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家村導遊詞(精選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3W

黨家村導遊詞 篇1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爲大家介紹一下!

黨家村導遊詞(精選6篇)

渭南韓城黨家村的明清古建築、它樸實淳厚的民風、它濃郁儒雅的文化氣息都是韓城的一個精緻而生動的縮影。黨家村最負盛名的當然是它的明清古建築羣。

一百多座四合院以及祠堂、文星閣、看家樓、節孝碑、泌陽堡仍然可以令我們依稀看到黨家村昔日的繁華,精美的走馬門樓、磚雕石刻也叫人歎爲觀止。當村裏的老人帶着無限的景仰講起他們艱辛創業的祖輩、帶着無限的神往講起那“欽點翰林”的至高榮耀時,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這裏是一個孔孟之道教導出的典型。

如今,黨家村人代代相傳的心願都寄託在文星閣下的琅琅書聲中:往日總希望能出個進士,而今也盼着能出個博士。在黨家村,處處都能感受到文史之鄉的氣息。

黨家村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朋友們:

黨家村位於韓城市東北方,距城9公里,東距黃河3.5公里。村子南北兩邊是高塬,村南有一條小河,當地人稱 “泌水河”,整個村子處於避風低凹處,人們又因這個 “葫蘆”狀地形而稱黨家村爲 “黨圪嶗”。

村中現存保存完好的四合院125院,祠堂11座,哨門24座,節孝碑1通,還有村東南的文星閣、東北的“泌陽堡”。目前,村中以黨姓和賈姓爲主。居住有320戶人家,1400口人。因黨姓定居早100多年,故起名黨家村。

首先,我先將黨家村的歷史作一簡要介紹。

1331年,黨族始祖黨恕軒由朝邑逃荒到此,娶鄰村樊氏女爲妻,安家落戶。樊氏生育了4個兒子:長子君顯,次子君仁,三子君義,四子君明。除君明到甘肅 “屯田”未歸外,其他三門都人丁興旺,至今已傳至25世。

元末明初,賈族始祖賈伯通從山西洪洞遷居韓城,先後在韓城縣城和賈村定居過。到第五世,賈連娶黨姓女爲妻,生了個兒子叫賈璋。明嘉靖四年,即1520xx年,賈璋舉家搬到舅舅村居住,繁衍至今已第24世。

在黨恕軒定居黨家村的初創之時,他先打窯洞安家,作傭工謀生。後租種當地寺廟農田,待有節餘,墾荒置辦家產。在本村周圍荒地開墾罄盡時,多餘的勞力就進入本縣深山中謀求發展,進山租地耕種、開荒、育林、畜牧、採藥,具有一定經濟實力時,就稱爲“山莊子”。黨家村人先後在韓城西北的冶戶川、盤道川、小麥川等地都擁有山莊子。

韓城在明萬曆以前就有 “南敦稼穡,北尚服賈”之說,也就是說縣南崇尚種莊稼,縣北崇尚做生意。黨家村地處縣北,自然而然受到這種風氣影響。村中有條件的人先後都做起了小買賣,逐漸發展到開門面、立字號。黨家村的黨、賈兩家在清嘉慶、道光、咸豐三朝,經商獲得了巨大成功,據說往老家運送銀兩的鏢馱絡繹於道,號稱 “日進白銀千兩”。

隨着經濟狀況的好轉,對子孫的文化教育也就越加重視。村中陸續辦起了12傢俬墊,有的祠堂也兼作學舍,且聘請當地有名的教師。據統計,清末道光到光緒這60年間,村中就出了1名進士、5名舉人、44名秀才,其中有3個院考案首。在這不足百戶的黨家村中,就有半數人家取得了功名,因此,黨家村獲得了“文史之鄉”的美譽。

黨家村的巷道設計得非常獨特,全部是“丁”字形,沒有一個“十字形”的。巷口都設有哨門,每天傍晚,關閉哨門,外邊的人就進不來了。

前面這個小型建築叫“惜字爐”,每個巷口都有。其用途是把所有寫過字的廢紙,都放到這裏焚燒,不能亂扔,也不能用做他用,這是對文化崇尚的表現。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黨家祖祠。在進入大門之前,我將有關祠堂的情況作一介紹:

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也是處理本宗族事務的地方。黨家祖祠建於1699年。祠堂是一個宗族的權力中心,也是祭拜祖先的地方。男孩16歲入丁,纔有資格來祭祖。女人是不能隨便進入的,只能在家裏準備一些祭祖用的供品。在封建社會,祭祖是聖潔的活動,女人進入是大忌諱。男人60歲後,纔有資格參與宗族的議事,參與競選族長等。因而一旦過60歲,便會受到族人和村人的格外敬重。

黨家村的祠堂,黨賈兩姓共有11座,祠堂建築格式大體類似四合院。祠堂都有經濟收入,主要是本祠堂所有的土地租金和基金收入,同時,還可以得到某些人的捐款。比如黨蒙考中進士被選爲翰林後,在回鄉祭祖時給黨氏祖祠捐銀500兩作爲基金,是 “老戶”,從此增加了一個每年中秋節祭祖活動,簡稱“做節”。祭祖活動由本族男丁輪流承辦。以黨氏祖祠爲例,18歲至59歲男丁,編爲20多組,每組大約10人,每年一個組 “做節”,“直到60歲,免除做節義務。一般情況下,一個人一輩子只有兩次做節的機會。

