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紅樓導遊詞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2.19W

湖北紅樓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被國務院列爲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下面是本站帶來的湖北紅樓的導遊詞,僅供參考。

湖北紅樓導遊詞大綱

湖北紅樓導遊詞一: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美麗的江城——武漢遊覽觀光,我們今天將要去遊覽的是著名的辛亥革命首義舊址——紅樓。

趁現在還沒到達紅樓,請允許我先向大家簡要地介紹一下紅樓的概況。

作爲“九省通衢”、“南北樞紐”的華中重鎮,武漢在軍事上具有扼險控要的重要地位,推翻二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也是從武漢開始改變中國歷史的行程,武漢因此被稱爲辛亥革命的首義之地。

。辛亥革命成就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武昌作爲辛亥革命的首義之地而千古留芳。

在武昌的首義路南端,閱馬場北端的綠蔭叢中,掩映着一組紅色樓房,因爲它紅牆紅瓦,武漢人親切的稱它爲紅樓,這就是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即湖北軍政府)舊址。整個院落佔地1.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紅樓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其前身是清政府爲了玩弄“立憲”騙局而設立的湖北省諮議局。1920xx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次日,革命黨人和起義士兵雲集湖北省諮議局,宣佈成立以黎元洪爲都督的湖北軍政府,發佈

了第一號佈告,宣佈廢除清宣統年號,號召各省響應武昌起義,建立中華民國,從而開啓了劃時代的“民國之門”。

紅樓前建有碧樟廣場和花壇噴泉,廣場中央聳立着1931年鑄造的孫中山銅像,先生身着長袍馬褂,左手執杖,右手持帽,面南而立。凝視遠方。南端有黎元洪拜黃興爲將的“拜將臺”紀念碑,碑作方型,四面中突,頂呈錐體,銳利向上,有一種“刺破青天鍔未殘”的氣慨。紅樓紀念館的牆上懸掛着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親筆題寫的“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匾額。紅樓的主樓爲紅色磚木結構二層樓房,面闊73米,進深42米。建造型式仿照西方國家的行政大廈,風格典雅莊重:花崗石砌臺基,紅磚砌牆,廊前列柱起券,檐下飾飛頭,檐上壓以女兒牆。外牆磚砌,間飾附加假柱、柱頭和垂花、垂禾、束蓮等圖案。紅瓦覆頂,屋頂正中矗立“圭”字形望樓(原爲穹窿頂式,於1920xx年12月1日被清軍炮彈擊毀)。主樓平面呈“山”字形,門前有突出的門廊和回車道,前方及兩翼爲門廳和辦公室,後方正中爲會堂。

紀念館內復原了軍政府大門、軍政府會堂、黎元洪起居室和會客室、孫中山駐鄂會客室、黃興召開軍事會議的會議室和宋教仁起草《中會民國鄂州臨時約法草案》的軍政府祕書處等一系列場館,再現了當年神祕而又莊嚴的的歷史場景,而凝聚其中的那種緊張而又熱烈的戰鬥氣氛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來訪者。大量詳實的史料,生動地反映了武昌首義和辛亥革命,不僅可以增加參觀者對民國史的認識,更增進對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一本《孫大總統倫敦蒙難記》雖然寫得有聲有色,但卻淡化了中山先生職業革命家的形象。中山先生爲推翻封建帝制,遠涉重洋宣傳革命,潛心着意地營造組織建設,還直接領導了欽廉二州和黃花崗的反清起義,確爲我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武昌首義成功,自然首推孫文。武漢人對黃興評價甚高,至今尚有黃興路、拜將臺,在黃鶴樓劇場的山腰上還有黃興的紀念銅像,江城人民沒有忘記他在羣龍無首而墨雲壓城城欲摧的危急關頭趕赴武漢,沒有忘記他在陽夏保衛戰中“受命於危難之時”、嘔心瀝血於共和大業,沒有忘記他在辛亥革命中追隨中山先生的屢建奇功和創建成民國的不辭辛勞。

1920xx年9月25日,辛亥革命“榮縣獨立”,成立軍政府,行使軍、政、財、文大權。軍政府設在縣署衙內。今舊址(即人民政府辦公大樓後面),由舊縣署的三堂、後堂及兩邊的廂房組成三合院。系木結構,穿鬥樑架,單檐懸山式屋頂。兩堂合在一起,前有廊,廊寬1.6米。總佔地700平方米。今爲辛亥革命榮縣獨立歷史[b]陳列[/b]室,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陳列館正廳檐上有胡耀邦題寫“辛亥革命首義榮縣軍政府舊址”的匾額;廳內正面,掛有吳玉章、龍鳴劍、王天傑、蒲洵的肖像;文物有木板“水電報”(複製品)、馬刀、鐵矛和歷史文告、照片等。院內植有花草、樹木,環境幽靜。

好了,說着說着我們就到了,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下車參觀!

