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篇介紹四川武侯祠的導遊詞範文

來源:瑞文範文網 6.17K

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肇始於公元220xx年修建劉備惠陵時,它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也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蹟博物館。1961年國務院公佈爲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評選爲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5篇介紹四川武侯祠的導遊詞範文,歡迎借鑑參考。

5篇介紹四川武侯祠的導遊詞範文

5篇介紹四川武侯祠的導遊詞範文(一)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爲大家介紹一下!

成都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是中國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武侯祠、漢昭烈廟及惠陵組成,人們習慣將三者統稱爲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始建於公元220xx年修建惠陵(劉備的陵寢)之時,其中,武侯祠(諸葛亮的專祠)建於唐以前,初與祭祀劉備(漢昭烈帝)的漢昭烈廟相鄰,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併入,形成了君臣合祀,祠堂與陵園合一的格局。除惠陵以外現存祠廟主體建築爲1672年清康熙年間復建。1961年成都武侯祠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成立博物館,20xx年被評爲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享有“三國聖地”之美譽。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現分爲三國曆史遺蹟區(文物區)、西區(三國文化體驗區)、錦里民俗區(錦裏)三大板塊,面積15萬平方米。20xx年武侯祠被評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蹟博物館。

惠陵、漢昭烈廟始建於蜀漢章武三年(220xx年),武侯祠由成漢李雄(303—334年在位)所建,最初位於成都少城。南北朝時武侯祠遷入。明初時惠陵、漢昭烈廟、武侯祠合併,並將劉備、諸葛亮合祀一殿,蜀人習慣將三者統稱爲武侯祠。武侯祠現存的建築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建。

武侯祠分爲前後兩殿,形成昭烈廟(昭烈殿、劉備殿)在前,武侯祠(忠武殿、諸葛亮殿)在後,前高後低的格局。東西偏殿中有關羽、張飛雕像。東西兩廊分別爲文武廊房,塑有文武官雕像28座,殿內外還有許多匾聯,其中以清趙藩的攻心聯最爲著名:“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武侯祠大門後柏叢中有6塊石碑,由唐宰相裴度撰文、柳公綽書寫、石匠魯建刻字,爲後世稱爲“三絕碑”。武侯祠內柏樹衆多,氣氛莊嚴、肅穆。

5篇介紹四川武侯祠的導遊詞範文(二)

穿過三顧坊,走過仙人橋,這條甫道直通山門。山門爲武侯祠正門,古樸端莊,正中券門額上石匾鐫刻的“武侯祠”三個大字,系郭沫若先生所題。過了山門,即進入武侯祠的第一進院落,庭院寬敞,古柏蔽日,青磚墁地,古樸自然。院中甬道上“三代遺才”石坊與大拜殿相對應。這裏是讚揚諸葛亮的才能和品德可與三代的賢人伊尹、呂尚、傅說等相比。我們轉過來再看“韜略宗師”四個大字,韜略原指中國古代兵書《六韜》和《三略》,後世用來指用兵的謀略,這裏也是讚揚諸葛亮的文韜武略的。

各位團友,這就是大拜殿,它是武侯祠的主體建築。大拜殿正門懸掛着清道光三年(1820xx年)南陽知府廖文錦行書“隱居求志”匾額,殿內塑的是孔明端坐正面像,他綸巾羽扇,風度莊嚴,正是東漢末年隱居儒士的典型裝束。左邊是他的長子諸葛瞻,右邊是長孫諸葛尚。殿堂的檐下柱上掛滿了歷代名人騷客的對聯和匾額,這些碑額和對聯無不充滿世人對諸葛亮的敬重仰慕之情。

請看這副:“呂蟠溪伊莘野王佐其才乎繼以宛琅琊得主有常經論不煥,齊鮑叔鄭子皮聖門所許也合之徐元直見賢能舉豪傑奮興”。這副對聯歌頌了呂尚、伊尹、管仲、諸葛亮這些能夠幫助帝王力挽狂瀾治國安邦的政治家,又讚頌了像鮑叔牙、鄭子皮、徐元直這些舉薦有才之士的伯樂,寓意深刻,給人以啓迪。

請看這副:“立品於莘野渭濱之間表讀出師兩朝勳業驚司馬,結廬在紫峯白水以側曲吟樑父千載風雲起臥龍。”這裏,品指的是等級、品位。

莘野渭濱,代指隱居時的伊尹、呂尚。兩朝指的是先主劉備,後主劉禪。驚司馬指的是諸葛亮死後用木像就使得司馬懿喪膽落魄。下聯中紫峯白水指的是南陽市郊的紫山和白河,曲吟樑父,即吟詠《梁父吟》,《梁父吟》寫的是齊相曼嬰以二桃殺三士的故事,相傳爲諸葛亮所作。這副對聯充分讚頌了諸葛亮的高風亮節和豐功偉績。他當年躬耕隱居,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完全可與前賢伊尹、呂尚出仕前的高尚行爲相比美;他把茅廬建在紫山腳下,白河之濱,自比管仲、樂毅,人比爲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漢四百年的張子房,正恰似臥虎藏龍;他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廬對”縱論天下風雲,戰略決策成竹在胸,顯示了他的政治遠見和曠世奇才;他的前後《出師表》是多麼的壯懷激烈,感人淚下!他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嘔心瀝血,輔佐兩代君主建立了蜀漢偉業。