這是黨家村的一個原貌模型。

這座建築叫做寢宮,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中間這個最高的牌位是黨姓合族祭祖牌位。上面的“考”字是指男祖先,“妣”字是指女祖先。請大家看看祖祠門前的這條長凳。別看,它破破爛爛,其貌不揚,可它是明朝末期保存下來的一條長凳,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用一整棵槐木劈成兩半做成的,我們稱它爲“長壽凳”。過去有講究,60歲之後纔有資格到這兒來坐,老人們坐在上邊說古論今,談笑風生,消愁解悶,互相勉勵,心情舒暢,因而可以長壽。而年輕人,不但不敢坐,而且從旁邊經過都必須是規規矩矩的,表示對老年人的敬重。

祠堂門正上方掛着的“欽點翰林”這塊牌願,是光緒皇帝賜給我們村進士黨蒙的。黨蒙是黨姓第17代子孫,他先後任過雲南知府、刑部尚書等職務。把這塊牌匾掛在祠堂門前,一是爲了光宗耀祖;二層爲了勉勵子孫後代向祖先學習,考取功名。祠堂門前立着的兩根帶鬥圓柱,叫做旗杆斗子,是有功名人家的一種榮耀和標誌。一個斗子代表舉人,兩個斗子代表進士。斗子外圍的圖案像中國古代的錢幣,內方外圓,意思是說做人做事對內要嚴於律己,堂堂正正;對外要圓通寬容。

我們現在所走的這條巷道,是黨家村的一條主巷道,它最寬最長,馬車可以行駛,因此村人叫做 “大巷”。巷道全部是用石條和河卵石鋪砌,中間低,兩邊高,下雨時中間排水,兩邊走人,同時也可以保護牆基不受水浸。整個村子的地形西北高而東南低,下雨時,雨水順着路面排人泌水河,整個村子不積水,非常乾淨,幾百年從沒有遭過水災。

這兒是一個標準的“丁”字形巷口,古代人講究門不對門,門不對巷,巷不對巷,講究的是好的風水不外流。在巷道對面的這堵牆上,有一塊石刻的“泰山石敢當”,是說這條巷道像一把利劍一樣直射到對面的牆上。這家主人認爲對自己不吉利,爲了逢凶化吉,就用這塊“泰山石敢當”來避邪。石敢當是泰山上的一個勇士,他血氣方剛,十分勇敢,連魔鬼都十分怕他。

對面這家門樓,它的門楣題的是“忠厚”二字。門楣的題字也是很有講究的,可分爲四種類型:第一類是家族的標誌,比如“三槐世家”等;二類是權貴的標誌,如 “登科”、“文魁”、“太史第”等;第三類是信仰的標誌,如“厚”、“忠信”、“耕讀”等;第四類是書香門第的標誌,如 “詩書第”、“詩禮第”、“樹德第”等。這家門捐是說主人爲人忠實厚道。

前邊掛着的這塊牌匾是當時韓城縣令吳汝昌贈貢生黨騰雲的,上寫有“明經”二字。明經是唐朝時科舉制度的一門科目,明清時成爲貢生的別稱。“明”是證明、說明、闡明的意思,“經”是四書五經,實際上是指有學問的家庭。

這家的門楣題的是“詩禮第”,《詩》、《禮》是儒家的兩部經典,第是門第,還是說這是一個有文化的家庭。各家各戶的門檻很特別,是用兩張小板凳做成的,白天可以拿下來坐,晚上又可以當門檻用,一物可以兩用。

這是結婚穿的龍袍、戴的風冠。大家知道,這些東西只有皇宮纔可以使用,怎麼韓城民間也可以使用呢?這要從清乾隆年間說起。當時韓城出了個狀元叫做王傑,他是乾隆年間的宰相,嘉慶皇帝的老師。因他對朝廷忠心耿耿,貢獻很大,在他兒子結婚時,皇上就賜他兒子可以穿龍袍,兒媳可以戴風冠,所以民間紛紛效仿,使這種風俗一直延續下來。

另外,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在炕的四角都貼有“箭”字,門檻這兒貼有“鞍”字,這又有什麼講究呢?這得追溯到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的時期。父系社會的確立,是從搶親開始的。當時男孩騎一匹馬,身上揹着箭,把自已心愛的姑娘搶來後,來到早就準備好的隱蔽山洞裏,把箭掛在洞裏,用馬鞍擋住洞門,以防野獸和外界的侵襲,在這裏度過他們新婚的第一夜,久而久之,演變到現在,人們在結婚時就寫了4個“箭”字,貼在炕的四角,把“鞍”字貼在門檻上,意在新媳婦跨過馬鞍,一生平平安安。

請大家到上廳房去參觀。這裏是最具韓城特色的蒸食麪花。蒸食麪花可分爲兩大類,一類是喜慶面花;一類是節令面花。

喜慶面花貫穿了人的一生。訂婚時女方送給男方的老虎餛飩,丈母孃希望女婿像老虎一樣威武強壯,保護好自已的女兒。男方送給女方的是魚餛飩,婆婆希望自己的兒媳婦像魚一樣靈巧。到結婚的時候,孃家媽給女兒蒸的是圓形棗糕子,內邊包三層棗,意思是希望女兒結婚後,能和丈夫團團圓圓,甜甜蜜蜜,早生貴子。這個叫“角子”,是女兒在結婚懷孕後,不好意思把這件事告訴婆婆,而是去告訴孃家媽,孃家媽就在女兒臨產前一個月,蒸些角子帶着來到女兒家,婆婆一看角子就知道兒媳婦快要生孩子了。因爲角子裏邊包的是“白蘿蔔餡”,白蘿蔔的藥名叫來福子,也就是說希望女兒能順利生一個幸福的兒子。這個叫圈圈饃,是小孩過滿月時親朋好友、鄰居賀喜送的,做成這種形狀,意思是希望把小孩牢牢圈住,吉祥平安。這是在孩子滿週歲時,外婆送給外孫的歲貓。傳說貓有九命,意思是希望外孫像貓一樣長命百歲。這是串串饃,女兒生了孩子滿月後,要到孃家住上幾天,回來時,孃家媽就蒸些串串饃,一塊帶回來,希望女兒多子多福。這個是老人過壽時兒女們蒸的壽盤,裏邊包的是棗、芝麻、糖等,上面做有5只蝙蝠,中間做一個“壽”字,意爲 “五福捧壽,多福多壽”之意。老人去世後,蒸的是盤子饃,因爲在農村一般都是土葬,所以它做成土墳樣式,意在表示前輩一生功德圓滿。

