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廟導遊詞(精選1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W

祖廟導遊詞 篇1

佛山祖廟建築羣位於祖廟路二十一號佛山市博物館內,由祖廟、孔廟、碑廊、陳列館和園林組成,佔地18600平方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東省文明旅遊區示範點、佛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祖廟導遊詞(精選10篇)

祖廟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歷經20多次重建和擴建,現存以萬福臺、靈應牌坊、錦香池、鐘鼓樓、三門、前殿、正殿、慶真樓等明清建築爲主,具有典型的嶺南建築風格

萬福臺建於清初順治十五年(1685年)。建築以歇山頂、不用斗拱、面寬三開間、進深二開間。分前後臺,前臺三門敞開,是專供演戲用的戲臺。

靈應牌樓是明景泰二年(1451年)將祖廟“敕封”爲靈應祠時所建。牌樓設計嚴格,結構精密。爲三樓三層式,第一層爲歇山頂,第二、三層爲廡殿頂,檐、柱間大量使用斗拱,飛檐疊翠、層出不窮。

三門爲景泰初年所建,是整座祖廟的門面。面寬九開間共31.7米,頂部裝飾一條1米多高,30多米長手工藝陶塑人物瓦脊。檐下有通欄貼金木雕花衽。整個建築考究,給人以壯麗、威嚴之感。

前殿建於明宣德四年(1420xx年),爲歇山頂式建築,正脊亦有清光緒年製作的雙面陶塑人物瓦脊一條。檐下爲如意斗拱,層層相疊,雄偉壯觀。

正殿建於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式樣爲歇山頂,正脊有清光緒年間添加的陶塑人物瓦脊、垂直及線脊神仙走獸。殿週三面圍牆,南面敞開,中間爲天井。殿內置有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製作的北帝造像和石雕神案,以及清代的大型貼金夾(糹寧)神像等,使大殿更顯威嚴肅穆。

慶真樓建於清嘉慶年(1796年)。樓高三層,面寬進深各三間,鍋爲歇山頂,正脊有光緒年間後加的陶塑人物瓦脊一條,樑架擡樑式,檐柱爲花崗岩石方柱。

祖廟右建築除本身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外,其陶塑人物瓦脊、木雕、石雕、磚雕、灰雕等建築裝飾,琳琅滿目,栩栩栩如生,都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有“古祠藝宮”之美譽。

祖廟導遊詞 篇2

對於一個從小在南方長大的人,就像我,要是冬天看到下一場大雪,便覺得是奇蹟;金佛山的冬天是冰天雪地的。

當我第一次,剛剛看到這粉妝玉砌的世界時,我不禁“呀”地一聲感嘆“太美了”!銀裝素裹的雪松,看起來就像一羣美麗的白衣天使騰雲駕霧而來。雪一大片一大片地覆蓋着花草樹木:山頂上、山坡上、山腰上、自上而下全是一片白,一片純得動人的白。我想那一定是那些白衣天使給山們披上的一條圍巾,把山們罩得暖烘烘的,還熱得直冒汗氣!

再看看那朦朦朧朧的山峯,看着看着就讓人陶醉其中。虛無縹渺的山峯在空中顯得蠢蠢欲動,煙霧繚繞,婀娜多姿。在索道上往下看,山峯是筆直的,筆直的山峯上有雪的點綴,就更令人心驚膽戰,讓人產生一不小心就會附入萬丈深淵的感覺。如果你不信,請閉上眼睛想:有兩座大約一千米高的山峯,從一座大約六百米處到另一座的山頂,在索道上豈不是驚險而刺激?

到了對面的金頂,天氣驟然變冷,大地的被子顯得更加深厚,一腳踩下去,軟綿綿的,也就留下一個小腳印;在家裏我是從來沒有過這種感覺的。在金頂,我們可以玩雪,還可以打雪仗,甚至可以滑雪;在溫暖的南方根本不可能。

本來我們打算用雪橇滑雪的,但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沒去滑成。不然,我在那裏一定會學會滑雪,並找到滑雪的樂趣,也可以想象滑雪之後的喜悅心情。

金佛山的冬天不僅冰天雪地,而且我還要告訴你一個祕密:金頂的樹上的雪你是不容易搖下來的,因爲它已經結成冰了,已與樹融爲一體了,但你還是可以吃到它。我已經吃了,你要嘗一嘗嗎?