試想正是有了劉、關、張到此地三顧茅廬,纔有了諸葛亮的出仕,也纔有了波瀾壯闊、多姿多彩的三國戰爭風雲歷史。儘管歷經千百年來的風雨變幻,世事滄桑,但諸葛大名垂宇宙,三國佳話天下揚,諸葛亮留下來的政治、軍事、治國方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諸葛亮的不朽英名,永遠值得人們懷念。此時此刻,站在武侯祠裏,緬懷孔明一生偉業,怎不使我們神遊往古,浮想聯翩?想當初諸葛亮隱居南陽臥龍崗頭,苦讀史書,放眼天下,立下雄心大志,關心社會民生,在這裏度過了他的青年時代。一旦時來運轉,皇叔三顧,草廬一對,臥龍騰飛,火燒博望,天下三分,奈何蜀漢末年,攤上個扶不起的阿斗,又加上國力不濟,諸葛亮雖壯心不已,爲統一中原,六出祁山,但孤掌難鳴,更可嘆積勞成疾,5丈原病死在軍旅之中。後人思之,無不扼腕感慨。正像杜甫的《蜀相》的詩中所說,“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

這是清人顧嘉衡寫下的著名對聯。上聯是說,諸葛亮一心爲國,並不分君主是賢明的劉備還是昏庸的阿半鬥;下聯說諸葛亮名垂千古,爲天下傳誦讚揚,又何必分辨什麼襄陽、南陽呢?這是說的一樁歷史”公案”。原來,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回憶自己未出茅廬時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但《三國志》上又有一個“隆中對”,隆中在湖北襄陽境內。

於是,南陽人和襄陽人都說諸葛亮是隱居在自己的家鄉,文人學者是紛紛引經據典,互不相讓,明清時期即打起了筆墨官司。顧嘉衡是湖北人,當時又任河南南陽知府,爲了既不得罪故鄉人,又不刺傷爲官地,只好來個“和稀泥”,寫下了這副騎牆的折中對聯,要大家不再分南陽襄陽,從而緩解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爭論,因此這副對聯名噪一時,爲人們競相傳誦。1959年,當時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的胡耀邦來南陽視察工作,對這副對聯頗爲欣賞,還據此聯改了一副對聯:“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國家,何必爭多得少得。”借古人名聯的舊形式而賦予革命的新內容,充分體現了老一輩革命家胡耀邦同志的寬廣胸襟和高尚情操。

5篇介紹四川武侯祠的導遊詞範文(三)

大家好,相信大家對於三國著名人物諸葛亮都不會陌生吧,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其中一個紀念他的祠堂——成都武侯祠。

武侯祠是紀念三國蜀國的丞相諸葛亮的祠堂,諸葛亮生前封爲武鄉侯,死後諡號武侯,所以後人便稱他爲武侯。可能會有人問,武侯祠建於何時?恩,已經沒有資料可考了,但從杜甫《蜀相》中描寫的“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來判斷早在唐代以前就建有武侯祠了。而在唐宋時代,這裏分別有武侯祠和劉備廟。明代初年,祠廟合併爲一體。明末,祠廟毀於戰亂,現在大家要是去成都的話,看到的是清代在舊址上重建的。

大門上懸掛着“漢昭烈廟”的橫匾。“漢”,是劉備政權的稱號,史稱“蜀漢”。“昭烈”是劉備死後的諡號。匾額說明,這裏是祭祀蜀國皇帝劉備的廟宇,既然如此,人們爲什麼又叫它爲武侯祠呢?民國年間的鄒魯寫過這樣一首“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勳業,蜀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說,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大,他在百姓中的威望超過了劉備,人們就不顧君臣尊卑的禮儀和這座廟本來的名稱了。

好了,我們就一起進去領會諸葛亮的魅力吧。

5篇介紹四川武侯祠的導遊詞範文(四)

武侯祠是紀念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後諡號忠武侯,後人便尊稱他爲武侯。

成都武侯祠是全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的廟宇,始建於公元220xx年劉備入葬於惠陵。依據漢制,陵旁必有廟,所以在劉備下葬於惠陵後,當時的蜀漢就在陵旁修建了祭祀劉備的原廟。(原廟是帝王陵旁祭祀此帝王的廟宇,唐宋時期,人們一般稱劉備的原廟爲先主廟。)

(因爲現成都武侯祠共有三大主體建築,劉備死後就已出現其中兩組,故以劉備下葬惠陵作爲成都武侯祠之始。)到南北朝時,在惠陵和先主廟不遠的地方人們又修建了武侯祠,唐宋時期,武侯祠就已成爲著名的古蹟和旅遊勝地,杜甫當時就留下了“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的描述。