節令面花是逢年過節時蒸的。過年時祭祖蒸的這叫“獻爺(ya)饃”;清明節給男孩的是 “獨食子”,給女孩的是 “棗糕子”,糕子上一半是牡丹,一半是蓮花,代表富貴和純潔;端午節孃家媽送給女兒的是 “簸箕饃”,這時即將夏收,意思是告訴女兒,快要夏收了,準備好農具。另外還有 “五果饃”,希望年年五穀豐登。七月七日給女孩蒸的是 “殼兒摸”,內邊做有針線之類,希望女兒心靈手巧,會做家務;給男孩蒸的是“硯臺饃”,內邊做成筆、墨、紙、硯,意在希望兒子能夠好好讀書,有所成就。其餘這些是長輩送給晚輩的“餛飩”,是希望晚輩生活美滿;晚輩送給長輩的叫“壽桃”,是希望老人能夠健康長壽。

後邊的農家小院有主人保存下來的生產和生活用具,有石磨、籮面櫃、風車、馬車、犁、耬、耙、耱等,大家如有興趣,可以推一推石磨,感受一下當時勞動的艱辛。

好了,請到下一個景點參觀。這家四合院叫賈氏大院。其門楣的題字是“篤敬”,篤是誠信,敬是敬重。爲了讓大家對四合院有一個瞭解,我先給大家講講四合院的基本特徵。

四合院一般都開偏門,正對門的地方有一個磚雕照壁。它的作用是阻止家內的財氣外泄。照壁上刻的是中國佛教的一種符號“萬字拐”,因爲它拐來拐去不斷頭,寓意是 “萬字不斷頭,福壽不斷頭”;中間有一朵蓮花,外圍是蓮子蓮葉,寓意是連生貴子。中間這個地方是供奉土地神的,叫做“神龕”。俗話說 “進門土地堂,家有萬擔糧”,對於種田的農民來說,供奉土地神就是希望年年豐收,多打糧食。神龕的位置也有講究,如在照壁的中間,這家主人必定是以農爲本種田的;如果在照壁的側面,便可知這家主人是經商的;如果主人是做官的,便用不着供奉土地神了,因爲土地爺是天上、人間最小的官,就連七品芝麻官都比它大,供它又有什麼用呢?

四合院大多爲磚木結構,以上廳爲“首”,左右廂房爲“臂”,門房爲“足”,俗稱“合歡四合院”。四合院的上廳房建得最高,是宴請賓客和祭祀祖先的地方;兩邊的廂房是兒女的居室;門房是長輩居住的地方。整個住房按照風水八卦設計,進門東邊的第一個房間做廚房,講究東起西落,人丁興旺。廁所建在西南角。

這個院子是賈家定居黨家村之後建的第一座四合院,所以就沒有剛纔看到的四合院高大氣派。韓城的四合院與北京四合院的區別是:一般是長方形,長22米,寬11米左右,有“三分院子四分場”的說法。

剛纔我說長輩們住門房,大家想一想,爲什麼要讓長輩住門房呢?你們那兒是不是和我們這兒一樣呢?老人們住門房一是照看門戶方便,及時接待來賓;另外對子女的行爲是否規範起監督作用。過去大姑娘、小媳婦是不準隨便和外人接觸的,以免別人說閒話。

兩邊廂房的房檐也有高低之分,東邊的比西邊的高,這是爲什麼呢?這是因爲我們中國的地形是西北高而東南低,俗話說“東高不算高,西高壓彎腰”,所以在建房的時候,把東房建得高一些,以起墊補的作用,意思是把好的風水擋在自己的家內不外流。

兄弟住房也有講究。哥哥住東房,弟弟住西房,以東爲上,要他起到一個兄長的表率作用。腳下的這三級臺階,意在望子登科,連中三元,連升三級,大家今天感受一下。

黨家村四合院廳房的兩側,都有磚雕的門庭家訓。老祖輩把一些爲人之道、處事之理、養性之規、修身之法刻在牆上,教訓子孫後代如何爲人處事、待人接物。

咱們看賈家的這副家訓:“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及。”意思是驕傲的情緒不可滋長,慾望應該有所約束,不可放縱,志向不應該滿足於現狀,享樂不宜無度,樂極生悲。再看這一副:“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爲,宵有得,息有養,瞬有存。”意思是說話要有教養,舉止要有規矩,白天要有所作爲,晚上要有所反思,子女要有教養,時刻都有收穫。

請再看這一副:“動莫若敬,居莫若儉。德莫若讓,事莫若諮。”意思是舉止穩重得體,居家過日子應讀勤儉節約,德性重在謙讓,遇到事情要請教別人。“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能欲多,事欲鮮”。意思是做事應當小心謹慎,志向應該遠大,思考問題要周到,行爲必須有規矩,本領越多越好,是非越少越好。