祖廟導遊詞 篇3

佛山祖廟坐落在佛山市祖廟路的鬧市中。它是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玄天大帝的神廟,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元明北帝廟,明代改稱靈應祠;因爲宋元以後這裏一直是佛山各宗祠公衆議事的地方,成爲聯結各姓的紐帶,所以佛山人習稱它爲祖廟。

佛山祖廟

祖廟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原建築已於元末焚燬,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以後經過二十多次重修、擴建,終於形成一座規模宏大、製作精美、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厚地方特色的古建築羣。祖廟由排列在南北向中軸線上的萬福臺、靈應牌坊、錦香池、鐘鼓樓、三門、前殿、正殿、慶真樓等建築組成,結構嚴謹、體系完整。

佛山祖廟

萬福臺

萬福臺在祖廟最南端,是一座專供粵劇演出的大戲臺。粵劇起源於佛山,每年六七月份,在外演出的各戲班都返回佛山,解散舊班,重組新班。依照慣例,新戲班的頭場演出必在祖廟的萬福臺進行。此建築爲歇山捲棚頂,檯面寬三開間。前後臺用金漆木雕隔板分開,隔板兩側設門供演員出入。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祿壽三星;下部雕刻戲曲故事"曹操大宴銅雀臺"的場面;左右分別雕刻降龍、伏虎二羅漢。這些金漆木雕刀工洗練、技藝嫺熟、筆法粗礦。

靈應牌坊

萬福臺對面是建於明景泰二年(1451年)的靈應牌坊。牌坊北側是錦香池(圖四)。池中有石雕龜蛇蟠蚪,是北帝的象徵。錦香池兩側爲鐘鼓樓和崇敬門、端肅門。兩門旁的牆壁上飾有磚雕、灰雕和陶塑。其中的陶塑最是引人注目。東側陶塑十一形象蒼勁的老者,面露微笑,手擎寶鏡,象徵日神;西側陶塑是一美麗的婦人,婀娜多姿,手擎寶鏡,象徵月神。

三門

錦香正北的三門建於明景泰初年(1450),是進入祖廟殿堂的正門(圖五)。建築考究,檐下自東向西裝飾着金漆木雕花柱(圖六),雕刻內容均爲民間流傳的故事。屋頂有陶塑人物瓦脊橫貫全頂,陶塑高約1。5米,全廠31。6米,由152個人物組成,有"文如璧"字款。這種多姿多彩、生動有趣的陶塑人物瓦脊,使建築物更顯得高大壯觀,富麗堂皇。

前殿

跨過三門,即位前有香亭的前殿。殿中供奉道教尊崇的諸神貼金夾紵造像。值得專的是殿中陳放的金漆木雕大神像,它是祖廟殿堂裏重要的陳放。神像正面分上下兩層,上層雕刻內容是"李元霸伏龍駒"的場面。整個金漆木雕的下層最爲精彩。畫面中的李元霸暗指鴉片戰爭後加入反清義軍的粵劇演員李文茂。是雕刻的衆多人物手中,高舉着寫有"李"字的旗幟,這字實際也是暗指參加義軍的李氏。廣東民間把"龍駒"比作"紅鬃烈馬",把洋人特別是英國人叫"紅毛鬼"。所以"伏龍駒"就是馴服"紅毛鬼"的比喻。尤奇妙的是,這幅表現古裝戲劇的畫面中,竟然混着幾個頭戴禮帽、身穿燕尾服的洋人。他們或被打翻在地,或跪地求饒,醜態百出。充滿了廣東人民對侵略者的憎恨。據說這幅構思絕妙的金漆木雕,是光緒年間黃廣花圈假冒死用一年的時間創作出來的.