明代時,蜀獻王朱椿認爲“君臣宜一體”,就把武侯祠與先主廟合併爲一,通稱“漢昭烈廟”,明末清初,祠廟毀於戰亂。這天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在舊址上重建的。

儘管官方一向把那裏叫作“漢昭烈廟”,大門也懸掛着“漢昭烈廟”的橫匾。但人們仍習慣的稱那裏爲武侯祠。爲什麼呢?民國年間的鄒魯寫的一首詩,道出了其中的緣由:“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勳業,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說,因爲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過了劉備,人們就顧不了君尊臣卑的禮儀了。

從大門左側簡介和平面示意圖上看到,武侯祠掩映在森森翠柏中,殿宇坐北向南,佈置在一條中軸線上,有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西側爲劉備陵園——惠陵。祠內有清代蜀漢歷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塊,匾聯60多幅,鼎、爐、鍾、鼓10餘件。因此,確切地講,武侯祠就應稱作蜀漢君臣紀念堂,它是研究蜀漢歷史的一座博物館。

5篇介紹四川武侯祠的導遊詞範文(五)

三絕碑:

大門到二門道路的兩側,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其中四通爲清代刻建,一通爲明代刻建,一通爲唐代刻建。清碑記載了祠廟重建和維修的狀況;明碑着重介紹了祠廟的歷史沿革。

唐碑最負盛名,被稱爲“三絕碑”,高3。67米,是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20xx年),劍南西川節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屬27人,來武侯祠祭拜諸葛亮後刻建的。由裴度撰文,文中極力稱頌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對他鞠躬盡瘁、力圖統一的精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把他比作前代名臣管仲、曼嬰、蕭何、張良,認爲他是歷史上唯一兼有開國之才、治人之術、事君之節和立身之道的歷史人物。裴度有文才,曾任三朝宰相。柳公綽書法漂亮,是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之兄。名匠魯建鐫刻。因此,自明代中葉,此碑就因其文章、書法精湛和諸葛亮的蓋世功德而被譽爲“三絕碑”。

劉備殿:

二門內是蜀漢皇帝劉備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劉備的貼金泥塑坐像,兩側偏殿,分別供奉着關羽、張飛等人,與殿相接的東西兩廊,是蜀國的28位文臣武將的彩繪泥塑像。劉備像高3米,頭戴冕冠,身着黃袍,手捧玉圭,寬面大耳,神態靜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璽,一捧寶劍。

劉備(161—223),字玄德,河北涿州人。24歲時,他召集關羽、張飛等人蔘加鎮壓黃巾農民起義,之後在軍閥混戰中逐漸壯大了勢力。由於缺乏謀臣,他在軍閥混戰中屢遭挫敗,流離失所,先後依附於呂布、曹操、袁紹、劉表。他三顧茅廬,拜諸葛亮爲軍師,赤壁大戰後,勢力纔得到發展。

劉備胸懷大志,注重信義,待人寬厚。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征戰,最後佔據益州,於公元220xx年在成都稱帝。不久,爲奪回荊州,替關羽報仇,他興師伐吳。結果,被吳國陸遜火燒連營,遭到慘敗,病死於白帝城(奉節)。臨終前,他把幼子劉禪(小名阿斗)和國事託付給諸葛亮,史稱“白帝城託孤”。

在劉備像東側,是劉備之孫劉諶的塑像。劉諶是劉禪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在魏國鄧艾軍隊進逼成都時,他苦諫父親,同來敵決一死戰,與國家共存亡。但劉禪不聽。他悲憤已極,去祖廟哭訴後,先殺妻子,而後自殺。他以死殉國的精神受到後人頌揚。劉備像西側原有劉禪的像,由於他不能保住父業,投降魏國,當上安樂公後“樂不思蜀”,不知亡國之恥,在宋代,他的像就被毀掉,自此沒有再塑。

正殿的兩壁,懸掛着木刻的《先主傳》、《後主傳》,傳文錄自陳壽史書《三國志》。蜀漢的興亡,可從劉備、劉禪傳中瞭解始末。東偏殿內是關羽及其子關平、關興、部將周倉、趙累的塑像。關羽像高2米多,頭戴冕旒,白麪,丹鳳眼,臥蠶眉,兩眼半眯半閉,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執玉笏,一付帝王打扮。

關羽(?—219),字雲長。他與張飛是最早追隨劉備南征北戰的猛將,號稱“熊虎之將”。他倆與劉備恩若兄弟,情同手足,因此衍生了“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關羽曾被曹操俘獲,在曹操封官加爵的拉攏下,仍然效忠劉備。劉備得荊州後委任關羽鎮守。在荊州,他曾發動攻勢,水淹襄陽,活捉曹軍大將於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最後,因驕傲輕敵,被東吳將領呂蒙偷襲,與關平、趙累等人同時遇害,丟失了荊州。

陳壽《三國志》評論他“傲大夫而親士卒”,傲慢輕敵是導致他失敗和被殺的重要原因。歷代統治者對關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義”的化身。在宋代,他被迫封爲王,到了明清時代,加封爲關聖大帝,詔令全國各地修廟祭祀。因此,那裏的關羽像也成了帝王打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