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名園導遊詞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7W

蘇州古典園林是中國文化歷史長卷中絢麗多彩而充滿生機的一筆,它所記載和傳承着那個時期文人墨客、富賈官僚所追求的理想家園和精神之所,具有濃厚的江南風土人情。下面是本站爲大家帶來的蘇州名園導遊詞,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蘇州名園導遊詞3篇
蘇州名園導遊詞範文1:可園

江蘇省蘇州市可園風景區位於人民路48號(園門朝南,與滄浪亭隔水相望),1963年被列爲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可園基址五代時屬吳越中吳軍節度使孫承右別墅,北宋時系滄浪亭的一部分,南宋時爲“韓園”宅邸,元、明時其地入大雲庵。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在此築園,名爲近山林。再取“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意,又名“樂園”。沈德潛曾讀書於此。有人誤以爲是行樂之樂,說是“行樂不可訓也”,於是易名“可園”。園曾爲大憲行臺宴集之地。道光七年(1820xx年),江蘇巡撫樑章鉅重加修葺,劃歸正誼書院。當時可園佔地20餘畝,有挹清堂、坐春艫、濯纓處諸勝。

咸豐、同治年間,可園受到兵火破壞。光緒十四年(1888年),江蘇布政使黃彭年重修,成立“學古堂”,建“博約樓”,藏書八萬卷。臨池築一小亭,取名“浩亭”。園內廣種梅花,雜植桃、李、杏等佳果。三十一年,巡撫陸春江停辦學古堂,改設遊學預備科。三十三年,又改存古學堂。辛亥革命時期,張默君女士在此創辦《大漢報》。1920xx年,設江蘇省立蘇州圖書館(初名第二圖書館)於此。園中增植梅樹逾百。“鐵骨紅”古梅有“江南第一枝”之譽。

可園現存面積5000平方米,水池居中,建築疏朗,檻曲廊回,水木明瑟,庭宇清曠。數十年來曾幾度維修。

蘇州名園導遊詞範文2:滄浪亭

江蘇省蘇州市滄浪亭風景區位於蘇州市城南三元坊內,是蘇州最古老的一所名園,爲宋代詩人蘇子美所築。滄浪亭造園藝術不同尋常,未進園門,已是綠水迴環,垂柳迎風。憑欄依岸,臨水山石嶙峋,復廊蜿蜒如帶,廊中的漏窗把園林內外山山水水融爲一體。園內以山爲主,山上古木參天,著名的滄浪亭即隱藏在山頂上。南面的明道堂是園內最大的建築物,牆上懸有三塊宋碑石刻拓片,分別是天文圖,宋輿圖和宋平江圖(蘇州城市圖);五百名賢祠中嵌有與蘇州歷史有關的五百多個人物平雕石像。園中西南有假山石洞,名印心石屋;山上有小樓名看山樓,登樓可覽遠近蘇州風光。

滄浪亭以清幽古樸見長,融園內外景爲一體,園外水面寬廣,自西向東,環繞園周之一半後向南流去。水流澄澈,魚戲蓮葉之間,夏日蓮花盛開,一水皆香。水上有曲橋斜渡,橋頭有“滄浪勝蹟”坊聳立,坊兩側沿池北岸,種植碧桃垂柳,樹蔭下石凳成排,可供遊人休息觀景。滄浪亭的面積約16畝,佈局以假山爲中心,簡潔幽靜,落落大方。滄浪亭在假山東首最高處,亭爲方形,石刻四枋上有仙童、鳥獸及花樹圖案,建築古樸,亭的結構形式與整個園林氣氛非常協調。 在假山與池水之間,隔着一條向內凹曲的復廊。廊壁置花窗多扇,透過漏窗花格,既溝通了內山外水,也使水池、長廊、假山自然地融合爲一體。 滄浪亭花窗樣式頗多,據說全園有108式,分佈在園內各條走廊上。圖案花紋,變化多端,構作精巧,是蘇州園林花窗的典型。園中有景點明道堂、見山樓、清香館。

蘇州名園導遊詞範文3:耦園

耦園位於蘇州市內倉街小新巷,原爲清初陸錦涉園。清初,保寧知府陸錦致仕歸裏後於此始構涉園,一名小鬱林。後一度由書法家郭鳳樑賃居。繼爲崇明祝氏別墅。同治十三年左右,歸按察使湖州沈秉成,聘畫家顧沄主持,重修擴建如今。因一宅而有兩園,遂稱耦園,並寓夫婦偕隱雙棲之意。1941年爲常州實業家劉國鈞所得。全園佈局,頗爲得法。黃石假山作爲全園主題,堆疊自然,位置恰當,陡峭峻拔,氣象雄渾,爲蘇州園林黃石假山中較爲成功的一座。實爲值得遊賞流連的去處。此園因在住宅東西兩側各有一園,故名耦園。古時兩人耕種爲“耦”,“耦”、“偶”相通,寓有夫婦歸田隱居之意。

全園主景黃石假山,築於城曲草堂樓廳之前,石塊大小相間,手法逼真自然。假山東半部較大,自廳前石徑可通山上東側的平臺及西側的石室;平臺之東,山勢增高,轉爲絕壁,直削而下,臨於水池,絕壁東南設磴道,依勢下至池邊,此處氣勢爲全山最精彩處,假山西半部較小,自東而西逐級降低,坡度漸緩,止於小廳右壁。東西兩半部之間有穀道,兩側削壁如懸崖。而絕壁東臨水池,假山體量與池面寬度配合適當,空間相稱。山上不建亭閣,而於山頂山後鋪土之處,散置十餘種花木,隨風搖曳,平添了山林趣味。而池水隨假山向南伸展,曲橋架於水上,池南端有閣跨水而築,稱“山水閣”,隔山與城曲草堂相對,形成以山爲主體的優美景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