大殿

前殿北面即爲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的大殿,這是祖廟中年代最早、最重要的建築,地方宗祠活動就是在這裏進行(圖九)。大殿正中供奉一尊北帝銅鑄造像,銅像重約2。5噸。這尊北帝像端坐在神龕內,慈眉善目,五屢長髯飄在胸前,服飾華貴,1雙足。

慶真樓

大殿北側的慶真樓建於景嘉慶元年(1796年),是祖廟建築羣中最晚的建築物,樓爲二層(圖十)。相傳這裏曾是佛山最高的地方,屬佛山十景之一,登上慶真樓可以飽覽祖廟和佛山的全景。

祖廟導遊詞 篇4

佛山祖廟坐落在佛山市祖廟路的鬧市中。它是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玄天大帝的神廟,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元明北帝廟,明代改稱靈應祠;因爲宋元以後這裏一直是佛山各宗祠公衆議事的地方,成爲聯結各姓的紐帶,所以佛山人習稱它爲祖廟。

祖廟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原建築已於元末焚燬,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以後經過二十多次重修、擴建,終於形成一座規模宏大、製作精美、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厚地方特色的古建築羣。祖廟由排列在南北向中軸線上的萬福臺、靈應牌坊、錦香池、鐘鼓樓、三門、前殿、正殿、慶真樓等建築組成,結構嚴謹、體系完整。

萬福臺在祖廟最南端,是一座專供粵劇演出的大戲臺。粵劇起源於佛山,每年六七月份,在外演出的各戲班都返回佛山,解散舊班,重組新班。依照慣例,新戲班的頭場演出必在祖廟的萬福臺進行。此建築爲歇山捲棚頂,檯面寬三開間。前後臺用金漆木雕隔板分開,隔板兩側設門供演員出入。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祿壽三星;下部雕刻戲曲故事“曹操大宴銅雀臺”的場面;左右分別雕刻降龍、伏虎二羅漢。這些金漆木雕刀工洗練、技藝嫺熟、筆法粗礦。

萬福臺對面是建於明景泰二年(1451年)的靈應牌坊。牌坊北側是錦香池。池中有石雕龜蛇蟠蚪,是北帝的象徵。錦香池兩側爲鐘鼓樓和崇敬門、端肅門。兩門旁的牆壁上飾有磚雕、灰雕和陶塑。其中的陶塑最是引人注目。東側陶塑十一形象蒼勁的老者,面露微笑,手擎寶鏡,象徵日神;西側陶塑是一美麗的婦人,婀娜多姿,手擎寶鏡,象徵月神。

錦香正北的三門建於明景泰初年(1450),是進入祖廟殿堂的正門。建築考究,檐下自東向西裝飾着金漆木雕花柱,雕刻內容均爲民間流傳的故事。屋頂有陶塑人物瓦脊橫貫全頂,陶塑高約1。5米,全廠31。6米,由152個人物組成,有“文如璧”字款。這種多姿多彩、生動有趣的陶塑人物瓦脊,使建築物更顯得高大壯觀,富麗堂皇。

跨過三門,即位前有香亭的前殿。殿中供奉道教尊崇的諸神貼金夾紵造像。值得專的是殿中陳放的金漆木雕大神像,它是祖廟殿堂裏重要的陳放。神像正面分上下兩層,上層雕刻內容是“李元霸伏龍駒”的場面。整個金漆木雕的下層最爲精彩。畫面中的李元霸暗指鴉片戰爭後加入反清義軍的粵劇演員李文茂。是雕刻的衆多人物手中,高舉着寫有“李”字的旗幟,這字實際也是暗指參加義軍的李氏。廣東民間把“龍駒”比作“紅鬃烈馬”,把洋人特別是英國人叫“紅毛鬼”。所以“伏龍駒”就是馴服“紅毛鬼”的比喻。尤奇妙的是,這幅表現古裝戲劇的畫面中,竟然混着幾個頭戴禮帽、身穿燕尾服的洋人。他們或被打翻在地,或跪地求饒,醜態百出。充滿了廣東人民對侵略者的憎恨。據說這幅構思絕妙的金漆木雕,是光緒年間黃廣花圈假冒死用一年的時間創作出來的。