大家請看,我們面前的這幢建築就是鄂軍都督府的舊址,也是紀念館的主體建築。它最初是清政府設立的湖北諮議局,建築風格是模仿西方議會大廈的。樓前是同心廣場,寓意是“兩岸一新,和平統一”;樓後是議員公所;還有東、西配樓,其中東配樓專管陳列辛亥文物300餘件,許多都是世界罕見的珍品。

我們今天主要參觀的是紀念館的兩個基本陳列:一個是以紅樓爲載體佈置的《鄂軍都督府舊址復原陳列》;另一個則是佈置於西配樓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記陳列》。

好,現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進紅樓參觀《舊址復原陳列》吧!

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就是鄂軍都督府的會議廳了,它原來是諮議局的議事堂。在主席臺正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一面旗幟,它叫做十八星旗,是武昌起義的軍旗,民國成立後,十八星旗被搬定位民國陸軍軍旗。旗上十八顆黃星代表的是山海關內十八個省份的炎黃子孫,紅底是鮮血,黑色是鐵、是武器,主題和象徵意義是十八個省份的炎黃子孫團結起來,用“鐵血精神”即武力來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在十八星旗左邊的這份文告是黎元洪被推爲都督後發佈的第一份文告,它的發佈對於穩定人心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臺口右邊有一張圖片,反映的是1920xx年4月孫中山先生訪鄂期間受到各界歡迎的情景。1920xx年4月孫中山在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務後,就首先來到湖北訪問。4月10日這一點,孫中山先生在這裏發表了演講

這裏是外交部,革命黨人胡瑛曾任部長,它是1920xx年10月25日後鄂軍都督府所設置的九部(軍令、參謀、軍務、內務、外交、交通、理財、司法、編制)之一。它是鄂軍都督府代行中央政府職權的重要標誌。軍政府成立之初,曾給漢口的五國領事館發佈過外交照會,呼籲承認中華民國。但五國卻遲遲不給答覆。直到10月17日,民軍和清軍在漢口劉家廟展開激戰,民軍大獲全勝之後,五國這纔看到革命黨人的力量強大,於是就發佈了一紙佈告,承認民軍與清軍是對等的實體,他們保持中立。這份佈告實際上是承認了民軍的地位,對清王朝是一個打擊。當然,這紙佈告到後來也只是一紙空文,因爲五國後來在暗中幫助袁世凱獲得了總統的寶座,由此可以看出,這些資本主義國家是十分不願意看到中國走獨立的資本主義道路的。

好,接下來,我們一起去西配樓參觀一下“武昌起義史蹟陳列”, 它分爲七個部分、九個廳。

從清朝末年的武漢、武昌起義的孕育、到武昌起義的爆發、鄂軍都督府的建立,再到民國的肇建,和現在武漢首義的紀念。全景展現了武昌起義的歷史和影響。

鴉片戰爭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武漢也未能倖免。自1961年英國在漢口建立租界後,德、法、俄、日等國也相繼而來。他們以租界爲據點,對湖北進行政治、軍事、文化上的侵略與滲透;與此同時,封建統治的危機也日益加深。面對內憂外患,統治階級內部也不乏一些有識之士,湖廣總督張之洞就是其中之一。爲了挽狂瀾於既倒,他在湖北開始推行聳動中外聽聞的“湖北新政”,主體思想就是“中體西用”,就是用中國傳統的封建道德思想爲根本,以西方先進的科技手段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

甲午戰敗後,張之洞深受刺激,爲了加強軍力,他開始在湖北編制“新軍”,新軍除了武器裝備、服裝有特點以外,張之洞還大力提倡讀書人當兵,投筆從戎在當時竟成爲一種時尚,這就爲革命黨人在新軍中宣傳鼓動新軍起義埋下了伏筆。張之洞在湖北的“新政”,客觀上爲中國的變局準備着條件,而革命黨人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挫折之後走上了更加務實的道路,很多革命黨人都投身於起義,在武昌起義前夕湖北新軍1.5萬人中有1/3是革命黨人。

武昌起義成功後,革命黨人隨即成立鄂軍都督府,推舉原清軍第21混成協統領黎元洪爲都督,併發布公告,宣告了中華民國的成立。清政府聞訊後大爲震驚,急派陸軍大臣蔭昌、水師提督薩鎮冰統領水路大軍分途並進,直抵武漢;並重新起用袁世凱,委以重任,全權指揮水陸各軍進攻武漢。軍政府成立以後立即擴軍備戰,武漢市民踊躍投軍,不足3天,即募集到了3萬人,未經訓練便赴戰場與清軍展開殊死搏殺。由於民軍依託漢口街巷處處阻擊,清軍統領馮國璋竟悍然下令焚燒漢口,使繁華的街市變成一片焦土。