現在請各位參觀“福”字照牆。這個“福”字是慈禧太后御筆賜給我們村進士黨蒙的。慈禧太后爲什麼要給黨蒙寫“福”字呢?黨蒙中了進士之後,因不願賄賂上司,所以一直沒有做官,在翰林院閒着。一次,慈禧太后遊宮時,碰見了黨蒙,問黨蒙:“你中進士幾年了,怎麼還在京城閒着呢?”黨蒙如實相告,慈禧太后便欽點黨蒙爲刑部尚書。又有一次,慈禧太后跟黨蒙下圍棋,黨蒙給慈禧太后講他父輩們如何艱難創業建設家鄉,慈禧太后聽後說:“這是你的福氣。”高興之餘,便提筆寫了個 “福”字賜給黨蒙。請看,這個“福”字是由兩隻什麼動物組成的呢?它是由一隻擡頭鶴和一隻低頭鶴組成的。鶴代表長壽,有福有壽,福壽雙全,福壽萬年。擡頭鶴那一部分是“衣”旁,低頭鶴的上半部分寫得像個“多”字,下半部分有個“田”字,寓意有衣有田,多衣多田,豐衣足食。大家可以摸一摸,沾沾靈氣帶回家;在這兒照個相,福氣會伴您一生。

請大家看這堵牆。這堵牆的上方開有兩個大窗戶,在封建社會講究臨巷的牆上是不能開窗戶的,一則不安全,二則有泄氣的說法。那這家爲什麼要開這窗戶呢?又是幹啥用的呢?古人講究,大家閨秀,足不出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村裏這條主巷道在過年時鬧社火,唱皮影戲,大家閨秀只能在上邊隔着簾子看熱鬧,是主家爲小姐、媳婦設計的。

這個磚雕照牆上有鹿,有山,有樹,有喜鵲,有馬蜂窩,有猴子,是什麼意思呢?

鹿,是 “祿”的諧音,意思是有俸祿;鹿的嘴內含有一枝靈芝草。靈芝草是傳說中的長生不老藥,表示長壽。鹿的後邊有一座山,意思是壽比南山。樹的諧音是 “福”,有福氣。樹上兩隻喜鵲,意思是雙喜臨門。樹枝上那個馬蜂窩,取“蜂”、“封”音同,封什麼呢?猴子揹着一顆官印往上爬,就封這個侯,侯有官呀,封侯掛印、步步高昇!將這幅畫概括一下就是:福、祿、壽、禧。大門兩旁這副對聯,上聯是“居家有道惟能忍”,下聯是“處世無奇但率真”。意思是說,居家過日子只有互相謙讓,互相忍讓,才能和睦相處;爲人處世沒有什麼奇特的方法,就是坦率,真誠待人。

大家來看這個建築,它叫看家樓。這座看家樓建於1920xx年。高4層14米,四面都開有窗戶。黨家村有那麼多富家大戶,爲什麼只有這一家有此建築呢?

民國7年 (1920xx年),靖國軍楊虎城一部秦保善營駐紮在韓城,經常到鄉間燒殺搶掠,魚肉百姓。這家主人黨天成當時任韓城北區保衛團團長,保衛團相當於現在的民兵組織。他帶領民團多次和秦保善交戰。秦保善一怒之下,就於九月七年級率領700餘人來到黨家村,殺了黨天成的家人,放火燒了他家的房子,搶劫了大戶人家的金銀財寶。但黨天成不畏所懼,聯合西區民團,幾經苦戰,終於將秦保善趕出了韓城。韓城二十八里 (裏相當於現在的鄉鎮)人民爲了感謝他,集資在原址上給他蓋了座四合院,並且蓋了這座看家樓,紀念他捨生忘死保衛韓城人民的英雄壯舉。而真正記載這段歷史事實的紀念碑今在西莊鎮政府院內。

看完看家樓之後,我要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清朝後期,黨家村爲蓋四合院有過一次地基之爭。一家要買相鄰的一小塊地基,地基的主人不想賣,嘴上卻講:成!地價是用銀元寶把地皮擺滿,對方欣然答應:行!這也許只是一個傳說,但有文字記載的資料記錄,當時,黨家村的地基每畝1000 兩銀子,是韓城官價的一百倍!黨家村的四合院簡直是用銀子堆成的!

諸位要問,這麼多的銀子是從哪兒來的呢?咱們到經濟展室參觀一下。

1654年,黨族二門十一世人黨德佩趕着一頭毛驢,馱着兩捆棉花下河南闖世界去了。他先是賣瓦盆瓦罐,接着做木材生意,在兒子黨景平協助下,在河南瓦店建 “恆興桂”字號。到雍正年間,“桂”號已成爲瓦店的大商家,擁有鎮東北大片不動產,土地上百頃。

瓦店地處白河上游,是中原重要的交通要衝,水陸碼頭,商賈雲集。黨德佩創立的“恆興桂”號是瓦店商業盟主。這個盟主不是自封的,是憑藉強大的經濟實力在招標中爭來的。瓦店的爭盟主很奇特,官府主持,萬人圍觀,兩方登臺,擲銀鬥富。黨家和當地的王家爭盟主,都提着銀元寶,一百二百,一干兩千,往白河裏扔,王家心疼銀子撐不住了,黨家就取勝了。“桂”號成了瓦店的盟主,在瓦店商界,黨家人說了算。咸豐年間,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漕運中斷,唐、白河運輸成爲清廷南北運送軍用物資的唯一通道。黨氏二門的 “恆興桂”進人了它的鼎盛期。一批批鏢銀運回黨家村,一座座四合院拔地而起。