前殿北面即爲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的大殿,這是祖廟中年代最早、最重要的建築,地方宗祠活動就是在這裏進行。大殿正中供奉一尊北帝銅鑄造像,銅像重約2。5噸。這尊北帝像端坐在神龕內,慈眉善目,五屢長髯飄在胸前,服飾華貴,赤裸雙足。銅像的頭光、西部及手足全部貼金,整尊神像金光燦爛,是佛山古代工匠卓越鑄造技術的體現。

大殿北側的慶真樓建於景嘉慶元年(1796年),是祖廟建築羣中最晚的建築物,樓爲二層。相傳這裏曾是佛山的地方,屬佛山十景之一,登上慶真樓可以飽覽祖廟和佛山的全景。

今天的祖廟以是佛山市博物館所在地,大門坐東朝西,穿過林木繁盛、花香鳥語的庭院,走進端肅門,便可置身於祖廟古老的殿堂中。中外遊客熙來攘往,這座民間工藝之宮已煥發出來青春的異彩。

祖廟導遊詞 篇5

佛山祖廟坐落在佛山市祖廟路的鬧市中。它是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玄天大帝的神廟,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元明北帝廟,明代改稱靈應祠;因爲宋元以後這裏一直是佛山各宗祠公衆議事的地方,成爲聯結各姓的紐帶,所以佛山人習稱它爲祖廟。

佛山祖廟

祖廟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原建築已於元末焚燬,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以後經過二十多次重修、擴建,終於形成一座規模宏大、製作精美、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厚地方特色的古建築羣。祖廟由排列在南北向中軸線上的萬福臺、靈應牌坊、錦香池、鐘鼓樓、三門、前殿、正殿、慶真樓等建築組成,結構嚴謹、體系完整。

佛山祖廟

萬福臺

萬福臺在祖廟最南端,是一座專供粵劇演出的大戲臺。粵劇起源於佛山,每年六七月份,在外演出的各戲班都返回佛山,解散舊班,重組新班。依照慣例,新戲班的頭場演出必在祖廟的萬福臺進行。此建築爲歇山捲棚頂,檯面寬三開間。前後臺用金漆木雕隔板分開,隔板兩側設門供演員出入。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祿壽三星;下部雕刻戲曲故事"曹操大宴銅雀臺"的場面;左右分別雕刻降龍、伏虎二羅漢。這些金漆木雕刀工洗練、技藝嫺熟、筆法粗礦。

靈應牌坊

萬福臺對面是建於明景泰二年(1451年)的靈應牌坊。牌坊北側是錦香池(圖四)。池中有石雕龜蛇蟠蚪,是北帝的象徵。錦香池兩側爲鐘鼓樓和崇敬門、端肅門。兩門旁的牆壁上飾有磚雕、灰雕和陶塑。其中的陶塑最是引人注目。東側陶塑十一形象蒼勁的老者,面露微笑,手擎寶鏡,象徵日神;西側陶塑是一美麗的婦人,婀娜多姿,手擎寶鏡,象徵月神。

三門

錦香正北的三門建於明景泰初年(1450),是進入祖廟殿堂的正門(圖五)。建築考究,檐下自東向西裝飾着金漆木雕花柱(圖六),雕刻內容均爲民間流傳的故事。屋頂有陶塑人物瓦脊橫貫全頂,陶塑高約1。5米,全廠31。6米,由152個人物組成,有"文如璧"字款。這種多姿多彩、生動有趣的陶塑人物瓦脊,使建築物更顯得高大壯觀,富麗堂皇。

前殿

跨過三門,即位前有香亭的前殿。殿中供奉道教尊崇的諸神貼金夾紵造像。值得專的是殿中陳放的金漆木雕大神像,它是祖廟殿堂裏重要的陳放。神像正面分上下兩層,上層雕刻內容是"李元霸伏龍駒"的場面。整個金漆木雕的下層最爲精彩。畫面中的李元霸暗指鴉片戰爭後加入反清義軍的粵劇演員李文茂。是雕刻的衆多人物手中,高舉着寫有"李"字的旗幟,這字實際也是暗指參加義軍的李氏。廣東民間把"龍駒"比作"紅鬃烈馬",把洋人特別是英國人叫"紅毛鬼"。所以"伏龍駒"就是馴服"紅毛鬼"的比喻。尤奇妙的是,這幅表現古裝戲劇的畫面中,竟然混着幾個頭戴禮帽、身穿燕尾服的洋人。他們或被打翻在地,或跪地求饒,醜態百出。充滿了廣東人民對侵略者的憎恨。據說這幅構思絕妙的金漆木雕,是光緒年間黃廣花圈假冒死用一年的時間創作出來的.

