就來到龍門石窟最有名的地方——奉先寺。這裏共有九尊佛像,其中中間的佛像最大。這尊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它的雕工極爲精湛,大佛坐姿端正,面容慈祥,雙耳垂肩,就連衣服的褶皺,皮膚的紋理都雕刻得清晰可見。其他八尊佛像也都身材高大,形態各異。總體看來,奉先寺洞穴雄偉壯觀,氣勢磅礴,再加上週圍淡淡的薄霧,更是顯得神祕莫測,真不愧是神來之筆呀!

由於時間的關係,龍門石窟西山的講解到處結束,給大家留出一些自由時間,龍門石窟還有更多的美景:東山上的石窟、香山寺、白園大家可以再去細細遊賞!希望大家玩得開心、不虛此行。

五年級:孫子玄

龍門石窟導遊詞500字 篇14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導遊,我們要去的地方是龍門石窟。很高興爲大家講解龍門石窟。

現在呢,我們已經踏上旅途,行駛在鄭少高速上,途經新密、登封和伊川就會到達咱們今天的目地地——龍門石窟了。龍門石窟呢位於洛陽市南12公里的伊河兩岸,這裏的地行爲兩山夾一水,河以東是香山,河以西則是龍門山,遠遠望去,龍門山就像一座天然的門闕,故古稱“伊闕”,隋煬帝建都洛陽後,因宮城門正對伊闕,而古代帝王又以真龍天子自居,因此,隋朝時改伊闕爲“龍門”,沿用至今。

龍門石窟是我國的重點觀賞風景區,大家來看這的龍門石窟的門上有一位佛和兩條長龍,我們進來時,大家看這些洞裏都有一個不同的姿態,小佛在兩旁,中間有大佛。從前有個傳說,古時代有一個長的像佛的小男孩,他常常聽到地下有聲音,於是他挖地,忽然地咧開了一個大洞,裏面出來一個大佛,所以就形成了龍門石窟的稱號。

龍門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溫泉增輝。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就開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間。它始於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後。當時孝文帝深感國都偏於北方不利於統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於是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同時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龍門石窟經歷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唐和北宋等朝,雕鑿斷斷續續達420xx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進140多年,因而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佔30 %,唐代洞窟約佔60%,其他朝代僅佔10%左右。

大家接着看,擺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龍,這個龍是守護佛的龍,一但佛被破壞,這個龍就會震一下。提醒我們要保護好祖國是文化遺產。

好了,龍門石窟的歷史講解就先到這裏,下面是觀賞的時間,注意不要亂畫,影響美觀。

龍門石窟導遊詞500字 篇15

各位遊客:大家好!導遊詞歡迎大家來到洛陽,我是這次洛陽之行的蔡導遊,今天我將帶大家一起去遊覽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出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共同組成著名的三大石窟。

龍門石窟地處伊河兩岸,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距今1500多年。伊河兩岸的山都是石灰岩,石質堅硬,結構緊密,不宜風化和大面積脫裂,適合藝術造像,利於保存。石窟的大大小小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排列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1公里。

各位朋友,我們今天在這裏大約參觀2小時,龍門石窟現存窟龕2100多個,大小造像10萬餘尊,佛塔40餘座,造像題記碑文約2870多塊,最大的盧舍大佛高17。14米,有六層樓高。最小的佛像僅2釐米,和指甲一樣大。一個個佛像造型精美,線條流暢,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千姿百態,無一雷同。有的坐在蓮花寶座上,有的面帶微笑導遊詞,有的怒目圓睜導遊詞、腳踏夜叉。

遊客朋友們,我先介紹到這裏,大家自由活動,多拍幾張照片留作紀念,但請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照顧好老人和小孩,11點30分我們在這裏集合,祝大家玩的愉快!

龍門石窟導遊詞500字 篇16

各位遊客大家好!今天就讓我給大家當一次導遊,我姓王,可以叫我小王導遊,下面讓我給大家說一說龍門石窟的美景吧!

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裏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現以成爲游龍門的第一景觀。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一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僅有2釐米。

大家都累了吧!到我這邊的椅子上座下歇會,我給大家講一個龍門的傳說吧!

相傳遠古時期,洛陽南面有一片煙波浩淼的湖水,周圍青山蒼翠,芳草萋萋,人們在山上放牧,在湖裏打魚,過着平靜的生活。村裏有個勤勞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聽到從地下傳出“開不開”的聲音,回到家便把這件事告訴母親。母親想了想便告訴她,如過在聽到就回答“開”誰知一聲末了,山崩地裂,龍門山立刻從中間裂開,洶涌的湖水從中傾出,奔騰咆哮地流過洛陽城,一瀉千流向東海,水流之後無數清泉從山崖石中迸出,爲芳池瀉爲飛瀑。兩山的崖壁上出現無數蜂窩似的窟窿,窟窿內影影綽綽全是石像,有的眉清。有的輪廓不清,千姿百態蔚爲奇觀,從此龍門石窟便名揚天下了。

遊客們,湖的那邊有很多景觀比如白園、白居易、武則天、萬佛洞,蓮花洞等景觀。

謝謝大家!今天游龍門石窟結束了好好休息,明天還有更精彩的旅遊,再見!

龍門石窟導遊詞500字 篇17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親愛的小朋友,大家好!