革命黨人黃興聽到起義消息後,一路喬裝打扮,乘船到武漢,部署對清軍的反擊戰。其後由黎元洪委任黃興爲戰略總司令一職,負責陽夏保衛戰。這座由泥人張製作的黃興蠟像反映的正是當年都督拜將的情形。這場戰役雖然以民軍退駐武昌而告終,但民軍以萬餘人之身軀血戰堅守14天,爲其他各省的獨立減少了障礙,贏得了時間,可謂是“敗中寓勝”了。

武昌起義得到了全國大多數省份的相應,最先相應的是湖南和陝西,隨後江西、山西、雲南等各省也相繼光復。1920xx年,孫中山自海外歸來,1920xx年元旦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20xx年2月12日,清帝下詔退位,統治中國20xx餘年的封建帝制從此告終。

作爲“首義之區”的武漢,今天還能找到那場革命帶來的印記;首義遺蹤處處,紀念設施種種。孫宗山的孫子孫志強先生在紅樓參觀時提筆寫下了“民國之門”四字,由此可見鄂軍都督府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了。

好了,說到這裏,我們今天紅樓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今天對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同時,如果我在工作中有什麼不足之處,還請大家多多包涵並提出寶貴的意見。現在是自由活動時間,40分鐘後我們在紅樓外集合。下午我們將繼續我們的愉快旅程!

湖北紅樓導遊詞二: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參觀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紅樓。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閱馬場,因爲它紅牆紅瓦,故武漢人稱之爲“紅樓”。1920xx年10月10日,孫中山先生領導下的湖北地區的革命黨人,成功地發動了武昌起義。宣傳廢除清朝宣統年號,建立中華民國,結束了在中國延續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爲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紅樓因此被譽爲“民國之門”,由於紅樓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被國務院列爲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樓前的廣場中央聳立着孫中山銅像,南端有黎元洪拜黃興爲將的“拜將臺”紀念碑。紅樓紀念館的牆上懸掛着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親筆題寫的“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匾額。紅樓的主樓平面呈“山”字形,爲紅色磚木結構二層樓房,典雅莊重。

我們面前的這幢建築就是鄂軍都督府的舊址,也是紀念館的主體建築。它最初是清政府設立的湖北諮議局,建築風格是模仿西方議會大廈的。樓前是同心廣場,寓意是“兩岸一新,和平統一”;樓後是議員公所;還有東、西配樓,其中東配樓專管陳列辛亥文物300餘件,許多都是世界罕見的珍品。

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就是鄂軍都督府的會議廳,它原來是諮議局的議事堂。主席臺上佈置有一面旗幟,即十八星軍旗,是武昌起義的軍旗,十八星象徵着山海關內漢族居住的十八個省份。主題和象徵意義是十八個省份的炎黃子孫團結起來,用“鐵血精神”即武力來推翻清王朝的統治。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陳列分爲七個部分、九個展廳,全景式地展現了武昌起義的歷史和影響。

這是序廳,正面弧線是一組武昌起義的領導人物,副線上是一組十八星旗,民國成立後,十八星旗被頒定爲民國陸軍軍旗。

這是第二廳,清朝末年的湖北武漢。鴉片戰爭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武漢也未能倖免。自1961年英國在漢口建立租界後,其它各國也相繼而來。他們以租界爲據點,對湖北進行侵略,與此同時,封建統治的危機也日益加深。面對清政府的內憂外患,湖廣總督張之洞開始在湖北推行聳動中外聽聞的“湖北新政”,主體思想就是“中體西用”,以西方先進的科技手段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

甲午戰爭失敗後,張之洞深受刺激,爲了加強軍力,他開始在湖北編制“新軍”,大力提倡讀書人當兵,投筆從戎在當時竟成爲一種時尚。張之洞在湖北的“新政”,客觀上爲中國的變局準備着條件,很多革命黨人都投身於起義。

武昌起義成功後,革命黨人隨即成立鄂軍都督府,推舉原清軍統領黎元洪爲都督,併發布公告,宣告了中華民國的成立。清政府聞訊後大爲震驚,急派陸軍和水師統領水路大軍分途並進,直抵武漢,並重新起用袁世凱,委以重任,全權指揮水陸各軍進攻武漢。軍政府成立後立即擴軍備戰,武漢市民踊躍投軍,未經訓練便赴戰場與清軍展開殊死搏殺。最終清軍統領下令焚燒漢口,使繁華的街市變成一片焦土。

革命黨人黃興聽到起義消息後,一路喬裝打扮,乘船到武漢,部署對清軍的反擊戰。其後由黎元洪委任黃興爲戰略總司令一職,負責陽夏保衛戰。這座由泥人張製作的黃興蠟像反映的正是當年都督拜將的情形。