大殿

前殿北面即爲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的大殿,這是祖廟中年代最早、最重要的建築,地方宗祠活動就是在這裏進行(圖九)。大殿正中供奉一尊北帝銅鑄造像,銅像重約2。5噸。這尊北帝像端坐在神龕內,慈眉善目,五屢長髯飄在胸前,服飾華貴,1雙足。銅像的飯狻⑽韃考笆腫閎?刻?穡鶘襝窠鴯獠永茫?欠鶘焦糯?そ匙吭街?旒際醯奶逑幀?/P>

慶真樓

大殿北側的慶真樓建於景嘉慶元年(1796年),是祖廟建築羣中最晚的建築物,樓爲二層(圖十)。相傳這裏曾是佛山最高的地方,屬佛山十景之一,登上慶真樓可以飽覽祖廟和佛山的全景。

祖廟導遊詞 篇6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爲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相傳天后乃福建莆田人,姓:林,名:默娘,當地人稱其爲娘媽,能預言吉凶,死後常顯靈海上,幫助商人及漁民消災解難,化險爲夷,福建人遂與當地居民共同在現址立廟奉祀。

四百多年前,葡國人抵達澳門,於廟前對面之海岬登岸,注意到有一間神廟,詢問居民當地名稱及歷史,居民誤認爲是指廟宇,故此答稱“媽閣”,葡人以其音譯而成“MACAU”,成爲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每年春節和農曆3月23日娘媽誕期,即媽祖閣香火最爲鼎盛之時。除夕午夜開始,不少善男信女紛紛到來拜神祈福,廟宇內外,一片熱鬧,而誕期前後,廟前空地會搭蓋一大棚作爲臨時舞臺,上演神蘇戲。

澳門媽祖閣,早期稱娘媽廟、天妃廟或海覺寺;後定名爲媽祖閣,華人俗稱媽閣廟。它位於澳門半島的西南端,依山面海,沿巖而建。廟內的“神山第一”殿、正覺禪林、弘仁殿、觀音閣等4棟主建築,分別建於不同時期。其中,弘仁殿規模最小,是一座3平方米的石殿,相傳建於明弘治元年(1488年);正覺禪林規模最大,創建於清道光八年(1820xx年);“神山第一”殿是當時官方與商戶合資創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20xx年)。上述三殿均供奉天后媽祖,觀音閣則供奉觀音菩薩。

媽閣廟的大門爲一牌樓式花崗石建築,寬4.5米,只開有一個門洞,門楣上有“媽祖閣”3個金字,兩側書有對聯:“德周化守,澤潤生民”。門楣頂部爲飛檐狀屋脊,華麗美觀。廟門口有一對石獅,雕工精美,栩栩如生,是320xx年前清人的傑作。院內一塊名爲“洋石船”的巨石上,刻有一艘古代的海船,船的桅杆上掛着一面寫有“利涉大川”的幡旗。據考,是記載400多年前一位福建商人,乘船來澳門途中遇到風浪,幸得媽祖相救、轉危爲安的故事。廟後的石壁上,有多不勝數的摩崖石刻,是歷代政要名流和文人騷客的手書。在各具特色的建築物之間,有石階和曲徑相通,四周蒼鬱的古樹,錯雜的花木,縱橫的岩石,把園林的幽雅和古廟的莊嚴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顯得古樸典雅,雄偉壯觀,極富民族特色。

澳門媽祖閣還是一座有着傳奇色彩的廟宇。在上世紀80年代,媽閣廟發生了一場大火,澳門居民一說起這件事,仍記憶猶新。那天,廟內的“正覺禪林”深夜大火,整個殿宇被燒塌,而在神龕中央的媽祖神像,僅被煙火燻黑,塌下的橫樑掉在神像的跟前,神像絲毫無損。