從這張照片中可以看到,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黨德佩的後輩們仍在瓦店堅守着他們的商業陣地。黨德佩下河南近百年以後,賈府中出了一個賈翼堂,也下河南做生意。清乾隆十五年 (1750年),賈翼堂攜帶足夠的資金,到河南南陽府唐縣唐河沿岸的郭灘鎮經商。開始,也是販運木材,因經營有方,發展很快,沒幾年就設立了“合興發”商號。

生意越做越大,人手不夠,於是在乾隆四十年 (1775年)他聘請黨族十四世三門人黨玉書做西家合夥經營。西家是對不進行商業投資的經理負責人的敬稱,相對於東家而言。

黨玉書是個商界奇才,14歲棄學從商,在襄樊嶄露頭角,20歲才華大顯,譽滿武昌。他的第一個重大舉措是把商號遷到當時的全國名鎮河南南陽社旗鎮;第二個重大舉措是在唐白河沿岸城鎮廣設貨棧;第三是經營 “錢業”,發行“帖子”。“帖子”就是發行在一定範圍內可以流通和向該號兌現的票據。

很顯然,黨家村的四合院不是小農經濟的產物,是黨、賈兩族的先輩們闖蕩中原,搏擊商海的產物。這個神龕裏供奉着黨德佩、黨景平、賈翼堂、黨玉書四位商界鉅子的牌位,每一個黨家村人,每一個熱愛黨家村的人,都有理由向這四位先輩脫帽致意!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位於村東南的文星閣,原來這裏建有關帝廟和戲臺,可惜在“文革”時都被拆毀,現在是村國小。村裏人把文星閣叫做塔,而實質上塔和閣是有區別的,塔是佛教建築,一般層數是奇數,裏邊供奉的是佛教的先祖,而閣則與佛教無緣,它一般層數是偶數,供的是主持文運興衰的神靈,比如第一層供的是孔子,頂層供的是一手拿筆正點狀元的魁星----文曲星,建閣供奉他們顯示了村人崇尚文化的觀念,當然也包含着盼望子孫道德高尚,讀書成才的願望。

咱們前邊說過,中國的地形是西北高而東南低,黨家村把塔建在村子的東南角,一是爲了堵擋風水;二是爲了振興文化,塔身高39.5米,外形是六層、六面、六角形,面向村子的前三面開有窗戶,後三面沒有,意思是把好的風水擋住不讓外流,塔內設計有木樓梯,可以上到最頂層。

在閣的每層窗口都磚雕有剛勁筆挺的四個大字,第二層是 “大觀在上”,要看到好的景色,還要繼續向上;第三層是“直步青雲”,是直步向上,繼續登高的意思,這兩層都是鼓勵後代努力攀登高峯;第四層是 “文光射鬥”,上到這一層才能看到黨家村的文脈濃厚;第五層是 “雲霞仙露”,到這一層就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但你千萬不要滿足;上到第六層“筆參造化”,能夠得到文曲星的謁見,這將是你平生最難得的造化。

傳說文星閣塔頂有一顆避塵珠,因而黨家村瓦屋千宇,不染塵埃,房上雜草難生,這是怎麼回事呢?避塵珠實際是神話,是從未有過的東西,屋頂不染塵埃,雜草難生,是因地理環境所致。一是村落處於避風低凹之處,西北風颳來的塵土被河谷的順河風吹走,屋頂不會落下塵土;二是因爲黨家村青堂瓦舍,蓋房全部是用白灰與黏土和泥墊鋪屋面,雜草沒有生根的條件;三是巷道全部是用河石和石條鋪砌,本身不會產生塵土;四是能夠及時清掃屋坡,修繕屋面,因而造就了避塵珠的神祕傳說。

大家看,塔頂的六個小飛檐處各掛有一個小鈴鐺,當時是一個裝飾品,久而久之,它顯示了另外一種功能。村中老人常說:“聞塔鈴而知將雨,”這又有什麼說法呢?俗話說:“雲往東,一場空;雲往西,滑倒老婆壓死雞;雲往南,水連連;雲往北,曬乾麥。”村子在塔的西邊,要聽到塔鈴響,必然是刮東風,東風把雲雨向西吹動,只要塔鈴連響兩天,十有八九要下雨。

這是黨家村的節孝碑。節孝碑和貞節牌坊一樣都是爲了表彰女性而建的,但它們又有區別。貞節牌坊是跨路建築,下邊可以行人,而節孝碑則建在道路的一側,來往行人都可以看到。

這座碑是給黨偉烈的妻子牛孺人建造的,建於清光緒年間。當時黨偉烈和妻子新婚不久,就上京趕考,報名後在客棧因病不幸去世。牛氏當時只有16歲,幾十年在家孝敬公婆,一直沒有改嫁,直到68歲去世。地方上將她的節孝德行報到朝廷,光緒皇帝下詔給她立碑,以示表彰。大家看,碑文是“旌表敕贈徵仕郎黨偉烈之妻牛孺人節孝碑”。“旌表”是表彰,“賴”是皇帝的命令,“仕郎”是在朝的二品仕郎官位,“孺人”是對婦女的稱呼。碑兩邊有一副對聯,總的意思是說:永遠不能忘記她能夠和諧處理好婆媳關係,孝敬老人。橫批是 《巾幗芳型》,稱讚牛孺人是婦女界的榜樣。碑的兩旁有兩個磚雕老人,一個是福星,一個是祿星,福星代表福氣,祿星代表財氣。

牛孺人受了一輩子的窮,死後皇上下詔給她建了碑,而她在這個碑上有姓無名,反而給她丈夫追封了一個二品官位,可見當時婦女的地位是何等的低下。但就是刻上名字,死後的榮耀又能給她帶來多大的安慰呢?好了,現在有婦女權益法保護,這樣的悲劇永遠也不會重演了。