武昌起義得到了全國大多數省份的相應, 1920xx年,孫中山自海外歸來,1920xx年元旦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20xx年,清帝下詔退位,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從此告終。作爲“首義之區”的武漢,今天還能找到那場革命帶來的印記。

湖北紅樓導遊詞三: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美麗的江城——武漢遊覽觀光,我們今天將要去遊覽的是著名的辛亥革命首義舊址——紅樓。

趁現在還沒到達紅樓,請允許我先向大家簡要地介紹一下紅樓的概況。

作爲“九省通衢”、“南北樞紐”的華中重鎮,武漢在軍事上具有扼險控要的重要地位,推翻二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也是從武漢開始改變中國歷史的行程,武漢因此被稱爲辛亥革命的首義之地。

近一個世紀前的1920xx年是中國舊曆的辛亥年,一年伊始,反清起義便接連不斷。繼4月間的廣州黃花崗起義後,5月四川發起了保路運動,以孫中山、黃興爲領袖的同盟會在武漢祕密建立了中部總會,武昌的文學社和共進會便積極準備相機發動武裝起義。10月9日,負責軍事組織的孫武在俄租界配製炸藥不慎引爆,領導機關遭到破壞,名冊、印信被抄,起義總指揮蔣翊武出走。十日晨,革命黨人劉復基、彭楚藩、楊宏勝被捕遇難。在此危急關頭,新軍中革命黨人主動聯絡,決定按原計劃立即起義。晚上8點多鐘,新軍工程營、輜重營首先發難,首先是工程第八營的幾個士兵拒交子彈,打死了前來鎮壓的反動軍官,打響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工程營奪佔了楚望臺軍械庫,推左隊隊官(相當於連長)吳兆麟爲臨時總指揮,各營革命黨人紛紛響應。當晚,起義軍兵分三路向總督署及第 8鎮司令部發起進攻,炮擊總督署,湖廣總督瑞徵、第 8鎮統制張彪倉皇出逃。11日天亮後起義者便佔領了武昌全城,革命黨人的“十八星旗”高高飄揚在黃鶴樓上。武昌起義的第二天,漢口、漢陽的新軍也起義佔領了兩鎮,同日,武昌成立了軍政府。當時孫中山還忙於在海外籌款,黃興也未趕到,由於變起倉促,羣龍無首,起義士兵們硬把一個毫無革命思想的協統(旅長)黎元洪搜出來——民間稱作“牀底下拖出個黎元洪”——用手槍逼着他當了都督。以武昌起義爲標誌的辛亥革命,在中國結束了持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雖然後來又在各地冒出了無數個割據稱霸的“土皇帝”,但在摧枯拉朽的革命洪流面前無異螳臂擋車,中國歷史就此進入了一個新紀元。張勳復辟、袁世凱稱帝都只有十幾天或幾十天的壽數。辛亥革命成就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武昌作爲辛亥革命的首義之地而千古留芳。

在武昌的首義路南端,閱馬場北端的綠蔭叢中,掩映着一組紅色樓房,因爲它紅牆紅瓦,武漢人親切的稱它爲紅樓,這就是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即湖北軍政府)舊址。整個院落佔地1.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紅樓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其前身是清政府爲了玩弄“立憲”騙局而設立的湖北省諮議局。1920xx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次日,革命黨人和起義士兵雲集湖北省諮議局,宣佈成立以黎元洪爲都督的湖北軍政府,發佈了第一號佈告,宣佈廢除清宣統年號,號召各省響應武昌起義,建立中華民國,從而開啓了劃時代的“民國之門”。

紅樓前建有碧樟廣場和花壇噴泉,廣場中央聳立着1931年鑄造的孫中山銅像,先生身着長袍馬褂,左手執杖,右手持帽,面南而立。凝視遠方。南端有黎元洪拜黃興爲將的“拜將臺”紀念碑,碑作方型,四面中突,頂呈錐體,銳利向上,有一種“刺破青天鍔未殘”的氣慨。紅樓紀念館的牆上懸掛着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親筆題寫的“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匾額。紅樓的主樓爲紅色磚木結構二層樓房,面闊73米,進深42米。建造型式仿照西方國家的行政大廈,風格典雅莊重:花崗石砌臺基,紅磚砌牆,廊前列柱起券,檐下飾飛頭,檐上壓以女兒牆。外牆磚砌,間飾附加假柱、柱頭和垂花、垂禾、束蓮等圖案。紅瓦覆頂,屋頂正中矗立“圭”字形望樓(原爲穹窿頂式,於1920xx年12月1日被清軍炮彈擊毀)。主樓平面呈“山”字形,門前有突出的門廊和回車道,前方及兩翼爲門廳和辦公室,後方正中爲會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