歡迎大家光臨龍門石窟,很高興能爲大家服務,我是青春旅行社的導遊,姓王,大家叫我小王就行了。

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之一,是國務院公佈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非常高興能陪同各位欣賞它精美絕倫的雕刻藝術,共度這段美好時光。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13公里處的伊水河畔。這裏兩山對峙,伊水中流,壯若門闕,因而古稱“伊闕”。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譽爲洛陽八大景之首,是洛陽最好的風景區,20xx年11月30日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大家請往前走,現在就來到了賓陽三洞。賓陽三洞分三個洞:賓陽中洞、賓陽北洞和賓陽南洞。我們先看賓陽中洞:賓陽中洞原爲北魏雕鑿,由於宮廷發生內亂而止。故半途而廢,該洞是北魏至淌初的過渡洞。該洞高9米、寬8米多、進深9米。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彌陀佛,高8米多,臉型稍長、嘴脣厚大、頸有橫紋、胸部隆起。木尊兩側侍立二弟子,其中左側的迪葉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滿臉皺紋、目不斜視、嚴謹持重、深諳世故。左右弟子外側侍立的菩薩,披巾、瓔珞厚重,造型古樸、典雅,具有北魏的風格。在動內的四壁上佈滿大小50餘個佛龕,其中有隋大業和唐貞觀年的佛龕多個。

再往北走,就來到了賓陽北洞,此洞完工於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爲阿彌陀佛,高進10米,結痂跌坐,雙手平分指天、地。稱作“施無畏印”即天地之間惟我獨尊。就是佛祖釋迦牟尼出生後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說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左右兩側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剛強有力。

再往南走,就來到了賓陽南洞。賓陽南洞體現的藝術風格,上承北魏時期的剛健雄偉,下啓盛唐時期生動活潑。

各位遊客,我們今天的遊覽就要結束了。非常高興能與大家度過這美好的時光。對我今天的導遊有什麼不滿意,請大家提出寶貴意見。祝你們玩得愉快,再見!

龍門石窟導遊詞500字 篇18

遊客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很高興成爲大家的導遊,我叫董思遠。

在我們已經來到了龍門石窟,下面我給大家邊參觀邊講解二個主要的石窟。

大家向前看,就是蓮花洞,蓮花洞是繼賓陽中洞之後開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頂雕有大型飛天環繞的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爲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上頂多以蓮花爲飾,像這樣的大型蓮花,雕刻得如此精美,在龍門石窟中並不多。此洞高達6。10米,深6。15米,主尊釋迦高6米。

現在我們已經走完蓮花洞,大家再登上幾十個臺階就到了奉先寺,奉先寺東西深約40米,南北寬約36米,廬舍那佛左側的《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薩高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時間,約始建於武則天被立爲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後,完工於上元二年,費時約20xx年左右。(記住參觀時別亂丟垃圾哦!)

各位遊客,感謝你們今天配合我的工作,現在龍門石窟之旅已經結束了,希望大家參觀的高興。

龍門石窟導遊詞500字 篇19

大家好!

今天,我很榮幸能陪同大家遊覽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是與大同雲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20xx年11月洛陽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龍門石窟從北魏孝文帝(公元494年)開始開鑿,歷經六、七個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了400餘年才完成的。石窟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造像10萬餘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很高的藝術造詣。它堪稱爲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現在從我們眼前流過的是奔騰的伊水。橋上有陳毅同志親筆所題的剛勁有力的“龍門”兩字,它標誌着龍門已回到了勤勞勇敢的人民手中。

沿壁而走,我們現在已經進了千佛洞。洞有一間屋大小,高三四米。不論四壁還是洞頂,滿是高約二十釐米的小佛像。佛像上下頭腳相連,左右並肩而坐,相貌相同,神態安詳。擡頭望洞頂,那一個個佛像如夏日羣星,令人眼花繚亂。

千佛洞已參觀完,我們現在走出洞。大家看,那穿着各色服裝的遊人洞順水勢修築的石梯上下穿行,遠遠望去,猶如一條伏在山間小道上磷光斑斕的巨龍在蜿蜒蠕動。“巨龍”給這純然一色的千年古地增添了無限的生機。

由於時間的關係,龍門石窟西山的講解到處結束,給大家留出一些自由時間,龍門石窟還有更多的美景:東山上的石窟、香山寺、白園大家可以再去細細遊賞!希望大家玩得開心、不虛此行。

龍門石窟導遊詞500字 篇20

你們好,我是紅領巾旅行社的劉世元,大家可以叫我小劉。現在,登上大巴,我們要去龍門石窟。離龍門石窟還很遠,所以我先介紹 上龍門石窟。龍門石窟20xx年11月30日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xx年被國家旅局評爲了4A級旅遊區。它創於北魏(約公元3年)。歷經東魏、西魏、北齊等朝代,開鑿時間達400餘年。據不完全統計,現有佛龕2300多個

——真巧呀!我說完就下車了!

這龍門石窟與甘肅敦煌石窟、山西雲岡石窟共稱“三大石窟”。石窟始於北魏孝文帝公元471——477年,歷經400餘年才建成,至今已有1520xx年的歷史。其中以賓陽中洞、豐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請細細欣賞。龍門也有一個小故事。我講給你們聽:“相傳遠古時期,洛陽有個村,村裏有個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聽到從地下傳出‘開不開’的聲音,回到家便把這件事告訴母親,母親想了想後告訴他,如果再聽到問話就說:‘開’。誰知一聲未了,山崩地裂後,龍門山傾刻從中間裂開,洶涌的湖水從裂口傾出;水流之後,兩山崖壁上則出現了無數蜂窩似的窟窿,窟窿內人影綽綽全是石像。”

好了,現在是自由活動時間,可以拍照,但要注意,首先不能亂寫亂畫,其次如有迷失要及時給我電話聯繫;我們五點半再在此集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