澳門媽祖閣平時香火不絕,每年農曆除夕、三月廿三日媽祖寶誕、九月九日重九節,這裏更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爲什麼澳門媽閣廟的香火如此旺盛,海外華人也都信奉媽祖呢?設計、創作大型媽祖像的澳門著名雕塑家、畫家樑晚年告訴大家:媽祖是人,也是護航海神。媽祖在海上舍己救人,爲民消災解難的博愛精神受到人們的尊敬,信衆就把她當作神來朝拜。

根據古代史料和福建莆田地方誌記載,媽祖生於北宋太宗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卒於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二月十九日。她是福建莆田湄洲郡巡檢林願的第6個女兒。她原名林湄娘,因她從出生到滿月從不啼哭,故又名默。林默娘自幼聰穎,爲人善良,樂於助人。有一年她隨父兄渡船外出,中途遇浪,船覆落水,林默娘下水救父。她也屢次在海上救助遇難之人,還爲百姓驅逐瘟疫,治病救人……

人們爲感謝其恩德,稱林默娘爲“媽祖”,福建話“媽祖”是“母親”的意思,並被奉祀爲“護航海神”。莆田人最初供奉媽祖的廟宇稱爲神女廟、神女祠。林默娘海上救人的故事和傳說逐步被人們神化,得到信仰者廣泛熱烈的信奉。歷代王朝也順應民心支持媽祖信仰,宋代封媽祖爲 “夫人”;元、明二朝加封爲“天妃”;清朝晉封爲“天后”。我們看到媽閣廟內供奉的天后牌位上寫着:“護國庇民天后元君之神位”。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參觀的時間,我們大概在30分鐘後在門口集合,希望這次參觀能給大家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預祝大家能玩的開心,謝謝!

祖廟導遊詞 篇7

媽祖閣是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蹟之一,至今已逾五百年,是澳門三大禪院中最古老的一座,坐落於澳門東南方,建於一四八八年,正值明朝。

媽祖閣俗稱天后廟,相傳天后乃福建莆田人,又名娘媽,能預言吉凶,死後常顯靈海上,幫助商人及漁民消災解難,化險爲夷,福建人遂與當地居民共同在現址立廟奉祀。

四百多年前,葡國人抵達澳門,於廟前對面之海岬登岸,注意到有一間神廟,詢問居民當地名稱及歷史,居民誤認爲是指廟宇,故此答稱“媽閣”,葡人以其音譯而成“MACAU”,成爲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

每年春節和農曆3月23日娘媽誕期,即媽祖閣香火最爲鼎盛之時。除夕午夜開始,不少善男信女紛紛到來拜神祈福,廟宇內外,一片熱鬧,而誕期前後,廟前空地會搭蓋一大棚作爲臨時舞臺,上演神蘇戲。

祖廟導遊詞 篇8

佛山祖廟建築羣位於祖廟路二十一號佛山市博物館內,由祖廟、孔廟、碑廊、陳列館和園林組成,佔地 18600平方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東省文明旅遊區示範點、佛 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祖廟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歷經20多次重建和擴建,現存以萬福臺、靈應牌坊、錦香池、鐘鼓樓、三門、前殿、正殿、慶真樓等明清建築爲主,具有典型的嶺南建築風格。

近千年的傳承積澱,凝聚了珠三角人民籍供奉道教水神北帝司水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厚望,由此佛山曾於明清時期躍爲中國四大名鎮之冠和僅次於京師的天下四大聚之一,以水爲財的佛山人在祖廟寫下二十七鋪以此爲祖的光輝一頁。

在祖廟的中軸線上,爲酬神演戲而建的萬福臺,從順治十五年至今,見證了廣府大戲——粵劇發源地佛山三、四百年孕育無數名家的輝煌歷程,保存了活生生的嶺南戲曲氛圍,煥發着粵劇朝宗和粵劇審戲臺的影響力。以陶、磚、木、石、灰雕固化在祖廟內外的戲曲人物故事、角色、服飾、招式、造型,爲粵劇尋根留下大量物證。