現在咱們看村裏最後一個景點。

這是中日聯合考察紀念碑。碑文記述了黨家村的村史,記述了西安冶金學院,即現在的西

建築科技大學和日本九州大學聯合考察團在1987年、1989年兩度在黨家村考察的過程

在考察期間,日本九州大學教授本田昭四非常興奮,吃飯時多喝了兩杯酒。不幸客逝於韓城賓館。1992年,本田昭四嵌先生的生前好友紛紛捐資,由西安冶金學院設計、黨家村村民參與施工,在同年5月建成了此碑。

紀念碑由碑文、磨盤、井臺、上馬石等組成。石磨上刻有“民居瑰寶”四個篆體字,意思是黨家村的歷史像石磨一樣慢慢地轉到今天;井臺是說黨家村人是沾了天時、地利、人和的3個因素。600多年共飲一井水,共種一塊田,和睦相處,纔能有今天輝煌的歷史。院中有6個上馬石,一個代表120xx年,代表了黨家村620xx年的歷史。

我剛纔已經講過,黨家村是由村和寨兩部分構成。接下來,我帶大家去欣賞民居瑰寶之魁——“泌陽堡”。

沿着這條用河石鋪成的中間凹兩邊高的石頭古道,可以登上“泌陽堡”,它是上寨子的唯一通道。爲什麼把寨子叫“泌陽堡”是因爲它建於泌水河之北而得名。

泌陽堡始建於1851年,於1856年建成,它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當時,正值太平天國運動,時局動盪,民不安寧,清政府渝令民間築寨自保。黨家村在舉人黨遵聖、撥貢黨之學的倡導下,選定村東北“半島形”的高崖爲寨基,構築了城堡。城堡佔地約36畝。

這就是通往泌陽堡的城門。過去這裏裝有兩道門,外面一道門用鐵皮包裹,裏邊的門用頂門槓攔腰橫擋,起到雙層保護的作用。門後東西兩邊的圓孔就是放橫槓用的。

這裏是澇池。下雨時,全寨的雨水都匯入澇池。澇池容納不下時,多餘的雨水就由東南角的水眼溢出,順暗道的石鋪坡道與村中的雨水匯合,然後流入村南泌水河。澇池有三個作用。首先,它能蓄水防洪減輕雨水的沖刷力;其次,蓄存的水能供村民洗衣服及家畜用水;最後,因爲寨基高,空氣乾燥,故有調節古寨空氣溼度的作用。

這是“城門樓”。它相當於一個哨所,裏面供奉着關公和觀音菩薩的畫像。爲什麼要把他們供在這裏呢?大家都知道,三國時的關羽是猛將,這是要黨家村人像他一樣英勇殺敵。“觀音菩薩”是最善良的神靈,能保佑黨家村平平安安,人丁興旺。到現在仍有一些老人在七月七日來這裏求神送子。

這裏叫望象臺。站在這兒能將黨家村看得清清楚楚。這是仿製古炮做的一間木炮。過去的炮是鑄鐵的,有很大的殺傷力,今天的仿製炮很安全,大家不要擔心,試一下大炮,感受一下戰爭年代的氣息。

清朝末年,韓城就流傳一句諺語:“西塬澇池下幹谷廟,黨圪嶗城上好多炮。”意思是西源村的澇池多,下幹谷村的神廟多,黨圪嶗的大炮多。那麼,究竟有多少門大炮呢?城牆上每隔丈餘就安置一門大炮,共有72門。城牆爲“版築”土牆,土是用蒸饅頭的籠蒸過的,是害怕城牆長草,影響城牆的堅固性。土牆上面內外都築有“女牆”。女牆是用磚砌成。城牆寬3米多,北面與塬連接,高達10米多。東西兩頭各築有一個營,供守衛巡邏者休息。其餘三西城牆築在高崖上,顯得險峻。城牆上有戰棚、炮臺。炮臺堆有滾木、頑石,以備戰用。

正是由於城堡建築設計周密,工程精良,武器裝備先進,所以土匪侵襲屢遭失敗。

很遺憾,大家今天沒能見到古老城牆全貌,我希望諸位不要失望,如果兩年後您重遊黨家村,一座完整挺立的古寨將映人您的眼簾,因爲它已列人國家級文物修復項目,很快破土動工。

黨家村導遊詞 篇3

黨家村是中國北方典型的傳統民居村落,韓城市境內民居四合院遍佈城鄉。國內外專家稱讚爲“民居瑰寶”“東方人類居住村寨的活化石”,現爲國保單位。

黨家村全村多數爲黨、賈二姓,因黨姓居住在早,故稱黨家(賈)村。黨家村位於城東北9公里西莊鎮境內,佔地16.5公頃。始建於元至順二年(1331年),地處東西走向的葫蘆狀溝谷之中,全村330多戶,1400多人。明成化年間,黨、賈兩姓聯姻,合夥經商,生意興隆,成爲地方鉅商富族,因而明清兩代有較大規模興建。清咸豐元年(1851年)在村東北高地建寨堡,使村寨相通,連爲一體。現存四合院達成院123院,321座。黨家村民居歷史悠久,選址恰當,建築精良,內涵豐富,有村有寨,羣體保護完整,公用設施齊全,避難防禦安全。村中有寶塔、祠堂、私塾、節孝碑、看家樓、暗道、哨門城樓、神廟、老池、古井、火藥庫等公共建築和獨特建築。村中20多條巷道綜合縱橫貫通,主次分明,全部條石或卵石墁鋪,古色古香,別具一格。

黨家村民居四合院是韓城民居的典型代表,韓城在乾隆年間曾經被稱爲陝西的“小北京”而黨家村因農商並重經濟發達則又被稱爲“小韓城”,可見當年之盛況。20xx年6月25日經國務院批文,黨家村古建築羣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單。

村中的看家樓,磚砌方形三層閣式,高14.5米,登高了望全村四周,是防禦 設施的瞭望樓。仿木磚雕節孝碑樓,雕制精美,建造獨特,是黨家村磚雕代表作品。村東南有文星閣風水塔,始建於清雍正三年(1720xx年),共六層六角形,塔高37.5米,塔的各層內部供奉的牌位和外觀各層都有磚雕牌匾,從內容上看,可以得知黨家村人是如何巧妙地借風水塔,表達了更多的人文內涵,寄託着"修身治家"的一種生活理想。

黨家村在明清兩代經濟富裕之後,不僅大興土木,也追求文化的提高,全村明清兩代進士舉人5名,秀才44名,幾乎半數家戶取得功名。隨着黨家村古民居羣體的發現,中日兩國專家學者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上宣讀考察黨家村文章後,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來此考察,中日兩國有關建築專家編寫了《黨家村—中國北方傳統的農村集落》和《韓城村寨與黨家村民居》專著。可謂:“元明清三朝建築耀高堡,歐亞美百國專家贊古村”。

走進黨家村,那古老的石砌巷道,那形式多樣千姿百態的高大門樓,那考究的上馬石,莊嚴的祠堂,挺拔的文星閣、神祕的避塵珠、華美的節孝碑與佈局合理的四合院無不向人們訴說着黨家村往日的興盛與輝煌。

那些精美奇巧的門楣、木雕、磚雕、與壁刻家訓使人們在欣賞讚嘆之餘又受到中國儒家傳統人文思想的教益,真實地感知,感受到做人作事的哲理。

城牆、看家樓、泌陽堡、及夾層牆哨門等攻防兼備古代防禦體系,是黨家村保存至今的一個重要原因,也體現出在戰亂年代有錢的黨家村人當時的心態。

英國皇家建築學會查理教授說道:“東方建築文化在中國,中國民居建築文化在韓城”。日本建築學會農村計劃委員會委員長工學博士青木正夫撰文:“我曾到過歐、亞、美、非四大洲十多個國家,從來沒有見過佈局如此緊湊,做工如此精細、風貌如此古樸典雅,文化氣息如此濃厚歷史悠久的保存完好的古代傳統居民村寨。黨家村是東方人類古代傳統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現黨家村被陝西省定爲“歷史文化保護村,列入“國際傳統民居研究項目”。成爲旅遊參觀的重地。

黨家村選址合理,村容如舟,房屋建造符合傳統陰陽八卦之說,木、石、磚三雕俱全,有很高的研究鑑賞價值,而現存的古代題字及生活用品完整的展現了當時的生活文化氛圍。黨家村集古代中國文化、建築之大成,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國家領導人李瑞環在考察黨家村時欣然題詞稱之爲“民居瑰寶”。

黨家村導遊詞 篇4

渭南韓城黨家村的明清古建築、它樸實淳厚的民風、它濃郁儒雅的文化氣息都是韓城的一個精緻而生動的縮影。黨家村最負盛名的當然是它的明清古建築羣。

一百多座四合院以及祠堂、文星閣、看家樓、節孝碑、泌陽堡仍然可以令我們依稀看到黨家村昔日的繁華,精美的走馬門樓、磚雕石刻也叫人歎爲觀止。當村裏的老人帶着無限的景仰講起他們艱辛創業的祖輩、帶着無限的神往講起那"欽點翰林"的至高榮耀時,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這裏是一個孔孟之道教導出的典型。

如今,黨家村人代代相傳的心願都寄託在文星閣下的琅琅書聲中:往日總希望能出個進士,而今也盼着能出個博士。在黨家村,處處都能感受到文史之鄉的氣息。

黨家村是中國北方典型的傳統民居村落,韓城市境內民居四合院遍佈城鄉。國內外專家稱讚爲"民居瑰寶""東方人類居住村寨的活化石",現爲國保單位。

黨家村全村多數爲黨、賈二姓,因黨姓居住在早,故稱黨家(賈)村。黨家村位於城東北9公里西莊鎮境內,佔地16.5公頃。始建於元至順二年(1331年),地處東西走向的葫蘆狀溝谷之中,全村330多戶,1400多人。

明成化年間,黨、賈兩姓聯姻,合夥經商,生意興隆,成爲地方鉅商富族,因而明清兩代有較大規模興建。清咸豐元年(1851年)在村東北高地建寨堡,使村寨相通,連爲一體。現存四合院達成院123院,321座。

黨家村民居歷史悠久,選址恰當,建築精良,內涵豐富,有村有寨,羣體保護完整,公用設施齊全,避難防禦安全。村中有寶塔、祠堂、私塾、節孝碑、看家樓、暗道、哨門城樓、神廟、老池、古井、火藥庫等公共建築和獨特建築。村中20多條巷道綜合縱橫貫通,主次分明,全部條石或卵石墁鋪,古色古香,別具一格。

黨家村民居四合院是韓城民居的典型代表,韓城在乾隆年間曾經被稱爲陝西的"小北京"而黨家村因農商並重經濟發達則又被稱爲"小韓城",可見當年之盛況。20xx年6月25日經國務院批文,黨家村古建築羣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單。