祖廟以其獨特的嶺南古建風貌和所存的冶鑄、漆樸、箔金、雕刻,反映了明清至民國本地高超的工藝技術水平,融古代佛山經濟、文化、宗教、民間藝術於一爐,展現着工商、科舉、民俗、粵劇、武術五大文化主題,凝結成古代佛山的縮影。新世紀開始,設在祖廟的佛山黃飛鴻紀念館,引發全世界黃飛鴻門人的尋根拜祖,葉問堂的開幕吸引上千外籍詠春門徒歸宗朝聖,萬福臺的粵劇朝宗演出和佛山粵劇博物館、國際粵劇珍藏館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粵劇尋根之旅。在林海和夜色之中,交融着珠三角風情的古典婚禮和吉期神誕的北帝崇拜浪潮。祖廟這座號稱珠三角諸廟之首的“古祠藝宮”宛如一顆明珠,道出一曲新韻。

祖廟導遊詞 篇9

佛山祖廟位於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始建,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修,至清代初年逐漸成爲一座體系完整、結構嚴謹、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廟宇建築。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祖廟大修,形成今日的祖廟建築羣。禪城祖廟與肇慶悅城龍母廟、廣州陳家祠合稱爲嶺南古建築三大瑰寶,現爲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祖廟的正殿裏廟內還陳設了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如70件30種兵器銅牆鐵壁儀仗,直徑1.31米的巨型銅鏡、大型銅鼎、銅鐘和香爐。鐵器有大鐵鼎、鐵鼎、鐵畫等等。園內還陳列有石刻匾額,明、清時期的石獸、碑刻唐代"貞觀二年"款棋字陽文"禪城",石片旁的複製品。重新組合復完的陶塑瓦脊,大量的金木雕建築構件,大型鐵鑄武士立像,鐵鑄瑞獸、鐵炮等等。這些陳列品集中反映了明清時期禪城高超的工藝技術。無怪乎,一些前來參觀的外國朋友將祖廟譽爲"東方民間藝術之宮"。

南北中軸線由萬福臺、靈應牌坊、錦香池、鐘鼓樓、三門、前殿正殿、慶真樓等建築物組成。其整體佈局規整莊嚴,疏密有致,禪城是廣東 木雕的重要產地之一,以紅木雕刻爲主,也有貼上金箔而成爲金漆木雕,佛山木雕以其刀法利落。

最值得稱道的是祖廟的建築裝飾大量採用了陶塑、木雕、磚雕、灰塑等。正反兩面均有以戲曲故事爲主要題材的雕塑,東廊的"郭子儀祝壽",它建於明 正德十六年(1520xx年)。

從建築的角度看,祖廟是一組建築藝術高超,裝飾工藝精美的具有嶺南特色的建築羣。南北中軸線由萬福臺。靈應牌坊。錦香池。鐘鼓樓。三門。前殿正殿。慶真樓等建築物組成。其整體佈局規整莊嚴,疏密有致,亭臺廊榭的設置嚴格遵守中國古代園林建築的原則,以藏和露的巧妙辯證讓遊客覺得其內部空間含蓄、內斂、複雜、神祕繼而產生肅然起敬之感。

祖廟導遊詞 篇10

媽祖閣是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蹟之一,至今已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澳門三大禪院中最古老的一座,坐落在澳門東南方,建於明朝1488年。

媽祖閣俗稱天后廟,相傳天后是福建莆田人,又名娘媽,能預言吉凶,死後常顯靈海上,幫助商人及漁民消災解難,化險爲夷,福建人就和當地居民共同在現址立廟奉祀。

每年春節和農曆3月23日娘媽生辰日,是媽祖閣香火最鼎盛的時候。除夕午夜開始,不少善男信女紛紛到來拜神祈福,廟宇內外,一片熱鬧,而誕期前後,廟前空地會搭蓋一大棚作爲臨時舞臺,上演神功戲。

有關“MACAU”的來歷:400多年前,葡國人抵達澳門,在廟前對面的海峽登岸,看到到有一間神廟,詢問居民當地名稱及歷史,居民誤認爲是指廟宇,隨口稱“媽閣”,葡人音譯成“MACAU”,成爲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