村中的看家樓,磚砌方形三層閣式,高14.5米,登高了望全村四周,是防禦 設施的瞭望樓。仿木磚雕節孝碑樓,雕制精美,建造獨特,是黨家村磚雕代表作品。村東南有文星閣風水塔,始建於清雍正三年(1720xx年),共六層六角形,塔高37.5米,塔的各層內部供奉的牌位和外觀各層都有磚雕牌匾,從內容上看,可以得知黨家村人是如何巧妙地借風水塔,表達了更多的人文內涵,寄託着"修身治家"的一種生活理想。

黨家村在明清兩代經濟富裕之後,不僅大興土木,也追求文化的提高,全村明清兩代進士舉人5名,秀才44名,幾乎半數家戶取得功名。隨着黨家村古民居羣體的發現,中日兩國專家學者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上宣讀考察黨家村文章後,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來此考察,中日兩國有關建築專家編寫了《黨家村—中國北方傳統的農村集落》和《韓城村寨與黨家村民居》專著。可謂:"元明清三朝建築耀高堡,歐亞美百國專家贊古村"。

走進黨家村,那古老的石砌巷道,那形式多樣千姿百態的高大門樓,那考究的上馬石,莊嚴的祠堂,挺拔的文星閣、神祕的避塵珠、華美的節孝碑與佈局合理的四合院無不向人們訴說着黨家村往日的興盛與輝煌。

那些精美奇巧的門楣、木雕、磚雕、與壁刻家訓使人們在欣賞讚嘆之餘又受到中國儒家傳統人文思想的教益,真實地感知,感受到做人作事的哲理。

城牆、看家樓、泌陽堡、及夾層牆哨門等攻防兼備古代防禦體系,是黨家村保存至今的一個重要原因,也體現出在戰亂年代有錢的黨家村人當時的心態。

英國皇家建築學會查理教授說道:"東方建築文化在中國,中國民居建築文化在韓城"。日本建築學會農村計劃委員會委員長工學博士青木正夫撰文:"我曾到過歐、亞、美、非四大洲十多個國家,從來沒有見過佈局如此緊湊,做工如此精細、風貌如此古樸典雅,文化氣息如此濃厚歷史悠久的保存完好的古代傳統居民村寨。

黨家村是東方人類古代傳統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現黨家村被陝西省定爲"歷史文化保護村,列入"國際傳統民居研究項目"。成爲旅遊參觀的重地。

黨家村選址合理,村容如舟,房屋建造符合傳統陰陽八卦之說,木、石、磚三雕俱全,有很高的研究鑑賞價值,而現存的古代題字及生活用品完整的展現了當時的生活文化氛圍。黨家村集古代中國文化、建築之大成,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國家領導人李瑞環在考察黨家村時欣然題詞稱之爲"民居瑰寶"。

黨家村導遊詞 篇5

韓城市黨家村明清住宅

距今已逾620xx年的韓城黨家村古建築村落已被列入“國際傳統居民研究項目”中,陝西省已將黨家村列爲“歷史文化保護村”。

黨家村在韓城市東北9公里,其保護範圍爲:東自泌陽堡,西至西坊塬邊,南起南塬崖畔,北到泌陽堡北城牆50米處,總面積1.2平方公里。

村中有建於620xx年前100多套“四合院”和保存完整的城堡、暗道、風水塔、貞節牌坊、家祠、哨樓等建築以及祖譜、村史,被專家 稱爲東方人類傳統民居的活化石。

村中街道有“井”字、“T”字、“十”字形格民青石鋪路房屋建 築多爲“四合院”、“三合院”。

從1364年東陽灣改名黨家村至今,已有620xx年的歷史。這批古建築經久不衰,保存相當完好。經建築學家考察認爲:一是自然條件優越,該村依塬傍水,位於狹長的溝谷之中,南北土塬高達40 米以上。既減弱了西北季風的侵襲,又使夏天的涼風順溝谷吹過, 是理想的冬暖夏涼的好處所。另外由於北塬的紅粘土與南塬的白 粘土均不起塵,加之泌水繞行,空氣得到淨化,使黨家村的古建築數百年來一塵不染。

黨家村能完整地保存至今與與歷屆政府和民衆多方重視與保護有關。當今黨家村共有333戶1300多口人,但近半個世紀以來, 房屋基本沒有大拆大改。保留了原有建築形態,是陝西目前發現的一處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古村寨。英國皇家建築學會查理教授認爲:東方建築文化在中國,中國居民建築文化在韓城。

陝西省已將黨家村古村寨的開發建設列入全省“八五”旅遊發 展規劃之中,經過修復維護,這裏將成爲“黃河遊”旅遊線上的一個 重要參觀點。

黨家村導遊詞 篇6

距今已逾620xx年的韓城黨家村古建築村落已被列入“國際傳統居民研究項目”中,陝西省已將黨家村列爲“歷史文化保護村”。

村中有建於620xx年前100多套“四合院”和保存完整的城堡、暗道、風水塔、貞節牌坊、家祠、哨樓等建築以及祖譜、村史,被專家 稱爲東方人類傳統民居的活化石。

村中街道有“井”字、“t”字、“十”字形格民青石鋪路房屋建 築多爲“四合院”、“三合院”。

黨家村能完整地保存至今與與歷屆政府和民衆多方重視與保護有關。當今黨家村共有333戶1300多口人,但近半個世紀以來, 房屋基本沒有大拆大改。保留了原有建築形態,是陝西目前發現的一處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古村寨。英國皇家建築學會查理教授認爲:東方建築文化在中國,中國居民建築文化在韓城。

陝西省已將黨家村古村寨的開發建設列入全省“八五”旅遊發 展規劃之中,經過修復維護,這裏將成爲“黃河遊”旅遊線上的一個 重要參觀點。

熱門標籤